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知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②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
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字词汇总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重点实词
衔〔含着〕哀致〔表达〕诚掇汝而就〔就职上任〕
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不克〔能够〕蒙其泽
吊〔抚慰〕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
重要虚词
其
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
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
乎
其能久存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
矣
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
词类活用
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状语,在早晚之间,过不了多久。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夭,动词使动,使……早死。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长吾女与汝女:长,动词使动,使……长大。
古今异义
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重点语句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文言文中一种宾语前置的句式。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把握重点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明确】〔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表达中抒发悲愤的?
【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表达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