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俗语中的海安民谣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俗语中的海安民谣谚
海安方言俗语是由海安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造就并广泛流传在人民生活中的语言材料,这些俗语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于生活和事物的共同认知以及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其中民谣的研究价值更为广泛。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海安民谣进行剖析,对其中包涵当地丰富的内在文化信息基因进行了挖掘。
标签:海安民谣方言俗语
去年暑假有幸赴海安李堡消暑,期间发现海安民谣中的方言俗语意趣颇多。海安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被划分为第二方言区——江淮方言。江淮居南北之中,江淮之间,风土人情,语言民俗,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即受南方吴语方言区的影响,又受中原华夏文化的灌输。所以,海安俗语在两大语言区的影响下,并融合了海安独具风采的民俗特色和人文风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1、炸麻串
海安有首民谣“炸麻串”——“正月半,炸麻串;别人家的菜长得铜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别人家的菜烂掉了,我家的菜卖掉了”。就单单“炸麻串”这首民谣内容来说,大家或许觉得不知所云,甚或俗不可耐。但如果了解了海安人文历史和其中的民俗特色则会对其内涵有另外一番特殊的感悟。海安民间“炸麻串”的风俗,源于远古人们对火和火神的朴素的崇拜。《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塍,及其蟊贼,无害我田雅。田祖有神,重畀炎火。”指的就是乡野阡陌上农夫手执火把驱虫赶兽,护卫田禾的情形。另外清道光初年诗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词》:“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后作者原注:“元夕放燒火,谓之照麻虫。”其实讲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而具体的“炸麻串”是指:先扎“麻串靶子”,将稻草裹在芦柴里面,夹紧,然后扎成碗口粗的一节(外面用稻草捻成的绳子将它扎紧),这样第一节就算扎好了。一般而言麻串靶子基本要扎十二节,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要是遇到了闰月,就得扎上十三节了。有时还往靶子里塞小鞭炮。每年正月十五傍晚人们便把麻串靶子点着,扛了靶子在田边便转开了。“噼噼啪啪”声响成一片,并疾走高呼“正月半,炸麻串。别人家的菜……”一会儿功夫,自家的地儿就“炸”完了,接过靶子在屋前空地上画一个圈,然后将靶子倒竖在门前。寓意画的圈儿越大粮囤就越大;烧出的灰有多高,今年的麦穗就有多长。人们以此来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古老的习俗已日渐没落,但海安地区仍保留类似“火把节”的孑遗——“炸麻串”,其蕴藏的文化内涵确实是非同一般。
2、二月二
海安另一首民谣“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挑蒿儿,做饼儿;不接女儿,穷鬼儿;女婿不来,肉龟儿;女儿不来,烂腿儿。”这首民谣生动形象又富于情
感,反映了海安人民二月二“女儿节”这天的特定风俗。
每年二月二号那一天,父母都会提前准备好了食物接出嫁的女儿回家。如若那天不接女孩,则父母家会被邻里认为家里贫困且家人小气;如父母请了,女婿不来,则将女婿比喻成乌龟样的行尸走肉;如若女儿不来,则会被诅咒大腿腐烂走不了路。所以说二月二又是海安的女儿节。这一天,凡有出嫁的女儿,都会回娘家,与自己的父母叙天伦之乐。这种质朴自然的海安民谣将海安父母对出嫁女儿的思念之心,对女儿、女婿的疼爱表现的淋漓尽致。受传统宗教礼数的影响,海安人自古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尤为深刻,但海安的女儿每当唱起这首民谣则不禁泪流满面。民谣中质朴、纯正的情感温暖了海安一代代的女儿心。
3、赖学精
“赖学精”——“赖学精,炒面筋,面筋炒不熟,买块肉,肉不烂,买只雁,雁不飞,买只龟,龟不爬,买条蛇,蛇不游,买条船,船不撑,买碗灯,灯不点,赖学精二十四个不要脸。”,“千磨万磨”——“千磨万磨磨弦子,磨给宝宝吃,宝宝不吃,磨给爹爹吃,爹爹不吃,磨给奶奶吃,奶奶不吃,磨给小狗吃,小狗吃替了。”等等此类诙谐有趣的民谣则是海安人耳熟能详的,其中表达了父母长辈对子女的疼爱与告诫。在这样的民谣民俗下成长,海安人自小就养成了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孝敬父母的优良品德。
海安特定的风土人情造就了海安独特的方言俗语,而海安俗语也充分反映了海安人民的社会生活与价值取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工作分配在中央”,“不蒸馒头争(蒸)口气”“小孩如小树,若要成才(材)需要从小育”,等等体现了海安地区人民对待子女的教育观;现今海安地区流行俗语“养丫头穷六十年”、“两头跑”的出现则体现了海安人民的男女观与婚姻观;“在家靠亲人,出门靠朋友”,“见啥人说啥话”等等则体现了海安人的处世观。
4、鲜活生动的言语表达——形象性
方言民俗突出的一点在于它的俗,然而何以为俗呢?因为它来自广大群众的直接的生产生活经验,在世世代代口语相传下越来越精炼传神、丰富饱满。因而无疑义的便突显出它的生动性。
“二十年媳妇二十年婆,错对公婆要吃苦”,意在劝诫那些“媳妇”,如果不好好孝敬自己的公婆,那么等到自己成为婆婆,自己的媳妇便很有可能会效仿当年自己的不孝做法而对自己忤逆。这里没有儒家礼义廉耻的纷繁的说教,没有封建纲常的强制捆绑束缚,寥寥数语将其中丘壑尽现而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通俗直白的语言风格——直观性
海安县民风淳朴,乡民性格普遍憨厚老实,坦荡直率,话如其人,许多方言俗语也非常直白。如在事物的名称方面:海安人称“用长方形包成的饺子”为“扁食”,其具体制作方法就是将长方形的面皮包上各种肉馅然后将其四周捏平而成,
因其行状为扁圆,所以,海安俗称为“扁食”;“热水袋”说成“水焐子”,其原因不言而明,“热水袋”内灌注热水其作用是为取暖,海安人俗称的“水焐子”则将其特点与作用简洁明了的表现出来;日常生活所见的“肥皂”在海安方言中则被唤作“洋碱”,这样的叫法颇有意思,“肥皂”最初来源于外国,其作用是利用自身的碱性去除污渍,所以海安人称其为“洋碱”。即表明了出处又显示了其作用,一举两得,简洁明了。
又如突出性格色彩方面:“蛮搞搞”是说人“蛮不讲理”;“闷六公”是讲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没相管”是指“没有意思的人或事”;“贩花头”则用来形容“鬼主意比较多,标新立异的人,但大多用于贬义”等等。
参考文献:
[1]管劲丞.南通方言俚语汇编[M].南通:南通博物苑,1983.
[2]孙锦标.南通方言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汪如东.海安方言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汪鑫益(1997,3-),男,汉,浙江台州人,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