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合集下载

钩端螺旋体病--人畜共患病

钩端螺旋体病--人畜共患病

钩端螺旋体病--人畜共患病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猪感染猪钩端螺旋体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也可感染人,病畜通常会发生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以及流产等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中要注意不可感染人。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猪感染猪钩端螺旋体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也可感染人,病畜通常会发生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以及流产等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中要注意不可感染人。

猪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点临床病猪表现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出血性素质、水肿等症状。

中国南方地区较为严重。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严重,中、大猪一般病情较轻,母猪不发病。

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和带菌猪。

钩端螺旋体可随带菌猪和发病猪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体外污染环境。

猪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长,而且与人接触的机会多,对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人感染后,也可带菌和排菌。

人和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传播,这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鼠类和蛙类也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它们都是该菌的自然贮存宿主。

鼠类能终生带菌,通过尿液排菌,造成环境的长期污染。

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方式,主要途径为皮肤,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生殖道黏膜。

吸血昆虫叮咬、人工授精以及交配等均可传播本病。

该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但在夏、秋多雨季节为流行高峰期。

本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猪钩端螺旋体病症状急性型黄疸型:多发生于大猪和中猪,呈散发生,偶尔也见到暴发。

病猪体温升高、厌食、皮肤干燥,有时见病猪用力在栏栅或墙壁上磨擦至出血,1-2日内全身皮肤和粘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

几天内,有的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病死率很高。

亚急性和慢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至30公斤以下的小猪,呈地方流行性或暴发,常引起严重的损失。

病初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眼结膜有的潮红,有时有浆性鼻漏,食欲减退,精神不振。

几天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病猪上下颌、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俗称“大头瘟”。

钩端螺旋体病课件

钩端螺旋体病课件

✓ CT检查:观察肺部、脑 部等器官的详细结构, 有助于诊断
12
34
✓ 超声检查:观察心脏、
✓ 核磁共振(MRI)检查:
肝脏等器官的形态和功
观察脑部、脊髓等器官的
能,有助于诊断
详细结构,有助于诊断
临床诊断
1 症状观察: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2 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等 3 尿液检查:尿常规、尿蛋白等 4 影像学检查:X光、CT等 5 病原学检查:钩端螺旋体培养、血清学检测等 6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03
康复训练: 帮助患者恢 复身体机能, 提高生活质 量
04
家庭支持: 家属给予患 者关爱和照 顾,增强患 者信心
预防措施
0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水、粪便等
02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03
避免与病畜、病禽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04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4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钩端螺旋体
疫苗
接种时间: 根据个人情 况,建议在 旅行前接种
接种方式: 肌肉注射
接种效果: 预防钩端螺 旋体病,降 低感染风险
卫生习惯
保持个人卫
1 生:勤洗手、 洗澡、刷牙 等
保持环境卫生:
2 保持室内外环 境整洁,减少 细菌滋生
避免接触污染
3 源:避免接触 污水、垃圾等 污染源
3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01
抗生素种类: 青霉素、四 环素、链霉 素等
02
治疗原则: 早期、足量、 足疗程
03
治疗效果: 有效控制病 情,减轻症 状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预 防
防鼠、灭鼠; 保护水源、防止污染; 预防接种:多价死菌菌苗注射;下田劳 动时皮肤搽防护剂,如樟子油,1%石炭 酸凡士林等。

谢 谢

实验室检查

早期实验室诊断 ①ELISA: ②耐热抗原玻片凝集试验:凝集效价≥1: 400. ③分子杂交技术: ④聚合酶链反应(PCR): ⑤其它:改良免疫酶直接染色检出钩体特异 性高,方法简便,有助早期诊断,且快速、简 便。


断Hale Waihona Puke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 临床表现: 突起发热,全身酸痛, 淋巴结肿大, 腓肠肌压痛 并发:肺出血,黄疸血,肾脏损害,脑 膜脑炎,或出现“赫氏反应”。 辅助诊断:肝、肾功、三大常规、PT、 凝溶试验

中期(器官损害期):病后3 ~ 10日, 一、流感伤寒型:无明显器官损害,此型多见。 二、肺出血型:肺出血轻型:痰中带血或咳血。 肺弥漫性出血型:分三期 1、先兆期:患者气促、 心慌、烦躁,肺部有啰音。2、出血期:极度 烦躁,气促发绀。3、垂危期:神志恍惚,呼 吸不规则,大量咯血。

三、黄疸出血型:1、肝损害:食欲减退, 黄疸,肝功异常。2、出血:鼻出血,皮 肤瘀点,阴道流血、尿血。3、肾脏损害: 蛋白尿。 四、肾功能衰竭型:各型都可引起。 五、脑膜脑炎型:头痛,烦躁,昏迷,病 理反射阳性。
病原学
致病性钩体:能在人、动物体内寄生,菌体 细长,有12~18个螺旋,两端弯曲成钩状 基本结构: 菌体 互相缠绕 菌丝 透明外膜 生化特性: 需氧菌,生长、繁殖慢 对酸碱、各种消毒敏感

病原学
国际 23个群 国内 22个群 200个血清型 79个血清型 主要菌群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洪水型和雨 水型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为稻田型主 要菌群。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1. 引言1.1 猪钩端螺旋体病概述猪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寄生在猪和其他动物的肠道内,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再通过土壤、水源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钩端螺旋体病具有全球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地区更为普遍。

钩端螺旋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

临床上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猪钩端螺旋体属的蛔虫、钩虫等。

确诊钩端螺旋体病需要进行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原体的存在。

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卫生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定期进行去寄生虫治疗等。

预防该病的关键在于减少接触寄生虫的途径,保持环境卫生,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生肉等潜在感染源。

针对该病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疫苗研发、快速诊断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水平。

1.2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接触感染、食物或水源传播和宿主媒介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是指人体接触感染源,如被感染的猪或其他动物,从而导致疾病传播。

食物或水源传播是指通过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源而导致疾病传播,特别是在污染严重的地区或不洁净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宿主媒介传播是指通过介体传播,如病媒生物叮咬或叮咬后吸血而导致疾病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在一些地区的蚊蝇、苍蝇等昆虫中常见,对疾病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三种传播途径外,猪钩端螺旋体病还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传播,需要人们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意识,保持环境清洁,避免与患病动物接触,注意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的卫生,定期接受体检等都是预防猪钩端螺旋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传播途径的深入了解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风险,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正文2.1 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寄生虫囊蚴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

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南方各省最为严重,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是中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目录简介钩体革兰染色钩体的抵抗力致病性钩体的抗原致病性免疫性实验检查导致病症防治措施简介钩体革兰染色钩体的抵抗力致病性钩体的抗原致病性免疫性实验检查导致病症简介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0.1~0.2u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

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

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钩端螺旋体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

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相似。

钩体革兰染色钩体革兰染色为阴性,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把钩端螺旋体菌法染成褐色,但因银粒堆积,其螺旋不能显示出来。

钩体是唯一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的螺旋体,最适湿度8~30℃,ph7.2~7.5,常用柯索夫(korthoff )氏液培养基培养,生长缓慢,接种后3~4天开始繁殖,1~2周后,液体培养基呈半透明去雾状混浊生长。

钩体的抵抗力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致病螺旋体为强,在水或湿土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这对本菌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该螺旋体对干燥、热、日光直射的抵抗力均较弱,56℃10分钟即可杀死,60℃只需10秒,对常用消毒剂如0.5%来苏、0.1%石炭酸、1%漂白粉等敏感,10~30分钟可杀死,对青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致病性钩体的抗原致病性钩体的抗原组成比较复杂,与分型有关的抗原主要有两钩端螺旋体导致病症种:一种是表现抗原(p抗原),另一种是内部抗原(s抗原);前者存在于螺旋体的表面,为蛋白质多糖的复合物,具有型特异性,是钩体分型的依据;而后者存在于螺旋体的内部,是类脂多糖复合物,具有属特异性,为钩体分群的依据。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预防
重点在于消灭传染源与切断传播途径,做 好预防注射。 1.传染源的管理:
防鼠、灭鼠。及早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对 病人的血尿等消毒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水源,进行用水消毒,防止接触疫水。
预防
3.自动免疫:疫区居民提前一个月接种与本地流行菌
株相同的钩体多价疫苗,第一年皮下接种2次,以后 每年加强1次,剂量为: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血、尿等常规,血生化(肝肾功) (二)特异性检 1.血培养: 2.血清学检查:显凝试验:抗体效价>1/400,
或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可确 诊, 3.其它:ELISA、PCR、DNA探针等可作早期诊 断。
诊断
• 1. 流行病学资料 • 2. 临床表现 • 3. 实验室检查
器功能的损害,钩体对青霉素高度敏感;
(二)对症治疗 早期卧床,足够热量及维生素,
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三)后发症治Leabharlann :一般不需抗菌素;赫氏反应
赫氏反应:多发生于首剂青霉素或其它 抗生素药物后30分钟到4小时内。因大量钩 体被杀灭而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 重,常见有高热、寒战、血压下降、呼吸 心率加快、原有症状加重,持续30分钟至 数小时,少数诱发致命的肺弥漫性出血, 应立即用激素治疗。因此,首剂抗菌药物 治疗后应加强监护数小时。
寒热“三痛”爬不起, 拒绝检查腓肠肌, 眼红出血淋巴肿, 流行多在夏秋季。
鉴别诊断
1. 发热:上感、流感等 2. 黄疸:黄疸型肝炎 3. 肾炎: 4. 肺出血型与肺结核,中毒休克性肺炎。 5. 脑膜脑炎
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早卧床、就地治疗。包括 抗菌、对症、后发症治疗
(一)抗菌治疗 强调早期应用抗菌素,减少脏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威胁着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和动物健康。

本文将介绍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

通过详细讲解,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相关防控的重视程度。

钩端螺旋体是一类微型螺旋形细菌,属于螺旋菌纲,属于真菌亚门。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钩端螺旋体,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人体特异型和鼠型。

人体特异型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而鼠型则主要通过受感染的哺乳动物传播。

钩端螺旋体感染常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严重感染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炎、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在某些情况下,感染还可能引发心脏、神经系统和眼睛等器官的炎症。

钩端螺旋体病具有广泛的传播途径。

人体特异型通过直接接触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或土壤以及感染动物等途径进行传播。

鼠型主要通过受感染的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传播给人类。

诊断钩端螺旋体病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测和抗体检测。

病原学检测可通过血液、骨髓或尿液等样本进行培养或进行核酸检测。

抗体检测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的抗体水平。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进行。

依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钩端螺旋体对一些抗生素存在耐药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加强个人和公共卫生措施。

个人方面,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污染水源,消毒蔬菜水果等。

公共卫生方面,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控制啮齿类动物的繁殖和扩散,定期清除垃圾,加强污水处理等。

总之,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传染病。

只有通过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加强相关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

大家应该保持卫生,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减少与钩端螺旋体的直接接触,预防病菌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怎样治猪钩端螺旋体病

怎样治猪钩端螺旋体病
采集病猪的血液、尿液等样本,通过显微镜观察 或培养分离出钩端螺旋体,进一步确认疾病。
鉴别诊断
与其他细菌性疾病的鉴别
如猪丹毒、猪瘟等,需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
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的鉴别
如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等,需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鉴别。
注意事项
01 重视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
02 及时治疗
发现病猪应及早隔离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03 防止交叉感染
对病死猪及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传 播。
03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选择
早期治疗
一旦发现猪出现钩端螺旋体病症 状,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以降 低病死率和减少经济损失。
针对性治疗
根据病猪的症状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以达到最 佳治疗效果。
减少猪群密度,避免过度 拥挤,减少运输和环境变 化等应激因素。
疫苗接种
选择合适的疫苗
根据当地流行病情况和疫苗特性 ,选择针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疫
苗。
接种程序合理
按照疫苗接种说明书,确保接种 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正确。
免疫监测
定期进行免疫抗体检测,评估疫 苗接种效果和免疫保护水平。
定期检测与净化
定期检测
治疗
使用土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免疫 力。
06
相关研究与进展
研究现状与进展
当前,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类药物,如四环素、土 霉素等,但这些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不稳定。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如新型四 环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等,但这些药物尚未完全成熟,仍需进一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传播途径
人主要通过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 )和黏膜接触含有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
流行特征
本病遍及全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尤为 严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 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以农村为多, 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及分期
01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等
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间接血凝试验
检测血清中钩端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操作简便快速。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应用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检测钩端螺旋体DNA,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 。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和灭菌 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废弃物处理
实验废弃物应严格按照生物医 疗废弃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04
临床治疗与护理要点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01
02
03
首选药物
青霉素G,对钩体病有特 效,且副作用小,治疗早 期使用可缩短热程,减少 并发症。
替代药物
对青霉素过敏或治疗无效 者,可选用庆大霉素、四 环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切断传播途径方法
环境卫生整治
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清理垃圾、 污水等,减少病原体滋生地。
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疫水,不在疫区游泳、 洗衣等,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消毒处理
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等进 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体。
易感人群保护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了解预防措施和早 期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临床表现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
约相当于病程第三~十日。按不同临床表现, 可归纳为5种临床类型。
流感伤寒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肾功能衰竭型
脑膜脑炎型
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一)后发热 经治疗或自愈后3~4日发热再现,38 ℃左右, 用药与否,发热均在l~3日内消退
(二)眼后发症 常于病后1周至1个月发生,主要为葡 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脉络膜炎。
病理
钩体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毛细血管的感 染中毒型损害。重者可引起下列内脏与 组织的重要病变。
病理
(一)肺 主要表现为出血。初为点状出 血,以后不断增多和扩大,相互融合成 全肺弥漫性出血。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 (皮二细)肝胞间肝溢肿出大。,出肝血细中胞心混可浊见肿少胀量、钩脂体肪。变 性和小叶中央坏死,窦周隙水肿、肝细胞 索离解,胆小管内可见胆汁淤滞。窦周隙、 毛细胆管内可见钩体
三、肝功能检查 黄疸患者血胆红素增高。血清 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有肌酸激酶升高
四、肾功能检查 多有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血尿 素氮,肌酐升高,酸中毒,高血钾,低血钠等亦可 出现。
实验室检查
五、特异性检查
(一)病原体分离
(二)血清学检查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病前3周内有与 疫水接触吏、接触猪尿或鼠尿史、或饮 食品被鼠尿污染史。
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细长,有12~18 个螺旋,长6~10/1m,一端或两端屈曲 成钩状。革兰染色阴性。钩体在湿土中 能存活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 数月,最适pH值为7.2~7.4,孵育温度 以28℃左右为宜。钩体对干燥、常用消 毒剂均极敏感,加热60℃1min即被杀灭。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亚急性型:常见于乳牛,发病缓慢,一过
性发热血红蛋白尿、黄疸、结膜炎。奶量 显著下降、变质、乳汁含有凝乳块与血液, 如同初乳,多呈散在发生,死亡率低。 慢性型:主要见于怀孕牛,孕牛流产、死 产、新生犊牛死亡,胎盘滞留以及不育症, 病症主要出现在急性期之后的2~4个月。
目录
本章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诊断
微生物学检查:在急性病例的高热期,血 液及所有的脏器中都有数量不等的菌体存 在,当病畜机体产生一定数量的抗体时, 大多数菌体被破坏,只有在抗体难以到达 的地方如肾小管中可以存活下来。 生前检查早期用血液,中、后期用脊髓液 和尿。死后检查在1h内进行,最迟不得超 过 3h,否则组织中的菌体大多数发生溶 解。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血清学诊断方法
DNA
凝 集 溶 解 试 验 补 体 结 合 试 验 炭 凝 集 试 验 间 接 血 凝 试 验 间 接 荧 光 抗 体 发 PCR
探 针
多 价 苗 紧 急 接 种
ELISA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防制
无临诊症状带菌者的治疗,一般认为链霉素 和土霉素等四环素族抗生素有一定疗效。在 猪群中发现感染,应全群治疗,饲料加入土 霉素连喂7d,可以解除带菌状态和消除一些 轻型临诊症状。 怀孕母猪产前1个月连续饲喂土霉素可以防 止流产。加入饲料中连续喂饲,可以有效地 预防犊牛的钩端螺旋体感染。应用青霉素治 疗则必须大剂量才有疗效。
目录
本章
本节
结束
随着黄疸的出现,菌体
逐渐自血液、肺、心、 肝内消失,但在肾脏内 数量增加。肾脏发生变 性、坏死和出血,同时 随尿不断向外排菌和血 红蛋白。 在菌体毒素作用下,毛 细血管(特别是皮肤和 口腔黏膜)发生血栓和 周围细胞浸润,血管狭 窄,局部组织营养障碍, 形成坏死。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肌肉
03
头痛:患者可能 出现头痛,尤其 是前额和眼眶周

04
皮疹:患者可能 出现皮疹,尤其
是腿部和手臂
05
淋巴结肿大:患 者可能出现淋巴 结肿大,尤其是
腋窝和腹股沟
06
肝脾肿大:患者 可能出现肝脾肿 大,尤其是肝脏
和脾脏
07
呼吸困难:患者 可能出现呼吸困 难,尤其是肺部
感染
08
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神 经系统症状,如 头痛、头晕、意

04
疫苗安全性: 疫苗安全性较 高,副作用较

药物开发
01
抗生素:如青霉 素、头孢菌素等, 用于治疗钩端螺
旋体病
02
疫苗:如钩端螺 旋体疫苗,用于 预防钩端螺旋体

03
抗病毒药物:如 利巴韦林、干扰 素等,用于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
04
免疫调节剂:如 环孢素、糖皮质 激素等,用于治 疗钩端螺旋体病
基础研究进展
式进行监测
监测对象:重点 人群、重点地区、
重点场所等
控制措施:加强 个人防护、加强 环境消毒、加强
疫情报告等
疫苗预防:接种 疫苗是预防钩端 螺旋体病的有效
手段
疫苗研发
01
疫苗类型:灭 活疫苗、减毒 活疫苗、亚单
位疫苗等
02
疫苗研发进展: 已有多种疫苗 进入临床试验
阶段
03
疫苗效果:对 钩端螺旋体病 的预防效果良
钩端螺旋体病
演讲人
目录
01. 钩端螺旋体病的概述 02.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03. 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 04. 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进展
病原体介绍
01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单纯脑膜炎者预后较好。脑炎者病情较重, 预后差。
end
临床表现
• 潜伏期2~20d |
流感伤寒型,持续5~10d后热退而结束或发展为 |
1. 肺出血型 2. 黄疸出血型 3. 脑膜脑炎型
临床表现
(三)后期并发症
1. 后发热:钩体病经治疗或自愈后3~4d,再出现发热,38℃左右,经1~ 5d而自退,此时并无钩体血症,不需抗生素治疗。
3)重度 重度黄疸在170umol/L以上,消化道症状严重,出血 倾向较重,尿量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尿蛋白(++)以上,红细 胞、白细胞及管型较多。可出现氮质血症与尿毒症或肝性脑病, 可引起死亡。死亡病例中急性肾衰竭60% ~ 70%,合并肝功能衰 竭者10% ~ 20%。
end
黄疸出血型
球 结 膜 下 出 血 和 黄 疸
黄疸出血型
end
临床表现
脑膜脑炎型
起病2~3d后,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嗜睡、 谵妄、昏迷、抽搐、瘫痪等脑炎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 重者发生脑水肿、脑疝与呼吸衰竭等。
脑脊液压力↑,蛋白↑,白细胞↑,一般< 500×106/L,淋巴细胞为主,糖正常或稍低,氯化物正 常。脑脊液钩体培养阳性率较高。
病理Pathology
end
病理解剖
• 1.肝 肝窦间质水肿,肝细胞退行性变、坏死, 汇管区胆汁淤积。在肝窦、间质及毛细血管内可 查到钩体。
• 2.肾 肾小管呈退行性变与坏死或缺血性肾小管 病变。间质水肿,可见钩体与单核细胞、淋巴细 胞浸润和小出血点灶。
病理解剖
• 3.肌肉 骨骼肌特别是腓肠肌肿胀、横纹消失、出 血;心肌纤维亦可累及。
Go on
结膜充血—眼红
结膜网状充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1印tos江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血清群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起病急、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

,(病原学)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长6—10/1m,一端或两端屈曲成钩状。

革兰染色阴性。

钩体在湿土中能存活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最适pH值为7.2一7.4,孵育温度以28℃左右为宜。

钩体对干燥、常用消毒剂均极敏感,加热60℃1min 即被杀灭。

全世界已发现有19个血清群180多个血清型。

我国至少有16个血清群49个血清型的钩体,根据实际情况暂规定13个血清群14个血清型为国内通用标准菌株。

其中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我国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长江流域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流行病学]本病遍布世界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

我国除西藏、内蒙、西北高原外均已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华南各省多见。

好发季节为7~9月。

青壮年农民多见,农村儿童亦不少见,男性占80%以上。

主要流行形式有雨水型、稻田型和洪水型。

降雨连绵,村庄内外积水,带菌动物的粪尿外溢污染环境,可引起雨水型;鼠在稻田中偷吃稻谷,排尿于田中,农民接触疫水而感染,可引起稻田型;洪水泛滥,有钩体存在的猪舍、厕所等被冲溢,使水被污染,多呈暴发流行,可引起洪水型。

一、传染源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猪分布广、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易成为雨水型或洪水型的传染源。

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二、传播途径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外在环境,人群接触疫水和土壤,钩体经破损皮肤侵入机体。

如土壤偏碱、气温22℃以上(钩体容易生长),与疫水接触时间长、次数多,获得感染的机会多。

进食被鼠、猪带菌尿液污染的食物,钩体也可经消化道粘膜进入人体。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强的同型免疫力,疫区人群多有一定的免疫力。

新入疫区的人员及常与疫水接触的农民、渔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饲养员,发病率较高。

(发病机制和病理]一、发病机制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的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经淋巴管或微血管散布全身,在侵入局部无炎症反应。

钩体在血和组织中大量繁殖,播散成为钩体败血症。

钩体及其毒素进一步引起不同程度的脏器损害。

如无明显脏器损害则为流感伤寒型;如有明显脏器损害,则根据受损害器官及其程度分为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和脑膜脑炎型。

钩体侵入人体后,最初出现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表现为肝、脾、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且不同程度地吞噬钩体。

发病1周左右,血中首先出现特异性IgM抗体,以后出现特异性IgG抗体,并随病程逐渐增高,血液及各组织中的钩体开始减少并消失,临床上进入恢复期。

少数患者在热退后数日到6个月可再.出现发热、眼部和神经系统后发症,可能为迟发性变态反应所致。

二、病理钩体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毛细血管的感染中毒型损害。

重者可引起下列内脏与组织的重要病变。

(一)肺主要表现为出血。

初为点状出血,以后不断增多和扩大,相互融合成全肺弥漫性出血。

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溢出。

出血中心可见少量钩体。

(二)肝肝肿大,肝细胞混浊肿胀、脂肪变性和小叶中央坏死,窦周隙水肿、肝细胞索离解,胆小管内可见胆汁淤滞。

窦周隙、毛细胆管内可见钩体。

·(三)肾肿大,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与坏死,肾间质充血、水肿、出血以及散在的小灶性炎细胞浸润。

肾间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管管腔内可见钩体。

(四)脑膜与脑可见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细胞变性。

(五)肌肉骨骼肌特别是腓肠肌有肿胀、横纹消失与出血。

心肌细胞混浊、肿胀,偶见灶性坏死,间质水肿、出血和血管周围炎。

[临床表现)潜伏期7~13日,千均10日。

一、早期(败血症期) 钩体病各型起病3日内均有类似的下述表现:(一)发热起病多急骤,伴畏寒、寒战,短期内可达39℃左右,稽留热多见,也可为弛张热或间歇热。

热程约7日左右,亦可达10日。

(二)头痛、全身痛头痛有时很突出,有时至恢复期仍有头痛。

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腰背部肌肉疼痛较突出。

(三)全身乏力腿软尤为明显,有时行走困难,不能下床活动。

(四)眼结膜充血与发热同时出现,逐渐加重,甚至全结膜呈红色,可有结膜下出血,但无分泌物、畏光或疼痛,充血在热退后仍持续存在。

(五)腓肠肌压痛轻者小腿胀、轻度压痛,重者小腿痛剧烈,不能行走,拒按。

(六)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腹股沟、腋窝等处,黄豆或蚕豆大小,压痛,但无充血发炎,亦不化脓。

此外,尚可出现咽痛、咳嗽、咯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部分患者有肝脾肿大。

二、中期(2S官损伤期) 约相当于病程第三~十日。

按不同临床表现,可归纳为5种临床类型。

(一)流感伤寒型此型最常见。

临床表现主要是败血症期症状和体征的继续,无明显器官损害。

有鼻塞、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少数严重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经5~10日,发热渐退而愈。

(二)肺出血型于病程3~4日,在早期表现基础上出现咳嗽、血痰或咯血。

一般肺出血型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无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湿哕音。

X线胸片可见双肺散在点状或小片状阴影。

如不及日扑台疗,也可转为肺弥漫性出血型。

2.肺弥漫性出血型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气急、心慌、窒息与恐惧感,血痰增多或尚无血痰,但呼吸、心率加快,双肺较多湿哕音。

X线胸片显示双肺广泛点片状阴影或呈大片状融合影。

严重者神志恍惚或昏迷,显著紫绀、呼吸不规则、心率快、奔马律、双肺满布湿哕音,大量咯血以至从口鼻涌出,迅即窒息死亡,及早发现和抢救÷亦可脱险。

(三)黄痘出血型于病程4—5日后出现黄疸、出血及肾脏损害的表现。

患者有不同程度出血,常见的有鼻出血、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咯血及尿血。

血总胆红素常超过正常5倍以上。

肾脏常有轻重不一的损害,严重者发生肾功能衰竭而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甚至死亡。

肾功能衰竭是黄疸出血型最常见的死因。

(四)肾功能衰竭型各型钩体病都可有肾脏损害的表现,本型肾脏损害较突出,无黄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或无尿,出现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和酸中毒。

氮质血般在病程第三日开始,第七一九日达高峰,严重病例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五)脑膜脑炎型在病程2~3日出现头痛加重、烦躁,甚至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脑膜炎表现;也可出现嗜睡、神志不清、谵妄、瘫痪、抽搐等脑炎表现。

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含量增高,细胞数常在o.5X10’儿以下,淋巴细胞为主,糖正常或稍低,氯化物正常。

三、恢复期或后发症期起病10日后,多数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失而趋于痊愈。

部分患者在热退后几日至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内再次出现症状,称后发症。

常见的有:(一)后发热经治疗或自愈后3—4日发热再现,38C左右,用药与否,发热均在l~3日内消退。

(二)眼后发症常于病后1周至1个月发生,主要为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脉络膜炎。

(三)反应性脑膜炎在后发热时或稍后出现脑膜炎表现,预后良好。

(四)闭塞性脑动脉炎症状出现在钩体病流行之后2—5个月,表现为偏瘫、失语、多次反复短暂肢体瘫痪。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或正常。

出血者可有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

血沉显著增快。

二、尿常规多数患者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红细胞或管型。

三、肝功能检查黄疸患者血胆红素增高。

血清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有肌酸激酶升高。

四、肾功能检查多有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血尿素氮,肌酐升高,酸中毒,高血钾,低血钠等亦可出现。

五、特异性检查(一)病原体分离发病10日内取血、1周后取尿、有脑膜炎症状者取脑脊液,进行培养或接种于幼豚鼠腹腔,或直接涂片暗视野检查。

(二)血清学检查用已知钩体抗原可检测血中出现的相应抗体。

凝集溶解试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比凝集溶解试验阳性出现时间更早且更敏感;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阳性出现较早、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适合基层推广应用。

间接红细胞溶解试验、间接荧光抗体法也可发现钩体抗体。

另外,近年来用已知抗体检测血清中相应钩体抗原,尤有早期诊断价值,已开展了乳胶凝集抑制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染色试验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病前3周内有与疫水接触吏、接触猪尿或鼠尿史、或饮食品被鼠尿污染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关节痛、腰痛、腓肠肌痛、乏力、眼结膜明显充血而无疼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而无其他原因解释者;有肺出血、黄疸及出血、肾脏损害或脑膜脑炎者;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者,均应想到钩体病的可能。

(三)实验室检查早期取血或脑脊液,1周后取尿液找到钩体,培养或接种动物病原体检测阳性,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凝集溶解试验抗体效价4倍以上升高,血清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等有确诊价值。

二、鉴别诊断(一)流感及伤寒应与流感伤寒型鉴别。

流感亦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但无疫水接触吏。

无腓肠肌痛及淋巴结肿大。

发热多不超过3日,血白细胞计数不高。

伤寒起病较缓,发热呈阶梯样上升,初期中毒症状不重,白细胞计数降低,血、粪培养及肥达反应阳性。

(二)急性黄痘型病毒性肝炎应与黄疸出血型鉴别。

无疫水接触史,亦无败血症期表现。

主要表现为食欲明显减退、厌油,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稍低,肝功能改变明显,非重型肝炎者出血倾向不明显,钩体的血清学检查呈阴性反应。

(三)肺结核及肺炎应与肺出血型鉴别。

两者均无疫水接触史及败血症期表现。

肺结核起病缓慢,有结核中毒症状,X线检查及痰菌检查有助诊断,抗结核治疗有效。

肺炎球菌肺炎患者急起高热、咳嗽、胸痛、铁锈色痰,有肺实变体征,X线检查及痰培养有助于诊断。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应与脑膜脑炎型区别。

两者均在夏秋季节流行。

乙脑多见于儿童,无疫水接触史及钩体病败血症期表现,而昏迷、抽搐、呼吸衰竭较常见,无尿常规及肝功能异常。

血清学检查有助于区别。

(五)流行性出血热应与肾功能衰竭型相区别。

无疫水接触史,多见于10~12月份。

急起发热,头痛、腰痛及眼眶痛,颜面、颈及上胸部明显充血,结膜充血、水肿,粘膜皮肤出血点,病程4—6日患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退热后病情反而加重,无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血中可有异形淋巴细胞,血清学检查有助于区别。

(治疗]对各型钩体病均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就地治疗。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B和C、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密切观察病情,细心护理,严禁搬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