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位小科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做一位小科学家
A 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的第2课。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入手进行观察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进行“让鹦鹉站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观察“站”着的鹦鹉,启发他们提出问题。接着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让鹦鹉“站”起来。然后又设法让其他形状的一些物体“站”在手指尖上,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从刚才的活动中归纳出规律来。科学不仅仅是了解一些现成的知识,还包括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因此这部分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地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会到作为一名小科学家的快乐和成就,感受科学的真谛所在。
第二部分,是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让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通过收集科学家研究的资料把比较的范围从琴纳进一步扩大到更多的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中,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材料准备方面既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亲近科学的同时,也能喜欢上我们的科学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鹦鹉“站”起来的现象提出问题;
●能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使鹦鹉站起来的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科学,知道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算是平时我们玩的一个普通的游戏,也许也蕴含着科学秘密。只要我们平时
仔细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入手,就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成为一位小科学家。你愿意来研究科学问题吗?
【评析】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数的教育者也都在实践中认识了这点。这里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的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顺利的进入角色。
二、指导学生进行“让鹦鹉站起来”的科学探究活动
(一)指导学生观察并启发他们提出问题
1、出示一个大号的纸制鹦鹉,谈话:这是老师课前用纸做的鹦鹉,你们见过真正的鹦鹉吗?你觉得养的鹦鹉最喜欢呆在哪里?那么我做的鹦鹉是否可以也比较听话的站在竹竿上呢?
2、演示鹦鹉站起来,并用手指推一推,让它摇晃摇晃,便于学生观察。
3、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样一个鹦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把你们想到的问题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4、学生讨论交流。
5、教师小结。(主要通过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说明】这是科学课的首次记录,对于一个普通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还有些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词语记录就可以了。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记录只是一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发现问题。
(二)指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让鹦鹉“站”起来
1、谈话:刚才同学们最想知道的问题就是鹦鹉为什么可以站起来?下面我们就自己来试一试,想办法先让自己的鹦鹉站起来,再来思考它为什么可以站起来,好吗?
2、介绍器材和制作方法,并提出要求:在制作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方法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制作的时候要尝试把回形针别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比较)
4、提问:你们小组的鹦鹉站起来了吗?你们是怎样让它站起来的?
5、交流汇报。
(三)指导学生设法让其他形状的一些物体“站”在手指尖上
1、出示各种形状的卡纸,橡皮头铅笔和铁丝等物体,谈话:刚才大家都已经成功的让鹦鹉站了起来,现在我这里还有许多不同形状的东西,你可以想办法让它们站在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活动。
3、汇报展示。
4、教师小结。
【评析】这里我们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尝试,让他们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去发现规律。事实上,通过让鹦鹉站起来的活动学生已经有了初
步的发现,也许还不够成熟,还不够清晰。这里通过大量的活动让他们去寻求共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这些物体之所以不会倒的规律。
(四)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科学发现
1、谈话:刚才大家的表现十分出色,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多东西都站了起来。可是你们想过没有鹦鹉为什么可以站起来?这些形状的物体为什么可以站起来?铅笔为什么也可以站起来,而且还不倒?
2、提问:通过上面的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3、学生讨论交流。
4、总结很多情况。
【评析】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在科学学习中,有趣的活动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往往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使学生沉浸在玩乐中忘记了研究的初衷。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一方面是使模糊认识清晰化,感性认识理性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表达喜悦心情的机会。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也许这将是今后他们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
三、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让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1、提问:你们还记得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是怎样的吗?
2、学生回答。
3、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让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4、组织学生做好记录:把你认为在活动过程中你和爱迪生相似的地方记录下来。
5、汇报交流。
6、总结:我们让鹦鹉“站”起来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都是从身边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也是在进行科学研究。大家都成功地让鹦鹉扎了起来,说明大家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祝贺你们,小科学家们!
7、布置课后调查:课后请大家回去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向大家展示他有什么研究成果?他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评析】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突出了“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建立“科学就是这样的”这种认识,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的个人经历与看似神秘深奥的科学探究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无所不在;另一方面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做一个小科学家其实并不难,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位小科学家。
四、总结全课
1、提问:过去你一定有过很多的问题,你的这些问题都能寻找到答案吗?
2、学生交流。
3、启发学生思考:既然我们有很多问题一时很难解决的,遇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