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发展及对油气的影响
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
第36卷第1期2024年1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6No.1Jan.2024收稿日期:2023-07-25;修回日期:2023-09-01;网络发表日期:2023-11-13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项目“白马地区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机理与目标评价”(编号:P21087-1)资助。
第一作者:包汉勇(1981—),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工作。
地址:(430223)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大学园路18号勘探开发研究院。
Emai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4)01-0014-09DOI :10.12108/yxyqc.20240102引用:包汉勇,刘超,甘玉青,等.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J ].岩性油气藏,2024,36(1):14-22.Cite :BAO Hanyong ,LIU Chao ,GAN Yuqing ,et al.Paleo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s of OrdovicianWufeng Formation to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southern Fuling area ,Sichuan Basin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4,36(1):14-22.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包汉勇1,刘超1,甘玉青1,薛萌2,刘世强2,曾联波2,3,马诗杰2,罗良2(1.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武汉43022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3.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北京100871)摘要: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声发射实验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岩心实测结果,预测了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
四川盆地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流体充注和油气成藏
四川盆地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流体充注和油气成藏徐昉昊;袁海锋;徐国盛;罗小平【摘要】基于钻井岩心与薄片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激光拉曼成分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对四川盆地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储集层孔、洞、缝充填矿物序列进行厘定,恢复储集层流体充注序列和油气运聚期次.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共经历了5期流体充注,其中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中白垩世这3期流体充注与油气相关.早—中白垩世是气藏成藏的关键时期,为晚期沉淀的石英矿物中的气相甲烷包裹体所记录,甲烷包裹体的40Ar-39Ar测年结果显示,该期天然气充注时间为(125.8±8.2) Ma.宿主石英矿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及87Sr/86Sr值分析显示,石英矿物沉淀的流体源为大气淡水经过长期演化浓缩而形成的地层水,并非深部或外源流体的侵入,反映龙王庙组天然气成藏关键时期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有利于龙王庙组大型天然气藏的形成.%The multi-stage minerals filled in pore space were sequenced,and the charging stages of fluid and hydrocarbon we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drilling cores and thin sections,homogeneous temperature testing of fluid inclusions,Laser Raman 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isotope geochemical analysis.The Cambrian Longwangrniao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ent through 5 stages of fluid charging,in which 3 stages,mid-late Triassic,early-mid Jurassic and early-mid Cretaceous,were related to oil and gas charging.Especially the oil and gas charging event in early-mid Cretaceous wa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study area,and was recorded by methane gas inclusions in the late stage quartz.The 40Ar-39Ar dating of the 3rd stage methane inclusions shows that the natural gas charging of this stage wasfrom 125.8±8.2 Ma.Analysis of Si,O isotopes and 87Sr/86Sr of the late stage quartz indicates that the fluid source of the quartz was formation water coming from long term evolu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meteoric water,but not from deep part or other sources,this also reflects that,in the critical charging period of natural gas,the Cambrian Longwangrniao Formation in Moxi structure had favorable conservation condition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which was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Longwangmiao large natural gas pool.【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8(045)003【总页数】10页(P426-435)【关键词】四川盆地;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流体充注;流体包裹体;油气成藏【作者】徐昉昊;袁海锋;徐国盛;罗小平【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0 引言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地区大型的含油富气叠合盆地,面积约18×104 km2,其震旦系—寒武系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古老地层油气勘探中占有重要地位[1-3],早在1964年就发现了威远气田,随后陆续发现了资阳气藏、龙女寺含气构造等[4]。
潮水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
陷 、 刚泉 隆起 、 板井 隆起 共 五 个 一级 构 造 单 元 , 金 石 还 可进 一步 细分 为“ 凹八 凸” 1 八 共 6个 二 级构 造 单
元 ( 1 。中 、 图 ) 下侏 罗统 青 土井 群 是 盆 地 主要 的烃
图 1 潮水盆地断裂特征及构造分 区图
1 盆 地 断裂 特 征
化 特 征 认 为金 昌 坳 陷是 盆 地 最 有 利 的勘 探 区域 。
关 键 词 : 水 盆 地 ; 裂特 征 ; 造 演 化 ; 气 成 藏 潮 断 构 油 中 图分 类 号 : E 1 . T l 12 文献标识码 :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潮 水 盆 地 位 于河 西 走 廊 东 部 , 积 约 1 8 面 810
潮水 盆 地 构 造 特 征 及 其对 油 气成 藏 条 件 的控 制
李 雄
( 中国 石 化 江 汉 油 田分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北 潜 江 4 3 2 ) 湖 3 1 4
摘 要 : 水 盆 地 是 在 前 寒 武 系结 晶基 底 和 海 西期 褶 皱 基 底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中新 生 代 断坳 盆 地 ; 地 主 要 受 燕 山 运 动 潮 盆
k [, m。] 可划 分 为金 昌 坳 陷 、 柳 园 坳 陷 、 右 旗 坳 1 红 阿
源层 和储层 , 侏罗 统沙 枣河 群是 一套 良好 的盖层 。 上 盆地 的勘探 工作 始 于上个 世纪 五十 年代 , 历经 “ 四上
三下” 迄今 未取 得 明显成 效嘲 。本文 将系 统 阐述潮 , 水 盆地 构造 及其 演化 特征 以及 对油 气成藏 的控 制作 用, 以期为 下步 勘探 工作 提供合 理 的勘探 依据 。
成藏分析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分析从油气成藏角度看,该区至少存在早侏罗世(或更早)、早白垩世、新近纪-现今三个主要成藏期。
前两次成藏属于早期成藏(印支—燕山期),油气主要来自昌吉凹陷及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新近纪-现今成藏属于晚期成藏(喜山晚期),油气主要来自昌吉凹陷侏罗系。
两期成藏与原油性质关系密切:①成藏期晚,遭到破坏的时间短,油性好;②埋藏深度浅,受到地下水和生物的影响越大,如排203井沙湾组油层浅于950m,有降解,排2井深于950m,为正常轻质油;③早期油和晚期油混合,油性会介于两者之间。
(2)保存(封盖)条件对油藏的影响车排子凸起区地层埋藏浅,保存条件的好坏对油气能否成藏意义重大,研究表明,塔西河组及沙湾组泥岩的封盖作用对沙湾组岩性体油藏的成藏起到重要的保存作用。
另外,泥岩封盖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油藏的性质:根据该区岩心泥质岩盖层分析资料,同是沙湾组上段的泥岩盖层,属于排2油藏的排206井990m泥质岩突破压力为3.0MPa(饱含煤油),渗透率0.017×10-3μm2,具备一定封油能力,封气能力一般;而在其北面的属于排6油藏的排602井520.8m泥质岩突破压力为0.5MPa(饱含煤油),渗透率0.812×10-3μm2,封油能力较弱,不具备封气能力。
与此对应的前者油藏为轻质油,平均原油密度0.8059g/cm3,天然气微量,气中缺少甲烷、乙烷等轻烃组分,压力系数为1.024,水型为Cacl2型,平均总矿化度104330.36 mg/L;而后者油藏主要为稠油,原油密度为0.9807 g/cm3,原油粘度214000Pa.s。
由此可见深度不同泥岩的封盖能力也不同,而保存条件的好坏对车排子凸起区的油气成藏十分关键,直接影响到油气含量和物性。
气和油的物理化学特性存在差别,气较油而言,对储层要求较油低,而对盖层的要求又比油要高,当上覆盖层无法提供有效的封闭时,即使有大量的气注入也无济于事。
库车前陆盆地古隆起及双超压体系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新构造运动对天然气晚期成藏的控制作用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3)022*******收回日期:2003202225;修回日期:20032032171作者简介:宋岩(19572),女,山东淄博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天然气地质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1新构造运动对天然气晚期成藏的控制作用宋 岩1,王喜双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北京 100011)摘 要:天然气藏的形成是一个散失与聚集的动态平衡过程,因此晚期成藏更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
对我国中部、西部天然气成藏特征分析表明,新构造运动对天然气的晚期成藏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4方面:①晚期成盆有利于气源岩晚期供气,晚期快速沉降作用有利于气源岩的晚期快速熟化;②新构造运动为天然气晚期成藏提供了新的动力;③晚期圈闭的形成控制着天然气的晚期成藏;④晚期断裂的形成为浅层气晚期成藏提供了运移通道。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喜山运动;天然气;晚期成藏中图分类号:P 618113012 文献标识码:A 与石油相比,天然气具有分子小、易散失的特点。
研究表明,天然气的散失作用存在于气藏形成的整个历史时期,即天然气藏的形成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1]。
只有当聚集量大于散失量时,气藏才能形成,因此,晚期成藏对气藏保存至关重要。
气藏形成越晚,天然气散失时间越短,散失量就越小[2]。
而新构造运动对天然气的晚期成藏起到了关键的控制作用。
我国含气盆地分布较多的中西部地区喜山活动强烈,由此不仅形成了造山带与盆地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3,4],而且也形成了大量断裂带和背斜构造带,从而控制了天然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晚期成盆有利于烃源岩晚期供气,晚期快速沉降作用有利于气源岩的晚期快速熟化 烃源岩生气期晚是控制天然气晚期成藏的最直接的因素。
烃源岩时代新,生油气期自然要晚,因此那些新生代成盆的含油气盆地都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
中国中西部地区关键构造变革期次及变形特征
中国中西部地区关键构造变革期次及变形特征杨帆; 胡烨; 罗开平; 李风勋; 潘文蕾; 曹清古; 陆永德【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9(041)004【总页数】7页(P475-481)【关键词】构造运动; 关键构造变革期; 变形特征; 中国中西部【作者】杨帆; 胡烨; 罗开平; 李风勋; 潘文蕾; 曹清古; 陆永德【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中国中西部主要盆地碎屑岩发育于海相层系基础之上,经历了多旋回叠合与改造过程,油气成藏复杂、差异性大[1-5]。
该地区油气储层普遍致密,属低孔、低渗—特低渗致密碎屑岩油气藏,虽然勘探前景广阔,但有效勘探开发和评价难度大,对油气资源潜力、致密碎屑岩成藏机理、富集高产规律等尚认识不清。
本文主要从盆地构造演化角度,剖析了与油气密切相关的关键构造变革期及变形特征,希望为进一步深化认识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及富集规律提供一定的依据。
1 中西部主要盆地构造特征差异我国中西部主要包括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和塔里木等几个主要盆地(图1),演化过程相似,在构造变形上大多表现出“盆缘冲断,盆内弱形变”的构造特征。
但也有例外,比如准噶尔西缘、塔里木东南缘走滑强烈,塔里木盆内变形强烈。
同时由于盆地基底性质以及所处板块构造位置的不同,在盆地隆坳格局、断裂体系、不整合分布等特征上存在着差异性。
图1 中国中西部主要盆地分布Fig.1 Main basin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 基底性质中国中西部四大盆地碎屑岩层系,是在多期次盆地演化过程中发育的。
在早古生代之前,四大盆地的基底分属于不同的块体,从而决定了不同盆地之间的成盆过程差异性大。
横向上多方向、多类型的构造相互切割、复合,纵向上多旋回的盆地叠合与改造,不同的基底性质与构造位置,决定了四大盆地构造变形特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四川盆地东南部茅口组古岩溶特征及识别
四川盆地东南部茅口组古岩溶特征及识别施泽进;夏文谦;王勇;田雪松;王长城【摘要】以野外观察结合地球化学方法可以对四川盆地东南部茅口组的古岩溶进行较好的识别.该区茅口组主要发育四种类型的古岩溶,分别为沉积期岩溶、表生期岩溶、埋藏期岩溶和褶皱期岩溶,这四种类型的古岩溶在宏观特征、微观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阴极射线下及碳同位素和锶同位素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综合起来可作为研究区茅口组不同类型古岩溶的识别标志.沉积期岩溶具有发育规模小,以选择性溶蚀为主及在阴极射线下不发光的特征;表生期岩溶发育规模大,且主要出现在茅口组的中上部,可见大量的方斑及溶塌角砾,溶蚀孔洞充填物以中-粗晶方解石为主,局部可见少量渗滤砂,阴极射线下发暗褐色光或暗橙红色光,或两者共有而具环带结构,胶结充填物的碳同位素介于0.26‰~3.43‰之间,锶同位素介于0.7044~0.7049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7 ~65℃;埋藏期岩溶发育规模不大,溶蚀孔洞中的胶结充填物被有机质侵染严重,常与残存的沥青共存,胶结充填物多为细-中晶方解石,阴极射线下发暗褐色光,碳同位素介于-1.44‰~-0.92‰之间,锶同位素介于0.7037 ~0.7049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8~135℃;褶皱期岩溶的发育具有普遍性,常以裂缝或与裂缝沟通的方斑或裂缝溶蚀扩大缝的形式出现,溶蚀孔洞充填物以细-中晶方解石为主,阴极射线下不发光或发暗褐色光,碳同位素介于1.58‰~4.07‰之间,锶同位素介于0.7050~0.7082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8 ~110℃.正确判断不同区域的古岩溶类型,对理解储层的形成机制及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4(030)003【总页数】9页(P622-630)【关键词】古岩溶特征;古岩溶识别;茅口组;四川盆地东南部【作者】施泽进;夏文谦;王勇;田雪松;王长城【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地球化学系,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鉴于古岩溶在世界油气勘探中的重要地位,其一直是石油地质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Wang and Al-Aasm,2002;Sean et al.,2007;Kang et al.,2012)。
四川盆地安岳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成岩矿物充填期次及油气成藏
四川盆地安岳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成岩矿物充填期次及油气成藏朱联强; 袁海锋; 林雪梅; 曾伟; 徐云强【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9(041)006【总页数】9页(P812-820)【关键词】流体包裹体; 矿物充填序列; 油气成藏; 龙王庙组; 寒武系; 四川盆地【作者】朱联强; 袁海锋; 林雪梅; 曾伟; 徐云强【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四川盆地安岳构造在寒武系龙王庙组获探明储量4 403.8×108 m3 [1-2],但龙王庙组储层埋藏深,受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构造运动影响,经历强烈的埋藏和成岩改造,油气多期运聚成藏,具早聚晚藏的特征,成藏过程复杂[3-5]。
受加里东期构造运动影响,川中古隆起范围内抬升剥蚀量达700~1 200 m[6],龙王庙组地层被抬升到地表—近地表环境,在大气淡水淋滤下发生强烈的表生岩溶作用,发育一套典型的深埋滩相岩溶储层[7]。
前人对龙王庙组的油气成藏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13] 。
郝彬等[8]认为,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储层沥青未经历过生物降解,沥青以原油热裂解及脱沥青成因为主,并识别出5期油气充注。
袁海锋等[9]通过地球化学的方法,识别出龙王庙组储层存在4期油气成藏。
徐昉昊等[10]识别出3期烃类包裹体,并运用40Ar-39Ar定年方法测得古气藏充注的时间为(125±8) Ma。
运用包裹体地球化学恢复油气运移及成藏期次的过程中,包裹体赋存矿物的充填序列尤为重要[14-18],前人在研究过程中都强调了矿物充填序列的重要性,但在研究过程中只是对其做一个粗略划分,更多的仅将其作为一种参考,并未与之紧密结合。
本文通过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综合考虑储层中不同期矿物充填关系、阴极发光等特征,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矿物充填序列;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期矿物捕获的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及拉曼成分,精细恢复了龙王庙组储层的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过程,并结合埋藏—热演化历史确定了各期油气充注的时间。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
深灰色泥灰岩和泥晶灰岩。烃源岩表现为以深灰、灰黑色
为主,还原环境沉积。储层比较发育。 此外,四川盆地沉积地层中断裂、褶皱比较发育,形 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圈闭构造与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四、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四川含油气盆地作为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
洋构造域之间一个大型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发
B.澄江期晚期一印支期中期
构造旋回 构造运动主要
表现为隆升和坳陷的地壳升降运 动,主要是一套稳定的巨厚的海 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火山岩沉 积,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隆升和 坳陷的地壳升降运动,显示四川 盆地处于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和 伸展构造动力学环境。
C.印支期晚期一燕山早期
挤压应力导致扬子板块后缘岩石圈发生挠 曲形成弧后边缘海盆内侧的隆起和与之平 行的盆地周缘坳陷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 和油气成藏条件
汇报内容:
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盆地动力学演化
1 3 2 3 4
盆地油气成藏条件 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一、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四川盆地的大地构造位
置属于扬子准地台的一个次
一级构造单元,是由盆地周
边的褶皱和断裂围限起来的
一个大型构造沉积盆地。沉
积建造特征表明:四川盆地是在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的
四个发展演化阶段, 形成巨厚的海相一陆相沉积地层。
震旦系一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沉积地层,以碳酸盐岩 为主。夹碎屑岩,厚4100~7000m。上三叠统一第四 系属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厚3500~6000m。形成多 套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藏。
从石油地质条件看,四川盆地烃源岩丰富,具有碎屑岩
和碳酸盐岩两种烃源岩类型。碎屑岩主要由灰、深灰、灰
中三叠 世末,古 特提斯 洋关闭 及其洋 壳与扬 子板块 之间的 俯冲碰 撞
川西龙门山前缘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条件
川西龙门山前缘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条件罗啸泉;唐桂宾【摘要】龙门山前雷口坡组烃源岩为中等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丰度30~50×108m3/km2,生气中心在安县.雷口坡组储集岩为粒屑白云岩,主要发育于雷三段,其次为雷一段,为孔隙性储层.研究表明这些粗结构碳酸盐岩的发育与滩相沉积环境密切相关.中坝雷三气藏成藏主控因素是:早期的构造,有利的储层和良好的保存条件.龙门山前缘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前景良好,龙门山前缘中北段双鱼石至金河一带为有利勘探区带.【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2(032)001【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雷口坡组;成藏条件;勘探潜力;龙门山前缘【作者】罗啸泉;唐桂宾【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81;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1 油气地质条件分析龙门山地区雷口坡组(T2l)为局限海台地相沉积,以厚层块状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和深灰色泥岩,厚180~600m,根据岩性变化,自上而下分为四段,顶部与马鞍塘组(T3m)呈假整合接触,底部与嘉陵江组(T1j)呈整合接触[1-2]。
目前在龙门山北段中坝构造发现了雷三气藏,在南段平落坝构造雷三段产富钾卤水。
1.1 烃源岩地化特征表1 生油岩基本指标生油岩类型有机碳(%)氯仿沥青(ppm)烃含量(ppm)海相碳酸盐岩 0.1 100 60陆相泥质岩好的生油岩>1 >1000 >500中等生油岩0.5-1 500-1000 100-500差的生油岩 0.3-0.5 200-500 60-100雷口坡组烃源岩的沉积中心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北面的安县—江油,另一个是位于南面的蒲江附近,烃源岩一般厚300m左右。
雷口坡组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较低,单井平均0.12%~0.34%。
总烃含量在41~160ppm,平均含量144 ppm;氯仿沥青A含量63~270ppm,平均88.37 ppm。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中国海相盆地油气保存条件主控因素与评价思路
中国海相盆地油气保存条件主控因素与评价思路何治亮;李双建;沃玉进;张殿伟;顾忆;周雁【摘要】中国海相盆地具有多旋回演化、盆-山结构复杂、稳定性差的特点,油气保存条件是制约油气勘探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对中国海相盆地构造改造特征和油气藏破坏方式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油气保存条件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海相多旋回强改造盆地油气保存条件评价的思路方法.中国海相盆地构造演化具有“五世同堂、同序异时”的特点,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是影响油气保存的关键构造变革期.海相油气藏的破坏方式主要有断裂切割、抬升剥蚀、褶皱变动、深埋裂解、岩浆烘烤、流体冲洗、生物降解和长期扩散等8种主要方式.构造、盖层、热体制、流体活动和时间是控制保存环境及其动态演化的主控因素.中国海相盆地油气保存系统的评价思路为,以上述5种主控因素动态分析评价为基础,以地质结构和源-盖组合为依据划分评价单元,以源-盖动态演化,今、古流体系统演化和油气藏动态成藏过程研究为重点,动态地评价油气保存系统,进而优选有利的保存单元.%The marine basins of China are characterized with multi-cycle evolution,complex structure of basin-mountains and poor stability.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condition is the key factor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exploration.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re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style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the Chinese marine basins,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condition,and proposed the evaluation ideas of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condition for the multi-cyclical strongly-reconstructed marinebasins.Tectonic evolution of marine basins of China has characteristics with "five stages of tectonic movement superimposed on the same basin,andsame sequence of tectonic evolution with different critical timing points for each stage of tectonic movement".The Mid-Late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are the critical periods of tectonic changes for influencing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Destruction styles of marin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mainly include the cutting of faults,uplifting and erosion,fold alteration,deep-burial cracking,baking of magma,fluidwashing,biodegradation,long-term diffusion and etc.The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preservation condition and its dynamic evolution include tectonic activity,seal rock,thermal regime,fluid activity and time.The evaluation ideas of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in Chinese marine basins are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units is made based on the dynam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bove-mentioned five major factors,as well as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source-seal assemblages.Based on the study of dynamic evolution of source-seal layers,systematic evolution of present-and paleo-fluids,dynamic process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systems are dynamically evaluated,and then,favorable persevered units are selected.【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7(033)004【总页数】12页(P1221-1232)【关键词】海相盆地;油气保存;构造改造;盖层;热体制;流体;油气藏破坏;保存系统【作者】何治亮;李双建;沃玉进;张殿伟;顾忆;周雁【作者单位】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沉积储层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沉积储层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沉积储层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沉积储层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与沉积储层实验室,北京100083;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20世纪50年代,“四川会战”拉开了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大幕。
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发展及对油气的影响
b 燕 山运动 在 四川 盆 地 只是 升 降运 动 , 有 . I 没 发 生大规 模 的褶皱 运动 , 侏罗 、 白垩 系大部 分是 红 色 陆相地 层 , 只被认 为是 四川 盆地 区域性 的盖 层 ,
没 有认 真研究 该期 的古 构造 发展 。 c 后期 喜马 拉 雅 运 动褶 皱 强 烈 , 燕 山期 的 . 对
Vo . 9 No 1 13 .
Fe b.2 2 O1
[ 文章 编号 ]1 7—7 7 2 1 ) 10 7—6 6 19 2 (O 2 0—0 00
四川盆地燕 山期古构造发展及对 油气 的影响
孙 玮 刘 树 根 韩 克猷 米 色 子 哈 代 寒松 。 孙 东
(. 1 油气 藏 地 质 及 开 发 工 程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 都 理 工 大 学 )成 都 6 0 5 ; 成 , 10 9 2 中 国 石 油 西南 油气 地 质 开发 研 究 院 , 都 60 5 ; . 成 1 0 1
出 露 的 地 区 大 部 分 没 有 见 顶 , 度 不 全 ; 垩 系 分 厚 白
的增 多口 ]使 得 重 建 盆地 陆相 地 层 的最 大 沉 积 ,
厚度成 为 可能 , 而 为恢 复 盆地 燕 山运 动 的古 构 从 造情 况提供 了条 件 , 而 分 析上 三 叠 统含 油 气 条 进 件 的影响 , 为寻 找陆相 地层 , 特别是 须家 河组 油气 田提 供资 料 。
3 中 国 石 油 勘探 开发 研 究 院西 北 分 院 , 州 7 0 2 ) . 兰 3 0 0
[ 要 ]利 用 R 及 古 地 温 等资 料 重 建 地 层 的方 法 , 四川 盆 地 燕 山期 古 构 造 的 演 化 过 程 进 行 摘 。 对
川中地区南华纪裂谷结构及深层油气意义
3
南华纪裂谷是全球范围内最具潜力的深层油气 勘探领域之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研究内容与方法
0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井资料解析等多种手段 ,系统研究川中地区南华纪裂谷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
02
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深入挖掘深层油气地质信息
,探索其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结合国内外同类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方法,提出适合川中地
区域构造背景
区域构造特征
川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属于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交界处,具有复杂 的构造特征。
区域构造演化
川中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改造,包括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 、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等,这些构造运动对川中地区的构造形态和油气分布 具有重要影响。
川中地区构造演化
构造演化历史
川中地区在南华纪时期经历了裂谷作用,形成了裂谷型盆地,并在之后的构造演 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改造,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形态。
川中地区深层油气资源 潜力评价方法
川中地区深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主要 采用综合评价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 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种资 料,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加权评分,最 终得出该地区的油气资源潜力。根据 综合评价结果,川中地区深层具有较 大的油气资源潜力。
川中地区深层油气勘探建议
加强基础地质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川中地区深层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情况,需 要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石学和构 造地质学等方面。
03
区南华纪裂谷的勘探策略和开发方案
研究目的与预期成果
01
通过对川中地区南华纪裂谷的系统研究,为该地区的深层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 据和理论支撑
02
揭示南华纪裂谷的结构特征、演化过程和深层油气的形成机理,为我国深层油 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
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邹才能;刘静江;周慧;徐安娜;杨智;姜华;谷志东;杜金虎;徐春春;汪泽成;张宝民;魏国齐;王铜山;姚根顺;邓胜徽【摘要】2013年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发现了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探明含气面积779.9 km2,探明地质储量4403.8×108 m3,气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气藏,该领域具备形成万亿立方米级天然气储量规模。
主要取得如下认识:①重新厘定了震旦系、寒武系地层沉积充填序列及划分对比依据。
②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继承性发育“德阳-安岳”古裂陷槽,控制下寒武统烃源层分布,源岩厚20~160 m、TOC值为1.7%~3.6%、Ro值为2.0%~3.5%。
③灯影组发育碳酸盐镶边台地、龙王庙组发育碳酸盐缓坡台地,靠近同沉积古隆起发育大面积颗粒滩。
④大面积发育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缝洞型、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孔隙型2套主要含气储集层,准同生白云石化和表生岩溶叠加改造形成相对高孔渗储集体,灯影组孔隙度3%~4%、渗透率(1~6)×10-3µm2,龙王庙组孔隙度4%~5%、渗透率(1~5)×10-3µm2。
⑤古隆起核部在晚海西-印支期发育大型古油藏,分布面积超过5000 km2,石油资源量(48~63)×108 t,燕山期发生原位原油裂解成气及斜坡深部分散液态烃裂解成气,提供充足气源。
⑥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和留存主要受“古裂陷槽、古台地、古油裂解气、古隆起”“四古”共同控制。
⑦初步预测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资源量总量可达5×1012 m3左右,古隆起及其斜坡带、蜀南坳陷带、川东高陡构造带深层是该层系重点勘探区带。
四川盆地深部安岳震旦系-寒武系原生原油裂解气特大型气田重大发现,在全球古老地层天然气勘探中尚属首次,对开拓全球中深层下古生界-中上元古界古老地层油气领域具有重大科学与实践意义。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川西绵竹地区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川西绵竹地区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贾霍甫;曹波;欧奎【摘要】绵竹主体构造为龙门山前构造带关口隐伏断裂的下盘构造,构造样式为研究区断滑褶皱,形成于印支期,在喜山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改造,为一古今叠合构造.对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表明,构造形成及其演化对研究区圈闭类型、储层发育、油气运移通道有着强烈的控制作用,是绵竹构造油气成藏和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及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有效改善了储层孔渗条件,形成的断背斜、背斜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9(043)001【总页数】7页(P18-24)【关键词】构造特征;控制作用;绵竹地区;川西坳陷【作者】贾霍甫;曹波;欧奎【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0 引言近年来,川西坳陷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在新场、大邑、鸭子河发现了须家河组气藏,新场、金马等地区发现雷口坡组含气构造,证实须家河组和雷口坡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经过研究,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为自生自储型气藏,天然气通过断层、微裂缝进入储层之中,储层非均质性强,发育多种类型圈闭,断层和裂缝是其高产的关键;气水关系复杂,存在区域性流体高压异常分布(龙虹宇等,2015)。
雷口坡组为多源供烃,具有“下生上储式”“自生自储式”成藏特征(陈迎宾等,2016),主要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圈闭,断裂是优质运移通道。
绵竹地区位于川西坳陷龙门山前构造带上,为北川—映秀和广元—关口—大邑断裂夹持的一个断褶构造,区内前期钻井CM39在须家河组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成藏地质条件与同构造带上的金马、中坝构造类似,预测该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1 构造样式及演化特征1.1 构造特征及组合样式1.1.1 构造特征绵竹地区须家河组构造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以关口断裂为界(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Vol.39 No.1 Feb.2012
[文 章 编 号 ]1671-9727(2012)01-0070-06
第1期
孙 玮 等 :四 川 盆 地 燕 山 期 古 构 造 发 展 及 对 油 气 的 影 响
· 71 ·
图 1 四 川 盆 地 燕 山 期 古 地 质 图 及 白 垩 系 厚 度 分 布 Fig.1 Paleogeologic map and th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Cretaceous in Yanshan period,Sichuan Basin
b.燕山运动在 四 川 盆 地 只 是 升 降 运 动,没 有 发 生 大 规 模 的 褶 皱 运 动 ,侏 罗 、白 垩 系 大 部 分 是 红 色 陆 相 地 层 ,只 被 认 为 是 四 川 盆 地 区 域 性 的 盖 层 , 没有认真研究该期的古构造发展。
c.后期喜马拉 雅 运 动 褶 皱 强 烈,对 燕 山 期 的 古 构 造 改 造 较 大 ,因 此 恢 复 古 构 造 较 为 困 难 。
随着近年来钻 探 工 作 的 扩 展,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组含煤地层的镜煤反射率资料的积累和对盆地 古地温和古地温 梯 度 的 研 究,以 及 裂 变 径 迹 资 料
的增多[1-3],使 得 重 建 盆 地 陆 相 地 层 的 最 大 沉 积 厚度成为可能,从 而 为 恢 复 盆 地 燕 山 运 动 的 古 构 造情况提供了条 件,进 而 分 析 上 三 叠 统 含 油 气 条 件 的 影 响 ,为 寻 找 陆 相 地 层 ,特 别 是 须 家 河 组 油 气 田提供资料。
四川盆地进入燕山期时古构造较印支期有很 大的变化和不同,虽 然 早 侏 罗 世 的 沉 积 厚 度 不 大 (120~800 m),表 现 出 的 构 造 也 是 很 平 缓 的,但 可以宏观地看出 有 以 下 特 点:一 是 印 支 期 长 期 继 承发展的泸州- 华 蓥 山 隆 起 已 不 再 继 续 上 升,二 是威远-广安一带形成一个大型的鼻状隆起。只 有川 西 的 成 都 - 雅 安 地 区 仍 为 拗 陷。从 宏 观 上 看,广元-重庆(嘉 陵 江)的 东 北 地 区 是 以 拗 陷 为 主 ;其 西 南 面 的 广 大 地 区 是 沉 积 很 薄 的 地 区 ,厚 度 <500 m。 1.2 中 侏 罗 世 古 构 造
西拗陷、川北拗陷、川鄂拗陷,3个拗陷连在一起形成了以 川 中、川 东 南 隆 起 为 中 心 的 西、北、东
半环状的拗陷的围绕,龙门山山前隆起带则沿龙门山分布。该构造格局的形成,特别是形成 的
燕山期古隆起对于油气的富集有很重要的指向 性,同 时 对 于 陆 相 红 层 次 生 气 藏 的 形 成 也 有 重
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发展及对油气的影响
孙 玮1 刘 树 根1 韩 克 猷2 米 色 子 哈1 代 寒 松3 孙 东1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 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地质开发研究院,成都 610051; 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 730020)
和 3 个 拗 陷 (表 1,图 2)。 3个古隆起 分 别 是 龙 门 山 山 前 古 隆 起、川 中
古隆起、华蓥 山 古 隆 起。 龙 门 山 山 前 古 隆 起 主 要 位于大邑-绵阳 一 线 以 西,而 川 中 古 隆 起 和 华 蓥 山古隆起则大体 连 在 一 起,主 要 高 点 位 于 威 远 南 和 合 川 ,面 积 广 阔 。
(据 四 川 盆 地 及 周 缘 钻 井 、野 外 剖 面 等 资 料 编 绘 )
组 ,其 东 地 层 较 缓 ,西 翼 为 陡 带 与 广 安 箕 状 拗 陷 相 接 ;威 远 - 南 充 北 东 向 川 中 隆 起 ,最 高 点 在 威 远 南 的 观 音 场 地 区 ,出 露 地 层 也 是 沙 溪 庙 组 ,它 是 一 个 短轴形的大型隆起。白垩系分布在2个隆起的北 西 以 及 营 山 - 广 安 等 拗 陷 中 ,最 厚 的 地 区 在 川 北 、 通江、南江、巴 中 地 区,沉 积 厚 度 >800 m。 从 白 垩 系 的 岩 石 性 质 看 ,其 物 源 主 要 来 自 龙 门 山 区 ,有 2个大的冲积扇,一是川西北 的 剑 门 关 砾 岩,二 是 灌 口 砾 岩 ,向 盆 地 相 变 为 红 色 泥 岩 和 灰 绿 、灰 色 砂 岩 或 红 色 砂 岩 ,泥 岩 中 夹 石 膏 层 。 1.1 早 侏 罗 世 古 构 造 情 况
3 个 古 拗 陷 即 川 西 拗 陷、川 北 拗 陷、川 鄂 拗 陷。这 3 拗 陷 连 在 一 起 形 成 了 以 川 中、川 东 南 隆 起为 中 心 的 西、北、东 半 环 状 的 拗 陷,这 是 燕 山 运 动最后一幕的构造轮廓。
2 燕山运动对油气的影响
对 四 川 盆 地 而 言 ,侏 罗 纪 末 的 燕 山 运 动 是 一
[摘要]利用 Ro 及古地温等资料重建地层的方 法,对 四 川 盆 地 燕 山 期 古 构 造 的 演 化 过 程 进 行 分析,恢复其古构造格局。四川盆地燕山运动的主要构造发育期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最 终
形成了三隆三拗的构造格局,即龙门山山前古 隆 起、川 中 古 隆 起、华 蓥 山 - 川 东 南 古 隆 起 和 川
表 1 喜 马 拉 雅 运 动 前 上 三 叠 统 顶 面 构 造 特 征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 structure of Upper Triassic before Himalayan movement
燕山 古隆起
川中古隆起
该时期继承早 侏 罗 世 的 古 构 造,川 北 地 区 包 括了 苍 溪、通 江 等 地 区 和 川 鄂 及 三 峡 地 区,为 一 巨 大 的 中 侏 罗 世 的 拗 陷,川 中 地 区 构 造 极 平 缓。 川西 乐 山、洪 雅、成 都 地 区 有 一 平 缓 古 隆 起,向 北
在成都北面的磨 盘 山 以 鞍 部 和 江 油、绵 阳 古 鼻 状 隆起相接。龙泉山以西是一个隆起带。其西是大 邑 拗 陷 ,最 低 点 为 -1 480 m。 另 外 一 点 是 此 时 在 川西 南 的 峨 眉、马 边、珙 县 也 有 拗 陷 存 在 的 可 能, 它 可 以 向 东 经 南 川 、石 柱 与 大 巴 山 前 缘 拗 陷 相 通 。 这时除龙门山北 段 前 山 带 之 外,四 川 盆 地 四 面 的 拗 陷 已 初 见 端 倪 ,给 盆 地 的 定 型 打 下 了 基 础 。 1.3 侏 罗 纪 末 白 垩 纪 初 的 古 构 造 概 况
[收 稿 日 期 ]2011-03-05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委 员 会 与 中 国 石 油 化 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联 合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40739907) [作 者 简 介 ]孙 玮 (1978- ),男 ,博 士 ,副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石 油 地 质 、构 造 地 质 学 的 教 学 与 研 究 ,E-mail:sunweicdut@163.com。
· 72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9 卷
的闭合度达到 600 m,有 变 化 的 是 在 龙 泉 山 构 造 的东侧出现了梓 潼 - 资 阳 箕 状 拗 陷,龙 泉 山 构 造 处在箕状拗陷与江油-成都-乐山古隆起的陡坡 带上。这一特点给后来龙泉山构造的形成打下了 基础。从宏观上 看,该 期 的 古 构 造 特 征 仍 然 是 盆 地西南为隆 起 区,而 东 北 部 为 凹 陷 区。 这 是 侏 罗 纪 时 期 的 基 本 构 造 格 局 (图 1)。 1.4 喜 马 拉 雅 运 动 前 上 三 叠 统 顶 面 古 构 造
侏 罗 纪 末 ,四 川 盆 地 再 次 上 升 为 陆 地 ,侏 罗 系 遭受剥蚀,这 次 运 动 即 燕 山 运 动。 在 四 川 盆 地 的 西缘龙 门 山 地 区,该 运 动 较 为 强 烈 。 [4,5] 在 四 川 盆地内部主要表 现 为 一 次 上 升 运 动,而 在 盆 地 以 东 的 湘 、鄂 西 却 是 一 次 强 烈 的 褶 皱 运 动 ,盆 地 东 界 齐岳山及其以东形成以北东向为主的隔槽式褶皱 带[6,7],白垩系不整 合 在 三 叠 - 寒 武 系 之 上,可 以 说此时盆地的东南边界已确定下来。
1 燕山期古构造发展
燕山运动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白垩系的分布。 白垩系在盆地中 残 存 不 一,要 全 面 了 解 在 原 始 状 态的分布是 有 难 度 的。 为 了 解 决 这 个 问 题,采 用 了 Ro、古 地 温 和 埋 深 的 关 系,据 此 重 建 地 层 最 大 厚度。
白垩系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周边地区以及华蓥 山的西麓,川中和 川 东 的 广 大 地 区 没 有 白 垩 系 沉 积(图1)。 川 中 和 川 东 为 古 隆 起,因 而 白 垩 系 沉 积厚度很薄或没有接受沉积。华蓥山在该时期已 具 雏形 ,核部出露最老的地层 为 中 侏 罗 统 沙 溪 庙
燕山运动之后,盆 地 中 环 中 央 隆 起 带 沉 积 了 白 垩 系 ,在 川 西 还 局 部 沉 积 了 第 三 系 ,此 时 整 个 盆 地面临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全盆地地层全面褶皱 的到来。此刻的上三叠统顶面的古构造面貌反映 了当时的古构造 特 征,当 时 有 3 个 大 型 的 古 隆 起
要的影响。
[关 键 词 ]燕 山 运 动 ;古 隆 起 ;四 川 盆 地
[分 类 号 ]TE121
[文 献 标 志 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