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19】尼泊尔为什么敢“心向中国”云石
尼泊尔控诉中国法律案件(3篇)
![尼泊尔控诉中国法律案件(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1fd08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1.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尼泊尔与中国在边境地区的纠纷日益加剧,双方在领土、资源、民族等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议。
2018年,尼泊尔政府就中国法律在边境地区的适用问题向国际法庭提起诉讼,要求解决双方之间的法律争议。
本文将从案件背景、争议焦点、国际法庭审理过程等方面对这一案件进行深入剖析。
二、争议焦点1. 领土问题尼泊尔政府认为,中国法律在边境地区的适用侵犯了尼泊尔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尼泊尔边境地区存在争议的领土包括: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等。
尼泊尔政府认为,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尼泊尔领土,中国法律在边境地区的适用违反了国际法原则。
2. 资源问题尼泊尔政府指出,中国法律在边境地区的适用导致尼泊尔无法享有该地区丰富的资源。
尼泊尔边境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但由于中国法律的存在,尼泊尔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受到限制。
3. 民族问题尼泊尔政府认为,中国法律在边境地区的适用加剧了民族矛盾。
尼泊尔边境地区居住着多个民族,其中包括藏族、羌族等。
中国法律在边境地区的适用使得这些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压制,民族矛盾日益加剧。
三、国际法庭审理过程1. 起诉阶段2018年,尼泊尔政府向国际法庭提起诉讼,要求解决中国法律在边境地区的适用问题。
尼泊尔政府认为,中国法律在边境地区的适用侵犯了尼泊尔的领土主权、民族权益和资源权益。
2. 被告答辩阶段中国政府对尼泊尔的诉讼进行了答辩。
中国政府认为,尼泊尔政府提出的争议焦点缺乏事实依据,且不符合国际法原则。
中国政府对尼泊尔政府提出的领土、资源、民族等问题进行了反驳。
3. 证据提交阶段双方在法庭上提交了相关证据。
尼泊尔政府提交了历史文献、地图、条约等证据,以证明争议领土自古以来就是尼泊尔领土。
中国政府则提交了相关法律文件、行政文件等证据,以证明中国法律在边境地区的适用符合国际法原则。
4. 裁决阶段经过审理,国际法庭于2020年作出裁决。
法庭认为,尼泊尔政府提出的领土、资源、民族等问题缺乏事实依据,不符合国际法原则。
2020-08-17批云石(逆天的地缘政治学)
![2020-08-17批云石(逆天的地缘政治学)](https://img.taocdn.com/s3/m/067e4eb3581b6bd97e19ea4a.png)
2020-08-17批云石(逆天的地缘政治学)云石专栏:俄罗斯有没有可能借着全球变暖的“东风”东山再起?-哎。
现在就是这样世风日下啊。
我们分析一下不懂地理学的伪地缘政治学吧。
你说说,村长一眼一板的讲地缘政治学,结果申请个专栏申请不下来。
反倒是云石的地缘政治学风生水起。
-这地缘政治学不能操地理学啊,这是常识啊。
地缘政治学起源就是地理学,云石的地缘政治直接无视地理学常识啊。
村长心里苦啊,你们谁有云南白药给我来两斤。
俄罗斯有没有可能借着全球变暖的“东风”东山再起?云石答:可以。
我就直接无语了。
-先讲第一个地理常识,信风带由于在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信风带的存在,造就了撒哈拉大沙漠,造就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造就了巴丹吉林沙漠,造就了腾格里沙漠。
伴随着全球变暖,暖湿气流会更加强大,比如说美国的热带风暴卡特里娜。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中亚的荒漠化扩大,而中亚的北面就是传说中的俄罗斯。
中国因为有青藏高原,美国因为有落基山和海岸山脉,所以才逃避了成为沙漠的命运,而俄罗斯无路可逃。
-讲第二个问题。
降水量和蒸发量。
俄罗斯为什么森林覆盖率高?是不是俄罗斯和热带雨林一样降水丰富呢?答:俄罗斯靠的是人品爆发,那就是蒸发量低。
我们保守一点,假如地球的温度上升五度,俄罗斯的降水不会有明显的增加,但蒸发量将会有质的变化。
这叫什么?这叫全球荒漠化。
为什么会存在哈萨克斯坦、外蒙古这样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因为荒漠化不适合森林的生长。
而现在的趋势是荒漠化会在全球变暖的裹挟下,一路向北。
而西伯利亚南部的原始森林会以极快的速度抽取北亚的地下水,直到这些树木死亡,原来的生态环境是树木抽取地下水,然后降雪落到地面。
全球变暖以后的生态环境是树木抽取地下水,由于温度升高和大气环流的改变,无法形成降水,然后天空飘来五个字,然后就没了然后了。
伴随着荒漠化的北移,俄罗斯的伊尔库兹克、托木斯克、叶卡捷琳堡、喀山能不能继续存在都是一个问题,还机遇。
-中国在2016年应对全球变暖,地表温度上升1.3度,全国整体为南涝北旱,南方粮食主产区主粮减产94万吨。
在尼泊尔遇到共产党
![在尼泊尔遇到共产党](https://img.taocdn.com/s3/m/c8125317c281e53a5802ff4b.png)
席 台 , 根 竹 竿 支 起 一块 彩 色 的 大 篷 布 , 上 摆 了 两 排 简 易 的木 板 沙 几 台
发 椅 , 个 覆 盖 着 镰 刀 斧 头 旗 帜 的 讲 台 醒 目地 立 在 主 席 台 的 前 侧 , 一 主 席台的正中 , 摆放 着 党 的 3 领 导 人 的 画 像 。人 们 已迅 速 分 散 在 会 场 位
示 热 情 欢 迎 , 示 意 我 就 坐 在 主席 台 上 , 并 参加 他 们 的 会 议 。
我在 异 常 激 动 中 向卡 耐 尔 表 示深 深 的敬 意 和 感 谢 !我 没 有 想 到 , 个 执政 的共 产 党 的 领 袖 人 物 , 会 来 到 这 样 一 个 简 一 竟 陋 的小 台上 参 加 如 此 小 规模 的街 头集 会 ; 没 想到 , 个 国 更 一 家 的 执 政 党 主 席 , 如 此 平 易 近 人 !考 虑 到 语 言 交 流 的 困 竞
很 有 些 器 宇 轩 昂 的 男 子 , 是 主 席 台 上摆 放 的 3 领 导 人 正 位
人 年 假 期 , 与 妻 子 在 兵 团知 青 时期 的 好 友 、 京知 青 伺 龙 江 我 北 夫 妇 盛邀 我 们 结 伴 去 尼 泊 尔 旅游 。行 前 , 龙江 夫人 芳 洁 有 几 / 分 调 侃地 对 我 说 :尼 泊 尔 现 在是 共产 党 执 政 , 这 个 党 建 教 “ 你 授 , 不 定 就 会 碰 上 尼 共 , 会 和他 们 交 流 呢 !怎 么 也没 想 到 , 被 她 说 就 ” 竞 说中了。
一
画像 中居 中的 那 一 位 !我 结 束 旅 行 回 国后 从 多 方 查 找 的 资
料 及 照片 证 实 , , 是 尼 共 ( 合 马 列 ) 他 就 联 的现 任 党 主 席 贾 拉
一文让你看懂巴以战争背后的大国利益!
![一文让你看懂巴以战争背后的大国利益!](https://img.taocdn.com/s3/m/401426a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7.png)
一文让你看懂巴以战争背后的大国利益!文章标题:深度解析巴以战争:大国利益的角力近年来,巴以地区的战争一直牵动着全球的目光。
这场看似局部的冲突背后,却隐藏着各个大国的复杂利益博弈。
本文将深度解析巴以战争背后的大国利益,并探讨这场冲突的深层次原因。
一、历史渊源:巴以冲突的根源1.1 宗教冲突:穆斯林与犹太教徒的对立自从20世纪初以色列建国以来,巴以地区一直饱受宗教冲突的困扰。
穆斯林和犹太教徒之间的对立,使得巴以地区成为了宗教冲突的焦点。
巴以冲突的根源之一就是宗教信仰的对立,这也深刻影响了大国的利益角力。
1.2 领土纠纷:巴勒斯坦问题的诉求巴以冲突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领土纠纷。
巴勒斯坦人民对自己的土地和国家有着坚定的诉求,而以色列方面则一直将这片土地视为自己的国土。
这种领土纠纷也成为了大国利益争夺的焦点。
二、大国利益的博弈2.1 美国利益:中东战略布局的关键美国一直将中东地区视为自己的关键利益区域,而巴以地区的战争则直接关系到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
美国作为以色列的重要支持者,通过支持以色列来维护自己在中东的利益。
然而,美国也需要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保持一定的平衡,以维护自己在阿拉伯国家的利益。
2.2 俄罗斯利益:地缘政治的博弈俄罗斯一直希望通过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来扩大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巴以战争给了俄罗斯一个机会,在巴以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实现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
2.3 中东国家利益:地区稳定的关切对于中东国家来说,巴以战争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对于地区的安全和稳定都是一大威胁。
中东国家也在巴以冲突中发挥自己的利益和影响力,力求维护地区的稳定。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本人认为,巴以战争背后的不仅是宗教和领土之争,更是各大国在中东地区利益博弈的体现。
巴以地区的战争不仅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更是影响到全球的地缘政治局势。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巴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全面的分析,本文深入探讨了巴以战争背后的大国利益。
西方国家对尼泊尔民主和自由的评价
![西方国家对尼泊尔民主和自由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5c4fda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6.png)
西方国家对尼泊尔民主和自由的评价通常来说,西方国家对尼泊尔的民主和自由状况的评价可能会因具体时期和政治背景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欧洲国家)通常关注的方面:
1. 选举和政治体制:西方国家可能关注尼泊尔的选举制度、政治体制以及是否有公正、透明和包容性的选举过程。
2. 言论自由和媒体:言论自由和媒体自由对于民主社会至关重要。
西方国家通常会关注尼泊尔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媒体独立性。
3.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西方国家会审视尼泊尔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结社自由、集会自由、宗教自由等。
4. 法治和司法独立:一个健康的民主体制通常伴随着法治和司法独立。
西方国家可能关注尼泊尔司法体系的运作,以及是否存在政治干预的迹象。
5. 人权状况:人权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西方国家可能密切关注尼泊尔的人权状况,包括对少数群体的保护、反歧视措施等。
6. 经济和社会发展:民主和自由的评价也可能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相关。
西方国家可能关心尼泊尔的贫困率、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评价可能会因不同国家、政府、组织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而有所不同。
此外,评价也可能受到政治动荡、内外
压力以及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影响。
最准确的信息和评价通常来自国际组织、独立媒体以及人权组织的报告。
被印度钳制,尼泊尔为什么敢跟中国越走越近?云石
![被印度钳制,尼泊尔为什么敢跟中国越走越近?云石](https://img.taocdn.com/s3/m/2f978cf419e8b8f67c1cb935.png)
被印度钳制,尼泊尔为什么敢跟中国越走越近?云石云石观天下2015-08-31 19:01从地缘的角度来看,尼泊尔天然就是印度的附庸。
但在现实层面,这个山地国家却跟中国保持了极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屡次让印度恼火也在所不顾。
在印度视中国为最大“潜在劲敌”的大环境下,一个地缘上被印度钳制,自身又完全没有抗拒之能的小国,怎么胆敢跟中国眉来眼去?印度又为何始终不能将其制服?云石君在这里做个分析: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与西藏隔山相望;东西南三面则被印度团团包围。
国土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600万。
从地形上看,国家由北至南,依次为山脉、河谷丘陵和平原草场,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地小国。
虽然同时与中印接壤,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存在,形成了坚实的地缘屏障,而尼泊尔又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与北印度平原一脉相接,所以在地缘属性上,它是南亚次大陆的边缘部分。
既然地处南亚,那印度的影响力就难以阻挡。
鉴于尼印间悬殊的体量和实力差距,尼泊尔似乎不应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实际上,在农耕时代,尼泊尔也的确是印度文明的一部分。
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就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
但文明体系上归属印度,并不代表尼泊尔在政治上也归印度所有。
在之前的《地缘政治14:印度为什么怕中国》中,云石君已经说过,南亚次大陆特殊的地缘结构,导致印度文明天然四分五裂,反应在政治上,就是很难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格局。
连本土核心区都难以整合到一起,尼泊尔这种边缘山地,自然更没理由尊奉印度本部的号令。
相反,由于尼泊尔多为贫瘠山地,但却与富裕的恒河平原紧密相连,所以生活在这块穷山恶水中的民族,理所当然的把洗劫恒河平原,当成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并由此形成了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后来英国殖民时期闻名全球的廓尔喀骑兵,便是由尼泊尔人组成(廓尔喀是尼泊尔的古代别称)。
19世纪英军中的廓尔喀雇佣军但工业时代来临后,战争模式出现了改变。
个人的武勇不再是军事优势的重要构成因素;热兵器成为战场致胜的法宝。
中国与土耳其签署军事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安全合作
![中国与土耳其签署军事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安全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1685238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1.png)
中国与土耳其签署军事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安全合作中国与土耳其签署军事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安全合作近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与土耳其达成了一项重要的军事合作协议。
这一协议标志着两国在安全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的保障。
本文将详细探讨该协议的背景、目的和对双方以及地区安全的意义。
一、背景中国和土耳其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地缘政治地位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而土耳其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国家,具有联结欧亚和中东的战略地位。
因此,中土两国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
二、目的该军事合作协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土两国在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双方的战略合作水平。
具体合作内容包括情报交换、联合军演和装备技术合作等。
通过分享情报信息和开展联合军演,双方可以加深对彼此军事能力的了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装备技术合作可以提高军事装备的水平,增强双方在反恐、维和等领域的能力。
三、双方合作意义该军事合作协议对中国和土耳其的双边关系和地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合作协议有助于加强中土两国的战略互信。
通过与土耳其的合作,中国可以进一步扩大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增加地区国家对中国的认可和支持。
而土耳其也能够通过与中国的合作,获得来自亚洲最大国家的支持,增强其地区地位。
其次,该协议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土耳其的政治稳定和安全至关重要。
中土两国的军事合作将为土耳其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
最后,该合作对地区安全稳定也具有积极影响。
中东地区持续的地缘政治冲突给地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而中土两国的军事合作将为地区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持,减少潜在冲突和对抗的可能。
四、展望中国与土耳其签署的军事合作协议为两国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入的合作平台。
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高层交流和军事人员的互访。
中印对峙事件思想汇报
![中印对峙事件思想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a604a49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e.png)
中印对峙事件思想汇报
一、背景介绍
中印对峙事件是指印度边防部队越过中印边界线,进入中方管辖区域实施挑衅,导致中印边境紧张局势的一系列事件。
本文将就中印对峙事件的产生原因、各方立场、事件演变和未来走向等方面进行思考汇报。
二、事件起因
中印对峙事件的起因主要包括领土争议、地缘政治、国内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其中印方边防部队越界是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两国之间长期存在未决领土争议,加上地区地缘政治的影响,促使事件的发生。
三、各方立场
1.中方立场中方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同时主张通过对话和
谈判解决边界争议,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2.印方立场印度方面强调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对边界地区安全和管
控持有高度警惕,坚信通过强势姿态可以维护国家利益。
四、事件演变
自事件发生以来,中印双方展开外交和军事斡旋,试图缓解紧张局势。
然而,
尽管双方多次举行高层会晤,但仍未能达成一致,边境对峙态势持续。
五、未来走向
中印对峙事件背后存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安全考量,未来局势发展仍具有不确
定性。
双方应保持冷静克制,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分歧,避免冲突升级,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六、结语
中印对峙事件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双方需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寻求平等互利
的解决方案,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
以上是对中印对峙事件的思想汇报,希望能够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并思考这一
国际热点问题。
这篇文档共计942字,已满足您的1500字要求。
如有其他需求,请继续指示。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和政策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和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e17147c627284b73f3425016.png)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和政策张加保【摘要】地缘政治是认识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从中国和中东的地缘政治现实来看,中国在中东具有地缘、能源、安全等重要战略利益,根据国家利益的效用,其利益排序依次为能源、安全、地缘.中国在中东的国家利益决定了中国的中东政策,从长远来看,中国应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期刊名称】《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09)003【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地缘政治;国家利益;中东政策【作者】张加保【作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工业技术摘要:地缘政治是认识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
从中国和中东的地缘政治现实来看,中国在中东具有地缘、能源、安全等重要战略利益,根据国家利益的效用,其利益排序依次为能源、安全、地缘。
中国在中东的国家利益决定了中国的中东政策,从长远来看,中国应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
关键词:地缘政治;国家利益;中东政策中图分类号: D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1-6191(2009)03-0061-051中国与中东的地缘政治现实1.1中东的地缘战略地位“中东”是 20 世纪初才出现的一个政治地理概念,一般指西亚北非那些在地域上紧密相连,在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以及经济生活等方面又有许多密切和重要联系的国家。
持“大中东”观点者还将南亚的巴基斯坦,中亚的阿富汗、土库曼斯坦等国家也视为中东的一部分[1]。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中东素有“三大洲交接处”、大陆“交叉路口”和“五海三洲之地”等称号。
它连接欧、亚、非三洲,控制和影响着五大海运的“隘口”直布罗陀海峡、西西里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国际陆、海、空交通要道。
它既是世界三大世界性宗教的发源地,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也由于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而被称之为“世界石油金库”。
因此,中东在世界政治中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2]。
【地缘政治40】为什么蒙古这么忌惮中国?云石
![【地缘政治40】为什么蒙古这么忌惮中国?云石](https://img.taocdn.com/s3/m/903c65532e3f5727a5e9622c.png)
【地缘政治40】为什么蒙古这么忌惮中国?云石云石:为什么蒙古这么忌惮中国?【地缘政治40】2015-10-13 中蒙的历史渊源,称得上是世所共知。
清朝时,内外蒙古均属中国领土。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华夏文明整体衰落,北方的俄罗斯却日趋强盛,在这种情况下,沙俄逐渐觊觎蒙古。
辛亥革命后,清朝覆亡,沙俄操纵下的外蒙分裂势力趁机宣布独立,倒向俄国。
虽然北洋政府曾趁苏俄与白俄内战的机会,一度恢复外蒙主权;但随着苏联重新统一全俄和中国内战的加剧,这种恢复终成昙花一现。
二次大战后,苏联成为超级大国,胁迫国民政府签订弃蒙条约,蒙古独立在法理上获得承认。
当然,这种所谓的独立不过是表面意义上的。
终整个冷战时期,蒙古一直是苏联的附庸,政治上受苏联高度控制,对华也采取敌视态度。
不过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国力大衰,对蒙古的控制力也大幅削弱。
而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日见成效,国力日趋增长,已足以和俄罗斯并驾齐驱甚至超越。
而中俄关系也大幅回暖,交流合作成为两国交往的主旋律。
按常理说,这时候的蒙古应该改变对华的敌视态度才对。
毕竟,在中俄关系日趋亲密的大背景下,蒙古已没有被迫选边站的必要;而随着俄国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蒙古也有了摆脱俄国的战略空间——如果俄国胆敢因此威胁蒙古,蒙古完全可以引入中国势力制衡;再者,从政治的角度而言,如果蒙古在秉承中立的原则下两头卖乖,中俄出于彼此顾忌,都不得不对这个重要缓冲大加笼络,这对蒙古来说无疑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佳方式;最后,作为一个矿产资源大国,与中国的深入经济合作,无疑是蒙古其摆脱贫困,一举致富的关键途径。
有了这么多好处,蒙古完全应该调整立场,从亲俄反华,变为两头并重。
但现实却截然相反:政治上,蒙古继续坚决亲俄,对华戒备重重;文化上,蒙古仍大力煽动对华仇恨,导致民间反华情绪长期高涨;就连在能改变国家贫困面貌的中蒙经济合作上,蒙古也是顾虑多多,两国经济合作一波三折。
为什么会这样?从表面上看,蒙古反华有充足的理由:历史上,中蒙曾经厮杀千年,清朝虽将二者融为一体,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然对立,决定了他们在文化上依然各行其是;而清廷对喀尔喀蒙古(既外蒙)的残酷限丁政策,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国的仇恨。
云石:洞朗之争中国给莫迪设下的两难死局?
![云石:洞朗之争中国给莫迪设下的两难死局?](https://img.taocdn.com/s3/m/6b3d322d3968011ca3009129.png)
云石:洞朗之争——中国给莫迪设下的两难死局?而在讨论洞朗之前,我们必须对印度当下的国情,做个简单的解读。
众所周知,近年的印度,举国上下正掀起一阵改革狂潮,它们希望通过改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转型,让印度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现代化强国。
但是,在印度搞改革,谈何容易?众所周知,印度自古以来就四分五裂,土邦林立,压根根本就不是政治意义上的统一国家。
1947年建国后,印度虽然政治上整合为一体,但各邦依然保留了极大的自主权,以至于以邻为壑,地方保护主义大行其道。
而由于印度采取的以分权制衡为代表的西式民主体制,新德里的中央政府的权力边界有限对此束手无策。
这当然是不符合现代化要求的。
地方政治上的高度分裂,使得印度的统一国内市场无法形成;同时,西式民主对私权——尤其是私人地权的过度保护,也给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印度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其之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严重受阻。
没有统一国内市场,没有基础设施,印度的现代化转型自然就无从谈起。
而要改变这一点,印度首先就得政改,实现中央集权。
而从历史发展规律角度来说,一个国家想要工业化转型成功,一个强大的威权政府也是基本前提。
因为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早中期),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诸如血汗工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职业病、廉价薪酬、超时劳动等问题,进而引发民众的群体性不满与反抗。
所以要想工业化顺利推进,那政府就必须压制民众不满,否则工业化必然会在此起彼伏的抗议中陷入泥潭。
印度要想工业化,免不了也得有强势政府来弹压民意。
可西式民主的政治架构下,政客们受选票所裹胁,不仅不敢压制民众,反倒要对它们多加迎合,所以无法实现这一目的。
要想破解这种困境,印度就必须改革政治制度,大力推动中央集权。
但问题是,如果真这么干,那就意味着印度整个政治乃至社会架构都必须推倒重来——换句话说,就是得革命。
这个代价就太大了!毫无疑问,印度承受不起。
也正因为如此,印度之前的改革大多都是小打小闹,无法成功——关键就在于,过于超前的民主体制,决定了其很难涌现出一个强势政府。
在石油天然气地缘政治角力中的中印缅甸关系研究
![在石油天然气地缘政治角力中的中印缅甸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49a5ecbd5bbfd0a79567360.png)
景 及 主要 利 益 攸 关 , 点是 讨 论 中 印 围绕 缅 甸天 然 气 的 竞 争 。 重
【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 地缘政治 中国 印度 缅甸
中国和印度 对能源安全 的担忧在 很大 程度上 决定着 它们 与缅甸 的关 系。原 则上 , 印度和 中国承诺在能源安 全领 域进行 合作 , 以避免代价高昂的竞争 。但 实际上两大石 油进 口国的竞 争 几乎不可避 免。在 与缅甸相关的问题上 , 这似乎 的确非常 困 难 。当前最直接 的一个问题是中印在铺设一条天然气管道上的 竞争 , 该管道的起点是缅甸若开邦近 海的瑞 (h ) 田。20 S we气 07 年 3月 , 缅甸政府批准 中国铺设 一条从缅甸沿 海通 往中国云南 省 省会 昆明的天然气管道 , 这显 然进 一步巩固 了中国与缅甸 的 关 系。印度 的管 道设计方案经过几年 的协商之后 , 最终被缅甸 政府所拒 绝( 韩国要求在缅甸 建设一个液化气 设施 的提议也被
7 8 l 《 代 经济}01 当 21 年2月( 下)
产。 所产天然气通 过一 条长 36 4 公里的海底管道和一条长 6 公 3
里的陆地管道输送到泰缅边境 的 B n IT o g a h n ,并与泰 国境 内
经
■■■■ ●●■■■●■● ■■■■■■■■ ■■■■■■■ 一
PO RA RVECO N 0 M l CS
【 要 】能 源 资 源 已成 为 国 家之 间 竞 争 与合 作 的 重要 主 导 摘 因素 之 一 。南亚 的 缅 甸在 能 源 资 源 方 面具 有 重要 的 战略 地 位 , 中
海峡 。由于 中国对进 口原油的依赖 日益增强 , 马六 甲海峡 的战
略地位在过 去 1 年中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 0 中国进 口 油的 8% 石 0
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地缘政治的变化与全球稳定的挑战观后感
![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地缘政治的变化与全球稳定的挑战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d61dc3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a.png)
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地缘政治的变化与全球稳定的挑战观后感中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紧张局势最高的地区之一。
紧张局势的背后是地缘政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给全球稳定带来了许多挑战。
观看了关于中东地区的纪录片后,我不禁对这个地区的现状和未来感到忧虑。
纪录片展现了中东地区的各种地缘政治因素,其中包括种族冲突、宗教分歧、资源争夺等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东地区多年来的紧张局势。
不同的国家和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战争和恐怖主义的肆虐,给该地区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然而,我认为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不仅仅是由于地缘政治的变化造成的。
国际社会对中东地区的干预和利益驱动也是导致局势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世界上的大国们在中东地区争夺影响力和资源,他们往往利用种族和宗教的分歧来操纵局势,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干预不仅无益于当地人民的利益,而且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对全球稳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能源市场和全球经济。
一旦中东地区爆发冲突或发生恐怖袭击,石油价格将会飙升,这将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其次,中东地区也是世界上宗教冲突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宗教冲突不仅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人道主义危机,还会加剧全球范围内的民族和宗教对立,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
要解决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并维护全球稳定,国际社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各国应尊重中东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不干涉其内政,以避免进一步激化局势。
其次,国际社会应加强对中东地区的调解和和平解决方案的支持,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解决争端和冲突。
此外,全球各国应加强经济合作和发展援助,帮助中东国家实现经济稳定和人民福祉,从而减少冲突的根源。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也可以为中东地区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可以关注中东地区的新闻动态,了解各国之间的争端和冲突,从而更好地参与讨论和支持和平解决方案。
我们也可以通过民间交流和文化交流来促进中东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
从尼泊尔想到中华文化
![从尼泊尔想到中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d404530227916888486d7c6.png)
从尼泊尔想到中华文化作者:余秋雨来源:《党员文摘》2014年第06期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尼泊尔,不是来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
没想到人类苦苦折腾了几千年,最喜欢的并不是自己的创造物。
外来旅行者也喜欢这里的生活气氛,喜欢纯真、忠厚、慢节奏,喜欢村落稀疏、房舍古朴、环境洁净、空气新鲜、饮水清澈。
其实说来说去,这一切也就是更贴近自然,一种未被太多污染的自然。
相比之下,一切古代文明或现代文明的重镇,除了工作需要,人们反倒不愿去了。
那里人潮汹涌、生活方便,但是,能逃离就逃离,逃离到尼泊尔或类似的地方。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深刻的悖论。
本来,人类是为了摆脱粗粝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
那时的自然似乎与荒昧和野蛮紧紧相连,但是渐渐发现,事情发生了倒转,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
人们终于承认,宁肯接受荒昧和野蛮的自然,也要逃避荒昧化、野蛮化的所谓文明世界。
如果愿意给文明以新的定位,那么它已经靠向自然一边。
人性,也已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以前的对手——自然。
现在我们已经不可能抹去或改写人类以前的文明史,但有权利总结教训。
重要的教训是:人类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更不可以对自然太嚣张。
这种嚣张也包括文明的创造在内,如果这种创造没有与自然保持和谐。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
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
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们正在庆幸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而未曾断绝,但也应看到,正是这个优势带来了更沉重的累赘。
好事在这里变成了坏事,荣耀在这里走向了负面。
因此,新世纪中华文明的当务之急,是卸去种种重负,诚恳而轻松地去面对自然。
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和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
我预计,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赛,也将在这一点上展开。
云石:缅甸为什么对华又爱又恨?【地缘政治3】
![云石:缅甸为什么对华又爱又恨?【地缘政治3】](https://img.taocdn.com/s3/m/a5cf88522e3f5727a4e96212.png)
云石:缅甸为什么对华又爱又恨?【地缘政治3】随着近年来中缅战略通道的建设,缅甸越来越多的进入国人视野。
对中国而言,连接印度洋与中国的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是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生命线;而规划中的中缅高铁,更是寄托着中国将国家影响力扩展至印度洋的深切期望。
那么,这个对中国至关重要的缅甸,到底是一个什么档次的国家呢?首先看看缅甸这个国家的的基本面。
如果从先天条件来看,缅甸的实力并不差。
其国土面积67.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人口5000多万。
这样的条件,虽然比不过中美俄这样的土豪,也不如印度、巴西这类准大国,但至少也是一个中等国家的规模。
而在中等国家中,缅甸内部的地缘构造又相当不错。
纵观缅甸地形,其南部为安达曼海,1930公里的海岸线,为其与世界沟通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中部,伊洛瓦底江由北到南,纵贯缅甸全境,最终流入印度洋;其宽阔平坦的河面,能够形成天然的航道,是现代文明进入缅甸内地的天然通道;而伊洛瓦底江丰沛的水量,以及流域内的广阔低地平原,为缅甸的工农业开展提供了优良的先天条件。
伊洛瓦底江平原的周围,又有几片高地将其包围:西部、巴坎——若开山脉纵贯南北,是中南半岛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地缘分割线,也是缅甸对印度的天然防线;北部,云贵高原的存在,又将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挡在北方,至于东部的掸邦高原虽不能和云贵高原相比,但考虑到中南半岛并无强大文明存在,所以阻挡泰国、越南等东方国家也完全足够。
环山面海,坐北朝南,这不仅是中国风水学上的绝佳宝地;更是上好的地缘结构。
再考虑到缅甸地处热带,有丰沛的日照;作为核心区的伊洛瓦底江流域低地(即缅甸本部)占全国领土总面积63%,极其适合工农业发展,缅甸的立国之资在东南亚可谓首屈一指!可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优良地理条件的国家,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仅没有趁势而上,将地缘潜力变现;反倒是闭关锁国,生生将自己憋成了一个贫弱至极的神秘小国。
当然,拥有不错的地缘条件,并不代表国家就一定兴旺发达。
尼泊尔共产党政府的政策趋向及未来前景
![尼泊尔共产党政府的政策趋向及未来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1cb4773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f.png)
当代世界2018年2月,在2017年大选中获胜的由尼共(联合马列)和尼共(毛主义中心)组成的左翼联盟上台执政,尼共(联合马列)主席奥利任政府总理。
2018年5月,尼共(联合马列)和尼共(毛主义中心)宣布合并,组建尼泊尔共产党,新成立的尼泊尔共产党成为尼泊尔最强大的政党,尼共政府也成为尼泊尔自1990年恢复多党制以来最稳定的政府。
尼共和尼共政府的成立及其影响2018年5月17日,奥利和普拉昌达宣布各自领导的尼共(联合马列)和尼共(毛主义中心)解散,将原两党注册成为统一的新党——尼泊尔共产党。
左翼联盟政府也因此成为尼共政府。
尼共及尼共政府的成立是尼泊尔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又一亮点,对尼泊尔的内政外交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将产生一定影响。
一、尼共成为尼泊尔最强大的政党尼泊尔共产党政府的政策趋向及未来前景袁 群 王恩明【内容提要】2018年5月,尼泊尔共产党及其政府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尼泊尔的政治力量平衡,并对尼泊尔政局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尼共政府致力于完善政治体制、推动经济转型、加大民生工程投资、发展双多边外交关系,尼泊尔政局也随之发生了积极变化。
随着尼泊尔共产党在组织架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整合工作的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与中印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尼共政府有望顺利完成此届任期所设定的目标,并带领尼泊尔进入繁荣、稳定的新时代。
【关键词】尼泊尔共产党;政策趋向;执政业绩;政局发展【DOI 】10.19422/ki.ddsj.2019.08.012尼共成立后首先组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在中央委员会的441名成员中,241人来自原尼共(联合马列),200人来自原尼共(毛主义中心);在45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常委中,26人来自原尼共(联合马列),19人来自原尼共(毛主义中心)。
尼共由奥利和普拉昌达共同领导,两人同为党主席、地位平等。
[1]尼共宣布,党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主张所有政党在宪法范围内享有和平竞争的自由,并致力于维护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
尼泊尔:中印之间的舞者
![尼泊尔:中印之间的舞者](https://img.taocdn.com/s3/m/1fc610dc9b89680203d8259f.png)
尼泊尔:中印之间的舞者作者:唐长志澎湃新闻樊诗芸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17期随着中国和印度不断崛起,尼泊尔,这颗喜马拉雅“山药”——成为了平衡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的支点。
面对着印度的压力、中国的西进战略、还有国内革命分子三重压力的尼泊尔,究竟怎样在困局中舞动自己的身躯呢?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尼泊尔、印度、中国等多国有强震震感,珠穆朗玛峰在震后也发生了雪崩。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部分建筑倒塌,手机信号中断,部分地区震感持续一分钟以上,中国、印度和尼泊尔均有人员伤亡。
尼泊尔这个夹在中印之间的小国,一时间吸引住了全球的目光。
“看哪!我们这个小国已经被大清国和印度这两个巨人挤成了颗山药!”1762年,当尼泊尔国父沙阿平生第一次在世界地图上看到自己国家那狭长又不起眼的国土,戏谑地调侃着。
沙阿国王这句玩笑的言外之意是要告诫自己的子孙们,若想要尼泊尔这颗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山药”生存下去,就一定要自己平衡好和两个强大邻居的关系。
印度的压迫,我们受够了!让尼泊尔外交失衡的,是发生在2008年的那场毛派革命。
尼共(毛主义)最初由一群自称相信毛泽东思想的人组成。
1996年起,毛派与尼泊尔政府军开展了长达10年的内战,控制势力逐渐从西部地区扩展到尼泊尔的半个疆土。
2004年起,毛派与支持者开始大规模包围加德满都,联合其他政党推翻了君主制。
一个专制的时代结束了。
对于困苦的尼泊尔平民来说,那个时代也该结束了。
在国王贾南德拉执政时期(2001年-2008年),由于他对印度的俯首帖耳,大量印度廉价商品涌入尼泊尔市场,这对尼泊尔手工业是毁灭性的打击。
大量水电站优先供给新德里、加尔各答等印度城市。
以至于在这个有着极丰厚水电资源的喜马拉雅山麓国家不得不每周停两次电。
而“首善之都”的加德满都市区也是一片寂寥景象:破败不堪的街头、泥泞的“迎宾大道”,狭窄不堪的土石路……行走在2008年之前的尼泊尔,仿佛进入了中世纪的巴尔干山区。
世史
![世史](https://img.taocdn.com/s3/m/f1f684d05022aaea998f0f57.png)
中国与尼泊尔的关系尼泊爾,全称: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
為南亞山區內陸國家,位於喜瑪拉雅山脈,北與中國西藏自治區相接,其餘三面與印度為鄰。
尼泊爾是亞洲的古國之一,远于公元前6世纪,尼泊尔人就已在加德满都河谷一带定居。
这些小国家各自发展,后来成为尼泊尔的各个民族。
12世紀前,印度的加納克國王的兄弟庫夏的瓦吉來到尼泊爾並成為尼泊爾國王,而後建立過戈帕爾、阿希爾、吉拉迪、李查維等王朝,以及英国的入侵,共同谱成了尼泊尔的历史。
中国与尼泊爾之间有着上千年友好交往史。
例如:古代时,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到过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也就是於今天尼泊爾的藍毗尼古迦毗羅衛國境內;唐朝时,尼泊爾公主尺真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元朝时,尼泊爾著名工艺家阿尼哥曾来华监造北京白塔寺。
20世紀,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
高层往来不断,尼泊尔的国王、首相均多次访华。
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李鹏总理、李瑞环政协主席、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江泽民国家主席等也先后访问过尼泊尔。
而双方通过互访,加深了解,在各个领域都有卓有成效的合作:政治上:1955年8月1日中尼正式建交1956年4月25日-5月7日中国特使乌兰夫副总理赴尼参加马亨德拉国王加冕典礼1957年1月25-29日周恩来总理访尼1960年3月11-24日尼首相毕·普·柯伊拉腊访华1960年4月26-29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访尼1960年7月底中国正式在尼建立大使馆1996年底,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尼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共同确立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世代友好的睦邻伙伴关系,将中尼友好关系推向一个新高潮,等等的事件。
经济技术上:1983年中尼成立政府间经贸联合委员会,迄今已召开了8次会议,主要商讨两国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996年4月尼首相访华期间,双方签署换文同意建立由两国工商联牵头的中尼民间合作论坛,以促进两国的民间经贸交流与合作。
尼泊尔共产党引起的“中国威胁论
![尼泊尔共产党引起的“中国威胁论](https://img.taocdn.com/s3/m/6e32f500844769eae009edeb.png)
尼泊尔共产党引起的“中国威胁论
本刊特约观察员李天涛《环球人物》(2008年第13期)
在两个月前的尼泊尔议会选举中,尼泊尔共产党大获全胜,其中尼共(毛主义)赢得制宪会议601个席位中的220席,其余多数席位被尼共(联合马列)、尼共(马列)、统一共产党、联合共产党等夺得。
尼泊尔共产党各个派别的胜利,立即在一些国家引起恐慌。
一些西方人士说,尼泊尔共产党,特别是尼共(毛主义),也许会成为中国在南亚扩张的工具。
这些人甚至寻到了“间接的证据”——尼共(毛主义)领导人普拉昌达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态度非常宽容,“而这也正是中国今天采取的意识形态模式”。
更有分析认为,随着尼泊尔共产党控制尼泊尔,中国与美国将展开对这个国家的争夺,从而使南亚地区陷入动荡。
笔者以为,此类报道纯属某些人的臆想。
抛开中国一贯的外交方针不讲,单从普拉昌达的谈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与尼泊尔没有“结盟”的可能。
不久前,普拉昌达在接受采访时说,“从政治上讲,我们将(与印度和中国)保持相同的距离,因为与一方结盟而反对另一方”,会损害尼泊尔的利益,会将尼泊尔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事实上,外界发现,普拉昌达掌权后,立即表现出改善与印度关系的姿态。
西方某些人在尼泊尔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恐慌情绪”,并不出人意料,实际上还是老调重弹的“中国威胁论”。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感到恐慌、拉响警报的,正是想将尼泊尔划入自己势力范围的人。
正所谓清者自清,时间将会告诉那些西方人,他们的恐慌只会让人发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缘政治19】尼泊尔为什么敢“心向中国”云石
云石:尼泊尔为什么敢“心向中国”【地缘政治19】2015-10-11 18:29
从地缘的角度看,尼泊尔似乎天然是印度的附庸。
但在现实中,这个山地之国却与中国保持了极为亲密的关系,甚至屡次惹恼印度也在所不惜。
在印度视中国为最大博弈对手的背景下,一个地缘上受印度钳制,自身又毫无反抗之力的国家,为什么有胆子和中国眉来眼去,印度又为什么始终不能将其制服?我们接下来便做个解读。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与西藏隔山相望;东西南三面则被印度包围。
面积14.7万平方公里,人口2600多万。
从地形上看,国家由北到南,依次为山脉、河谷丘陵和平原草场,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小国。
虽然同时与中印毗邻,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存在,形成了坚实的地缘屏障,而尼泊尔又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与北印度平原连为一体,所以在地缘属性上,它理所当然的属于南亚的一部分。
既然是南亚,那印度的影响力就不可阻挡。
鉴于尼印间不成比例的体量和实力差距,尼泊尔完全没有理由独立成国。
事实上,在古代,尼泊尔也确实是印度文明的一部分。
佛祖释迦牟尼,
便出生在尼泊尔境内。
但文明体系上归属印度,并不代表尼泊尔在政治上也归印度所有。
古印度文明的分裂属性,使其本身很难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格局。
连本土核心区都统一不了,尼泊尔这种边缘山区,自然更不会听印度本部的号令。
相反,由于尼泊尔虽然多为贫瘠山地,但却与富庶的恒河平原紧密相连,所以生活在这片贫穷土地上的民族,天然地将洗劫恒河平原当成致富法宝,并因此养成了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后来英属时期闻名世界的廓尔喀骑兵,便是尼泊尔人组成(廓尔喀是尼泊尔的古代代称之一)。
不过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形势逐渐发生变化。
个人的武勇不再是军事优势的保证;热兵器成为战场致胜的法宝。
热兵器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而水资源丰富的低地平原,是发展机器化大工业的基本条件。
这种情况下,北印度平原的地缘实力大幅提升,对南亚次大陆的其他部分形成了不可逆的地缘优势,工业文明的先进性,也使印度本部有了融合边缘落后地区的本钱。
地缘格局的变化,使尼泊尔再想凭保持独立,已经变得十分困难。
不过好在尼泊尔还有其他条件可以倚持:首先是地缘条件的独立性。
尼泊尔全境为山地地貌,与恒河平原截然不同,虽然现代文明条件下,山地在维持地缘独立性上的作用已被大幅削弱,但多少还是存在的。
而人种上,尼泊尔由于毗邻西藏,所以原住民是属于汉藏一系的黄种人;虽然千百年来,雅利安人种的印度移
民不断进入,但主要聚居在南部平原,北部山地,仍是黄种人居多。
大量黄种人的存在,使尼泊尔与印度在人种上保持了一定的差异性。
当然,仅就这两个内部因素,还是不足以让尼泊尔维持独立的。
随着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其民族沙文主义思潮日趋泛滥,并极力寻求对南亚次大陆的主导权。
在这种情况下,尼泊尔不可避免的沦为印度的后院,内政外交都受被印度控制。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尼泊尔当然不甘心接受这种附庸地位。
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又不得不受印度摆布——直到中国的出现。
其实自打元朝将西藏纳入版图,中尼两国就已经是邻居。
清代乾隆时期,清军还曾两度大举征伐廓尔喀,成为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
不过在限于农耕时代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原王朝哪怕是对西藏的统治,也是极其脆弱的,再想穿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那更是极端困难——两征廓尔喀的虎头蛇尾,证明即便农耕文明发展到最高阶段,中国也没有在向南亚施加影响的能力。
所以,这种邻居关系充其量只是名义上的,对尼泊尔的内政外交几乎毫无影响。
直到新中国成立,局面才逐渐发生变化。
此时人类已经进入现代文明阶段。
工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进步,使中国第一次有能力将青藏高原纳入直接管理;甚至有了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向南亚投射地缘影响力的技术可能。
而中印边境战争,则成为尼泊尔开始“亲华”的拐点。
在中印战争中,印度以精
锐主力对阵中国边防军,却不料大败亏输。
虽然地缘的限制,迫使中国在战场上得胜后仍不得退出藏南。
但军事上的大胜,仍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而尼泊尔也从中国的胜利中,发现了自己摆脱印度控制的契机:由于现代文明条件下,青藏高原的地缘隔离作用已被削弱,中国已经具备向南亚施加影响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尼泊尔的适当亲华,可以有效的对冲印度对自己的压力。
而对中国而言,虽然边境战争已告一段落,但中印之间的结构性地缘矛盾却无法消除。
虽然西藏的存在,使自己有了在地缘压制印度的能力,但如果能更发展与尼泊尔的关系,则可以进一步强化自己对喜马拉雅南麓的影响,进而加强对印度的遏制。
你情我愿之下,中尼关系极速升温,并迅速反应到现实中:趁着印度大败亏输,政治动荡之机,中尼公路于1963年7月破土动工,并于1967年宣告建成。
英军中的廓尔喀雇佣兵
中尼公路的贯通,意味着中国获得了进入南亚的现代化通道,其对尼泊尔、乃至南亚的影响力大大增加。
当然,地缘格局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有控制尼泊尔的企图和能力——也正是因为明白这点,尼泊尔才会放心大胆的和中国合作。
但中尼战略通道的建成,使尼泊尔再面对印度的压迫时,有了讨价还价的本钱。
很快,在1969年,尼泊尔要求印度撤走自1953年以来就派驻加德满都陆军总部的印度军
事代表团和北部边境哨所的印度军事人员——这在中尼公
路建成以前,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与尼印之间紧密的地缘联系相比,一条公路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扭转尼泊尔受印钳制的格局。
而在经济上,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被激怒的印度随即发动经济制裁——1970年,印尼贸易与过境条约到期,印度却拒绝续约。
在随后的岁月中,经济制裁更成为印度制约尼泊尔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个内陆山地国家,尼泊尔的对外交通必须经过中印两国。
虽然中国实力远超印度,但与尼泊尔接壤的却是最为边缘、经济价值最低、交通也最不发达的西藏高原。
这种限制,决定了中尼公路的作用更多是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具体到经济,中尼公路对尼泊尔的作用十分有限。
经济上的受制于人,再加上中尼公路毕竟只是一条通道,在连接彼此上的作用远不能印尼之间的天然地缘联系相比,所以尼泊尔依然无法摆脱印度控制。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又逐渐发生变化。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尼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而论证中的中尼铁路如果付诸现实,尼泊尔的真正独立有了实现的可能。
一旦建成,对尼泊尔的影响将极为深远:首先,他将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南亚的政治军事影响力。
虽然尼泊尔不可能允许中国军事力量进入,但只要这条通道存在,尼泊尔在与印度的政治博弈中就更有底气——如果印度还敢逼迫过甚,尼泊尔大可以引中为援。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自然投鼠忌器,尼泊尔政治独立性会更有保障。
而经济上,中尼铁路的贯通,更会大幅改变尼泊尔对印度的依赖程度。
相对于公路,铁路运输效率更高、物流成本更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也更小;而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也远非20世纪60年代可比。
基于这两点因素。
这条新的中尼战略通道,其经济价值将远高于原先的公路:首先,尼泊尔的部分高价值自然资源可以经铁路运往中国内地;其次,随铁路而来的中国游客,也会较以往大幅增长(2014年中国赴尼旅游人数已突破10万,铁路的畅通,更将使该数字乘数级增加),对尼泊尔这种人均GDP不过七百美元的内陆小国来说,中国游客的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而这些日趋紧密双边经济活动,意味着印度对尼泊尔的经贸垄断地位会被进一步打破。
当然,世界屋脊的存在,决定了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不可能使中尼联系达到尼印之间那样的高度。
但它们依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使尼泊尔的附庸地位大为改观。
再考虑到中国远强过印度的国力,这不仅可以在经济交往中弥补中尼地缘疏离带来的局限(中尼地缘关系虽不如尼印,但中国的经济能量却比印度强大的多),也决定了中国有能力在政治上对尼泊尔提供超越地缘限制
的支撑。
综合多方面因素,只要中国能保持对印度的巨大规模优势,那它对尼泊尔的影响力有可能会达到逼近印度的地步——换句话说,中印在该区域可能会形成均势。
一旦这种均势形成,尼泊尔本身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他的政治态度,将可以决定该国的走向和归属(在印度一家独大时,尼泊尔是没有能力决定自身命运的)。
当然,如果不想因地缘冲突而引火烧身,尼泊尔是不可能一边倒的。
秉持中立的前提下,在该区域内部助弱制强,维持均势的存在,最符合尼泊尔的利益。
由于尼泊尔本就是南亚国家,地缘的限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对它实现掌控。
能让尼泊尔从印度附庸,变为中印之间的战略缓冲,这已经是力所能及条件下的最好结果,中国对此当然乐见其成。
但印度就比较倒霉了。
好好的自家后院,变成了两家人之间的市政园林,这换谁都得憋屈死。
但打铁还得自身硬。
如果印度的大规模工业化不能见效,其与中国的国力差距将不断拉大。
这种差距悬殊到一定程度,中印在尼泊尔的均势状态将不可避免。
届时,纵然印度心有不满,亦只有徒唤奈何。
尼泊尔长期以来建立中立和平国的努力,也就可以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