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高层住宅的研究

关于超高层住宅的研究
关于超高层住宅的研究

关于超高层住宅的研究

一、有关概念

1、规范中明确的定义、概念的条文。不同规范的定义

(1)、超高层住宅——高度超过100米的住宅。

高层住宅——≥10层的住宅。

(2)、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划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划。联合国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将高层建筑按高度分为四类:(1)9~16层(最高为50米);(2)17~25层(最高到75 米);(3)26~40层(最高到100米);40层以上(即超高层建筑)。

2、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的总结

(1)根据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在我国民用高层建筑分为四类:10-18层住宅,19层-100米住宅,100米以上的住宅。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住宅建筑依层数划分为: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注:建筑高度指地面到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间,排烟机房和楼梯间出入口不计入建筑高度。)

3、超高层住宅设计三需要应用什么特殊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简称《高规》)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版);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当地规范(例如《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26-2006)

二、平面布局的形式

1、核心筒形式

核心筒比较多采用”二室合一“的形式,就是消防电梯前室和剪刀梯的一个前室合并,剪刀梯的另一个前室为一个单独的前室。各户户门通过一个走廊与前室门隔开。其中消防梯的前室可以与电梯厅合并。如图1-4

图1:核心筒平面1 图2:核心筒平面2

图3:塔楼核心筒平面3 图4:塔楼核心筒平面4

2、标准层的经济面积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的3.0.1条: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住宅属于一类建筑。按照这个定义,建筑高度》100米的超高层住宅属于一类建筑。而根据5.1.1条的规定,一类建筑中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不应超过1000平方米(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防火分区,其允许最大面积可增加一倍)。通常将高层住宅的标准层面积控制在一个防火分区之内,所需的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的个数都最少,是相对比较经济的。所以在户内不设喷淋的情况下,超高层住宅的标准层面积应控制在1000平方米之内。在这个前提下,根据用地的容积率,建筑限高和日照要求,根据业主提供的户型面积,户型配比和户数以及地方规范中关于70/90平方米户型的面积比例要求,决定是哪种标准层面积情况。举例来说:

(1)案例1:采取的户型的基本标准层面积在470平米左右,为一梯四户,一共49层,建筑高度为150米,其中三到十一层是平层,以上至49层中间户型是复式。如图5

(2)案例2:采取的户型的基本标准层面积在870平米左右,为一梯十户(由于“70/90”的需求,实际出售为一梯五户),一共64层,建筑高度为230米,其中31层及以上为住宅部分(其中46层和58层含避难层)。如图6

(3)案例3:采取的户型的基本标准层面积在760平方米左右,为一梯四户。一共39层,建筑高度为124米,其中12层和25层包含避难层。如图7

(注意,超高层住宅和超高层公建不同,不用设置避难层)

图5无锡盛高1#楼标准层平面

图6杭州双子塔A塔楼标准层平面

图7昆明实心力城住宅塔楼标准层3、最适宜的进深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日照情况和房型,超高层住宅的进深从20米至25米不等。例如案例1住宅板楼的进深为19.5米, 案例2塔楼进深25米,案例3塔楼进深24.6米。4、最适宜的户型配比、户数

户型配比一般是由业主方销售方面提供的资料来确定的,通常根据既定地块进行全盘权衡,根据楼盘档次的定位,兼顾70/90的面积要求,综合考虑。例如

(1)案例1超高层住宅户型配比及户数

表1

(3)案例3住宅塔楼户型配比及户数

表3

可以看出,70/90的面积需求并不一定会分担到超高层建筑当中,而是在整个住宅规划内平衡的。而不同的超高层住宅所选取的户型大小是根据各个住宅的定位来选择的,而总户数除了决定于楼的层数,还与每层包含的户数相关。

5、通用形式(一梯四户、一梯六户)

除去跃层户型的考虑,我们可以采取一梯四户、一梯五户(为了满足70/90的需求将户型拆分成一梯十户)、一梯六户和一梯八户的形式。

三、楼梯间的消防设计

1、消防疏散要求

因为我们国家没有相应的超高层建筑的防火规范,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只能参照《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根据《高规》第6.1.5条规定住宅户门到楼梯间疏散口的疏散距离≦20米。(其中6.1.6条规定跃廊式住宅的安全疏散距离,应从户门算起,小楼梯的一段距离按其1.50倍水平投影计算)。户内房间内最远一点至房门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5米。

2 、需征询项目当地消防局,确定建筑核心筒的要求及消防设备的要求。

例如案例1无锡盛高超高层住宅这个项目经与无锡消防局沟通,超高层住宅交通的楼梯间前室必须独立,消防电梯前室只可与一部楼梯间的前室合用。而高层住宅两部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和消防电梯的前室可以三室合一。上海市也遵循相同的规定。

3、通风、喷淋、报警要求(规范条文、消防要求)

1)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居住建筑,防烟楼梯间不论有无外窗,均应设机械加压送风防烟。2)建筑高度超过100米,消防系统需要分区,建筑高度超过120米,自动喷淋系统需要分区设置。其中在超高层住宅的公共部分需要加设喷淋。并且按照《高规》第7.6.1条: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及其裙房,除游泳池、溜冰场、建筑面积小于5m2的卫生间、不设集中空调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的住宅的户内用房和不宜用水扑救的部位外,均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注:超高层住宅公共部分包括:公共楼梯间、前室、公共走廊,这些地方需加设喷淋。)

4、楼梯间布置形式案例

按照《高规》第6.1.2条规定,塔式高层建筑,两座疏散楼梯宜独立设置,当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剪刀楼梯。所以在超高层住宅中我们有两种楼梯间形式可供选择。

(1)2座疏散楼梯间,参见图3、图4。

(2)1座剪刀梯,参见图1、图2。

四、避难层的设置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1.13中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而纯的超高层住宅不需设置避难层。(规范对纯超高层住宅没有提出设置要求,但通常实际项目中,超高层住宅大部分和酒店、办公、商业等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楼,则也应该设置避难层(间)。)

(注:2005年7月1日实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超高层民用建筑应设避难层。超高层公共建筑中一个会议室中人数可能比超高层住宅中的总人数还要多,所以消防规范并未对超高层住宅设避难层做强制要求。)

2011年11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新的《住宅设计标准》新增了超高层住宅的防火设计规范,在国内首次系统提出“避难层(区)的设置规范:每平方米3人、间隔不宜超过15层

或45米。”(公共建筑的避难层面积标准为每平米5人)避难层的净高不得低于2.2米,避难层(区)应设消防电梯出口和独立的防烟设施。避难层应该设在消防登高场地一侧,作为建筑的公共面积,避难层内不得设置居住用房,如果容纳人员避难的避难面积经计算后不需要占据全部楼面,其余面积可作为设备用房,但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2小时的不燃烧体进行分割。可见超高层住宅避难层的设置在未来是个发展趋势。

五、垂直设计

1、超高层住宅电梯系统的布局概念

1)多区段

图8

2)多区域/空中大厅

图9

3)电梯数量的计算方法

国际通用软件:ELEVATE OTIS电梯决策工具

电梯分区布置方式:分区方式一般分为三种:

即传统分区方式、双层轿厢方式以及快速梯与分区梯结合式与立体电梯厅方式

电梯分区可分为单区电梯系统、多区电梯系统以及双层轿厢系统和区中区电梯系统

1、单区系统

多用于10层左右且建筑面积不大的建筑

2、多区系统

当楼层超过20层以上时,楼内竖向交通宜分区设置,各个区由不同容量与速度的电梯服务,形成运行周期短、运转效率高、电梯台数少等有利因素,分区原则:

1)高、低二区系统

一般用于由不同功能组成的综合性建筑如:酒店与办公、办公与信宅等,分区后提供的服务即安全、方便、经济、快速。

2)高、中、低三区系统

将高楼垂直分成三区,或按楼宇功能分成三区

3)低、中低、中高、高四区系统

通常用于规模较大的高层建筑、接近40层或40层以上

4)低、中低、中、中高、高五区系统

当层数达到60F或更高时,宜采用五区电梯布局,为提高运载能力和效率,采用双层厢电梯或大容量的单层厢电梯

10图11

六、结构形式:

1、常用的结构形式

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具有多样性,各类体系的典型平面、立面及其比较适合的建筑功能、

高度、高宽比等详见表4(参见《实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傅学怡 著,第1.1.1条)

表4

2、超高层居住建筑常用结构体系形式及其经济性比较

超高层平面结构主体结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稀柱结构、筒体结构。

① 、纯框架结构一般适应于10-12层50m 高度以下的高层商业,办公建

筑。框架结构的布置主要注意对称均匀和传力直接,常用的高层框架

结构适宜的柱网尺寸宜为7.2-12m ,对与地下室内停车位的经济有效布

置,另一方面适合商业或是办公室内的景观视野。但对于纯框架结构

来说,整体结构抗侧、稳定主要靠框架结构自身,因此框架柱截面尺

寸较大,对居住建筑室内空间影响较大(见图10)。

② 、剪力墙结构一般适应于高层住宅,此时室内无外凸角柱,便于室内

家具布置和分割,有利于分户、防火、防盗、隔音。大量工程实际经

验表明,大开间分户墙作为剪力墙,其间距大约在6-8m ,它既承受垂

直重力荷载,又承受水平荷载

,是比较切实可行的一种结构布置。在

图10

结构设计中,通常采用切断某些长的墙体,代之以轻质填充墙实现,这是不但结构的抗震性能好,而且可降低造价,减轻自重,特别是将剪力墙布置成带翼缘的盒子或是利用楼电梯间构成小筒体,以有效提高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刚度,改善剪力墙的应力集中,提高剪力墙的延性和抗震能力,充分发挥剪力墙结构的空间效应。

(见图11)

图11

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是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作为承重结构的受力体

系。它克服了框架结构抗侧力刚度小的缺点,弥补剪力墙结构开间过小的缺点,既可以使建筑平面灵活布置,又能对常见的30层以下的高层建筑提供充足的的抗侧刚度,在实际工程中被广泛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的关键是剪力墙的数量和位置。从建筑布置角度看,减少剪力墙数量则可以建筑布置更灵活,但从结构角度看,剪力墙往往承担了大部分的侧向力,对结构抗侧刚度有明显的影响,因而剪力墙数量不能减少。从而对于超高层居住建筑来说对于室内空间限制较大,不宜设在居室中。

④、筒体结构筒体结构由框架-剪力墙结构与全剪力墙结构综合演变和发

展而来。筒体结构是将剪力墙或密柱框架集中到房屋的内部和外围而形成的空间封闭式的筒体。其特点是剪力墙集中而获得较大的自由分割空间,多用于写字楼建筑。从经济角度讲,不适宜超高层居住建筑使用。

结论:本项目超高层居住建筑在本着经济、结构合理、室内空间完整的原则,选取剪力墙结构。

通过比较超高层居住建筑常用结构体系形式及其经济性,在超高层住宅中通常采取以下结构形式:

(1)剪力墙结构。超高层住宅,结构一般采用落地剪力墙结构形式或部分框支剪力墙。

例1:无锡盛高1#楼,建筑高度150米,参见图5。

例2:昆明实心力城住宅塔楼1#,建筑高度124米,参见图7。

(2)框筒结构。例:杭州双子塔A塔楼,建筑高度230米,参见图6。(住宅与办公楼都有的情况)

2、结构设计流程:

(1)高宽比要求

例如针对武汉地区的剪力墙结构A级高度不大于6,B级高度不大于7。

(2)高度要求

例如针对武汉地区,落地剪力墙形式高度超过140m,属于B级高度;部分框支剪力墙形式高度超过120m ,属于B级高度。

注:具体的AB级高度的限制可以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混凝土建筑技术规程。当采用B级高度的建筑时,建筑的尺寸限值、抗震等级和抗震措施都比A级高度要更加严格。

(3)计算特点(针对超限结构)

根据规范要求:超A级高度建筑、或者特别不规则建筑、或者存在高位错层转换等明显薄弱部位的一般不规则、筑,均需要做超限审查。当建筑物的高度超过B级高度时,就属于超限高层建筑。这时要由专家进行抗震审查,采取特殊措施,经批准后才能建造的。

3、特殊的超限要求

建筑高度度超过100米,建筑结构需要超限审查。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申报表项目包括:

A.基本情况

B.抗震设防标准

C.勘察报告基本数据

D.基础设计概况

E.建筑结构布置和选型

F.结构分析主要结果

G.超限设计的抗震构造

H.需要重点说明的问题(包括:性能设计目标简述;超限工程设计的主要加强措施,有待解决的问题,试验结果等)

七、机电设计

1、暖通专业

暖通设计内容主要为消防设计,对防烟楼梯间及合用前室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并分段设计。送风量根据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计算确定。若是剪刀楼梯间也要按照两个楼梯间分别设计送风系统。地下室楼梯间单独设置机械防烟系统。针对剪刀梯楼梯间送风口隔层设置,为常开风口;合用前室送风口每层设置一个,为常闭风口,发生火情时,自动打开遇难层及上、下相临层送风口。

注:(楼梯间风口常开,是因为火灾时,楼梯间是通的,都有烟,所以都要送风。前室不通,只有火灾层有烟,所以就送本层和相临层就行,所以合用前室风口常闭。)

2、给排水专业

以案例1无锡盛高1#超高层住宅为例:

(1)该楼消火栓系统:分为三个区A) -1-22F为一区,设置一组泵.B) 23F—33F为二区,设置一组泵。C) 超高层34F-49F为三区,在31层设转输水箱和一组泵。在49层的屋顶层设18m3消防水箱一座和一套消火栓稳压泵。

(2)湿式喷淋系统:

地库、商业、会所,及超高层住宅的公共部位均需设置喷淋系统,竖向分3个区:

A) -1~4F为一区,B) 5~33F为二区,C) 34-49为三区,一二区水泵在地下车库,转输水箱和三区喷淋泵设置于34层。在49层的屋顶层设18m3消防水箱一座和一套喷淋稳压泵。

(3)水泵房的设置:

该项目一共49层,由于是超高层,所以在31层的位置设置了水泵房,给34层以上的高区住宅提供用水,面积约57.8平米。为什么在31层设呢?按照高层住宅给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高区水泵房设置高度在80米——100之间比较合适,我们最终选在了近90米的位置。如图12

图12

3、电气专业

超高层住宅电气设计内容主要为消防设计和防雷设计。

以无锡盛高1#超高层住宅为例:该楼总高度149.4米,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为特级,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要求,消防设备供电干线及分支干线,应采用矿物绝缘电缆。外墙金属门窗应与防侧击雷的均压环可靠连接,塑钢门窗应定制有与防雷系统可靠连接的连接端子。

八:节能保温系统:

1、节能要求

以武汉地区为例,根据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42/T559-2009规定在《DB42/301-2005》节能50%的基础上再节能30%,实现节能65%的目标。

保温体系一般包括自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夹心保温和外墙外保温。相比较而言,外墙外保温的保温效果较好。如图13

图13

2、遮阳材料

以无锡盛高1#楼超高层住宅为例,我们在住宅的南立面采用金属外遮阳,在住宅的北、东和西三面都采用LOW-E中空玻璃达到节能效果。

注:江苏省已强制执行外遮阳,超高层住宅外遮阳系统在我们国内没有找到有安全保证的厂家,施工图设计参考了高层住宅的遮阳系统——外遮阳固定式系统,同时也影响到建筑立面。经过与业主的多次协商,为保证楼盘的高品质,最终选用了外遮阳内置系统,百叶在双层玻璃窗的玻璃之间,可以较好的满足安全性能和立面美观的双重要求。

3、保温系统要求:防火材料

从材料燃烧的角度看,目前用于外保温系统的保温材料主要包括三大类。

(1)无机类保温材料:我国的岩棉、玻璃棉、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浆料等,属不燃性材料,自身不存在防火安全问题。但其它性能不能完全满足外保温的要求,目前尚不具备广泛应用的技术条件。

(2)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以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为主,属难燃材料,且不具有火焰传播性,自身不存在防火安全问题。

(3)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以聚苯乙烯饱沫塑料和聚氨醋硬泡为主,属可燃材料,具有引发火灾的危险性。

综上所述:超高层住宅建筑采用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即涂料外墙外保温系统较为优越,同时选择的外墙保温材料耐火等级需达到A级。

例如案例1无锡盛高1#楼在08年度采用的外墙保温材料为聚氨酯泡沫塑料,防火等级达到B1级,但09年由于上述规定将外保温材料改为改性膨胀珍珠岩无机保温砂浆,使外墙保温材料的防火等级达到A级。

(注:建筑装修材料按其燃烧性能应划分为四级:

A 不燃性B1 难燃性B2 可燃性B3 易燃性)

九:总图、道路的消防要求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第 4.3.1条规定高层建筑四周应设置环形的消防车道,当设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可沿建筑的两条长边设置消防车道。第4.3.4条规定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m。在超高层住宅的总图布置中,消防通道需要在住宅周围环通。

以无锡盛高1#楼为例,无锡消防局要求在楼及底商的周圈设置的环形通畅的消防通道。如图14。

图14注:对于这点,不同区域的消防部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武汉消防局要求100米以内的高层住宅消防通道也要环通。

十:建筑材料要求。

通常来讲包含酒店、办公、住宅等的综合性大楼,外立面材料可以采用玻璃幕和铝板,裙房可以采用石材;而对于单纯的住宅而言,裙房等近人尺度可以采用石材,上部通常采用仿石涂料,局部可采用玻璃幕墙,以确保其经济性。

例1:无锡盛高1#,裙房外立面采用石材,上部住宅外立面采用仿石涂料。如图15

例2:杭州双子塔楼,裙房外立面采用石材和玻璃幕墙,上部综合楼采用玻璃幕和铝板。如图16

例3:昆明实心力城住宅塔楼,住宅底部六层属于近人尺度范围,采用干挂石材;上部采用仿石涂料;重点部位,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如图17

图15 图16 图17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7-11-20T10:48:27.5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作者:蔡丁一吴宏玉张敏[导读] 从国内外的发展来看,今后在人口密度大的亚洲地区,超高层建筑将会往1 000 m甚至更高的高度发展。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介绍了国内外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和技术发展情况。结合高层与超高层建筑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阐述了其在该领域的技术研究方向,包括钢结构制作安装混凝土超高泵送、模架施工技术为主的现代施工技术等。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钢结构;混凝土目前世界上超过300m高度的高层建筑己达几十幢,国际上正在筹划的巨型建筑其高度均己超过5OOm。2010年竣工的迪拜塔高828 m,为目前世界第一高楼;最近,韩国、日本、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均有建造高度超过1 000 m摩天大楼的计划。从国内外的发展来看,今后在人口密度大的亚洲地区,超高层建筑将会往1 000 m甚至更高的高度发展。 1世界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与技术发展情况 1. 1古代高层建筑历史 纵观中外历史,应该看到高层建筑起源于宗教领域。例如,国外的教堂即是人们为了不断“接近”上帝而竞相修建的。法国12世纪建了高107 m的沙特尔教堂塔楼,建于1337年的德国乌尔姆教堂高161 m,成为当时世界第一高塔。而我国古代的高层建筑则起源于古塔,中国现存最高佛塔为北宋开元寺塔(建于公元1011年),塔刹尖部高85.6m0 1.2近代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代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可概括为3个阶段:第1阶段(1894-1935年):高层建筑进入超高层建筑发展阶段,其代表为1894年美国纽约高106m的曼哈顿人寿保险大厦。此后,有12栋超高层建筑成为当时世界第一高峰,超高层建筑的高度纪录不断被刷新。1931年帝国大厦建成,以102层、381m的高度,超过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而成为世界第一高楼。 第2阶段(1950-1975年):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建筑结构理论日趋成熟,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1950年建成的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39层,高166m)是现代主义超高层建筑的早期代表作。 第3阶段(1980年至今):超高层建筑发展呈现新特点,简单的几何形式使建筑设计走向了极端。后现代主义从历史的式样中寻找灵感,设计了新哥特式、新Are Deco等带有传统意味的超高层建筑,企图完全否定现代主义。不少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超高层建筑在世界各地兴建,如上海金茂大厦、台北101大厦、吉隆坡石油大厦等。 1.3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情况 建筑业的历史发展以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建筑业对技术的大胆尝试和利用大都表现在材料技术、结构技术、设备技术等方而。 1)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超高层建筑材料的发展超高层建筑对建筑钢材和混凝土的要求更高。对钢材性能的要求:高强度,低屈强比,窄屈服幅等的耐震性能;加工工艺上的可焊性,形状尺寸加工精度;耐久性,如高张力钢、低屈服点钢、热处理钢等。 2)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砖石作为承重材料,但因其强度较低难以形成整体性,限制建筑进一步向高空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超高层建筑设备设施的发展1871年芝加哥发生火灾,使人们认识到城市建筑防火的重要性。由于当时消防设施还比较落后,消防的合理高度在5层楼以下,因此消防设施的进步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发展。发展高层建筑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难题是垂直运输。 2中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和技术发展情况 2. 1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主要分为3个阶段。 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这个阶段的建筑主要是在20层楼以下,建筑的结构主要是框架形式。 兴盛阶段:20世纪70-80年代。1974年北京建成了20层、高87. 4m的北京饭店,1976年建成的广州白云宾馆33层,是国内首栋百米高层建筑。80年代,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进入兴盛时期,1980-1983年3年的时间就建成了自1949年以来30多年中所有高层建筑的总和。 飞跃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层建筑进入飞跃发展的阶段。1990-1994年初期,每年建成的超过10层的建筑而积在1 000万mzm以上,占到了高层建筑的40 %。 目前,中国己成为世界上建筑业最活跃与最繁荣的地区。在2011年之前封顶的全球十大高楼中,中国己经占据7席。摩天大楼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展现。目前中国正在建设的摩天大楼总数量己经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现有同类摩天大楼的总和,中国己成为建造摩天大楼的“头号主力”。 2. 2中国高层建筑的技术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对超高层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和技术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全世界排名前10位超高层建筑中有7个在中国,这些超高层建筑在给城市增添亮点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超高层建筑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升。 2. 2. 1结构设计日益规范 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由经验定值系数确定安全度的设计方法,发展到用概率理论确定可靠度的设计方法,历时30多年。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己由平而分析发展到空间分析,由静力计算发展到动力计算,由人工手算发展至计算机计算。目前用计算机计算分析高层建筑结构己经普及,全国己普遍采用三维空间程序分析结构内力,超过100 m的超高层建筑和特殊重要的建筑还要用动力分析方法计算内力。

最新住宅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的住房条件,提高城市住宅功能质量,使住宅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扩建的住宅设计。 1.0.3住宅按层数划分如下: 一、低层住宅为一层至三层; 二、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 三、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九层; 四、高层住宅为十层及以上。 1.0.4住宅设计必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材、节约用水等用关规定。 1.0.5住宅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的要求,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生活空间。 1.0.6住宅设计应推行标准化、多样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1.0.7住宅设计应在满足近期使用要求的同时,兼顾今后改造的可能。 1.0.8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核心,除满足一般居住使用要求外,根据需要应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使用要求。 1.0.9住宅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住宅residential buildings 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2.0.2套型dwelling size 按不同使用面积、居住空间组成的成套住宅类型。 2.0.3居住空间habitable space 系指卧室、起居室(厅)的使用空间。 2.0.4卧室bed room 供居住者睡眠、休息的空间。 2.0.5起居室(厅)living room 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等活动的空间。

2.0.6厨房kitchen 供居住者进行炊事活动的空间。 2.0.7卫生间bathroom 供居住者进行便溺、洗浴、盥洗等活动的空间。 2.0.8使用面积usable area 房间实际能使用的面积,不包括墙、柱等结构构造和保温层的面积。 2.0.9标准层typical floor 平面布置相同的住宅楼层。 2.0.10层高storey height 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0.11室内净高interior net storey height 楼面或地面至上部楼板底面或吊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0.12阳台balcony 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晾晒衣物等的空间。 2.0.13平台terrace 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的上人屋面或由住宅底层地面伸出室外的部分。 2.0.14过道passage 住宅套内使用的水平交通空间。 2.0.15壁柜cabinet 住宅套内与墙壁结合而成的落地贮藏空间。 2.0.16吊柜wall-hung cupboard 住宅套内上部的贮藏空间。 2.0.17跃层住宅duplex apartment 套内空间跨跃两楼层及以上的住宅。 2.0.18自然层数natural storeys 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 2.0.19中间层middle-floor 底层和最高住户入口层之间的楼层。 2.0.20单元式高层住宅tall building of apartment 由多个住宅单元组合而成,每单元均设有楼梯、电梯的高层住宅。2.0.21塔式高层住宅apartment of tower building 以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多套住房的高层住宅。 2.0.22通廊式高层住宅gallery tall building of apartment

高层与超高层成本分析与对比

高层与超高层成本分析与对比 一、超高层与高层成本分析 1.超高层结构的选型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决定了总体造价的高低。建筑高度不同,适用的基本的结构型也不同,以下是7度抗震设防区不同结构类型限高表: 本项目预计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造价较低,和普通高层造价相仿。 2.结构设计差异 结合本项目,框架核心筒体系能够适应基本需求。在这种体系下,不同高度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主要差异如下表: ***********************************************************

3.建筑 (1)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50m。(故超过100m的建筑最少增加2个避难层) 2)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3)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4)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 5)建筑高度超过100m,且标准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的公共建筑,宜设置屋顶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停机坪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消火栓。停机坪四周应设置航空障碍灯,并应设置应急照明。(这项一般可不做) (2)由于高处的湿度和风力情况较为复杂,在外墙材料,铝合金窗,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选择会格外严格,会较大成都的增加建筑成本。 (3)消防电梯要在3台或以上。 (4)电梯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电梯数量有所增加。 (5)超高层建筑的配套人防面积也较大。 4.给排水 (1)给水同普通高层无太大变化; (2)排水在150米之间无变化; (3)消防-避难层增加设备间,设备间内增设消防接力泵(消火栓两台、喷淋两台)。 5. 暖通 (1)中央空调需分区; (2)避难层需设至机械防排烟系统。 ***********************************************************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令狐采学 一、《高规》要求: 5.5.22建筑高度超过l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3 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 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 8 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二、说明: 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 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另一种是专用避难层。专用避难层核心部位的设备和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避难层净高不应低于2.0米。 当有多个避难层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距地面的高度位置由层高和当地城市消防部门所配置的消防登高车的云梯高度来确定。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45米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45米高度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高的云梯车,可满足该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左右。

浅谈超高层建筑的利与弊

浅谈超高层建筑的利与弊 刘治伟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在现今的主要城市中,超高层楼宇已经不是几个地标性建筑的专利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写字楼、酒店、商场、住宅等各种用途的超高层楼宇拔地而起,并且其内部结构也日趋复杂。毋庸置疑,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超高层建筑急剧发展期,这种发展具有全球性规模,从莫斯科到中东、从上海到旧金山,越来越密的城市,越来越高的建筑不断涌现。高层建筑像一柄双刃剑,利弊共存,既有节约土地不可代替的价值.又有破坏人居环境的潜在威胁。高层建筑设汁中.建筑师应高瞻远瞩,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本文从节约土地、开拓再生绿化空间;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建筑交通一体化;节约能源和气候意识的回归,尊重社会人文环境,发扬特色建筑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建筑的认识。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未来发展利与弊 1.超高层建筑的诞生 超高层建筑隶属于高层建筑范畴,追溯超高层建筑的起源不能不涉及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出现是人类美好愿望、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 尽管高层建筑是现代文明的成果,但是人类追求 更高、更远的美好愿望早已有之,追求更高是人类的 天性和宗教情结使然。高大雄伟历来是权力、地位的 象征。高大建筑也从来都是神圣的,人们一直希望通 过高大的庙宇、教堂、高塔来架起通往天堂(神、上帝) 的桥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高层建筑建造方面表现 出了高超的智慧:中国古塔,是我国古代的高层建筑, 在工程技术上早就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我国大陆最高 的塔,要数河北定县城开元寺塔。开元寺塔建于北宋 咸平四年(1011年),从底到塔刹尖部高度有85.6 m,是

成都住宅设计规范最新版本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9]76号 根据国家计委《一九九四的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制订修订计划》(计综合[1994]240号附件九)的要求,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进行了修订,现更名为《住宅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96-1999,自1999年6月1日起实行。 原《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前言 根据国家计委《一九九四年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制订修订计划》(计综合[1994]240)号文的要求,对《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进行修订,更名为《住宅设计规范》。本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 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套内空间;4.共用部分;5.室内环境;6.建筑设备。主要修订了住宅套型分类及各房间最小使用面积,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楼电梯及垃圾道的设置等;增 加了术语,扩展了室内环境和建筑设备的内容。 本规范由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外,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居住建筑与设备研究所(北京市本外车公庄大街19号,邮 政编码100044)。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 抚顺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哈尔滨建筑大学 上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赵冠谦开彦林建平张华叶茂煦业祖润张锡虎张菲菲 阎春林朱显泽李耀培朱昌廉李桂文陈华宁 1 总则 1.0.1 为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的住房条件,提高城市住宅功能质量,使住宅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扩建的住宅设计。 1.0.3 住宅按层数划分如下: 一、低层住宅为一层至三层; 二、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 三、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九层; 四、高层住宅为十层及以上。

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

浅谈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 按规定,我国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为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执行。由于导致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因素较多,扑救难度大,因此高层建筑应立足于自防自救,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达到预防火灾的目的。 首先,超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为: 1、火势蔓延快 高层建筑各专业竖井林立,发生火灾时,这些竖井就像高耸的烟囱,构成火势迅速蔓延的主要途径。试验证明,烟气竖向扩散速度为3~4m/s,100m的高层建筑在25~35m/s左右,烟气即顺垂直通道从底层扩散到顶层,与此同时,火势也将蔓延扩大。 2、人员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层数多,人员集中,垂直疏散距离远,发生火灾时,要使人员迅速疏散到地面或建筑物内避难层及不受火灾威胁的安全部位,是十分艰难的。数千人、甚至数万人若从整幢大楼疏散到地面,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小时。 3、火灾扑救难度大 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由于受到消防设施条件的限制,给灭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如果超过消防登高车辆的高度则无法从室外扑救,只能依靠自救,即依靠室内的消防疏散设施。 因此,针对一上特点,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必须强调几个问题:(1)合理布置高层建筑总体布局和防火分区

总平面布置中的主,附体关系,该建筑与四周建筑的间距及车道的设置等等,均属与防止蔓延和迅速扑救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进行建筑方面设计方案时须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总平面布置,不但有利于火灾扑救,而且对防止火势蔓延有极大帮助。设计时需不折不扣执行。 防火分区是延缓火势蔓延的重要措施,包括水平和竖向两种。水平防火分区是应用防火墙,防火门及防火卷帘等将各楼层在水平方向分隔为两个或几个防火分区,根据《高规》要求,每一分区内要相应装设一些使防火门能自动关闭的装置,并且在建筑施工时,要做到防火卷帘安装时,卷筒与梁,卷筒与墙壁之间不能留有缝隙,能充分发挥其防火、阻烟作用。竖向防火分区主要指对建筑内部的垃圾井、水井(水管井)、电井(强、弱电)及楼、电梯间实行防火阻隔(水井、电井要求封堵),最大限度地降低火势蔓延速度,控制火灾燃烧面积。 (2)确保建筑物耐火能力 《高规》规定,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在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应保证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使火灾发生时建筑物结构在较短时间内不会损坏,为人员疏散赢得时间,同时也减少火灾损失。可靠的耐火构造能减少起火,蔓延及保护人和建筑的安全。设计中除了应首先保证主体结构的耐火能力之外,还须对天棚,墙面等装修部位的耐火性能给予充分的考虑。 为了追求建筑外观效果,部分高级公寓和住宅采用了玻璃幕墙,国内外建筑界对此颇有争议(日本、德国等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

高层、超高层建筑及结构体系

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并结合“科技研发中心”超高层全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及钢结构主要构件的翻样、下料、制作等各个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和材料选用提供一些粗浅的意见。对于支撑体系,消能减震装置不在此文内介绍。 关键词:超高层智能大楼节点域MST组合梁一、概况 高层钢结构建筑在国外已有110多年的历史,1883年最早一幢钢结构高层建筑在美国芝加哥拔地而起,到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地价的上涨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对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的研究日趋完善、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建筑科技水平、材

料工业水平和综合技术水平,也是建设部门财力雄厚的象征。

我国的高层与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0年的历史,并在设计和施工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已有我国自行编制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 二、高层及超高层结构体系 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划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没有一个统一规定,一般认为建筑总高度超过24m为高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60m为超高层建筑。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住宅设计规范

4.0.2 计算住宅的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功能空间使用面积等于各功能空间墙体内表面所围合的水平投影面积; 2.套内使用面积等于套内各功能空间使用面积之和; 3.套型阳台面积等于套内各阳台的面积之和;阳台的面积均按其结构地板投影净面积的一半计算。 4.0.3 套内使用面积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5.利用坡屋顶内的空间时,屋面板下表面与楼板地面的净高低于1.20m的空间不计算使用面积,净高在1.20m-2.10m的空间按1/2计算使用面积,净高超过2.10m的空间全部计入套内使用面积;坡屋顶无结构顶层楼板,不能利用坡屋顶空间时不计算其使用面积。 4.0.5 住宅楼的层数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2.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物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叠加计算建筑层数。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 3.00m时,应对这些超过3.00m的楼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00m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0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 5.4.4 卫生间不应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餐厅的

上层。 5.4.5 当卫生间布置在本套内的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餐厅的上层时,均应有防水和便于检修的措施。 5.6.4 封闭阳台栏板或栏杆也应满足阳台栏板或栏杆净高要求。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和寒冷,严寒地区住宅宜采用实体栏板。 5.6.6 阳台,雨罩均应做有组织排水,雨罩及开敞阳台应做防水措施。5.7.1 套内入口过道净宽不宜小于1.20m;通往卧室,起居室(厅)的过道净宽不应小于1.00m;通往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的过道净宽不应小雨0.90m。 5.7.2 套内设于底层或靠外墙,靠卫生间的壁柜内部应采取防潮措施。 5.8.1 外窗窗台距楼面,地面的净高低于0.90m时,应设防护设施。 注:窗外有阳台或平台时可不受此限制。窗台的净高或防护栏杆的高度均应从可踏面起算,保证净高达到0.90m。 5.8.2 当设置凸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窗台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防护高度从窗台面起算不应该低于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优化设计研究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优化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05T14:48:18.61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作者:詹锐斌 [导读] 核心筒作为超高层建筑的重要功能性空间,对其设计进行合理优化,不仅在结构上起到支撑建筑的效果,也在实用性上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 珠海市建筑设计院广东省珠海市 519000 摘要:核心筒作为超高层建筑的重要功能性空间,对其设计进行合理优化,不仅在结构上起到支撑建筑的效果,也在实用性上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文章站在设计的角度,对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中,电梯、消防、卫生、电力、功能五大系统进行分析,供相关研究参考的同时,为优化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设计方案提供方法。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建筑设计;核心筒 引言: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为了有效的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实际问题,超高层建筑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提升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水平,必须从核心筒的设计优化展开,这一点既满足了建筑设计方式升级的需要,也适应时代对于建筑行业发展的要求。 一、电梯系统设计优化方案 在超高层建筑中的核心筒设计中,电梯系统占据着绝对的重要地位,并在比重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性。在对电梯系统进行设计时,要从电梯井与电梯厅两个方面进行分别说明。 (一)电梯井道 电梯的数量与其具体的分布形式,直接的控制着整体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中,其他功能区域的分布情况。如果电梯的数量较多,需采用群控的方式进行管理时,单面的数量尽量不应超过4部,并尽可能在设计时采取面对面分布的方式,减少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观看指示信号不及时的情况。 以写字楼为例,在选用电梯时,尽量避免使用载重在1000kg以内的电梯,防止使用过程中由于轿厢狭小而产生的压抑感,尽可能使用1150kg以上的电梯,将使用中的舒适度进行提升[1]。 同时,在设计中对电梯型号进行选择时,由于不同品牌的电梯对于井道的要求不同,在井道尺寸、冲顶高度、底坑深度等系列参数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水平。所以,具体超高层建筑设计中,为了使核心筒中电梯的设计更为合理,应当以自身的实际使用条件为基础,对其进行选择,并至少预留三种不同的品牌,供招标使用,并配以具体的井道方案。 另外,为了保证使用过程中超高层建筑电梯的安全系数,在发生故障时,使梯内人员可以进行有效的逃生与自救,应当以11m为标准,在未停站的位置处设置逃生门。条件允许的工程中,可在每两层的厅门处设置逃生门。 (二)电梯厅 电梯厅的设计,是整个建筑中电梯最为密集的区域,应当对各竖向分区的分布进行合理的控制,并由此作为确定电梯设置形式的基础内容。 “一”字型的设置,是最为常见的设计形式,可以有效的保证各电梯厅之间保持独立的状态(如图 1 所示)。同时,对于停滞使用的电梯厅可以作为其他功能区域被合理的利用起来,实现使用效率的提高。 “T”型设计,在方形的核心筒设计中较为常见,当电梯终止使用时,可以将楼板打开,形成新的挑高前厅。 “十”字型的设计,也是十分常见的设计方案,将电梯设置在“十”字通道的两侧,可以将通道作为电梯厅进行有效的利用。然而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其宽度水平进行控制,一般单面梯保持在2.5M-3M,双面电梯尽量在3M-4M左右,以使其空间不至于产生拥挤感。 图 1 “一”字型单侧电梯厅 二、消防系统与楼道间的设计 安全设计在超高层建筑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发生火灾或是其他突发性事故时,必须保证疏散通道的畅通。所以,消防通道在建筑中位置的布置就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在保证其功能性发挥的同时,还有对其覆盖范围进行设计处理。 一般情况下,消防通道在设计时,应当分置于整体建筑的两端,防止其由于过度集中而产生拥堵的情况。当高层低区的面积较大,需要增加消防通道时,可以在核心筒以外的空间进行加设,以免对整体核心筒结构产生影响[2]。 三、卫生系统的设计 在卫生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男女相邻的设计方案,以此可以将前室的空间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水平,同时还可在给排水系统上进行设计优化,使得整体的管线设置更加集中,方便后续工作中的维修与管理。由于清理间功能的特殊性,必须设置在卫生间的临近位置,以保证其功能作用的发挥。 在使用过程中,为了对楼层的利用效率进行优化,需不断的对电梯的分区进行变更处理,而这一点,就会对卫生系统中的用水房间位置产生新的要求。虽然在变更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管道,尤其是横管,但为了提高楼层内的空间利用率,进行变更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四、电力系统下,强弱电间的设计 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强电、弱电间,应当进行分开的独立设计,以免较强的磁场对信号的传输产生负面影响,并在空间上保证其面积范围在5m2左右。这样做也可以有效的防止桥架出线的密集化,是体现设计科学性的重要措施。同时,还应当尽量保证强、弱电间与用水房间的隔离,如设计中两者处于临近关系,则必须用双墙或是混凝土墙对其进行分隔处理。 在弱电系统的处理中,复杂度水平较高,与相关的网络、视频、消防等设施息息相关,是实现超高层建筑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弱电系统在设计时展现出的智能化水平,也是体现其设计专业化与系统化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弱电间的设计中,应当预留足够的空间,

关于避难层(间)、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及防火措施的设置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避难层(间)的问题 1.1通向避难层(间)的防烟楼梯间可不在避难层(间)分隔、同层错位或或上下层断开,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 楼梯间应开设直接进入避难层(间)的门; 1.1.2避难层(间)的门应为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且朝避难层(间)方向开启; 1.1.3 楼梯间内应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避难层楼层显示等灯光疏散只是标志,起地面最低照度不应低于5LX; 1.1.4 楼梯间内应设置应急广播,在火灾发生时播报避难层(间)所处楼层位置。 1.2避难间附设在办公室、客房等人员使用的楼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2.1 设置避难间的楼层不得设置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以及厨房等直接用明火的场所; 1.2.2 避难间与该楼层的其他房间之间应采用防火墙隔开,避难间出开向防烟楼梯间或其前室的门外,不得开设其他门洞。 1.3 当避难层兼作设备层时,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3.1 设备间、竖井及避难层之间应用防火墙或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h 的走道隔开; 1.3.2 除水泵房、供水管道外,其他管道、设备不应直接敷设在避难层; 1.3.3 设备间的检查门应开向公共走道,不应直接开箱避难层。 1.4当利用裙房屋面设置避难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4.1 主楼面向裙房屋面一侧外墙不得设置玻璃幕墙;

1.4.2 楼梯间通向避难层的走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实体墙分隔至楼板或梁底,开向走道的房间门不应超过3扇,且应设可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并向房间内开启。 1.5其他防火措施应按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有关避难层的规定执行。 二、关于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及防火措施的设置问题: 2.1 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防烟楼梯间应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其外墙上设置的窗应为固定窗。 2.2 楼梯间爱你不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直接开向前室(合用前室)的户门不应超过3户,且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条件: 2.2.1 楼梯间的前室均为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合用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 2.2.2 楼梯间的外墙上设有没五层面积不小于2m2、并在顶层设有不小于0.8m2、沿火灾烟气方向倾斜的固定百叶窗,且其独立前室设有可开启外窗或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3 公共部位消防设施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2.3.1 走道、电梯厅、防烟前室、楼梯间爱你等公共部位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接入室内消火栓系统; 2.3.2 楼梯间、防烟前室(合用前室)应设置应急照明; 2.3.3 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应设疏散指示标志; 2.3.4 除设室内消防栓系统外,还应设消防卷盘。 2.4 户内的消防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根据理论及经验分析,一般在40层(大约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建筑物的超长尺度特性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设计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 超高层楼宇就像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越是向高处发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舒适等问题就愈多,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电梯等专业的要求就越高。 结构系统难点1 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90年代以来,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用。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 超高层建筑的楼板和屋盖具有很大的平面刚度,是竖向钢柱与剪力墙或筒体的平面抗侧力构件,同时使钢柱与各竖向构件(剪力墙或筒体)起到变形协调作用。 一般钢结构建筑物的楼板和屋盖,都采用轧制的压型钢板加现浇钢筋混凝土(简称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目前在设计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时没有考虑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与钢梁共同作用。主要是对于板底呈波形的计算原理不甚了解或认为计算繁琐,就按平板计算,这样既不安全又增加了钢梁的用钢量。 如果采用钢梁与钢承混凝土楼板共同作用,简称MST组合梁,只要计算正确,配筋合理,栓钉可靠,则可以节约楼层和屋盖钢梁的用钢量20%左右,而且不需对钢梁进行稳定验算。 垂直交通设计难点2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设计需平衡采光、节能、易于维护、减少公摊、不同业态核心筒上下统一等多方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 高层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 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构成模式。 1.内核式:中央核心筒布局 在建筑处理上,为了争取尽量宽敞的使用空间,希望将电梯、楼梯、设备用房及卫生间、茶炉间等服务用房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空间占据最佳的采光位置,力求视线良好、交通便捷。在

2013年最新版《住宅设计规范》

总则 为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的住房条件,提高城市住宅功能质量,使住宅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扩建的住宅设计。 套内空间 3.1 套型 3.1.1住宅应按套型设计,每套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 3.1.2普通住宅套型分为一至四类,其居住空间个数和使用面积不宜小于表3.1.2的 规定。 表3.1.2 套型分类 注:表内使用面积均未包括阳台面积。 3.2卧室、起居室(厅) 3.2.1卧室之间不应穿越,卧室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其使用面积不宜小于下列 规定: 1 双人卧室为10平米; 2 单人卧室为6平米; 3 兼起居的卧室为12平米; 3.2.2起居室(厅)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2平米。

3.2.3起居室(厅)内的门洞布置应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要求,减少直接开向起居室(厅)的门的数量。起居室(厅)内布置家具的墙面直线长度应大于3m。 3.2.4无直接采光的餐厅、过厅等,其使用面积不宜大于10平米。 3.3 厨房 3.3.1厨房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一、一类和二类住宅为4平米;二、三类和四类住宅为5平米; 3.3.2厨房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并宜布置在套内近入口处。 3.3.3厨房应设置洗涤池、案台、炉灶及排油烟机等设施或预留位置,按炊事操作流程排列,操作面净长不应小于2.10平米。 3.3.4单排布置设备的厨房,其操作台最小宽度为0.5m,考虑操作人下蹲打开柜门、抽屉所需的空间或另一人从操作人身后通过的极限距离,要求最小净宽为1.5m;双排布置设备的厨房其两排设备的净距不应小于0.90m。 3.4卫生间 3.4.1每套住宅应设卫生间,第四类住宅宜设二个或二个以上卫生间。每套住宅至少应配置三件卫生洁具,不同洁具组合的卫生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1、设便器、洗浴器(浴缸或喷淋)、洗面器三件卫生洁具的为3平米; 2、设便器、洗浴器二件卫生洁具的为2.50平米; 3、设便器、洗面器二件卫生洁具的为2平米; 4、单设便器的为1.10平米; 3.4.2无前室的卫生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起居室(厅)或厨房。 3.4.3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厅)和厨房的上层。可布置在本套内的卧室、起居室(厅)和厨房的上层;并均应有防水、隔声和便于检修的措施。 3.4.4套内应设置洗衣机的位置。 3.5 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3.5.1住宅设计应计算下列技术经济指标: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一、《高规》要求: 5.5.22 建筑高度超过l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2计算;5.0人/m3 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 8 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二、说明: 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另一种是专用避难层。专1 / 4 用避难层核心部位的设备和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避难层净高不应低于2.0米。 当有多个避难层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距地面的高度位置由层高和当地城市消防部门所配置的消防登高车的云梯高度来确定。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45米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45米高度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高的云梯车,可满足该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

超高层建筑的造价(含国内著名超高层建筑成本数据)

超高层建筑的造价分析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决定了总体造价的高低,常见的结构如下: 超过下表标注的限高即为超高层建筑 结构体系非抗震设计 抗震烈度 6 级地震 7 级地震 8 级地震框架 -剪力墙170160140120全部落地剪力墙180170150130剪力墙 150140120100部分框支剪力墙 筒体框架 -核心筒220210180140筒中筒300280230170 框架 -剪力墙结构造价较低,和普通高层造价相仿,造价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9 个方面: 1.设置避难层( 100 米以上的建筑,一般每隔50 米要设置一个避难层) 2.供电系统:双电源 +自备电源 3.进户门要求为甲级防火门 4.消防电梯要在 3 台或以上 5.电梯必须要分层设计 6.由于高处的湿度和风力情况较为复杂,在外墙材料,铝合金窗,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选择 会格外严格,会较大成都的增加建筑成本 7.超高层建筑设计复杂,项目设计和管理水平要求也较高,设计、工程顾问及监理费用会增加 8.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要求极为严格,凡超过5 平方米的房间均要设置火灾探测器 9.超高层建筑的配套人防面积也较大 考虑到普通框架-剪力墙建筑的造价大约在2200元/ 平米,超高层的成本在2555元/ 平米-2765 元 / 平米左右,全部落地剪力墙的成本则会增加大约 力墙结构的成本与框架-剪力墙结构相仿。 500-1000元 / 平米,而部分框支剪 增加造价(元/ 平米) 整体设计标准与技术20-40 基础与结构160-260 屋面及外立面15-25 机电设备合计160-240 355 –565(振幅约为16% - 26%)

如果结构为 45 层左右的(与环球中心类似)框架 -核心筒结构,造价细目如下表所示。总体估计每平米造价在 9000 元左右 单位:万元、平方米、元/平方米类 型 建筑面积 地上 地下 其他 序号工程和费用名称 一土建及装饰工程 1打桩 2基坑围护 3土方工程 4地下建筑 5地下结构 6地上建筑 7地上结构 8装饰 9外立面 10屋面 土建及装饰工程费小计 二机电安装工程 1给排水工程 2消防喷淋 3煤气 4变配电 5应急柴油发电机组 6电气 7泛光照明 8消防报警 9综合布线 10弱电配管 11弱电架桥 12智能化调光系统 13BA 系统 (楼宇设备管理系统 ) 14卫星天线及有线电视 15计算机网络机房 16安防系统 17广播系统 18程控电话 19空调送排风 高档装修甲级写字楼(超高层 ) 124,000 100,000 24,000 地下 3 层,地上 =45 层 总价数量单方造价 2,500.00100,000250 2,112.0024,000880 624.0024,000260 960.0024,000400 7,200.0024,0003,000 3,500.00100,000350 16,000.00100,0001,600 20,000.00100,0002,000 14,000.00100,0001,400 250.00100,00025 67,146.00124,0005,415 2,480.00124,000200 1,860.00124,000150 124.00124,00010 2,852.00124,000230 1,240.00124,000100 4,960.00124,000400 200.00100,00020 310.00124,00025 744.00124,00060 682.00124,00055 434.00124,00035 372.00124,00030 992.00124,00080 124.00124,00010 496.00124,00040 372.00124,00030 124.00124,00010 248.00124,00020 9,300.00124,0007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