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野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视野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新闻执政已成为成功的政治和治国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提高新闻执政能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建设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应对舆论危机的能力、强化新闻执政理念等一系列工作,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标签:新闻;大众传媒;新闻执政;执政能力

今天的大众传媒已经是社会系统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子系统,它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提供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大众传媒正无所不在地浸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可以说,传媒已成为体现和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研究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传媒重要内容的新闻传播应成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重视新闻传媒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一般认为,新闻执政主要是指执政者和政治家运用新闻传媒来加强执政,即运用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力和执政的科学性。在信息时代,新闻执政已成为成功的政治和治国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力和执政的科学性。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传播学教授兰斯·班尼特在《新闻:政治的幻象》一书中揭示了美国政府新闻执政和新闻治国的手段,即通过对媒体议程的设置,从而达到公共议程的设置,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关注的议题,最终取得舆论的合力效应。在我国,当前有关新闻执政的研究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关注,清华大学政府发言人制度课题组李希光教授等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介绍了美国政府新闻执政的一些制度和做法,[1]但在我国如何实施新闻执政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国的国家形象的好坏与传媒的长期报道作用于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印象有很大的关系。”[2]为此,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大众传媒业,强化新闻执政,主要目的是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政府形象和执政的科学性、合法性。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小约瑟夫·奈(Joseph.s.Nye)把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Soft Power)两类。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资源、经济资料和科技资源等。软实力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及传媒,但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是与传媒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的。作为一种“软力量”,传媒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长期博弈的重要手段,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认识到媒介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把提高新闻执政能力看作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新闻执政面临的新情况

(一)我国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转型期,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2020年的中国》的预测报告中称,中国将面临两种转型:从自然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从乡土社会剧烈地向城市化社会转型。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09407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0.7%,加快0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而

基尼系数也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3000美元期间,有可能出现两种前景:一是用好机遇发展期,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用不好机遇发展期,导致城乡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会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明显加快的,但同时由此带来的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同样是飞速的。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意义深远。就媒体来说,要不断分析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了的媒介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内容,解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实行正确舆论导向,保证政令畅通,把人民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国家的发展上。

(二)我国的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重大变化突出地表现在面临资本对媒介的把关、国外媒介在我国的活动等新情况,不少强势资本通过投资、合作和广告等方式对有影响力的公共媒介实行传播内容上的潜在导向或把关控制,而媒体的商业化也使其越来越看重发行量、收视(听)率、点击率和广告收入。这样,媒介在传播内容上就不可避免地对强势资本的利益有所偏向,导致对公共信息传播上的偏差和失衡。对于政府来说,资本与媒介的新的关系会导致媒介在报道政府相关信息时的主动性渐渐淡化。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海外媒体也越来越关注我国。2005—2007年“两会”期间,海外多家媒体前来报道,掀起了“中国报道热”。国外媒介的介入要求我国政府要学会把海外媒体视为重要的合作对象,尤其是在树立和推广政府的对外形象时,要分析了解海外媒介的传播理念和特点。有学者分析,“相比而言,政府传播人员会比较熟悉中国媒体的采访方式和提问的角度,比较容易与本国的媒体打交道,面对国外媒体就不能用相同的手法来对付。”[3]中外媒体由于不同的媒介制度,其采访理念也不同,我国媒介比较易于采取与政府合作的态度,而外国媒介则正好相反,习惯于从审视、批判政府行为的角度看问题。如何与国外媒体合作,如何在国外媒体上树立正面、客观的政府形象,是新时期新闻执政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新兴传媒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传播控制的转变。《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是网民。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表示,10%的网民普及率是互联网发展的高速拐点,突破10%之后,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