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附板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板块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 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板块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字写字 1.重点指导“会写字”(如“送”,要指出该字的结构、该字所在的田字 格中位置及注意易写错的地方等)。 2.看卡片识字,加强记忆。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 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的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他们能比较正确、 流利的朗读古诗,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 验上,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基本能大致说出诗的大意,但生活阅 历较浅,知识积累还不丰厚,对于古诗意境的营造还缺乏一定的想象和 拓展能力。因而不容易理解这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还存在 一定的难度。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夜书所见
梧叶 江 儿童 篱落
寒声 秋风 促织 灯
思乡之情 回忆童年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 一些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 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 的目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 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夜书所见》的诗意,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难点:理解“夜书所见”的含义,体会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些思乡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逐句解释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 深入探究: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探讨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4. 朗诵指导:教授学生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5.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收获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的内容和相关图片、音乐等资料。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 朗诵指导: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2.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本首诗,同时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家乡和思乡之情。
3.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朗诵能力和作文水平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PPT:展示诗歌内容和相关图片、音乐等资料。
2. 教学视频:播放有关诗人介绍和诗歌欣赏的视频资料。
3. 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等用于展示古代生活场景的工具。
七、结论本课通过对《夜书所见》这首诗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诵。
同时通过学习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情感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省优质课教案

第三课时《夜书所见》教案【教学内容】《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教学目标】1.认识“挑”,注意多音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
理解“萧萧、动客情、挑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诵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谈话):这是什么树?比较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播放PPT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第一幅是夏季,枝叶繁茂,第二幅是秋季,树叶枯黄,给人冷漠凄凉的感觉。
是啊!秋叶飘飘,给人带来伤感之情。
有位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认识“挑”这个多音字,指导书写:送、挑4.指导古诗朗读节奏,指名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5.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6.小组汇报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如何理解题目“夜书所见”?在夜里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3.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思考:(1)“萧萧”是什么意思?(2)送”字怎样理解?萧萧:风声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刺骨之声。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设计理念:《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
无论是从诗句资料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会诗句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忙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资料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情绪变化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实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生1:静夜思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这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齐分享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个性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这天的福建建欧,和我们一样都是福建人,说起来还是我们的老乡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我们这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2.全班一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3.那谁能说说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反思:在备课就想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部编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一.教学目标:1、认识“绍、萧”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挑”,理解诗中“萧萧”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初分享话秋天1、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来,现在开启我们今天的“课初5分钟,经典大家享”。
看,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话题是——秋天(配乐)。
谁想来分享?生1:我为大家分享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师:你真厉害,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描写秋天的词语。
谁还想分享?生2:我想为大家朗诵一段关于秋天的文章。
师:谢谢你,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秋天。
2、感谢两位同学带来的经典分享。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对秋天的描绘,除了精炼的四字词语,唯美的现代散文,还有那渊远流传,经久不衰的古代诗词。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
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来,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拆字串意来总结1、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夜——夜晚,所见——所看见的和听见的。
)2、“书”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哪种意思更贴切呢?3、理解了“书”字的意思,相信题目的意思就难不倒大家了?说想来试一试?(生:把自己在夜里看到的听见到的写下来。
)4、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诗题。
(三)朗读古诗——字正腔圆有韵律正确读——字正腔圆正音调1、自由朗读古诗题目读懂了,诗句会读吗?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正确谁想第一个来读这首诗。
(生读)你真了不起,把难读的字都读对了。
谁来说一说在这首诗中哪个字最容易读错?(生:“挑”)怎样读?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从注释里找到的。
他关注到了古诗旁边的注释,真是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附板书)

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附板书)导语:《夜书所见》是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教案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附板书),欢迎阅读参考!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目标: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
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
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
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见:看见书:写、记录)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7、指名朗读,感悟·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指名多人朗读)·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精选4篇】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古诗《夜书所见》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优秀5篇)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优秀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驾驭系统的学问。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细心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爱并共享出去。
篇一: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1、复习:秋天来了(板书:秋)。
你们还记得学过描写秋天的诗吗?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但叶绍翁感受到了它的秋风扫落叶的凋零,而心中生愁(板:心)是离人心上秋。
2、解题:今日学习一首诗,诗人有什么感受呢?夜书所见:见:望见;书:写(书:我们学过两种意思:(1)出示书本;(2)做动作——写3、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诗人夜晚望见了什么?请读读古诗1、按要求自读三遍2、结合注释再读古诗3、出示生字带读,挑(tio)促(cù)深(shn)4、齐读两遍出示图片5、出示词语萧萧促织篱落夜深6、书写促深7、生写两遍三、解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2名)2、齐读1遍3、师配乐读,生边听边想:见到了哪些景物。
4、沟通、板画: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看到:梧叶被风吹响了,被风吹落下来了。
梧叶飘飞江:吹来带有寒意风,这是冷冷的江。
江面清冷听到:秋风;萧萧。
它们在风中瑟瑟颤抖没有白天的喧闹,现在只此时江水感到这寒不就是作者此时的心境写照吗?第一句,该画什么,该如何画其次句,该画什么(树叶被吹落了,离开了培育它的大树,失去依靠。
诗人看着看着不禁想起自己也如这东里一样孤苦无依)画上梧桐树,没有树哪来叶。
江水在秋风中静静地躺着,没有了白天的喧闹,现在是冷冷清清的。
(1)诗人在本诗中称自己为(客)(2)秋风动客情,其实有一个典故。
这萧萧的秋风送来了阵阵寒气。
寒(感到寒冷)这飘落的梧桐树叶送来了无依无靠。
寒(感到孤苦)这静卧的江面送来了冷冷清清。
寒(感到孤独)这寒气袭人的秋风,这枯萎的梧叶,这冷清的江面评价的心里如这秋风一样寒,如这梧叶一样伤,如这江面一样冷。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过程:一、对话激趣,导入古诗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
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有过。
师:好。
这就叫:作客的心情。
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
先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师:“书”字有这个意思。
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
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
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生:写!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
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
(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第【1】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1.会认、会写生字。
2.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法:感情吟诵,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迷人的季节,人们常常仰望南归的大雁,生发出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2、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诗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1、本诗作者叶绍翁,作者简介。
2、《夜书所见》“夜”指的是?“书”呢?“见”呢?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3、在夜晚叶绍翁都见到了什么?三、初读古诗,自主识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生字有小老师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指导写字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促”。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
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2、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深”。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
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五、学习古诗,体会感悟(一)、通读古诗1、生字这些小的拦路虎解决了,把他们送回到古诗中,要求把古诗读通顺。
2、请同学再读一遍,要读流利。
(二)、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第一、二句。
(1)、萧萧指的是什么?什么时候的风声?梧呢?梧叶?送?寒声?动?客情?这里的客指的是谁?(2)、看到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下。
(3)、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诗意?(4)、前两行是说秋风引起了思乡之情,同学们看看这幅画面,你觉得秋天是个什么样子的呢?眼前的梧桐树叶在秋风中飘落,面对此情此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呢?心情又如何呢?(5)、是啊,瑟瑟秋风带给人丝丝寒意,片片落叶给人以无限的飘零,秋风落叶凋零之感,诗人孤独郁闷,思念起了家乡。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夜书所见》这首古诗,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理解《夜书所见》的意境和情感,能够准确背诵全诗。
四、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古诗《夜书所见》原文及译文•生字词卡片•相关背景音乐六、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七、教学过程设计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分钟)•播放与秋天夜晚相关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秋天的夜晚,看着窗外的景色,有过什么特别的感受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夜书所见》,就是一位诗人在秋天的夜晚写下的。
”2. 新课教学(30分钟)2.1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领读并讲解意思。
•学生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2.2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讨论诗的大意,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提问:“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3 总结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诗的大意和意境,强调诗人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2.4 巩固练习(5分钟)•学生尝试背诵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同桌互背,检查背诵情况。
3.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书所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部编《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夜书所见》。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
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诗句蕴含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三、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四、说学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五、说教学流程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灯儿童捉蟋蟀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
部编三上语文《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读准多音字“挑”,会写“挑”“送”2个生字。
(二)能借助课文插图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进行背诵。
(三)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二、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叶绍翁的资料,借助插图和注释预学古诗,制作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一)插图导入,谈话揭题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景物、人物以及他们的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进行交流。
2.谈话导题。
同学们的故事编得真不错!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一个秋天的傍晚,已离开家乡、独自在外许久的叶绍翁外出散步时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触景生情,提笔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诗。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3.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题意:在夜晚书写自己所看到的景致)4.齐读诗题。
(二)检查预学,整体感知1.指名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相机正音:读准平舌音“送”“促”。
(2)读准多音字:“挑”。
补充:在这里读“tiǎo”,表示“用细长的物件逗引”,可以组词“挑动”“挑逗”。
它还有另一个读音是“tiāo”,可以组词“挑担”“挑粮”“挑选”。
(3)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挑”的字形。
(加一加、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换一换)2.再读古诗,读好停顿。
(1)教师范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男女生分组读、齐读。
3.找出诗人所见。
这首诗写的是夜晚时诗人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学生去诗中圈一圈,预设: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课件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1)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动客情:牵动旅客的思乡之情。
(2)播放秋风吹落树叶的声音,理解“寒声”,体会秋风送来的寒意。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8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8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⑴ 交流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夜书所见篇二《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这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很有帮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夜书所见》阅读题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夜书所见》阅读原文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阅读题目(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
(3分)(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
(4分)《夜书所见》阅读答案1)(3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
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
(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
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第【1】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夜书所见优秀教案

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促、忆”等 7 个生字,会写“促、深”等 10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并能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这种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们离开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会不会想念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学生自由回答)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看看诗人在远离家乡的时候,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
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叶。
寒声:寒意的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诗句意思: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诗句意思: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四)体会情感1、同学们,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思乡之情)2、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3、让我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再来朗读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1、同学们,在古代,有很多诗人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你们还知道哪些?(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2、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思乡诗,背诵下来。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
教案(附板书)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
(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
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
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