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病因病机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通过对病因和病机的理解,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问诊
与患者对话,了解患者的病史, 寻找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切诊
检查脉搏,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 诊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扶正祛邪与中医病因病机
探索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思想如何体现在病因病机理论中,讨论其治疗方法和效果。
扶正
通过调整身体的功能,增强机体自愈能力,达 到健康的目标。
祛邪
通过去除身体内的病变或异物,消除疾病的根 本原因。
1 伤科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急性 和慢性伤害的诊断和治疗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内科
通过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可以诊断和治疗各种内科 疾病,提高疗效。
3 皮肤科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皮肤 病的治疗中,可以改善患 者的症状和外观。
中医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展望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激发学术界对其的持续关注和探索。
中医脏器病因病机理论
深入研究中医脏器病因病机理论的细节,解释不同脏器的病因病机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脏器病因病机
不同脏器的病因病机与中医治疗 的方法密切相关。
舌诊
通过观察舌苔和舌脉,识别疾病 对脏器的影响,指导治疗。
脉诊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脏器 的状况,指导治疗。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应用
探索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伤科、内科、皮肤科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实际临床中的价值和限制。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探索中医病因病机的起源与发展,比较其与西医病因病机的异同,了解中医 五运六气病因病机与五行病因病机理论概述。
中医病因病机与四诊
深入研究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探讨它们与病因病机的密切关系。
中医诊断学病因病机课件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 邪的统称。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 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 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 暴冷、暴热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 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 而发生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反常的六气便称 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 “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湿
(1) 湿的概念: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时 当夏秋之交,阳热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 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季节,故当此季 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连 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 涉水,或汗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 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中医诊断学病因病机
火
(3) 外感火热病邪的传变及常见病证 1. 首先是使肌表营卫失调,阳气郁阻,不得泄越,机体
阳热亢盛,功能亢奋,正邪斗争剧烈,从而出现高热、 恶热、喜冷、脉数等一系列火热征象。若热在皮肤, 迫津外泄故大汗出; 2.热陷血脉,则血流加速,甚则血行逆乱而妄行,从而 可见一系列动血、出血病证。 凡感受其他外邪(如风寒湿燥等)而成火热病证者, 期间往往须经过一段化热病程,进而热极化火。如外 感寒邪入里,从阳而化热,热极而生火;或湿邪郁久 化热,湿热郁结,而成痰火。同样,风与燥亦可以从 阳而化热化火。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 病因,即是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病因学说, 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 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 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源、病邪等。它包括 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等。另 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有时是相 互作用的,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 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如痰饮、瘀血等, 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 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湿
(1) 湿的概念: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时 当夏秋之交,阳热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 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季节,故当此季 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连 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 涉水,或汗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 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中医诊断学病因病机
火
(3) 外感火热病邪的传变及常见病证 1. 首先是使肌表营卫失调,阳气郁阻,不得泄越,机体
阳热亢盛,功能亢奋,正邪斗争剧烈,从而出现高热、 恶热、喜冷、脉数等一系列火热征象。若热在皮肤, 迫津外泄故大汗出; 2.热陷血脉,则血流加速,甚则血行逆乱而妄行,从而 可见一系列动血、出血病证。 凡感受其他外邪(如风寒湿燥等)而成火热病证者, 期间往往须经过一段化热病程,进而热极化火。如外 感寒邪入里,从阳而化热,热极而生火;或湿邪郁久 化热,湿热郁结,而成痰火。同样,风与燥亦可以从 阳而化热化火。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 病因,即是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病因学说, 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 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 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源、病邪等。它包括 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等。另 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有时是相 互作用的,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 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如痰饮、瘀血等, 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 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中医中药]病因病机.ppt
• 邪气——是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 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病因的相对性特点
一是不少致病因素与非致病因素具有相对性。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
二是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 如痰饮、瘀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脏腑气血功能 失调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引起新的病理改变而表现为其他不同的病症。
过多、秽臭黏稠;皮肤湿疹破溃,则见流脓渗水。
3.湿性黏滞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
邪致病具有黏腻停滞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湿病症状的黏滞性,如湿留大肠,则见大便黏腻 不爽或里急后重、大便脓血、小便涩滞不畅,舌苔多 黏腻。二是湿病病程的缠绵性,如湿痹、湿疹、湿温 等病,均有反复发作,或时有起伏,病程较长、缠绵 难愈。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性燔灼,升腾上
炎,故属阳邪。火邪伤人,多见壮热恶热、烦渴、汗 出、脉洪数等阳热症状。症见心烦失眠、狂躁妄动、 咽喉红肿疼痛等症。
2.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
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 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 秘结等津液耗伤的症状。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经脉阻滞不通之意。
如寒凝阳损,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 出现各种疼痛症状。例如头项强痛,骨节疼痛;遇寒关节 疼痛加剧烈,因此有“寒主疼痛”之说。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
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脉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可 见无汗、战栗、肤起粟粒、恶寒、发热等症。
疫疠的致病原因是疠气,疫疠的发生与流行,除 与人群的正气强弱有关,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病因的相对性特点
一是不少致病因素与非致病因素具有相对性。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
二是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 如痰饮、瘀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脏腑气血功能 失调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引起新的病理改变而表现为其他不同的病症。
过多、秽臭黏稠;皮肤湿疹破溃,则见流脓渗水。
3.湿性黏滞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
邪致病具有黏腻停滞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湿病症状的黏滞性,如湿留大肠,则见大便黏腻 不爽或里急后重、大便脓血、小便涩滞不畅,舌苔多 黏腻。二是湿病病程的缠绵性,如湿痹、湿疹、湿温 等病,均有反复发作,或时有起伏,病程较长、缠绵 难愈。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性燔灼,升腾上
炎,故属阳邪。火邪伤人,多见壮热恶热、烦渴、汗 出、脉洪数等阳热症状。症见心烦失眠、狂躁妄动、 咽喉红肿疼痛等症。
2.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
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 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 秘结等津液耗伤的症状。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经脉阻滞不通之意。
如寒凝阳损,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 出现各种疼痛症状。例如头项强痛,骨节疼痛;遇寒关节 疼痛加剧烈,因此有“寒主疼痛”之说。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
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脉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可 见无汗、战栗、肤起粟粒、恶寒、发热等症。
疫疠的致病原因是疠气,疫疠的发生与流行,除 与人群的正气强弱有关,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医学PPT课件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
29
一、邪正盛衰
正邪相争 发病与否
病邪出入
正邪盛衰
.
虚实变化
疾病转归
30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气不足——内在根据
邪气侵袭——重要条件 正邪胜负——发病与否
.
31
(二)正邪相争—实证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2、病机特点:致病邪气和机体抗病能力都较强盛,
正邪相搏,斗Biblioteka 激烈。3、临床常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或由于痰、食、 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
32
(二)正邪相争—虚证
1、病理状态:正气不足 2、病机特点: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脏腑 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出现虚弱、 衰退和不足之证。
3、临床常见于外感病的后期,或内伤杂病的后期,
或体质素虚,多种慢性病证的患者。
(3)影响病情变化
.
21
(二)饮食失宜
1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
22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
23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 24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其他因素:痰饮;瘀血等
外界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 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性 因素等
内在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 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 种族因素等 自然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自 然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医源性疾病等
.
29
一、邪正盛衰
正邪相争 发病与否
病邪出入
正邪盛衰
.
虚实变化
疾病转归
30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气不足——内在根据
邪气侵袭——重要条件 正邪胜负——发病与否
.
31
(二)正邪相争—实证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2、病机特点:致病邪气和机体抗病能力都较强盛,
正邪相搏,斗Biblioteka 激烈。3、临床常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或由于痰、食、 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
32
(二)正邪相争—虚证
1、病理状态:正气不足 2、病机特点: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脏腑 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出现虚弱、 衰退和不足之证。
3、临床常见于外感病的后期,或内伤杂病的后期,
或体质素虚,多种慢性病证的患者。
(3)影响病情变化
.
21
(二)饮食失宜
1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
22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
23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 24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其他因素:痰饮;瘀血等
外界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 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性 因素等
内在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 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 种族因素等 自然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自 然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医源性疾病等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PPT课件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 《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中医基础理论
4)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风邪致病最多。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中医基础理论
湿阻气机:
湿阻上焦 湿阻中焦 湿阻下焦
中医基础理论
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 重:沉重
“因于湿,首如裹” 浊:秽浊不清 《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中医基础理论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粘----粘腻;
滞----停滞
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湿痹
湿疹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 “热极生风”。 动血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 《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中医基础理论
4)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风邪致病最多。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中医基础理论
湿阻气机:
湿阻上焦 湿阻中焦 湿阻下焦
中医基础理论
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 重:沉重
“因于湿,首如裹” 浊:秽浊不清 《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中医基础理论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粘----粘腻;
滞----停滞
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湿痹
湿疹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 “热极生风”。 动血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等不良生活习惯。
运动锻炼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调护措施建议
药物调护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如益气养血、滋阴降火等。
针灸推拿
可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饮食调养
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如脾 胃虚寒者可食用温中散寒的食物。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 合理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恢 复健康。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 理疏导和情志调护,促进身心
康复。
06 预防与调护措施建议
预防措施建议
饮食有节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 胃功能。
情志调畅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抑郁、焦虑等不良 情绪刺激。
起居有常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 疏导和干预。
生活习惯调整建议
01
02
03
04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到早 睡早起,避免熬夜。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 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 慢跑等,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过大。
THANKS FOR WATCHING
风热犯表
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卫表失和,故见发热、微恶 风寒;风热上扰清空则头痛;热邪熏蒸则汗出、 咽痛、口渴、鼻流黄涕。
暑湿袭表
暑湿之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遏,故见发热、微恶 风寒、身重或疼痛;湿困肌表则头重而痛,胸闷 脘痞不舒。
咳嗽病证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肺气壅遏不得宣通,故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寒邪伤肺,津液凝 聚为痰,故痰白稀薄。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热灼津液为痰则痰黄稠 。
运动锻炼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调护措施建议
药物调护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如益气养血、滋阴降火等。
针灸推拿
可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饮食调养
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如脾 胃虚寒者可食用温中散寒的食物。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 合理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恢 复健康。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 理疏导和情志调护,促进身心
康复。
06 预防与调护措施建议
预防措施建议
饮食有节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 胃功能。
情志调畅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抑郁、焦虑等不良 情绪刺激。
起居有常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 疏导和干预。
生活习惯调整建议
01
02
03
04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到早 睡早起,避免熬夜。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 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 慢跑等,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过大。
THANKS FOR WATCHING
风热犯表
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卫表失和,故见发热、微恶 风寒;风热上扰清空则头痛;热邪熏蒸则汗出、 咽痛、口渴、鼻流黄涕。
暑湿袭表
暑湿之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遏,故见发热、微恶 风寒、身重或疼痛;湿困肌表则头重而痛,胸闷 脘痞不舒。
咳嗽病证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肺气壅遏不得宣通,故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寒邪伤肺,津液凝 聚为痰,故痰白稀薄。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热灼津液为痰则痰黄稠 。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99199PPT课件
主要病症
喜
心气涣散 心悸、失眠、精神不集
乐 过 度
喜伤心 喜则气缓
中 心神失常 喜笑不休、妄言、妄动
.
(3)悲则气消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悲 哀 过 度
声低息微,气短乏力,
悲伤肺 肺气消散精神萎靡不振,甚则失
悲则气消
魂落魄
.
(4)恐则气下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恐
气血趋下 面色苍白,头昏欲倒,
惧 过 恐伤肾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
升散 上犯头目 伤暑:头昏、目眩
上扰心神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多夹湿 暑湿夹杂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
证
呕恶,苔黄腻
.
湿邪
.
(3)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损伤五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
①怒则气上
病因 致 病 特 点
主要症
肝气上逆
大怒 怒伤肝 怒则气上
血随气逆 影响脾胃
急燥易怒,头痛、头胀、 面红、目赤 吐血、呕血、甚则昏厥
嗳气、呕吐、腹胀、腹 泻、食欲不振
.
(2)喜则气缓
病因 致 病 特 点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中医病因病机—病机(中医基础课件)
卫气营血传变
• 顺传多为渐传 卫分——温病初期阶段,病在肺卫 气分——温病中期,病在肺、胃、肠、胆、脾
营分——温邪深入里,温病严重阶段,病在心与心 包。
血分——温病的晚期,病在心、肝、肾 • 温病四个病理阶段,若病由营血出卫气,则由重转
轻。 • 逆传——多为暴发形成——邪入卫分后,不经气
分而直接深入营血分。
饮食不节 气逆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痰浊阻滞
肺气上逆:气喘,胸闷。
(3)气陷 概念: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多由脾气 虚转化而来。 清气不升:眩晕,倦怠。 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
垂,久泻脱肛。少腹重坠,便意频频。
(4)气闭:气机突然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病机
病机与病机学概念
•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 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 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 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 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
• 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 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包括疾 病发生的机理、病变机理及传变的机理)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实的病机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盛则实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 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 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 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四)阴阳格拒
概念:阴或阳一方偏盛至极,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 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 假寒之证。 包括:阴盛格阳,简称格阳。
中医基础--病因病机学说 ppt课件
湿的科学内涵:季节气候环境、生物致 病因子及机体反应性相结合的综合概念
(五)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 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 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
(2)燥易伤肺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 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
(二)过逸 “久卧伤气” 《素问 宣明五气篇》
三、饮食失宜
(一)饥饱失常(不节) 1、过饥------气血化源不足 2、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小儿食积、“疳疾” 成人“肠澼为痣”、或致“食复”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1、五味偏嗜 过食酸---肝盛而乘脾---脘痛、返酸 过食咸--肾盛而乘心--胸闷气短、心痛、心悸 过食甘---脾盛而乘肾---面色黧黑、腰膝酸软 过食苦---心盛而乘肺---皮肤干燥、 过食辛---肺盛而乘肝---爪甲干枯、筋脉拘急 2、寒热偏嗜 3、嗜酒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兼夹证。
(二) 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伤阳,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 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
舌红、苔黄燥或灰黑
肿疡
角弓反张
唇口生疮——胃热
咽喉红肿——肺热
迫血妄形
性质
致病特点 为阳邪,实热证
炎上, 症状多见于上部
主要病症 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
发热,头昏,头痛,面红, 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
(五)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 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 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
(2)燥易伤肺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 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
(二)过逸 “久卧伤气” 《素问 宣明五气篇》
三、饮食失宜
(一)饥饱失常(不节) 1、过饥------气血化源不足 2、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小儿食积、“疳疾” 成人“肠澼为痣”、或致“食复”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1、五味偏嗜 过食酸---肝盛而乘脾---脘痛、返酸 过食咸--肾盛而乘心--胸闷气短、心痛、心悸 过食甘---脾盛而乘肾---面色黧黑、腰膝酸软 过食苦---心盛而乘肺---皮肤干燥、 过食辛---肺盛而乘肝---爪甲干枯、筋脉拘急 2、寒热偏嗜 3、嗜酒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兼夹证。
(二) 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伤阳,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 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
舌红、苔黄燥或灰黑
肿疡
角弓反张
唇口生疮——胃热
咽喉红肿——肺热
迫血妄形
性质
致病特点 为阳邪,实热证
炎上, 症状多见于上部
主要病症 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
发热,头昏,头痛,面红, 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整理ppt 20
瘀血的形成: (1) 气虚 (2) 气滞 (3)血寒(4) 血热 ( 5) 外伤 ( 6) 出血2.瘀血致病 (病机) 特点:(1) 阻滞气机(2) 瘀阻经脉(3) 伤及内脏
(1) 实性病机n 实 ( 证 ) ——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映或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2) 虚性病机n 虚 (证)——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指正气不足,邪不太盛,以正气亏虚为矛盾
整理ppt 26
(三) 劳倦n 劳逸损伤耗伤气血肾精
过劳— 劳力、劳神、房劳过逸
饥饱失常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整理ppt 17
整理ppt 5
v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不同的气候变化v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v 内生五邪—由于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寒、化 湿、化燥、化 (热)反应, 临床表现与六淫致病特点和证候相类似
整理ppt 7
令 风为百病之长—寒湿燥热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令 风性主动—症状多见动摇、震颤、抽搐
n 痰饮 、概念以及致病的特点,瘀血的形成原因有 哪些?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n 病机的基本规律有哪些?n 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n 实性病机 、虚性病机如何,气机失常有哪些?何 为气滞 、气逆?
整理ppt 1
由实转虚由虚转实实中夹虚 虚中夹实
整理ppt 27
整理ppt 6
◆ 地区性:多与居住环境有关。◆ 相兼性: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 体而致病。◆ 转化性:可以互相影响,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口鼻 传播途径各异: 肌表
整理ppt
15
情志内伤可以化火 —五志化火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或恶化
瘀血的形成: (1) 气虚 (2) 气滞 (3)血寒(4) 血热 ( 5) 外伤 ( 6) 出血2.瘀血致病 (病机) 特点:(1) 阻滞气机(2) 瘀阻经脉(3) 伤及内脏
(1) 实性病机n 实 ( 证 ) ——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映或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2) 虚性病机n 虚 (证)——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指正气不足,邪不太盛,以正气亏虚为矛盾
整理ppt 26
(三) 劳倦n 劳逸损伤耗伤气血肾精
过劳— 劳力、劳神、房劳过逸
饥饱失常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整理ppt 17
整理ppt 5
v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不同的气候变化v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v 内生五邪—由于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寒、化 湿、化燥、化 (热)反应, 临床表现与六淫致病特点和证候相类似
整理ppt 7
令 风为百病之长—寒湿燥热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令 风性主动—症状多见动摇、震颤、抽搐
n 痰饮 、概念以及致病的特点,瘀血的形成原因有 哪些?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n 病机的基本规律有哪些?n 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n 实性病机 、虚性病机如何,气机失常有哪些?何 为气滞 、气逆?
整理ppt 1
由实转虚由虚转实实中夹虚 虚中夹实
整理ppt 27
整理ppt 6
◆ 地区性:多与居住环境有关。◆ 相兼性: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 体而致病。◆ 转化性:可以互相影响,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口鼻 传播途径各异: 肌表
整理ppt
15
情志内伤可以化火 —五志化火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或恶化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阴阳失调
定义:指人体内 阴阳平衡关系失 调
表现:阳虚、阴 虚、阴阳两虚等
原因:饮食不节、 情志内伤、久病 失治等
治疗方法:调理 阴阳平衡,恢复 身体健康
气血津液失常
气虚:气不足,脏 腑功能减退
血虚:血液亏虚, 脏腑经络失养
津液亏虚:体内缺 乏津液,导致口渴 、便秘等症状
气血两虚:气虚和 血虚同时存在,影 响脏腑功能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喜、怒、忧、 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致病因素
饮食不节:饮食不当或过 食生冷导致脾胃损伤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 度安逸导致气血不畅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等 病理产物导致的疾病
其他因素:外伤、虫兽伤 等其他致病因素
内伤七情
七情概念:喜、怒、 忧、思、悲、恐、 惊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心、肝、脾、肺、 肾
总结与展望
《中医病因病机》课程总结
课程内容回顾: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分类、诊断方法等。 重点知识点总结:对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各种病因病机的特点、治疗方法等。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中医病因病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课程评价与展望:对课程进行评价,包括优点、不足之处等,并提出对未来课程的展望和建议。
七情致病特点:直 接伤及内脏,影响 气机,导致气血失 调
七情的治疗原则: 调理脏腑气机,调 理气血
饮食不节 劳逸过度 情志内伤 外邪侵袭
不内外因
中医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的概念:邪气与正气的盛衰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邪正盛衰与疾病性质:邪气亢盛则病情严重,正气不足则病情缠绵 邪正盛衰与病情变化:邪气消长与病情轻重、病位深浅的转化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的调节方法:通过调理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六章病因病机PPT课件
第六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主讲:吴平
教学目标 :
掌握:
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的概念 外感六淫、七情内伤致病因素的特点
熟悉:
痰饮、瘀血致病因素的概念及特点
了解:
疫疬及其他致病因素的概念及特点
概述:
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外感病因: 发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了六淫、疠气等。
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② 善行数变: ③ 风性主动: ④ 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阳邪: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若空气停止流动,
那么风也不存在了。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而
开张。
易袭阳位:风邪侵犯人体时常常会以头面部、
肌表、腰背等阳位为主。
火易伤津耗气:
热邪伤人,一方面迫津外泄,另一方面消灼煎熬 阴津,从而耗伤人体的阴液,故火邪致病除热象 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 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的症状。加之气可随津 液的外泄而耗散,故还可见到气虚体倦乏力的症 状。
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热盛时可使肝阳亢奋,进而 引起肝风内动。此肝风因热甚而起,故又称“热 极生风”。临床表现为高热,四肢抽搐,两目上 视,角弓反张等。 火热之邪不仅易引起热极生风,还易于影响血液 的运行。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但火热之邪侵 犯血脉,轻则可扩张血脉,加速血行,甚则可灼 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 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 崩漏等。
火易致肿疡:
火邪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可发为疮疡痈肿 。如痤疮,痔疮,痈疽等。
二、疫疠
(一)含义:
疫,即传染之意;疠,有极为毒烈之意。疫疠是 指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致病因素。 又有“瘟疫”,“疫毒”,“戾气”,“毒气” 之称。
第一节 病因
主讲:吴平
教学目标 :
掌握:
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的概念 外感六淫、七情内伤致病因素的特点
熟悉:
痰饮、瘀血致病因素的概念及特点
了解:
疫疬及其他致病因素的概念及特点
概述:
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外感病因: 发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了六淫、疠气等。
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② 善行数变: ③ 风性主动: ④ 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阳邪: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若空气停止流动,
那么风也不存在了。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而
开张。
易袭阳位:风邪侵犯人体时常常会以头面部、
肌表、腰背等阳位为主。
火易伤津耗气:
热邪伤人,一方面迫津外泄,另一方面消灼煎熬 阴津,从而耗伤人体的阴液,故火邪致病除热象 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 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的症状。加之气可随津 液的外泄而耗散,故还可见到气虚体倦乏力的症 状。
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热盛时可使肝阳亢奋,进而 引起肝风内动。此肝风因热甚而起,故又称“热 极生风”。临床表现为高热,四肢抽搐,两目上 视,角弓反张等。 火热之邪不仅易引起热极生风,还易于影响血液 的运行。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但火热之邪侵 犯血脉,轻则可扩张血脉,加速血行,甚则可灼 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 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 崩漏等。
火易致肿疡:
火邪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可发为疮疡痈肿 。如痤疮,痔疮,痈疽等。
二、疫疠
(一)含义:
疫,即传染之意;疠,有极为毒烈之意。疫疠是 指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致病因素。 又有“瘟疫”,“疫毒”,“戾气”,“毒气” 之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
❖ (3) 外感寒邪传变及常见病证 ❖ 寒邪由表传里,易于从阳而化热,而发生病理性质的
转化,故为多种发热病证的原因之一。临床可见身热、 恶热、口渴引饮,或潮热谵语、便秘不通、腹胀满、 舌苔黄厚、脉洪大或沉实等症。若外感寒邪较重,或 素体阳虚,则寒邪即可直中于里,伤及脾肾,出现一 派寒象深重的症状,如恶寒、战栗、四肢厥冷、腹部 冷痛、肠鸣、腹泻等症。
❖ (2)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② 风性善行而数变。 ❖ ③ 风性主动。
④ 风为百病之长。 ❖ (3) 外感风邪的传变及常见病证:外感风邪侵袭人体的
途径及部位,大多在肌表、口鼻、肺系及肺。
寒
(1) 寒的概念:寒为冬季的主气。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 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感受 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也常为感受寒 邪之重要原因。寒病有外寒与内寒之分。外寒、内寒 虽有区别,但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阳虚内寒 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袭机体,积久不 散,则又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内寒病证之产生。
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3.内生五邪 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津液失调所产 生的化风、化寒、化燥、化湿、化热、 化火等病理反应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 ⑴外感性 ❖ ⑵季节性 ❖ ⑶地域性 ❖ ⑷环境性 ❖ ⑸相兼性 ❖ ⑹转化性
风
❖ (1) 风的概念: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 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中医学认为风邪为外感病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 素。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从而产生外风病证。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 《内经》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 两类。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 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 喜怒。”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 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 尽。”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中医病因病机
慈云徐老师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 病因,即是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病因学说, 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 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 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源、病邪等。它包括 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等。另 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有时是相 互作用的,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 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如痰饮、瘀血等, 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 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病因 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 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 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 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 理,为不内外因。”始以六淫邪气为“外所因”, 情志所伤为“内所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 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与 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 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 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 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2)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 寒性凝滞。
③ 寒性收引。
寒
❖ (3) 外感寒邪传变及常见病证
❖ 外感寒邪发病,首先伤及浅表肌腠,亦可直中于里,伤 及脏腑,亦有表里同病者。因此,外寒侵袭人体之途径 与风邪相仿(且多相兼),即由肌表、口鼻而入,伤及肺 系及肺。 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可出现一系列寒邪 外束与卫气相搏,腠理闭塞,阳气不得正常宣泄,以致 营卫失和,肺气失宣,临床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 由于寒性收引凝滞,且常滞留于经络、筋肉、关节之间, 导致络脉挛缩,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从而易于发 生头痛、身痛,或肢节痠痛等症。
寒邪侵袭人体,每多与风邪或湿邪相兼为患,而 成风寒或寒湿等病证。故临床上外感寒邪所常见的病 证,有伤寒、中寒、风寒、寒痹等。所谓寒痹,乃由 风寒湿邪兼杂而侵袭人体,留着于关节筋膜所致。由 于以寒邪为主,阻痹于经络血脉,常产生疼痛,故又 称为痛痹。
暑
(1) 暑的概念: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故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 火……其性为暑。”可见暑病就是热病,仅是季节上 的分别而已。由于暑邪与其他外邪不同,具有明显的 季节性,且独见于夏令。故《素问·热论》又说:“先 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所以,炎夏季节, 气温过高,或烈日之下,长时间露天作业,或工作环 境闷热,皆易感受暑热之邪而患病。暑纯属外邪,无 “内暑”之说
六气与六淫的பைடு நூலகம்本概念
❖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 1.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
常的自然界气候。在正常情况下,六气是 万物生长的条件,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 中,对六气已具有了适应能力,故六气对 人体是无害的。
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 邪的统称。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 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 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 暴冷、暴热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 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 而发生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反常的六气便称 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 “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 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 的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由于 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 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 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即可根据各种病 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而为临床 治疗提供依据。这种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的 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