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谈高职院校双导师制制度的建设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双导师制现状及意义探析
多彩的服务空间。现在 ,大部分高职院校授 足的现状。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将企业
课方法太过单一。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普及 生产车间引进校园 ,这代高职 院校 双导 师制现状及意义探析
在新经济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遇到了“寒流”,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 人才供给与社会企业需求相矛盾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 的优势潜 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 、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进行教学 方法、手段 、方式和 人才培 养漠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多元化的双导师制 ”人才培 养模 式被逐步引入到高职教学中。
l三 )学生在 导师制 中的参 与情 况
学生是导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高职院 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学习缺 乏主动 [生,生活 自律I生不高 ,在导师制执行过程 中大多是被动接受 ,因此这部分学生效果较差。 而积极参与的学生与导师的互动较多 ,收获也较
(一 )校 内导 师制在教育教学 中的实施情况
岗位要 求 。在 高职院校 实施“双导师 制” 人才培养 模式 ,能够 充分利用 校 内、校外 资源 ,校 内导 师与校外导 师可 以取 长补
和考 核奖惩政 策 ,明确导 师的职 责和待 遇 ,建立 灵活的人才 流动机制 ,从 而解决 了企 业高技能 人才不稳定 和学校教 师资
短 ,实现优 势互补 ,使学 生完全适 应工作 源不足 的问题 。
高职院校双导师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探索与思考-精品文档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探索与思考1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数已经达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在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中的比例更是达了60%以上。
这种现象在新建和中职升高职的院校中特别明显。
而这些青年教师虽都是具有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但大多来自非师范学校且没有专业实践经历,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1教学积极性不高。
造成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有偏见,职业教育教师社会地位也就随之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师;二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有限,按学生人数拨款的制度,决定了“生源即为财源”,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导致就读高职学生偏少;学校现行按职称、工龄分配收入的分配制度,也造成了青年教师收入偏低,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当然,由于社会大背景因素下青年教师缺少奉献精神、师德师风不强等主观因素,也是造成青年教师教学积极不高的原因之一。
1.2教学方法欠缺。
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虽都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但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是非师范专业出身,因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难免出现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的情况。
严重的制约了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3实践动手能力弱。
大多数青年教师,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就走上了工作岗位,真正参加过动手实践的不到30%,而拥有行业企业经验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具有“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比例就更低了。
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远远的满足不了专业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需求。
1.4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因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等原因,一部分青年教师对职业缺乏认同感,且因教学经验不足,对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
这导致了青年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突破传统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总结自身工作经验的能力不足,制约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2“双导师制”及其实施方法2.1“双导师制”的含义“双导师制”即为青年教师配备两名导师,一名为校内教学和师德导师,一名为校外行业企业实践导师;通过双导师的培养提高其师德师风,增强爱岗敬业精神,提升教学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谈高职院校双导师制制度的建设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谈高职院校双导师制制度的建设与实践作者:胡未马堃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8年第24期摘要本论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背景下,以现代学徒制的理念,依托互联网+平台,探讨高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通过对双导师的构成、导师的选拔及聘任、建立健全导师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建立学生考评机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构建互联网平台六个模块进行研究,探索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效运行“学院、企业、系部、学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互联网+;双导师制1 双导师的构成双导师制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业学习期间,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是校内导师,另一位是企业导师。
在新时期简单的双导师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多元化的双导师制,由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共同带队,众人拾柴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双主体的现代育人模式。
2 导师的选拔及聘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应用为主,努力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
为了达到“意见”要求,在推行“双导师制”时,要特别注意导师的聘任工作,要根据“双师”的要求来聘任导师。
对于校内导师要从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教师、过硬的实践技能的实验实训教师、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的辅导员中选拔,而且要求这些老师要有极高的工作热情;校内导师的聘任要从青年教师抓起,对教师从事实训教学要有制度规定,要有意识地让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工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对于校外导师,要从企业行业专家、本专业企业工程师、技师、技术能手、同专业优秀毕业生中选聘,校外导师要具有丰富的生产一线技术工作经验、良好的职业操守、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传道授业意愿[1]。
3 建立健全导师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徒管理办法,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
教育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重要性及其策略
教育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重要性及其策略【摘要】教育信息化时代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双师型”教师。
本文从培养目标明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技术支持与推广以及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等方面探讨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及策略。
通过明确教师培养目标、优化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技术支持和建立评估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结论部分总结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和现阶段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这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创新、技术支持、评估、反馈机制、发展方向、教育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传统的单一教师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的需求,需要培养能够兼顾教学和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来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和要求。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亟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还需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能将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2 问题提出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需求的“双师型”教师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传统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教育信息化技能,无法很好地应对信息化教学时代的需求。
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
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学徒制是一种通过工作实践、在岗培训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能力。
传统的学徒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导师的数量不足、学生的实践机会有限、知识传承不够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学徒制教学模式——“双导师制”。
该制度采用了“专家导师”和“企业导师”的组合方式进行指导,旨在实现企业和学校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学徒制的质量和效率。
在实践中,搭建一个高效的双导师制教学团队是该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
教师作为专家导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学科指导。
企业导师作为实践导师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促进。
具体来说,搭建双导师制教学团队的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
学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起固定的实践基地和实训场所,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培训。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培训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培训。
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定期举行教学团队会议,讨论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目前,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已在一些职业教育学校和高校得到了初步应用。
通过搭建高效的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就业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导师在教学指导中的时间精力不足、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冲突等。
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完善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机制,以促进学徒制教育的发展。
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实践研究。
通过搭建高效的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徒制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培养更多适应现代产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信息化融合教学“线上现场双导师”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信息化融合教学“线上现场双导师”模式探索作者:方玥来源:《科技风》2022年第21期摘要:“线上现场双导师”模式充分考虑到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角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期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双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了“双导制”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双导制”教育的责任和理念,并对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线上现场双导师;信息化融合一、概述由于现有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现代媒体的一部分,高度个人化的社会学教学模式改变了目前的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01—2002)》提出,认为教学平台信息化已成为当前课程发展的趋势,能够充分感知现代信息的先天优势,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个体能力。
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学动态化迁移,从MOOC到SPOC构建了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线上现场双导师”模式对SPOC混合学习模式进行优化,更加有效融合了线上专业知识输入与线下语言产出,契合了高职学情,迎合了行业教学诉求。
该模式提出线上导师培训与优质教学资源本地化,使SPOC混合教学模式演进成一个稳固的、良性的生态教学循环,推动线上线下学习无缝对接,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与更新,缩小了区域教学差距。
对于“线上现场双导师”模式的探索,可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建设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媒介。
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风格的个性化和社群化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应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双导师”制度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双导师”制度化建设研究与实践引言:学徒制是一种传统的职业培训模式,它通过实践和师傅的指导,让学员在工作中逐渐熟悉并掌握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学徒制也在逐渐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现代学徒制。
在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制度是一种新的实践模式,即学员同时拥有一位行业专家和一位教育专家作为自己的导师。
本文将围绕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双导师”制度化建设进行研究与实践。
二、“双导师”制度的定义与特点“双导师”制度是指学员同时拥有一位行业专家和一位教育专家作为自己的导师。
行业专家负责传授实践技能和职业知识,帮助学员逐步熟悉并掌握工作中的技术和方法;教育专家则负责教育培养工作,提供学习指导和评估反馈,帮助学员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种双重导师的制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提供更全面和专业的指导。
三、“双导师”制度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应用(一)搭建导师团队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组建一支由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
行业专家可以由企业提供,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教育专家则可以由学校招聘,他们具有教育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
(二)制定培训计划导师团队可以根据学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
行业专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行业需求,确定学员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教育专家则可以根据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和教材支持。
(三)实施培训和评估学员在工作中,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一起实践,逐步掌握职业技能和工作方法。
在培训过程中,教育专家可以提供学习指导和评估反馈,帮助学员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四)建立学员交流平台导师团队可以组织学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他们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学员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和心得,互相帮助和促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双导师”制度的效果评估与展望通过对“双导师”制度的实践和研究,可以评估其对学员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的提升效果。
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
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随着现代学徒制的兴起,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支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双导师队伍,为学徒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提高学徒制度的实施效果现代学徒制强调企业与高校之间要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高职院校双导师制度的实施可以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使学生在实践和理论学习中得到更好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搭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桥梁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企业对学生的关注,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搭建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使校企双方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成长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掌握新鲜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的要点(一)建立合理的双导师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在双导师队伍建设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工作规范,以确保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受到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特别是在选择双导师的过程中,要考虑企业和院校的优势互补,确保双导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培训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支持。
(三)加强对双导师的培训和管理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对双导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教育、管理和组织能力,加强双导师的队伍建设,确保双导师队伍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特点。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制订不同的教师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确保双导师队伍的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四)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需要建立合理的校企联系机制,加强校企合作,确保双导师队伍在校企合作方面得到更好地实践和成长。
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
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国家推动了现代学徒制的建设,旨在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机构,也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在此背景下,建设双导师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建设双导师队伍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代学徒制的背景现代学徒制是指在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具有职业导向性强、实践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家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现代学徒制也成为了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现代学徒制中,高职院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高职院校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与推广。
二、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的作用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是指由企业导师和高职院校教师共同组成的指导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
在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队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双导师队伍的建设有助于搭建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桥梁。
通过企业导师和高职院校教师的共同指导,实现了校企双方资源的整合,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将高职院校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双导师队伍的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技巧却无法满足。
而有了企业导师的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实操能力。
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能通过与企业导师的交流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双导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职场的规则和要求,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双导师”育人模式构建思考
高职院校“双导师”育人模式构建思考【摘要】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双导师”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考。
首先从背景分析入手,阐述了当前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需求。
接着介绍了“双导师”育人模式的概念及其特点,指出其注重学术导师和职业导师的双重指导。
然后探讨了该模式的实施路径和优势,包括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在指出“双导师”育人模式对高职院校意义重大,有助于培养适应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强调“双导师”育人模式将为高职院校教育带来全面提升,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双导师”育人模式、高职院校、构建思考、背景分析、概念、特点、实施路径、优势、意义、发展趋势、结语1. 引言1.1 高职院校“双导师”育人模式构建思考“双导师”育人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同时拥有学业导师和生涯导师两位导师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学业导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生涯导师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实现自身价值。
这种模式强调学术与职业双重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在高职院校探索“双导师”育人模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和特点,更要深入思考该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只有在理解和把握这些要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2. 正文2.1 背景分析"双导师”育人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探索,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职业规划支持。
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庞大,有着各种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背景,传统的一对多导师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双导师”育人模式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将学术导师和职业导师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高职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
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
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关注和重视。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中,双导师队伍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现代学徒制的背景出发,探讨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的建设。
双导师队伍建设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双导师队伍应包括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
理论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维能力;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和技巧。
双导师队伍的建设需要高职院校从教师队伍培养、职业经验积累等方面着手,确保导师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
高职院校的双导师队伍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社会声誉。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与导师的联系更加紧密,导师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注重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导师,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还需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作为导师,提升导师队伍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高职院校还需要完善导师制度,建立有效的导师评价机制。
导师制度的完善是保证双导师队伍建设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导师的教育责任和权益,制定有关导师的指导原则和规范,明确导师的教学和实践指导要求。
高职院校还需要建立导师评价机制,定期对导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双导师队伍的质量和效果。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双导师制研究现状及意义浅析
2018年第5期【摘要】在新经济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遇到了“寒流”,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供给与社会企业需求相矛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化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被逐步引入到高职教学中。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双导师制一、高职院校双导师制现状及问题分析现在高职院校对“双导师制”研究存在单一性的问题,普遍是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是校内导师,另一位是校外导师。
每个学校在“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实施方案有所不同,有的学校校内导师是由专职辅导员担任,工作重点是对学生思想政治、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人文身心方面的教育;有的学校校内导师是让有经验的任课教师担任,工作重点是除了人文身心教育外还要兼顾对学生专业方面、就业方面的引导;校外导师由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工作重点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实践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因此双导师制也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行多元化的双导师制。
(一)校内导师制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情况高职院校中校内导师一般由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或实训教师)担任,工作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生涯规划、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这些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外,还要兼任学生导师,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但由于导师制教师考核体系不够成熟,学校激励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部分导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
而且校内导师往往存在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指导不足的情况。
(二)校外导师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校外导师由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工作重点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实践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基于“平台经济”的“双项目+双导师”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基于“平台经济”的“双项目+双导师”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动力。
在高职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当前思考的焦点。
基于“平台经济”的“双项目+双导师”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成为了一种新的尝试和创新。
本文将从背景、模式构建和实施以及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对该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一、背景目前,传统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导师资源也分散且有限。
急需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来满足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
基于“平台经济”的“双项目+双导师”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热门的教育模式之一。
二、模式构建和实施基于“平台经济”的“双项目+双导师”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项目学习和导师指导。
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商业场景和创业机会。
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学习,深入了解实际商业运作和市场需求,提升实践能力和商业洞察力。
学校引入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术指导和项目管理,企业导师则负责实践指导和行业导向。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设创新创业项目课程,并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如互联网平台运营、智能科技产品开发等。
学校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的企业导师参与项目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行业指导。
三、效果评估基于“平台经济”的“双项目+双导师”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需要进行及时评估和调整。
可以从学生的能力提升、项目成果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评价、学生问卷和学术竞赛等方式,测评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水平。
学校可以定期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包括项目进展、成果产出和商业价值。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双导师”制度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双导师”制度化建设研究与实践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不断增加。
学徒制作为重要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其独特的师徒关系一直受到关注。
传统的学徒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傅资源有限、培训时间过长等。
为了提高学徒制的效果,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
在现代学徒制中,一个学徒会同时拥有两个导师,分别是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
本文将以现代学徒制为背景,研究并探讨“双导师”制度化建设的问题。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
学校导师是学校派驻到企业,负责学徒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而企业导师是企业内部人员,负责学徒在工作实践中的指导和培养。
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沟通,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学徒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能够顺利过渡。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应该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应该互相了解对方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合作。
学校导师可以向企业导师提供学术和理论方面的支持,而企业导师可以向学校导师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技术指导。
双方通过合作,能够为学徒提供全面的培训。
双导师制度应该注重导师的培养和评价,确保导师具备一定的教学和培训能力。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都应该接受相应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和指导能力。
学校和企业应该建立导师的绩效评价机制,定期对导师进行评估和奖惩,鼓励他们发挥积极的作用。
双导师制度应该注重学徒的评价和反馈。
学徒可以通过与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交流和互动,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评价和反思。
学校和企业可以定期组织评估和反馈活动,了解学徒的学习成果和工作表现,针对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双导师制度的长期运行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学校和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和实践。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监督和管理。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其核心是双导师制度。
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
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把企业和学校有效结合起来的职业教育模式。
它既能够满足企业对优秀技术人才的需求,又能够培养学生实用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会在企业进行实地实训,同时还会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学习。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在高职院校中,双导师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双导师制度指的是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相结合的一种制度。
企业导师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技术骨干,他们将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同时也将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学校导师则是学校的教师,他们将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的传授。
双导师队伍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双导师队伍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双导师队伍建设可以更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双导师队伍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导师的密切接触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学校导师也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使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双导师队伍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企业导师将会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机会,促进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学校导师也可以更好地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促进学校的科研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队伍建设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探讨双导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方式和措施。
企业也应该重视这种合作,积极参与到双导师队伍建设中来。
“双导师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 双导师制’ ’ 在高职院 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 探索与实 践
梁荣幸 严 纲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 摘 要 】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 中,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并探 索性地实践 双导师制 这一新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 育管理形式,是对传统教育模 式的有效补充 ,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实施专业导师与德育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在一定程度促进 了 教师中心’向 学生 中心 的转变,深刻体现 了以人 为本的教育理念。 【 关键词 】双导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一 一
、
双导 师 制及 其 产生 的社 会 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双 导 师 制 指 高 等 教 育 中 由 德 育 导 师 和 专 业 导 师 共 同负 责 学 生 日常 管 理 和 专业 素 养 培 养 工 作 的 人 才 培 养 制 度 。 从这 种制 度 本 身 来 看 ,它 要 求 每 个 教 学 行 政班 配备 名 德 育导 师 和 一 名 甚 至 多 名 德 育 导 师 从 事 学 生 的培 养 教 育及 日常 管 理 工 作 。 其 中 德 育导 师 主 要 负 责 的学 生 的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和 日常 管理 ,一 般 由辅 导 员 、 分 管 学 生 的 党 总支 书记 、副 书 记 担 任 ;专 业 导 师 负 责 对 学生 进 行 学 习层 面 、职 业 规 划 、 实 习 实 训 、 就 业等 方面 的指 导 ,一 般 由 中高 级 职 称 的教 师担 任 。 双 导师 制 产 生 于 2 0 世纪9 0 年 代 初 。当 时 , 我 国 确 立 了 建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改 革 目标 。在 改革 不 断 向前 推 进 的 过 程 中, 一 种 与 市 场 经 济相 适 应 的竞 争 机 制 逐 渐 形 成 , 大 学 毕业 生 不再 由 国家 统 一 分 配 工 作 , 自主 择 业 、 双 向 选择 的用 人 机 制 得 以 贯 彻 实 施 。 这 种 变 革 对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的改 革 提 出 了更 高 要 求 。 双 导 师制 就 是 在 这 种 变 革 中 以全 面 提 高 大 学 生 综合 素质 为 核 心 ,加 大 对 在 校 大 学 生 的 培 养 力度 ,将 学 生 的 培 养 过 程 与 管 理 过 程 有 机 结 合 在 一 起 的一种 制度 创 新 。 与 传 统 模 式 相 比 , 双 导 师 制 强 调 的 是 由两 名 导 师共 同负 责大 学 生 培 养 的 全 过 程 。而 传 统 的培 养 模 式是 一个 教 学 行政 班 设 一 个 政 治 辅 导 员 或 者 班 主 任 , 由他 们 负 责 学 生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和 班 级 日常 管 理 , 忽 视 了专 业 导 师 与 学 生 的 对 接 , 学 生 的 业 务 学 习 主 要 通 过 学 科 体 系 、课 程 设 置 、专 业 课 教 师 的 辅 导 等 不 同 渠 道 进 行 。这 种 传 统 模 式 , 在 社 会主 义 市场 经 济
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
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将学生在学校与企业进行交替学习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而双导师队伍建设是指在高职院校中同时引入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双导师队伍。
学校导师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有深入了解,能够将学术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科研。
而企业导师则应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用人需求,能够将企业实际应用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获得实践技能。
双导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安排和实践环节。
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工作环境,从而指导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
企业也可以安排优秀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充当学生的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
建设双导师队伍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和团队建设。
学校导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企业导师需要了解学校教学的特点和要求,能够与学校导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学校可以开展师资培训,邀请企业导师到校进行专题报告和经验交流,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学术团队或实践团队,开展共同研究和交流,促进双导师队伍的专业化和团队化。
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导师不仅要在学术和实践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职业规划。
学校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定位。
企业导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机会,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思考
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思考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成为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在职业院校中,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探讨。
一、“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同时担任教学和产业实践工作的教师,即既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展示真实的工作情境和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这种教师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科学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有利于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和教育的融合需要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他们可以将最新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带动产业人才的储备和结构升级。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需要实践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而“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能像导师一样辅助学生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双师型”教师能够将实践技能和最新的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打造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构建科学完善的制度支持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支持体系,包括教师聘任、培养和激励机制,以及教师与产业对接机制等。
同时还必需有一套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教师持续学习的成果等方面来评价其表现。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即在教育教学和实践方面都应具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应当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定期组织教师的课堂教学交流,专业技术培训等等。
基于“平台经济”的“双项目+双导师”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基于“平台经济”的“双项目+双导师”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创业的热潮,高职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平台经济”的“双项目+双导师”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通过对该模式的探讨,分析其特点和优势,以期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一、“平台经济”环境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二、“双项目”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双项目”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参与到至少两个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中。
这些项目可以是学校组织的,也可以是校外企业或机构提供的。
学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可以锻炼实战能力,了解市场需求,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参与项目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学校建立起一批具有实际市场需求的项目,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双导师”是指学生在项目实践中,需要同时有校内教师和外部企业或机构的导师进行指导。
校内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指导和学业指导,外部导师则主要负责学生项目的实践指导和市场导向。
通过“双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有了外部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创新创业的核心技能,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1. 与市场需求接轨。
通过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使教育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2. 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
通过“双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教育,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项目实践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背景下谈高职院校双导师制制度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本论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背景下,以现代学徒制的理念,依托互联网+平台,探讨高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通过对双导师的构成、导师的选拔及聘任、建立健全导师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建立学生考评机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构建互联网平台六个模块进行研究,探索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效运行“学院、企业、系部、学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互联网+;双导师制
1 双导师的构成
双导师制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业学习期间,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是校内导师,另一位是企业导师。
在新时期简单的双导师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多元化的双导师制,由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共同带队,众人拾柴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双主体的现代育人模式。
2 导师的选拔及聘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应用为主,努力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
为了达到“意见”要求,在推行“双导师制”时,要特别注意导师的聘任工作,要根据“双师”的要求来聘任导师。
对于校内导师要从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教师、过硬的实践技能的实验实训教师、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的辅导员中选拔,而且要求这些老师要有极高的工作热情;校内导师的聘任要从青年教师抓起,对教师从事实训教学要有制度规定,要有意识地让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工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对于校外导师,要从企业行业专家、本专业企业工程师、技师、技术能手、同专业优秀毕业生中选聘,校外导师要具有丰富的生产一线技术工作经验、良好的职业操守、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传道授业意愿[1]。
3 建立健全导师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徒管理办法,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
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学生实习前应参加学校指定的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健康体检。
建立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实
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应由其所在的院系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
评价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过程评价是考核“双导师制”实施的流程、教学方式、课程组织等内容,结果评价是考核“双导师制”实施后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内容。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全面考核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在进行双导师评价考核时,导师在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做出公正的自我评价后,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要根据对方平时的协同工作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与此同时,学校与学生也要参与评价,学校结合两位导师的日常工作情况、学生的培养效果对导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内容进行结果评价,每一位学生结合自己日常被指导的情况,对导师的工作做出评价。
评价合格的导师给予续聘与奖励,不合格的导师予以解聘[2]。
4 建立学生考评机制
在导师制执行中,往往出现一头热的情况,即导师激情高,学生参与度不高,所以要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考评细则,施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企业实习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由导师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校内校外导师依托学校学生管理系统对学生平时表现情况进行打分,在学生毕业前做出“结果评价”,学校将“结果评价”放入学生档案,便于企业选拔人才。
学校将在校期间积极参与表现优异且在企业里成绩突出的毕业生聘为校外导师,从而达到毕业生反哺母校的目的,让学生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受双导师工作性质的影响,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方法不尽相同,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及时调整。
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可根据各自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校内导师可利用工作时间或者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借助于现代通信方式,如电话、QQ、微信、微博等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内容涵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生活上所碰到的困难,心理问题以及思想上的波动等问题,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取得优异成绩,将专业知识学牢、学扎实。
校外导师可来校或利用网络在企业现场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现代通信手段跟学生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涵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践操作、职业规范、岗位职责等方面存在的疑惑,这些疑惑主要是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3]。
5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是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的需求,是一举多赢的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研发体系、市场体系、人事行政体系等带入高校,从“产、教、学、研”四个维度,全面覆盖高校的专业建设、課程建设、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科研成果推广。
高职院校应该与合作的企业制订明确的合作内容与目标,以降低未来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以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合作;应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交流沟通,便于及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价,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要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紧密联结。
6 构建互联网平台
6.1 搭建互联网教学平台
利用网络课程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实时性强等特点,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着力构建教育教学服“云平台”,不断拓展和完善慕课教学资源,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鼓励和支持教师发挥教学、科研优势,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和学分互认等配套管理制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学校将学生的网络公开课学时纳入选修课学时,学校根据学生在网络上的学习时间折算学分,可抵扣选修学分,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
6.2 搭建互联网沟通平台
利用微信、qq等互联网平台搭建师生交流平台,解决导师与学生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问题。
在校生可以利用平台与企业专家和行业能手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校外导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可以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情况,为日后企业选拔人才打下基础。
学生定岗实习后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校内导师的交流,校内导师也可以跟踪掌握学生在外的实习或就业情况。
6.3 搭建学生与导师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可以自主研发或通过第三方开发学生与导师管理系统,将学生日常学习情况与导师履职情况输入系统,后期通过数据分析,对学生与导师进行考评。
另外,学校与企业也可以通过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
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系统及时掌握学生在校综合表现情况,实现家校联合,校企协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家宜,崔晓坤,曾文权.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25):235-236.
[2] 潘淑微,董金新.基于校企合作的阀门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34):217.
[3] 孔德忠,陈志祥.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7,(0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