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层析讲稿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胶过滤法原理:

液相色谱法是分离纯化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多肽、蛋白质及天然生物制品的分离纯化工艺中早已获得应用。近年来随着制药工业、合成化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新要求的提出,以获取纯产品为目的制备色谱获得蓬勃发展。制备色谱还在分子生物学中显示出优异的性能,在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经走出实验室投入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中。常用的方法有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和亲和层析等。

凝胶过滤(gel filtration),又称为凝胶层析(gel chromatography)、分子筛过滤(molecular sieve filtration)等。它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层析技术,广泛应用于酶、蛋白质、核酸、多糖、激素、生物碱等物质的分离纯化。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大小不

同及固定相(凝胶)具有分子筛的特点,将被分

离物质各成分按分子大小分开,达到分离的方法。

凝胶是由胶体粒子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网

眼里吸满水后,凝胶膨胀呈柔软而富于弹性的半

固体状态。人工合成的凝胶网眼较均匀地分布在

凝胶颗粒上有如筛眼,小于筛眼的物质分子均可

通过,大于筛眼的物质分子则不能,故称为“分子筛”。凝胶之所以能将不同分子的物质分开是因为当被分离物质的各成分通过凝胶时,小于筛眼的分子将完全渗入凝胶网眼,并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沿凝胶网眼孔道移动,从一个颗粒的网眼流出,又进入另一颗粒的网眼,如此连续下去,直到流过整个凝胶柱为止,因而流程长、阻力大、流速慢;大于筛眼的分子则完全被筛眼排阻而不能进入凝胶网眼,只能随流动相沿凝胶颗粒的间隙流动,其流程短、阻力小、流速快,比小分子先流出层析柱;小分子最后流出。分子大小介于完全排阻不能进入或完全渗入凝胶筛眼之间的物质分子,则居中流出。这样将分离物质按分子大小的不同分离开。

用于凝胶层析的凝胶均为人工合成的产品,主要有交联葡聚糖(商品名为Sephadex)、琼脂糖(商品名为Sepharose)、聚丙烯酰胺凝胶(商品名为Bio–gel)及具有一定网眼的细玻璃珠等。

我们主要学习葡聚糖凝胶。由于葡聚糖凝胶基本上不带电荷呈惰性,不与被分离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分离的效果较好。

本实验就是通过凝胶层析,首先用浓度为10mg/mL的蓝色葡聚糖-2000测试凝胶柱均匀性,然后分离牛血清白蛋白和氯化钴的混合液。即在层析柱中加入含有牛血清白蛋白和氯化钴的溶液,在凝胶柱上形成一个暗红色区带,随着时间推移,牛血清白蛋白和氯化钴逐渐分开,牛血清白蛋白和蓝色葡聚糖在前(蓝色区带),氯化钴在后(粉色区带),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本实验操作简便,直观性强,趣味性浓,通过肉眼观察即可检验分离效果。

目的要求:

1学习和掌握分子筛凝胶层析法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其中包括

以下的柱易发生“管壁效应”,即柱中部分的物质组分移动较快,管壁周围的则移动较慢,造成分离混乱。当然柱的内径也不宜过粗。

凝胶层析中,在进行小分子物质(MW<1 500),如无机或其他物质与大分子物质(MW<20 000)分离时,层析柱的体积一般约为样品的4–10倍,高度与直径的比例为5:1至15:1之间,这类柱也称为“脱盐”柱,常用网孔很小的凝胶如G–25。用以将生物大分子物质彼此分开的分级层析柱,体积应为样品体积的25~100倍。柱长度与直径的比例为20:1~100:1。

装柱的操作过程如下:将层析柱垂直固定在支架上,打开柱下口开关。将溶胀好并脱气后的凝胶放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匀凝胶液,顺玻璃棒灌入柱内。此时柱下口一边排水,上口一边加入搅匀的凝胶,可见凝胶连续均匀地沉降逐步形成凝胶柱。当到达所需凝胶柱高度时,立即关闭下口,待凝胶自然沉降形成凝胶柱床。凝胶柱床一般应离柱顶3~5cm,并覆盖一层溶液。

灌注凝胶时要求将均匀的凝胶一直加到所需柱床高度,不能时断时续,否则将出现分层或“纹路”等毛病。若中途出现这些现象,可以用玻璃棒将已形成的柱床逐步搅起直至出毛病的部分,再让凝胶重新沉降或继续加入搅匀的凝胶悬液。若在灌好胶后才发现“纹路”、分层等现象时,要重新装柱,以免影响层析效果。在做大型的凝胶柱时,灌注的凝胶是否均匀往往从表面上看不出来。所以使用前应该用一些带色的大分子物质如细胞色素C、血红蛋白或专用的蓝色葡聚糖-2 000 (Blue dextran–2 000)通过凝胶柱,观察形成的色带是否整齐,若色带歪斜,应该重新装柱,直至达到要求。

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凝胶液,不能马上用来灌柱,应平衡至室温后再用,不然装好的凝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影响层析。

在整个灌注凝胶的过程及使用中,凝胶柱面上一定要覆盖着一层溶液,以免进入空气。若进空气再加入溶液时,凝胶柱中易形成气泡。(3)平衡

装好的凝胶柱,使用前应该用相当于柱床体积两倍或更多的洗脱液流过凝胶柱,以压实凝胶,这个过程称为平衡。

(4)上样

将样品加入到凝胶柱中,准备层析的过程称上样。上样时,应该注意上样量的多少、样品的黏稠度及离子强度。这三个因素会影响到以后的层析效果。一般来说“脱盐”层析时,上样体积可为柱体积的10%~25%;生物大分子的分级分离,约为柱体积的1%~5%。样品的黏稠度一般不宜大于洗脱液黏稠度的2倍以上,不然洗脱峰会变宽和歪斜。离子强度要达到0.08,以免产生特异性吸附。

上样操作:先打开层析柱的下口开关,放出凝胶柱面上的溶液,或用胶头吸管吸取,使液面与凝胶表面相平齐,但切忌液面低于凝胶表面。然后将样品均匀地加在凝胶表面,打开柱下口开关,控制流速,使样品慢慢渗入凝胶内。加样时注意勿将凝胶柱面冲起形成凹面,也不能沿管壁流下,以免样品沿柱壁与凝胶柱的间凝胶隙漏下。当慢慢渗入凝胶的样品液液面与凝胶柱面相平时,关闭下口,完成上样。然后在凝胶柱面上加一层(3~5cm)洗脱液,接上洗脱瓶准备洗脱。

(5)洗脱

用规定的溶液流过样品,使分子量不同的样品逐步分开并先后由柱床流出的过程称为洗脱,所用的溶液称为洗脱液。洗脱液放在贮液瓶(洗脱瓶)中并与层析柱相通连。洗脱时只要打开层析柱下口开关,洗脱液即可流出。

洗脱过程中保持恒定的流速是柱层析获得良好分离效果的重要条件。因为凝胶层析的分离作用主要取决于分子扩散进入凝胶的机会,流速过快有些分子来不及在分子筛中分配而流出;过慢时已分离的分子会因扩散而混合。因而要保持适当的恒定流速。洗脱液的流速取决于它的静水压。静水压是指洗脱瓶中洗脱液的液面高出于层析柱出口产生的液体压力(或接触空气的两个液面间的高差),这个高度差越大,静水压越大,洗脱液的流速就越快。这个压力差可以调动,如提高洗脱瓶的位置或瓶中液面的增减;或者降低或提高层析柱出口的位置等,因此静水压又称操作压。

在凝胶层析中,不仅要保持静水压的恒定,还要保持适当的静水压。这是因为G–75以上的软胶胶体柔软易变形,对静水压仅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同软胶的承受能力也不相同,静水压超过凝胶的承受能力时,最初流速会很快;其后随着静水压力过大将使软胶变形压紧,流速逐渐降低,最后甚至流不出。所以,保持恒定正确的静水压是凝胶层析时获得满意结果的必要条件。

脱盐一般使用的是G–25属于硬胶,硬胶不易变形,受静水压的影响较小,实验过程中的流速可用恒压瓶下口橡皮管上的螺旋夹控制在0.5mL/min左右,随着洗脱液的流出,样品逐步被分开。用试管收集洗脱液,按顺序每管收集2mL。

(6)检测

每管加水1mL,稀释1倍(或不稀释),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光密度值。红色溶液部分在520nm处测定,蓝色溶液部分在280nm处测定。以光密度值为纵坐标,管数作横坐标,绘制出洗脱曲线。

(7)凝胶的洗涤及保存

由于凝胶对被分离的物质基本无吸附作用,所以无需“再生”,只要用洗脱液冲洗后即可连续使用。但因多次使用凝胶颗粒将逐渐沉积压紧,流速将减慢,所以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倒出来,清洗后重新装柱。

凝胶暂时不使用可浸泡在20%乙醇溶液中,存放在4℃冰箱中。若放在室温保存应加入0.02%叠氮钠(NaN3)或0.01%乙酸汞等防腐剂,以防发霉。用时以水洗去防腐剂即可使用。

问题:(第五题必答,然后再任选两道题答)

1.利用分子筛凝胶柱层析法分离混合样品时,怎样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2.在分离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时,如何选用凝胶?

3.为什么要采用凝胶层析作为分离蛋白质的方法?

4.在选择色谱柱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5.根据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