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0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2.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懂得关心家人,体谅家人的付出。

3. 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2. 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的重要性。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关心家人,体谅家人的付出。

四、教学方法1. 情境体验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关系和亲情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家庭》,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

2. 学习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如家的定义、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等。

3. 情境体验:设置家庭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家人,体谅家人的付出。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关系和亲情的重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可贵。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家庭》,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

2. 学习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如家的定义、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等。

3. 情境体验:设置家庭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家人,体谅家人的付出。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关系和亲情的重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可贵。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0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0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2)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2、能力目标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过程:1.多媒体呈现:一组春运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春运”的图片,通过谈春运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家对于中国人的非凡意义。

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遐想的空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2.出示问题: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①家庭的含义是什么?②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哪些功能?③家的重要性有哪些?家的特点是什么?4.揭示课题,导入本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过程: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信息搜索过程:1.教师呈现自主学习内容2.要求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梳理教材(P73 —75)内容。

3.找出以上3道问题的答案。

4、师生共同归纳:四、合作探究,交流共享过程:1.梳理教材(P73 —75)内容。

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与分享”(P74)板块中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探究。

合作探究一:晒晒家规传承家风【教师活动】你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在这些“家规”“家训”中,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接下来请各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家规”“家训”。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教案

有人说,家是远方游子日夜漫长心灵的牵挂,是温暖的源泉。

在中华文化中,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深厚的意味,而“孝”是其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尽孝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去表达。

板书课程结束,与
老师一起梳理
本课知识点呈现本课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拓展空间展示“家”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的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课下查找资料
完成
通过古代文字进
一步理解中华文
化中“家”的意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优质课教案_1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优质课教案_1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初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心理特点以及学业与生活的压力,既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关注和关爱,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有时,初中学生对父母爱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认同,不理解父母的关爱之情,不能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理解父母的苦衷,家庭责任意识比较淡漠,较少关心父母和家人,对与家人共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缺乏责任意识,对于“孝”文化认同程度低。

引导学生协调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理顺亲子关系,学习与父母沟通交往,是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的必经之路。

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家的丰富内涵以及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2、能力目标:通过情境创设、探究活动,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自己对家人、家庭的热爱之情,弘扬好家风,继承与弘扬孝亲敬长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对家理解2、难点:孝在当下【教学准备】准备上课所用的音视频资料及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开场白:同学们,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两个地方。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渐渐熟悉并适应了初中的校园生活,建立了师生情,收获了同学情。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亲情之旅,让我们走进家庭,去感受家的温暖,体会亲情之爱。

接下来,进入我们亲情之旅的第一站——家的意味。

多媒体播放:《家是温柔港湾》MV,学生跟唱。

教师归纳:这首动听的歌曲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自己温暖的家呢?提起“家”,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问你:家是什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究竟有怎样特别的内涵?你能回答出来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推进新课互动探究一:“家”的初体验师:“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内容概述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意味,体会家的美好,感受亲情之爱。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第二章: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家的含义,体会家的美好,感受亲情之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增强家庭责任感。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家的含义,家的美好,亲情之爱。

难点:如何体会到家的美好,如何感受亲情之爱。

第四章: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家庭》,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家的感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的含义,体会家的美好。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家的感悟,交流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4. 情境模拟:设计家庭情境,让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美好,感受亲情之爱。

5. 案例分析:分析家庭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增强家庭责任感。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呼吁学生珍惜亲情。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感悟文章,加深对家庭亲情之爱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家的意味、家庭关系和亲情之爱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检查:审阅学生关于家庭的感悟文章,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1. 内容反思:回顾教学内容,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考虑是否有需要调整或补充的教学点。

2. 方法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估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考虑是否有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七课 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公开课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七课 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公开课
本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师长情谊》中自己与长辈等家人之间的关系。孝敬父母,关爱家人这些道理学生从小就知道,关键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的自觉性,增强家庭的责任感,学会和其他家庭成员共建温馨和谐的家。从而知道了解什么是家,家的实质是什么。
教案
课题
第三单元第7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学段:第一学段
年级
初一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1)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2)了解什么是家,家的实质是什么。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阅读材料
感悟亲情
激起兴趣
讲授新课
体味亲情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领悟亲情。
探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孩儿什么样的情感?你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从材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思考回答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领悟
创景设情
引导:亲情是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亲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惦念,亲情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守候。这种爱与被爱的割舍不断的情感就是家中的亲情之爱。亲情是维系家庭的纽带,是我们永远的依恋!
领悟道理
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1、请结合书上内容思考家的概念,什么是家?
2、抽生回答在你的心目中,家是什么呢?请和大家分享
家庭的含义
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家的概念、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庭亲情,学会与家人沟通、合作,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互动较多,对家庭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地认识家庭的功能和亲情之爱。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家庭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等,对这些学生需要更加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的概念、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理解家的意义。

2.培养学生感受家庭亲情,学会与家人沟通、合作,培养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家庭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的意义。

2.如何感受家庭亲情,与家人有效沟通、合作。

3.正确面对家庭问题,处理家庭矛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亲情。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情境的视频或图片。

2.收集典型的家庭案例,制作成PPT。

3.准备与家庭亲情相关的故事或文章。

4.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家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的意义,让学生对家庭有更深刻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a.你对你的家庭有什么样的感情?b.你觉得家庭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c.你如何与家人沟通、合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7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7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认识到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教材从家的定义、家的组成、家庭关系、家庭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让学生明白家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是我们情感的依托,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家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对家庭的理解大多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思考。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家庭,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视家庭,更加热爱家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知道家的组成和家庭关系。

2.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认识到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的概念,家庭关系,家庭功能。

2.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述亲情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亲情故事和视频。

2.准备讨论的话题和问题。

3.准备PPT和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亲情故事或视频,引出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家的概念、家庭关系、家庭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家庭,每个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6.小结(5分钟)对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1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1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学习目标〗1. 理解家庭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培养家庭意识。

2.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学会孝敬父母。

〖重点难点〗理解家庭含义、学会孝敬父母及长辈〖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欣赏《想家的时候》歌曲,歌曲中饱含着演唱者对家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家,学习《家的意味》》,认识家的含义。

二、新知探究(一)活动1 :认识家的含义(展示图片)提问:1 我的家有哪些成员组成?2 这些成员之间由那些关系结合在一起?3 你认为每个家庭都是这几种关系吗?为什么?(归纳: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 二) 活动2 体会家的特点和作用(展示图片)对照图或材料讨论1 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家的最大的特点)3 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为我们遮风挡雨。

家中的父母双亲哺育了我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许多。

作为子女在父母面前,我们应当是怎样的表现?(三)活动3 理解孝亲敬长的原因(出示材料)孝行名言:1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出自《家语·弟子行》。

注释: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

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2、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要时刻体贴明白父母,不好让父母操心。

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4、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后汉书》5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教学设计模板年级:七年级科目:道德与法治内容: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框题是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有讲到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中国人的“家”,明白家庭交往中的家庭文化和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学生知道尽孝应在当下。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框题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学生情况分析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知道家的内涵;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以及懂得“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对家的理解。

2.教学难点:理解孝在当下。

四、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疑提问、引导法、评价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评价法五、教学策略围绕相关案例,从社会生活走向经济生活再走向家庭生活,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其对“家”的理解。

六、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白板和笔等七、教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播放歌曲《吉祥三宝》提出问题:由这首歌你们能想到什么?导入本课内容。

二、由美国某城市醉汉躺在街头和某国内战期间,一个中年男子的故事提出问题:家是什么?三、探究新知1引用日常的家庭现象解决问题。

统编版(2024)-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2024)-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理解家庭的含义,清晰掌握家庭关系的确立方式。

深入体会家的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支持,能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全面认识中国人心中家的内涵,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家的表达,感悟家的深厚意义。

明确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义务,掌握多种孝亲敬长的具体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家的概念、作用及孝亲敬长的方式。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提升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庭、感恩父母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家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准确把握家庭关系的确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不同类型家庭关系的特点。

深刻体会家的作用,从身心的寄居之所和心灵的港湾两个方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深入探讨。

理解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义务,通过故事分享和法律条文解读,强化学生的认识。

2.难点引导学生在情感上高度认同孝亲敬长,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活动和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克服践行中的困难。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人心中家的深厚内涵,从文化传承、情感寄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家庭的含义、作用、中国人心中家的内涵以及孝亲敬长的重要性。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案例分析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家庭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加深对家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优质课教学设计(3课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优质课教学设计(3课时)

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家人的付出与亲情的温暖,养成孝敬的品德,承担对家庭的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力目标:提高对家、对亲情的感悟与理解的认知能力,归纳孝敬父母的做法,提高孝亲敬长的行为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能够回忆、举例说出家之意味的事例。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

其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苦,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与能力”。

本框由“生命的居所”“中国人的家”两目组成。

主要是引领学生体会家的意味,形成孝亲敬长的良好品德,从我做起,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感受、体会家的意味教学难点:在生活中践行孝亲敬长的美德三、学情分析通过课前对学生的小调查,了解到学生知道父母要工作、要做家务,但对于父母同时承担工作与照顾子女所要付出的双倍辛苦没有仔细体会过。

通过课前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学生能够回忆起温馨的生活片段,但大部分都是过生日等这样的特定事例,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及家庭氛围中所体现出的和谐、和睦。

有的学生说出了一些困惑,如不知怎样关心父母、不知怎样向父母表达情意等。

综上,需要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指导学生自觉践行孝亲敬长的良好品德。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猜一猜”(一)导入家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同学们是否想过,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每个人对家都有不同的体味。

(二)评价任务:体会父母的辛苦1.播放视频《史上最辛苦的工作》片段1思考交流:(1)招聘者招聘的可能是什么工作?(2)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3)应聘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2.播放视频《史上最辛苦的工作》片段2思考交流:(1)应聘者真正应聘的是什么工作?(2)应聘者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反馈指导1.师生共同归纳:(1)应聘者应聘的是--妈妈(2)应聘者的态度前后变化:否定--惊讶--认可--感动2.思考交流:你的父母辛苦吗?父母的时间去哪了?师生共同归纳:父母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花在了照顾子女的生活上、花在了关注子女的学习上等等。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七上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课标依据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部分:“体会父母为扶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权利与义务”部分:“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的第二课《亲情之爱》的第一框题《家的意味》。

《亲情之爱》主题聚焦“亲情”,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作为本课的第一框题,《家的意味》有着承接与统领的重要意义。

本课围绕“家”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们理解家庭的内涵以及体味中国人“家”的味道,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课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

也为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法治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对于初中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而且直接的影响;七年级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多的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却欠缺对于爱的回馈。

觉得父母很烦、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需要家庭可以独立生活,在时刻处于家庭和父母的保护之下的学生们体会不到家庭对于自己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家庭对于自己成长的意义、由衷的感谢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与关爱,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0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0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授课人:二、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主战场。

三、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不知道把孝敬父母落实到实处。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

家长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含义、家庭的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家的含义;尽孝在当下教学难点:理解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实际调查法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让我们一起随着余光中老先生的思绪去聆听家的味道。

(二)讲授新课活动一:品尝家的味道师:听完这首诗,我想大家都被深深的触动,现在,请把你想象成他,用心来思考,他在愁什么?生:……师:你能从余老先生的诗中找出由几种关系结合成的家?生:……师:得出家的含义:家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家,家是身心的住所,是心灵的港湾,祖国也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根,我们也要热爱我们的国家。

活动二:丢失的家的味道师:分组采访:全班分为采访组、被采访组,采访组每位同学采访一位同学,并填写采访记录单,并分析出反映的现状;被采访组每位同学在被采访完之后则在记录单上写下被采访的感受。

生:采访及分析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如果不孝敬父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要尽孝在当下,对父母不仅要做到物质上的孝顺,还要做到精神上的孝敬。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家的定义、家的功能以及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家的概念,认识到家的重要性,体会到亲情之爱的伟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家庭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深入思考家庭的功能和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审视家庭,认识到亲情之爱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的定义,掌握家的功能,认识到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珍惜家庭关系,感恩亲情之爱,努力为家庭和谐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的定义、家的功能、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审视家庭,认识到亲情之爱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亲情故事、分享亲情经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

2.辅助材料:亲情故事、案例分析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家庭的理解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家庭的关注。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家的定义、家的功能以及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亲情故事、分享亲情经历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力量。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的认识和亲情之爱的体会。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获奖教案_1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获奖教案_1

知识 目标
1.了解什么是家庭。 2.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3.了解中华文化中家的意味。
重点
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知道“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难点
明确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
教学 方法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法
讲授分析、启发引导、讨论交流
学法
阅读法、自主学习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的做法。
小结: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和睦和孝心的民族。尤
总结全课
其是在家庭中讲究和睦、孝心和亲情。家天下、家和万事兴、
四海为家等成语都表达了我们中国人喜聚不喜散的愿望。
1.画一画:“家”在自己心目中的意味。 课后作业 2.试一试: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
板书设计
整理笔记
梳理本节课 知识,形成完 整认识。
幻灯:两幅漫画
设问:为什么图一中的富豪有那么大的房子却说自己没有家 探 究 问 题
呢?为什么图二中的父亲说自己又有家了?
积极发言,
讲授: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 说 出 自 己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 的看法。
让学生认识 到亲人与亲 情的重要性
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课堂练习:
1 .“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爱是不吵架,常常陪我玩耍……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
不分昼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爱我们的家……”这说明了家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 )
A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B.家就是居住的房子
C.家庭是由血缘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组织
D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组织
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敬。我们中国人是非常重视“孝”的,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7.1家的意味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设计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7.1家的意味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设计

第七课 亲情之爱第1课时 家的意味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知识目标 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能力目标 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家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2.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生命的居所1.“家”是什么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 七年级(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1)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2)展开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表达心目中的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写并说明理由。

教师讲述: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是家庭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小明的家庭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家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家的功能的多样化,为理解家的意味提供支撑。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1)材料中体现了家庭的哪些关系?你们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2)思考:家庭有哪些功能呢?教师小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主战场。

本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框为以后学习《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不知道把孝敬父母落实到实处。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太熟悉,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依据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用活动探究法、讨论学习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即以探究活动为基础,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等为主,以具体事例或情景深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明白道理,提高认识,落实行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懂得子女孝敬父母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规定。

2.能力目标: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如何孝亲敬长2.难点:关于家庭关系的确立教学重点确立依据及突破方法:如何孝亲敬长,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美德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孝”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孝亲敬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的要求。

孝敬父母,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

不孝敬父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要受法律的制裁。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

特别是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往往不在身边,甚至平时很少见面,所以,他们在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

“常回家看看”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精神安慰的需要。

作为儿女,将来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孝敬父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孝心,又要有孝行,这是我们对青少年尽孝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

教学难点确立依据及突破方法:关于家庭关系的确立,这是本课一个难点问题。

家庭既是社会学概念,也是法律概念。

教材对什么是家庭作了简单界定。

然后介绍了家庭关系建立的几种情形。

这一概念不是教学的重点,却是理解本框问题的线索。

一个人降生,生活在既定的家庭,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但家庭关系除了依法结婚可以确立之外,还可以有以下情形: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可以组成新的家庭;随父或母再婚可以组成新的家庭;非婚生子女与自己的生身父母,也可以确立家庭关系,具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最后一种情形在我国的婚姻法中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今天,要强调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对其合法权益的保障。

这在教学中不必强化,但教师要心中有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汉字“家”的多种写法以及与“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足以看出她对家的一种渴望。

一曲《我想有个家》唱遍了大江南北,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震撼。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暖、温馨的家。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那么,什么是家庭?今天让我们先来体会《家的意味》。

【设计意图】:以《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导入,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到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作用。

二、课文研讨,问题导读(一)生命的居所【过渡】提起“家”,同学们都说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问你什么是家,家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活动一:阅读教材第71页“运用你的经验”的内容,思考:①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过程1.先让学生阅读所列情境,了解活动意图。

2.让学生思考与家有关的问题,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写并说明理由。

最好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表达心目中的家,用有亲身感受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例如,一个港湾、一片蓝天、一把伞、一个安乐窝等。

这本身就是学生通过体验而表达感情的过程。

3.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是家庭的某一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

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1.家庭的含义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

(1)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请举例说明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几种情形:●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家庭如两口子结婚组成新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组成新的家庭如宝宝出生,宝宝与父母组成新的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如养子女与养父母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如继子女与继父(母)组建新的家庭2.家是什么(正确认识家的重要性)?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

❶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设计意图】:爱家要知家。

设计本活动的意图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导人对于“家”的内涵的教学内容;二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三是体验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四是引导学生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了什么,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情感。

活动二:阅读感悟:心灵的港湾。

过程:1.阅读故事。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故事内容。

2.提出问题,交流感悟。

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富翁说那是房子,我没有家?为什么中年男子找到了女儿才认为自己又有家了?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交流感受。

3.教师总结:家不仅是房子、地域,家里有亲人,有亲情,家是心灵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1)、家是什么(正确认识家的重要性)?❶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❷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2)、家的实质(家的最主要特点)。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设计意图】:选取两则经典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二:中国人的“家”研读教材第74页正文第一段。

问题引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对家是怎样认识的?2.正确认识家的重要性(我们与家庭的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活动三:阅读教材第73页“探究与分享”“中国的春运”的内容。

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过程:学生课前可收集春运期间交通繁忙的有关报道或者图片在课堂上进行描述。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1.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2.请亲历过春运大军的学生谈谈当时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以及家人的表现。

教师总结:●人们渴望回家,盼望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情感。

●在外漂泊对家总是有一种牵挂,一种留念,一种渴盼。

回家的感觉就是一种颠簸之后的平静,就是一种经过风霜之后的享受和愉悦;家就是相互之间的嘘寒问暖,就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2、家是什么(正确认识家的重要性)?❶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❷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❸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这就是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家”【设计意图】:通过思考中国春运这一特有的现象,让学生明白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活动四:阅读教材第74页“探究与分享”“家规”“家训”的收集与分享。

过程:1.各小组展示课前搜集到的一条家训或家规.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❷“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❸“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❺“守分安命,顺时听天”2.课堂上学生交流分享收集到的“家规”“家训”。

3.分析这些“家规”或“家训”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

4. 教师小结:每个人从自身的学习和感悟,中华传统家文化的营养流入我们的精神血脉。

小时候,我们就懂得了孝敬父母、诚实友爱;长大了,我们懂得了忧国忧民、精忠报国。

这些性格都与中华传统家文化的影响分不开。

【设计意图】:通过对“家规”“家训”的收集和分享,了解中华文化中的家庭美德内容,明白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五:探究与分享:《小故事》春秋时期,有个叫颍考叔的小官去见郑庄公。

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

庄公很奇怪,颍考叔说:“我的老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

”庄公听后十分感动。

请思考:1.上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六:探究与分享:孝亲敬长美少女:女大学生刘琳带着奶奶读大学2016年8月,父亲病故后,就读成都大学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大二的刘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93岁的奶奶去上大学,自己亲自来照顾。

刘琳为什么会做出这样选择:带着奶奶去上大学?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

在珍惜自己受教育机会的同时,要积极承担起孝亲敬长的责任。

不但要孝敬父母,而且要孝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这是对他们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活动七:探究与分享:孝亲敬长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相关链接”“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的内容。

过程:1.思考交流。

孝亲敬长仅仅是道德要求吗?2.阅读感悟。

法律对孝亲敬长有哪些规定?3.自我反思。

在生活中,作为中学生如何做到孝亲敬长?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针对当前社会生活中部分子女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本栏目给出了法律的相关规定,旨在让学生了解孝亲敬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中国公民应自觉履行的法定义务。

活动八:探究与分享:如何做到孝亲敬长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1.尊敬。

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2.倾听。

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3.感恩。

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4.尽孝在当下,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三、课堂小结: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好吗?师生共同小结:我们不仅要懂得珍爱家庭的温馨,感谢父母的关爱;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更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爱住我家,相亲相爱到永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