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八章PPT课件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686b69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7.png)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 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了人类活动对 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性
1 生态系统维持
人地关系的理解有助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确保可持续发展。
2 社会繁荣
人地关系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环境保护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社会稳定
良好的人地关系有助于社会和 谐稳定的发展。
经济繁荣
人地关系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 的繁荣和可持续性的增长。
结论和展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对于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够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寻找更符合人类和地球未来需求的人地关系发展模式。
3 文化传承
通过人地关系的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人地关系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1
自然适应
人类通过学习和适应自然环境,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技术创新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模式。
3地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习惯对自然环境的影 响。
社会与经济发展
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地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态势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条件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限制性对人地关系产生影 响。
政策与法律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对人地关系的引 导和约束。
人地关系发展中的挑战与问题
• 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 •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冲突 • 城市化与资源消耗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下册 课件 第8章 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共28张PPT)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下册 课件 第8章 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79e008fe009581b6ad9eb3a.png)
B.光照强的特点
C.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D.降水稀少的特点
5.新疆绿洲地带主要特色农产品是( )
A.水稻、油菜、甘蔗
B.棉花、甜菜、瓜果
C.玉米、高粱、小麦
D.小麦、花生、大豆
检测提升
6.读我国某省区行政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__级阶梯, 山脉A是________,盆地B所处的温度带是 ____________。 (2)该省区主要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请从 海陆位置和地形两方面说明这一气候特征的 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省区发展了绿洲灌溉农业,其水源主要 来自山区降水和______________,修建的古老 引水工程的名称是__________。 (4)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有长绒棉、哈密瓜、西 红柿、枸杞等。请分析当地特色农产品高产 的气候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
1.读图分析西北地区的河流有什么特点? 2.探究分析干旱的气候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哪些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干旱对河流影响】
【干旱对植被影响】
某摄影家在西北地区拍摄了甲、乙、丙三个地点的照片,没有说 明具体拍摄地点,请你来猜一猜照片的拍摄地,运用交互式电子 白板将照片和图中的拍摄地点(甲、乙、丙)连线。
【干旱对植被影响】
干旱
人文 影响
原因
位置
地形
农业 生产
畜牧业 种植业
生活
饮食 民居
【干旱西北】
400mm
探究分析:西北地区干旱原因
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山岭重重阻隔
来自海洋的湿润 气流难以到达
降水稀少 气候干旱
400mm
人教版八下地理 8.1自然特征和农业 课件 (共29张PPT)
![人教版八下地理 8.1自然特征和农业 课件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5ac3212ad02de80d5d8402c.png)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年降水量50毫米以 下对应荒漠地区
降水量逐渐减少
年降水量50-200毫 米对应荒漠草原 400
年降水量200-400 毫米对应温带草原
200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大兴安岭
昆仑山—祁连山—长城
内蒙古 盆地
山地
干旱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内流
400毫米
一、单项选择题 读“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景观分布” 图,完成1、2题。
• 4.(2012·涪陵学业考)干旱是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下列
内容与此无关的是 ( D )
• A.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B.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 C.河流很少,且多为内流河
D.以平原为主,多水田
• 二、综合题 • 5.北京时间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 • 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
塔里木盆地
从图中指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分布的省份和主要地形 区
小组活动一:1、“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什
么季风? 2、由于“春风不度玉门关”,使西北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玉门
夏季风
干旱
小组活动二:了解西北地区干旱范围
50毫米以下
200~400毫米
50~200毫米
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第八章 第一节 西北地区 自然特征与农业
沙漠奇观——月牙泉
雅丹地貌
1.运用地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能够描述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并能
分析本区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地图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7c30d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2.png)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 发展,即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 类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 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
人地关系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驱动力
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主要 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人类对 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会 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入。
技术驱动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 力量。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 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在城市规划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 导我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 绿化覆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强调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 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在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导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续发展。
02
CATALOGUE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适应性规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资 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受到挑战。因此,人类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资 源环境的变化。
人地关系的地Biblioteka 性规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存在差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遵循地域性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地理八级下册八章一节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完整版)PPT 共PPT)
![人教版地理八级下册八章一节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完整版)PPT 共PPT)](https://img.taocdn.com/s3/m/14e1967efc4ffe473368abee.png)
坎儿井
人教版地 理八级 下册第 八章第 一节西 北地区 的自然 特征优 秀课件P P T 共P PT)
新疆绿洲农业著名的农产品
基于特有的光热条件,棉花、甜菜和多种瓜 果成为新疆绿洲的特色农产品。
人教版地 理八级 下册第 八章第 一节西 北地区 的自然 特征优 秀课件P P T 共P PT)
人教版地 理八级 下册第 八章第 一节西 北地区 的自然 特征优 秀课件P P T 共P PT)
胡杨树的简介
胡杨,适应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对温度大幅 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长,喜光,喜土壤湿润,耐 干旱,耐高温,也较耐寒;能够忍耐极端最高温45℃ 和极端最低温-40℃的袭击。
胡杨有特殊的生存本领。它的根可以扎到20米以 下的地层中吸取地下水,并深深根植于大地,体内 还能贮存大量的水分,可防干旱。胡杨的细胞有特 殊的机能,不受碱水的伤害;能不断地从含有盐碱 的地下水中吸取水分和养料。
人教版地 理八级 下册第 八章第 一节西 北地区 的自然 特征优 秀课件P P T 共P PT)
人教版地 理八级 下册第 八章第 一节西 北地区 的自然 特征优 秀课件P P T 共P PT)
梳理归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距海遥远
干 降水稀少 旱
西
高山阻挡
北
温带草原牧场 畜牧业为主贺兰山为界
山地牧场 天山山麓
种植业为辅 灌溉农业
活动:量一量,算一算
C
A
渤海
B
三个地方到渤海的距离长短,产生哪些结果?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气温
降水
各抒己见: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1cc1dd0029bd64793e2c48.png)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 地球 第二章 地壳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五章 地貌 第六章 土壤圈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八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3.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 和土地类型的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 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 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 5. 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
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更合理的利用和 改造的途径以及整治方法。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 学期周数:18
❖ 学时每周:3
❖ 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
第四版
❖ 参考资料:
1. 王健,现代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滁州学院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网 4. 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网
❖ 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 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 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1. 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 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 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 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 展规律;
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第七、八章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
![第七、八章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c2be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6.png)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哪几界?P276-279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1、名词解释:生态学、生境、种群、植被、建群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食物链。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科学;P279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P279种群: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体;(P292)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P297)建群种: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P298群落演替: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代替的过程;P30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行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P306食物链: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连接而形成的一个能量和物质流通的系列。
P3082、简述生物之间的关系。
(P288-290)(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彼此不能分开而单独地生存。
(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也无利的关系。
(4)竞争:对于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要求的不同物种或同种的不同个体,为了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
其结果,起初双方都受损伤,但最后是一方获胜而另一方被淘汰。
(5)捕食:捕食者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的现象。
捕食者因获得食物而受益,被捕食者则受到抑制或死亡。
(6)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组织中吸取营养,但并不经常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
新人教版 八级地理 第八章 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课件共PPT
![新人教版 八级地理 第八章 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课件共PPT](https://img.taocdn.com/s3/m/658608a6fad6195f302ba62e.png)
•
3.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 创作实 践中逐 渐形成 的独特 的语言 艺术个 性,是 诗人的 个人气 质,诗 歌美学 观念在 作品中 的凝结 ,是具 有恒定 性的, 区别于 其他诗 人的艺 术特色 。不同 的诗人 往往表 现出不 同的语 言风格 ,同一 诗人的 不同作 品,语 言风格 有时也 不尽相 同。
再见
•
1.每回以一个或多个人物为中心,而 以许多 次要人 物构成 一个社 会环境 ,从人 与人的 关系上 ,从种 种日常 生活活 动中, 来表现 人的思 想性格 与内心 世界。
•
2.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 在结构 上有一 些共同 的特点 。大概 而言, 第一, 故事的 发展, 前后勾 联,一 步紧一 步,但 又疏密 相间, 摇曳多 姿。
旱地寻宝——干旱之地
昆仑山
天山
周围高大山脉阻挡
旱地寻宝——绿洲生命之源
旱地寻宝——绿洲生命之源
阅读图8.18,找出塔 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镇, 说出它们的分布特点。
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 镇、交通线分布与水 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旱地寻宝——宝地初现
图8.18中有两条纵贯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 路,猜测修建这两条 公路的原因。
•
想情绪 。关于 人物, 他很少 做长篇 大论的 叙述, 很少以 作者身 份出面 来介绍 他们, 也没有 作多少 添枝加 叶的描 写。
•
5.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首先要 立足文 本,通 过分析“ 母亲”的 言行概 括归纳 出母亲 的形象 特点; 然后围 绕这些 特点组 织语言 ,表达 赞美之 情;发 短信要 采用第 二人称 。
•
6.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 的人, 先要治 理好自 己的国 家。要 想治理 好自己 国家的 人,先 要使家 族中的 各种关 系整齐 有序。 要想使 家族中 的各种 关系整 齐有序 的人, 先要修 养好自 身的德 行。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1015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d.png)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其空间分布特征的一门学科,涵盖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领域。
在自然地理学中,综合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
本章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方法和应用。
一、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方法1.综合研究方法的要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主要涉及四个要素:空间要素、时间要素、观测和实验要素、分析和综合要素。
其中,空间要素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分布和变化的关键,时间要素是考察自然环境演化和变化的基础,观测和实验要素则是获取地理数据和验证科学假设的手段,分析和综合要素则是将多个要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2.综合研究的方法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观测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统计方法、模拟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等。
观测方法主要通过实地观测和数据采集来获取自然环境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实验方法主要通过构建实验模型来研究自然环境的原理和机制;比较方法则是通过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的数据来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变化规律;统计方法则是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自然环境的规律;模拟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来模拟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和结果;综合分析方法则是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二、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应用1.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在地质领域的应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在地质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构造地质、岩石地质和古地理等方面。
通过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和变化,可以揭示地质构造演化的过程和机制,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综合研究不同岩石类型和地质成因,可以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和地质历史,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综合研究古地理信息和地球气候变化,可以了解古地理环境的演化和气候变化的机制,为气候变化预测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2.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在气候领域的应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在气候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气候模拟和气候预测等方面。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65503581c758f5f71f678a.png)
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 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
水文学
生物学
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
行研究的。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 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第20页/共2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3)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成分的学科统称 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 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 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部门人文地理学(包括 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 学等)。而感应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则是现代人文 地 理 学 的 综 合 研 究 方 向第。11页/共21页
上述分科的划分是代表地理学分科中的“三分法” (自然、经济、人文)和“三层次”(统一、综合、 部门)的观点。
此外,在地理学分科中还应该考虑“三重性”的 观点,即首先是理论性方面的理论地理学的研究, 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其次是应用 性方面的应用地理学的研究;第三是区域性的区域 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即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这三者的具体内容和重点虽有不同,但对上述地理 学各分科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08c1d82de80d4d8d05a4f59.png)
⑧荒漠为主,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高山有深林和高山草原; ⑨中生代末期以来断续出现干旱半干旱气候,植被逐渐干生化,植物种属少; ⑩外营力较弱,构造地貌保存良好,第四纪曾有较湿润的时候,有些地方古代水 系发达,3500M以下有第四纪冰川遗迹; 人类影响较东部季风区小,只在内蒙古、宁夏及有高山流水可资灌溉的地方影响 较大; 绿洲发展农业,干草原与荒漠草原发展畜牧,山地部分宜林牧。主要问题是水源 保证,固沙与防止盐渍化。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系统 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 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的开放系统。
2.耗散结构 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 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3.土地评价的原则 ①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适宜性是指在土地属性不致退化甚至恶化的前提 下,土地对一般或特殊利用方法的适宜程度;限制性是指土地在某些不利因素影响 下,不适宜某种利用方式的程度。 ②效益与投入比较原则。效益好而投入少为好地,效益低投入多为坏地;
③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要求比较多适宜性土地的各种用途,要求最佳利用 途径并综合评定土地质量; ④永续利用原则。要求从长远利益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重视保护生态与环 境; ⑤因地制宜原则。既考虑到制约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也考虑当地劳动力、市场、 资金等经济因素。 4.土地分级 5.土地分类 第五节 人地关系研究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第八章土壤第1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
![第八章土壤第1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https://img.taocdn.com/s3/m/94e424691ed9ad51f01df2e7.png)
硝酸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成
硝酸。
(2)腐殖质化过程
土壤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
为比原物质组成结构极为复杂、更为稳定的
暗色的腐殖质的过程。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2、腐殖质的类型和性质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 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 85-90 %。它是 一种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 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 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1)腐殖质的类型 土壤腐殖
质可为: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棕腐酸。
土壤腐殖质组分及其分离过程图式
(2)腐殖质的性质
带电性:两性胶体,以带负电为主
腐殖质 分子结
构核心
—COOH —OH —NH2 —COOH
腐殖质 分子结
构核心
—COO— O—NH3+ —COO-
+ H+
可与Fe、Al、Ca、Zn等高价金属离子络合。
土壤矿物质脱盐基,脱硅,富铁铝化的程度,可表明 其分解迁移的强度。土壤学中采用土体中某些化学元 素被淋溶的程度来表示风化强度。 硅铁铝率:即土壤或黏粒中SiO2/R2O3摩尔数比率。该
值小,表明脱硅富铝化过程强。
以 AI2O3 为标准是因其为土壤中最为稳定的化合物。
(3)中国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表现
土粒分级标准
2、土壤质地的概念 自然土壤的矿物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 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质
地。
3、土壤质地类型
土壤质地分类及划分标准世界各国不一,当今
国际土壤学界常用的是美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砂土、壤土、黏土。
高中地理学科素材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共53张PPT)
![高中地理学科素材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共5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8bc35b0d1f34693daef3e69.png)
赫伯森、帕萨格、贝尔格、格里高里耶夫、伊萨钦科。
现代地理学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1、自然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环境 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地 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 和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可以包括六个层次——人 类未认识的环境、人迹未到但有所认识 的环境、人迹所到的环境、人为环境、 人类创造的环境、人体环境。
3)三重性:
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
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研 究)
⑵从地理学发展史来看地理学分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在分析思潮的影响下 不断发生危机,而为应对这种分化所做的努力并未削弱分析 思潮的影响。 (1)区域学派:区域地理被看作地理学的主体。 赫特纳、哈特向。 (2)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的 关系。 拉采尔(决定论)、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可能论) (3)景观学派: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 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每 一个自然区域都是自然现象的复合体,由气候决定。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研究对象,如:
气象气候学 ——大气圈 地质、地貌学 ——岩石圈 水文地理学 ——水 圈 动植物地理学 ——生物圈
地质地貌学——掌握“地貌”要素 气候学与水文学——掌握“气候”、“水” 要素 土壤、植物地理学——掌握“土壤”、“植 被”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 ——掌握“五大要素”之 间的关系及其所形成的规律
只注意分析或只注意综合都是不正确 的,都不能全面地认识自然界。 所以部门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不
能相互代替的。
第一讲 绪 论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1)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1)](https://img.taocdn.com/s3/m/37d07d3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3.png)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1)风化作用(Weathering)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的辐射,温度的变化,大气、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沙粒,或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Physical weathering)定义: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改变。
1、负荷及应力发生变化是指形成于地壳深处的岩石,后来受到地壳运动的抬升,上覆岩层逐步被蚀去,释放了原来受压的应力,由此而引起岩体膨胀。
当膨胀超过了弹性限度后,岩石就会发生破裂而产生许多可见的裂隙或隐伏的纹理,称卸荷裂隙。
这种作用称为剥离作用,在花岗岩分布区最为常见。
2、热力风化:岩石因温度变化发生剥落的过程称热力风化。
地表所受的太阳辐射不仅有昼夜变化也有季节变化,这造成气温和地温也发生日变化和年变化。
受日温差影响较大,年温差影响较小。
因温度变化而引起岩石体积发生膨胀与收缩作用,从而引起岩石的破坏。
3、冻融风化与盐风化:外来晶体在岩石裂隙中的挤压作用冻融破坏: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扩大裂隙,冰再融化,向深处渗入,再次冻结,加大裂隙,如此反复。
盐分结晶破坏:裂隙中的水含有大量矿物质,水分蒸发,溶液浓度逐渐达到饱和,便结晶成盐类。
所形成的盐类结晶体对岩石产生一种撑胀作用,结果使岩石崩裂而破碎。
4、生物作用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biophysical weathering)根劈作用:树根沿裂隙生长,楔入岩隙,扩展裂隙,把岩石挤开,这种作用称为根劈作用。
蚯蚓、蚂蚁等的生物机械破坏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 定义:岩石在水、大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溶解、水解、水化、氧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改变了化学成分而分解成新物质的过程。
1、溶解作用:是指水对矿物的直接溶解。
(因为水分子的偶极性,所以水是一种好的溶剂。
)12常见主要造岩矿物的溶解度大小顺序:食盐石膏方解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滑石蛇纹石绿帘石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2.水化作用:是指水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化合,水参与到矿物的晶格中去,改变了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矿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化 太阳辐射进入地理环境后,被大气、水、地面和土 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并最终返回宇宙空间,而 地理环境则始终保持能量收支平衡。
9
作用于地表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
经度地带性概念不能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实际,不 具备科学性,主张予以摈弃。
30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三节 自然区划 第四节 土地类型研究 第五节 人地关系研究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 1. 自然地域综合体 “各种现象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 “各自然要素相互关系”
18
圈层间的主要水分循环
蒸发、 蒸腾使水变 为水蒸气, 从水圈、岩 石圈、生物 圈进入大气 圈,水蒸气 在大气圈中 随大气环流 而运动,最 后以降雨、 降雪等形式 回到水圈、 岩石圈、生 物圈。
19
碳循环
20
氧循环
21
氮循环
22
矿质循环
23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 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 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 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一般公认的地理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
15
大气与地面的能量平衡
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同时也在发射长波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大 部分被大气吸收,少部分散失到地外空间。大气的长波辐射是多方向的,向下的长 波辐射返回地面,叫做逆辐射,向上的长波辐射有可能散失到地外空间。地面还在 不断地向大气输送显热与潜热。但总体上,地面与大气都保持着能量的平衡。
3
2. 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 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 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 此概念由E.索恰瓦提出,他还为其定了几条逻辑 原则:
4
1)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有某种自由度; 2)地理系统中各种过程或现象之间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 的因果关系; 3)分异(differentiation)与整化(integration)相互补 偿的原则; 4)地理系统尺度理论; 5)地理系统中存在关键要素; 6)地理系统的稳定动态。
太阳的短波辐 射占地表全部能量 输入的99.986%, 是地球表层系统的 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10
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的传输与转化-太阳能
11
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的传输与转化-地热能
12
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的传输与转化
——地球自转能
13
圈层间的能量的交换
第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进行着热能、动能、化学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第二,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在进行着热能、化学能、动能的交换。 第三,水圈与岩石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动能、势能与化学能的交换。 第四,生物圈与其他三个圈层之间,普遍存在着热能与化学能的交换。
27
(三)地带性规律研究的近期发展
28
二、非地带性规律 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非地带性 分异主要包括: (一)海陆分异 海陆分异是地球表面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海陆分异的外在表现形式。
29
(二)陆地干湿度分带性 陆地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主要是指在热量背 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 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 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 干湿度分带性与大陆广狭和海岸带走向有着密切的 联系。
26
2.由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 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 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3.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 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4.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 另一种规律。
由此可以看出,道库恰耶夫的地带和带,实质上是纬度 地带和纬度带。
16
各纬度能量平衡与极向热输送(Strahler,1997)
作为整个地球表 层系统,从年平均 状况来说,能量处 于平衡状态。但是 对于地球表层的各 个部分来说,能量 却不一定是平衡的。 实际上,在低纬度 地区是能量过剩区 域;而高纬度地区 是能量亏损区域。 因此在地表存在着 极向热输送。
17
三、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物质交换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主 要表现形式之一。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因此物质交换与能 量传递总是同时进行的。
5
3.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 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 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 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6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一)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组成, 2.圈层组成, 3.要素组成。
7
(二)能量基础 地理环境主要和稳定的能量供给来自太阳辐射,
14
地球表层系统的辐射平衡(Murck,1996)
太阳几乎以恒定的数量 不断地向地球提供短波辐射, 其中一部分直接被大气中的 云、尘埃和洋面、陆面反射 回地外空间,剩余的则被大 气、海洋、陆地吸收,用于 升高它们的温度。与此同时, 大气、海洋、陆地也在不断 地向地外空间发射长波辐射。 从长时间平均说,地球接受 的辐射能与发射出去的辐射 能是相等的,因而地球表面 的温度保持不变。
24
一、地带性分异规律 (一)地带性规律学说的形成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地带性规律学说的本质含义
B.B.道库恰耶夫是地带学说的创立者,其地带学说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25
1.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实际上地球上 的热量带有7个, 即热带、南亚热带、 北亚热带、南温带、 北温带、南寒带、 北寒带。由于热量 的不同,导致了各 个地带的地表环境 不同。当然有些热 量带可进一步细分。 纬度地带性规律是 全球尺度的地域分 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