六年级上册科学作业 3

合集下载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练习题(含答案)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练习题(含答案)

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课课练(含答案)(word文档,全文可编辑)1.1《阳光下的植物》同步练习题教学目标1.知道二歧分类法是选择一对明显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然后在每类中又根据相对应明显不同的特征再区分为两类,如此下去,直至把所有植物分完。

2.知道绿色植物的叶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养料(淀粉),同时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3.能够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

4.针对植物生长的秘密这一问题,搜集、阅读科学家相关研究过程的资料,了解绿色叶片可以制造养分维持植物自身的生存。

一、填空题。

1.1774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列在观察钟罩内小白鼠的生活状态后,发现植物会吸收空气中的“污浊之气”,后来人们知道了那“污浊之气”就是_________。

2.给植物分类时,选择一对明显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的方法是_________分类法。

3.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用实验验证了植物绿叶能在阳光下制造_________。

4.绿色植物的叶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将_________与_________合成养料(淀粉),同时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二、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下面的植物属于茎木质的是( )。

2.17世纪早期,海尔蒙特把一棵重2.2千克的柳树苗栽种在一个木桶里,每天只用纯净的雨水灌溉树苗。

5年后,柳树增重了74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57克,他据此提出( )。

A.植物体生长靠水分B.植物体生长靠土壤C.植物体生长靠阳光3.下列物质中,( )是阳光照射下植物自身制造出来的。

A.水B.二氧化碳C.淀粉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

A.氧气和二氧化碳B.水和氧气C.二氧化碳和水5.草莓大棚的农民为提高草莓产量采取了以下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

A.为了防止伤害草莓,大棚顶部的遮阳网一直盖者B.冬天全天都打开大棚顶部通风,充分地利用空气进行光合作用C.白天把遮阳网掀开,晚上打开补光灯,让植物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三、判断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实践性作业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实践性作业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实践作业小水滴大世界小水滴,大世界一、引言水,无处不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水的面积占了75%。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喝水,用水洗澡,洗菜,洗衣服,浇花。

水看上去是没有颜色的,但实际上水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哦,今天让我们通过这个实验一起来认识一下水中的“朋友”吧!二、作业设计目标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的生物。

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

它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

2.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生活着的微小的生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对照资料识别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名称。

3.培养微生物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意识,并且认识到观察工具的进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三、准备材料显微镜、观察用的草履虫培养液、烧杯、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托盘、吸水纸、脱脂棉球等。

四、主要制备步骤1. 提前一周,在乡间的田野上, 找一个小水洼, 用事先准备的塑料杯装满两杯水,分别倒入实验盒。

为保证有足够的微生物种源,再换个地点,采集水样。

在塑料盒中加入干草或一些枯枝落叶。

至此,工作准备就绪。

2.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这些霉点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结集而成的。

五、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特别强调,要加入撕碎的脱脂棉签。

1.取样:用滴管在水样中取少量水,滴管竖直将水滴滴在载玻片的中央。

2.盖片: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从水滴一侧倾斜着盖到水滴上。

3.整理:用吸水纸从盖玻片边缘吸去多余的水分。

起到限制微小生物活动的作用。

4. 在显微镜下学生观察结果照片。

附:水中生活着的各种微生物五六、观察记录总结:通过学生这次自主探究活动,激起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科学知识都得到发展。

附:观察记录样表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观察日期__________。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3.1电和磁教案(含作业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3.1电和磁教案(含作业设计)

1.电和磁【教材简析】《电和磁》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为落实“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这一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是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的实验,第二个是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重复奥斯特当年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的过程,懂得“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本课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这一科学概念,体现现行科学课堂教学所提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活动成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的理念。

【学情分析】电与磁的内容在四年级学生都已接触过,通过复习电路,电能让小灯泡发亮,以及复习指南针的制作性质,引出课题《电和磁》,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电和磁有关系吗?这里设计用磁铁、小铁钉、导线靠近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变化为下面的实验解释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初步感知电流越强、线圈越多,磁性越大,线圈可以检测到微弱的电流。

科学探究目标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对电和磁之间产生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意识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了解重大科学发现的价值所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

2.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小灯泡、灯座、导线、好电池(两节)、废电池一节、电池盒、指南针、线圈。

教师准备:除与学生一样的材料外,还要准备:小铁钉,一块磁铁、指南针。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提问:老师第一次来这上课,搞不清方向,哪里是南边?要准确辨认方向可以借用?指南针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指向哪里?以你们过去所学的知识,如果不接触指南针,怎样可以让磁针的角度发生偏转?教师演示。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作业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作业设计

小学科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本单元以“工具与技术”为主题,包括“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斜面”、“不简单的杠杆”、“改变运输的车轮”、“灵活巧妙的剪刀”、“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信息的交流传播”7个课时。

通过系列课程学习,使学生知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

在模拟实验中体验斜面的用处,说说生活中使用斜面的案例。

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杠杆设计成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要根据实际应用要求。

知道滚动摩擦的意义,车轮发明对人类交通运输发展的意义。

体会剪刀的发明,知道它利用了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

体会人类古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发明史,了解其是怎样印制图文的。

感受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发展史,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本单元作业设计要求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能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人类做很多事情,提高工作效率;知道斜面的概念,知道斜面可以省力,能用实验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理解杠杆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知道杠杆分为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车轮是一种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知道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剪刀是一种具有斜面和杠杆特征的工具;知道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知道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能借助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完成独轮车简易模型的制作。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1.研读课程标准,理清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背景。

2.制订单元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3.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

4.分层设计作业。

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4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5.具体设计体系如下:五、课时作业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基础性作业填空:使用工具时,防止手被()或()。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时基础知识梳理+课时作业常考题型-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含答案) 新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课时基础知识梳理+课时作业常考题型-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含答案) 新教科版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菜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锤摆,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2. 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

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地心说”理论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3.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

“日心说”理论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都是围绕太阳运动。

哥白尼在临终前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4.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一、判断题1.哥白尼认为研究天文学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

(√)2.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

(×)4.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否定错误认识,得出正确认识的过程。

(√)5.现代科学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是错误的。

(√)6.按照“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

(√)7.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不能自目相信和引用。

(√)8.认识地球和地球运动的历程,是人类不断改进观察工具,不断寻找证据的漫长的过程。

(√)9.“地心说”的各种观点符合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各种现象(√)10.“地心说”都是错误的,“日心说”是符合实际的(×)二、选择题1.波兰天文学家(C)提出了“日心说”。

A.托勒密B.伽利略C.哥白尼2.“日心说”认为(A)是宇宙的中心。

A.太阳B.地球C.月亮3.下列著作(C)阐述了“日心说”理论。

A.《万有引力》B.《物种起源》C.《天体运行论》4.“日心说”认为:地球是在运动的,并且(B)自转周A.12小时B.24小时C.一个月5.下面(C)的假说符合“日心说”理论。

A.太阳不动,地球顺时针自转B.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顺时针公转C.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同时也在自转6.下列不是“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共同观点的是(B)B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在运动 C.运动的天体做圆周运动7.用实验证实了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B)。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名校作业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名校作业

1蜡烛的变化一、填空题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的变化,没有产生,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2.蜡屑被加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冷却后又从液态变成固态,只是在上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和,属于产生的变化。

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生成。

二、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产生新物质的是( )。

A.水被烧开B.烟花绽放C.铁水变成钢锭2.把易拉罐压扁、水结成冰这两种变化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没有产生新物质B.物质的成分都发生了变化C.物质的颜色都发生了变化3.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可推断蜡烛燃烧后产生了( )。

A.二氧化碳B.水C一氧化碳4.下列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馒头发霉B.火柴燃烧C.盐溶解在水中三、判断题1.煤炭燃烧和蜡块熔化都没有产生新物质。

()2.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和烟花绽放都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3.纸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

()4.小麦经过加工可以制成面粉,面粉经过加工后会变成馒头。

前者仅仅是改变了小麦的形态,后者不仅改变了形态,还有新物质产生。

()四、连线题下列变化中有没有新物质产生呢?连一一连。

面团炸成油条玻璃杯打碎了树叶黄了没有产生新物质鸡蛋壳浸人醋中冒泡铅笔折断产生了新物质切开的苹果变色棉花纺成线五、实验探究题学完了本课之后,小明自己动手研究了蜡烛的变化现象,下面是他的实验方法:1.用小刀把蜡烛切割成蜡块。

2.把蜡块放在蒸发皿里加热,发现蜡块。

停止加热,发现熔化的蜡块。

3.点燃蜡烛,把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产生;把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澄清石灰水变,这是因为有生成;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会看到它的底部,这是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的。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分层作业附答案)精选全文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分层作业附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同步练习(分层作业附答案)1.1 放大镜探索:比较放大镜、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1)中央厚、边缘薄的_________(填“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物体能把图像_________,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_________有关。

_________,放大的倍数越大。

基础训练1.判断题。

(1)放大镜是凸透镜,它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越大,其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3)中央厚、边缘薄的物体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4)透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透镜的视野。

()(5 )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2.选择题。

(1)下列三个放大镜,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

A.越大B.越小C.不变(3)下列关于放大镜的使用,描述错误的是()。

A.眼睛和物体的距离保持不变,移动放大镜,直到获得清晰的图像B.眼睛和放大镜的距离保持不变,移动物体,直到获得清晰的图像C.放大镜和物体的距离保持不变,移动眼睛,直到获得清晰的图像参考答案[课堂回顾]探索:放大√中央厚,边缘薄不变√一样厚缩小√中央薄,边缘厚(1)透明放大(2)凸度凸度越大[基础训练]1. (1)√(2)X解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大小无关,而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3)X解析:不透明的物体即使中央厚、边缘薄也不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4)√(5)√2. (1)C (2)B (3)C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分层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2 怎样放得更大课堂回顾探索: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______倍,电子显微镜能放大约______倍。

(2)我们自制的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__________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__________。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作业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一、填空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我们用(羊角锤)拔钉子,用(拧螺丝刀)拧螺丝钉,用(撬棍)撬动大石块,用(小刀)从木头中取出图钉,用(木板)把重油桶很轻松地移上汽车,升旗杆上用到了(定滑轮)。

3,我们用(剪刀)剪布,用(钳子)剪断铁丝,用(开瓶器)开啤酒瓶盖,用(锯子)锯断木板,用(吊车)吊起汽车,用(钉书机)把几张低订在一起,用(菜刀)切菜,用(剁刀)剁骨头。

二、判断1、使用工具时要注意不伤到自已就行。

(×)2、用铅笔刀削铅笔也是在使用工具。

(√)3、小学生太小不能制作工具。

(×)4、工具的作用主要是省力和使用方便。

(√)5、因为要注意安全,所以只有当大人在场的时候才能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一、填空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2、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3、起钉锤, 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都利用了(杠杆)工作原理。

4、我们用杠杆尺进行研究实验。

我们把杠杆尺当“撬棍”,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做是(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看做是(我们用的力)。

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不断改变杠杆左右放置钩码的(位置)和两边钩码的(个数)。

二、问答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呢?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呢?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呢?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填空1、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杠杆是否省力,主要是由它的3个点(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的位置决定的。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工具与技术》测试卷附参考答案【实用】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工具与技术》测试卷附参考答案【实用】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工具与技术》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 共20分)1.我们身边的很多工具是组合工具, 剪刀是( )。

A.杠杆和轮轴的组合B.杠杆和斜面的组合C.斜面的滑轮的组合D.杠杆和滑轮的组合2.生活中,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卷帘(如图), 手拉动外面的链珠时能带动里面的装置转动, 从而带动窗帘上下运动。

这样的卷帘( )原理。

A.运用了滑轮B.运用了轮轴C.运用了杠杠3.某同学在科学课中制作了一杆刻度准确的小杆秤。

如果秤砣上不小心粘上一块重物, 那么用它称东西时, 其读数将( )。

A.比真实值大B.与真实值相同C.比真实值小4.小明将打包好的箱子用手推车运到附近的快递站点, 手推车上的( )装置在搬运过程中起到了省力的作用。

A.扶手B.车轮C.车架立杆D.载物平板5.下列关于工具和技术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B.同一任务中只会用到一种技术C.不同工具优劣不同, 因此工具是可以改进的6.夹断铁丝的老虎钳是一种组合工具, 它具有的结构特点是( )。

A.轮轴和杠杆B.斜面和滑轮C.杠杆和斜面D.杠杆和滑轮7.解剖剪能比普通剪刀更方便剪开网线的原因不包括( )。

A.刀刃比较锋利B.刀刃比较薄C.刀尖比较细D.刀柄比较短8.活字印刷正确的流程是( )。

A.检字——刷墨——拓印B.排版——刷墨——拓印C.检字——刷墨——拓印——晾制D.排版——刷墨——拓印——晾制9.在改进雨具的过程中如果失败了, 应该( )。

A.从头再来B.彻底放弃C.再改进其他雨具10.在“制作胡萝卜小车”的活动中, ( )信息传播更生动直观。

A.文字B.视频C.无法比较D.效果一样二.填空题(共10题, 共52分)1.国旗是利用()升上去的。

2.口语交流的常用形式有()﹑()﹑(), 书面交流的常用形式有()﹑()﹑()。

3.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把地球抬起来。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3《制作汽水》同步练习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3《制作汽水》同步练习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3《制作汽水》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二氧化碳。

A.糖和水B.白醋和小苏打C.糖和白醋2.在制作汽水时,小苏打和柠檬酸的配比最好是()。

A.1∶1B.1∶3C.3∶1D.1∶2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A.二氧化碳B.白醋C.白糖4.将二氧化碳导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会()。

A.更澄清B.变浑浊C.没有变化D.变成黑色5.汽水是()的水溶液A.氧气B.氮气C.氯气D.二氧化碳6.()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

A.小苏打和糖B.糖和水C.小苏打和白醋D.糖和白醋7.在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中,糖是用来调味的,产生气泡的物质是()。

A.小苏打B.水C.色素8.在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中,糖是用来调味的,产生气泡的物质是()。

A.小苏打B.冷开水C.食用色素9.空气中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是()。

A.0.94%B.0.03%C.1%10.空气中氧气所占的比例是()。

A.78%B.21%C.1%1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是一种白色无味的气体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二氧化碳能使火焰熄灭12.工厂在生产汽水时,通过()的方法,把较多的二氧化碳直接溶解在水里。

A.减小压力和降温B.减小压力和升温C.加大压力和降温二、判断题13.炎热的夏天喝汽水能使人感到清凉。

( )14.小苏打倒入白醋冒气泡了便产生了新的物质。

( )15.长期喝汽水有利于消化。

( )16.汽水中含有适量的糖,经常饮用有利于身体的发育。

( )17.在炎热的夏天喝汽水会感到清凉,这是因为汽水本身是凉的。

( )18.大热天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该多饮用盐汽水。

( )19.经常饮用含有咖啡因、食用色素的饮料影响身体健康。

( )2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六年级上册科学作业

六年级上册科学作业

1、自制小水塘变绿是水里有(),小水塘里有()、()、()、()、()等微生物。

2、微生物是非常小的( ), 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 )下才能看到。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

4、微生物分布极广,在()、中()、中()、里,动植物的()、和()、都有微生物,()、()、()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断案如神1、在空气中、水中、地下、动植物和人体里,都有微生物。

()2、大肠杆菌、变形虫、啤酒酵母菌都是微生物。

()火眼金睛1、下列水中含有微生物最多的是()。

A、自来水 B、河水 C、纯净水1、下面不是水滴里的微生物是()A、鼓藻B、草履虫C、水蚤D、青霉菌2、下列属于微生物的是()。

A、蜂鸟B、砂粒C、病毒D、树叶3、晚上刷牙的主要目的是()。

A、牙齿变白B、容易睡觉C、清理微生物D、促进生长4、对于微生物的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类繁多B、生长繁殖慢C、分布广泛D、容易变异老师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能做的更好!你有几颗星?2014年月日(1)1.在适宜的温度下,( )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2.微生物可分为( )、( )、( )。

3.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 )。

4.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 )、( )。

5. 细菌的功(1) (2) (3)细菌的过:6. 许多传染病是由( )引起的。

用( )、( )、( )等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断案如神1. 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 )2. 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 )3. 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方法。

( )4. 在空气、土壤、动植物体内以及食物中都可以找到霉。

( )5. 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病毒导致的疾病。

( )6. 细菌和病毒,都会引发疾病。

( )7. 放在冰箱中的酸奶,可以长时间保存。

( )8. 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 )火眼金睛 1、乳酸菌属于( )。

【教科版】小学版六年级上册:《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教科版】小学版六年级上册:《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2. 刀、楼梯
活动记录: 自行车部件 把手 刹车 踏脚 铃
7、斜面的作用
(2)A (3)B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类型 轮轴 杠杆 轮轴 杠杆和轮轴
所起到的作用 省力,容易把握方向 产生强大的摩擦空:(1)齿轮、链条 (2)快,慢 (3)2
2. 自行车车把
第 5 课 做框架 活动记录: 1、第 3 个下面打钩是最正确的。 2、根据学生的设计填写
第 6 课 建高塔 课堂练习: 1.选择题。(1)A (2)A (3)A 2、铁塔稳固的原因有:下面比较大,上面比较小;下面重,上面轻;采用了大 量的三角形框架结构。
第 7 课 桥的形状和结构 略
第 8 课 用纸造一座“桥” 略
第 1 课 抵抗弯曲
第 2 课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活动记录: 1、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并记录实验数据。 2、参考:
瓦楞纸的特点:利用形状改变承受力增大的原理,瓦楞纸的承受力大大增加,还 节省了材料。
第 3 课 拱形的力量 活动记录:略 1、表格中的数据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填写。 我们的发现: 第二行的数字比第一行相应位置上的数字大。 我们的解释:拱形的横梁比平展的横梁能承受更多的重量。 2、表格中的数据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填写。 我们的发现:抵住拱足后,拱承受的垫圈个数比没有抵住拱足时的要多,
杠杆
脚蹬
轮轴
刹车
滑轮
螺丝钉
斜面
3. (1)杠杆、轮轴、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斜面等
(2)省力,改变力的方向,改变运动速度,(省距离)……
小学版六年级上册:《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单元练习
1、选择题。(1)A (2)A (3)A (4)A ,B、CD、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nshi 六年级上册科学作业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
一、填()
1、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
具)就可以省力、方便的完成了。

2、(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螺丝刀)、
(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
械)。

3、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
学道理。

4、我们常用的工具有(螺丝刀)、(开瓶器)、(钳子)
(扳手)。

二、连线
油桶搬上卡车滑轮和绳子
挪动大石头木板
升国旗粗木棍
三、判断
1、剪刀是学习用品,不是简单机械。

()
2、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作用,但是他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3、所有的工具都能帮我们带来方便。

4、我们可以用羊角锤拔出螺丝钉。

2、3、杠杆
一、填()
1、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

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的三个重要位置是(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3、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不费力)。

4、省力杠杆有(偏口钳、园林剪、尖嘴钳、切刀、核桃夹、压水井的压轴、开瓶器、杆秤、羊角锤、老虎钳、剪刀)
5、费力杠杆有(镊子、夹子、筷子、火钳)。

6、不省力不费力杠杆(订书器、跷跷板、天平)。

二、判断
1、杠杆越长就一定越省力。

2、人们使用杠杆只是为了省力。

3、杆秤是利用杠杆省力的原理制成的。

4、杠杆的支点一定在用力点和阻力点之间。

5、使用起钉锤起钉子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6、镊子是省力杠杆。

7、订书器是费力杠杆。

三、简答
1、杠杆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费力?什么时候不省力不费力?
答: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不费力。

2、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呢?
答:省力只是工具的一个作用,工具还有给人们带来方便的作用。

比如火钳是费力杠杆,可以延长手臂,带来方便的作用。

3、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

答:秤砣虽小,但是它的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所以秤砣能压起很重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