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赏析说课讲解
孙子兵法详解 ppt课件
![孙子兵法详解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303b86ad51f01dc281f1b3.png)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 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 情者也。 ”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 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 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孙子兵法详解
三、主要军事思想
(一)战争观和认识论
专述“知”之方法
• 重战 《行军篇》:
• 慎战 • 计战 • 备战
孙子兵法详解
三、主要军事思想
(二)战略思想
▪ 全胜思想 ▪ 全胜手段 ▪ 全胜战例
《谋攻篇》: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 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破伍次之。”
孙子兵法详解
“孙子说:‘上兵伐谋。’在越 南战争的情况下,‘谋’即指大 战略。美国忽视了孙子的这一英 明忠告,愚蠢地投入了战斗。”
--《大战略》
孙子兵法详解
《孙子兵法》在日本
“兵学经典” “世界第一兵书” “百世兵家之师” “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详解
德皇威廉二世:
“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 不至于遭受亡国之痛苦了”。
著名的战争指导规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详解
【中心思想】积蓄力量,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内容】
备战思想: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富国强军的思想: 修道而保法
胜于易胜的制胜思想: 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以众击寡的制胜思想: 以镒称铢
孙子兵法详解
【中心思想】发挥力量,打击敌人 【主要内容】
掌握力量运用四个环节:
【中心思想】随机应变,灵活用兵 【主要内容】
–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有备无患 –克服“五危”
“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
孙子兵法详解专业知识讲座
![孙子兵法详解专业知识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3f6fd734f7ec4afe05a1df21.png)
子
田完(陈完) ……
生
……
平
……
……
田无宇
田恒 田书(孙书) 田穰苴
孙凭
孙武
田和
……
……
……
……
孙膑
《本孙文子档所兵提法供》的概信述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孙。子文档兵如法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一)孙子生平
• 奔吴隐居,著书立说
• 吴宫教练
• 助吴成霸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 显名诸候,孙子与有力焉。”
• 归隐山林
《本文孙档子所兵提法供》的信概息述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孙。子文档兵如法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二)《孙子兵法》产生的 历史背景
• 春秋时期的政治背景 • 春秋时期的经济背景
社会矛盾激化,斗争更加激烈
大国争霸,战争频繁 生产工具改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武 器装备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技术优势,
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 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 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 他就是2500年前中国的孙子。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海湾战争与孙子兵法:
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军官 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兵法》 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性的录音 带。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 ……孙子,这位中国古代军 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 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 争机器的旁边。”
--汤米·弗兰克斯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孙子兵法》讲义(第6讲)
![《孙子兵法》讲义(第6讲)](https://img.taocdn.com/s3/m/e0c8b51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1.png)
《孙子兵法》讲义(第6讲)教学内容:《孙子兵法》虚实篇教学目的和要求:对《虚实篇》原文进行解读和义理阐发。
让学员了解战争中虚实的范畴,探讨如何掌握战场的主动权,避实就虚,以实击虚,使敌军受制于我,而我却不受制于敌。
教学重点:避敌之实,击敌之虚;掌握主动,克敌制胜;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敌变我变,灵活应变。
【原文】孙子兵法6、虚实①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②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④,趋其所不意⑤。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⑥,至于无形。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⑦。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⑧也;退而不可追者。
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⑨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⑩,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⑾,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⑿。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⒀,亦奚益于胜败⒁哉?故曰: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⒂,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⒃,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⒄。
《孙子兵法》的详细分析
![《孙子兵法》的详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e4bcd47f1922791788e808.png)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2.3.4 《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孙子兵法》共13篇,分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孙子兵法》有6000多字,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军事的方方面面,并且每一方面都有很深刻的见解。
李德·哈特很推崇《孙子兵法》,在其书《战略论-间接路线》引用了13条孙子语录。
作者在此选一部分进行讲解。
2.3.4.1 计篇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火攻篇: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注释: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
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
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
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
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
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孙子说要对待战争要慎重,因为战争关系一个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
战争不仅能毁灭人类文明(即人类创造的成果MV),更是毁灭了创造人类文明本身的人类(毁灭了F)。
李德·哈特说:“战争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和平。
”如果能1通过其他办法维持和平,则绝对不应该选择战争。
战争应该是最后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计篇: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讲义(第16讲)
![《孙子兵法》讲义(第16讲)](https://img.taocdn.com/s3/m/7f49753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69.png)
《孙子兵法》讲义(第16讲)教学内容:《孙子兵法》的经世致用教学目的和要求: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教学重点:“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孙子兵法》的经世致用一、何谓“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群体中,王阳明是比较独特的一个。
在思想上,他以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开创了中国思想的新境界。
在事功上,他平定南中之变、平定宁王叛乱、平定西南边疆叛乱,以儒者兼事功,为古来所少有。
作为一个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的典范,在今天他的许多思想和经验仍不过时。
作为一个思考者的王阳明:阳明先生是一个思想家。
阳明主张心即理,主张立志,从内心下功夫,正所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他点出人人都有良知,只要反求诸心,“致”的工夫做足,人人都有成圣之路。
在他那里,成为圣贤不再是士绅的专利,士、工、农、商不必好高骛远、心游万里,只需立足本职工作,“在事上磨”。
就如同孔子,在担任掌管畜牧的乘田时,就要关心牛马茁壮;在担任管理粮仓的委吏时,就要把出入的账目弄清楚,素位而行,即可成为圣贤。
可以说,王阳明为每一个人都打开了一个向善成才之门。
阳明的这个思想与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谓异曲同工,这也是后人称阳明有孟子气象的原因所在。
他还提倡“知行合一”,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而不行非真知,他反对人们懵懵懂懂地去行、也反对知而不行。
孙子兵法注解原文与解析
![孙子兵法注解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71950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e.png)
孙子兵法注解原文与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兵法典籍,全称为《孙子兵法·兵势篇》。
作为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孙子兵法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略和管理领域。
一、背景介绍孙子兵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裂成多个小国,战争频发。
面对这种情势,孙武开始思考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书写了孙子兵法。
二、原文解析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其文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军事策略和战术的原理。
下面将对其中几个经典原文进行解析: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强调了军事的重要性,将军事视为国家安危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争不仅仅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统治和发展的关键。
2. “故将出奇者,胜半;将不出奇者,胜亦半。
”孙子强调了奇袭战术的重要性。
出奇制胜是孙子兵法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奇袭战术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充分利用战场上的意外和突发情况。
3.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犹如山之无陵,地之平。
”这句话强调了将军在行军作战的时候应保持冷静和沉着,同时应遵循正义和纪律。
将军要像山一样无坡陡,地一样平坦,才能使士兵有信心并且行动起来更加顺利。
4. “兵之情主速,乘时不可失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军事行动中,把握时机非常关键。
军事行动中的任何迟疑或错过时机都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
三、现代应用孙子兵法的思想在现代军事和管理领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在军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被很多企业和组织用于战略规划和管理。
1. 军事战略孙子兵法对于军队的作战思想和战术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灵活运用奇袭战术、保持冷静和沉着等,都能够帮助军队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2. 企业管理孙子兵法中的一些原则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例如,战略规划、团队建设、资源调配等,都可以借鉴孙子兵法的思想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战略执行力。
3. 个人发展孙子兵法的一些原则也可以用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孙子兵法》阐述的重要军事思想解析教学课件
![《孙子兵法》阐述的重要军事思想解析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594afe4a7302768f9939a7.png)
• 第一、统摄全局的大战略观。
• 军事战略不仅包括狭义的指导与筹划 战争的方略,还包括广义的指导与筹 划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方略。《孙子兵 法》 号称“武经冠冕”,是世界上 公认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孙 子兵法》站在统摄全局的国家政治的 高度,理性地审视战争问题,拥有大 战略观。
论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 第三、行之有效的“战胜”思想。
• 孙子善战思想的核心,是以小的代价赢 得大的胜利
• 孙子的胜负观,除了“全胜”之外,就 是“破胜”。“全”是政治解决问题, “破”是战争解决问题。“全”是不流 血的战争。“破”是流血的政治。孙子 虽然以“全胜”为其最理想的战略追求, 但是他的十三篇中,百分之七八十的篇 幅是论述的“破胜”之法。用兵打仗, 毕竟是《孙子兵法》的主体内容。
• 通观《孙子兵法》,我们看到,从很大程度 上说,它主要讲了两个字(词):一个是 “全”,一个是“破”。“全”是不战而胜, “破”是交战而胜。“全胜”为上,“破胜” 次之。 实现“全胜”的方法是“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实现“破胜”的方法是“其 次伐兵”、“其下攻城”。
• “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也 就是说,在敌人的战略企图还没有付诸实施 之前就揭露它、破坏它,使之夭折,使之破 产。这是一种最省力、最省事、最高明的斗 争方法。
追求全胜
• 第二、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 思想。
• 孙子最理想的战略追求是“不战而屈 人之兵”
•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书,但是 它的最高追求却不是战争,不是追求 战争的胜利。它说:“百战百胜,非 善之善者也。”那么,什么才是它最 理想的战略追求呢?它说:“不战而 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授课讲义(第一讲:概述)
![《孙子兵法》授课讲义(第一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a10c97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7a.png)
《孙子兵法》授课讲义(第一讲:概述)第一讲:概述《孙子兵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也是举世公认的兵学圣典。
其成书于2500年前,虽只有区区6000余字,却被评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首。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外文名称:The Art of War 。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武本人就是旷世罕有的军事天才,曾以3万军队打败楚国20万军队。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唐太宗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庙谟藏稷契,兵略贮孙吴。
令下三军整,风高四海趋。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诗中的“孙吴”既指《孙子兵法》《吴子》两部兵书。
白居易在诗中赞叹古代的治国方略藏在稷、契典籍当中,用兵韬略蕴藏在《孙子兵法》和《吴子》两部兵书之中。
在他看来,运用孙武、吴起的方法治军,天下就会太平无虞。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十三篇,其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
《孙子兵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孙子兵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e5012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2.png)
《孙子兵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孙子兵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
《孙子兵法》赏析ppt课件
![《孙子兵法》赏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b3df3502768e9950e73801.png)
3
《孙子兵法》是一个非常全面完 整的体系,这个书篇幅不大,只 有五千九百多个字,共十三篇。 它自己本身有个逻辑体系。
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 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 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 二;用间第十三。
10
2、《孙子兵法》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一些MBA课程将《孙子兵法》作为经典参考书。
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也曾在其 《营销管理》一书中,探讨了兵法在营销中 的应用。
日本企业家非常推崇孙子“上下同欲者 胜”的思想,将其与儒家思想结合创立了 温情主义的合作型管理模式。
50年来,索尼公司“以正合,以奇胜”。
11
3、在生活实践中如何理解运用《孙子兵法》 “不以法为守” 、“而以法为用” “常能缘法而生法” “与夫离法而合法” (宋)何去非
12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上兵伐谋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 《孙子兵法》包含四个层次: 1、战争观念
“慎战” 2、战略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5
3、战术思想 核心 “致人而不致于人” “知彼知己” “避实而击虚” 4、治军理论 “令之以文,齐之以物”
5、利与害 6、迂与直 7、全与偏
“无所不备,无所不寡” 8、知与行
9
四、《孙子兵法》的实践运用
1、《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武去世将近 2500年之后,其战略思想正在深刻地影响着 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 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孙子兵 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https://img.taocdn.com/s3/m/832a2b2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c.png)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计篇①第一[原文]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
兵者,诡道也⒁。
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
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
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
这里指战争。
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
”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
孙子兵法精要简析精品PPT课件
![孙子兵法精要简析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ebe7b0669dc5022aaea00ff.png)
其时,楚国的伍子胥因逃避楚平王对其家族的陷害,也迁到吴 国,孙武和伍子胥两家的不幸遭遇,使二人相互引为知已;伍子 胥后成为吴王的谋臣,便以讨论兵事为由,多次向吴王举荐孙武; 吴王答应孙武携兵书出来见,见孙武学识渊博,谈吐不凡,尤其 所献兵书十三篇实为奇书,从而吴王对孙武备加赏识。
第三篇:谋攻篇
❖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四篇:形 篇
• 在古语中,“形是有质之称”, “形”讲得是可视可见的有形物质及其 形态。这里的“形”是指战争力量及其 表现形式。战争是力量与力量的对抗。 力量是战略的一个核心要素。力量对抗 是战略所展开的逻辑起点。在此,提出 著名的“先胜后战”的思想,揭示了“ 强胜弱败”的战争规律。
第四篇:形 篇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第四篇:形 篇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 胜。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第五篇:势 篇
力量体现于“形”而蓄发于 “势”。“势”指的是“形势”、 “态势”、“气势”、“位势”等意 思。如何增强自己的力量,如何将自 己现有力量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如何 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更大的胜利,这都 与“势”有关。
第五篇:势 篇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
穷也。
第六篇:虚实篇
虚实,反映了力量两种基本的 形态。一般说来,“实”是指强大、 主要和有备的力量,“虚”是指薄 弱、次要和无备的力量。在具体的 作战实施过程中,“虚”和“实”, 是在双方力量对抗中显现的,是反 映双方力量对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对立统一范畴。
《孙子兵法》赏析
![《孙子兵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f7fe334028915f814dc2ba.png)
《孙子兵法》赏析------------------------------------------作者xxxx------------------------------------------日期xxxx《孙子兵法》赏析《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经典军事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被誉为“兵学圣典”,这部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更是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
《孙子兵法》全书一共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地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其中《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
曹操评论此篇说:“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险易、远近计于庙堂也。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计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孙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从宏观上对政治军事等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行预测,其中的“慎战”思想是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孙子兵法》全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思想。
《作战篇》讲的是作战前的准备和筹划,并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其主要内容便是“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即作战物资由国家供应,生活物资由敌人供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国家的现有资源并减小对经济的损失。
“胜敌而益强”,在战争中不断扩充自己,增强自己的实力。
而“兵贵胜,不贵久”也体现了孙子“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思想。
《谋攻篇》则进入了作战谋划阶段,讲用智谋克敌取胜。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从这里可以看出,孙子并不主张用战争解决问题,“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用其他手段解决问题就绝不发动战争,这也与其“慎战”的思想相吻合。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出自于此篇,这也说明孙子所提出的谋略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孙子兵法》的高明之处,它不是单单强调谋略诡道,而是强调实力与谋略兼备,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明的计策,而忽视对自身硬实力的培养。
《孙子兵法》讲义(第3讲)
![《孙子兵法》讲义(第3讲)](https://img.taocdn.com/s3/m/70fb3c1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c.png)
《孙子兵法》讲义(第3讲)教学内容:《孙子兵法》谋攻篇教学目的和要求:对《谋攻篇》原文进行解读和义理阐发。
让学员了解用兵对国家经济实力的依赖关系,理解慎兵理论和用兵只宜速、不宜久的重要原则。
教学重点:用兵之法,全胜为上;上兵伐谋,其下攻城;不战屈人,善之善者;集中兵力,以众击寡。
【原文】孙子兵法3、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①,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②。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③,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④,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⑤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⑥,故兵不顿⑦,而利可全,此谋攻⑧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⑨,五则攻之,倍则分之⑩,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⑾,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⑿,大敌之擒⒀也。
夫将者,国之辅⒁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⒂。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⒃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⒄者胜;上下同欲⒅者胜;以虞⒆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⒇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①全国:全,完整、完全,这里作动词,指完全地占有。
全国:指完整地占有别国的领土。
②全军:军,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每军为12500人。
全军:指完整地降服一支军队。
旅: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500人。
卒: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100人。
伍: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伍5人。
《孙子兵法》简析(最经典版本)解析 共67页
![《孙子兵法》简析(最经典版本)解析 共67页](https://img.taocdn.com/s3/m/ce3e3066eefdc8d376ee326b.png)
• 孙膑:战国中期人,孙武的后世子孙, 晚百余岁,著《孙膑兵法》。
三十六计
• 胜战计:1.瞒天过海 4.以逸待劳
• 敌战计:7.无中生有 10.笑里藏刀
• 攻战计:13.打草惊蛇 16.欲擒故纵
• 混战计:19.釜底抽薪 22.关门捉贼
• 并战计:25.偷梁换柱 28.上屋抽梯
• 败战计:31.美人计 34.苦肉计
孔子:不患无位,患
国学的思想精华
儒家:孔 子、孟 子、荀 子 释家:慧 能 道家:老 子、庄 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 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 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 “仁者爱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利人 者人恒利之”。 “得人心者得天下”; “泛爱众而亲仁”。
与正确的敌人
发生一场正确的战争
全胜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 想 故兵贵胜,不贵久。 ——《作战篇》
胜可为。
——《虚实篇》
最高理想:保全自己也保全对方。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
不察也。
——《始计篇》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 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
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
风起之日也。
——《火攻篇》
(一)知时:掌握时代的脉动
王船山:太上先时,其次随时,其次后时, 最下逆时。
践墨随敌
☺较有弹性的人将是赢家
(一)知时:掌握时代的脉动
王船山:太上先时,其次随时,其次后时, 最下逆时。
《孙子兵法》的制胜之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赏析
《孙子兵法》赏析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经典军事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被誉为“兵学圣典”,这部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更是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
《孙子兵法》全书一共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地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其中《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
曹操评论此篇说:“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险易、远近计于庙堂也。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计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孙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从宏观上对政治军事等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行预测,其中的“慎战”思想是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孙子兵法》全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思想。
《作战篇》讲的是作战前的准备和筹划,并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其主要内容便是“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即作战物资由国家供应,生活物资由敌人供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国家的现有资源并减小对经济的损失。
“胜敌而益强”,在战争中不断扩充自己,增强自己的实力。
而“兵贵胜,不贵久”也体现了孙子“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思想。
《谋攻篇》则进入了作战谋划阶段,讲用智谋克敌取胜。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从这里可以看出,孙子并不主张用战争解决问题,“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用其他手段解决问题就绝不发动战争,这也与其“慎战”的思想相吻合。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出自于此篇,这也说明孙子所提出的谋略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孙子兵法》的高明之处,它不是单单强调谋略诡道,而是强调实力与谋略兼备,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明的计策,而忽视对自身硬实力的培养。
前三篇是战略运筹阶段,《形篇》《势篇》《虚实篇》则讲的是作战指挥,即如何利用各方面的因素获得战争的胜利。
《形篇》中“胜可知,而不可为”说明有充足的准备,胜利可以预知,这也说明客观因素的重要性,但如果没有取胜的形势也不能强求。
《势篇》则强调主观能动性,即使客观因素并不占上风,通过改变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等主观因素也能取得胜利。
《虚实篇》则进一步提出“胜可为也”,强调通过主动的技巧取得战争胜利。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合理地进行战略运筹,对战争具有很大的帮助。
《军争篇》《九地篇》《行军篇》讲的是战场机变。
其中《军争篇》讲如何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疾如风,徐如林,假掠如火,不动如山”“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以逸待劳,以近待远,以饱待饥”等思想说明战争中要掌握主动权,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制胜条件。
而“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也成为指导用兵打仗的基本原则。
但《九变篇》又提出战术并非一成不变,而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术。
“君命有所不受”正说明在战争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不能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而要随机应变,即使君王的命令也不一定要听从。
这三篇都提到了地形对军队作战方式的影响,遵循《作战篇》中的“利害”原则和《军争篇》的“迁直”原则,提出不同地形下的作战规律,并强调地形是用
兵的辅助,善于利用地形优势以事半功倍。
在《行军篇》最后孙子提出了用兵的原则:兵不在多,而在于用兵之法的得当,做到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最后一部分则是讲一些特殊战法。
《火攻篇》讲火攻之法,在冷兵器时代火攻是最有效的战法,因此《孙子兵法》单用一章来讲火攻,这也体观了火攻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最后一篇《用间篇》讲的是获取情报的方法和间谍的运用,基本上囊括了当时运用间谍的所有方式。
历史上有无数明君贤主合理地运用间谍,赢得了战争的胜制,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些运用间谍的方法仍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孙子兵法》渗透了许多辩证思想,辩证法是《孙子兵法》的灵魂。
孙子指出,无论攻守、强弱、奇正、远近、虚实等战争中的对立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比如防御时,“备前而后寡,备后则前寡,各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顾此失彼,不可能天衣无缝,总有弱点,若能避实击虚,则能处于上风。
所以孙子说:“故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这种矛盾转化的思想,无疑有很强的进步性。
另外,孙子还指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天地万物都不断发展。
《虚实篇》中形容说:“夫兵形象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与水一样,没有固定的格局,都在永恒变化着,《势篇》也指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与乱、勇与怯、强与弱不是固定的。
“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总之,在战争中,一切皆变。
在强调主观能动性时孙子说:“胜可为也。
”强调客观因素时,又说:“胜可知,而不可为。
”这两者看似矛盾,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
《孙子兵法》也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事天下。
”孙子继承了老子这个观点,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的主张;老子认为“上善若水”,孙子也阐述了“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的观点。
老子本就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的无为之功,“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一代兵圣孙子功成身退,世莫知其所踪,这俨然一派老子遗风。
但孙子与老子的思想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孙子强调的“先发制人”和老子强调的“后发制人”始终是中国古代兵学文化中两条相对独立的重要线索,中国古代的兵学著作都遵循着其中一条线索。
“先发制人”的最大优势是先入为主,使自己处于主动优先的境地,首先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但缺点是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陷与问题,容易被对方抓住把柄;“后发制人”的优势是稳健、周全,等待敌人的失误或更好的时机进行行动,但反应太软弱也容易使自己处于被动,或被别人利用。
由此可见孙子的兵学思想虽然很完善,但也只是提供了一种基本思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战略战术,才能百战百胜。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在兵法本身,几千年前的军事著作,在今天在军事上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作用是很有限的。
《孙子兵法》之所以流传千年仍被关注和学习,更多是因为它蕴告了丰富的文化与思想,而这些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事,都有很大的帮助。
《孙子兵法》虽为兵书,但其与《论语》《老子》一样历经千年仍然生生不息,给后世以无限的思考与启迪。
《孙子兵法》强调全局意识,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终的战略目标,因此无论何时都要顾全大局,目光短浅的人即使侥幸取胜,也只是暂时威风,真正的名将一定有很强的全局意识。
在生治中也是一样,真正能够做成大事的人
都是目光长远、顾全大局的人。
但全局意识又不代表面面俱到,重点意识也很重要。
“备前而后寡,备后则前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才能处于上风。
孙子虽然追求全胜,但在实际操作时不能求全,否则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会错失良机。
做任何事都是一样,必须要找到重点和关键,才能成功。
另外则是变通意识,“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在任何计划实施之前都要准备多种变通之道,做事时随机应变,方能把握机遇,取得成功。
学《孙子兵法》,不是要将其供奉在庙堂之上,而是要用其指导现代的实践,它不应被看作教条的标签,而是要灵活地运用《孙子兵法》中的思想与精神,培养应有的素质和能力,这才是学习《孙子兵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