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切诊方法
中医切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切诊方法及注意事项(一)切诊的时间:《素问·脉要精微论》强调“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指出清晨是诊脉的理想时间,但这样的要求一般很难做到,尤其是对门诊、急诊的病人,要及时诊察病情,就不能拘泥于平旦。
所以,实际上其他时间都可诊脉,但是不论何时诊脉,都要尽量使人气血平静,周围环境力求安静,医生也要气息调匀、呼吸平稳,态度认真,注意力集中。
(二)布指定位:病人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平放,掌心向上,与心脏大致同高,在腕关节下方垫一松软的脉枕。
医生先将中指按在病人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处以定关位,再以食指按在关前以定寸位,以无名指按在关后以定尺位。
三指应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接触脉体,布指的疏密要与病人身长相适应,臂长则略疏,臂短则略密,以适中为度。
对三岁以上的小儿,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调息切脉: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一息脉动4~5至为正常。
布指后,医生要气息调匀,呼吸平稳,集中注意力于三指下,以切脉象。
用一呼一吸的时间,默数病人脉来的至数。
(四)指力轻重:用轻重不同的指力,探测脉象,甚为重要。
常用指力有三种,即举、寻、按。
举即轻轻用力按于皮肤上,浮取,以候浮脉,以诊察有无表证;按即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以候沉脉,以诊察有无里证;寻即中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以诊察脾胃功能。
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五)总按与分取:诊脉时,既要总按,又要分取。
总按是指三指平布同时诊察寸、关、尺三部总的脉象。
分取,又称“单按”“单诊”,是指诊察寸、关、尺某一部时,微微提起其他两指,以重点了解某一部的脉象。
临床上,总按和分取往往配合使用。
(六)候五十动:即每次诊脉的时间,不应少于脉来五十至,或不少于一分钟,必要时诊脉时间还可延长至3~5分钟,过短则不易精确判断脉象,同时也容易漏诊结、代、促等脉。
古代中医诊病及治病方法
古代中医诊病和治病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积累而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方法:
望诊(目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舌质、脉象等,以及其他身体外观特征,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厚重可能与湿痰有关。
闻诊(听闻):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音,以及嗅闻患者的体味,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例如,咳嗽声中带有湿性可能表示有湿痰。
问诊(询问):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对话,询问症状、病史、身体感受等方面的信息,来了解疾病的情况。
中医重视病因与症状的关系,会问及饮食、睡眠、排泄、情绪等方面的细节。
切诊(切脉):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以及判断脉象的变化,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中医将脉象分为多种类型,如浮脉、沉脉、细脉、数脉等,以及判断脉搏的位置和状态。
基于上述诊断方法的信息,中医会进行辨证论治,即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中药治疗:使用草药、植物、动物组织等天然物质,制成汤剂、丸剂、散剂等形式,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使用细针或其他手段进行治疗。
针灸可以调节经络、气血流动,平衡阴阳,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刺激特定的身体部位,以调理气血、舒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
食疗养生: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的选择,以滋补强身、调理脏腑功能,辅助治疗和预防疾病。
中医辨别病症最好方法
中医辨别病症最好方法中医辨别病症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八诊法、望、听、问、切等方法全面分析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表现,从而准确判断病因、病位、病名,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医辨别病症的最佳方法。
一、望诊法中医望诊法是通过观察患者头面肤色、舌苔、目色、脉象等表征,排除一些明显的病因病位,初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察觉患者身体状况的状况,包括肝、心、脾、肺、肾等五脏器官的功能状态。
望诊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眼睛和脉象等几个指标来初步判断病情,从而辨别出疾病的性质和所在部位。
二、闻诊法中医闻诊法是通过听患者发出的一些身体反应的声音,包括腹部、背部、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声音,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所在部位。
使用此方法的医生可以在初步诊断后更准确地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位,并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
三、问诊法中医问诊法是通过询问患者症状、病史、饮食、排泄、睡眠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诊疾病的性质和所在部位,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因此,问诊方法是诊断中医病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切诊法中医切诊法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摸索患者的脉象,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位。
切诊法在中医辨别病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脉象所示的症状,综合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进一步明确疾病性质和病因,为中医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中医辨别病症的最好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每一个方法都有其重要的作用,相互印证,最终确定患者的病因和病位,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注重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认真掌握各种辨证方法的使用技巧,提升临床诊疗水平,赢得更多患者的信赖和放心。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
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
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
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
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
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
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
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
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
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
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
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
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
切诊(中医学)[可修改版ppt]
※寸口诊法
1 部位:桡骨茎突定关,关前为寸,关后尺。 2 原理 一是脉之大会(脉口); 二是可反映气的盛衰(气口)。
3 寸口分脏腑 左心肝,右肺脾,尺候肾(命门)。
(三)诊脉的方法
【时间】:平旦诊脉,持续1分钟,一息为 时间单位。 【体位】:
手臂平直,直腕仰掌,与心脏平行。
切脉姿势1
切脉姿势2
结脉
【脉象】脉来缓而时一止, 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 促脉 【脉象】脉来数而时一止,
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实热,邪实阻 滞 代脉 【脉象】脉来一止,止有定 数,良久方来 【主病】脏气衰微
(六)相兼脉主病
相兼脉: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单因素脉
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
紧:表寒证
紧:里寒
浮
沉 弦:肝郁
(三)按腧穴
正常腧穴按压:有酸胀感、无压痛、无 结节或条索状物、无异常感觉和反应。 常用腧穴: • 大肠病:天枢、大肠俞 • 小肠病:关元 • 胆病:日月、胆俞 • 胃病:胃俞、足三里 • 膀胱病:中极
切诊(中医学)
脉诊(寸口诊法) 切诊
按诊
一、脉诊
• 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 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 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 察方法。
(一)脉诊原理
1,脉为人体气血运行通道。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3,五脏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
(二)脉诊的部位 三部九候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诊法
2.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个体因素影响: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无病象。 ※六阳脉:六脉洪大等同,无病象。 2)脉位变异: ※斜飞脉:从尺部斜向手背方向延伸。 ※反关脉:脉见于寸口的背侧。 3)外部因素影响 情志、劳逸、饮食、季节、 昼夜、环境。
中医切诊的基本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中医切诊的基本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有哪些中医切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按压患者的脉搏、肌肤、手足、胸腹等部位,以获取有关病情的信息。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切诊的基本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脉诊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一)操作技巧1、体位选择患者应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手腕下垫一松软的脉枕,以使气血流畅,脉搏显现清晰。
2、指法运用医生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按触脉搏。
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
布指的疏密要根据患者手臂的长短和医生手指的粗细来调整,一般以中指定关位(掌后高骨内侧),食指在关前定寸位,无名指在关后定尺位。
3、运指方法(1)举法: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
用举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浮取”。
(2)按法: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用按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沉取”。
(3)寻法:指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以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和最适宜的指力。
(4)总按:指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5)单按:指用一个手指分别按压寸关尺三部中的某一部脉象,重点体察某一部脉象的特征。
4、平息定至医生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患者的脉搏至数。
一般每次诊脉不应少于50 次,以确保能准确地了解脉象。
(二)注意事项1、时间选择诊脉的最佳时间是清晨,此时患者未进行活动,气血未受干扰,脉象能真实地反映病情。
但在临床实际中,难以做到都在清晨诊脉,因此,只要患者平静,气血调匀,任何时间均可诊脉,但要注意避免在剧烈运动、饮酒、进食、情绪激动等情况下立即诊脉。
2、环境安静诊脉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外界干扰,以使医生和患者都能集中精神。
3、指法规范医生的指法要正确、规范,用力要均匀适中,避免过重或过轻影响脉象的判断。
切诊的内容包括哪些
切诊的内容包括哪些
切诊,是中医术语,指的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诊
断疾病。
它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切诊可以了解病人的
脉搏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切诊的内容主要包
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舌体、舌苔、眼底、眼球、脉象等来了解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脏腑状况可以从面色、
舌象等外在表现来反映出来,因此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言语、呼吸、咳嗽、嗅气味等来了解病情。
中医认为,病人的言语、呼吸、咳嗽等可以反映出病情的一些
特征,因此闻诊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史、病情、饮食、精神、睡眠
等方面的情况来了解病情。
中医认为,病人的病史、病情、饮食、
精神、睡眠等可以反映出病情的一些特征,因此问诊也是中医诊断
的重要手段之一。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了解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
形态等来了解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出病人的脏腑状况,因此切诊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切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中医师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因此,切诊在中医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诸多独特的诊断方法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及疾病的类型。
这些诊断方法凭借着千百年来的实践验证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主要诊断方法。
一、望诊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例如,中医认为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面色红润可能与阳热有关;舌苔厚腻可能与湿热有关,舌苔清洁可能与健康状态良好相关;脉象有数可能与血瘀有关,脉象有浮有沉可能与阴阳失衡有关等。
二、闻诊中医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语音、呼吸、咳嗽等声音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医生可以通过患者说话时声音的柔和与清亮程度、呼吸时是否有哮鸣声以及咳嗽时咳痰的特点等来进行初步判断。
例如,嗓音的粗糙可能与痰火内盛有关,呼吸声轻缓可能与气血充足相关,咳嗽声重可能与痰湿阻滞有关等。
三、问诊中医问诊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来了解疾病的方法。
医生会询问患者对疾病的感觉、症状的发生、发展、变化等,以及对饮食、精神状态、排泄情况等的详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医生可能会问患者是否出现头晕、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以此推断疾病可能与胃虚有关;医生可能还会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失眠、多梦等症状,以此判断疾病可能与心火旺盛有关等。
四、切诊中医切诊是通过触摸和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医生会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脉象的强弱、节律、滑涩等特点以及脉搏的位置和深浅等,从而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阴阳等病理变化。
例如,脉搏弦紧可能与气虚有关,脉搏滑涩可能与湿热有关,脉搏弱无力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等。
五、其他诊断方法除了上述的传统诊断方法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诊断方法,例如舌诊、耳诊、腹诊等。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体的形态、颜色和舌苔的特点来判断疾病的方法;耳诊是通过观察耳廓的颜色、形态和耳屑的特点来判断疾病的方法;腹诊是通过触摸和按压患者的腹部来了解腹部脏器的位置、大小和触痛情况等。
中医诊断基础公式
中医诊断基础公式中医诊断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诊断方法包括四个基本步骤: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的基础公式是指中医诊断所依据的理论和方法,下面将介绍其中的望、闻、问、切四个基本步骤及相关公式。
一、望: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形态和生理反应来判断疾病的诊断方法。
望诊包括望色、望舌、望形态等。
望色: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唇色、舌质等来判断疾病性质。
如苍白色可表示气血不足,红色可表示热病,青紫色可表示气滞等。
望舌:通过观察患者舌质、舌苔、舌体形态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如舌质苍白可表示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表示湿热内蕴等。
望形态: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舌体、全身形态变化来判断病情。
如面浮肿可表示水湿停聚,舌体肥厚可表示湿热内蕴。
二、闻:中医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气息来判断疾病的诊断方法。
闻诊主要包括闻声、闻气息等。
闻声:通过听取患者的语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如声低表示气血不足,声音嘶哑表示肺热等。
闻气息:通过闻取患者的呼吸气息、体味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如呼出气息有臭味可表示湿热内蕴,呼气时声音湿润可表示痰湿等。
三、问:中医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诊断方法。
问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
主诉: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主要不适情况。
如头痛、发热、胸痛等。
现病史:询问患者当前的病情发展过程。
如症状出现时间、病情变化等。
既往史:询问患者是否有过类似的疾病及治疗情况。
如过去是否有过头痛史、发热史等。
家族史:询问患者的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的疾病。
如家族中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四、切:中医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手、足等来判断疾病的诊断方法。
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
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将脉搏分为数十种类型,如浮、沉、迟、数、缓、细等。
按诊:通过按摩、按压患者的穴位、经络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按诊主要包括常用的按腹、按背、按肩等。
中医切诊PPT课件
面对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挑战,需要加强 跨文化交流和培训,提高中医切诊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接 受度。
中医切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挑战
中医切诊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诊断标准的模糊性、 技法的差异性和不规范性等。
对策和建议
通过加强学术研究、规范技法和标准、提高临床应用能力等 措施,解决中医切诊面临的挑战,推动其健康发展。
切诊的重要性
01
02
03
准确判断
通过切诊,医生可以获取 病人的脉象、肌肤温度、 湿度等信息,从而准确判 断病情。
补充望、闻、问诊
切诊是中医四诊中的重要 一环,与其他诊断方法相 互补充,提高诊断的全面 性和准确性。
个性化治疗
切诊有助于医生根据病人 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切诊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切诊在常见病中的应用
切诊在感冒中的应用
通过切脉,可以判断感冒的类型(风 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以及感冒的 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切诊在头痛中的应用
通过切脉,可以判断头痛的类型(肝 阳上亢、气血不足等),以及头痛的 严重程度,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切诊在慢性病中的应用
切诊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问诊与切诊的结合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了解病 情。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皮肤温度、疼痛等来诊断 病情。
结合
问诊与切诊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 ,避免漏诊和误诊。
切诊与西医诊断的结合
中医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皮肤温度、疼痛等来诊断病情。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辨别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病机,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方法。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发展和性质。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发黄可能是肝胆湿热等。
舌象也是望诊的重要内容,舌质、舌苔的颜色、形态、湿润程度等都能反映疾病的情况。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
例如,肺病患者常常有咳嗽声、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都是闻诊的重要内容。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的发展、症状的表现、疾病的病程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
问诊时要注意细致入微,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睡眠状况等,这些都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切诊是通过切诊患者的脉象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象的形态、频率、力度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例如,脉象沉细可能是气血不足,脉象滑数可能是湿热痰浊等。
在进行中医诊断时,医生需要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找出病因,明确病机,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为治疗提供依据。
医生在进行诊断时需要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准确判断疾病的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中医护理》诊法-切诊(整理)
诊
五、按手足
手
足
的 冷
▪手足俱冷者, 为阳虚和阴盛, 属 寒证;
暖,可判 断▪手足俱热者, 为阴虚或阳盛, 属热证。
阳 气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 为 内伤虚热;
的 盛
▪手足背热甚于手足心者, 为外感发热。
、 衰。
六、按俞穴
按俞穴是按压某些特定俞穴,通过这些穴 位的反应和变化判 断内脏的病变。
诊断脏腑病变常用的俞穴有: 肺病—肺俞、 中府;心 病—心俞、膻中;肝病—肝俞、太冲、 期门;脾病—脾俞、 章门、梁门;肾病—肾俞、 气海、京门;胃病—胃俞、足三 里;胆病—胆 俞、日月;膀胱病—膀胱俞、中极;小肠病— 小 肠俞、关元;大肠病—大肠俞、天枢。
水平上。 3、指法:中指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4、举按寻: 5、医生要思想集中,虚心冷静。 6.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以免漏诊。
• 五十动: 切脉必候五十动以上,以了解有 无结代,并借以保证不草率从事。
• 平息: 脉诊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以 医生正常的一 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 人脉搏的至数。
此外,还可根据指压某些俞穴作实验性治疗 以协助诊 断,如胆道蛔虫腹痛,以指压双侧 胆俞穴;急性阑尾炎,以 指压双侧阑尾穴。若 痛势缓解,则有助于诊断。
4结脉
脉象: 少于 60次/分,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机制 : 阴寒内结,阳气不足。 意义: 1)心血瘀阻,心阳虚,心气虚等。
2)情志、饮食、酒、过劳、药物可 引起一过性结脉。
(五)数脉类
• 数脉 • 疾脉 • 动脉 • 促脉
1数脉
脉象 : 多于90次/分,但少于160次/分。 机制 : 热邪逼迫血液运行加速。 意义 : 1)热证。
2.伏脉
中医诊法切按PPT课件
.
34
按胸胁
1.按胸部 2.按胁下
.
35
按脘腹(胃脘、腹部)
而硬。
坚搏抗指。
【主病】肝胆、诸痛、 【主病】寒、痛、
痰饮
宿食
“弦云其象”
“紧云其力”
均为脉管紧张度高
.
18
芤脉 【脉象】浮大中空, 如按葱管。 【主病】失血、伤阴
革脉 【脉象】浮而搏指, 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精血大亏, 阳气外浮
.
19
病理脉象4: 脉势
11.洪脉 【脉象】脉体宽大, 充实有力,状若波涛 汹涌,来盛去衰。 【特点】宽大势盛有 力 【主病】气分热盛
中医诊法之 切诊
.
1
一、切脉
切而知之谓之巧
.
2
源流
起源于扁鹊 奠基于《内经》 成书于《脉经》 绘图于《察病指南》 发扬于《频湖脉学》
.
3
脉诊形成机理
1.心脏搏动—动力
2.气血运行—基础
3.五脏协同—前提
心主血脉 肺主气,朝百脉 脉为血府 脾主运化,统血 宗气推动 肝主藏血
.
4
脉诊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 2.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 3. 寸口诊法(临床常用)
“举”为轻手浮取 “按”为重手沉取 “寻”为用力不轻不重,委屈求之
.
7
切诊
总按
.
8
切诊
单按
.
9
正常脉象
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 脉数-不快不慢,一息四至 脉势-从容和缓,应指有力 脉形-不大不小,不滑不涩 脉律-均匀无歇止
.
10
正常脉象
特点:
有胃
有神
有根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内容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内容
中医理论认为,人本身具有天然完美的本性,但因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因素,个体本性受到影响,疾病往往随之而来。
中医望闻问切视为中医治疗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着眼于全身的病变,通过对病人外表特征、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体质情况以及面容指征等进行观察,来正确诊断病因及病情,给出合理治疗方案,从而促进全面恢复。
一、望诊
中医望诊,也叫“科望”,是指在没有接触病人的前提下,通过对患者的身体外形、行为、肤色等的观察,判断其病情状况,了解其症状的起因。
如面部面色苍白、肢体活动不便、体形失调和口腔溃疡等都可以观察出病人的病情及身体健康状况。
二、闻诊
中医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描述及病人本人的言语,多是由病人口述病情得来,可以了解病人对病情描述准确与否、准确度,也可以清楚了解病人的病史。
三、问诊
中医问诊是指医生通过问病人问题,以调查病人的症状,并从中寻求诊断病因,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体质及病史等内容,以此加深医生对病人的了解。
四、切诊
中医切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的脉搏、舌象、腹部检查等把握病情,根据病人的脉搏、舌象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诊断病情,针对不同的病症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最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融合了观察、闻及分析等多种技术,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也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是相辅相成的,在病情诊断和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只有正确地应用望闻问切四诊,才能准确地掌握病人的病情,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
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
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号脉”教科书上叫“切脉”,切脉的同时医生会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
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
“八纲”既明,通过病人对疾病的主诉,进一步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经络。
以此辩证,论治。
下面分别论述“脉因证治”首先论“脉”,脉包括,切脉、望脉络。
脉络分体表脉络及舌底脉络。
体表脉络主要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小络脉,青紫为寒,红赤为热为出血。
枯燥为津亏,白为寒。
舌底脉络是家传秘法:一: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者属于气血不足。
二:舌下络脉粗状,或色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络脉曲张者属血瘀。
三:舌底脉络细暗,属气虚血瘀。
四:舌底脉络紫暗怒张属气滞血瘀。
五:舌底脉络红紫夹杂,属于脾虚血瘀。
总之心开窍与舌,通过舌质根据分经可很直观地看出何脏何腑病变。
但是如果这时看出的病变往往很重,而舌底脉络所反映疾病的征象常常早于舌质的变化。
正常的舌底脉络主干呈单支、双支、三支几种形态,分支又有若干小分支成树枝样分布。
主干脉以暗红为佳,分支脉以粉红色的网状小脉络,多不显露于外并且没有瘀点。
舌底脉络的异常能真实地反映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虚者舌底脉络淡红而细短,瘀者青紫而粗(怒张)。
寒者脉络淡紫紧束,热者紫红而怒张。
正常的舌伸缩抬举自如。
舌僵不语、偏斜,是中风。
切脉切脉也叫号脉、把脉、平脉。
实际上平脉其义自现:以医者的平静之脉体察患者脉位:寸、关、尺脉,脉形,脉数,脉势。
通过位、数、形、势,体察患者脏腑气血的太过与不及。
太过为实,不及为虚。
切诊中的三才诊法极为实用。
八卦由三个爻组成,上要为“天”中爻为“人”下爻为“地”;寸为“天”,关为“人”,尺为“地”。
浮取为“天”,中取为“人”,沉取为“地”。
按照全息理论,“天”应“上”为心与肺、头。
“人”应中焦脾胃。
“地”应下焦、肝、肾、膀胱、下肢。
并无需严格的分左右手。
平脉法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
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盛。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
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荣。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
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
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
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
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
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
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
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
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
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
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
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
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晴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之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