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分类、麻醉处理和进展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在外伤或手术等原因导致大量失血而引起的临床状态,是危急的情况之一。
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大量出血,往往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严重影响机体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有效的麻醉处理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当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麻醉方法在处理失血性休克患者时可能会面临血管扩张、心功能下降等不良反应,需要寻找更合适的麻醉药物和方法。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需要建立科学的临床观察方法和评价体系,为麻醉处理提供更准确的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救治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的探讨,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麻醉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麻醉处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和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麻醉处理的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
通过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麻醉处理的现状分析,探讨临床观察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揭示麻醉处理的风险与挑战,总结治疗措施与方法,从而探讨麻醉处理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前景。
希望本研究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医疗急症,常常威胁患者的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迅速而有效的麻醉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麻醉处理的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通过系统的观察和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麻醉处理方法对患者的影响和效果,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风险。
失血性休克
3、内分泌、激素反应:
血容量下降
肾脏缺血 肾上腺髓质释放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肾素、抗利尿激素
低血容量性休克
定义及特点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严重程度评估 诊断 治疗
临床表现:皮肤苍白、冷汗、虚脱、脉搏细弱、呼吸困难。
休克早期:意识尚清,烦躁焦虑,精神紧张,面色、 皮肤苍白,口唇、甲床轻度发绀,同时伴有恶心、 呕吐、HR↑、R↑、脉细速,血压尚正常,甚至稍高, 或稍低,脉压缩小,尿量减少; 休克中期:烦躁,意识不清,呼吸表浅,四肢温度 下降,心音低钝,脉细数而弱,收缩压低于80 mmHg,脉压小于20mmHg,皮肤湿冷发花,尿少 或无尿;
低血容量性休克
由于大量失血(各种出血)、失血浆(大 面积烧伤、腹膜炎、炎症)或失水(剧烈吐 泻、大量出汗、利尿、肠梗阻)等引起循环 血量锐减所致的休克。
失血性休克
定义及特点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严重程度评估 诊断 治疗
定义:是指因较大的血管破裂丢失大量血 液,引起循环血量锐减所致的休克。
3
简易估计补液量的方法: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20%时,可完全补充晶 体液。 失血量达总血容量20-50%时,按1:1补充液 体和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50%时,按1:2补充液体 和血。
⑤.补液种类
晶体液:林格氏液、生理盐水、其他平衡盐 溶液; 胶体液:右旋糖酐、血浆及血浆代用品、全 血、白蛋白; 晶体液与胶体液之比例:3:1左右。
根据出血量估计输血与输液量
出血量(ml) <750 750-1000 1000-3000 输血 不输 输液
>3000
平衡盐水或其他溶液约 1000ml 根据情况施行 晶体液>1000ml,胶 经验:2u-3u 体液500ml,约2:1。 输给出血量的 除输血外,平衡盐水 2000ml。 50%-70% 输给出血量的 晶体液2000ml以上,胶体 液500-1000ml。有酸中毒 80% 者,可予NaHCO 。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其麻醉处理对于患者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这一问题,医学界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以评价不同的麻醉处理方法对患者的效果。
本文将从临床观察和效果评价两个方面展开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麻醉处理的讨论。
一、临床观察1.1患者特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通常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导致大量出血,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皮肤苍白等症状。
这些患者需要尽快得到有效的麻醉处理,以稳定其生命体征并争取时间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1.2麻醉处理方法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种。
全身麻醉常用于外伤手术和大手术,通过药物使患者进入无痛无意识状态,以便进行手术。
局部麻醉则是在特定部位注射麻醉药物,使该部位失去痛觉,患者保持意识清醒。
1.3临床对比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时,常常出现血压下降、心率不齐等征象,对患者存在一定风险。
而局部麻醉对于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够达到无痛状态,还能够使患者保持清醒,保留自主呼吸和咳嗽反射,有利于术中协助麻醉医生进行治疗。
二、效果评价2.1术中效果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术中效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尤为重要。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进行局部麻醉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更加稳定,术中血压和心率的波动较小,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而全身麻醉的患者则存在较大的术中风险,需要麻醉医生额外的警惕和护理。
2.2术后恢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对于麻醉处理的评价同样至关重要。
通过对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对比研究发现,局部麻醉患者术后疼痛感较轻,恢复快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对器官功能的保护效果更好。
而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常常出现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对肺、心、肾等重要器官产生不利影响。
2.3长期效果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长期效果评价是评价麻醉处理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
多发复合伤并重度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
刺置管较静脉切 开或穿 刺为 宜 ( 因为此 时病人 外周静 脉穿 刺
13 麻醉 处理 全组病人人室后快速详细检查病 人 , . 常规静 脉 困 难 ) 。 滴注阿托品 0 3~ . g 持续监测血压 ( P 、 电图( C 、 . 0 5m , B )心 E G) 呼 3 2 麻醉选择与麻醉用药 多发 复合外 伤创伤严 重 , 人往往 . 病 吸( 、 R) 脉搏 ( ) 血氧饱和度 (p : 、 量, P、 SO )尿 面罩纯 氧吸入 , 迅速 存 在极 度疼痛和多脏 器损伤 , 因此 , 选择麻 醉方式 时不仅 要考虑 建立静脉通道 3~ 5条快速输入 平衡盐 液和浓缩红 细胞 , 内静 麻 醉方法和麻 醉药物 对病情的影响 , 静 而且还要具备完善 的止痛和 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 。合 并血气胸 的病人局 麻下胸腔 闭式引 良好 的肌肉松弛效果 , 以充 分暴露 手术野 , 于手术操作 。局麻 利 流, 显性失血者包扎止血 。所 有病 人均选 气管插 管全 身麻醉 , 以 和硬膜外麻 醉不 能满 足手 术需 要或 对该类病人 生理影 响较大 , 不 氯胺 酮( . 0 5~10 g k 、 . )m / g 芬太 尼 ( .0 0 0 3 gk 、 0 0 1~ .0 )m / g 氟哌 宜选择 。气管插管全身麻 醉是理想 的选择 , 创伤病人术前饱 胃比
例、 肝右肾破裂 2例 、 肝破 裂并 开放性 颅脑损 伤及左 肱骨 骨折 1 3 1 重视麻醉前 病情 估计 和处 理 多发 复合 外伤 病情 复杂 凶 . 详细检查病人 , 发现潜在 的器官损伤 , 正确 判断重要脏器功能 例、 双肾及肠系膜破 裂 1 。术 前 出血量 ( 0 例 200~50 0 m ; 0 ) l术 险 ,
维普资讯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严重创伤引起的血液丢失过多,导致循环功能不全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一种严重情况。
对于这种患者,及时而有效的麻醉处理是十分关键的。
一般来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必要的补液和输血:麻醉处理开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血液容量的评估,根据休克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状况,决定输液量和输血量。
一般来说,尽量避免使用低锁定容量输液,应选择低浓度大容量晶体液或胶体液进行快速输液。
2. 有效的镇痛和镇静:由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一般存在严重的疼痛和不适感,因此需要使用镇痛和镇静药物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焦虑,保持镇痛和镇静状态对于维持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稳定非常重要。
3.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血容量减少和血管舒张,容易出现低血压和低周转状态,因此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促进血管收缩和提高患者的血压。
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多巴胺、肾上腺素等。
4. 心肺复苏措施: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伴有不正常的呼吸和心率,因此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措施来保证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
包括进行氧疗、心脏按压和电除颤等。
1. 血压稳定:通过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补液输血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血压,恢复循环功能。
2. 心率正常:在麻醉处理过程中,通过心肺复苏措施和合理使用药物,可以使患者的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
3. 疼痛和不适感减轻:通过使用镇痛和镇静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 生命体征稳定:综合以上效果,可以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恢复到正常水平。
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通过上述的步骤和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减轻疼痛和不适感,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临床效果的研究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临床效果的研究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医院 163714【摘要】目的评价与分析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效果。
方法 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失血量分级情况分为A组(Ⅰ~Ⅱ级,64例)和B组(Ⅲ~Ⅳ级,36例)。
均给予麻醉、监测及抗休克治疗。
观察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成功情况。
结果100例患者局部麻醉加强化3例、神经阻滞麻醉3例、全身麻醉84例、持续硬膜下麻醉10例。
经抗休克治疗后,成功复苏共96例(96.00%),死亡4例(4.00%)。
A组患者复苏成功率96.88%与B组的94.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过程中,其重点在于选择科学麻醉方案、合理用药、早期足量扩充血容量,严密的术前评估、麻醉前准备以及适宜的麻醉方式选择与用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与手术顺利进行。
在救治得当的条件下,患者复苏成功率受失血量的影响较小,且死亡率大大降低。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麻醉处理;临床观察;效果评价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effect of anesthesia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grade Ⅰ - Ⅱ,64 cases)and group B(grade Ⅲ - Ⅳ,36 cases).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anesthesia,monitoring and anti shock treatment. The anesthesia method was observed and the recovery success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among the 100 cases,3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local anesthesia plus intensification,3 cases with nerve block anesthesia,84 case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and 10 cases with 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 After anti shock treatment,96 cases(96.00%)were successfully resuscitated and 4 cases(4.00%)die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96.88%)and group B(94.44%)(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the key points are to choose scientific anesthesia scheme,rational drug use,early enough expansion of blood volume,strict preoperative evaluation,pre anesthesia preparation and appropriate anesthesia mode selection and medication,which can maximize the safety of patients and smooth oper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oper treatment,the success rate of resuscitation is less affected by blood loss,and the mortality rate is greatly reduced.[Key words]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anesthesia;clinical observation;effect evaluation在临床上,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症,其是由于急腹症或严重创伤造成的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并引起脑组织急性缺氧缺血,且患者意识丧失,如果患者低血容量无法及时纠正,则容易造成患者致残、死亡[1]。
最新失血性休克的麻醉处理-精品课件
输血的选择
血红蛋白浓度: >100g/L可不必输血 <70g/L可输浓缩红细胞 70~100g/L是可根据病人的代偿能力、一般情况 和其他器官功能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急性失血超过总量的30%可输全血。
输注方法
20%以下失血量:输注晶体液,或适量胶体 液,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一般不输血;
20%-40%失血量:迅速输注晶体液,胶体液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然后输注红细胞制剂 , 改善红细胞携氧能力;
血管活性药物:
• 多巴胺同时也增加心肌氧耗。 • 近期研究显示,在外科大手术后使用多巴酚丁胺,可以减少
术后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日。如果低血容量休克病人进行充分 液体复苏后仍然存在低心排血量,应使用多巴酚丁胺增加心 排血量。 •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新福林 仅用于难治性休克,其 主要效应是增加外周阻力来提高血压,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收 缩冠状动脉,可能加重心肌缺血。
(三)休克的病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以及产 生炎症介质是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各 种休克虽然由于致休克的动因不同,在各自发生 发展过程中各有特点,但微循环障碍(缺血、淤 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 足,重要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 碍,是它们的共同规律。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是休克伴昏迷者。方法是将病人颈 部垫高,下颌抬起,使头部最大限度的后仰,同时头偏向 一侧,以防呕吐物和分泌物误吸入呼吸道。
3.休克病人保暖,盖上被、毯。 4.必要的初步治疗:给予适当止痛,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适当
的镇静剂;心源性休克给予吸氧等。
(二)、补充血容量
补充血容量,及时恢复血流灌注,是抗休克的 基本措施。故必须迅速建立1-2条大口径的静脉 输液通道,快速输入平衡盐溶液,并同时采血配 血。必要时10~30分钟内输入500~2000毫升。 如果检查病人红细胞压积在30%以上,则可继续 输给上述溶液(补充量可达估计失血量的3倍)。 输入平衡盐溶液所带来的血压回升和脉率减慢仅 是暂时的,应接着输入胶体溶液等,以改善贫血 和组织缺氧,加速组织细胞的灌注 。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引言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由于大量失血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循环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早期采取有效的麻醉处理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命救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进行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麻醉处理1. 评估患者病情:在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时,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伤情、失血量、休克程度等方面的评估,以便明确患者的休克类型和临床情况。
2. 给予早期液体复苏:在诊断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应尽快进行早期液体复苏,以迅速补充失血引起的血容量不足。
液体复苏的目标是维持患者的组织灌注和氧合,减少器官功能损伤,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
3. 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中,需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以保证患者在手术中获得充分的镇痛和肌肉松弛效果,同时尽量减少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4. 进行有效的手术止血:在麻醉状态下,需尽快进行有效的手术止血,以迅速控制出血源,恢复患者的血容量和循环功能。
5. 监测和支持患者的循环功能:在手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以维持患者的循环功能稳定。
二、临床观察结果通过对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进行临床观察,得到以下结果:1. 患者的基本情况:2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为25-65岁,平均年龄42岁。
患者的创伤类型主要为交通事故、坠落和意外伤害等。
2. 麻醉药物的选择:在20例患者中,选择了符合患者特点的麻醉药物,以快速、短效的药物为主,以减少对患者的影响并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3. 手术效果:在20例患者中,手术均获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成功恢复了患者的血容量和循环功能。
4. 术后观察:患者术后均表现出较好的恢复情况,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和循环功能障碍。
失血性休克手术抢救
镇痛药物应用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合理使用 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阿片类药物等,以缓解疼痛。
舒适体位与环境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保持环 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提高患者舒适度。
心理护理与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安慰 、鼓励和支持,减轻焦虑和恐
惧情绪。
多学科协作模式将得到更多推广
失血性休克手术抢救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配合。未来多学科协作模式将得到更多推广和应用,以提高手术 抢救效率和成功率。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升
加强团队培训和演练
通过定期的团队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团队成员对失血性休克手术抢救流程的熟悉程度和默契度,增 强团队协作能力。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影响因素
影响失血性休克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失血原因及速度、 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年龄越大、基础健康状况越差、失血原因越复杂、并发症 越多,患者的预后越差。
02
手术前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与术前检查
患者状况评估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心 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了解失血 原因及估计失血量。
家属教育与协作
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知识教育,指导 家属参与患者康复过程,提高患者康 复效果。
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出血与感染监测
密切观察手术部位有无出血、渗血及感染征象,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静脉血栓预防与处理
采取药物预防、早期活动等措施预防静脉血栓形 成,对已形成的血栓进行积极治疗和护理。
ABCD
器官功能保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预防与处理
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的纠正
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多器官 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采取综合治 疗措施保护器官功能。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
剂量复合低 浓度 吸人性 麻醉 药联 合用 于 循环欠稳 定患 者 J 。氯 胺酮 对低 血容 量 性休克及交 感神 经高度 兴奋 的患 者可 能 有心肌抑制 的危 险 , 而咪唑 安定 、 丙 酚 异 对循环均有抑制作用 , 故休 克和心功能不 全患者应慎重 选用 。本 组 主要采 用 依托 咪酯 、 芬太 尼 和 05 ~1 .% %异 氟 醚静 吸
资料 与方 法 20 0 5~2 0 0 9年收治失 血性休 克患 者 8 5例 , 5 男 2例 , 3 女 3例 , 年龄 2 6 0~ 0岁 ; 其 中骨盆 骨折并尿 道破裂 2例 , 肝破 裂 2 例, 脾破 裂 3 , 6例 异位妊 娠 2 8例 , 全身 多 处骨 折 4例 , 开放性 颅脑 损伤 1 。8 3例 5 例患者均烦躁不安 , 或意识淡漠 , 昏迷 , 或 面色及皮肤苍 白 , 口唇发绀 , 四肢寒冷 , 心 率8 0~10次/ 或 听 不 清 , 缩 压 < 5 分 收
麻
di 1 . 9 9 j i n 10 —6 4 . 0 o:0 3 6 /.s . 0 7 s 1x 2 1 . 1
2 0 5. 95
化, 更好地指导液体 复苏 。单 位时间 内观 察尿 量 , 是反 映 肾脏 血 流可靠 的 指标 , 若 尿量 <2 m/j时 , 警惕 肾功 能衰竭 的 0 ls  ̄ 应 发生 。严 重创伤 失血性 休 克易 引起 止血 不 良, 加上大量液体复苏 可降低机 体的凝 血功能。因此 , 在液 体复 苏过 程 中 , 定 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质液体有三个出路:一是从毛细血管静脉端返 流回血管内;二是经淋巴管返流;三是休克时细 胞膜钠-钾-ATP泵活性下降,水进入细胞内造 成细胞肿胀。休克病人在经过从出血阶段到间质 液贮留阶段的抢救,间质间隙容量显著扩大,这 种强制性液体贮留的量,和休克的程度以及持续 时间有密切关系。
在第Ⅱ阶段治疗中维持稳定的循环状态, 最有效的方法是输入平衡溶液恢复有效的 血容量,维持生命体征和尿量,还要补充 红细胞维持血红蛋白浓度接近100g/L。当 用平衡溶液和红细胞恢复血容量,恢复生 命体征,增加肾血流量将改善肾小球滤过 率,恢复钠和水的排出。所以尿量可作为 血浆容量扩张和器官灌注的指针。
(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失血性休克 烧伤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二】按发生休克的起始环节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血管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三】按血流动力学变异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 2、心源性休克 3、分配性休克 4、梗阻性休克
三、休克时重要器官的病理生理改变:
III级出血:为严重出血,病人快速丧失30%~35% 的血容量。除心动过速外,末梢血液灌注减少和 出现酸血症,呼吸急促,脉压变小,低血压和少 尿。全身和肾血管阻力明显增加,肾血流量显著 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随之减少。此时需快速输 入4~6L平衡溶液,并准备输血。虽然肾小球滤过 率和尿排钠常在24h内恢复,但增加的肾血管阻力 将持续48~96h。
心脏:休克期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释放一些有 毒物质如乳酸,氧自由基以及其他体液因子都对 心肌产生负性变力作用,当失代偿时,便可能导 致心功能障碍。伴有心脏疾病或直接心脏创伤的 患者发生失代偿的风险更大。由于心脏每搏输出 量较为固定,所以休克发生后心动过速成为惟一 提高心排血量的方法,但这也对心脏氧供-需平衡
骨骼肌:在休克期间代谢并不活跃,而且耐受缺 血的能力强于其他器官。但如果大量骨骼肌缺血 则会产生大量乳酸和自由基。骨骼肌细胞持续缺 血会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游离水增加,从而加剧 血管内及组织间隙液体的消耗。
四、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特点:
1、失血性休克失血程度分级:
Ⅰ级出血:丧失10%~15%的血容量 (750ml-1000ml),有心动过速,而血压 和呼吸基本无变化。快速输入2L平衡溶液 就能有效恢复循环血量和心排血量。肾血 液灌注,末梢血管阻力和肾血管阻力接近 正常。
3、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第Ⅰ阶段的治疗:输入2L平衡溶液或1L血定
安等血浆代用品,多数严重创伤病人除Ⅲ或Ⅳ级 休克外,都能恢复生命体征。输液的速度靠临床 反应判断,如生命体征,血压,脉压,脉率和尿 量。是否输血根据循环是否稳定和Hct值决定。早 期复苏不必测定PAP、PCWP或RAP。多数病人 在15分钟内输完2L平衡溶液会有反应,如缺乏反 应可能有致命性出血,应立即手术。
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肺:也是缺血时易受炎性产物侵害的器官。免疫 复合物和细胞因子在肺毛细血管的积聚会导致中 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肺组织结构破坏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ARDS常发生于休克期内或稳定后48-72小时内。 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肺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MOSF)的前哨脏器。
2、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过程:
所有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恢复过程,要经过三个不 同的阶段:
第Ⅰ阶段:是活动性出血的阶段,从受伤开始到 手术完成止血而止。
第Ⅱ阶段:是强制性血管外液体贮留阶段。从出 血停止开始至病人体重增加到最大时为止,反映 液体在血管外间隙的大量堆积。
第Ⅲ阶段:是血管内再充盈和利尿期。从病人获 得最大的体重时开始,直到随之而来的最大的体 重丧失为止。反映肾脏排出大量从间质重新回到 血管内来的液体。
II级出血:丧失20%~25%血容量(1000~ 1250ml),伴有心动过速,收缩压降低,脉 压差减少,肾血管阻力增加,同时有滤过 率,尿量,尿钠和渗透克分子的降低。早 期复苏时快速输入3~4L平衡溶液,扩充血 浆容量和补充间质容量的缺乏。只要控制 了出血,病人尿量可恢复正常,24h内肾血 液灌注和肾小球滤过率都可恢复正常。
休克时:肾,心脏,肺,肠道的病理生理改变;
肾脏和肾上腺:最早发生神经内分泌改变,产生肾 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皮质醇,红细胞生成 素和儿茶酚胺。低血压早期时,肾脏可通过选择 性收缩血管,使肾皮质部血流减少,肾髓质血流 增加进行自身调节,维持肾小球滤过率。但持续 性低血压会导致细胞缺血缺氧,肾小管上皮细胞 斑片状坏死,继而尿浓缩功能丧失,最终发展为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和肾功能衰竭。
第II阶段的治疗:为强制性细胞外液扩
张阶段。此阶段病人特点循环极不稳定, 表现有血压降低,心动过速,少尿和体重 增加。此时如果为了防止液体贮留和体重 增加以及防止肺水肿,而停止输液或用胶 体溶液代替平衡溶液,或使用利尿药,都 会导致严重的血容量缺乏,如果不能及时 纠正,将发生肾衰,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 亡。
肠道:是受低灌注影响最早的脏器之一,并且可 能是MOSF的主要触发因素。休克早期即可出现 强烈的血管收缩,并且常导致“无复流”现象。 肠细胞的死亡会破坏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从而导致 细菌向肝脏、肺脏移位,进而可能导致MOSF。
肝脏:肝细胞新陈代谢活跃,在缺血性炎症反应 和血糖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休克后出现的肝 脏合成功能衰竭甚至可能致命。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分类、麻醉处k):是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 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 织器官灌注不足为特征,进而出现细胞代 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 过程。
二、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 1、失血与失液 2、烧伤 3、创伤 4、感染 5、过敏 6、急性心力衰竭 7、强烈的神经刺激
IV级出血:为致命性急剧失血达到40%~ 45%的血容量(约2~3L),不抢救会立即心 跳停止。此时末梢血管和肾血管阻力明显 增加。皮肤表现冷而湿和无尿,说明肾无 血液灌注和滤过。在急诊科就应该快速输 液和急送手术室。肾小球滤过率需48~ 72h才恢复,肾血管阻力增加要持续4~7 天才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