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讲义)
最适宜温度:20-25℃,温差:3℃或4℃ 适宜的相对湿度:40-70%
换气次数:10-20次/小时,洁净程度越高,要求换气次 数越多。
气流速度:0.1-0.2m/s。 压强梯度:洁净区高于污染区,每级压差20-50Pa。合 理组织气流和风速可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又可降低室 内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1 、 普通环境 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直接与 外界大气相通。 2 、屏障环境 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 须经净化处理,其洁净度相当于10000级。 进入屏障内的人、动物和物品等均须严格的 微生物控制,是饲养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 的场所。 3 、 隔离环境 洁净度相当于100级。人不能 直接接触动物。进入隔离系统内的动物和物 品都要经过严格的 净化和灭菌处理。是饲养 SPF级悉生动物及无菌动物的场所。
一、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设施:
以科学研究为目的而进行科学饲养、
繁殖的动物称之为实验动物。
它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动物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控制下,经过科学的育种、繁殖生产,遗传背景清 楚,携带的微生物状况明确,并对其生态学、生物 学、生物化学、形态结构了解的特殊动物如大鼠、 小鼠、金黄地鼠、豚鼠、家兔、犬和小型猪等。 也包括一部分家畜、家禽和一些未经过人工驯化的 野生动物,如猫、羊、非人灵长类、鸡、鸭、鸽、 蛇、蛙和鱼类等等。
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
指标 项目 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普通环境 温度,℃ 19~26 屏障环境 20~25 隔离环境 普通环境 16~26 犬、猴、猫、小型猪 屏障环境 18~22 隔离环境 鸡 屏障环境 16~26
日温差,℃ ≤ 相对湿度,%
4
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性,指的是涉及动物的哪种实验
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性,指的是涉及动物的哪种
实验
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性,指的是涉及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实验。
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试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简而言之,它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运用遗传调控原理,控制动物的遗传特性,培育新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和各种动物模型,从而达到实验动物科学的目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简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案根据临床需要综合设计,做到结果稳定可靠、效率高、检测周期短,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和可靠的依据。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常伴免疫功能低下,尤其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长期的放化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更低,易继发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甚至机会性致病菌爆发感染。
目前常用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有:病原微生物培养、免疫血清学检测、抗原检测和基因检测。
由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多免疫功能低下,产生抗体困难;病原微生物培养检测周期长,而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阳性率很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故检测病原基因或抗原更能反应感染的状态。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实验动物作为科学研究和医学实验的重要资源,其生物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研人员的健康安全。
为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预防和控制实验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从事实验动物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使用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一)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1. 实验动物单位应设立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实验动物单位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生物安全责任,确保生物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3. 实验动物单位应定期对生物安全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生物安全培训1. 实验动物单位应对从业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 培训内容应包括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动物疫病防治等。
3. 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操作(一)实验动物引进1. 引进实验动物前,应了解其来源、品种、遗传背景、健康状况等信息。
2. 引进的实验动物应经过隔离检疫,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 引进的实验动物应具有合法来源,并附有相关证明文件。
(二)实验动物饲养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舒适。
2. 实验动物饲料、饮水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实验动物的营养需求。
3. 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疫病传播。
(三)实验动物使用1. 实验动物使用前,应了解其品种、遗传背景、健康状况等信息。
2. 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应遵守实验动物使用规范,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
3. 实验动物实验结束后,应进行合理处理,防止疫病传播。
(四)实验动物疫病防治1. 实验动物单位应建立健全实验动物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
2. 发现实验动物疫病,应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点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点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点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动物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验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存在着生物安全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涉及到实验动物的健康与福祉,研究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讨论动物实验室中的生物安全风险点。
1. 动物疾病传播。
动物实验室中的动物可能携带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
如果不适当控制,这些病原体可能会在实验室内传播,导致实验动物的疾病暴发,甚至影响到人员的健康。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进行动物实验,应重点注意三方面内容:一是正确选择实验动物,对所用动物必须了解其整体概况,特别是微生物携带情况、免疫情况;二是保证动物应享有的福利,在使用动物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尽量避免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或伤害,痛苦和伤害往往使动物活动增加、暴露增大,增加生物安全风险;三是在使用动物进行感染性病原实验时,必须保护好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防止人员感染和污染环境。
所以,要求实验人员必须了解动物实验的原则和要求。
一、动物实验样本采集中的生物安全为防止被动物咬伤、抓伤,在进行皮下、腹腔、尾静脉注射、采血、给药和处死的实验操作时,必须首先正确抓取、保定动物,应佩戴动物专用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
实验研究中,经常要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液、组织、器官等样本,进行常规检查、某些特定指标的生物化学分析或病原检测。
因此掌握正确的采血和样本采集技术十分必要,良好的样本采集技术,既能满足实验需要,也能有效实现生物安全控制。
除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体表物质采集外,其他样本往往通过解剖或手术技术取得。
为避免意外发生,原则上活检采样时应对动物进行麻醉。
对接种了病原体的中、大型动物进行采血或体检时,要求将动物麻醉。
对小动物进行灌胃、注射和采血时,可不麻醉动物,但要防范被动物抓咬受伤。
标本的运输要求用防渗漏的容器装标本,放入标本的容器应确保密封。
将动物标本从实验室传出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执行。
所有样本采集器具、物品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后,方可处理。
手术、解剖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样品污染或被器械、针头刺伤,存在潜在生物危害,因此必须做到:动物操作一定要使用适当的镇静、镇痛或麻醉方法;尽量减少样本活体采集,禁止不必要的重复操作;不提倡利用一只动物进行多个手术实验;严格实验操作规程,防止发生血液、体液外溅。
在组织、器官等标本采集处置过程中避免意外划伤、针刺伤等;手术后的动物、标本以及所用器具材料等必须按规定程序妥善处置。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 包括下述不同等级:
基础实验室(BSL-1):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 基础实验室(BSL-2):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防护实验室(BSL-3):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 最高防护实验室(BSL-4):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四、野生动物和昆虫
普通级环境应安装纱窗、挡鼠板、下水道安装 网眼挡板等。
五、动物致敏原 实验前戴口罩、手套和防护镜,穿隔离服,
症状严重者需要脱离动物饲养环境并且治疗。
六、有害气体 来源于动物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主要成分 为氨。当饲养室饲养动物的密度过大,或更 换垫料不及时均会引起氨气浓度过高;特别 是在大动物饲养室中。
三、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
1.实验室生物安全 —— 是指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实验室为避免 各种生物危害而采取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配 备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和设备等综合措施。
2.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 BSL) —— 是指专门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
* 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等级微生物所需的实验室设计
* ABSL-1一般不需要使用生物安全柜,人员进入实验 室穿戴防护服和手套即可,应配备常规的实验及清洁 用具,也可配备呼吸防护装置、紧急冲洗装置等。可 在开放的实验台、洗手池上操作。
* ABSL-2在达到ABSL-1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生物 危害警告标志,要增加适合感染性材料操作的Ⅱ级生 物安全柜、洗眼装置以及高压灭菌锅和化学消毒装置 等废弃物处理设施,实验室的门带锁,能自动关闭。
2、细菌性疾病
沙门氏菌病、布氏杆菌病、猴结核病、志贺氏菌病、李 斯特菌、鸚鹉热、鼠咬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肠炎 耶森氏菌病等;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一、流行性出血热 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三、狂犬病 四、猴B病毒病 五、弓形虫病 六、沙门氏菌病
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疾病, 七、钩端螺旋体病
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 八、结核分支杆菌病
引起,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 疾病。
九、志贺菌病 十、鼠痘 十一、兔出血症
19
(一)流行性出血热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大鼠的烈性传染病
25
(七)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 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流产、皮肤和 黏膜坏死、水肿等。
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血 动物都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
26
,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981年WHO统一命 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 1、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大鼠为实验动物型HFRS
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气溶胶吸入,人类主要接触宿主动物及排泄物而受感 染。
3、症状: 人:发热,头痛,肌肉痛,结膜水肿充血(点状), 出血性肾损伤(肾综合症出血热),最后肾衰竭,出现尿毒 症,严重可导致死亡。大鼠:多为隐性感染,长期排毒,一 般无临床症状,也不死亡。一般不影响实验进程。
(八)结核分支杆菌病
由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
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感染后形成
结核病,猴、犬、豚鼠、兔和猫等均可感染,以猴发
病率最高。
(九)志贺菌病
由志贺菌(Shigella spp)或称痢疾杆菌引起人和实
验动物肠道感染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和猴以细菌性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危害及防治措施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动物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存在各种生物危害,这些危害可能会对实验室的动物、工作人员和整个实验室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常见的生物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危害及防治措施展开讨论。
一、常见的生物危害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动物实验室中最常见的生物危害之一,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导致动物感染疾病,甚至对人员健康产生威胁。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常常通过空气传播、器械污染等途径传播。
2. 昆虫在动物实验室中,昆虫可能会对动物实验和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
苍蝇、蚊子等昆虫可能会传播各种疾病,并在实验室环境中引起感染。
3. 啮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仓鼠等)在实验室中常常被用于进行实验和研究,然而它们本身也可能成为生物危害,传播疾病、破坏实验设备等。
二、防治措施1. 严格的环境控制为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该实施严格的环境控制,包括空气净化、无菌操作、实验室内消毒等措施,以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无菌。
2. 实施有效的防扩散措施一旦发现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环境中传播,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扩散措施,例如对实验设备、器械进行彻底消毒、隔离患病动物等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3. 昆虫控制为防止昆虫对实验室环境和动物的威胁,需要实施有效的昆虫控制措施,例如建立防虫设施、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杀虫、维持实验室环境的清洁等。
4. 动物管理对啮齿类动物的管理也是防治生物危害的重要措施,包括定期清洁动物笼、保持动物健康检查等,以减少动物对实验室环境和人员健康的威胁。
5. 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也是防治生物危害的重要措施,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安全预案等,以应对各种生物危害的发生。
在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中,了解常见的生物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和人员健康非常重要。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心得体会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在实验中使用实验动物和生物样品是很常见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动物和生物样品的使用和管理都需要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这里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对于实验动物使用,首先要进行伦理审查,尽量选择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实验动物,并遵守严格的操作、饲养和使用规范,避免对动物造成伤害或痛苦。
在实验过程中,对动物进行标识和记录,例如使用个体标识和记录其体重等指标,以确保实验的可追溯性和科学性。
同时,进行充分的动物饲养和生存环境监控,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存。
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实验室安全制度,严格遵守实验室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
加强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如标本处理、储存、消毒等,防止生物学毒素或细菌病原体的泄漏和传播,以及对实验人员造成伤害。
在实验中,要时刻提高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了解最新的生物安全技术和知识,及时更新和规范实验室安全操作流程。
最后,作为科研人员,除了遵守法律法规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外,还应当发扬科学精神,尽量在不侵犯动物权益和保障人类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更多科学问题,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课件
第二类
ABSL-3
第一类
ABSL-4
实验动物生物危害及控制
废弃物
动物粪便 动物尸体 野生动物及昆虫 动物致敏源 有害气体
动物饲养及实验人员安全防护
安全教育及操作培训 健康检查及接种疫苗 实验中个人防护 实验中意外损伤的防护
第十四章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
危害程度分类
第四类 第三类
防护水平
ABSL-1 ABSL-2
实验室操作和安全设施
限制出入,穿戴防护服和手套。 ABSL-1的操作内容加上, 危险警告标志。 可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应使用Ⅰ级或Ⅱ级 BSC。废弃物和饲养笼具在清洗前先清除 污染。 ABSL-2的操作内容加上,进入限制,所有 操作均在BSC内进行,并穿着专用特殊防 护服。 ABSL-3的操作内容加上,严格限制出入, 进入前更衣,配备Ⅲ级BSC或正压防护服, 离开时淋浴,所有废弃物在清除出设施前 需先清除污染。
第六章 实验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7. 研究人员和实验动物操作人员应接受实验动物的基本知 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8. 使用过程中要求保证周围环境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第二节 实验过程的行为规范
实验过程的行为规范
• 物理限制 • 手术操作 • 饮食的限制 • 废弃物和尸体处理
2. 工作面每天消毒一次,并及时对溅落活微生物的材料进行消毒。 3. 采用机械吸液装置,禁止用嘴吸液。 4. 在实验区内禁止饮食、吸烟、处理隐性眼镜及化妆,食物应存放在专用
的储藏柜或冰箱内,保存食物的柜子或冰箱应放置在实验区以外。 5. 实验人员在操作活微生物材料及动物,离开实验室之前均应洗手。 6. 所有污染的液体或固体废弃物在处理前应去除污染。感染动物尸体需用
防漏、有盖容器运出并焚化。 7. 所有操作均应按规程仔细小心进行,使气溶胶的产生减至最低限度。 8. 动物饲养区的门需能自动关闭,向内开启,平时保持关闭状态。 9. 实验室应有防昆虫及鼠类的措施。
(二)特殊规范
1.需告知进入实验室人员潜在危害,符合特定要求人员方 能由负责人批准进入。
2.实验室要制定生物安全手册,供需要进入的工作人员阅 读并按程序执行。
兽医职责
• 了解所饲养动物的健康状况,建立疾病预警机制, 对工作环境与生产管理提出改善建议,确保实验动 物的品质;
• 主管兽医师由单位主任指定,不得接触有病原污染 的物品;
• 主管兽医师每天检查实验动物各项健康事项,检查 各区域工作环境和卫生条件;
• 主管兽医师在检查完后应提出报告,动物是否进一 步隔离观察和实验室检查建议等。
第四节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 与防护要求
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动物中心的生物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对动物的安全和福利的关注,保护员工免受传染性疾病的影响,以及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2. 确保实验动物中心设立生物安全级别,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例如建立隔离区域和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3. 确保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符合相关标准,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以保障动物的健康和福利。
4. 实验动物中心要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包括关于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和处置。
5. 建立严格的实验动物进出管理制度,防止非授权人员未经许可接触动物,减少动物之间的交叉感染。
6. 实验动物中心应建立健全的医疗急救体系,及时对动物患病进行隔离和治疗,以防止潜在的疾病扩散。
7. 确保实验动物中心的饲养设备、工作台、器具等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8. 严格管理实验动物的饲料和水源,确保其安全卫生,避免受到外来病原体的污染。
9. 建立并严格执行实验动物的健康监测计划,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筛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10. 确保实验动物中心的垃圾处理符合规范,包括对动物废弃物和实验用品的安全处理和处置。
11. 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及时展开应急处理和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12. 实验动物中心要对进出动物房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人员管控,确保只有经过培训和授权的员工才能接触动物。
13. 确保实验动物中心的设施符合相关的生物安全标准和法规,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动物保护和卫生规定。
14. 定期对实验动物中心进行生物安全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风险。
15. 进行实验动物中心的员工健康监测,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减少潜在的疾病传播风险。
16. 建立健全的动物标本处理制度,包括对动物标本的采集、储存和处理进行严格管理,避免病原体的扩散。
17. 实验动物中心要加强对动物房环境的监测和检测,包括空气质量、细菌和病毒的监测,确保环境的安全卫生。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及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在进行实验时,为了不损伤动物的健康,不影 响观察指标,并防止被动物咬伤,首先要限制动物 的活动,使动物处于安静状态,抓取动物前,必须 对各种动物的一般习性有所了解。操作时要小心仔 细、大胆敏捷、熟练准确、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合理 的抓取固定方法。
•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 以隔离器(Isolator)为主体及其附属装置组成的饲养系统。用作饲养 无菌动物和已知菌动物。洁净度达到5或7级。
实验动物及其设施的等级
• 隔离环境动物设施主要指标
• 洁净度:5或7级(空气三级过滤后,加隔离器) • 温 度:20-26℃; 日温差:≤4℃ • 相对湿度:40-70%; 静压差: ≥ 50Pa • 换气次数:≥20次/h;气流速度: ≤ 0.2m/s • 落下菌数:≤0个/皿; 氨浓度:≤14mg/m3 • 工作照度:≥200/lx ;噪音:≤60dB(A)
二、实验动物福利
一、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一)引言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 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 究、医药、教学、生产和检测鉴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 物。如大鼠、小鼠、裸鼠、豚鼠、家兔、比格犬、恒河猴、 小型猪、沙鼠等。 实验用动物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如牛、 羊、猫、未实验动物化的土种狗等。 动物实验:是指以实验动物为对象和材料,在设计好的符 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或者检测,观察、记录 动物的反应情况和结果的过程。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屏障环境标准操作规程
• SPF级实验动物购买的标准操作规程 • SPF级实验动物接收和检疫的标准操作规程 • SPF级动物实验室实验动物饲料、饮水、垫料管理的标准操作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要求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要求引言在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对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相关要求和措施,以保障实验人员和实验动物的安全。
实验动物来源实验动物的来源对其生物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从合法渠道获得的实验动物更有保障,因为这些动物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和筛选,确保其质量和健康状况。
对比起来,私人交易获得的动物存在较大的风险,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疾病和感染。
实验动物饲养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对生物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应该建立统一的饲养管理规范,确保实验动物的合理饲养、营养和生活条件。
具体要求如下:1.饲养环境应该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确保有良好的通风、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2.饲养环境应该保持干燥、洁净、清爽,不应该存在秽物、异味等;3.饲料和水源应该符合卫生标准,不能出现霉变等问题;4.通过建立清洁消毒和排除携带致病微生物的方法,确保实验动物不会被感染;5.实验动物需要有充足的运动和交流场所,环境温度、湿度、噪音、光照等应该符合实验需要。
实验动物使用实验动物使用的前提是必须确保其生物安全,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和试验。
针对实验动物使用进行下面的要求:1.必须通过实验伦理审核,研究人员需经过实验动物研究相关技术培训,并具备合适的研究能力;2.研究设计和实施应该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遵守实验操作指南和安全操作规程;3.实验动物的使用应该尽量减少其痛苦和痛苦时间,尽量使用最新和更加人性化的实验方法;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对实验动物进行安全处置,包括人道处置和生物安全处理。
结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是实验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高品质的实验动物来源和科学的饲养管理能够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质量。
同时,严格的实验开展和结束后的安全处理能够保障实验人员的身体安全和生物安全需求的满足。
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做好生物安全的控制和管理,充分保障实验质量和实验人员的健康。
实验动物学第十四章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16
第三节
一、病毒性疾病 (一)狂犬病 【病原体】狂犬病毒
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传染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和人群 【临床表现】 1. 潜伏期 2. 前驱期 3. 兴奋期 4. 昏迷期 【预防措施】 1. 2. 3. 4. 5. 犬普遍接种疫苗 可疑犬隔离检疫 人被咬伤后伤口处理 注射狂犬疫苗和狂犬病毒抗血清 从正规犬饲养场购买实验犬
危害等级 Ⅰ Ⅱ Ⅲ 防护水平 ABSL-1 ABSL-2 ABSL-3 实验室操作和安全设施 限制出入,穿戴防护服和手套。 在达到ABSL-1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可产生气溶胶 的操作应使用生物安全柜。废弃物和饲养笼舍在清洗前先清除污染。 在达到ABSL-2条件的基础上,还应有准入控制。所有操作应使用生物安全柜, 并穿着特殊的防护服,离开时淋浴。 在达到ABSL-3条件的基础上,还应严格控制出入。进入前更衣。配备Ⅲ级生物 安全柜或正压防护服。离开时化学淋浴(正压服型)。所有废弃物在清除出设 施前,应先清除污染。 6
4.建设部:《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 50346-2004)
5.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2003年10月15日)
8
第二节
一、废弃物 1. 2. 废弃垫料
实验动物生物危害的种类及控制
医疗及实验废弃物
3. 废液 废弃物管理的总体原则是对从实验室废弃物的产生、分类收集、警示 标记、密闭包装与运输、贮存、集中统一无害化处置的整个流程实行 全过程严格控制,确保使感染性、有毒有害废物得到有效安全处理。
7
2.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 国务院第380号令《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年6月4日) 卫生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管 理行政处罚办法》。 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8月14日) 国家环保总局:《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环发[2003]188号)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 发[2003]206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 2008)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课件
未来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将更加注重预防和控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相 关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发展。
02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法规与标准
国际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法规
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ICLAS):成立于1957年,是一个独立的、非政 府性的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全球实验动物科学和福利的发展,并制定相 关法规和标准。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事故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制定
总结词
明确、具体、可操作
VS
详细描述
制定应急预案是应对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事 故的重要环节,预案应明确事故处理的目 标、原则、流程和措施,具体到每个环节 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确保预案具有可操作 性。
应急组织与协调
总结词
高效、有序、协作
详细描述
建立应急组织,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 加强协调与沟通,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 速响应,高效有序地进行处置工作,各部门 之间要密切协作,共同应对危机。
保护生态环境
实验动物可能携带对生态环境有 害的病原微生物或基因,通过实 验动物生物安全措施可以减少或 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促进科研发展
实验动物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 基础,保障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有 助于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科研发展。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 验动物生物安全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不断完善和加强。
检疫
对实验动物进行必要的检疫,以 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
饲养环境
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
饲料与饮水
确保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以满足实验动物的 生理需求。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一)流行性出血热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大鼠的烈性传染病 ,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年统一命
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
、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大鼠为实验动物型的主要 传染源。
、传播:气溶胶吸入,人类主要接触宿主动物及排泄物而受感 染。
、症状: 人:发热,头痛,肌肉痛,结膜水肿充血(点状), 出血性肾损伤(肾综合症出血热),最后肾衰竭,出现尿毒 症,严重可导致死亡。大鼠:多为隐性感染,长期排毒,一 般无临床症状,也不死亡。一般不影响实验进程。
季均可发生,春夏稍高。
、症状:()前驱期(沉郁期);()兴奋期(狂暴期);()麻痹期
24
(四)猴病毒病
由猴病毒( )(又称疱疹病
毒)引起的人和猴共患的一种传染病。猴是病毒的自然 宿主,感染率可达%~%。多数情况下仅在口腔出现 疱疹和溃疡,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器 官附近的神经节,也可长期潜伏在组织器官内,产生病 毒抗体。人类感染主要表现脑炎或脑脊髓炎症状,多数病 人发生死亡。 大多数猴呈隐性感染。种族差异明显,白种人死亡
单走廊式:可为普通级或清洁级设施
双走廊式 :是常用的一种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类型。可 有效的分割 清洁区和污染区 三走廊式: 动物隔离良好,人员、动物、物品进入有 专门通道,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但空间利用率低, 而且投资大
6
按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内气流组织形式分类 乱流式:又称非单向流洁净室,是指气流以不均匀的 速度成不平行的流动,伴有回流或涡流的洁净室。 可依靠送风气流不断稀释室内空气,把室内污浊气 体逐渐地排出。 单向流式:气流以均匀的截面速度,沿着平行流线以 单一方向在整个室截面上通过的洁净房间,又称层 流室或平行流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普通环境 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 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
2.屏障环境 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P)实验动 物, 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二)不同生物安全等级的动物实验室设置及管理
根据研究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等级,将动物实验室划分为与 之对应的4等, 即P1、P2、P3、P4实验室,分别对应我国病原微生物 危险度第4、3、2、1级。
五、具备规范、娴熟的操作技术 (一)与动物接触的有关技术
1、避免操作中气溶胶的产生 气溶胶是以胶体状态悬浮在大气中 的液体或固体微粒,其直径一般为1-5pm,是最适宜引起感染的尺寸。
2、设施设备 设施和设备是医学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第2要素。没有与实验动物生产和
实验研究的要求相适应的设施,污染就会扩散。对设施设备的使用不当、维 护和检查不力等也是导致生物危害因素泄漏的重要原因。
3、操作 由不当操作引发的生物危害具有一定隐蔽性,其后果可能在相当长一段
时间后才显露出来,故此难以追查当时究竟是谁、什么样的操作引发了事故。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危害因素的蓄积和表达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与短期实验 研究(几天或几周)相比,长期的实验(数月以上)或连续的动物繁殖生产过程 中这类问题较多发生。
甚至导致这些区域的生物灾害,引发社会安全问题。
对环境的危害多来自动物饲育和实验中的“三废”,即污染的空气、 动物尸体、污染垫料、注射器、手套、污水等。除了对“三废”的处理不 当外,有些扩散是人为的,如将混有动物排泄物的垫料作为肥料用于生产 农作物,或用动物尸体饲喂宠物。
此外,管理疏漏导致实验动物的逃逸,或实验动物未经完全处死即弃置, 待其苏醒后逃逸,亦可将实验室内的病原或有害物质散布到外界。
3.隔离环境 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无外来污染动物。隔离装置 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 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内 环境一致。该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 悉生(gnotobiotic,GN)及无菌(germ free,GF)实验动物。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性的分级
在应用实验动物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工作人员面对的主要生物 危害是来自动物或实验室的各类病原微生物。按照病原微生物对人或 动物致病性的强度进行分类,既是生物安全评估的依据,也是制定生 物危害防制对策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感染性微生物的危害程 度分级
(三) 生物安全等级
在诸多因素中,人是实验室污染的最大来源,人的皮肤、黏膜等处经常存在 很多微生物。此外,患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的育密度过高、环境控制不达标、实验操作等也会 直接或间接引发生物危害。
三、对实验动物设施周边环境的危害 实验动物设施内的危害因素向外扩散,就会引起设施周边环境的污染,
涉及生物资源保护、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和医药食品等方面,主要解决生 物技术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使危害 性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二、生物安全的基本内容
(一)生物安全原理 生物安全的原理包括生物安全分级和生物安全屏障两方面。生
物安全分级是对生物危害进行正确评估的依据,生物安全屏障则是 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遏制的方法。生物安全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 正确的评估和适当的防范,在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同时,推 动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之为人类创造最大利益。
生物危害:是指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昆虫和其他有害动植物等在内的 生物因素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危害。生物因素广泛存在于环境和各种生物体内,具有 强大的变异能力以适应环境,例如产生抗药性的细菌、昆虫和鼠类等。人类有意识地使 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科研和生产时,也可能产生以目前的科技知识水平无法预见的后果, 从而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等。
4、基因安全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基因水平开展对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
研究方兴未艾,转基因和克隆动物的相继问世使“基因安全”随之成为新 的生物安全问题,由于人类对基因工程技术的使用与控制尚不成熟,对基 因工程产物的认识受到现有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新技术、新物种的 潜在危害,陛仍需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意识到。如若对这些新技术、 新物种控制不当,极可能造成对现有生态和遗传平衡的破坏,进而给人类 的生存带来无法估计的严重影响。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第一节 生物安全概述
一、生物技术、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
生物技术:一切利用有机体的操作技术都可称为生物技术,其中,现代生 物技术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综合利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手段,直 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生命体系和生命活动过程生产有用物质的一门高级应 用技术科学。转基因实验动物的育成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实验动物领域的成功运 用。
所以,在进行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研究,尤其是运用各项新技术、新 方法时,必须充分认识其中可能存在的危害性,牢固树立生物安全的概念,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从而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和保护人类、物 种及环境的安全。
第二节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研究中的生物危害
一、对实验动物工作者个人的危害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研究中对个人的生物危害主要表现为各种人兽 共患病及实验性病原体的感染和传播。由于饲喂、换笼及各类实验操作 需要与动物密切接触,从事动物实验和动物饲育的人员成为这类危害的 首要受害者,其中,动物实验人员因为有更多机会接触实验状态下的非 健康动物,受到感染的概率高于动物饲育人员,感染的严重程度则受到 病原体的量、对人体的致病性和感染途径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四、克隆及转基因动物的潜在生物危害 克隆动物和转基因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同
时也存在许多安全性问题。
例如转基因动物的器官移植可能增加人兽共患病的传播机会,具有某些 优势性状的转基因动物释放到自然界,会对生态平衡及物种多样性造成压力 等。
转基因动物在生理、行为、代谢以及对理化和生物因子的耐受力等方面 的新特性,以及转基因动物所应用的基因重组技术,都可能产生一些超过人 类防范能力的危害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增殖一旦失控,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三、使用标准化合格的实验动物 在实验动物饲育及实验的过程中,动物本身所携带的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传
染病的病原体可通过各种途径在动物饲养室内播散,危害操作人员和动物的安 全。因此,推广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杜绝带有各类生物安全问题的“非标”动 物进入实验室,是对生物危害源头的遏制。
四、与研究工作相适宜的动物设施和管理 (一)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动物实验环境
生物安全: 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是转基因
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构成 的危险或潜在风险。
广义的生物安全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大致分为3方面: ①人类的健康安全; 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的安全; 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即环境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技术
BSL-1 :非已知会导致疾病的物质。 BSL-2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物质。 BSL-3 :与人类疾病相关并且与气溶胶传播潜力
有关的本地的外来的物质。 BSL-4 :危险的/外来的具有生命威胁特征的物质。
(四)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一级: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低,不会引发健康成人疾病。
二级:对人体和环境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
3、动物剖检中的注意事项 剖检动物时,即便不是感染性的实验,也无确定动物血液、体液、脏器中
有无繁殖的病原体,因此严禁在动物饲养室内无任何防止扩散措施的情形下进 行剖检,而应到专门的实验室或在专门的设施内进行。
剖检时,应将动物固定板放在盘子中,尽量减少对工作面和作业空间的污 染机会。
剖检前可将动物放人消毒液中浸泡一下或用乙醇擦拭动物体表,以防止动 物体毛飞扬,同时可作为无菌取材前的消毒。
剖检后应及时清理并消毒操作区域,各种器械、材料和废弃物按规定处理 或经无害化后弃置。
(二)其他技术与规范 1、对动物的管理 熟知动物的正常外观及行为,对动物出现的异常体征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
施,从而争取控制危害的时机;
经常检查关养动物的笼器具及设施,防止动物逃逸或设施对动物造成伤害;
对出逃在外的动物,即使能够确认其来源,一般也不应再放回原处,而应 视实际晴况作隔离观察或处死丢弃等,尤其严禁任意放人外观相同的动物中继 续饲养和实验;
(一)人兽共患病
(二)实验性病原体
(三)引起感染的途径 1、经呼吸道感染 2、经口感染 3、创伤及黏膜接触感染 4、昆虫媒介
二、对实验动物的危害 实验动物感染人兽共患病或动物传染病后,可引起非特异性死亡,或干扰实
验结果,动物烈性传染病还会导致大批动物死亡,造成严重后果。实验动物繁育 及动物实验设施设备的不适当和管理不善、防范不力,常导致实验动物受到外界 环境中病原体的污染,如开放系统中饲养的动物常常因诸如野猫、野鼠及昆虫等 的进入而遭外来病原感染或发生交叉感染,引起疾病和死亡。这样的情况在管理 不善的屏障系统中同样会发生。对不同实验的动物管理混乱,隔离不当,或感染 动物逃逸等也会导致动物间的交叉感染。
二、加强对人的生物安全教育 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从业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直接影响生物安全管
理目标的实现,表现在对各项操作及管理规程的遵守、对动物及各类设施设备 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对各类隐患的防范等方面其中,过分信任并单纯依赖安全 设施往往会淡化人的安全意识,使操作人员忽视安全操作规范,也是导致意外 伤害事故的一大原因。
因此在饲育、给药等工作中,必须注意轻柔地抓取、固定动物, 保持室内安静,避免突发的声响和动作惊扰动物,禁止在饲养室内清 理更换下的笼具和垫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