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物理新课标II卷压轴题讲解
用速度图象法解2015年全国高考(课标卷)物理压轴题
用速度图象法解2015年全国高考(课标卷)物理压轴题在2015年全国高考(课标卷)物理压轴题中,有一个问题需要用速度图象法进行解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并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问题的具体内容。
问题描述:一辆汽车以匀速v1行驶在一长直路上,路上有一个急转弯,半径为R1,车辆在转弯时以匀速v2行进,接着车辆驶入一条半径为R2的急弯处,车辆在这一弯道上以匀速v3行驶。
试绘出一辆汽车在全程行驶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并分析速度变化的原因。
解答:首先,让我们用速度图象法解答这个问题。
在速度图象法中,我们将时间作为横轴,速度作为纵轴,绘制出汽车在全程行驶过程中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1: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汽车在直行阶段速度一直保持为v1。
当汽车驶入第一个急转弯时,速度突然减小到v2。
这是因为在转弯时,车辆需要受到向心力的作用,它必须减小速度以保持转弯时的平衡。
当车辆驶入第二个急弯处时,速度再次减小到v3。
同样地,这是由于车辆在弯道行驶时需要受到向心力的作用。
通过对速度变化的图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直行阶段,车辆的速度保持不变,说明汽车在直路上以匀速行驶。
2. 在转弯阶段,车辆的速度减小,说明车辆受到向心力的作用。
3. 转弯半径越小,向心力越大,速度的减小程度也越大。
接下来,让我们从理论上来解释速度变化的原因。
在转弯时,车辆需要克服向心力的作用才能维持转弯的平衡。
向心力的大小与汽车的质量和转弯半径有关,表达式为F = mv^2 / R,其中m为汽车的质量,v为速度,R为转弯半径。
当转弯半径较小时,向心力较大,车辆需要减小速度才能保持平衡。
而当转弯半径较大时,向心力较小,车辆则可以保持较高的速度。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速度图象法的解答,我们对2015年全国高考(课标卷)物理压轴题中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
通过速度图象法,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汽车在不同阶段速度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理论分析解释了速度变化的原因综上所述,转弯时车辆需要减小速度以保持转弯平衡,这是由于车辆需要受到向心力的作用。
2015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 年安徽卷高考物理压轴题
物理: 2016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 高考物理定理定律公式
2015 年新课标卷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二物理试卷及答案(精校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I 卷一、 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如图,两平行的带电金属板水平放置。
若在两板中间a 点从静止释放一带电微粒,微粒恰好保持静止状态。
现将两板绕过a 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45,再由a 点从静止释放一同样的微粒,该微粒将A .保持静止状态 B.向左上方做匀加速运动C.向正下方做匀加速运动D.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现将两板绕过a 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时,两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电场力也不变,所以现将两板绕过a 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后,带电微粒受两大小相等的力的作用,合力方向向左下方,故微粒将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故D 正确,A 、B 、C 错误。
考点:电容器;电场力;力的平衡15. 如图,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 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平行于ab 边向上。
当金属框绕ab 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a 、b 、c 三点的电势分别为U a 、U b 、U c .已知bc 边的长度为l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U a > U c ,金属框中无电流B. U b >U c ,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 -b -c -aC .U bc =ω221Bl -金属框中无电流 D. U bc =ω221Bl ,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 -c-b -a【答案】C考点:导体切割磁感线16. 由于卫星的发射场不在赤道上,同步卫星发射后需要从转移轨道经过调整再进入地球同步轨道。
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飞经赤道上空时,发动机点火,给卫星一附加速度,使卫星沿同步轨道运行。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2)理综物理解析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第I卷I、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II、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如图,两平行的带电金属板水平放置.若在两板中间a点从静止释放一带电微粒,微粒恰好保持静止状态.现将两板绕过a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45°,再由a点从静止释放一同样的微粒,该微粒将A.保持静止状态B.向左上方做匀加速运动C.向正下方做匀加速运动D.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答案:D考点:带电粒子在混合场中的运动.分析:开始时刻微粒保持静止,受重力和电场力而平衡;将两板绕过a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45°,电容器带电量不变,间距不变,正对面积也不变,故电场强度的大小不变,则微粒所受电场力的大小不变,方向逆时针旋转45°,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出合力的方向,便可确定微粒的运动.解答:在两板中间a点从静止释放一带电微粒,微粒恰好保持静止状态,微粒受重力和电场力平衡,故电场力大小F=mg,方向竖直向上;将两板绕过a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45°,电场强度大小不变,方向逆时针旋转45°,故电场力逆时针旋转45°,大小仍然为mg;故重力和电场力的大小均为mg,方向夹角为135°,故合力向左下方,微粒的加速度恒定,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关键是对粒子受力分析后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分析,注意本题中电容器的两板绕过a点的轴逆时针旋转,板间场强大小不变,属于基础题目.15.如图,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 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平行于ab 边向上.当金属框绕ab 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a 、b 、c 三点的电势分别为U a 、U b 、U c .已知bc 边的长度为l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U a >U c ,金属框中无电流B .U b >U c ,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 ﹣b ﹣c ﹣aC .U bc =﹣21Bl 2ω,金属框中无电流 D .U bc =21Bl 2ω,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 ﹣c ﹣b ﹣a 答案:C考点: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楞次定律.分析:金属框中磁通量不变,故没有感应电流;但导体棒切割磁感线,有感应电动势产生,根据E=BL 求解切割电动势即可.解答:AB 、导体棒bc 、ac 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根据右手定则,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从b 到c ,或者说是从a 到c ,故U a =U b <U c .磁通量一直为零不变,则金属框中无电流,故A 错误,B 错误;CD 、感应电动势大小=Bl ()=Bl 2ω,由于U b <U c ,所以U bc =﹣21Bl 2ω,磁通量一直为零不变,金属框中无电流,故C 正确,D 错误;故选C . 点评:本题关键是明确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要会根据E=Blv 求解感应电动势,会利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16.由于卫星的发射场不在赤道上,同步卫星发射后需要从转移轨道经过调整再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飞经赤道上空时,发动机点火,给卫星一附加速度,使卫星沿同步轨道运行.已知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约为 3.1×103m/s ,某次发射卫星飞经赤道上空时的速度为 1.55×103m/s ,此时卫星的高度与同步轨道的高度相同,转移轨道和同步轨道的夹角为30°,如图所示,发动机给卫星的附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约为A .西偏北方向,1.9×103m/sB .东偏南方向,1.9×103m/sC .西偏北方向,2.7×103m/sD .东偏南方向,2.7×103m/s 答案:B考点:同步卫星;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分析:已知合速度为同步卫星的线速度,一个分速度是在转移轨道上的速度,另一个分速度待求,运用速度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即可.解答:合速度为同步卫星的线速度为v=3.1×103m/s ;一个分速度为在转移轨道上的速度为v 1=1.55×103m/s ;合速度与该分速度的夹角为30度,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另一个分速度v 2如图所示.该分速度的方向为东偏南方向,根据余弦定理,大小为:==1.9×103m/s.故选B.点评:本题已知合速度和一个分速度,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另一个分速度,要结合余弦定理列式求解,属于基础题目.17.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发动机的功率P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假定汽车所受阻力的大小f恒定不变.下列描述该汽车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中,可能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A考点:功率、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分析:对于汽车,受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根据P=Fv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可能的v﹣t图象.解答:0~t1时间内,功率P1不变,这一段时间如果匀速,那么速度v1=P1f,在t1时刻开始功率突然变大,则牵引力突然变大,牵引力大于阻力,则汽车的速度增加,由P2=Fv得v增加时F减小,故应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匀速,C错误;如果0~t1时间内加速,由P1=Fv得0~t1时间内应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匀速,故A正确,B、D错误.点评:本题关键是明确汽车恒定功率的加速过程是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注意速度不能突变,属于基础题目.18.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关于指南针,下列说明正确的是A.指南针可以仅具有一个磁极B.指南针能够指向南北,说明地球具有磁场C.指南针的指向会受到附近铁块的干扰D.在指南针正上方附近沿指针方向放置一直导线,导线通电时指南针不偏转答案:BC考点:地磁场.分析:指南针又称指北针,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由三部曲组成:司南、磁针和罗盘.他们均属于中国的发明.解答:A、不存在单独的磁单极子,指南针也不例外,故A错误;B、指南针能够指向南北,说明地球具有磁场,地磁场是南北指向的,故B正确;C、指南针的指向会受到附近铁块的干扰,是由于铁块被磁化后干扰了附近的地磁场,故C正确;D、在指南针正上方附近沿指针方向放置一直导线,电流的磁场在指南针位置是东西方向的,故导线通电时指南针偏转90°,故D错误;故选BC.点评: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对地理大发现和海上贸易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指南针的发明源于中国古人如何定向问题的研究,也表明古人对如何定向问题的重视.为此,指南针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19.有两个匀强磁场区域Ⅰ和Ⅱ,I中的磁感应强度是Ⅱ中的k倍,两个速率相同的电子分别在两磁场区域做圆周运动.与Ⅰ中运动的电子相比,Ⅱ中的电子A.运动轨迹的半径是Ⅰ中的k倍B.加速度的大小是Ⅰ中的k倍C.做圆周运动的周期是Ⅰ中的k倍D.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是Ⅰ中的k倍答案:AC考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分析:电子在磁场中做的圆周运动,洛伦兹力作为向心力,根据圆周运动的周期公式和半径公式逐项分析即可.解答:设Ⅱ中的磁感应强度为B,则Ⅰ中的磁感应强度为kB.A、根据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公式r=可知,Ⅰ中的电子运动轨迹的半径为,Ⅱ中的电子运动轨迹的半径为,所以Ⅱ中的电子运动轨迹的半径是Ⅰ中的k倍,所以A正确;B、电子在磁场运动的洛伦兹力作为向心力,所以电子的加速度的大小为a=,所以Ⅰ中的电子加速度的大小为,Ⅱ中的电子加速度的大小为,所以Ⅱ的电子的加速度大小是Ⅰ中的倍,所以B错误;C、根据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公式T=可知,Ⅰ中的电子运动周期为,Ⅱ中的电子运动周期为,所以Ⅱ中的电子运动轨迹的半径是Ⅰ中的k倍,所以Ⅱ中的电子运动轨迹的周期是Ⅰ中的k倍,所以C正确;D、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ω=,所以Ⅰ中的电子运动角速度为,Ⅱ中的电子运动角速度为,在Ⅱ的电子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是Ⅰ中的倍,所以D错误.故选:AC.点评:本题是对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基本考查,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洛伦兹力作为向心力,根据向心力的不同的公式来分析不同的关系,记住平时的得出的结论可以快速的分析问题.20.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挂钩连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连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为F ;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32a 的加速度向西行驶时,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仍为F .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A .8B . 10C . 15D . 18 答案:BC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分析:根据两次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分析可能的情况即可. 解答:设PQ 两边的车厢数为P 和Q ,当机车在东边拉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Pm•a ,当机车在西边拉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Qm•a ,根据以上两式可得,,即两边的车厢的数目可能是2和3,或4和6,或6和9,或8和12,等等,所以总的车厢的数目可能是5、10、15、20,所以可能的是BC .故选BC .点评:本题不是确切的数值,关键的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两次之间的关系,根据关系来判断可能的情况,本题比较灵活,是道好题.21.如图,滑块a 、b 的质量均为m ,a 套在固定竖直杆上,与光滑水平地面相距h ,b 放在地面上,a 、b 通过铰链用刚性轻杆连接,由静止开始运动.不计摩擦,a 、b 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A .a 落地前,轻杆对b 一直做正功B .a 落地时速度大小为C .a 下落过程中,其加速度大小始终不大于gD .a 落地前,当a 的机械能最小时,b 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mg答案:BD考点:功能关系;功的计算.分析:a 、b 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通过b 的动能变化,判断轻杆对b 的做功情况.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求出a 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解答:A 、当a 到达底端时,b 的速度为零,b 的速度在整个过程中,先增大后减小,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所以轻杆对b 先做正功,后做负功.故A 错误;B 、a 运动到最低点时,b 的速度为零,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 A gh=m A v A 2,解得v A =.故B 正确;C 、b 的速度在整个过程中,先增大后减小,所以a 对b 的作用力先是动力后是阻力,所以b 对a 的作用力就先是阻力后是动力,所以在b 减速的过程中,b 对a 是向下的拉力,此时a 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故C 错误;D 、a 、b 整体的机械能守恒,当a 的机械能最小时,b 的速度最大,此时b 受到a 的推力为零,b 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b 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mg ,故D 正确;故选BD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a 、b 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以及知道当a 的机械能最小时,b 的动能最大.第II 卷III 、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29分)22.(6分)某学生用图(a )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 )所示,图中标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1)物块下滑是的加速度a= m/s 2,打C 点时物块的速度v= m/s ;(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出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A .物块的质量B .斜面的高度C .斜面的倾角答案:(1)3.25,1.79;(2)C考点: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分析:(1)根据△x=aT 2可求加速度,根据v v t 2求解C 点的速度;(2)对滑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动摩擦因素的表达式进行分析即可.解答:(1)根据△x=aT 2,有:解得:a===3.25m/s 2打C 点时物块的速度:v=m/s=1.79m/s .(2)对滑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θ﹣μmgcosθ=ma,解得:μ=,故还需要测量斜面的倾角,故选C.点评:实验的核心是实验原理,根据原理选择器材,安排实验步骤,分析实验误差,进行数据处理等等.23.(9分)电压表满偏时通过该表的电流是半偏时通过该表的电流的两倍.某同学利用这一事实测量电压表的内阻(半偏法)实验室提供材料器材如下:待测电压表(量程3V,内阻约为3000欧),电阻箱R0(最大阻值为99999.9欧),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100欧,额定电流2A),电源E(电动势6V,内阻不计),开关两个,导线若干.(1)虚线框内为该同学设计的测量电压表内阻的电路图的一部分,将电路图补充完整.(2)根据设计的电路写出步骤:.(3)将这种方法测出的电压表内阻记为R v′,与电压表内阻的真实值R v相比,R v′R v (填“>”“=”或“<”),主要理由是.答案:(1)如下图所示;(2)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以保证通电后电压表所在支路分压最小,闭合开关S1、S2,调节R1,使电压表的指针满偏,保证滑动变阻器的位置不变,断开开关S2,调节电阻箱R0使电压表的指针半偏,读取电阻箱所示的电阻值,此即为测得的电压表内阻;(3)>,电压表串联电阻箱后认为电压不变,而实际该支路电压变大,则电阻箱分压大于计算值,则会引起测量值的偏大.考点:半偏法测电阻.分析:(1)待测电压表电阻远大于滑动变阻器R1的电阻值,故滑动变阻器R1采用分压式接法;待测电压表和电阻箱R0采用串联式接法;(2)采用先测量一个适当的电压,然后增加电阻箱电阻,使电压表半偏,则电阻箱的读数即视为等于电压表的电阻;(3)电压表串联电阻箱后认为电压不变,而实际该支路电压变大,则电阻箱分压大于计算值,则会引起测量值的偏大.解答:(1)待测电压表电阻(3000欧姆)远大于滑动变阻器R1的电阻值(100欧姆),故滑动变阻器R1采用分压式接法;电路图如图所示;(2)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以保证通电后电压表所在支路分压最小,闭合开关S1、S2,调节R1,使电压表的指针满偏,保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断开开关S2,调节电阻箱R0使电压表的指针半偏,读取电阻箱所示的电阻值,此即为测得的电压表内阻;(3)电压表串联电阻箱后认为电压不变,而实际该支路电压变大,则电阻箱分压大于计算值,则会引起测量值的偏大,故R v<R v′.点评:考查半偏法测电阻的原理,明确串联电阻后会引起测量支路的电阻增大,其分压要变大,此为误差的来源.24.(12分)如图,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q>0)的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A、B为其运动轨迹上的两点.已知该粒子在A点的速度大小为v0,方向与电场方向的夹角为60°;它运动到B点时速度方向与电场方向的夹角为30°.不计重力.求A、B两点间的电势差.答案: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考点: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动能定理;运动分解.分析:粒子水平方向受电场力,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不受力,故竖直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结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得到A点速度与B点速度的关系,然后对A到B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列式求解.解答:设带电粒子在B点的速度大小为v B,粒子在垂直电场方向的分速度不变,故:v B sin30°=v0sin60°①解得:②设A、B间的电势差为U AB,由动能定理,有:③联立②③解得:点评:本题关键是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得到A点速度和B点速度的关系,然后结合动能定理列式求解即可,基础题目.25.(20分)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倾角为θ=37°(sin37°=0.6)的山坡C,上面有一质量为m的石板B,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B上有一碎石堆A(含有大量泥土),A和B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A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m(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减小为0.375,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减小为0.5,A、B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2s 末,B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μ2保持不变.已知A开始运动时,A离B下边缘的距离l=27m,C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1)在0~2s时间内A和B加速度的大小;(2)A在B上总的运动时间.答案:(1)在0~2s时间内A和B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3m/s2和1m/s2;(2)A在B上总的运动时间为4s.考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分析:(1)对A、B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2)根据A、B的加速度的大小,利用速度时间的关系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计算时间的大小.解答:(1)在0~2s时间内,A和B的受力如图所示,其中f1、N1是A与B之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小,f2、N2是B与C之间的摩擦力和正压力的大小,方向如图所示.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和力的平衡条件得f1=μ1N1 ①N1=mgcosθ②f2=μ2N2 ③N2=N1+mgcosθ④规定沿斜面向下为正,设A和B的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θ﹣f1=ma1 ⑤mgsinθ+f1﹣f2=ma2 ⑥联立①②③④⑤⑥式,并代入题给的条件得a1=3m/s2 ⑦a2=1m/s2 ⑧(2)在t1=2s时,设A和B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v1=a1t1=6m/s ⑨v2=a2t1=2m/s ⑩t>t1时,设A和B的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此时A与B之间摩擦力为零,同理可得a1′=6m/s2 ⑪a2′=﹣2m/s2 ⑫即B做减速运动.设经过时间t2,B的速度减为零,则有v2+a2′t2=0 ⑬联立⑩⑫⑬式得:t2=1s在t1+t2时间内,A相对于B运动的距离为s==12m<27m此后B静止不动,A继续在B上滑动.设再经过时间t3后A离开B,则有l﹣s=可得t3=1s(另一解不合题意,舍去)设A在B上总的运动时间为t总,有:t总=t1+t2+t3=4s 点评:本题是对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的综合的应用,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和受力的情况,根据运动学的公式来求解,本题的难度比较大.(二)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物理题、3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33.物理选修3-3(1).(5分)关于扩散现象,下来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B.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C.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D.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E.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答案:ACD考点:扩散现象.分析:扩散现象是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速率与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扩散是由于分子热运动而产生的质量迁移现象,主要是由于密度差引起的.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解答:A、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所以扩散进行得越快,故A正确;B、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引起的分子的迁移现象,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现象,故B错误;CD、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分子迁移现象,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产生,扩散速度与温度和物质的种类有关,故CD正确;E、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故E错误.故选ACD.点评:扩散现象是分子的迁移现象.从微观上分析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的结果.由于不同空间区域的分子密度分布不均匀,分子发生碰撞的情况也不同.这种碰撞迫使密度大的区域的分子向密度小的区域转移,最后达到均匀的密度分布.(2).(10分)如图,一粗细均匀的U形管竖直放置,A侧上端封闭,B侧上端与大气相通,下端开口处开关K关闭,A侧空气柱的长度为l=10.0cm,B侧水银面比A侧的高h=3.0cm.现将开关K打开,从U形管中放出部分水银,当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1=10.0cm时将开关K关闭.已知大气压强p0=75.0cmHg.(i)求放出部分水银后A侧空气柱的长度;(ii)此后再向B侧注入水银,使A、B两侧的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求注入的水银在管内的长度.答案:(i)放出部分水银后A侧空气柱的长度为12cm;(ii)注入的水银在管内的长度为13.2cm.考点: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分析:(i)在同一段水银柱中,同一高度压强相等;先计算出A侧气体的初状态气压和末状态气压,然后根据玻意耳定律列式求解;(ii)两侧水银面等高后,根据玻意耳定律求解气体的体积;比较两个状态,结合几何关系得到第二次注入的水银柱的长度.解答:(i)以cmHg为压强单位.设A侧空气柱长度l=10.0cm时压强为p,当两侧的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1=10.0cm时,空气柱的长度为l1,压强为p1.由玻意耳定律,有:pl=p1l1①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p0+h ②打开开关放出水银的过程中,B侧水银面处的压强始终为p0,而A侧水银面处的压强随空气柱长度的增加逐渐减小,B、A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也随着减小,直至B侧水银面低于A 侧水银面h1为止,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1=p0﹣h1③联立①②③,并代入题目数据,有:l1=12cm ④(ii)当A、B两侧的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时,设A侧空气柱的长度为l2,压强为P2,由玻意耳定律,有:pl=p1l1=p2l2⑤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2=p0⑥联立②⑤⑥式,并代入题目数据,有:l2=10.4cm ⑦设注入水银在管内的长度为△h,依题意,有:△h=2(l1﹣l2)+h1⑧联立④⑦⑧式,并代入题目数据,有:△h=13.2cm点评:本题中封闭气体经历两次等温过程,关键是找出初状态和末状态的气压和体积(长度)关系,然后根据玻意耳定律列式求解,不难.34.物理选修3-4(1).(5分)如图,一束光沿半径方向射向一块半圆柱形玻璃砖,在玻璃砖底面上的入射角为θ,经折射后射出a、b两束光线.则A.在玻璃中,a光的传播速度小于b光的传播速度B.在真空中,a光的波长小于b光的波长C.玻璃砖对a光的折射率小于对b光的折射率D.若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θ角逐渐变大,则折射光线a首先消失E.分别用a、b光在同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b光的干涉条纹间距答案:ABD考点:光的折射定律.分析:根据折射定律公式n=判断折射率大小,根据v=判断玻璃中的光速大小;根据c=λf 真空中波长大小;根据公式判断条纹间距大小.解答:AC 、光线a 的偏折程度大,根据折射定律公式n=,光线a 的折射率大;再根据公式v=nc,光线a 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小,故A 正确,C 错误;B 、光线a 的折射率大,说明光线a 的频率高,根据c=λf ,光线a 在真空中的波长较短,故B 正确;D 、若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θ角逐渐变大,则折射光线a 的折射角先达到90°,故先发生全反射,先消失,故D 正确;E 、光线a 在真空中的波长较短,根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分别用a 、b 光在同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a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小于b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故E 错误;故选AB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光的折射、全反射和干涉,关键是记住几个公式:折射率定义公式n=、光速公式v=nc、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基础题目.(2).(10分)平衡位置位于原点O 的波源发出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水平x 轴传播,P 、Q 为x 轴上的两个点(均位于x 轴正向),P 与O 的距离为35cm ,此距离介于一倍波长与二倍波长之间.已知波源自t=0时由平衡位置开始向上振动,周期T=1s ,振幅A=5cm .当波传到P 点时,波源恰好处于波峰位置;此后再经过t=5s ,平衡位置在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求:(i )P 、Q 间的距离;(ii )从t=0开始到平衡位置在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在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答案:(i )P 、Q 间的距离为133cm ;(ii )从t=0开始到平衡位置在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在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为125cm .考点: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横波的图象.分析:(i )根据题意P 与O 的距离为35cm ,此距离介于一倍波长与二倍波长之间,所以OP=,根据周期计算距离;(ii )根据周期计算时间的长短,根据振幅计算通过路程的大小. 解答:(i )由题意,O 、P 两点间的距离与波长λ之间满足OP=①,波速v 与波长的关系为v=②,在t=5s 的时间间隔内,波传播的路程为vt .由题意有vt=PQ+41λ③ 式中,PQ 为P 、Q 间的距离.由①②③式和题给数据,得PQ=133cm .(ii )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运动的时间为t 1=t+45T ,波源从平衡位置开始运动,每经过1个T ,波源运动的路程为4A .由题给的条件得t 1=25×T ,故t 1时间内,波源运动的路程为s=25A=125cm。
2015全国二卷理综物理答案解析
2015全国二卷理综(物理)答案解析14.【答案】D【解析】试題分析;现将两板绕过a点的轴(垂直于®面)逆时针旋转时,两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电场力也不变, 所以现将两板绕过込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后,带电徽粒受两大小相等朗力的作用.合力方向向左下方.故徽粒将向左下方傕匀加速运动,故D正關A. & C错误.考点:电容器;电场力;力的平衡15.【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当金属框绕血辺以埔逋度血逆时针转动时,芽过直甬三甬形金属框皿Q的磁通童恒为6所I从没有感应电流I由右手定则可知,右克电势高,U&Si故C正晦触鸟D错误.2考点:导体切割磁感线16.【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如下图所示’由余弦定理,可知M二辰亠£ 一纠叫心30。
= L9乂10切心,方向:东偏南芳向,故弓正臨九3.C错词考点:速度的合成与分解17.【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汽车先以恒定功率P1起动,所以刚开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度运动,后以更大功率P2运动,所以再次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故A正确,B、C、D错误。
学科网考点:机车起动问题18.【答案】BC【解析】试题分析:指南针不可以仅具有一个惑甌故A错渓;指南针能餾扌師I南北,说明地域具有磁场,故号正碼当附近的铁块磁化时'扌酢辭十的指向会受到附近轶块的干扰.故C正确,桐据安垢定则,在S旨兩针正上方附近沿指针方向畝置一直导绻导线通电时会产生is场,指南针会偏转右耳线垂直,故n错i見考点:安培定则19.【答案】AC【解析】因试题分析:电子在磁场中做勻谨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由洛枪曲提朕;対f中的磁感应强度是"中阁JI倍.所也II中的电子运动轨迹的半径是[中的倉倍,故A正赢加遠度"吧加速庫尢卜是!中的讥倍,故E错误;由周期公式:"嘤、得II中的电子做圆周运动的m qB周期是了中的占倍.故C正确y角速度"込二理、廿中的电子做费周运动的角遠度是了中的讥倍T m考点: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圆周运动20.【答案】BC【解析】试题分析:由设这列车厢的节数为n,P、Q挂钩东边有m节车厢,每节车厢的质量为m,F 2 F 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解得:k n , k是正整数,n只能是5的倍km 3 (n k)m 5数,故B、C正确,A、D错误考点:牛顿第二定律21.【答案】BD【解析】试题分析:当住物郎刚释肢时,两着的遼度都衙6当戊物郎落地时,没杆的分速度为山由机械能守恒定 律可知,戈落地时遠度大小为叫二極故宜正确* b 物悴的谨度也是再0,所以轻杆对占先做正功,后悔 员功,故A 诸泯:疔落地前,当应的机械能最小时,占的逋J®最大,此时杆对咅作用力问山这时,B 对地 面的压力尢卜为卿7的加建度为申故C 错误,D 正确・学科网考点:机械能守恒定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22.【答案】(1) 3. 25; 1. 79; (2)C【解析】的物理量是斜面的倾角。
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物理答案及详解
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物理答案详解14.D 解析:现将两板绕过a 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时,两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电场力也不变,所以现将两板绕过a 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后,带电微粒受两大小相等的力的作用,合力方向向左下方,故微粒将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故D 正确,A 、B 、C 错误. 考点:电容器;电场力;力的平衡15.C 解析:当金属框绕ab 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穿过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 的磁通量恒为0,所以没有感应电流,但导体棒bc 、ac 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由右手定则可判断,都是c端电势高,且11222ac bc U =U =Bl ωl=Bl ω,故C 项正确.考点:导体切割磁感线16.B 解析:依题意,发动机点火卫星获得附加速度∆v 后,合速度沿同步轨道方向,如图所示,由余弦定理得22312122cos30 1.910m/s ∆=+-︒=⨯v v v v v ,方向东偏南方向,B 项正确.考点:速度的合成与分解17.A 解析:由图可知,汽车先以恒定功率1P 起动,所以刚开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度运动,后以更大的恒定功率2P 运动,所以加速度会突然增大,并再次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故A 正确,B 、C 、D 错误. 考点:机车起动问题18.BC 解析:任何磁体都不可有仅具有一个磁极,故A 错误;指南针静止时有固定的指向:南北,说明地球具有磁场,且磁场方向也是南北方向,B 项正确;磁铁或铁块(磁性材料)都会干扰指南针的指向,C 项正确;若在指南针正上方也是南北方向放置一直导线,导线通过后产生东西方向的磁场,会使指南针向东西方向偏转,D 错. 考点:安培定则19.AC 解析: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洛伦兹力提供,有2Be m rv v =,故轨道半径m r eB =v 与磁感应强度成反比,即Ⅱ中电子的轨道半径是Ⅰ中的k 倍,A 项正确;电子加速度Be a m=v,与磁感应强度成正比,故1a a k=ⅡⅠ,B 错;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周期2m T Be π=,故T kT =ⅡⅠ,C 项正确;角速度与周期成反比,D 错.考点: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圆周运动20.BC 解析:设这列车厢的节数为n ,P 、Q 挂钩东边有k 节车厢,每节车厢的质量为m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向东行驶时()F n k ma =-,向西行驶时23F km a =⋅,解得:n k 52=,k 是正整数,n 只能是5的倍数,故B 、C 正确,A 、D 错误.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21.BD 解析:当a 开始释放时,a 、b 速度为零,当a 落地时,沿杆的合速度为0,即b 的速度为0,不计摩擦,a 、b 系统机械能守恒,因此有212a mgh m =v ,a 落地速度2a gh =v ,B 项正确;由于开始与最终b 的速度都为0,因此杆对b 先做正功后做负功,A 错;a 落地前,当b 的速度最大、a 的机械能最小时,杆对b 的作用力为零,此时b 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mg ,a 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之后杆对b 做负功为拉力F ,则也受到杆斜向下的拉力F ,a 的加速度1cos mg F θa m+=大于重力加速度,C 错D 正确.考点:机械能守恒定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22.答案:(1)3.25;1.79;(2)C∆v2v 1v解析:(1)根据纸带数据可知:加速度22()()3.25m/s 4CD DE AB BC x x x x a T+-+==;打点C 点时物块的速度 1.79m/s 2BDC x T==v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θμθcos sin g g a -=,所以求出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斜面的倾角.考点:测量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23.答案:(1)见图(2)见解析;(3)>;见解析 解析:(1)实验电路如图所示⑫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以保证通电后电压表所在支路分压最小;闭合开关1S 、2S ,调节1R ,使电压表指针满偏;保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的位置不变,断开2S ,调节电阻箱0R ,使电压表的指针半偏;读取电阻箱所示的电阻值,即为测得的电压表内阻.⑬断开2S ,调节电阻箱使电压表成半偏状态,电压表所在支路的总电阻增大,分得的电压也增大,此时0R 两端的电压大于电压表的半偏电压,故VV R R '>. 考点:半偏法测电表内阻 24.答案:2ABm U q=v 解:设带电粒子在B 点的速度大小为B v ,粒子在垂直于电场方向的速度分量不变,即0sin30sin 60B ︒=︒v v① 由此得 03B =v v②设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AB U ,由动能定理有:221122AB B A qU m m =-v v ③ 解得 20ABm U q=v④考点:动能定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25答案:(1)1a =32m/s ; 2a =12m/s ;(2)4s 解:⑪在0~2s 内,A 和B 受力如图所示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和力的平衡条件得: 111f μN =① 1cos N mg θ=② 222f μN =③21cos N N mg θ=+④ 以沿着斜面向下为正方向,设A 和B 的加速度分别为1a 、2a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11sin ma f mg =-θ⑤ 212sin ma f f mg =+-θ⑥1f 1N mg 2f 2N mg1N '1f 'BA联立以上各式可得213m/s a = ⑦221m/s a =⑧ ⑫在1t =2s ,设A 和B 的速度分别为1v 、2v ,则1116m/s a t ==v ⑨ 2212m/s a t ==v⑩ 1t t >时,设A 和B 的加速度分别为12a a ''、,此时AB 之间摩擦力为零,同理可得216m/s a '=、222m/s a '=- 即B 做匀减速运动,设经时间2t B 的速度减为零,则2220a t '+=v联立⑩式解得21s t =在12~t t 时间内,A 相对于B 运动的距离为22221112122122221111()()12m 27m 2222x a t t a t a t t a t ''∆=++-+=<v +v此后B 静止不动,A 继续在B 上滑动,设再经时间3t 后,A 离开B ,则有21123131()2L x a t t a t ''-∆=++v可得31s t =(另一解不合题意,舍去)则A 在B 上的运动时间为 1234s t t t t =++=(利用下面的速度图象求解,正确的,参照上述答案信参考给分)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 33.⑴答案:ACD解析:根据分子动理论,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A 正确;扩散现象不是化学反应,B 错;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C 对;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D 项正确;液体中的扩散现象不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E 项错误. 考点:分子动理论⑵答案:(1)12.0cm ;(2)13.2cm解:(1)以cmHg 为压强单位,设A 侧空气长度l =10.0cm 时压强为P ;当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 1=10.0cm 时,空气柱的长度为l 1,压强为P 1,由玻意耳定律得11pl p l =① 由力学平衡条件得:0p p h =-②打开开关K 放出水银的过程中,B 侧水银面处的压强始终为0p ,而A 侧水银面处的压强随空气柱的长度增加逐渐减小,B 、A 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也随之减小,直至B 侧水银低于A 侧水银面1h 为止,由力学平衡条件有:101p p h =-③ 由①②③代入数据解得112.0cm l =④ ⑫当A B 、两侧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时,设A 侧空气柱的长度为2l ,压强为2p .由玻意耳定律得22pl p l =⑤ 由平衡条件得20p p =⑥ 由①②⑤⑥式代入数据解得210.4cm l = ⑦ 设注入的水银柱在管内长度为h ∆,则1212()13.2cm h l l h ∆=-+=⑧考点:玻意耳定律 34.⑴答案:ABD解析:由图可知:玻璃砖对a 光的折射率大于对b 光的折射率,故C 错误;在玻璃中,a 光的传播速度小于b 光的传播速度,故A 正确;a 光的频率大于b 光的频率,在真空中,a 光的波长小于b 光的波长,故B 正确;若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θ角逐渐变大,因为a 光的折射率大,则折射光线a 首先消失,故D 正确;a 光的波长小于b 光的波长,分别用a 、b 光在同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a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小于b 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故E 错误. 考点:光的折射;光的干涉⑵答案:(1)133cm ;(2)125cm解:(ⅰ)由题意,O 、P 两点的距离与波长满足:54OP λ=①波速与波长的关系为 λT=v ②在t =5s 时间间隔内波传播的路程为t v ,由题意得4λt PQ =+v ③综上解得:133cm PQ = ④(ⅱ)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运动时间为154t t T =+⑤波源由平衡位置开始运动,每经过4T,波源运动的路程为A ,由题意可知,11254t T =⨯⑥故1t 时间内,波源运动的距离为25125cm s A == ⑦ 考点:波的传播 35.⑴答案:ACD解析:电子束通过双缝实验装置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说明大量电子显示出波动性,A 项正确;β粒子在云室中穿过所留下的径迹是β粒子电离云室中气体所造成的,说明β是带电粒子,B 错;慢中子衍射显示慢中子的波动性,C 项正确;电子显微镜利用其波长比可见短得多的特点,来克服由于光的衍射而使图像边缘模糊的缺点,显示电子具有波动性,D 项正确;光电效应显示光具有粒子性,E 错. 考点:波粒二象性 ⑫答案:(ⅰ)8121=m m ;(ⅱ)21=∆E W 解:(ⅰ)设a 、b 质量分别为1m 、2m ,a 、b 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1v 、2v .由题给图象得122m/s 1m/s ==v v 、①a 、b 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滑块的共同速度为v ,由图象得2m/s 3=v ②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112212()m m m m -=+v v v③ 解得 1218m m =④(ⅱ)由能量守恒得,两滑块因碰撞而损失的机械能为222112212111()222E m m m m ∆=+-+v v v ⑤ 由图象可知,两滑块最后停止运动,由动能定理得,两滑块克服摩擦力做功为2121()2W m m =+v ⑥ 解得12W E =∆⑦考点: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2015陕西省高考物理压轴题-功和能
答案
D
如图5-4所示是北京朝阳公园摩天轮, 一质量为m的乘客坐在摩天轮中以速率v在 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 R 的匀速圆周运动, 假设 t = 0 时刻乘客在轨迹最低点且重力势 能为零,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5-4
A.乘客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势能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 Ep
=mgR1-cos
3.计算功率的基本思路 (1)首先判断待求的功率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 (2)①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 W a.利用 P= t . b.利用 P=Fvcos θ . ②瞬时功率的计算方法 P=Fvcos θ ,v 是 t 时刻的瞬时速度.
功能关系与曲线运动的综合(选择题)
【例 2】 (2012· 安徽卷, 16) 如图 5 - 3 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 为R的圆弧轨道,半径OA水平、OB 竖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自A的正 上方 P 点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小 球沿轨道到达最高点 B 时恰好对轨 道没有压力.已知AP=2R,重力加 速度为 g ,则小球从 P 到 B 的运动过 程中 ( ). 图5-3
如图5-6甲所示,长为4 m的水平轨道AB与半径为R= 0.6 m 的竖直半圆弧轨道 BC 在 B 处相连接,有一质量为 1 kg的滑块(大小不计),从A处由静止开始受水平向右的力 F作用,F的大小随位移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滑块与 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5,与BC间的动摩擦因数未知, 取g=10 m/s2,求:
(2)在上述过程中摩擦力对摆锤所做的功; (3)橡胶片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析 (1)选从右侧最高点到左侧最高点的过程研究.因 为初、末状态动能为零,所以全程损失的机械能 ΔE等于 减少的重力势能,即:ΔE=mgLcos θ. ① (2)对全程应用动能定理:WG+Wf=0,
【高考真题】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ⅱ)(含答案)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5~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分)如图,两平行的带电金属板水平放置。
若在两板中间a点从静止释放一带电微粒,微粒恰好保持静止状态。
现将两板绕过a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45°,再由a点从静止释放一同样的微粒,该微粒将()A.保持静止状态B.向左上方做匀加速运动C.向正下方做匀加速运动D.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2.(6分)如图,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平行于ab边向上.当金属框绕ab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a、b、c三点的电势分别为U a、U b、U c.已知bc边的长度为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U a>U c,金属框中无电流B.U b>U c,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b﹣c﹣aC.U bc=﹣Bl2ω,金属框中无电流D.U bc=Bl2ω,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c﹣b﹣a3.(6分)由于卫星的发射场不在赤道上,同步卫星发射后需要从转移轨道经过调整再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飞经赤道上空时,发动机点火,给卫星一附加速度,使卫星沿同步轨道运行.已知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约为3.1×103m/s,某次发射卫星飞经赤道上空时的速度为 1.55×103m/s,此时卫星的高度与同步轨道的高度相同,转移轨道和同步轨道的夹角为30°,如图所示,发动机给卫星的附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约为()A.西偏北方向,1.9×103m/s B.东偏南方向,1.9×103m/sC.西偏北方向,2.7×103m/s D.东偏南方向,2.7×103m/s4.(6分)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
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发动机的功率P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
2015年高考理综(全国Ⅱ卷)物理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理综试题(全国卷2物理部分)答案解析1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现将两板绕过a 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时,两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电场力也不变,所以现将两板绕过a 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后,带电微粒受两大小相等的力的作用,合力方向向左下方,故微粒将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故D 正确,A 、B 、C 错误。
15【答案】C16【答案】B17【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汽车先以恒定功率P 1起动,所以刚开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度运动,后以更大功率P 2运动,所以再次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故A 正确,B 、C 、D 错误。
考点:机车起动问题 18【答案】BC19【答案】AC 【解析】20【答案】BC 【解析】试题分析:由设这列车厢的节数为n ,P 、Q 挂钩东边有m 节车厢,每节车厢的质量为m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k n Fkm F )(32-=,解得:n k 52=,k 是正整数,n 只能是5的倍数,故B 、C 正确,A 、D 错误21【答案】BD22【答案】(1)3.25;1.79;(2)C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纸带数据可知:加速度s m Tx x x x a BC AB DE CD /25.34)()(2=+-+=;打点C 点时物块的速度s m Tx v BDC /79.12==(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θμθcos sin g g a -=,所以求出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斜面的倾角。
23【答案】(1)(2)见解析; (3)>;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实验电路如图所示24【答案】qmv U AB20=25【答案】(1)a 1=3m/s 2; a 2 =1m/s 2;(2)4s11sin ma f mg =-θ……⑸212sin ma f f mg =+-θ………⑹联立以上各式可得a 1=3m/s 2…………⑺33(1)【答案】ACD(2)【答案】(1)12.0cm;(2)13.2cm 【解析】试题分析:(1)以cmHg为压强单位,设A侧空气长度l=10.0cm时压强为P;当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1=10.0cm 时,空气柱的长度为l1,压强为P1,由玻意耳定律得34(1)【答案】ABD【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玻璃砖对a光的折射率大于对b光的折射率,故C错误;在玻璃中,a光的传播速度小于b光的传播速度,故A正确;a光的频率大于b光的频率,在真空中,a光的波长小于b光的波长,故B正确;若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θ角逐渐变大,因为a光的折射率大,则折射光线a首先消失,故D正确;a光的波长小于b光的波长,分别用a、b光在同一个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小于b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故E错误。
2015年高考物理新课标2卷分析
考点分布题型年份考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2015 2015 2015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变加速直线运动测动摩擦因数(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多对象多过程)相互作用力的平衡静电力重力平衡滑动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连接体整体隔离)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连接体整体隔离)曲线运动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同步卫星变轨机械能变力做功汽车变功率问题(P-t v-t图像转换)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静电场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容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曲线运动磁场地磁场安培定则安培力洛伦兹力恒定电流欧姆定律(含闭合)设计性实验半偏法测电压表内阻电磁感应动生电动势(旋转切割)(等效电路)交流电物理学史物理方法选修3-3 热学分子动理论状态方程(玻璃管)选修3-4 振动和波光的折射和干涉折射率机械波的描述简谐振动选修3-5动量守恒原子物理波粒二象性动量守恒(碰撞模型X-t图像)试题特点分析:一综述:1.命题涉及各个模块(交流电除外)。
2.必修一约占32分;必修二约占18分;选修3-1约占39分;选修3-2约占6分。
力学内容上升,电磁感应内容下降。
3.试题以同一模块内综合或基本题为主,模块间的综合题多集中在必修二与选修3-1(力与电、功与能),跨模块综合题数量2~3道。
4.考查重点或热点:高中物理主干知识①必修一:受力分析、运动图像、力与运动的关系。
②必修二:运动合成与分解、圆周运动(含天体运动)③选修3-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④选修3-2:右手定则或楞次定律、动生电动势。
5.定性分析题目数量越来越少1-2个,其余题目均为定量计算。
6.选考内容知识点的考查非常明确,题型相对稳定。
7.不再按照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顺序出题,题目的顺序不断调整。
8. 从各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命题专家针对“押题”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対试题的布局做出了相应调整。
二按题型分析:必答部分:选择题特点:14-17选择题为定项选择,选项个数4,共24分;18-21选择题为不定项选择,选项个数4个,共24分;选项个数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前两年的5单3多的情况,考查内容全面,多选内容难度还是递升。
2015年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2(解析版)
2015年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2(解析版)1.如图所示,两平行的带电金属板水平放置。
若在两板中间a 点从静止释放一带电微粒,微粒恰好保持静止状态。
现将两板绕过a 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45°,再由a 点从静止释放一同样的微粒,改微粒将A .保持静止状态B .向左上方做匀加速运动C .向正下方做匀加速运动D .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答案】D【解析】现将两板绕过a 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时,两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电场力也不变,所以现将两板绕过a 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后,带电微粒受两大小相等的力的作用,合力方向向左下方,故微粒将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故D 正确,A 、B 、C 错误。
【考点定位】电容器,电场力,力的平衡。
【方法技巧】本题主要是:要理解这个题目的实质是在二力平衡作用下物体静止,如果一个力转动45°,而大小不变,物体会乍样运动?2.如图,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 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平行于ab 边向上。
当金属框绕ab 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a 、b 、c 三点的电势分别为U a 、U b 、U c 。
已知bc 边的长度为l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U a > U c ,金属框中无电流B .U b >U c ,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b-c-aC .U bc =-1/2Bl²ω,金属框中无电流D .U bc =1/2Bl²w,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c-b-a【答案】C【解析】当金属框绕ab 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穿过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 的磁通量恒为0,所以没有感应电流,由右手定则可知,c 点电势高,ω221Bl U bc -=,故C 正确,A 、B 、D 错误。
【考点定位】导体切割磁感线【方法技巧】本题主要是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实质,有感应电流一定有感应电动势,而有感应电动势不一定有电流的。
高考物理压轴题分析及求解方法(力学部分)
高考物理压轴题分析及求解方法一、力学部分【例1】【2017·新课标Ⅲ卷】(20分)如图,两个滑块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m A =1 kg 和m B =5 kg ,放在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木板的质量为m =4 kg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
某时刻A 、B 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v 0=3 m/s 。
A 、B 相遇时,A 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 =10 m/s 2。
求(1)B 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2)A 、B 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
审题:A 、B 摩擦系数相同,但B 的质量大于A 的质量,故B 对木板的摩擦力大于A 对木板的摩擦力,而木板受地面的摩擦力小于A 、B 对木板摩擦力的合力,故木板先向右加速,后与B 一起减速,而A 先向左减速,后向右加速。
关键:是物理过程分析,只要物理过程清楚了,解题思路就有了。
【解析】(1)滑块A 和B 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也在地面上滑动。
设A 、B 和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f 1、f 2和f 3,A 和B 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分别是a A 和a B ,木板相对于地面的加、B 速度大小为a 1。
在物块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前有① ② ③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④ ⑤ ⑥设在t 1时刻,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设大小为v 1。
由运动学公式有对B :⑦ 对木板:⑧联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代入已知数据得⑨ 10.4t s =(2)在t 1时间间隔内,B 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为201112B B S v t a t =-⑩11A f m g μ=21B f m g μ=32()A B f m m m g μ=++1A A f m a =2B B f m a =2131f f f ma --=101B v v a t =-111v a t =1 1 m/s v =设在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v 1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 2,对于B 与木板组成的体系,由牛顿第二定律有⑪由①②④⑤式知,A B a a =,再由⑦⑧可知,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时,A 的速度大小也为v 1,但运动方向与木板相反。
2015年全国卷II卷高考物理试卷含答案(word版)
绝密★启用前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卷II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第Ⅰ卷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如图,两平行的带电金属板水平放置。
若在两板中间a 点从静止释放一带电微粒,微粒恰好保持静止状态。
现将两板绕过a 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450,再由a 点从静止释放一同样的微粒,该微粒将A .保持静止状态B .向左上方做匀加速运动C .向正下方做匀加速运动D .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15.如图,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 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平行于ab边向上。
当金属框绕ab 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a 、b 、c 三点的电势分别为U a 、U b 、Uc .已知bc 边的长度为l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U a > U c ,金属框中无电流B .U b >U c ,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b-c-aC .212bc U Bl ω=-,金属框中无电流 D .2a 12c U Bl ω=,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c-b-a16.由于卫星的发射场不在赤道上,同步卫星发射后需要从转移轨道经过调整再进入地球同步轨道。
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飞经赤道上空时,发动机点火,给卫星一附加速度,使卫星沿同步轨道运行。
已知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约为3.1×103/s ,某次发射卫星飞经赤道上空时的速度为1.55×103/s ,此时卫星的高度与同步轨道的高度相同,转移轨道和同步轨道的夹角为30°,如图所示,发动机给卫星的附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约为A .西偏北方向,1.9×103m/sB .东偏南方向,1.9×103m/sC .西偏北方向,2.7×103m/sD .东偏南方向,2.7×103m/s17.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物理试题分析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10月 下旬刊 教学·信息127· ·四、现代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
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创设悬念激活课堂气氛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
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
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六、要提高教学艺术激活课堂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物理试题附答案及详解
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物理试题第I 卷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如图,两平行的带电金属板水平放置.若在两板中间a 点从静止释放一带电微粒,微粒恰好保持静止状态.现将两板绕过a 点的轴(垂直于纸面)逆时针旋转45°,再由a 点从静止释放一同样的微粒,改微粒将A.保持静止状态B.向左上方做匀加速运动C.向正下方做匀加速运动D.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15.如图,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 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平行于ab 边向上.当金属框绕ab 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a 、b 、c 三点的电势分别为a U 、b U 、c U .已知bc 边的长度为l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 c U >U ,金属框中无电流B.b c U >U ,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 -b -c -aC.122bc U =Bl ω,金属框中无电流D.122ac U =Bl ω,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 -c-b -a16.由于卫星的发射场不在赤道上,同步卫星发射后需要从转移轨道经过调整再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飞经赤道上空时,发动机点火,给卫星一附加速度,使卫星沿同步轨道运行.已知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约为3.1310⨯m/s ,某次发射卫星飞经赤道上空时的速度为1.55310⨯m/s,此时卫星的高度与同步轨道的高度相同,转移轨道和同步轨道的夹角为30°,如图所示,发动机给卫星的附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约为 A.西偏北方向,1.9310⨯m/s B.东偏南方向,1.9310⨯m/s C.西偏北方向,2.7310⨯m/s D.东偏南方向,2.7310⨯m/s17.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发动机的功率P 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所示.假定汽车所受阻力的大小f 恒定不变.下列描述该汽车的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18.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关于指南针,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指南针可以仅具有一个磁极B.指南针能够指向南北,说明地球具有磁场C.指南针的指向会受到附近铁块的干扰D.在指南针正上方附近沿指针方向放置一直导线,导线通电时指南针不偏转a ∆v2v 1v19.有两个运强磁场区域Ⅰ和 Ⅱ,Ⅰ中的磁感应强度是Ⅱ中的k 倍,两个速率相同的电子分别在两磁场区域做圆周运动,与Ⅰ中运动的电子相比,Ⅱ中的电子 A.运动轨迹的半径是Ⅰ中的k 倍 B.加速度的大小是Ⅰ中的k 倍 C.做圆周运动的周期是Ⅰ中的k 倍 D.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是Ⅰ中的k 倍20.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挂钩链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一大小为a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连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为F ;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015高考物理压轴解答题训练
2015高考物理复习——压轴题解析+解答题训练1.(18分)如图所示,粗糙斜面与光滑水平面通过半径可忽略的光滑小圆弧平滑连接,斜面倾角θ = 37°,A、C、D滑块的质量为mA= mC= m D= m =1 kg,B滑块的质量m B = 4 m = 4 kg(各滑块均视为质点)。
A、B间夹着质量可忽略的火药。
K为处于原长的轻质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住B和C。
现点燃火药(此时间极短且不会影响各物体的质量和各表面的光滑程度),此后,发现A与D相碰后粘在一起,接着沿斜面前进了L = 0.8 m 时速度减为零,此后设法让它们不再滑下。
已知滑块A、D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 0.5,取g = 10 m/s2,sin37°= 0.6,cos37°= 0.8。
求:(1)火药炸完瞬间A的速度v A;(2)滑块B、C和弹簧K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E p。
(弹簧始终未超出弹性限度)。
练习:(2012广州一模)如图,木板A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其左端与固定台阶相距x.与滑块B(可视为质点)相连的细线一端固定在O点.水平拉直细线并给B一个竖直向下的初速度,当B到达最低点时,细线恰好被拉断,B从A右端的上表面水平滑入.A与台阶碰撞无机械能损失,不计空气阻力.已知A的质量为2m,B的质量为m,A、B之间动摩擦因数为μ;细线长为L、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B重力的5倍;A足够长,B不会从A表面滑出;重力加速度为g.(1)求B的初速度大小v0和细线被拉断瞬间B的速度大小v1(2)A与台阶只发生一次碰撞,求x满足的条件(3)x在满足(2)条件下,讨论A与台阶碰撞前瞬间的速度2.在科学研究中许多物理量在没有测量仪器的情况下,人们探究出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实验室内没有测量磁感应强度的仪器,某同学设计了下列装置测量磁感应强度,质量为M的导体棒ab,内阻未知。
2015年湖南高考物理压轴题
2015年湖南高考物理压轴题【提纲】一、题目背景介绍2015年湖南高考物理压轴题,作为当年高考物理试卷中的一道难题,考查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一个复杂的物理情境为背景,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题目分析该题目以一个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过程为情境,给出了物体的质量、斜面的高度、斜面的摩擦系数等已知条件,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求解物体的运动过程。
题目难度较大,需要考生熟练运用物理公式,同时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
三、解题思路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题目中的物理情境进行认真分析,明确物体的受力情况。
然后,利用物理公式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进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
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求解物体的运动参数。
四、解题步骤1.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列出物体在斜面上的合力方程。
2.利用合力方程求解物体的加速度。
3.根据加速度和斜面高度,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
4.结合摩擦系数,分析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
5.根据题目要求,求解物体的运动参数。
五、解题技巧总结1.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背景和条件。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明确已知条件和未知量。
3.熟练运用物理公式,计算相关物理量。
4.逐步推导,逻辑清晰,避免遗漏。
5.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确保正确。
六、实用性建议1.加强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物理公式和概念。
2.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多做类似的高考真题,熟悉题型和解答方法。
4.学会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快速判断解题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减小为刻为计时起点;在第 2s 末,B 的上
表面突然变为光滑,μ
2 保持不变。已知
A 开始运动时,A 离 B 下边缘的距离 l =27m ,C
2015高考物理新课标II卷压轴题讲解 苗老师
(2015 新课标 II 卷 25)下暴雨时, 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某地有一倾角 为θ =37 °(sin37 ° =
3 ) 的山坡 C , 上面有一质量为 m 的石板 B,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 5
B 上有一碎石堆 A(含有大量泥土) ,A 和 B 均处于
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取重力加速度大小 g=10m/s2 。 求: (1)在 0~2s 时间内 A 和 B 加速度的大小(2)A 在 B 上总的运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