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法上的法律保留原则

合集下载

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

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

02
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 法中的重要性
保障人权
保障人权是法律保留原则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明确规定只有立法机关制定的法 律才能设定行政权力,从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
法律保留原则确保了公民在面对行政权力时能够享有基本的权利保障,有助于维 护公正和平等的行政执法环境。
限制行政权力
法律保留原则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了限制。它要求行政机 关只能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行使行政权力,而不能自行 创设新的权力。
执法程序
行政执法必须遵循法定程 序,包括调查、听证、裁 决等阶段。
执法内容
行政执法必须依据法律规 定,不得违背法律原则和 精神,同时要充分保障当 事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决策中的法律保留
决策主体
行政决策必须由具有法定决策权 的行政机关或其委托的组织进行

决策程序
行政决策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包 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
法律保留原则的起源与发展
• 法律保留原则起源于12世纪的西欧,当时出现了最早的宪法和 行政法,这一原则逐渐得到确立和认可。随着现代民主和法治 的发展,法律保留原则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现代行政法的基 本原则之一。
法律保留原则的基本类型
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法律保留原则可以分为以 下三种类型
2. 准用性保留:指法律只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参照 适用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具体内容由行政机关 依据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这种类型适用于 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相关规定的情况。
总结词:越权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超越了法 律规定的范围或违反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
1. 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超越了法律规定的范围或违反 了法律规定。
详细描述 2. 越权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了损害。

宪法与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探析

宪法与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探析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宪法与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探析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法律保留原则的概念和内涵
03
宪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04
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05
宪法与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的比较分析
06
法律保留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
07
总结与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法律保留原则的概念和内涵
法律保留原则的定义
法律保留原则的含义:指某些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不得授权行政机关制定规范。
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范围:涉及国家主权、公民基本权利、司法审判等领域。
法律保留原则与立法权的关系:立法机关应当制定相关法律,确保行政机关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法律保留原则的必要性: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防止行政机关滥用权力。
宪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具有更高的位阶和更广泛的适用范围,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仅适用于行政领域。
宪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主要依靠宪法规范和宪法惯例来保障,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主要依靠法律和法规来保障。
宪法与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的关联与互动
宪法与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的概念和内涵
宪法与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的关联和互动关系
法律保留原则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起源于德国,最早在宪法中规定法律保留原则的是1919年的《魏玛宪法》
发展:在二战后,法律保留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现代宪法和行政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内涵: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只有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才能规定行政机关的权力,行政机关不得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行使权力
意义:法律保留原则是保障人权、限制行政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之一

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下

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下

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下但是,在给付行政要不要贯彻法律保留原则的问题上人们一直存在分歧。

对此,德国有的行政法学者认为服务行政不必要遵循严格的“法律保留”,在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也可以为服务行政。

但也有学者认为国家资金的分配是为了确保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政治的目标,因此必须由具体规定其分配、赋予公民相应主观权利的具有约束力和可预测性的法律予以确定。

“在社会法治国家,自由不仅来自国家,存在于国家之中,而且需要通过国家。

”在给付行政方面,实际上也存在两种不合法的情况,即该给付的不给付、不该给付的却给付,事实上,拒绝提供国家给付给公民造成的侵害可能并不亚于对财产和自由的侵害。

例如“拒不提供补贴可能使经济企业破产,拒不提供助学金可能导致学生辍学。

与此相应,对自由和财产的侵害(要求经营者在其经营设施上安装某种防护装置,要求学生遵守命令的规定)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

”因此,“关于法律保留是否以及在何种范围内包括给付行政,存在争议。

由于大多数给付行政领域受到法律调整,这种争议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日本学者一般也认为,在给付行政领域,国家拒绝给付对于人民所产生的危害,不亚于单纯自由权利之侵犯所产生的危害,如果将法律保留局限于干预行政,则是对这一实际问题的漠视。

台湾地区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机关在进行服务行政、给付行政时不必遵循法律保留原则,在没有法律基础时,行政机关也可以为服务行政、给付行政。

有的学者认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服务行政是采用高权力方式来进行的,如强制人民使用公共事业;再如,服务行政中人民因此负有相对义务的,如接受融资时必须提供担保等。

有的学者则认为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应以“重要事项说”为宜。

在给付行政领域,决定是否给付或者给付内容的多少,不仅要调查有无应当给付的事实,而且还要看有无法律依据。

因为国家所给付之内容与权力均来自于人民,并且能给付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进一步地讲,在任何情况下,受给付的当事人之间都存在着竞合关系,也就是说当某一行政主体予一方以给付时,实质上就是对另一方的不给付,至少也是不足给付。

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

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

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一、法律保留原则与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法治条件下对行政行为的最基本要求,而法律优位和法律保留则又是依法行政原则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支柱性原则,这个点已经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确认。

例如法国将行政法治作为其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而行政法治原则具体又包含三项内容,即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机关必须以自己的行为来确保法律的实施。

①德国的行政法治则奉行合法性原则和比例原则,其中的合法性原则包括法律至上和符合法律要件。

这里的所谓符合法律要件就是指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的授权,越权则无效。

日本的行政法治原则包括三项内容,即法律优位、法律保留和司法救济。

②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认为依法行政原则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法律优位和法律保留。

③所谓法律优位,简单地讲就是指一切行政行为均不得与法律抵触,行政机关不能采取与法律相抵触的任何措施,法律与任何行政行为相比都处于最高位阶。

因为法律优位原则并不要求所有行政行为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只需要不违背现有法律规定即可,所以,法律优位原则又被称之为消极依法行政原则。

法律优位原则的目的在于防止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违背法律,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必须严格确立法规范之间的等级,也即法规范之间的位阶;其次法律规范本身必须具体明确,切忌内容的空洞。

这就是法律优位原则的两个基本前提。

因为法律优位原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禁止违法的行政行为,所以法律优位原则无论就其行为不得违法的内容,还是其无条件地适用于所有行政行为的要求,都容易为人们所理解。

所谓法律保留原则,简单地讲就是指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的依据,也即行政机关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作出积极的行政行为,否则就构成违法。

法律保留原则依其适用范围,具体又可分为“侵害保留说”、“全面保留说”、“重要事项保留说”、“机关功能说”、“权力行政保留说”等。

所谓侵害保留说,简单地讲就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侵害”相对人权利或者课予相对人义务等不利行政行为或称“负担行政”的情形下,必须有法律的根据。

论行政法上的法律保留原则

论行政法上的法律保留原则

论行政法上的法律保留原则作者:薛中岳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年第04期(100076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摘要:法律保留原则是合法行政原则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规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权限分配。

本文重在探索法律保留原则在现行行政法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分析法律保留原则的内涵和价值。

我国现行行政法治实践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渐渐的被重视,需要反思法律保留原则在实践中的适用现状,承认其存在的诸多弊端,以便能够更好的适用法律保留原则。

关键词: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价值一、法律保留原则的价值法律保留原则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法律保留原则有助于保障人民民主原则的实现。

人民民主原则的目的是由全体人民来行使主权,掌管国家的事物。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实际上要达到这一原则的目的并不可行。

人民民主也就演化成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多数原则也是民主的核心。

基于此,代议制政府就必须实行法律保留原则,将关系到人民自身利益的事情交给代议制机关表决,行政机关只是履行执行法律的职能。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履行人民主权职能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全国人大具有最强的民主正当性。

从另一方面来讲,立法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掌握,法律保留的原则,对于全国人大立法权的行使和人民主权原则的贯彻执行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法律保留原则有利于保障法治国家建设。

治理国家有法治和人治两种方式,人治就是君主专制,人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法治相对人治而言,国家权力的行使有规律可循,并且权力的行使更稳定也会被限制和约束,更能保障公民的利益。

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国家的权力就应当由法律创制,并在法律的规范下行使。

行政权力作为国家权力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来源于法律的授权。

法律保留原则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权力不得滥用,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滥用行政权力必须能够经过法定程序予以救济。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法律保留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治原则,它在宪法和行政法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在宪法中,法律保留原则体现了宪法对立法权的限制和控制。

根据法律保留原则,在行使立法权时,立法机关必须遵守宪法的原则和规定,不能超越宪法赋予的权限范围。

宪法保留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以限制立法机关的行权,这些规定包括对国家机构组织、国民权利和义务、公民自由等方面的规定。

宪法规定了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的底线,法律必须在这些基本原则和底线的范围内制定。

宪法对立法机关具有审核、监督和追究责任的权力,以保障法律的合宪性。

宪法规定了一系列对立法行为的审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如法律的审查程序、宪法司法的设立以及违宪审查制度等,这些都是对法律保留原则的细化和实践。

通过宪法对立法权的限制和监督,法律保留原则得以在宪法层面得到保障和发挥作用。

在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主要体现在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要求上。

根据法律保留原则,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可依,也就是说,行政行为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可以是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不能擅自设定规则或者超越法律授权范围进行行政行为。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还必须遵守宪法的原则和规定,不能违反宪法的规定或者剥夺公民的权利。

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法中还体现在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方面。

根据法律保留原则,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律依据和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能随意制定处罚规则或者以不合法的方式进行行政处罚。

同样,行政强制措施例如拆迁、征地等,也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不能以违法的方式行使行政强制权。

在行政法中也有法律补偿原则,它是法律保留原则的补充和延伸。

根据法律补偿原则,当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时,行政机关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并对损害的合法权益进行补偿。

法律补偿原则的目的是保护公民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

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

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依据法律规定,未经授权不得行使。

这一原则在行政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保障公民权利、控制行政权力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保留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依据法律规定,未经授权不得行使。

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只有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才能行使行政权力,否则将构成越权行为。

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法中具有普遍适用性,适用于各种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

合法性原则。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任何超越权限的行为都将被视为无效。

合理性原则。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当遵循合理、公正、必要和比例原则,不得滥用职权或不当行使权力。

程序性原则。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当遵守法定程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监督原则。

行政机关应当接受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社会的监督,确保行政权力的合法、公正行使。

法律保留原则对于保障公民权利和控制行政权力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保留原则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行政机关的任意侵犯。

法律保留原则有利于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职权或不当行使权力,从而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法律保留原则有利于促进法治意识的普及和提高,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然而,法律保留原则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过于严格的法律保留原则可能会限制行政机关的创造性、灵活性和效率性,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同情况的区别对待,有时候很难制定出全面、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可能导致法律保留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争议。

本文对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进行了全面研究。

法律保留原则作为行政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在保障公民权利、控制行政权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严格实施法律保留原则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平衡考虑保障公民权利和控制行政权力的关系,合理确定法律保留的范围和程度,以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法律保留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它在宪法和行政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宪法和行政法的角度,对法律保留原则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这两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具体运用。

我们来看看宪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在宪法的制定中,法律保留原则体现为国家的法律是最高的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

宪法将国家的法律地位放在最高位置,确立了法律对其他法规的统领地位,从而确保国家机构、国家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履行职责时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不得违背法律去行使权力。

这种安排不仅保证了国家的权威和统一,还确保了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具体的宪法条文中,往往会明确规定国家的法律是最高法律,其他法律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才能有效。

这些规定有力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再来看看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在行政法的领域中,法律保留原则体现为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依法行使,其行政行为必须依据法律的授权或者法律的规定。

行政权的行使必须有法律依据,即“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这意味着任何一项行政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不能擅自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也不能违背法律去执行行政行为。

这种原则的实施,既保证了行政机关的权力合法性,也保护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了滥用行政权力的情况发生,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保障。

在行政法的实践中,法律保留原则体现为“行政法规不得违反法律、行政许可不得超越法律授权范围、行政裁量权不得侵害公民法定权利等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都是基于对法律权威和尊严的充分尊重和保护,旨在规范行政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程序,保证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违反法律,合法合规地行使行政权力。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保证了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权力时依法行使,保护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一、法律保留原则的概念法律保留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一条基本法治原则。

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一切权力行使都必须以依法行使为前提,只有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权力的行使才是有效的、合法的。

法律保留原则强调,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而非任意行使权力。

在宪法中,法律保留原则通常体现在宪法的基本条文和原则中。

宪法规定了政府的职权和责任,同时也限定了政府的权力范围。

中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国家机关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履行职务。

”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责和义务,并要求其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第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不得有以下行为: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这一规定再次强调了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三、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法中的体现在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政府权力的行使上。

行政法规定了政府行使权力的程序和范围,要求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依法行使为前提,不得违法越权。

行政法规定政府行使权力必须符合法律授权,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政府行使职权必须立足于事实和证据,不得随意裁量和滥用职权。

法律保留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石,它的意义和作用不可低估。

法律保留原则是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重要手段。

只有政府的一切行为都依据于法律,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政府的滥权行为。

法律保留原则是限制政府权力的有效途径。

法律规定了政府的权力范围和行使程序,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政府才能行使权力,不得越权和滥权。

法律保留原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

只有政府的一切行为都依据于法律,才能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防止政府的任意行使权力,损害社会公平公正。

为了加强法律保留原则的实施和落实,我们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确保政府一切行为都依据于法律。

要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政府行使权力的监督和审查。

论行政法律保留原则

论行政法律保留原则

内容摘要法律保留是民主宪政体制对行政权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一次把该项原则引入行政处罚领域后,该项原则对规范制约行政权所起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但对这项基本原则的涵义、产生基础及调整范围等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由此它对中国行政法制实践所起的指导作用也很有限。

因而本文拟对以上内容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该项原则的进一步重视,并不断扩大它对中国行政法制实践所起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法律保留涵义基础调整范围学与行政法学博士。

法律保留是民主宪政体制对行政权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一次把该项原则引入行政处罚领域后,[1]该项原则对规范制约行政权所起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但对这项基本原则的涵义、产生基础及调整范围等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由此它对中国行政法制实践所起的指导作用也很有限。

因而本文拟对以上内容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该项原则的进一步重视,并不断扩大它对中国行政法制实践所起的指导作用。

一、法律保留原则的涵义法律保留原则是指行政行为只能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法律没规定的就不得作出。

也就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不能任意作出,只有在立法机关对该事项作出了规范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才能按照法律的规范作出相应的行政行为。

该项原则的实质在于要求行政权的行使必须在代议机关的监控之中,没有代议机关(民意)的同意行政权就不得行使。

它既体现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也体现了行政权的民意基础。

为了进一步理解该项原则,我们还有必要搞清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法律保留原则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法律优先原则。

法律优先原则是指一切行政行为都要与法律规范相一致,不得与之相违背。

相比之下,法律优先原则只要求行政行为不得违背法律,至于法律没规定的情况下,行政行为能不能作出,法律优先原则并不过问;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法不禁止皆自由”。

而法律保留原则则相反,它要求行政行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作出,法律没规定的就不得作出;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法无明文规定者不得为之”。

宪法与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宪法与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宪法与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发布时间:2023-05-16T09:29:43.595Z 来源:《科技潮》2023年6期作者:苏东[导读] 法律保留最初是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奥拓?迈耶于1886年在其著作《法国行政法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法律保留的理念在许多法律中都有所体现,反映的是基本权和自由权的保障。

空军工程大学河南省信阳市 464000摘要:宪法是我国所有法律制定和执行需要遵循的依据,行政法则是保证我国行政主体有秩序开展行政活动的依据,而深入分析和探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有利推动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工作。

关键词:宪法;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1法律保留概述1.1法律保留的概念法律保留最初是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奥拓?迈耶于1886年在其著作《法国行政法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法律保留的理念在许多法律中都有所体现,反映的是基本权和自由权的保障。

为了不侵犯市民的身体自由、所有权等相关权利,法律中应仅保留出法律对该事项之明示或默示规定。

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大陆地区受到德国法的影响,均对法律保留原则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而法学界在法律保留原则标准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的争议,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二,分别是“侵犯保留说”和“全部保留说”。

前者的核心思想是对于自由与所有权侵犯之行政权的发动,必须要以形式法律作为依据。

换而言之,除了侵犯自由和财产权需要经过法律授权才能实施行政行为之外,行政权的活动被推定为允许。

后者则主张扩大法律保留的范围,使其能够适用于一切行政活动。

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法律保留原则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德国学者的研究开展的,但实际上法律保留的思想在法国《人权宣言》中已经有所体现,其第四条表述的含义是只有立法机关才能制定限制公民权利的法律。

由此可见,法律保留原则最初和行政权力并无关联,其起源于人们对自身基本权利保障的追求,法律保留制度的建立则是国会取得权力的表现。

1.2我国法律保留原则的理论基础法律保留原则是我国公法领域的基本原则之一,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主性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摘要】法律保留原则是宪法和行政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对于维护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体现入手,具体探讨了其在立法和行政实践中的应用。

也分析了法律保留原则与司法实践的关系,以及其在司法解释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法律保留原则对于宪法和行政法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维护法治稳定和促进法律体系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本文对法律保留原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宪法和行政法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法律保留原则、宪法、行政法、司法实践、稳定性、司法解释、重要性、作用机制、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国家法律体系中对已形成的法律规范进行保留和尊重的原则。

这一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法律实践领域的重视。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是从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其与司法实践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目前,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保留原则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通过对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体现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宪法和行政法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法治建设的稳定和顺利发展。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中,我们将分别从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在行政法中的具体应用、与司法实践的关系、维护宪法和行政法的稳定性以及在司法解释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讨论,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1.2 研究意义法律保留原则作为宪法和行政法中的重要原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法律保留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即法律的尊严和稳定性。

通过对法律保留原则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宪法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完整性。

法律保留原则的研究对于推动现代法治建设,加强国家法治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法律保留原则,即法律应当明确规定行为的法律后果,禁止将行政权力行使范围扩大到法律未明确规定的领域,是法治的重要原则。

在宪法和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宪法中,法律保留原则体现在对国家机关权限的划定和民众权利的保护方面。

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组织结构、权力机关的职能权限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根据宪法的规定,国家机关的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其赋予的权限范围。

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结社自由等,国家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保障公民的这些权利,并且这些权利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加以限制。

宪法的这些规定,体现了法律保留原则的原则。

行政法是宪法的具体化和规范化,通过具体的法律对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行政行为和行政程序进行了规范。

在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力的行使、行政裁量权的运用和行政处罚的限制等方面。

在行政法中,行政权力只能在法律的规定下行使。

行政法规定了各级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和权限限制,行政机关只能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来行使职权。

行政机关不能超越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进行行政活动,否则行政行为将失去法律效力。

在行政裁量权的运用上,法律保留原则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行政裁量权是行政机关对具体案件进行裁决和决策的权力。

根据法律保留原则,在法律未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应当保持克制,不得随意扩大自己的裁量权,或者擅自设定裁量标准,以避免滥用裁量权或者越权行使行政职权。

在行政处罚方面,法律保留原则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违反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行为主体进行的一种行政制裁措施。

根据法律保留原则,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权时,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且处罚的方式、程度和程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能随意扩大处罚的范围或者越权行使行政处罚权。

在宪法和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论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论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论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摘要:法律保留原则是行政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核心要素,它以民主为前提,以法治为基础。

作为一种限制恣意行政,保护人民基本权利的理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试图通过对法律保留原则的涵义、法理基础与适用范围的分析与探讨,对法律保留原则产生更加与深刻的认识,发现宪法权利限制法律保留原则的实质,以充分发挥该原则在行政法治实践中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行政法;法律保留;适用范围一、法律保留原则之涵义法律优先与法律保留的概念由德国行政法学者奥托迈耶在《德国行政法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

其中,法律优先原则是消极意义上的依法行政,是指行政应当受现行法律约束,不得采取任何违反法律的措施;而法律保留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只有取得法律授权才可以实施相应的措施,是积极意义上的依法行政。

但这一概念的源头其实可以追溯至1794年颁布的《普鲁士普通邦法》第10条第二款第17项的著名规定,即当时的警察权力的法律依据:“警察的职责是维护必要的公共安宁、安全和秩序,并排除公众或其个别人员所面临的危险。

”依此,警察只有维护社会安全的职责,而无权过问社会福利的积极促进;福利事业不能依赖于普通的警察概念,它需要较特定的法律授权。

此规定有效限定了警察的职责范围,将警察的职责置于法律的授权之下,成为迄今可查的最原始的法律保留原则的先例。

关于法律保留原则之涵义,应松年教授的表述为:凡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则或者只能由法律规定,或者必须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有权在其所制定的行政规范中作出规定。

台湾行政法学者陈新民教授则将法律保留原则区分为宪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和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两种,二者存在一定区别。

宪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指在国家法秩序的范围内,某些事项是必须专属立法者规范,绝不可由其他机构(主要指行政机构)代为规定。

由于这些事项都是保留予立法者进行规定,故又称“立法保留”。

行政法意义的法律保留,系指任何行政行为追根究底皆须有法律之授权基础。

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

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

重要事项
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 益等重要事项,需要由立法机关进 行法律保留。
特定领域
某些特定领域,如财政、金融、教 育、卫生等,需要立法机关进行法 律保留,行政机关只能在法律规定 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立法机关的法律保留
立法机关对特定事项的保留
立法机关对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重要事项 ,必须通过制定法律来进行保留。
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为行政机关配备专业的法律顾问,协助行政机关 在行使权力时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
3
完善行政行为的内部监督机制
建立行政行为的内部监督机制,对行政机关的权 力行使进行内部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和违 法行使。
06
结论
法律保留原则的意义
保障人权
法律保留原则确保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防止行政机关滥用 行政权侵犯公民权利。
完善司法审查的标准
明确司法审查的标准,确保司法机关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具有可操 作性和公正性。
提高司法审查的效率
优化司法审查的程序,缩短审查周期,提高司法审查的效率。
提高行政机关的法律意识
1 2
加强行政机关人员的法律培训
通过定期的法律培训,提高行政机关人员的法律 意识和法律素养,确保他们能够依法行使权力。
该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基于法律的明确授权,不得违反法律目 的,同时也为司法机关审查行政行为提供了依据。
在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律保留原则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
02
法律保留原则的基本内容
保留事项的范围
公民基本权利
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限 制,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 定,行政机关无权自行设定限制

论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法上的适用

论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法上的适用

论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法上的适用作者:白洁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8期摘要法律保留是一项积极意义上的依法行政原则,是通过对公权力的规制以此来来保护私权利。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公权力与私权利相冲突的影响较大的事件,也使得合理规制公权力的呼声越来越大。

因此,合理、适度的适用法律保留原则,既是对于完善行政立法,依法行政的促进,也是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完善。

本文将着重介绍我国行政法上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状况,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就完善该原则的适用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法律保留法治建设行政法作者简介:白洁,西京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024-02一、法律保留原则(一)理论基础“法律保留”(Gesetzsvorbehalte)最早是由德国的奥托·迈耶提出来的,他为法律保留原则下过这样的定义:“法律保留是指在特定范围内对行政自行作用的排除。

”就其最基本的含义而言,是指对于某些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加以规定。

就法律保留的范围而言,学界主要存在着四种学说:⑴侵害保留说,这种理论也即是法律保留古典核心理论。

这种理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那些剥夺人民自由,财产权利以及向人民负担义务的事项;⑵国会保留说;⑶全部保留说,该学说主张,法律保留应当适用于行政法的所有领域,都应当受法律约束;⑷重要保留说,这种学说是由德国学者Fritz Ossenbuhl教授提出来的,在随后的法律实践中也获得了联邦宪法法院的认可。

这种理论主张,有关公民重要的权利与义务,法律都应该明确的予以规定。

这其中涉及一个“重要性理论”。

就是凡属重要的事项,就可以列入保留范围。

对于重要性的解释,许宗力老师认为:公共事务重要性的衡量标准,常与规范人范围的大小,影响作用之久暂,财政影响的大小,公共争议性之强弱以及现状改革幅度之大小密切关系。

这是对重要保留学说的一个很好的完善。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分析【摘要】法律保留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它在宪法和行政法中都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

在宪法中,法律保留原则得到了规定,宪法权威性与法律保留原则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在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具体体现在对法律的约束和遵守上,同时也对行政法中的要求有着重要影响。

宪法与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在具体要求和规定上有所区别,但都强调了法律的重要地位。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法治、保障人权等方面,对于法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未来,法律保留原则的发展方向需要更多重视法律的权威性和效力,加强法律规范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法律保留原则、宪法、行政法、规定、权威性、具体体现、要求、区别、重要性、法治建设、发展方向1. 引言1.1 法律保留原则的概念介绍法律保留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它指出法律应当保留原则,不轻易修改或废止。

法律保留原则的核心思想是确保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护法治秩序的稳定和统一。

这一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在宪法中,法律保留原则体现了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其他法律都应当遵循宪法的原则和规定。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中被强调和体现,以确保宪法的权威性不受侵犯,保障国家的法制建设和稳定。

在行政法中,法律保留原则则体现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中。

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权限和程序,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遵守法律的规定,不得擅自修改或废止法律。

法律保留原则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起到了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保障了法治秩序的稳定和统一。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和行政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是维护法治建设和法律体系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强化法律保留原则的意识和实践,将有利于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1.2 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中的意义法律保留原则在宪法中的意义是指宪法对法律保留原则的规定和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法治思想兴起以来,法律保留原则便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课题,其旨在维持法律规范的效力,避免行政行为侵犯立法机关的权限,同时亦防范立法机关怠于行使职权,放任行政机关的行为。

对于人民权利的保护,确定立法与行政权力的秩序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大陆法系各国的法律实践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9条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

第一次把该项原则引入行政处罚领域,由此该项原则对规范制约行政权所起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但对该项原则的含义及价值、适用范围及界定标准等问题,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它对中国行政法制实践所起的指导作用也很有限。

本文拟对上述内容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该项原则的进一步重视并不断扩大它对中国行政法制实践所起的作用。

一、法律保留原则的内涵及其价值(一)法律保留原则的内涵最早提出该概念的德国行政法学之父奥托·迈耶的经典定义,法律保留是指在特定范围内对行政自行作用的排除[1]。

台湾著名公法学者陈新民教授将法律保留原则的基本含义表述为:特定范围内的行政事项专属于立法者规范,行政非有法律授权不得为之[2]。

应松年教授的表述为:凡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则或者只能由法律规定,或者必须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有权在其所制定的行政规范中作出规定[3]。

周佑勇教授认为,法律保留原则的基本含义可以表述为: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则只能由法律规定,或者必须在法律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才能由行政机关作出规定[4]。

以上关于法律保留原则的内涵,是从议会立法与行政立法权限的角度表述的,其作用在于维护议会立法权限,限制行政立法的范围。

于安教授认为,法律保留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机关只有得到法律授权才能活动,没有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能合法地做成行政行为[5]。

可见,于安教授理解的行政行为不仅包括抽象的行政立法行为,还包括行政主体具体的行政行为,特别是在行政执法行为可能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情况下,法律保留更有存在的必要。

为更清晰地理解法律保留,我们有必要先明确法律优先的内涵。

法律优先,又称法律优越或法律优位,是指行政应当受现行法律的约束,不得采取任何违反法律的措施。

因为法律优先只要求行政行为不抵触法律即可,并不要求所有的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所以是消极意义的依法行政原则。

法律优先原则表明,除宪法外,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任何法律规范,法律的位阶居于其他任何法律规范之上。

法律优先原则无限制和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行政领域,不论是干预行政还是给付行政,也无论是行政合同还是行政指导。

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是依法行政的两项核心原则,但如前所述,法律优先只具有消极意义,行政行为只要不抵触法律即可,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法律优先失去了作用。

而法律保留论行政法上的法律保留原则彭小霞(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9)摘要:法律保留原则旨在规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权限分配,其价值体现为有助于保障人民民主原则的实现,有助于保障法治国家建设,有助于保障公民基本人权。

我国行政法学界,应充分认识到法律保留原则在现行行政法治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借鉴国外成熟理论的基础上,理清该项原则的含义及价值、适用范围及界定标准、适用密度等问题,反思法律保留原则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中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我国的法律保留由宏大的制度安排转化为具体实质的法治,以建构起法律保留的有效保障机制。

关键词:行政法;法律保留原则;适用范围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0X(2010)02-0064-05收稿日期:2009-08-16作者简介:彭小霞(1980-),女,湖北武汉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宪法与行政法研究。

原则却不同,是积极意义的依法行政原则,它要求行政机关只有在取得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相应的行为,也就是说行政行为必须具有法律依据。

就立法来说,重要的事项应由法律规定,未经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得以行政立法代为规定。

法律保留的要求显然比法律优先严格。

由于法律优先原则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把握,很多行政法学著作往往一笔带过,而法律保留原则却不然,对它的含义、基础、范围等,必须进行系统的讨论。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推知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对于行政领域的某些事项排除行政权的自由活动,只有在立法机关以法律对之作出规定或授权时,行政方得为之。

就此而言,可谓无法律即无行政。

需要指出,行政活动既包括制定一般行为规范的活动,也包括适用抽象规范的具体事实活动,法律保留原则相应地对这二者全部适用。

(二)法律保留原则的价值法律保留原则旨在规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权限分配。

在古代,君主集立法、司法、行政于一身,故无权力之间的分配存在的空间,当然也就没有法律保留原则的存在必要。

而到了19世纪宪政主义产生的时候,法律保留作为减少行政机关对公民自由和财产的干预的一项重要制度应运而生。

资本自由竞争的时期,法律保留原则的调整范围仅仅限于行政干预,二战结束后,法律保留扩大到了行政给付,20世纪70年代,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提出了重要性理论,试图解决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范围问题时,法律保留原则的调整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教育、监狱管理及公务员关系上的一些内部行政行为。

但法律保留作为对行政权和立法的权限划分的功能一直存在着。

具体来讲,法律保留原则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法律保留原则有助于保障人民民主原则的实现。

民主的要旨是“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即由全体人民当家作主,来管理国家事务。

但在实际上,不可能也做不到由人民中的每一个人都来当家做主,所以就要奉行多数原则,多数原则是民主的实质,是民主的灵魂,是民主的核心,是民主的精髓。

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是民主?民主就是承认和服从多数。

因此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代议制政府就必须坚持法律保留原则,把那些与人民利益有重大关系的事情交予人民选举的代议制机关表决,而行政机关则是尊重民意、执行法律。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民主国家。

基于这一特定的民主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都由人大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这一宪法制度安排,使中央国家机关各自具有不同的民主正当性。

全国人大由人民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产生,全国人大具有最强的民主正当性。

民主的本义是人民主权,即“只有人民选举产生、具有直接民主合法性的议会才能够对共同体利益作出决定,特别是普遍的、对公民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因此,在我国,唯有全国人大才能对关涉公民基本权利的重大事项作出终局性的规范安排。

我国现行宪法第58条规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因而具有法律保留的规范意义。

2.法律保留原则有助于保障法治国家建设。

治理国家的方式可以分为法治和人治两种方式,法制相对人治而言,国家权力的行使有规律可循,相对稳定且受到约束,有利于保障国民利益。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一个法治国家,国家权力更要由法律创制并在法律的规范下运行,作为国家权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权力,源于法律的授权,法律保留原则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权力不得滥用,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滥用行政权力必须能够经过法定程序予以救济。

就如哈耶克所说,法治的实质是事前规则并遵守规则,以使政府行为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公民能安全规划自己的生活。

3.法律保留原则有助于保障公民基本人权。

十七八世纪,在“天赋人权”、“私权神圣”和“人人平等”等人权理念的激扬下,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得以成功,民主宪政体制得以建立。

而在民主的宪政体系下,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就是保障和实现每个人的人权。

法律保留原则确立的初衷就是限制行政权力对公民权力的干预,如德国学者认为:“宪法中的基本权利要求全面保护公民的自由和财产,并且———与法律保留或范围保留相应———只能通过或根据法律加以限制。

”因此,坚持法律保留原则,要求行政权力除非事先征得权力机关的同意,得到了法律的授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侵犯公民的基本人权,从而从本源上保障了公民的基本人权。

二、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范围及其标准在行政法学上,对于法律保留最大的争议点,不在于是否应该有法律保留的问题,而是法律保留的范围。

随着行政领域的扩展和社会主体对行政依赖性程度的提高,有关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范围也不断发生变化,并产生相应的学说。

1.侵害保留论。

最初倡导法律保留原则的德国行政法学者奥托·迈耶认为,该原则的适用范围只限于侵害臣民“自由与财产”的行政活动,这之外的行政活动只要不与既存的法律相抵触,就得自由进行。

这就是所谓的“侵害保留理论”。

该理论在德国行政法学及日本行政法学中成为传统的共通观点。

“侵害保留论”标准过于狭隘,侵害保留实际上就是要求行政主体侵害行政相对人基本权利或对行政相对人课以义务的,必须得到法律的授权,并在法律的规定范围内进行。

但我们知道,现代行政的内涵不仅包括侵害型,还包括给付型、许可型、内部型等,这些行政虽然不会直接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但其间接侵害并不亚于侵害行政,如拒绝给付,拒绝许可,拒发毕业证、学位证等。

因此,随着行政管理范围的扩大,法律保留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且这种扩大肯定还会继续。

2.全部保留说。

该说认为,依据民主原则,一切权力源自人民,人民的代表机关为国家最高机关,故一切行政行为都应受此民主立法者意思的支配、引导与规范,即以人民代表机关制定的法律为依据。

而且,国家此时已经不是单纯的秩序维持者,而是从各种各样的角度以各种各样的手段介入社会,如果说只要不是对自由和财产的侵害就可以不接受人民代表机关的控制,允许行政自由活动,则从对行政的民主控制来说大有问题。

最重要的是,现代宪法对公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权利予以规定,国家对人民负有生存照顾义务,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不再仅仅是排斥其侵害,而且要求其积极作为从而享有受益权。

在给付行政领域,行政机关拒绝对人民的给付,在某些情况下实际上是剥夺人民的权益,与侵害行政无异。

因此给付行政有法律保留的必要。

所以,从民主主义、行政的社会机能和公民的受益权出发,一切行政活动都需要法律保留,即全部保留说。

全部保留说把握时代脉动,充分考虑国家与宪法结构变迁的因素,是对传统的侵害保留说作出的重大修正。

唯过于强调宪法原理中的国民主权、议会民主精神,忽略了现代社会中权力分立与相互制约的原理,过分强调议会的优越性,忽略了行政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无所不在、随时在场与持续不间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行政机关的创造性,使之变成了议会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