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与苏武
李陵与苏武的故事
李陵与苏武的故事李陵与苏武的故事汉将李陵和苏武是同时代的两个人。
苏武是民族英雄,誓死不投降匈奴,最后被迫去放羊。
李陵因为最后投降了匈奴,中国人觉得特没面子,所以他不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李陵也成了千古罪人。
《李陵答苏武书》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
是李陵投降以后,写给苏武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里面,他讲到了他当时的处境和投降的背景。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裹万里之粮,率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胡强之域”,先帝给他五千个步兵到绝域去,带着走万里路所需之粮,率师步行,出天汉之外,入胡强之域。
“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师,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当时对阵的形势是以五千个步兵,对对方的十万大军,以疲乏之师对对方新调来的马队。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把敌人的战旗抢了过来,连他的元帅都杀了。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死伤积野,余不满百。
”打到最后只剩下不到一百个人,“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
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振臂一呼,所有的创病战士都起来了,再去拼杀。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退。
”正当匈奴军队想要撤退时,却出了叛徒。
“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他只剩几十个人了,最后一打,必然失败。
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子孙,打仗打到这种程度,我们这个民族至今没有原谅他,因为他的投降使我们觉得很没面子。
汉武帝最后将他家满门抄斩。
李陵与苏武_二年级作文
李陵与苏武
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19年,他誓死不降,终于返回汉朝。
作为民族英雄,苏武的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
史载,苏武被扣后,匈奴单于曾派李陵去劝降,被苏武断然拒绝。
等苏武苦熬19年胜利归汉时,李陵羡慕地置酒相送,可见其苦闷心情。
考场热用苏武默然不语,眼角有泪水滚动,我知道,他的内心一定有如刀割,离家万里,哪一天不是浸泡在对年老母亲的挂念和对幼小孩子的思念里啊!但最终,苏武抬起头,语气一如过去的刚毅:“我一家承恩于汉,忠心于汉,你不必多说,请回吧。
”李陵看看苏武,又看看我,眼光里,有疑惑,有羞愧,有敬重。
第1页共1页。
李陵和苏武的对比作文
李陵和苏武的对比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李陵和苏武就像两颗独特的星星,闪烁着截然不同的光芒,他们的故事总是能让咱忍不住唠上一唠。
先来说说李陵这哥们儿。
李陵那可是将门虎子啊,一身的武艺,怀揣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
他带着那点儿家底儿——五千步兵就踏上了征途。
这就好比一个人只带了把小刀就闯进了一群恶狼的地盘。
结果呢,运气背到家了,遇上了匈奴的大部队。
李陵一开始那是打得相当英勇啊,以少敌多还不落下风,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在敌人堆里左冲右突。
可是啊,双拳难敌四手,最后还是兵败被俘。
这时候,李陵的内心就开始纠结了。
他在匈奴那里受到了单于的优待,单于那可是把他当成宝贝一样,给他封官赐爵,给他好吃好喝的。
李陵看着匈奴这边的“糖衣炮弹”,心里就动摇了。
他想啊,我在汉朝拼死拼活,最后落得个兵败的下场,皇帝还不体谅我,把我全家都给办了。
那我还回去干啥呢?还不如就在这儿享享清福。
于是,他就这么投降了匈奴。
这一投降,可就被很多人戳脊梁骨了,在那些古板的人眼里,他就成了叛徒。
不过呢,咱也得理解理解他,他也是有一肚子苦水没处倒啊。
再看看苏武。
苏武这大叔那可真是硬骨头,就像一块怎么锤都不烂的铁疙瘩。
他被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本来是带着和平的使命去的,结果被匈奴人给扣下了。
匈奴人也想用对付李陵的那一套来对付苏武,给他高官厚禄,想让他投降。
可是苏武就像个倔驴,根本不吃这一套。
匈奴人把他扔到北海边上去放羊,还说啥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他回去。
这不明摆着刁难人嘛,公羊咋能生小羊呢?但苏武就是不低头。
他在那冰天雪地的北海边,过着连动物都不如的日子。
渴了就抓把雪,饿了就挖点草根,就这么顽强地活着。
他手里一直紧紧握着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旌节上的毛都掉光了,可他的心就像那旌节的杆儿一样,笔直笔直的,从来没有弯过。
他心里就一个信念:我是汉朝的使者,我不能辱没使命,我要回去。
就这样,他在匈奴待了十九年,愣是没投降。
李陵和苏武这一对比,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李陵是在重重打击下,选择了一条看似轻松的道路,投降了匈奴,虽然他心里可能也有千万种无奈,但在世人眼中,他终究是失了气节。
《李陵答苏武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李陵答苏武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这封信的主旨是为自己的投降行为解脱。
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显然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武帝处置(诛陵全家)失当,所以,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学者多认为系后人伪作。
但《文选》中收入,当系选自《李陵集》中,故其写作时间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子卿足下:您辛勤地宣扬美德,在太平盛世当官,美名流传于四方,真是值得庆幸啊!我流落在远方异国,这是前人所感悲痛的。
遥望南方,怀念故人,怎能不满含深情?以前承蒙您不弃,从远处赐给我回音,殷勤地安慰、教诲,超过了骨肉之情。
我虽然愚钝,又怎能不感慨万端?我从投降以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
整天看不见别的,只见到些异族之人。
我戴不惯皮袖套,住不惯毡幕,也只能靠它们来抵御风雨;吃不惯腥羶的肉,喝不惯乳浆,也只能用它们来充饥解渴。
眼看四周,有谁能一起谈笑欢乐呢?胡地结着厚厚的坚冰,边塞上的土被冻得裂开,只听见悲惨凄凉的风声。
深秋九月,塞外草木凋零,夜晚不能入睡,侧耳倾听,胡笳声此起彼伏,牧马悲哀地嘶叫,乐曲声和嘶鸣声相混,在边塞的四面响起。
清晨坐起来听着这些声音,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水。
唉,子卿,我难道是铁石心肠,能不悲伤?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
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
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
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
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
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
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
苏武与李陵
大约是汉武帝中期,汉武帝打算派李广利为主将再次征伐匈奴,想让李陵带5000名骑兵强弩手为其后队,给予增援。
下命令前,李陵得到了消息,找汉武帝谈,不想做李广利的后援。
汉武帝知道他一向看不起李广利,已经很生气,可在大战之前又想让将士们都尽力,于是带着气命令李陵从另一途径单独进攻匈奴,但要其把5000匹马让给李广利。
同时,李陵还没有后援,包括粮草。
于是,李陵带着5000名由骑兵改成步兵的弩手用大车拉着50万只弩箭出发了。
不过,这次出兵前,消息被匈奴的间谍探听到了,在李广利的主要进军路线上有了很充分的准备。
到是临时变卦的李陵那一路,匈奴没探听到,所以没有准备。
所以胜负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很快,败报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了回来,李广利只带着少数亲兵逃回了长安。
只是李陵那一路始终没有消息,沉默着。
原来,匈奴兵大部被调走包围消灭李广利去了,所以李陵这一路竟无阻挡,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一直打到阴山(大青山)之下(匈奴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
在这里,李陵没有等到准备来汇合的李广利,等来的是数不清的匈奴兵。
李陵开始带着5000名步兵弩手抱着团,背靠背,以圆型射击阵型边打边撤,撤到边境线附近也没有等到援军,50万支箭都射完了,粮食也吃光了,士兵也只剩下百十来人了,这时候也好不容易退进了森林地带,是便于步军弩兵发挥优势地带,可却陷入无箭、无粮、无援军的绝境。
到了森林地带,本来匈奴单于已经不打算再追李陵了,可他的一个汉人参谋说,这伙汉军不一样,射杀了我们几万人不说,就是剩下这么几个人了,战斗队型还不乱,士兵都还很镇定,我们的骑兵不靠近,决不浪费一箭,说明这才是汉军的精锐,领军之人虽然还不知是谁,但必须把他彻底拿下,否则今后必成匈奴大患。
于是匈奴单于驱兵包围森林。
李陵没有办法,只好下令做最后的突围,相约只许往前冲,不许往回救,不管谁回到长安,都要把他们的实际战斗情况告诉汉武帝。
于是,突围开始了,李陵象他祖父一样,撤退时留在最后,但他没有马,所以,前面的伙伴成功突围而去,把他留在了匈奴包围圈里,而匈奴人最想抓住的又就是这个箭无虚发、仪表堂堂、与众不同的将军,单于又悬以重赏,所以一发现汉军突围就都奔李陵蜂拥而来,李陵力竭受伤被俘假投降,准备找到机会,偷马逃回汉地。
李陵答苏武书
李陵答苏武书古代文化1215 1827答苏武书[西汉]李陵【小传】李陵(?—前74),字少卿。
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人。
名将李广之孙。
少为侍中建章监。
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
武帝时曾率八百骑入匈奴境二千余里,观察居延(故城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地形而还。
后任骑都尉,在酒泉、张掖练兵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前99),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
武帝族灭其家。
李陵遂留匈奴,单于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
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李陵被认为是五言诗创始者之一:“其五言,周时已见滥觞,及乎成篇,则始于李陵、苏武二子。
”(皎然《诗式》)钟嵘《诗品》称他“文多悽怆,怨者之流。
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
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则是结合身世对其创作的评价。
杜甫称“李陵苏武是吾师”,苏轼称“苏李之天成”,对李陵作品的怨愤深沉、自然天成都有激赏。
《汉书·艺文志》所录《李陵集》二卷,新旧《唐书》仍见记载,至《宋史》则不见著录,是该集宋时方告亡佚。
今所存李陵名下之作,有文四(内有令、表各一为残句)、诗二十二(内有四篇为残句),除《汉书)所载之外,其余诗文,后世多有学者指为伪作。
宋以前评价李陵诗文,似非仅就现存之作,而是根据《李陵集》中所有作品。
【题解】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
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按兵不动,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
苦战之后,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遂集中兵力围攻,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
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
始元六年(前81),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
这封信的主旨是为自己的投降行为解脱。
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显然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武帝处置(诛陵全家)失当,所以,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苏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苏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苏武传》这篇文言文,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三个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苏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苏武传作者:班固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历史趣谈:李陵为何投降匈奴 李陵与苏武是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陵为何投降匈奴李陵与苏武是什么关系
导语:李陵投降匈奴在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着5千步兵孤军深入到匈奴境内,与敌军十来万大军战斗了十多天。
关于这场战役,其艰辛程度出乎常人想象
李陵投降匈奴
在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着5千步兵孤军深入到匈奴境内,与敌军十来万大军战斗了十多天。
关于这场战役,其艰辛程度出乎常人想象,被逼无奈,其主将李陵只好投降。
李陵和匈奴大军激战
这场战争十分的惨烈,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汉将李广利率三万大军去攻打匈奴,而李陵只是率领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一直往北走,想要偷袭大廷。
但是在不久之后,他遭遇了单于亲自率领的3万精兵,在李陵军队里,大多都是剑客等人,平常的骁勇善战,看到敌军的数量远远超于自己的数量,也不怎么惊慌。
李陵知道这是一场硬战,就命人以大车为营,摆好阵势,准备迎敌。
匈奴大军觉得汉军人少,就打算横冲直撞,由于李陵的阵势好,先由弓箭手射击,使敌军混乱,然后在他们逃跑的时候,乘胜追击,此战消灭了数千个匈奴人。
单于觉得这批汉军很善战,就连忙就地请求支援,招到了8万的骑兵。
眼看匈奴骑兵越来越多,于是,李陵就命令士兵们向南退,一路打回去。
在撤退的过程中,李陵抓住机会,多次重创敌军,消灭了一万左右匈奴骑兵。
单于觉得自己军队受伤惨重,已经萌生了退意,但命运弄人,汉军出了一个叛徒,由于此人对自己上级的不满,就一气之下投奔到了匈奴帐下。
并告诉他们,汉军是没有后援,粮草好弓箭都早已用尽。
于
生活常识分享。
李陵《答苏武书》原文译文赏析
李陵《答苏武书》原文|译文|赏析《答苏武书》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诗人、文学家李陵写给苏武的一封书信。
始元六年,苏武替汉帝召李陵归汉,此文就是李陵收到苏武信后写的一封回信。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答苏武书》原文两汉:李陵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
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
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
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
评价苏武和李陵的作文
评价苏武和李陵的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苏武与李陵:忠贞与选择的双重镜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两个名字常常被人们提起,他们就是苏武和李陵。
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DOC)
苏武李陵司马迁的关系与评价西汉王朝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朝代。
这一时期,形成了汉民族的主体,塑造了汉民族的精神,提升了汉民族的文化;涌现了许多民族精英和汉民族精神的代表。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卫青,善赋多谋的司马相如、东方朔,牧羊北海不辱使命的苏武,忍辱著述史家绝唱的司马迁……。
其中司马迁、苏武是体现汉民族精神的佼佼者。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苏武投降。
初时把苏武囚于地窖中,不给饮食。
苏武嚼旃餐雪,数日不死。
单于疑有神助,又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羝,扬言要羝羊乳子方可放其归汉。
北海之地,莽莽荒漠,人烟绝迹。
苏武掘野鼠、觅草实,果腹充饥;孤身持节,与同卧起。
北海的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草原的大雁南徙北返,北返南徙。
年复一年,胡须、头发全白了,使者符节的旌饰脱落了,苏武笑面困境孤独,淡对官禄诱惑,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
苏武,离开中原的土地,深入边远的匈奴。
他这一走,竟有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戚,在茫茫白雪中,他是怎么度过一个又一个冰冷的夜晚?那里的北海,有着与大汉土地不一样的景色,白云和流雪将天空染成最纯净的白。
这种白色,如同苏武的心一样,澄澈后的寂寞,无声的寂寞。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骑都尉,其祖父即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99年,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征,在祁连山一带遭遇匈奴右贤王部,两军展开恶战。
为缓冲李广利战场的压力,时任骑都尉的李陵主动请缨,仅以5千步卒从居延海出征,欲以牵制匈奴主力,并伺机直捣王廷。
汉武帝遂予恩准,并任命成安侯韩延年为副将,一同出征。
李陵兵出居延海一个月后,便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且鞮侯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主力。
李陵沉着应战,大败匈奴,斩杀敌军数千人。
且鞮侯单于大惊,慌忙调集了左右贤王二部共八万骑兵围歼汉军。
在孤军深入,独立无援的情况下,李陵率部从容应对,且战且退,八天共斩杀匈奴军一万余人。
李陵和苏武的对比作文
李陵和苏武的对比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李陵和苏武就像两颗独特的星,各自闪烁着不同的光芒,他们的故事放在一起看啊,那可真是太有意思了,就像一场超有看点的大戏。
咱先说说李陵。
李陵这人啊,那也是个有本事的。
他出身将门,虎父无犬子嘛,武艺高强,本来也是怀揣着满腔的热血,想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给家族争光,给汉朝立大功。
可是命运就像个调皮的小鬼,给他开了个大玩笑。
他带领着那点儿兵去和匈奴打仗,结果被重重包围。
这时候的李陵啊,就像个孤胆英雄,奋力抵抗,可无奈敌人太多,最后实在是没辙了,被匈奴给俘虏了。
这一俘虏可就麻烦了,就像一脚踩进了泥潭里,想拔出来可不容易。
他呢,一开始可能还想着找机会回汉朝,可是汉朝这边呢,皇帝听信了一些谣言,以为他投降叛国了,一气之下把他全家都给杀了。
这下好了,李陵的心啊,就像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彻底凉透了。
他想啊,我在这儿拼命抵抗,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家里人还因为我全没了,于是就真的投降了匈奴。
他的人生就像从高峰一下子掉进了深谷,从一个汉朝的勇士变成了被人指指点点的降将,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再看看苏武。
苏武那可真是个硬骨头啊,就像寒冬里的松柏,不管多大的风雪都压不倒他。
他奉命出使匈奴,结果被匈奴扣下了。
匈奴人呢,为了让他投降,那可真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又是威逼,说要杀了他,苏武呢,面不改色,就像根本不怕死一样;又是利诱,给他高官厚禄,给他漂亮的房子和数不清的财宝,苏武就像没看见一样,心里只想着自己是汉朝的使者,怎么能背叛自己的国家呢。
匈奴人一看软的硬的都不行,就把他扔到北海那个苦寒之地去放羊,还说啥时候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去。
这不是明摆着刁难人嘛,但苏武可没被难倒。
他就那么在北海边,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那些勉强能糊口的东西,每天就守着那群羊,心里始终怀着对汉朝的忠诚。
他手里一直紧紧握着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时间长了,旌节上的毛都掉光了,可他对汉朝的忠心就像那旌节的杆子一样,始终坚定不移。
你看啊,李陵和苏武这两人的对比太鲜明了。
初中语文 文言文 班固《苏武传》翻译与鉴赏(通用)
班固《苏武传》翻译与鉴赏一、参考译文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二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栘中厩监。
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多次互相派遣使者窥探观察(对方情况)。
匈奴先后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共十余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者作为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为王,害怕汉朝袭击,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把路充国等人都放回汉朝。
汉武帝很高兴,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苏武和副使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士卒和侦察敌情的一百多人出发了。
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给单于,单于更加倨傲了,并不是像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汉朝正要打算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
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夫,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
”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
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他们当中一个人夜里跑了出来,告发了这件事。
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
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
单于让卫律处理这件事,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话泄露,把情况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想自杀,张胜、常惠拦住了他。
虞常果然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们商议,想要把汉朝的使者都杀了。
左伊秩訾说:“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都投降。
”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受审讯。
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苏武拔出刀来自杀,卫律大惊,急忙抱住苏武,派人骑马去找医生。
国庆节爱国英雄故事-苏武牧羊的故事
国庆节爱国英雄故事-苏武牧⽺的故事 苏武牧⽺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
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持汉朝符节,扬⾔要公⽺⽣⼦⽅可释放他回国。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苏武牧⽺ 汉武帝时期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双⽅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
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余批⼈,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以相抵。
天汉元年(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即位,害怕受到汉朝攻击,于是说:“汉朝天⼦是我的长辈。
”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为了赞许之,于是遣苏武以中郎将的⾝份,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单于礼物,以答谢单于。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委派的使⾂常惠等,并临时招募⼠卒、斥候百余⼈⼀同前往。
到了匈奴,赠送财物给单于。
单于越发傲慢,这不是汉所期望的。
单于正派使者护送苏武等,适逢缑王与虞常等在匈奴谋反,暗中策划绑架单于的母阏⽒投奔汉朝。
正好苏武等⾄匈奴。
虞常在汉朝的时候,与张胜有旧,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很恨卫律,我能替汉朝⽤暗箭射杀他。
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汉,希望他们能得到汉朝的赏赐。
”张胜答应了他,并送给虞常许多财物。
⼀个多⽉后,单于出外打猎,只有阏⽒和单于⼦弟在。
虞常等七⼗余⼈起事前,⼀⼈趁夜逃跑,揭发了他们的计划。
单于⼦弟与他们交战,缑王等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理此案。
张胜听到消息,担⼼和虞常所说的话被揭发,便把事情告诉了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发⽣了,⼀定会牵连到我。
如果我受到了侵害,就更加对不起国家了。
”于是想⾃杀。
张胜、常惠制⽌了他。
虞常果然供出张胜。
单于⼤怒,召集贵族商议,想杀汉使。
左伊秩訾说:“如果有⼈谋害单于,那要怎么加刑?应该全部招降。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
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即使活着,有什么⾯⽬归汉!”说著拔⼑⾃刺,卫律⼤惊,抱住苏武,派⼈骑快马找医⽣。
医⽣在地挖⼀个坑,在坑中点⽕,把苏武放在坑上,敲他的背让淤⾎流出。
河梁生别之诗典故
河梁生别之诗典故
“河梁生别之诗”出自西晋初年的诗人李陵所作的《赠苏武诗》,这首诗是李陵送别苏武时写给他的一首诗,此诗描述了李陵和苏武在河梁地区诀别的场景,表达了李陵对苏武的深情厚谊,以及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据记载,河梁地区是李陵和苏武分手的地方,这里地势险要,一望无际,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复杂,李陵和苏武被迫在这里分别,各自离去,再也不能相见。
因此,“河梁生别之诗”这个典故主要指的是李陵在河梁地区写给苏武的赠别诗,它代表了古代文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离别时的情感表达。
《后汉书 李陵传》《汉书 苏武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李)陵字少卿,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势,不见虏,还。
天汉二年,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
”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遂遮道攻陵。
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未至鞬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
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抵山入狭谷。
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令军士持二升精,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
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数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节选自《后汉书·李陵传》)文本二: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鸾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注】,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
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注】春秋时,齐鲁作战,鲁败,割地求和,在齐桓公与鲁庄公订立盟约时,鲁国的武士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文言文翻译
译文: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
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
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
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
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
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
(缑王与虞常)连同卫律所率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中共同谋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
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
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张胜同意了,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
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
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
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
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
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
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
李陵答苏武书读后感
在我的印象中,苏武虽是一个忠诚、有气节、热血爱国的人,但我却不是特别喜欢他的盲目忠诚与固执。
数十载岁月,他就倚靠着那一根节杖度过,苦苦记挂着重回汉朝。
面对卫律等人的威逼利诱,丝毫不为所动。
但在汉帝那里呢?也许高高在上的天子早已忘了这个微如芥子的人物的存在,忘记了在遥远的荒蛮还有这样一个人为他死守着汉朝的尊严。
否则,又怎么会在十九年之后才把他接回汉朝呢?家中的亲人也离的离,亡的亡。
帝王已经抛弃了他,陷他于家破人亡之中,他又何必还要坚守自己的底线。
何不早日归附匈奴,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呢?
相反,谁又能说李陵不爱国呢?他数次带兵击退匈奴,惟一的一次落败,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敌,浴血奋战,兵尽粮绝,成为了俘虏。
而武帝竟因小人之言,毫不留情地诛杀了他全家。
他无路可退,降伏于匈奴也在情理之中。
也许我并不能感受到封建帝制下的强权与精神桎梏,但要是今天的我,我一定会做得更狠,更绝然。
我忠心事君,君却如此待我,还伤我亲人。
况且李陵这样的臣子只是汉帝众大臣中的一个。
武帝晚年杀害的又何止是李陵一家人?李陵也只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当我们都身处他这种情景时,也就不会讥笑于他的选择了罢。
我抬起头,毫不犹豫地回答:“李陵。
”她苦笑着说:“我也一样。
”
人生苦短,何不为自己而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陵苏武是好友,从小一起耍大,从小一起入宫,又一起担任皇帝侍卫,李苏两家可谓世交。
但两人性格又有截然不同之处,一个以善辩著称,一个却寡言少语,心里好像藏着事,但目光刚毅,看不到一丝卑微与谄媚,不愧飞将之后!
在李陵心里总藏着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能说是他对大汉的使命,而是他对李家的使命。
在他的记忆里,李家男儿的使命就是知道匈奴王廷。
他恨卫青,霍去病,他们能封万户侯,为什么他可怜的祖父李广,这个令匈奴胆战心惊的人却不能封侯,却死于一场阴谋。
他卫青,霍去病又怎能谈得上是名将,他们只不过是运气好,他们的荣耀只不过是建立在数十万士兵的尸体上的,然而他们却名流千古,只因为他们是皇亲国戚。
我想,再英明的皇帝如汉武帝也逃不了亲情的关系而为亲人谋利益吧,即使这个亲人无德无才。
一个声音出来了:谁让他们是我汉武帝的亲戚呢,你们李家人纵使再有本事,又能怎样呢!我是皇帝,皇家就是政治!这就是政治,它并非合理,在古代,政治或许只是贵族谋取利益的筹码。
李陵的使命终于在天汉某年得以能够实现,汉武帝答应让他带领五千步卒兵去寻找匈奴王廷。
然而李家人天生命不好,虽然遇到了单于,却被几十万重兵包围,虽坚持数月,杀敌数万,但仍逃不了被灭的结局。
因为他没有骑兵,更没有援军,这个天杀的汉武帝再一次运用一场阴谋折送了一个忠良。
难道他汉武帝就这么糊涂么,不是的,只因为他是皇帝,他的自尊,他的威严是不能受挑衅的。
他李陵既然如此狂妄,就让他去死吧!哈哈哈。
不过话说回来,李陵确实有点自大,也不想想五千步卒兵怎能赖何匈奴几十万铁骑。
他是否想过这五千人的生命和他们的家人比起他的使命哪个更重些。
不惜士卒怎能谈得上是真正的军人。
曾经一位抗日将领撕心裂肺的喊到:还我的兵,你他娘的,还我的兵。
军人,真正的军人应爱惜士卒.
谈到军人,我想起了在政坛上活跃的另一种人—文人,尤其是那些刀笔之吏,不论古代,近代以及文革,官场上总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比刽子手更厉害,他们靠一张嘴就把无数的忠良置于死地,李陵正是受不了刀笔之吏才不肯迟迟回国,因为他知道,他的祖父,他的家人就是死于这些人手中。
军人怎么能够和刀笔之吏比呢,这让我想起文革中贺龙元帅面对造反派的咄咄询问时说的一句话—我只是个军人!
在苏武心里,他只想干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他没李陵想得那么多,他只要忠君爱国就行。
然而命运也给他开了个玩笑,谁让他苏李两家交好呢。
也是天汉一眼,他被任命为大使和匈奴和谈,但他没想到他的部下参与了匈奴的政变把他给连累了,单于没杀他,而让他到北海牧羊,只有一个条件—什么时候公羊能产仔了,就让他会汉朝。
就这样苏武在北海放了几十年羊,羊群在一天天壮大,他也在一天天老去,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每天在日落时手持汉节面朝长安跪拜,而长安却灯红酒绿。
我想苏武这样值得吗,愚忠,真是愚忠!
几十年后的一天,李陵和苏武这对离别了几十年的好友终于重逢了。
两个老头可爱得像孩子一样蹦蹦跳跳,相拥而泣。
他们那灰白的头发在大漠的夕阳西下中显得沧桑而又故事。
李陵穿着胡服,苏武穿着汉服。
两个男人,杯酒过后,便无言了,他们或许在倾听牧羊人的鞭声,或许在回忆自己的一生。
两个男人,命运截然不同,只因坚持不同,李陵坚持的是信仰,使命,对家族的信仰,对家族的使命; 苏武坚持的是气节,忠义,作为汉使的气节对大汉的忠心。
两个男人,一个名流千史,一个淹没于史书。
两个男人,虽然命运不同,信仰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刚毅,正直,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