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

合集下载

刘渡舟温胆汤加味治疗胆气虚怯痰热上扰医案经验

刘渡舟温胆汤加味治疗胆气虚怯痰热上扰医案经验

刘渡⾈温胆汤加味治疗胆⽓虚怯痰热上扰医案经验钱××,⼥,52岁,湖北潜江县⼈。

患惊悸胆怯,最怕天空打雷声⾳。

每于阴云四布,雷霆将作之时,令其⼦⼥环守⾝旁,执其⼿,捂其头,始觉⼼情安宁。

否则⼀声雷响,则昏绝扑地,不知⼈事。

患者⾝体肥硕、经常头晕、胸满、呕吐痰涎、睡眠极差、⾆体胖⼤、⾆苔微黄、脉来沉弦⽽滑。

此证为胆⽓虚怯于内,痰热浊邪上扰于⼼所致。

治当利胆化痰,镇惊、安神为先。

处以温胆汤加味:⽵茹20g、半夏10g、陈⽪12g、⽣姜14g、枳实10g、茯苓20g、朱砂粉1g(分冲)、琥珀10g、珍珠母30g、龙齿15g。

服⼗余剂,头晕、胸满、呕吐、失眠等症皆愈,闻雷声亦不知恐惧。

从此惊悸胆怯之证痊愈。

[按语]《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说明胆与⼈体精神情志之活动有关。

若胆⽓内虚,或被邪⽓所扰,可导致精神情志⽅⾯的疾病,如惊恐、畏惧、卧寐不安等。

《灵枢·邪⽓脏腑病形》说:“胆病者,……⼼下澹澹,恐⼈将捕之”。

《中藏经》云:“胆者,中清之府也,号将军,决断出于此焉,……实则伤热,热则惊怖,精神不安,卧起不宁”。

本案为胆⽓虚怯,⼜有痰热内扰。

胆为少阳,⽓主升发,今胆虚则其⽓不升⽽郁结,⽊郁则⼟⽓必壅。

⼟之⽓为湿,脾为⽣痰之本,⼟⽓不达则易⽣痰湿,⽓郁⽇久则痰热交阻,扰于肝胆,蔽于⼼宫,使神魂⽆主,故见惊恐、畏惧、卧起不安等症。

治疗当清化痰热,舒展郁结之⽓为法,以复⼼主神明、胆主决断之功。

温胆汤清痰热,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正与本证合拍。

本⽅主治“⼝苦呕涎烦惊悸”之证,效果⾮凡。

由于本案胆怯较甚,故加朱砂、琥珀、珍珠母、龙齿以加强镇惊安神之⼒。

临床上,刘⽼将本⽅⽤于痰热内扰所致的许多病证的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加减。

如经⽓郁滞较重者,加柴胡、黄芩;热势较重者,加黄连;挟肝⾎亏虚者,加当归、⽩芍;兼⾎脉瘀阻者,加桃仁、红花;郁热较重者,加丹⽪、栀⼦;痰阻胸膈者,加郁⾦、菖蒲;有湿热下注者,加苍术、黄柏;兼肝⽕犯肺者,加青黛、海蛤壳;挟肝阳上亢动风者,加羚⽺⾓、钩藤;痰热⼊络者,加僵蚕、全蝎;挟胃中燥实者,加⼤黄、芒硝等。

温胆汤的临床运用

温胆汤的临床运用

温胆汤的临床运用温胆汤是《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张名方,主要用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原方由竹茹、枳实、半夏、生姜、陈皮、甘草六味药组成。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认为本方主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并在《伤寒心法要诀·汇方》中以歌诀形式概括其主证为“口苦呕涎烦惊悸”。

从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本方属于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的方剂,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与温寒暖胆的方剂明显有别。

那为什么不把本方叫做“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中医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

《备急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

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胆在生理上是相互沟通的。

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条达。

如果痰热邪气客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温和则发病。

欲复其性,必先去其痰热,痰热去则胆气自和而温,因此用“温胆汤”作为方剂的命名。

温胆汤方解及化裁温胆汤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

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消;生姜、大枣、甘草为使,健脾和胃、协调诸药。

全方共奏利胆和胃、涤痰清热之功效。

关于温胆汤方名之释义,清代医家罗东逸谓之:“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

后世医家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形成了涤痰汤与导痰汤。

《奇效良方》卷一有关于涤痰汤论述:“制南星、制半夏各二钱半,炒枳实、茯苓各二钱,橘红一钱半,石菖蒲、人参各一钱,竹茹七分,甘草五分,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后服,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涤痰汤包含温胆汤所有组成成分,比温胆汤多出人参、石菖蒲、茯苓、南星4味药,南星增加化痰之力,人参、菖蒲益气开窍增智,茯苓健脾燥湿。

温胆汤的应用经验

温胆汤的应用经验

温胆汤的应用经验
温胆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主要用于调节体内胆囊功能,改善胆汁分泌,促进消化等。

下面分享一些个人关于温胆汤的应用经验。

温胆汤成分
温胆汤通常由黄芩、栀子、龟板、僵蚕、赤石脂、枳实、鱼腥草等药材组成。

这些药材有着清热解毒、理气行胆、疏肝理气的功效,对于胆汁分泌不畅、胆囊炎、消化不良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温胆汤的应用场景
•胆囊炎:温胆汤可以帮助清理胆囊内的淤积物质,缓解胆囊炎症状。

•消化不良:温胆汤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食物,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肝郁气滞:温胆汤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有助于舒缓情绪、缓解情绪紧张引起的脾气暴躁等问题。

温胆汤的服用方法
一般来说,温胆汤是中药饮片,需要先将药材煎煮成汤剂,然后分次饮用。


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自行随意服用。

补充注意事项
•孕妇、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服用中药前必须请医师指导。

•在服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腹泻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咨询。

•中药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宜长期连续服用,应遵循医嘱合理使用。

总之,温胆汤是一种有一定应用价值的中药方剂,能够帮助调节胆囊功能、改
善消化问题等。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服用方法、服用剂量等,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大家在保健养生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中药进行调理。

以上就是对温胆汤的应用经验的一些分享,仅供参考。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温胆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温胆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温胆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概述: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

临床本方的运用,关键是先要抓住主症,再要辨清兼症,贵在加减灵活运用。

凡病在胆、胃,证见痰热者,均可使用。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枳实(麦麸炒去瓤)各100g、陈皮(去白)150g、甘草(灸)50g、白茯苓75g、剉为散.每服20g 加生姜5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功效: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温胆汤的现代临床应用:疑难病症①柴芩温胆汤:加柴胡、黄芩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②桃红温胆汤:加桃仁、红花治神经性头痛、脑动脉硬化症;③栀豉温胆汤:加山栀、淡豆豉、炒枣仁、合欢皮治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④柴前温胆汤:加柴胡、前胡、炒枣仁、黄连治失眠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

②桑蒺温胆汤:加桑叶、白蒺黎、菊花、双花治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耳源性眩晕。

③酸天温胆汤:加酸枣仁、天竺黄、远志治癫症、狂症。

心脑血管疾病①参芪温胆汤:加党参、黄芪治冠心病、心房纤颤;②砂檀温胆汤:加砂仁、檀香、丹参、菖蒲治冠心病伴心绞痛;③生脉温胆汤:加党参、麦冬、五味子治冠心病室性早搏、心源性休克;④桑菊温胆汤:加桑叶、菊花、黄芩治高血压病;⑤失笑温胆汤:加五灵脂、蒲黄、党参、丹参、薤白治冠心病、心绞痛。

胃肠道疾病①乌砂温胆汤:加乌贼骨、砂仁、旋复花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②建中温胆汤:加黄芪、桂枝、白芍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肠痉挛;③左金温胆汤:加黄连、吴萸、苏梗、元胡治慢性胃炎、溃疡病;④芩翘温胆汤:加黄芩、连翘、黄连、山栀治急慢性胃炎、胆囊炎;⑤硝黄温胆汤:加大黄、芒硝、全瓜蒌治温热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习惯性便秘。

其他常见疾病①五子温胆汤:加苏子、白芥子、莱服子、葶苈子、五味子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肺心病;②三黄温胆汤:加黄芩、黄连、大黄治泌尿系统感染、尿毒症;③决泽温胆汤:加草决明、泽泻、首乌、山楂治高粘滞血症;④射牛温胆汤:加射干、牛蒡子、连翘)治梅核气、慢性咽炎;⑥香桃温胆汤:加香附、桃仁、红花、苍术、焦三仙、鸡内金)治闭经。

温胆汤治疗癫痫等症的临床应用

温胆汤治疗癫痫等症的临床应用

温胆汤治疗癫痫等症的临床应用温胆汤是《千金方》一书中所载的方剂,治疗胆虚痰热上扰,以虚烦不寐,惊悸呕恶为辨证依据。

以温胆汤加减治疗痫证、癫证、痰火眩晕证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痫证患者,男,30岁,甘肃临泽县新华镇干部,89年12月1日初诊。

患者痫证周期性发作已历时20余年。

数年前因工作繁忙,忧思过度,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在一次感冒时突然发作,四肢抽搐而冷、全身僵硬,口吐涎沫,数分钟后亦如常人,此后半个月左右发作1次,就诊1周前曾发作昏倒。

舌质淡,苔白腻。

脉沉缓。

诊为痰浊内伏,忧思致病,方用温胆汤加味。

陈皮10g,法夏10g,茯苓15g,甘草5g,天南星15g,枳实15g,天麻15g,桂枝10g,丹参15g,竹茹10g,药后无不适反应,嘱其多服为佳。

1990年1月3日复诊;上药服30余剂,前1周仅发作1次,约2分钟左右即醒,手足轻暖,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缓,仍用上方加减。

陈皮10g,法夏15g,茯苓15g,甘草5g,枳实10g,天南星10g,天麻15g,桂枝10g,地龙10g,丹参10g,竹茹10g。

1990年2月13日3诊,上方续服30剂,近1个月多来未再发作,一切症状消失。

按:痫证之因颇多,而病机以痰气上逆为主,此例患者,以忧思烦劳过度伤脾,渐臻中阳不振,水湿不运,痰浊内生,痰随气逆,上扰神明,故突然倒仆,不省人事,口吐白沫,正如《医学纲目》所说“癫病者,痰邪上逆也。

”痰气上逆,肝风应之而动,故证见四肢抽搐,手足冷,舌淡苔白,均为寒象。

故以桂枝温阳而化其寒痰,佐以天麻、地龙、丹参,天南星镇惊熄风,活血安神。

但均本二陈,温胆以立法也。

癫证患者,男,25岁,农民,1992年8月6日初诊。

家属代述,患者2天前黎明外出做工,刚离家不远,便觉身后有人跟踪,回首反视又无人,因此胆怯惊吓而返家。

回家后即如痴如呆,经常胆怯畏惧,自觉有鬼缠身,时而喃喃低声自语,时而静坐时不语,不思饮食,表情淡漠,眼无神彩,面色无华。

国医大师手把手教你如何运用温胆汤

国医大师手把手教你如何运用温胆汤

国医大师手把手教你如何运用温胆汤温胆汤出自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组成,功效清热化痰,原方主治“心虚胆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温胆汤加味熊继柏运用温胆汤,多在原方基础上适当加味,其主要意义有二:一是增强温胆汤清热化痰的功效;二是兼顾疾病的特殊症状。

增强清热化痰功效以温胆汤酌加黄连 ( 即黄连温胆汤) 、黄芩、大黄等,可增强清热泻火之力。

三药皆长于清热,然归经与功效不尽相同:黄连主入心经,故因痰热扰心见心悸、胸痹、不寐、梦游、癫狂等,多以黄连加味治之;黄芩主入肝胆经,《灵枢·经脉》言:“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因痰热阻滞少阳胆经见耳鸣、耳聋者,多以黄芩加味治之;大黄味厚通泻,善于通便,故患温胆汤证兼见便秘者,多以大黄加味治之。

温胆汤酌加瓜蒌、浙贝母、石菖蒲、远志、天竺黄、土贝母、白芥子等。

这类药化痰之功虽一,然主治之症各异。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谓:“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故患者狂躁、彻夜不眠,加石菖蒲、远志、天竺黄可化痰浊,兼能开心窍,定神明;若患者不寐兼见腹部皮下结节,加土贝母、白芥子可化其皮里膜外之痰,兼解毒散结,通经活络。

兼顾疾病特殊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患温胆汤证兼见头晕头痛者,熊老师常酌加天麻、钩藤、全蝎等以平息其内风;或酌加白芷、川芎、藁本、菊花等以疏散其外风。

再如,兼见鼻塞不通者,多仿苍耳子散之意加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四味,散其风邪,通其鼻窍,直达病灶。

又如,妊娠恶阻者,加紫苏梗、砂仁、黄芩,止呕安胎两善其功。

另外,十味温胆汤原出自《世医得效方》,系在温胆汤基础上去竹茹,加人参、熟地黄、酸枣仁、远志、五味子。

温胆汤临床应用

温胆汤临床应用

温胆汤临床应用踏雪无痕,韩愈后裔17:31温胆汤临床应用初诊:主诉:失眠多梦日久患者体型丰腴,面色黄暗,面颊有小色斑,唇暗红。

自述失眠因于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手术时麻醉状态已过但手术仍未结束,此后脑海中常浮现出手术时的情形。

每日不易入睡,梦多,并经常胸闷、心悸。

体检提示胆固醇、血脂均高。

平时血压偏高以低压高为主,几日前低压测为98mmHg。

曾服中西药不少但疗效均不理想,感觉很是痛苦。

扁桃体2度肿大,小腿皮肤稍干燥,小腿时有抽筋,食欲好。

黄师处方:姜半夏20茯苓20陈皮20甘草6枳壳20竹茹12干姜10红枣20栀子15厚朴15 ,9剂。

昼三夜一服,另外吃三天停两天复诊药后睡眠明显好转,胸闷、心悸改善,现虽偶有入睡困难但较服药前已改善很多。

服药期间血压稳定,就诊时血压120/78mmHg。

舌淡红,右侧扁桃体2°肿大。

食欲好。

原方续服,吃吃停停。

患者于手术时受到惊吓后,出现睡眠障碍、多梦,并经常发作胸闷、心悸,此属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此患者属于半夏体质,胆小易惊,生性敏感,对于经历的事情记忆深刻,虽手术已经过去很久,但患者脑海中常浮现出手术时的情形,描述时思路清晰犹如发生于昨日。

半夏体质的患者在受到惊吓后,精神上如未得到适当的疏解与放松,往往会出现诸多周身不适的状况,包括睡眠障碍、多梦、身体某些部位游走性疼痛或麻木、咽喉异物感等。

此类患者在描述自己病情史,思路清晰,不适感甚多,但检查大多没有异常。

对于此类患者黄老师常用温胆汤,另外并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以解患者心结。

应为“吃三天停两天”,整理时打错了,现已经改正。

关于“日三夜一服”金匮原文中已有提出,而“吃三天停两天”是黄老师对此条文的进一步延伸。

对于这类神经症的患者,黄老师认为通过频服的方法可减轻其因神经的过度亢奋所引起的诸多不适。

待患者不适症状减轻后,服用时间可由原来的“吃三天停两天”改为“吃三天停三天”、“吃两天停三天”甚至“一周只服二三剂”,或当身体感觉不适时服药两至三剂。

单兆伟运用温胆汤经验

单兆伟运用温胆汤经验

1&络 其
,效
“。
3 + ,-
患者,男,54 ,2007 10 7
。 患者 p
, 1 ,常 3 不适, 时7时 , 1l g, 0
动范围为(165〜178)/(96〜108) mm Hg(1 mm Hg~
0.133 kPa),—直服用西药降压片(维持量)。近来因 *N< il, 3 加重, =不 , B •,
诚如《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杨案载:“气滞痰聚日 壅,清 ,R, 管 :,不+食 ,噎膈 矣。”
%&'(!"#$%&
CHINAS NATUROPATHY, Jun. 2021, Vol. 29 No. 12
中其理,用温 理气燥湿化痰治其 , 加
术散益气健脾化湿而治本,用浙贝母增化痰 ,又恐
气 久及1, 加
管炎。中医诊断:9膈。此乃病久中虚痰凝气滞,壅遏
食管、胃,行道不利。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化痰畅膈。
以参苓白术散合温胆汤化裁治之,处方:党参片12 g,
获炒白术10 g,陈皮8 g,法半夏10 g,获炒枳壳10 g,
姜竹茹10 g,
30g,茯苓15 g,甘草片5 g,桔梗
5 g,浙贝母10 g,丹参15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K ,2007,38(5):797-799. [5] A), • , MIr.
J ky
E b)
-ab4L [J]. KHS 198.
TRS,2011,31(3):196-
(
|:2020-08-31)
白兆芝治疗胃息肉经验
高燕青1,王美玲2 (1. !"-./0',!" +,030024;2. !"#-". x.4,!" +,030013)

温胆汤临床运用经验

温胆汤临床运用经验

温胆汤临床运用经验临床中我们会发现,温胆汤怎么能治头晕,也能治心悸;能治自汗,也能治短气;能治呕吐,也能治抽搐;能治心烦,能治口苦。

温胆汤,方书中多说治痰剂,却能让纳差的人开胃,失眠的人入眠,耳鸣的人不鸣,眩晕的人不晕。

能用于中风不遂,能用于恶性肿瘤,甚至能让怀不上孩子的女子怀孕……总之好像各种各样的病都能治。

温胆汤的病机是——胆郁痰扰。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个温胆汤多半是根据宋代陈言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九、卷十所记载的温胆汤。

那么卷十记载了温胆汤主治什么样的病呢?心胆虚怯,在我们使用温胆汤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

当然心胆虚怯的原因很多,不尽是温胆汤所能主治,温胆汤所治的心胆虚怯无非是湿热或痰热扰乱心神,扰乱胆腑或者胆经而导致的心神不宁,如果离开了湿热、痰热这个前提,用温胆汤去治疗所有的心胆虚怯,那就不对了。

“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这里要特别提示竹茹的作用。

《名医别录》载其可治呕逆,吐血,崩中。

清代张隐庵注释:“此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也。

人身脉络不和,则吐逆为热矣。

脉络不和,则或寒或热矣。

充肤热肉澹渗皮毛之血,不循行于脉络,则上吐血而下崩中矣,竹茹通脉络,皆治之。

”由此可知,竹茹是一味清热通络药,清热可以保护络脉,而通络有利于清热。

通胆胃之络,可以治呕逆;通肺经之络,可以止吐血;通肝经之络,可以治崩中。

总之,凡络脉不通夹有热象者,竹茹皆可治之。

温胆汤由二陈汤加味而来,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谈到二陈汤时,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助于后学者对温胆汤运用的理解。

他说:“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

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

其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

治痰大法,湿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

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

学人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

崔应珉活用温胆汤临证经验

崔应珉活用温胆汤临证经验

崔应珉活用温胆汤临证经验崔应珉系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

崔应珉教书育人、治病活人30余年。

他善治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论医理能化繁为简,谈用药清晰明了。

现谨录崔应珉温胆汤临床用验于此。

刨根探底寻所出加减化裁尽其途温胆汤一方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外台秘要》言其出于南北朝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其后温胆汤又见于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药用即在《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主治“气郁生痰变生的诸症”。

明清医家又总结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烦热者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痰滞者去竹茹,加胆南星,名为导痰汤;加柴胡、黄芩,又名柴芩温胆汤;加人参、菖蒲者名为涤痰汤。

《证治准绳》去竹茹,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黄、人参,名为十味温胆汤。

经过加减化裁大大扩充了该方的临床适应证。

崔应珉将温胆汤及其化裁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多种病证,如中风、胸痹、胁痛、失眠、胃痛、脏躁、闭经、厌食、心痛、惊悸、神经性呕吐、癫痫、耳鸣、眩晕、癫狂等证,均获满意疗效。

脑虚痰瘀作中风小小温胆建奇功《删减方》谓:“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热则应脏,寒则应腑”、“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

脑为髓海,髓虚即为脑虚,即脑之正气不足也,故应治腑,即胆也。

不难看出胆、髓、脑之间的关系,故温胆汤能治疗脑之正气不足。

案例:脑梗后遗症,康某,男,59岁,2009年6月2日来诊。

脑梗病史2年,现症见右肢不遂,眠差,烦躁,语言不利,大便不成形,舌体胖,质紫,苔白稍厚,脉沉细滑。

中诊:中风。

西诊:脑梗后遗症。

中风之病因病机为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瘀阻或血溢于外。

此处当辨为风痰瘀阻脉络。

处方:炒白术15g,姜黄15g,桑枝30g,天麻15g,桂枝15g,制香附15g,半夏30g,陈皮10g,茯苓30g,炒枳壳12g,竹茹12g,丹参15g,郁金10g,三七3g,胆南星15g,川朴12g,石菖蒲12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甘草10g,桂枝10g,生龙牡各30g,地龙15g,白僵蚕15g,川牛膝15g,薏苡仁60g,焦栀子30g。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
冬等 补 阴重剂骤 进 而妨 脾 碍 运 ; 者藉 其 辛 窜 宣透 之 二 力, 畅和血 脉 以复脉 宁心 。笔者 师承祖 父 辈之经 验 , 每 煎兑酒 不低 于 10 , 5 mL 少则 疗效欠 佳 。
参考文献
[] 1 赵立勋主校 . ・ 明 张介 宾. 岳全书 [ . 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景 M] 北 人
2 妊娠 恶 阻
患 者某 , ,5岁 。20 男 4 05年 1 1月 2 日初 诊 。患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者眩晕 、 耳鸣 、 呕吐 2 年余 。起初每月发作 1 2次 , ~ 发
作 时 间短 , 不治 自愈 。近 半年来 发展 为每月 发作 数次 , 每次发作 时 间长达 3~lh甚 则 整 天 卧床 不起 。经某 O, 医院诊 断为美尼 尔 氏综 合 征 。先 后 曾于两 家 医院用 西 药及中药治疗 3 个月余 , 疗效不佳 , 后来我院治疗。患 者就诊 时正值 其疾 病发 作 阶段 , 其 面色苍 白, 神萎 诊 精 靡 , 鸣, 耳 听力 减退 , 足 冰 冷 , 目侧 卧 , 心并 呕 吐 手 闭 恶 白色泡 沫黏涎 , 细弱 , 脉 舌质淡 , 白腻 , 苔 痛苦 万分 。 当 失, 致气 血衰微 , 损 及 肾中精 气 而 形 成 。气 血衰 微 , 并
温胆汤方最早出 自 ・ 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 由半夏 、 实、 枳 陈皮、 竹茹 、 甘草、 生姜组成 , 陈无择在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内又加入茯苓 、 大枣。两方功用 均 大致 为 清 胆 和 胃、 气 化 痰 。 罗 东 逸 谓 : 和 即温 理 “ 也, 温之 者 , 凉 之也 ” 实 。笔 者 所 用 为 陈 氏 方 , 其 方 据

黄煌教授运用温胆汤经验

黄煌教授运用温胆汤经验

黄煌教授运用温胆汤经验大补气血,推荐食疗古方玉灵膏本文从温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以及加减法方面介绍黄煌教授运用温胆汤经验,并分析其治疗头晕、精神分裂症、便秘等3则典型病案。

黄煌教授强调在运用温胆汤时,应考察患者体质类型,判断“病”是否属于温胆汤的主治疾病谱,使得方药的加减有法有度。

提示审证治病时,可借鉴黄煌教授的方证相应思想及其“方—病—人” 方证三角为指导的临床思维。

1、温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及加减法度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后被《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引用。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其药物组成较《备急千金药方》增茯苓、大枣, 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虚寒故也,此药主之。

治惊悸”,或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后世医家常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应用甚广。

黄煌教授临证运用温胆汤更强调患者体质类型以及主治疾病谱,使得方药加减有法有度。

1.1 辨体质用药黄煌教授认为中医是治疗“患病的人”,这个“人”就是整体,就是全身。

未识方证,先辨“药人”,即辨别某种药证方证出现频率较高的体质类型。

而体质判断要保持客观性。

体质由外观特征和好发症状两大块组成。

外观特征包含体型、皮肤(包括面色、唇色)、肌肉松紧、行为特征、精神特征、腹壁形态和软紧、舌苔、脉象等;好发症状是指患者过去一定时期内容易或经常发生的症状。

其中望诊很重要,一般从患者进入医者视线就已开始,观察内容包括形体、肌肉、肢体动作、表情、面色、唇色、衣着、谈吐等。

温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为:中青年多见;营养状况较好,体型中等偏胖;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主诉甚多,却无明显阳性体征;平素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较敏感;易出现咽喉异物感、恶心、呕吐、黏痰、头晕、心悸、失眠、焦虑、多疑、恐惧、忧虑、抑郁、多梦、晕车、恐高、害怕小动物等。

俞慎初教授运用温胆汤的经验(一)

俞慎初教授运用温胆汤的经验(一)

俞慎初教授运用温胆汤的经验(一)俞慎初教授临证善用前贤名方,且随症灵活化裁,运用自如,颇有独到之处。

兹将俞教授运用温胆汤的经验整理如下: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原用于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证。

其方由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生姜、甘草等6味组成,后世医家沿用二陈汤之制,又加茯苓于内,故该方有清热和胃、化痰止呕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之证,是清化痰热的常用方。

俞教授认为,温胆汤虽仅在二陈汤中加枳实、竹茹、大枣而成,然其方配伍合理,升降清和诸法运用恰当,枳实与半夏配合,其燥湿化痰、行气降逆之作用比二陈汤为强;竹茹配陈皮,理气、化痰、和胃之效也较二陈汤为佳,且竹茹又能清痰热;而大枣配合茯苓、甘草,更有和中安神作用。

故其方温凉相宜,祛痰湿而无过燥之弊,清痰热也不必有太寒之虑。

其方名“温胆”之“温”,是体现其温和特点,并非温凉之温,如清代张秉成所云,温胆汤“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也。

因此俞教授在临床上常以其方的清痰热和化痰湿的二个主要作用,用于治疗因痰热内蕴所致的多种病证,例如:1、痰热内郁,热忧心神而引起的心悸、失眠证。

此证见心悸善惊,或虚烦不得眠,胸闷,呕恶,口苦,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滑等。

常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珍珠母等养心安神药物。

2、痰热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眩晕、头痛证。

常见眩晕或头隐隐作痛,且有重着感,胸膈痞闷,恶心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滑。

可酌加天麻、白术等。

3、痰气郁结,肝失条达而致的脏躁、梅核气诸郁证。

症见悲伤欲哭,精神恍惚,或胸闷烦躁,伸欠叹息,咽喉中梗阻不适等。

临床可酌情配合柴胡疏肝散或甘麦大枣汤治疗。

4、痰热阻滞,气机不利,上蒙清窍而致的昏厥证。

此类常因素体多痰湿,复因精神刺激,气逆痰升而发作。

证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常有四肢逆冷,喉间痰声,或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沉滑。

可加胆星、远志、菖蒲等豁痰开窍之药。

5、痰热留滞中焦,损伤胃气而致的胃脘痛。

常伴有泛酸嘈杂,呕吐痰涎、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数。

陈瑞春从临床看温胆汤的多种功用

陈瑞春从临床看温胆汤的多种功用

陈瑞春从临床看温胆汤的多种功用I沐子健ps:最近毕业事情尤多,继续学习陈瑞春老先生的经验。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方,所治病种极为广泛,只要辨证精当,疗效多较满意。

兹就几则典型病案,举例如下:一、治外展神经麻痹胡xx,男性,45岁,干部。

患者左眼突然歪斜,右眼突出发胀,视物模糊。

头晕昏胀,烦躁不寐。

因其发病突然,疑有占位性病变,遂作五官科各项检查,排除肿瘤,确诊为外展神经麻痹。

用辅酶A等药治疗,未能改善症状。

又请中医调治,用杞菊地黄丸等滋养肝肾、清肝明目之剂,经治月余,也未见好转。

笔者接诊,症见左眼斜视,并偶有双象,视物模糊,头晕,左侧头部及眉心发胀,烦躁,夜寐多梦,口苦乏味,诊纳不馨,大便不畅,脉弦滑实,舌苔黄白厚腻,舌质偏红。

证属胆热中阻,胃气不和;痰热相因,上攻清窍。

用温胆汤加减,以清胆和胃。

处方: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甘草6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川黄连10克、菊花10克、蒺藜10克。

嘱其先进5剂,再观动静。

药后,诸症悉减,斜视明显好转,头目清爽,视物更清晰,双象已不复现,夜寐安静,口苦减,胃纳好转,舌苔黄退腻减,脉象弦实而软。

嘱其原方再进6剂。

时隔半月余,患者告谓,眼斜视完全复原。

余症若失,无所苦楚,自谓不药可以。

但虑其病深日久,恐有反复,仍嘱其再服原方以资巩固,于是又陆续服至25剂,竟未更方而愈。

随访2年未见复发。

二、降转氨酶王xx,男,32岁,飞行员。

病者慢性肝炎住院3个月余,其他症状得以改善,惟单项转氨酶由300降至190单位后,不再下降。

察其症,肝区偶有隐痛,胸闷,脘腹痞胀,食后腹胀甚,暖气频作,疲惫倦怠,夜寐不宁,头晕不适,口苦粘腻,大便稀软不爽,舌苔白腻,脉弦滑。

病属湿浊阻滞,肝胃郁热。

拟温胆汤加味: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黄连6克、郁金10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神曲10克、炙甘草6克。

嘱服7剂。

三诊,转氨酶降至84单位,自述胸腹胀已除,食量倍增,大便正常,夜寐安静,苔薄润,脉缓而弦。

孟宪民运用温胆汤异病同治经验

孟宪民运用温胆汤异病同治经验

孟宪民运用温胆汤异病同治经验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茯苓、枳实、陈皮、甘草,后世医家并以生姜、大枣同煎之。

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涌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温胆汤是临床治疗久病痼疾、怪病之良方,其作用调气祛痰,宣通中焦气机。

脾胃之气是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调节气机升降,主要在于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出入使之正常,上焦得宣,下焦得安,疾病乃愈。

罗谦甫: "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

方以二陈汤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

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畏之药也”。

故此是汲用胆汤之意,并根据病情常加入调气之品,男患加入黄鹤丹(黄连、香附),女患加入青囊丸(乌药、香附),以增强疗效。

1治久痹,屈伸不利风、寒、湿三气杂合为痹,是痹证的基本病因,往往由于失治或误治,病邪久留不去,乃致局部气机郁滞,筋脉失养,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久痹不已,皮色如常,从痰论治。

患者王某,女,37岁,双手指关节痛,屈仲不利四年,近二周手指关节肿痛,伴周身乏力,沉重,头晕,大便干燥,神清倦怠,舌红,苔黄腻,脉沉弱,手指关节屈伸不利,触痛,肿胀,皮色如常,四诊后乃为久痹,痰凝气滯所致,治宜调气祛痰、通络,方药:温胆汤加入乌药15g,香附15g、葛根15g、秦艽15g、郁李仁15g、杏仁15g,连服六剂,关节肿痛减轻,仍屈伸不利,周身乏力。

头晕减轻,原方加浙贝15g、连翘15g软坚散结,疏利关节,连服15剂诸症消失。

方中温胆汤理气化痰,振中焦,入乌药、香附助方中理气之功效,治疗久痹入葛根、秦艽益气生津利关节,伍郁李仁、杏仁调腹润肠,宣通中焦气机,共奏调气祛痰,散结通络之功。

名医经验:第一次讲透温胆汤

名医经验:第一次讲透温胆汤

名医经验:第一次讲透温胆汤温胆汤是十分简单的处方,组方: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二两),炙甘草一两半。

说破不值钱,无非就是二陈汤加上枳实、竹茹,但是无数名医却据以安身立命,以我看温胆汤,一言概之:温胆汤很简单,温胆汤治疗的病机很不简单!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

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了一首温胆汤,但与前方相比减少生姜的用量,增加了茯苓和大枣两味药,主治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肿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其主治内容已从“胆寒”变为“心胆虚怯”,并明确提出其病变机制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

温胆汤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类病症,其中以治疗精神神经症状为主的病症疗效显著。

很多人都认为温胆汤是一首化痰方,而对其调畅气机作用认识不甚清晰。

下面就上述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胆腑调畅气机的作用胆腑对于全身气机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其与肝一起主司全身气机。

肝与胆相表里,属木,均有疏泄功能。

一般多论及肝主疏泄,而不谈及胆,其主要是受“胆附于肝”观点的影响,人们习惯于详肝略胆。

1、一阳初生,胆启运全身阳气胆主疏泄是指胆气生发、条达,具有运转枢机,通畅三焦,升降水火,特别是流通气血之功。

胆居于少阳,可以启运全身阳气。

少阳为一阳初生,在天有如冬去春来,旭日东升,意蕴阳气生发、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势,在人体则寓少火之象,游行上下,以成温煦长养之功。

依照李东桓对此的理解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2、胆主少阳枢机胆执掌少阳枢机,《素问·阴阳离合》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关于王安康临证运用温胆汤经验介绍

关于王安康临证运用温胆汤经验介绍

关于王安康临证运用温胆汤经验介绍【关键词】王安康;温胆汤;眩晕;胃脘痛;不寐;郁证;胸痹;呕吐王安康教授潜心中医临床与教学相结合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对经方运用得心应手,临床用于治疗疑难杂证,疗效颇佳。

笔者有幸随王师学习,受益匪浅。

现将其应用温胆汤治疗因痰热所致诸多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眩晕案例1:患者,女,50岁,干部。

主诉:眩晕反复发作10余年。

此次因劳累过度再发,头晕目眩如坐舟车,目不欲睁,伴脘腹痞硬,恶心呕吐,口干苦不欲饮,二便尚调,舌苔黄腻,脉滑数。

查:心肺(-),BP 105/67 mm Hg,其余理化检查均无异常。

西医诊断为内耳性眩晕症。

中医辨证为痰热中阻,上蒙清窍。

治拟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药用:陈皮10 g,竹茹10 g,黄连3 g,泽泻15 g,白术10 g,枳实10 g,姜半夏10 g,茯苓15 g,甘草3 g,藿香6 g。

每日1剂。

服1剂呕止晕减,服3剂后眩晕止,复如常人,后多年未再复发。

2 胃脘痛案例2:患者,男,30岁,营业员。

主诉:胃脘痛10余年,反复发作,近因情志不遂发病半月余,自觉胃脘偏右处疼痛明显,两胁胀满,口渴不欲饮,纳差,口苦,呕吐酸水。

曾钡餐检查提示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经服中西药无明显好转。

舌苔薄黄腻,脉弦数。

辨证为肝胃不和,痰热中阻。

治拟温胆汤合左金丸化裁:陈皮10 g,半夏10 g,茯苓15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连6 g,吴茱萸3 g,乌贼骨15 g,浙贝母10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鸡内金10 g,代代花10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3剂,诸症减轻。

加减继服15剂而愈,钡餐复查龛影消失。

3 不寐案例3:患者,男,40岁,干部。

主诉:患神经衰弱多年,病情常因情绪变化而反复。

近1周来,通宵达旦不能入寐,头昏,纳谷不香,口苦吐痰涎,胃脘痞满,易发怒,自觉喉中有物梗阻,舌质红少津,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为胆热内扰,痰浊中阻,心神不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温胆汤的妙用崔叶敏2015.02.05 温胆汤始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宜服温胆汤方。

”原方仅治胆寒的“虚烦不得眠”,为安神方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过嗜肥甘厚腻,社会的竞争激烈,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空气、食物等等污染,造成现代人症候谱发生了改变,临床疾病以痰邪做崇多见,患者体型肥胖,脂质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病都有痰邪身影的存在。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治疗疾病的切入点的转换。

传统的温胆汤组成为竹茹、云苓、陈皮、枳实、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

半夏虽可除痰化湿,但沈老认为其燥性不利于痰浊化热;生姜可祛痰,但辛温同样不利于痰浊化热;炙甘草甘味、大枣滋腻,也不利于祛痰浊,枳实虽可理气行滞,但容易破气。

据此,沈老改良了温胆汤,我们称之为沈氏温胆汤。

运用沈氏温胆汤治疗治痰浊化热证、痰邪做崇的疾病取得明显效果。

温胆汤主要用于实证。

使用温胆汤掌握6 个主症:头重、胸满、口粘、纳呆、苔腻或黄腻、脉滑。

其中尤以苔腻为主,苔腻可一锤定发病率居高不下,肿瘤患者发病率明显提高,诸多种种疾病,音。

我临床只要看到患者苔腻或苔黄腻,尤其苔黄腻,就会选用温胆汤,不论何种疾病。

主要有6味药组成,竹茹10g、云苓10g、陈皮10g、枳壳10g、石菖蒲10g、郁金10g。

竹茹为主药,清热化痰,云苓、陈皮健脾祛痰,截断生痰之源,为辅药;枳壳理气行滞祛痰作为使药;痰浊容易引起窍闭,故而配石菖蒲透窍豁痰,郁金畅行气血,利于痰浊排除祛痰序贯四步:第一步:三竹轮换:竹茹10g、天竺黄10g、竹沥水20-40ml。

第二步:佐以化湿:用茵陈(后下)10-15g、泽泻1 0g 、金钱草15-30g 。

第三步,佐以散结,用海藻10g、昆布10g、浙贝粉5g。

第四步:佐以软坚,用生龙骨30g、生牡蛎30g 、海蛤壳15-20g 。

取效技巧:1 、辨寒热:痰黄痰粘,舌红,苔黄腻,属热痰,加黄连5-10g 、生栀子10-15g 、公英10-20g 、黄芩10-15g 、白花蛇舌草30g 、生苡仁20-30g ;痰稀苔白属寒痰,选加白芥子5-10g 、半夏10g 、桂枝10g ;狭义之痰重在消导,选加焦三仙15-30g 、生内金15-30g 、莱菔子10-15g 、生山楂10-15g ;广义之痰重在透豁,选加桔梗10g 、柴胡5-10g 。

2、辨证加减:气虚痰浊选加补气的白扁豆10g 、仙鹤草10g 、黄芪10-20g ;气滞痰浊选加木香10g 、柴胡5-10g 、香附10g ;痰瘀互结选加牛膝10-15g 、丹参30g 、苏木10g 、泽兰10g 、地龙10g 、水蛭3-5g 、三七粉3-5g 。

3、给痰以出路:分利二便祛痰邪,利小便选加车前草30g、泽兰10g、白花蛇舌草30g、公英10-20g、萹蓄10g 、竹叶5-10g 、白茅根10-20g 、芦根10-20g 、冬瓜皮10-20g ;润肠选加白菊花10g 、当归10-20g 、草决明10-30g 、桃仁10g,制大黄10g、荷叶5-10g、莱菔子10g。

4、重视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聚而为痰,故祛痰同时配以健脾醒脾之品。

寒痰配伍健脾的半夏10g、化橘红5-10g 、木香10g 、白扁豆10g 、白术10-15g ;热痰配伍醒脾的竹茹10g 、云苓10g 、陈皮10g 、生苡仁20g、连翘15g 。

5、重视痰瘀互根:在临床往往容易出现痰瘀互结证,故而治疗痰邪做崇的疾病时配合化瘀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清肝疏肝理气,行气化瘀,选加生梔子10g、菊花10g、薄荷5g、夏枯草10-15g、蝉衣5g、地龙10g等;活血化瘀选加丹参30g、三七粉3-5g 、川芎10g 、苏木10g 、桃仁10g 、红花5-10g 、泽兰10g 等。

常用的祛痰效药:竹茹、天竺黄、枳壳、全瓜蒌、薤白、半夏、浙贝、桔梗、海藻、昆布、莱菔子、石菖蒲、郁金、苍术、厚朴、云苓、陈皮、茵陈、泽泻、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化橘红。

辨病辨证加减:1 、高血压病:钩藤(后下)15-20g,川芎10g,泽泻10g,莱菔子10-20g,夏枯草15g ,海藻10g ,罗布麻10g ,牛膝10-15g ,丹参30g 。

2、脑血管病:升麻10g,葛根10g,川芎10g,泽泻10g,膝10g ,丹参30g ,草决明10-30g ,路路通10g ,白扁豆10g,仙鹤草10g。

3、冠心病:瓜蒌15-30g,薤白(酒浸泡)10-20g ,丹参30g ,苏木10g ,葛根10-20g ,赤芍10g ,白扁豆10g ,仙鹤草10g 。

4、胃肠疾病:白花蛇舌草30g,公英20g ,木香10g ,砂仁5-10g ,焦三仙30g ,生内金30g ,连翘10-20g 。

5、妇女病:柴胡10g ,香附10g ,益母草10g,伸筋草10g ,丹参30g ,川楝子10g ,元胡10g 。

6 、良性肿瘤:夏枯草10-20g ,海藻10-15g ,生牡蛎30g ,山慈菇10g,丹参30g ,莱菔子10-15g ,生山楂10-15g ,浙贝粉5g。

7、恶性肿瘤:白花蛇舌草30g,公英20g ,山药10-15g,生苡仁20-30g ,丹参30g ,白扁豆10g ,仙鹤草10g ,三七粉5g。

8、癫痫:海参肠3-10g ,白矾10g ,钩藤15g ,野菊10g ,生牡蛎30g ,生龙骨30g ,炒枣仁20g 。

9、发热:青蒿(后F) 15-20g,银柴胡10-20g,桑白皮10g,车前草30g,竹叶10g ,芦根10-20g ,白茅根10-20g 。

10、颈项部疾病:升麻10g,葛根10g,川芎10g,泽泻10g,引药到达颈项部、头部,用于颈椎病、脑部疾病。

11 、痰瘀互结:升麻10g ,葛根10g ,川芎10g ,泽泻10g ,膝10g,丹参30g。

6味药为沈老升降理论的体现。

冠心病从痰论治冠心病实证从痰论治,要抓住主症:苔腻或黄腻,脉滑,舌下络脉紫或紫粗曲张,胸闷痞痛,口粘纳呆,头重肢困,体胖痰多,苔腻或黄腻一锤定音。

治则:祛痰化瘀,通络。

方药:温胆汤和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活血化瘀药。

竹茹10 云苓10g 陈皮10g枳壳10g 石菖蒲10g 郁金10g 野菊10g 全瓜蒌30g 薤白(酒浸泡)10g葛根10-15g川芎10g泽泻10g草决明30g 牛膝10-15g 丹参30g 白扁豆10g 仙鹤草10g 辨证加减:胸憋闷加苏木10g 、路路通10g 、三七粉3-5g ;浮肿加白花蛇舌草30g 、车前草30g 、王不留行10-20g 、葶苈子10g ;纳呆加焦三仙15-30g 、生内金15-30g 、木香10g 、砂仁5-10g 、苏梗10g 、连翘10-15g ;失眠加夜交藤30g 、生牡蛎30g 、炒枣仁20-30g、肉桂3g、黄连5g、琥珀粉(冲服)5-10g ;瘀血重加三七粉3-5g 、桃仁10g 、红花5-10g 、地龙10g 。

化瘀序贯四法:第一步:行气化瘀:选加石菖蒲10g 、郁金10g、川楝子10g、元胡10g。

第二步:活血化瘀:川芎10g、丹参30g 、赤芍10g 、桃仁10g 、红花5-10g 。

第三步:剔络以化瘀:地龙10g 、水蛭3-5g 、土元10g 、甲珠3-5g 。

第四步:奇药以化瘀:三七粉3-5g 、泽兰10g 、苏木10g 、鸡血藤10-20g 。

高血压从痰论治社会环境的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等等的原因同样造成现代高血压患者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

现在高血压患者苔腻的比较常见,同时患者容易出现舌质紫暗,有瘀斑点,舌下络脉紫粗等,痰瘀互结的比较多见。

我的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韩学杰教授带领她的团队,经过十几年的追踪调查研究,证实了现代高血压患者的证型以痰瘀互结者多见。

研究结果证实,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长,证候复杂,涉及多脏腑,病机以痰瘀互结,损伤络脉为核心病机。

同时研究结果证实痰瘀同治有利于镇肝熄风、滋水涵木治疗高血压。

气血运行逆乱是肝阳上亢、化火动风 的病机基础,镇肝熄风可以促使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恢复正 常,而痰瘀同治也可以是气血运行流畅, 是镇肝熄风的基础。

同样,痰瘀同治也有利于滋水涵木。

镇肝熄风、滋水涵木等 法治疗高血压,须以痰瘀同治为前提和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 证治相对,取效快捷。

初期治疗先祛痰后化瘀。

高血压患者 初期或治疗的初期,容易出现眩晕、头重足轻、苔腻脉滑, 治疗以祛痰为主,佐以化瘀通腑,用温胆汤加沈老的祛痰平 肝汤加减,选加车前草、草决明、丹参。

祛痰平肝汤有钩藤15-20 ,川芎 10 ,泽泻 10,莱菔子 10 组成,钩藤平肝治肝风,川芎化瘀、升清透窍,莱菔子导邪从大便排出,泽泻导 耳鸣,烦躁易怒,胁肋胀满,为肝阳上亢,选用祛痰平肝汤 加温胆汤、珍珠母 30、菊花 10 、草决明 15-30 。

珍珠母平 肝潜阳,清肝明目;菊花疏风清热,明目平肝;草决明滋水 涵木,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降血脂、降血压。

脑血管病从 痰论治脑血管病的治疗多为平肝熄风和补气活血,然而现代 患者饮食习惯等等多种原因造成患者疾病谱发生了改变。

患 者多体型肥胖,临床症见头重如裹,胸脘痞闷,纳呆乏力, 苔腻或黄腻, 脉滑,故临床治疗以平肝熄风、 补气活血为治, 效不明显,因为痰浊不去,造成肝风难熄,瘀血难去,故而 沈老提出了“豁痰醒神”之法治疗脑血管病属痰瘀互结之证型, 效果显著。

温胆汤加减: 竹茹 10g 云苓 10g 陈皮 10g 枳壳10g 石菖蒲 10 g 郁金 10g 升麻 10g 葛根 10g 川芎 10g 泽 泻 10g 生龙骨 30g 生牡蛎 30g 白扁豆 10g 仙鹤草 10g 路 路通 10g 。

痰和瘀是脑血管病两大致病因素,也是人体的主 要病理产物。

痰瘀互为因果,互相关联,脑血管病有痰必有 瘀,患者会出现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紫粗等瘀血表 现,因此治疗脑血管病祛痰化瘀活血,可以通过临床疗效。

化瘀序贯四步: 第一步:活血养血:选加当归 10g 、丹参 30g 、 生地 10-15g ,三七粉(冲服) 3-5g 。

第二步:活血化瘀:选 加赤芍 10g 、丹皮 10g 、桃仁 10g 、红花 5-10g 、苏木 10g 。

第三步:活血通络:选加鸡血藤 10-20g 、桑枝 10-20g 、伸 筋草10g 、路路通 10g 。

第四步:活血破瘀: 选加地龙 10g 、水蛭 3-5g 、土元 5-10g 。

脑血管病急性期或稳定期容易出现 便秘便干, 治疗时配以通腑之法, 可以使患者症状很快好转 通腹泻热分三种情台匕 邪从尿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