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完整版)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穴位表面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来防治疾病的技术,是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结合针灸穴位的一种新疗法。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既保持了“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
临床上,此项技术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病证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且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后效应较好,可反复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器械准备:1.经皮穴位刺激仪(具有具体刺激频率可调可视功能的经皮穴位刺激仪)。
2.不干胶电极片。
(二)取穴原则:1。
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循经或辨证选穴。
2。
根据神经肌肉解剖分布选穴。
每次治疗需选择同侧肢体2个以上腧穴,1—2对穴位为宜。
(三)操作方法:1.选穴处方根据取穴原则处方配穴后,选择2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一般选择同侧肢体2对穴位为宜。
2.操作步骤首先检查经皮穴位刺激仪性能良好,选取穴位后常规消毒,然后将两对输出电极(带有直径为2-3?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所选穴位.经皮穴位刺激仪按“ON/OFF”键开机,选择相应输出频率,调整至所需治疗时间,调节刺激量,电流量输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调高至所需电流量。
3.刺激强度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变部位而定,以受刺激局部肌肉轻微跳动、患者耐受为度。
当患者对电流量刺激产生耐受时,需及时调整电流刺激量。
(四)刺激参数:主要使用的输出频率为2Hz(疏波)、100Hz(密波)、2/100Hz(疏密波)。
研究表明,2Hz 电针能刺激脑啡肽、内啡肽和内吗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μ和δ受体发挥镇痛作用; 100Hz电针能增加强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κ受体产生镇痛效果;2Hz与100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2/100Hz),可引起四种阿片肽全部释放。
皮内针技术临床取穴及操作规范(完整版)
皮内针技术临床取穴及操作规范(完整版)常见疾病皮内针疗法临床经验推荐穴位及操作规范皮内针法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起效迅速。
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皮内针疗法疗效可靠,起效迅速,特别是对疼痛性疾患可达针到痛减或痛消之效。
如软组织损伤、无菌性炎症等,一些脏腑疾患如心绞痛、胆绞痛、胃痉挛等均可在短时期内取得良好疗效。
若适当留针还可预防疼痛的再次发作。
其二,安全无痛,此疗法无痛无感,无须得气,但可以久留候气,故本身无任何痛苦,不影响患者的活动。
任何年龄、任何体质的患者均可接受。
本法只及皮下不达深层,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管,是最安全的针法之一。
其三,操作简单,适应证广泛,凡体针的适应证均可采用皮内针治疗,而且操作简单,只需掌握要领,针入皮下,患者不痛即可。
只要临床诊断、辨证、辨经正确,取穴得当准确,施术方法正确,任何术者操作都会获得较好效果。
其四,方便运动,此法在治疗过程中不影响患者的运动,避免了体针固定单一姿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可令患者适当运动,按压病痛之部位以加强疏通之力,提高疗效。
如急性腰扭伤患者往往功能受限,若用体针卧床不动30分钟,伤痛局部难以放松,会感到疼痛部位强硬不舒,针刺镇痛效果难以发挥到极致,而用皮内针则可以立刻止痛,通过缓慢适当运动,使得经气疏通,气血流畅,痉挛解除,使扭挫的肌肉或小关节在运动中恢复原位,大多数患者的功能也可随之恢复。
目前,皮内针疗法在临床中主要为体穴埋针和耳穴埋针两种。
埋针(留针)最早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
”其认为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者调气,最终目的是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尤其是对于一些病邪较深的疾病、阴证、寒证、虚证均可通过久留针从而驱邪于外。
皮内针操作规范皮内针种类皮内针是以不锈钢丝等材质制成的小针,有颗粒型和揿钉型两种。
颗粒型皮内针也叫麦粒型皮内针,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PPT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市场前景
➢ 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三代制剂研究重点之一, 美国2002年TDDS销售收入380亿美元,预计2010 年可达800—1000亿美元.
➢ 根据世界医药市场专家的估测,该剂型药品将会 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8%。 到2005年,40%以上的美国制药企业将生产透皮 吸收制剂.
小分子透皮吸收促进剂
1 .1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 ➢月桂氮草酮及其同系物 ➢有机酸有机溶剂类 ➢表面活性剂 ➢萜烯类 ➢联合应用:桉油+丙二醇
薄荷油+氮酮
大分子促渗剂
1.2新型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s) ➢变形能力比普通脂质体大5个数量级 ➢可穿过自身大小1/5的小孔 ➢高度亲水,可顺水化梯度穿透皮肤 ➢可转运各种极性及分子量的药物透过皮肤 ➢制备脂质体材料及脂质体本身的a公司开发的信用卡大小的经皮贴 片E-TRANS包括电极、一个电子调控器和 一组电池。其中一个电极上有一个药物储 库,另一个电极上的一个含有盐水的储库 被用来恢复电化学平衡。其开发的芬太尼E -TRANS已在美国获得认证。这套装置使用 非常方便,患者在按下按钮几分钟内即可 感到疼痛减轻
子结构的改造,使其成为亲脂性的有很好透皮性 的生物转化型前体药物。透过皮肤后经组织内各 种酶的代谢后转变成活性母体药物。 ➢维生素C维生素C棕榈酸酯 ➢酮洛芬酮洛芬异丙酯
化学促渗剂
➢传统促渗剂分子量小,在发挥促渗作用的同 时,自身也易渗透进入皮肤, 引起皮肤的刺 激和炎症反应,
➢因此研发一种无药理活性、无毒、无刺激、 无过敏的大分子促渗剂显得尤为重要。
离子导入技术(Electrophoresis ) ➢利用直流电流(通常小于500mA/ cm2)将离子型
浅谈儿科临床经皮给药技术的应用
浅谈儿科临床经皮给药技术的应用摘要】经皮给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度,通过完整的皮肤进入组织之后,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和方法。
我科采用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经皮给药治疗仪,采用脉冲理疗与透皮给药方法,集药疗、电疗、热疗、灸疗为一体,具有消炎,止咳、平喘、收敛止泻、疏通经络、镇痛、退黃、降酶、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
现代经皮给药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经皮治疗系统简称TTS,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治疗技术。
经皮给药治疗仪是采用美国先进的透皮吸收周期性电离治疗系统(TPIS),作为一种用于全身透皮给药的方法,它结合了TTS和现代离子渗析电化学方法及生物学、药剂学的方法,克服了传统离子导入技术的时滞性和对药物成分高度选择的缺点,是对传统皮肤用药观念的重大突破。
因终端电极作用于穴位上,从而达到促进经络疏通、行气活血使相应部位组织受激发热,促进血液循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使药物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减少血液浓度峰谷的变化;减少个体差异和毒副作用等优点。
经皮给药治疗的原理:通过热疗和促进剂(水化剂、透皮剂、角质层剥离剂)的应用对皮肤进行预处理,增加皮肤的通透性;通过脉冲电流使α-螺旋结构的多肰发生翻转形成平行排列,由无序性变为有序性,产生允许生物大分子药物通过的生物孔道。
人为造成药物通过的直接通道,使药物顺利通过。
通过脉冲离子导入的电泳作用和热疗的直接作用提高药物粒子的活化能和电趋向性。
,使药物粒子充分活化,以利于粒子的透皮转运。
通过以上方法的协同作用,促进了药物向体内的有效运转。
并结合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对相应穴位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及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
1 作用特点1.1避免了非胃肠道(注射)给药的危险和不便。
1.2作用持久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了峰谷变化。
1.3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因素的干扰与降解作用,减少了个体差异。
经皮给药方式
一、物理方法:化学促进剂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但对皮肤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而且应用于某些亲水性大分子作用不是很明显。
因此包括离子导入、电穿孔、超声波、激光等物理学促透方法得到了研究。
物理方法促进透皮吸收具有其优点:不会与药物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减少皮肤刺激和过敏。
1 离子导入离子导入(fontophoresis)是用生理学上可以接受的电流驱动离子型药物透过皮肤的一种方法。
在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给药系统中,药物被放置于极性与其荷电性质相同的电极内,电流在电极表面转化成离子流,使具有一定荷电性、分子大小以及离子迁移数的多肤和蛋白质药物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
2 电致孔技术电致孔技术(electroporation,EP)是在适当高压短脉冲的电场处理下,细胞膜能发生可逆性电击穿,膜通透性瞬时增大,并在一定时间恢复。
电穿孔形成直径为纳米级的孔洞,在一段时间后由于类脂分子的重新排列形成有序结构,孔洞自然消失。
在透皮给药时,电致孔作用改变类脂分子的定向形成新的通路而增加渗透性。
3 生物驻极体生物驻极体是指能够长期储存电荷并保持极化状态的天然生物材料,生物驻极体的改变会引起组织、细胞或分子等电结构的改变,而且会引起分子结构的改变,这就更有利于离子型药物透皮进入肌体。
4 压力短波激光产生的压力短波(PWs)可以通过高能量的激光产生高压推动药物进入皮肤。
分子量小于40 kDa的药物更适合采用PWs促进其进入角质层。
5 超声波促透超声波促透(Sonophoresis)被定义为药物在超声波的微震荡下穿过活体皮肤进入软组织。
6 高速微粉高速微粉经皮给药技术是将微粉化的药物以无针、无痛形式高速经皮注入人体的方式。
二、药剂学方法1 TTS基质对药物透皮的影响药物透皮吸收很大程度上受药物透皮系统中的赋形剂的影响,有些物质能够有效增加药物的透过率。
压力敏感胶粘合基质在透皮给药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除了起到粘合作用外,良好的生物适应性、与药物的化学相容性,就决定了透皮给药系统的性质。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一、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概念经皮给药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也叫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相对恒定速度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也可称为人体穴位透皮给药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结合西方最新的现代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特殊手段把药物嫁接到特制载体并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及“外病外治”的绿色疗法。
二、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渊源和发展中医没有“透皮(经皮)”的说法,“透皮(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经皮给药系统——贴剂
经皮给药系统——贴剂经皮给药系统——贴剂00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贴剂的研究近况,综述了贴剂的基质,促进药物渗透的新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贴剂;基质;透皮促进;制备工艺;粘着力测定;临床应用前言: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一种研究得较为广泛的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或黏膜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或黏膜,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其给药剂型一般为贴剂(Patch)。
透皮贴剂系指可粘贴在皮肤上,药物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薄片状制剂。
[1]贴剂的优势在于:(1)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3)避免口服给药发生的肝脏首过作用及胃肠灭活,不受胃排空速率等的影响。
(4)用药方便,患者可以随时撤销或中断治疗。
、(5)药物的靶向性好。
缺点: 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只适合于活性高,用量少的药物1.贴剂的基质在传统的中药经皮给药中,主要采用天然橡胶作为胶粘层基质。
此类贴膏透气性差、载药量小,极易引发皮肤过敏和刺激反应,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透皮制剂的发展。
因此,研发新型的胶粘剂基质替代天然橡胶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常用的基质主要是压敏胶,是指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黏贴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胶黏材料。
主要有聚异丁烯类压敏胶、丙烯酸类压敏胶、硅橡胶压敏胶、硅酮压敏胶、热熔压敏胶。
现代最常应用和研究的是硅酮压敏胶合热熔压敏胶。
1.1硅酮压敏胶:硅酮压敏胶(silicone PSA)是硅酮的二级结构与其三级结构树脂的缩合反应产物。
这种压敏胶是由聚二有机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10%(质量)以上的稀释剂和40 % ~ 60% (质量)的硅酸酯增粘树脂(如MQ、MQD 和MQT增粘树脂)组成的无反应活性的混合物。
聚二有机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是下列组分的反应产物:至少1种多元胺,如聚二有机基硅氧烷二胺; 至少1种多异氰酸酯;如果需要, 可以加入多官能度的扩链剂,如有机胺和/或醇。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穴位表面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来防治疾病的技术,是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结合针灸穴位的一种新疗法。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既保持了“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
临床上,此项技术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病证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且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后效应较好,可反复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器械准备:1.经皮穴位刺激仪(具有具体刺激频率可调可视功能的经皮穴位刺激仪)。
2.不干胶电极片。
(二)取穴原则:1.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循经或辨证选穴。
2.根据神经肌肉解剖分布选穴。
每次治疗需选择同侧肢体2个以上腧穴,1-2对穴位为宜。
(三)操作方法:1.选穴处方根据取穴原则处方配穴后,选择2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一般选择同侧肢体2对穴位为宜。
2.操作步骤首先检查经皮穴位刺激仪性能良好,选取穴位后常规消毒,然后将两对输出电极(带有直径为2-3?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所选穴位。
经皮穴位刺激仪按“ON/OFF”键开机,选择相应输出频率,调整至所需治疗时间,调节刺激量,电流量输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调高至所需电流量。
3.刺激强度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变部位而定,以受刺激局部肌肉轻微跳动、患者耐受为度。
当患者对电流量刺激产生耐受时,需及时调整电流刺激量。
(四)刺激参数:主要使用的输出频率为2Hz(疏波)、100Hz(密波)、2/100Hz(疏密波)。
研究表明,2Hz电针能刺激脑啡肽、内啡肽和内吗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μ和δ受体发挥镇痛作用; 100Hz电针能增加强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κ受体产生镇痛效果;2Hz与100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2/100Hz),可引起四种阿片肽全部释放。
中药经皮给药
中药经皮给药与外治法
中药经皮给药在中国医药学史中一直没 有单独成科,它的研究和应用散见于历 代外治法研究的文献中。
外治法的概念
外治法的概念分为广义 外治法和狭义外治法, 广义外治法泛指除口服 及注射给药以外施于体 表皮肤(粘膜)或从体 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比 如药物外洗、敷、熏, 针灸、按摩、气功,音 乐疗法、体育疗法等均 属于广义外治法。
中药橡胶膏
中药橡胶膏的制法可分为提取药料、制 备胶浆、涂膏、回收溶剂、切割、加衬、 包装。因其粘性强,不易揭撕,且含有 松香,对皮肤会产生刺激性和过敏反应。 故此,橡胶膏剂改为贴剂的研究时有报 道
(三)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筛 选
定义: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渗透进入皮肤并降 低药物通过皮肤阻力的材料,是促进药物渗透 至皮肤进入体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重要手 段。 种类:主要有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有机酸、 有机溶剂类、砒咯酮类、表面活性剂、萜烯类 等, 开发新的促进剂的意义:上述促进剂但皆有这 样或那样的缺点,寻找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对 于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现代经皮给药的常用 剂型及制备工艺研究
中药巴布剂 膜剂 中药凝胶剂 涂膜剂 中药黑膏药 中药软膏剂 中药橡胶膏
中药巴布剂
定义:所谓中药巴布剂就是以水溶性高 分子材料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中药提 取物制成的外用贴敷剂。 巴布剂作为一种外用贴剂,在日本有悠 久的研究应用历史,在我国仅仅是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有人研制。 最近几年,中药巴布剂的开发应用受到 越来越多中医药界人士的关注。
膜剂特点
①工艺简单,易于掌握,一般医院制剂室也可 以小量生产,药厂大量生产时,可用制膜机, 并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半无菌或无菌操作; ②成膜材料用量少,且都用无毒的聚乙烯醇、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钠等。如将一些小剂 量药片改成膜剂,可节约大量淀粉、蔗糖、糊 精等。 近年来,国内对中药膜剂进行了研究和试制, 如复方青黛散膜、复方养阴生肌双层膜、中药 博性康速溶膜等膜剂,其中某些品种已正式投 入大量生产。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经皮给药技术是一种通过皮肤将药物逐渐释放到血液中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皮肤的复杂结构和功能,将药物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层,逐渐渗透到血液循环中,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渗透增强:通过利用渗透增强剂或其他技术手段,增加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以便药物能够更容易地穿过皮肤层。
2. 控释技术:利用控释技术,使药物在皮肤上逐渐释放,从而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
3. 皮肤局部循环:通过局部的按摩或其他刺激手段,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流动,从而增加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和分布。
4. 皮肤自身代谢:考虑到皮肤自身的代谢能力,从而确定药物在皮肤上的分布和代谢途径。
经皮给药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因此,这种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给药方式,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经皮给药系统课件
③月桂氮卓酮 (laurocapam,azone)及同 系物
④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⑤角质保湿与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 酮类)
⑥萜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烯等)
•经皮给药系统
•24
吸收促进剂一览表
类型
举例
药物
作用机制
亚砜类
二甲基亚砜,癸 基甲基亚砜
氢化可的松,水杨 酸,溴乙啡啶,茶 碱,氟灭酸,丙炎 松等
2)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 3) 血药浓度恒定,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
降低毒副反应
4)使用方便,随时中断给药
•经皮给药系统
•3
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经皮给药系统─
膜控释型─ 复合膜型 充填封闭型
骨架扩散型─ 聚合物骨架型 胶粘剂骨架型
•经皮给药系统
•4
第二节 皮肤的结构和生理
表皮(epidermis)
铝箔及 纸复合 膜
硝酸甘 油
胶粘剂分 聚氯乙 塑化聚氟乙烯
散
烯
丙烯酸酯 压敏胶
硝酸异 Frandol 胶粘剂分 聚酯 含药压敏胶
山梨醇 Co.
散
丙烯酸酯 硅纸 压敏胶
可乐定 Catapres 膜控 TTS
聚酯 液体石蜡-微粉 微孔聚丙 聚异丁烯 硅纸
硅胶-聚异丁烯 烯膜
压敏胶
芬太尼 Duragesi 膜控 c
雌二醇 Estrader 膜控 m
聚酯膜 羟乙纤维素乙 醇凝胶
聚酯- 乙醇 聚乙烯 复合膜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硅酮压敏 胶
聚异丁烯 压敏胶
雌二醇 Vivelle
胶粘剂分 EVA膜 聚异丁烯压敏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刘起华,文谨,王菲,封立红【关键词】中药;穴位;经皮给药;综述中药穴位给药疗法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腧穴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
这种疗法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药物具有发散、走窜的性质,能经皮肤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药力更专且疗效确切,是针灸学与中医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
笔者现就相关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1 药物剂型1.1 散剂、糊剂、饼剂、丸剂这4种剂型为皮肤给药最古老的剂型,即将中药研为细末,加调和剂如水、蜂蜜、酒、醋、姜汁等调和而制成,临床使用较为普遍。
孔氏[1]采用炙麻黄、白芥子、细辛等药末,加生姜水、饴糖适量,调成糊状,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1000例,总有效率达96.0%。
杨氏等[2]用麻黄、白芥子、细辛、地龙、肉桂、麝香等药粉及姜汁调和制成消咳平喘膏,治疗咳喘症200例,总有效率达91.0%。
虽然这类剂型制法简便,但存在粘着力差、用水调敷后药膏易于干枯,含菌量大,易导致皮肤感染,易霉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1.2 硬膏剂该剂型是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加热,炸枯后过滤,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丹,滩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
周氏等[3]用菟丝子、杜仲、白芥子、僵蚕、延胡索、甘遂、细辛,以麻油和红丹熬炼成黑膏药,敷贴治疗哮喘126例,总有效率达99.2%。
黑膏药作为皮肤给药的古老剂型,具有药物治疗和物理热敷的双重作用,且粘着力强。
但黑膏药中药物有效成分受工艺过程的影响较大,常常造成活性成分的破坏或损失。
因此,进一步改进黑膏药的工艺,保留更多有效成分,值得深入研究。
1.3 软膏剂该剂型是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宜的基质调匀后敷贴穴位的一种半固体制剂。
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的机制研究
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的机制研究
董洪涛;李静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8(22)6
【摘要】内服及注射用药以外,通过皮肤给药正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极大关注。
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对传统给药观念的重要突破。
临床实践证明经皮给药系统优点甚多。
例如: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破坏,减少血药浓度峰谷变...
【总页数】2页(P415-416)
【关键词】经络;经皮给药系统;机制
【作者】董洪涛;李静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1;R243
【相关文献】
1.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的机理研究 [J], 董洪涛;李静
2.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的机理研究 [J], 董洪涛;李静
3.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的机理浅探 [J], 董洪涛;李静
4.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的机理探讨 [J], 董洪涛; 李静
5.经络穴位导入经皮给药系统在损美性疾病中的运用 [J], 罗小光;林雪梅;贺志光;吕明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穴代药集(附详细图解)
经穴代药集(附详细图解)经穴代药集(附详细图解)宋.王执中说:“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古人说:“《脉决》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辩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善医”。
其中,针灸处方以穴位为基础,中药处方以药味为基础,穴位和中药必然有相似之处。
所以说,人体的每一个穴位都相当于一味中药,每个人身上本来就百药齐全。
穴药同源,穴药相通,不利用起来就是巨大的浪费。
现简收一集穴位奇效,以备时时查阅。
1、手脚冰冷——太溪穴指间穴太溪穴治疗手脚冰冷极其有效。
被此症困扰的朋友,请务必在睡觉前刺激此穴,在每天反复刺激之下,不知不觉间便忘记手脚冰冷这回事了。
太溪穴在脚踝内侧的旁边。
从足踝内侧中央起,往脚趾后方触摸,在足踝内侧和跟腱之间,有一个大凹陷。
这凹陷中间,感到动脉跳动之处的即是太溪穴。
可在太溪穴上用间接灸、线香灸刺激,皆有疗效。
或仔细地按摩刺激,效果亦佳。
白天,可在此穴贴上米粒,这样,即可长时间保持穴道疗效。
若能同时并用次髎穴、涌泉穴、三阴交穴,效果更好。
再介绍另一个对手脚冰冷有效的特效穴。
此穴位于食指到小指间,各个手指的分叉处,稍靠近手背侧之处。
刺激指间穴时,用指尖稍微用力地揉压手指的分叉,如此用力搓揉指间穴一二分钟,刚刚还冰冷的手,会变得暖烘烘的,此穴具有驱除手脚冰冷的威力。
指压时放松并将手腕伸直,然后一面深吸一口气一面用食指和中指置于“尺泽”之上,再缓缓地一面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
其次再以同样要领指压“上尺泽”。
如此交替重复10次,才换手,每天各做2次。
由于这种穴道指压法,可使“气”通于经脉,喉咙痛能立即消除。
指压“迎香”时,对去除流鼻水、鼻塞和关于鼻子的一切不适之感都很有效果,能治愈鼻病。
“迎香”位于鼻翼左右1厘米处,指压时左右同时进行,先深吸一口气,将食指或中指置于其上,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压6秒钟。
其次一面吸气一面卸除指力,如此重复10次就能治好鼻塞、流鼻水。
刺激此穴道也能使嗅觉复活,使你能辨别各种香味激起食欲。
经络穴位经皮给药技术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
经络穴位经皮给药技术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析经络穴位经皮给药技术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中医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口服给药与经络穴位经皮给药,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80%,对照组是55.7%,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经络穴位经皮给药技术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经络穴位;经皮给药技术在;中医内科;应用价值经皮给药技术[1]TTS是指通过患者敷贴患者皮肤的方法给药的一种方式,药物经过患者皮肤被毛细血管吸收,到达全身血液循环中,提高患者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以发挥治疗病变组织,防治疾病的功能。
经皮给药技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内服与注射,防止肝脏首过效应[2]的发生,避免被胃肠灭活,保证患者血药浓度维持最最理想状态,有效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实现患者的自主给药。
经络穴位经皮给药技术是将经皮给药技术与经络穴位理论[3]相融合的一种给药技术,在中医内外科、五官科等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笔者收集的临床资料为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6月救治的60例中医内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两种不同给药方式,以探讨经络穴位经皮给药技术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价值,现将探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研究对象是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接收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排除心律失常严重、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国民体质等患者,符合心血瘀阻型证者。
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患者年龄最大是70岁,最小是40岁,平均是(58.5±8.5)岁,心率平均是(72±9)次/min,体质量平均是(63.4±10.1)kg;观察组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11例,年龄跨度是40—70岁,平均是(60.7±8.6)岁,心率平均是(73±10)次/min,体质量平均是(62.6±9.6)kg,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与心率等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存在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一、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概念经皮给药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也叫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相对恒定速度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也可称为人体穴位透皮给药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结合西方最新的现代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特殊手段把药物嫁接到特制载体并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及“外病外治”的绿色疗法。
二、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渊源和发展中医没有“透皮(经皮)”的说法,“透皮(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临床使用。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载有膏方26张,多以麻油、黄丹、松香、白蜡等为基质,并详细记载了膏药的制法与用途。
汪机著的《外科理例》,载有软、硬膏方11张,多以麻油、黄丹、牛皮胶等为基质。
这一时期随着中药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膏药的制备已经非常完善,而且晋、唐之后已出现贴敷疗法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
如把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创立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疗效。
3.理论成熟阶段(清代)清代,可以说是中药外治方法较为成熟的阶段。
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药外治专着的问世为代表,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贴敷疗法成熟的标志。
《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清代著名而又难能可见的外治法专书,此书是程鹏程悉心博览,广辑方书而成,程氏穷力搜讨数十年,集内外治法三千余方,并将其外治方一千五百余首进行分门别类,汇纂成编,为集十卷。
其内容总括了清·嘉庆以前历代医家行之有效的外治经验,是一部极为丰富的外治法的宝贵史料。
原为救急而作,所载方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
书中所用外治疗法包括、涂、针、炙、砭、镰、浸洗、熨搨、蒸提、按摩等多种方法,几乎集外治之大全,其中许多方法延用至今,确有疗效。
继《急救广生集》之后,清代医家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敷贴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研究,著成《理瀹骈文》一书,此书原名叫《外治医说》,刊于1870年。
作者因取“医者理也”,药者沦也”之意,又因正文是用“骈体文”写成的,故刊成后,改名为《理瀹骈文》。
吴氏本人通过长期实践,大力提倡膏药的应用。
他在二十年间,“月阅症四、五千人,岁约五、六万人,出膏大小约十万余张。
”因此,可以说《理瀹骈文》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膏药的专著。
除膏药外,还有敷、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数十种外治方法,它不仅用于痈疽疔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外科疾患的治疗,还广泛地用于内、妇、儿、外、五官等各种疾患的治疗。
因此《理瀹骈文》被后人尊称为“外治之宗”。
吴氏所著《理瀹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把敷贴疗法的治疗范围推广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指出“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以膏统治百病”。
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4.中西医结合阶段(民国)民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处在一个特殊阶段,西医传入后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医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反受到歧视,并引发了生存危机。
在这一时期,包括外治在内的整个中医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缓慢发展。
尽管受到政府的种种限制,但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民间中医教育大力发展,民间中医学术团体大量涌现。
这一时期中医药外治的临床表现为内外合治,治疗手段丰富,外治法广泛渗透到内、外、妇、儿各科,扩大了外治的应用范围。
这一时期对历代本草和方剂著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收集汇编与研究,深入探讨药性、药效,并试图采用西药药理解释中药功效或采用化学分析,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确认中药药效。
其中亦不乏对外用中药的研究。
西方医学的大量传入,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从事中西医学的汇通,中药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5.发展创新阶段(当代)建国以后,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促使膏药从炼制方法到剂型改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仅系统的挖掘、整理了前人应用膏药的经验, 而且对膏药的作用机理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膏药的制法和应用上进行了改进。
上世纪50 年代出版了《膏药方集》, 60 年代出版了《中国膏药学》, 对传统膏药的机理、制备、组方等进行总结、更新和充实, 使之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期间,传统的中药黑膏药逐渐被橡皮膏取代, 橡胶膏剂是19 世纪后期在膏药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在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但目前大部分中药橡皮膏仍采用橡胶和松香, 因而难以克服对皮肤的过敏性,且其含药量少, 难于控制到最佳水平, 所以至今仍然没有太大的突破。
近些年, 随着高分子材料工业的发展, 上世纪70 年代巴布剂首先在日本出现, 中药巴布剂将中药提取物或药物, 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和适量比例的辅料混匀后涂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 作为新型外用透皮贴剂, 已在国外大量应用。
新型巴布剂与橡皮膏相比具有载药量大, 生物利用度高, 敷贴舒服, 剥离方便, 自然透气保湿性好, 对皮肤无过敏、刺激, 挥发型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损失小等优点, 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中药传统的敷贴剂组方复杂,用药剂量大,有效成分不甚明确,好多不太符合现代透皮制剂的制备要求,于是在透皮促进剂和穴位嫁接载体研究不断突破和创新的前提下,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并结合西方最新的技术的中药经皮给药技术——新型药物嫁接穴位贴敷疗法诞生了,而且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的越来越好的疗效和好评,是目前比较值得肯定的一种绿色自然疗法!三、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穴位贴敷疗法,简便易学,作用迅速,容易推广,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乐为患者接受。
首先透皮给药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并且可提供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还能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它不仅在外、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显出特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疾病也有显着疗效,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
一、途径直接,作用迅速。
透皮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
二、用药安全,适应症广。
透皮贴敷疗法是以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的药物,较其它给药途径用药较为安全,同时也增大了用药的范围,尤其是外用给药方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其方药组成已不计其数,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三、使用简便,易于推广。
贴敷药物的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多用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经简单学习就可掌握要领,不需高、精、尖或特殊的医疗设备,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者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四、药源广泛,价廉效广。
贴敷疗法的药物取材多较简单,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包括葱、姜、蒜等随地取材,无需耗费过多金钱。
且贴敷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在疾病的初期即自行解决。
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五、稳定可靠,副作用少。
透皮贴敷疗法是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副作用,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四、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作用机理穴位贴敷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有以下三种作用。
1、穴位作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
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