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大纲整理版
〈植物生理学〉理论大纲农学、植保、园艺、资环、水保本科
《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14102适用专业:农学、植保、园艺、资环、水保本科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第三学期教学时数:44+26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园艺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从理论研究阐明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形态建成的综合反应。
其内容有:细胞生理;光合、呼吸、营养、水分等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逆境生理。
为农学研究及生产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地位和任务:植物生理学是是高等农林院校农学、植保、园艺、资环、水保本科等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习该课程,不但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也可为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3、总体要求:(1)在讲清植物生理功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注意理论的实践性和地区性特点;注意引进学科新内容,介绍前沿新动向。
(2)在保持本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
(3)在对重点章节或实验可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配合复习题及作业,使学生能全面地掌握本学科涉及的基本知识内容,并能够为农业生产服务,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4)注意与有关学科的衔接,并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起到专业基础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4、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植物学、高等数学、普通化学、通用物理、通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5、修订的依据:本大纲修订的依据如下: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要求;国家各类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对本科生人才培养定位的有关规定。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发展简史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教学内容:植物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
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植物生理学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面临的任务。
植物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3、重点与难点: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至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至一、植物生理学概述-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二、植物生长与发育1.植物生长的基本特征-植物器官的生长过程-细胞分裂与伸长的关系-植物的生长曲线2.植物的发育过程-胚胎发育和胚乳发育-初级生长和次生生长-花器官的形成和开花三、植物的营养吸收与转运1.植物养分吸收与转运的机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途径-养分转运的方式和调节机制-养分转运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2.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氮的吸收与转运-磷的吸收与转运-钾的吸收与转运-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转运四、植物的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反应的发生地点和机制-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和功能-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2.光合作用的调节和适应机制-光合速率的调节机制-气孔调节光合作用-植物对光质和光照周期的适应五、植物的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转运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传导-植物根系的吸水机制-植物的导管系统和水分传导-水分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2.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传输-离子的吸收途径和调节机制-离子的传导和储存-矿质元素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六、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激素的分类和功能-奥斯替灵事件有关的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合成和转运-植物激素对生物体的影响2.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和调节-激素受体的结构和功能-激素信号传导的途径和调节-激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七、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响应1.植物对温度和光照的适应-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植物对水分和盐度的适应-干旱适应机制-盐碱适应机制3.植物与昆虫的互作关系-植物防御机制-昆虫攻击与植物逆境响应八、植物的信号传导与逆境响应1.植物的信号传导网络-植物细胞间的信号传导-植物激素与信号传导2.植物的逆境响应机制-干旱和盐碱胁迫的信号传导路径-植物逆境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九、植物生理学的应用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激素类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生物肥料和改良剂的应用2.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植物对土壤污染的修复能力。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综合版)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2016年夏)(13/14级水保13级保护区14级梁希材料)第一章植物水分代谢1、植物体内水分存在形式及其与细胞代谢的关系:1)水分在植物体内通常以自由水和束缚水两种形式存在。
自由水是距离胶体颗粒较远,可以自由移动的水分。
束缚水是较牢固地被细胞胶体颗粒吸附,不易流动的水分。
2)代谢关系:自由水参与各种代谢作用。
可用于蒸腾,可作溶剂,作反应介质,转运可溶物质,故它的含量制约着植物的代谢强度;自由水占总含水量的比例越大则植物代谢越旺盛。
束缚水不参与代谢活动,不易丧失,不起溶剂作用,高温不易气化,低温不易结冰,但是植物要求低微的代谢强度度过不良的外界条件,因此束缚水含量越大植物的抗逆性越大。
2、植物生理学水势的概念(必考):同温度下物系中的水与纯水间每偏摩尔体积的化学势差。
3、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逐一解释):植物细胞水势由溶质势、压力势、衬质势和重力势构成。
(溶质势是指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压力势是指由于细胞壁压力的作用增大的细胞水势值;衬质势是指由衬质所造成的水势降低值;重力势是指水分因重力下降与相反力量相等时的力量,增加细胞水势的自由能,提高水势的值。
)成熟细胞水势组成:溶质势、压力势典型细胞水势组成:溶质势、压力势、衬质势干燥种子水势组成:衬质势4、细胞吸收水分的三种方式及动力:渗透吸水(主要方式),主要动力是水势差(压力势和溶质势);吸胀吸水,主要动力是水势差(衬质势);代谢吸水,主要动力是呼吸供能。
5、细胞在纯水中的水势变化:外界水势> 细胞水势,细胞吸水,细胞溶质势上升,压力势上升;细胞水势与外界水势平衡时,细胞水势=外界水势=0 ,细胞水势=溶质势+压力势=0,溶质势=压力势;细胞在高浓度蔗糖(低水势)溶液中的水势变化:外界水势<细胞水势,细胞失水,浓度上升,溶质势下降,压力势下降,原生质持续收缩,当压力势下降=0,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水势=溶质势+压力势,细胞水势=溶质势+0,细胞水势=细胞溶质势,外界水势=外界溶质势(开放溶液系统),外界水势=细胞水势,外界溶质势=细胞溶质势(可测定渗透势);细胞间的水分流动方向:相邻两细胞的水分移动,取决于两细胞间的水势差异,水势高的细胞中的水分向水势低的细胞流动。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考核方式:考试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开课学期:第3学期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学科。
本课程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在科学态度、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初步锻炼;使学生能运用所学植物生理学知识,说明和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理解植物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过程及其机理。
二、课程基本要求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植物生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并对植物生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有所了解,为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与考核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通过阅读参考书目、资料查询和专题讨论,加深对植物生理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2.课程考核方法:闭卷考试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五、大纲正文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和现状,了解植物生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及现状,植物生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2学时)【教学目的】了解水分的生理作用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运转过程、途径及动力,理解气孔运动的机理,了解植物的需水规律。
【教学内容】植物体内的含水量,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的生理作用,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和指标,气孔蒸腾,水分运输的途径,水分运输的动力,水分运输的速度。
植物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运转和气孔运动的机理,难点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运转。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2学时)【教学目的】了解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种类及其生理作用。
熟悉常见的缺素症,掌握植物根吸收矿质的特点,理解生物固氮作用、硝酸还原作用,了解作物的需肥规律。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
植物生理学提纲绪论一、植物生理学的定义与内容(一)定义(二) 植物生理学的内容1.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2.物质代谢与能量转化3.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第一篇植物的物质生产和光能利用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植物水分代谢的三个过程: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水分的排除(散失).第一节一、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一) 束缚水,自由水。
(二)自由水与束缚水的生理意义自由水直接参与植物的生理过程和生化反应,而束缚水不参与这些过程.自由水/束缚水比值较高时,植物代谢活跃,生长较快,抗逆性差;反之,代谢活性低、生长缓慢,但抗逆性较强。
二、水分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一)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1.水是原生质的主要组分2.水直接参与植物体内重要的代谢过程3.水是许多生化反应和物质吸收、运输的良好介质4.水能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5.细胞的分裂和延伸生长都需要足够的水(二)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1.水是植物体温调节器2.水对可见光的通透性3.水对植物生存环境的调节植物对水分的需要,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方面。
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吸收的方式:1 、扩散;2 、集流; 3 、渗透性吸水(主要). 一、扩散(diffusion)自发、顺着浓度梯度、适于短距离的(如细胞间)迁徙、速度很慢二、集流(mass flow)(一)特点:耗能、与浓度梯度无关、适于木质部中远距离(木质部)运输.(二)机理:1 、通过膜上的水孔蛋白(aquaporin)形成的水通道实施2 、水孔蛋白(1)种类:A 、质膜内在蛋白(plasma membrane intrinsic protein);B 、液泡膜上的液泡膜内在蛋白(tonoplast intrinsic protein ).(2)机理“滴漏”模型,活性受磷酸化和水孔蛋白合成速度调节---依赖Ca离子的蛋白激酶可使特殊丝氨酸残基磷酸化,水孔蛋白的水通道加宽,水集流通过量剧增;水通道变窄,水集流通过量减少。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揭示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以数理化、生物化学、植物学等课程为基础,又是园林和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
2、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植物体内主要代谢活动机理,掌握植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植物形态建成的生理基础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深刻了解环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和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以及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了解一些主要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进行植物分析的基本技术和原理,用植物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1) 植物细胞生理 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细胞器、生物膜的超微结构,掌握其生理功能特点以及植物细胞原生质的特性,植物细胞全能性和植物信号传导的意义。
( 2)代谢生理 掌握呼吸代谢的主要途径,光合作用的机理(包括C 3、C 4和CAM 的代谢途径),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蒸腾的基本理论,掌握离子吸收、运转的基本规律和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理解同化物运输分配规律。
(3)生长发育生理 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植物生长、成花、开花、结实和衰老的主要生理机制。
(4)环境生理 了解正常环境条件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逆境(干旱、水涝、极端高低温和大气污染等)引起植物异常生理变化的规律,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可能方课程编码: 060255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教学对象: 园林本科学时学分: 54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3学分 编写单位: 编 写 人: 审 定 人:编写时间: 2012 年7 月法。
植物生理是在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人们在生产中采用各种栽培耕作措施,目的在于调节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满足植物高产、优质的要求,诸如:通过溶液培养,了解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矿质元素,为合理施肥打下理论基础;对植物一生中生态需水与生理需水的测定,为制定合理灌溉方案和适时、适量、高质、高效地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对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在防止器官脱落、插条生根、促进萌发、防止倒伏、控制休眠、调节生长、安全贮藏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对栽培引种和良种培育做出重大贡献;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和应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基础理论,为育种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掌握呼吸作用的基本规律,为种子萌发,防止烂秧,以及农产品贮藏提供了合理而有效措施;光合作用的研究,为合理密植,合理间种套作,合理利用光能和高光效培育良种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高温、低温、干旱、水涝、盐碱、有毒物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污染以及病、虫危害等逆境对植物伤害的研究,可在人们的干预下,提高作物对环境的抗性;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以ppt理论讲授为主。
(整理)植物生理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大纲一、前言植物生理学是生物专业和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物系列课程中的骨干课程。
它是我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51,重点讲授各生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机理,以及环境因素对各生理过程的影响和调节作用的基础上,注意和农业生产间的联系,使植物生理学真正成为合理农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种子萌发、生长、运动、开花、结果等生长发育过程。
这些生命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生理学正朝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从宏观上转向生态、环境研究,微观上把植物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还原到细胞和分子水平。
植物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一切利用植物生产的事业中。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植物生理学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验学科,实践性很强。
对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系统讲授植物生命活动中各种基本代谢,并在此基础上讲授从合子形成经种子、幼苗、营养生长直到开花、结果的整个生活周期中,植物在遗传因子控制和外界环境影响下,如何通过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息传递,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有序进行生长发育的规律机理。
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使学生建立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又要知道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启发学生重视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学会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注意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动向。
学习前人总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进行自己的探索。
注意辩证思维,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详细讲解并启发学生认真学习植物生理学中有关研究的实验设计思想、方案、方法和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植物生理学-大纲
第一节植物对水分的需要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第二节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第三节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第四节无机养料的同化第五节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第六节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节光合作用的重要性第二节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第三节光合作用的机理第四节光呼吸第五节光合作用的进化第六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第七节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第一节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第二节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第三节生物氧化第四节呼吸过程中能量的贮存和利用第五节呼吸作用的调节和控制第六节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第七节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第五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植物体内的信息传递第二节高等植物的运输第三节有机物运输的机理第四节同化物的分配及影响因素第六章植物生长物质第一节生长素类第二节赤霉素类第三节细胞分裂素类第四节脱落酸第五节乙烯第六节油菜素内酯第七节生长抑制物质第八节多胺和钙调素第七章光形态建成第一节光敏色素的发现和分布第二节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第三节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第四节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第五节蓝光反应第八章植物的生长生理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第二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略讲)第三节植物的生长第四节植物的运动第九章植物的生殖生理第一节幼年期第二节春化作用第三节光周期第四节花器官形成的生理第五节受精生理第十章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第一节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第二节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第三节种子和延存器官的休眠第四节植物的衰老第五节植物器官的脱落。
811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811)》大纲第一部分理论教学一、内容提要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种子的萌发、营养器官的生长、开花、受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让学生系统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的方法和技术,学会用严谨的科学实验手段认识和分析生命现象和规律,创造性地调控植物生理功能,培养学生将植物生理学理论与相关基础课程理论相结合、并灵活应用于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农学研究和实践中的能力。
二、选用教材授课教材:潘王忠植物生理学(第二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参考教材:潘瑞炽主编. 植物生理学(第7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2三、教学内容(一) 绪论1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3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重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和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
难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
思考题:1、为什么说“植物生理学是农业的基础学科”?2、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植物生理学的发展趋势将如何?3、植物生理学的定义是什么?(二) 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植物细胞概述1.1 高等植物细胞的特点1.2 原生质的性质2 细胞壁2.1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2.2 胞间连丝的结构与功能3 生物膜3.1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点3.2 生物膜的功能4 植物细胞亚微结构4.1植物细胞内的基本结构4.2 微膜系统4.3 微梁系统4.4 微球系统4.5 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重点: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点;植物细胞亚微结构难点:植物细胞亚微结构思考题:1、生物膜结构上的特点与其功能有什么联系?2、细胞的微膜系统、微梁系统和微球系统有何联系?(三)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代谢1 谁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1.1 水分子的结构1.2 水与植物生命活动有关的理化性质1.3 植物的含水量1.4 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1.5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2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2.1 水势的概念2.2 含水体系的水势组分2.3 水的移动2.4 植物细胞的吸水2.5 细胞间的水分移动3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3.1 根系吸水的部位3.2 根系吸水的途径3.3 根系吸水的机理3.4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4 蒸腾作用4.1 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部位和指标4.2 气孔蒸腾4.3 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5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5.1 水分运输的途径和速度5.2 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的机制6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6.1合理灌溉增产的原因6.2作物的需水规律6.3合理灌溉的指标6.4 灌溉方式重点:水势,细胞的水势,细胞吸水的方式,根系吸水的途径和动力,水分运输的途径和动力,气孔运动的机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理学大纲整理版
细胞分裂 内膜
鞭毛构成 光合与呼 吸酶分布 核糖体 营养方式 细胞壁
二分或出芽 无独立的内膜 鞭毛蛋白 质膜
70S(50S+30S) 吸收,有的行光合作用 肽聚糖、蛋白质、脂多糖、脂蛋白
2.高等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有,分化成各种细胞器 微管蛋白 线粒体和叶绿体
80S(60S+40S) 吸收,光合作用,内吞 纤维素(植物细胞)
植物生理学WXH- 2 -
大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三大结构特征。 (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 1.植物细胞壁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 1)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构成细胞壁的成分中,90%左右是多糖,10%左右是蛋白质、酶类以及脂肪酸等。细胞壁中的多糖
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类,它们是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等聚合而成。次生细胞壁中还有大量木 质素。 纤维素(cellulose):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纤维素内葡萄糖残基间形成大量氢键,而相邻分子间氢键使带状分子 彼此平行地连在一起,这些纤维素分子链都具有相同的极性,排列成立体晶格状,可称为分子团,又叫微团(micellae)。 微团组合成微纤丝(microfibril),微纤丝又组成大纤丝(macrofibril),因而纤维素的这种结构非常牢固,使细胞壁 具有高强度和抗化学降解的能力。 存在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多糖。 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往往是指除纤维素和果胶物质以外的,溶于碱的细胞壁多糖类的总称。它们覆盖在微纤丝 之外并通过氢键将微纤丝交联成复杂的网格,形成细胞壁内高层次上的结构。 果胶类:胞间层基本上是由果胶物质组成的,果胶使相邻的细胞粘合在一起。果胶物质是由半乳糖醛酸组成的多聚体。 根据其结合情况及理化性质,可分为三类:即果胶酸、果胶和原果胶。 木质素(lignin):不是多糖,是由苯基丙烷衍生物的单体所构成的聚合物,主要分布于纤维、导管和管胞中。可以增 加细胞壁的抗压强度,正是细胞壁木质化的导管和管胞构成了木本植物坚硬的茎干,并作为水和无机盐运输的输导组 织。 蛋白质与酶:细胞壁中最早被发现的蛋白质是伸展蛋白(extensin),它是一类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hydroxyproline rich glycoprotein,HRGP),大约由 30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类蛋白质中羟脯氨酸(Hyp)含量特别高。 矿质:细胞壁的矿质元素中最重要的是钙。细胞壁为植物细胞最大的钙库。钙调素(calmodulin,CaM)在细胞壁中也被 发现,如在小麦细胞壁中已检测出水溶性及盐溶性两种钙调素。 2) 细胞壁的结构:典型的细胞壁是由胞间层(intercellular layer)、初生壁(primary wall)以及次生壁(secondary wall)
植物生理学提纲(自己整理)
第七章植物的生长物质重要知识点:1.植物激素生物合成前体2.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3.主要激素(IAA和GA)的作用机理4.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林生产上的应用5.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途径<一>知识结构网络体系一、总体框架二、关于重点1.五大经典激素<1> 生长素类(AUXs)天然生长素:2种IAA(吲哚乙酸,高等植物体内最主要的生长素)PAA,IBA①分类:人工合成类:NAA 2,4-D 2,4-T抗生素类(生长素类似物,能专一性抑制生长素作用的物质):三碘苯甲酸②化学性质:难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游离态:一类是自由移动的,可以通过琼脂扩散方法而获得③种类结合态:另一类结合于细胞内的成分,只能采用溶剂抽提或碱水解而活得。
④IAA的代谢和运输代谢合成部位:细胞旺盛分裂和生长的部位(嫩叶、茎端的分生组织及种子)合成前体:色氨酸(Trp)合成途径:A吲哚丙酸途径(优势途径)B色胺途径(少数,大麦、燕麦、烟草、番茄) C吲哚乙酰胺途径(黄瓜幼苗)D吲哚乙腈途径(十字花科植物)*运输⑤ IAA的氧化和降解*1氧化降解是不可逆的从活性库中清除已完成效应的IAA的有效途径,对IAA发挥调节效应有重要意义。
*2通常情况下,老化和不再生长的组织内的IAA氧化酶的活力要高于幼嫩和生长旺盛的组织。
⑥植物出现二重性原因:生长素类的作用:A.低浓度诱导离体茎段伸长,高浓度则抑制其伸长<二>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植物生长物质:是指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可以移动的并将此从产生处运到到其它部位,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
(植物激素的特点:内生性,可运性,调节性;目前经典五大类植物激素有: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和乙烯)3.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具有类似植物激素生理活性的一类有机物质。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060255 课程编码: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教学对象:园林本科 3学分54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学时学分:编写单位:人:写编人:审定月编写时间:2012 年7一、课程说明、课程简介 1揭示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学。
它以数理化、生物化学、植物学等课程为基础,又是园林和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
2、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植物体内主要代谢活动机理,掌握植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植物形态建成的生理基础深刻了解环境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和植物对逆境的抗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了解一些主要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进行植物分析性以及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的基本技术和原理,用植物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细胞器、生物膜的超微结植物细胞生理 (1)构,掌握其生理功能特点以及植物细胞原生质的特性,植物细胞全能性和植物信号传导的意义。
的( 2)代谢生理 CAM和C掌握呼吸代谢的主要途径,光合作用的机理(包括C、4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蒸腾的基本理论,掌握离子吸收、运转的基本代谢途径)规律和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理解同化物运输分配规律。
掌握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生长发育生理(3)植物生长、成花、开花、结实和衰老的主要生理机制。
了解正常环境条件与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逆境(干旱、水涝、极)环境生理4(端高低温和大气污染等)引起植物异常生理变化的规律,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可能方 1法。
植物生理是在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人们在生产中采用各种栽培耕作措施,目的在于调节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满足植物高产、优质的要求,诸如:通过溶液培养,了解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矿质元素,为合理施肥打下理论基础;对植物一生中生态需水与生理需水的测定,为制定合理灌溉方案和适时、适量、高质、高效地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对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在防止器官脱落、插条生根、促进萌发、防止倒伏、控制休眠、调节生长、安全贮藏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对栽培引种和良种培育做出重大贡献;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和应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基础理论,为育种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掌握呼吸作用的基本规律,为种子萌发,防止烂秧,以及农产品贮藏提供了合理而有效措施;光合作用的研究,为合理密植,合理间种套作,合理利用光能和高光效培育良种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高温、低温、干旱、水涝、盐碱、有毒物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污染以及病、虫危害等逆境对植物伤害的研究,可在人们的干预下,提高作物对环境的抗性;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以ppt理论讲授为主。
植物生理学复习大纲
植物⽣理学复习⼤纲第五章植物⽣长物质第⼀节植物⽣长物质的概念和种类⼀概念植物⽣长物质:调节植物⽣长发育的⼀些⽣理活性物质。
包括植物激素和⽣长调节剂。
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可移动的,对⽣长发育产⽣显著作⽤的微量(<1µmol/L)有机物。
植物⽣长调节剂:指⼈⼯合成的具有类似植物激素⽣理活性的化合物。
⽬前公认的植物激素:⽣长素类、⾚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烯、油菜素甾醇类⼆植物激素具有以下特点:第⼀内⽣性植物⽣命活动中的正常代谢产物;第⼆可运性由某些器官或组织产⽣后运⾄其它部位⽽发挥调控作⽤第三调节性植物激素通常在极低浓度下产⽣⽣理效应。
第⼆节⽣长素类(Auxin )⼀、⽣长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长素的代谢1.⽣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运输合成部位:胚芽鞘、嫩叶、种⼦分布:⽣长旺盛的部位极性运输(主动运输,细胞间进⾏):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被动运输):通过韧⽪部向上或向下运输3.⽣长素存在形式与分解两种形式存在游离型:不与任何物质结合,有⽣物活性。
束缚型:与糖、氨基酸结合没有⽣物活性,是贮存与运输形式。
⽣长素的分解酶解:在IAA氧化酶的作⽤下分解。
光氧化:强光下IAA易被分解失活。
所以保存时应避光。
三、⽣长素的⽣理效应1.促进伸长⽣长双重作⽤:低浓度促进⽣长⾼浓度产⽣伤害不同器官对⽣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最敏感,茎最不敏感2.促进不定根的形成3.对养分的调运作⽤第三节⾚霉素类(Gibberellins⼀、⾚霉素的化学结构⼆合成场所:发育中种⼦,幼叶,根合成前体:甲⽡龙酸三、⾚霉素的分布和运输分布:⽣长旺盛的部位含量较⾼运输:没有极性。
途径:嫩叶合成的⾚霉素通过韧⽪部的筛管向下运输根尖合成的⾚霉素可沿⽊质部的导管向上运输。
存在形式:⾃由⾚霉素结合⾚霉素:与葡萄糖结合四、⾚霉素的⽣理效应1.促进茎的伸长⽣长2 促进麦芽糖化⼤麦种⼦萌发时胚中产⽣的GA,通过胚乳扩散到糊粉层细胞,诱导α-淀粉酶的形成,该酶⼜扩散到胚乳使淀粉⽔解。
811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811)》大纲第一部份理论教学一、内容提要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露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大体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种子的萌生、营养器官的生长、开花、受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等生长发育进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让学生系统把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的方式和技术,学会用严谨的科学实验手腕熟悉和分析生命现象和规律,制造性地调控植物生理功能,培育学生将植物生理学理论与相关基础课程理论相结合、并灵活应用于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农学研究和实践中的能力。
二、选用教材讲课教材:潘王忠植物生理学(第二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0参考教材:潘瑞炽主编. 植物生理学(第7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2三、教学内容(一) 绪论1 植物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 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进展3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重点:植物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进展和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
难点:植物生理学的概念。
试探题:一、什么缘故说“植物生理学是农业的基础学科”?二、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植物生理学的进展趋势将如何?3、植物生理学的概念是什么?(二) 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植物细胞概述高等植物细胞的特点原生质的性质2 细胞壁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胞间连丝的结构与功能3 生物膜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点生物膜的功能4 植物细胞亚微结构植物细胞内的大体结构微膜系统微梁系统微球系统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重点: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点;植物细胞亚微结构难点:植物细胞亚微结构试探题:一、生物膜结构上的特点与其功能有什么联系?二、细胞的微膜系统、微梁系统和微球系统有何联系?(三)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代谢1 谁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水分子的结构水与植物生命活动有关的理化性质植物的含水量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2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水势的概念含水体系的水势组分水的移动植物细胞的吸水细胞间的水分移动3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根系吸水的部位根系吸水的途径根系吸水的机理阻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4 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部位和指标气孔蒸腾阻碍蒸腾作用的条件5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水分运输的途径和速度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的机制6 合理浇灌的生理基础合理浇灌增产的缘故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浇灌的指标浇灌方式重点:水势,细胞的水势,细胞吸水的方式,根系吸水的途径和动力,水分运输的途径和动力,气孔运动的机理,合理浇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一、植物生理学概述(一)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1、定义: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2、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1)细胞结构与功能:它是各种生理活动与代谢过程的组织基础;生命现象是细胞存在的运动方色。
(2)代谢生理:即水分生理、矿质与氮素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的运输分配、以及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等; (3)发育生理:它是各种功能与代谢活动的综合反应,包含植物的生长物质、植物的生长、分化、发育、生殖与衰老等; (4)环境生理:主要介绍影响植物生理代谢的环境因素以及植物对不良环境的反应。
(二)植物生理学发展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植物生理学的孕育阶段1627年荷兰人凡·海尔蒙(J.B.van Helmont)柳树实验标志着科学的植物生理学的开端。
第二阶段 诞生与成长的阶段从1840年李比希(J.von Liebig)创立矿质营养学说到19世纪末德国植物生理学家萨克斯和他的学生费弗尔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问世为止,经过了约半个世纪的时间。
第三阶段 发展、分化与壮大阶段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植物生理学也快速壮大发展;30~40年代进入细胞器水平;50年代以后,跨入分子或亚分子水平;80年代阐明光合细菌反应中心三维空间结构;研究时间缩短到微秒(10-6秒)级、纳秒(10-9秒)级甚至皮秒(10-12秒)级;对植物生理活动的数学模拟。
我国的植物生理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开始,钱崇澍、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讲授植物生理学、建立了植物生理实验室。
1949年以后,植物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很快,在有关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里,都取得重要进展。
二、植物细胞生理 (一)植物细胞的概述 1.细胞的共性:尽管细胞种类繁多,形态、结构与功能各异,却有基本的共同点: 1) 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2) 所有细胞都有两种核酸,即DNA 和RNA,它们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3) 除个别特化细胞外,作为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4) 细胞的增殖一般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遗传物质在分裂前复制加倍,在分裂时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内这是生命繁衍的基础和保证。
2.高等植物细胞特点: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一般体积很小,直径为0.2~10μm 不等,没有典型的细胞核,即没有核膜将它的遗传物质与细胞质分开,只有一个由裸露的环状DNA 分子构成的拟核体(nucleoid)。
除核糖体、类囊体外,一般不存在其它细胞器,原核细胞以无丝分裂(amitosis)方式进行繁殖。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有机体称为原核生物(prokaryote)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体积较大,直径约10~100μm,其主要特征是细胞结构的区域化,即核质被膜包裹,有细胞核和结构与功能不同的细胞器(cell organelle);多种细胞器之间通过膜的联络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内膜系统。
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由线状DNA 与蛋白质组成,细胞分裂以有丝分裂(reduction mitosis)为主。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有机体称为真核生物(eukaryote)包括了绝大多数单细胞生物与全部的多细胞生物。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区别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大小 1~10μm 10~100μm 细胞核 无核膜 有双层的核膜 形状 环状DNA 分子 线性DNA 分子 数目 一个基因连锁群2个以上基因连锁群 染 色 体组成DNA 裸露或结合少量蛋白质 DNA 同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结合 DNA 序列 无或很少有重复序列 有重复序列基因表达RNA 和蛋白质在同一区间合成RNA 核中合成和加工;蛋白质细胞质合成细胞分裂 二分或出芽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内膜 无独立的内膜 有,分化成各种细胞器鞭毛构成 鞭毛蛋白 微管蛋白质膜 线粒体和叶绿体光合与呼吸酶分布核糖体 70S(50S+30S) 80S(60S+40S)营养方式 吸收,有的行光合作用 吸收,光合作用,内吞细胞壁 肽聚糖、蛋白质、脂多糖、脂蛋白 纤维素(植物细胞)2.高等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大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三大结构特征。
(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1.植物细胞壁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1)细胞壁的化学组成:构成细胞壁的成分中,90%左右是多糖,10%左右是蛋白质、酶类以及脂肪酸等。
细胞壁中的多糖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类,它们是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等聚合而成。
次生细胞壁中还有大量木质素。
●纤维素(cellulose):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纤维素内葡萄糖残基间形成大量氢键,而相邻分子间氢键使带状分子彼此平行地连在一起,这些纤维素分子链都具有相同的极性,排列成立体晶格状,可称为分子团,又叫微团(micellae)。
微团组合成微纤丝(microfibril),微纤丝又组成大纤丝(macrofibril),因而纤维素的这种结构非常牢固,使细胞壁具有高强度和抗化学降解的能力。
存在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多糖。
●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往往是指除纤维素和果胶物质以外的,溶于碱的细胞壁多糖类的总称。
它们覆盖在微纤丝之外并通过氢键将微纤丝交联成复杂的网格,形成细胞壁内高层次上的结构。
●果胶类:胞间层基本上是由果胶物质组成的,果胶使相邻的细胞粘合在一起。
果胶物质是由半乳糖醛酸组成的多聚体。
根据其结合情况及理化性质,可分为三类:即果胶酸、果胶和原果胶。
●木质素(lignin):不是多糖,是由苯基丙烷衍生物的单体所构成的聚合物,主要分布于纤维、导管和管胞中。
可以增加细胞壁的抗压强度,正是细胞壁木质化的导管和管胞构成了木本植物坚硬的茎干,并作为水和无机盐运输的输导组织。
●蛋白质与酶:细胞壁中最早被发现的蛋白质是伸展蛋白(extensin),它是一类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hydroxyproline rich glycoprotein,HRGP),大约由3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类蛋白质中羟脯氨酸(Hyp)含量特别高。
●矿质:细胞壁的矿质元素中最重要的是钙。
细胞壁为植物细胞最大的钙库。
钙调素(calmodulin,CaM)在细胞壁中也被发现,如在小麦细胞壁中已检测出水溶性及盐溶性两种钙调素。
2)细胞壁的结构:典型的细胞壁是由胞间层(intercellular layer)、初生壁(primary wall)以及次生壁(secondary wall)组成。
细胞在分裂时,最初形成的一层是由果胶质组成的细胞板(cell plate),它把两个子细胞分开,这层就是胞间层,又称中层(middle lamella)。
随着子细胞的生长,原生质向外分泌纤维素,纤维素定向地交织成网状,而后分泌的半纤维素、果胶质以及结构蛋白填充在网眼之间,形成质地柔软的初生壁。
细胞在初生壁内产生次生壁。
细胞内腔有时由数层次生细胞壁(S1—S3)包围,原始初生壁(CW1)和中层在最外层(ML)。
3)细胞壁的功能 a.维持细胞形状,控制细胞生长b.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c.防御与抗性d.其他功能研究发现,细胞壁还参与了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相互识别作用,此外,细胞壁中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凝集素还可能参与了砧木和接穗嫁接过程中的识别反应。
应当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细胞的细胞壁都具有上述功能,每一类细胞的细胞壁功能都是由其特定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的。
2、植物细胞膜系统1) 生物膜(biomembrane)是指构成细胞的所有膜的总称。
按其所处位置可分为两种:一种处于细胞质外面的一层膜叫质膜,也可叫原生质膜;另一种是处于细胞质中构成各种细胞器的膜,叫内膜(endomembrane)。
质膜可由内膜转化而来(如子细胞的质膜由高尔基体小泡融合而成)。
(1)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在真核细胞中,膜结构占整个细胞干重的70%~80%。
生物膜由蛋白质、脂类、糖和无机离子等组成。
蛋白质约占60%~65%,脂类占25%~40%,糖占5%。
经冰冻断裂处理后,细胞膜往往从脂双层中央断开。
a. 膜蛋白:物膜中的蛋白质约占细胞蛋白总量的20%~30%,它们或是单纯的蛋白质,或是与糖、脂结合形成的结合蛋白。
外在蛋白(extrinsic protein)为水溶性球状蛋白质,通过静电作用及离子键等非共价键与膜脂相连,分布在膜的表面;内在蛋白(intrinsic protein)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又叫嵌入蛋白或整合蛋白,其主要特征是水不溶性,分布在脂质双分子层中;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有的全部埋入疏水区,有的与外在蛋白结合以多酶复合体形式与膜脂结合:膜脂蛋白蛋白部分不直接嵌入膜,而依赖所含的脂肪酸插入脂质双分子层 b.膜脂:在植物细胞中,构成生物膜的脂类主要是复合脂类,包括磷脂、糖脂、硫脂等。
磷脂(phospholipid) 是含磷酸基的复合脂。
在植物细胞膜中重要的磷脂属甘油磷脂,它们是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和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磷脂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又有亲水基团。
c.膜糖:生物膜中的糖类主要分布于质膜的外单分子层。
这些糖是不超过15个单糖残基所连接成的具分支的低聚糖链(寡糖链),它们大多数与膜蛋白共价结合,少部分与膜脂结合,分别形成糖蛋白和糖脂。
(2)生物膜的结构:(a)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由辛格尔(S.J. Singer)和尼柯尔森(G. Nicolson)在1972年提出,认为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蛋白质。
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
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模型强调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膜的不对称性:主要是由脂类和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造成的。
蛋白质在膜中有的半埋于内分子层,有的半埋于外分子层,即使贯穿全膜的蛋白质也是不对称的。
另外,寡糖链的分布也是不对称的,它们大多分布于外分子层。
膜的流动性:其一是脂类分子是液晶态可动的,脂类分子随温度改变经常处于液晶态和液态的动态平衡之中,两相中脂类分子排列不同,流动性大小也不同。
其二是分布于膜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也是流动的,它们可以在脂分子层中侧向扩散,但不能翻转扩散。
这说明了少量膜脂与膜蛋白有相对专一的作用,这种作用是膜蛋白行使功能所必须的。
(b) 板块镶嵌模型:板块镶嵌模型由贾因和怀特在1977年提出。
认为,整个生物膜可以看成是由不同组织结构、不同大小、不同性质、不同流动性的可移动的“板块”所组成,高度流动性的和流动性较小的区域可以同时存在,随着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板块”之间可以彼此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