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影响因素
根据给定资料,概括五大湖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因素及后果
根据给定资料,概括五大湖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因素及后果五大湖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因素及后果可以概括如下:
影响因素:
1.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城市排污等导致湖水中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质恶化。
2.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如河蚌、鳊鱼等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
3.湖岸开发:大量湖岸开发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湖水的流动和自然循环被干扰。
4.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冬季冰层减少、水温上升等,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5.过度捕捞:过度捕捞导致湖泊生物资源减少,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平衡。
后果:
1.鱼类减少:水质恶化和过度捕捞导致五大湖的鱼类资源大幅减少。
2.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湖水中水藻、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湖藻和水华,影响水质。
3.水体富含蓝绿藻:湖水富含蓝藻和绿藻,产生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4.湿地消失:湖泊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湿地生物和鸟类栖息地减少或失去,生物多样性下降。
5.经济影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水上旅游减少等,对当地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湿地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湿地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湿地是指土地与水体交界的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湿地具有独特的气候特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湿地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湿地的气候特点主要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风的因素。
首先是温度。
湿地的温度变化较为缓和,受到水体的调节作用。
湿地一般有较高的水分蒸发散发率,而蒸发过程会吸收大量的热量,降低湿地的气温。
此外,湿地常年有大量的湖泊、河流和湿地植被,这些水体和植被均有良好的蓄热能力,使得湿地的气温较为稳定,夏季凉爽,冬季相对温暖。
此外,湿地常年湿润,水分贮存量大,也增加了湿地的热容量,使得湿地的气温变化更加缓和。
其次是降水。
湿地的降雨量较为丰富,年均降水量往往超过1000毫米,甚至达到2000毫米以上。
这是由于湿地一般位于低洼地区,容易积聚降水。
同时,湿地周围的水体和湿地植被也会增加降雨量,由于植被具有蒸散作用,而湖泊和河流则会加大蒸发的水汽含量,形成湿润的降水环境。
湿地丰富的降雨量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繁殖条件。
第三是湿度。
湿地的湿度较高,特别是在植被茂盛的湿地区域。
湿地植被茂盛,叶面蒸腾强烈,会释放出大量的水汽,加之周围水体蒸发的水汽也较多,使湿地空气中的湿气含量相对较高。
由于湿气的存在,湿地的空气湿度较大,不易干燥,有效改善了湿地周围地区的干旱状况。
此外,湿地的湿度也提供了适合水生和湿生植物生长的条件,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发展。
最后是风。
湿地的风力较强,主要是由于湿地地势低洼,缺乏较为高耸的建筑和地貌阻挡,使得湿地容易受到气流的影响。
湿地的风能有效地带走湿地产生的水汽,促进水分的蒸发和循环。
同时,风还能够带来降水,降低湿地的气温,维持湿地的湿润环境。
然而,强风也可能对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破坏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总结起来,湿地的气候特点主要包括温度较为稳定、降水丰富、湿度较高和风力较强。
湿地影响因素
湿地影响因素湿地是具有独特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的重要自然资源,被誉为“地球的肾脏”。
然而,湿地的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湿地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气候因素是湿地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湿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例如,降水量和气温是湿地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
降水量充足的地区有利于湿地的形成和发展,而气温的变化则影响着湿地的蓄水和水体温度。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可能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其次,水文因素也是影响湿地的重要因素。
水文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湿地水体的供给和排泄,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循环。
例如,水位的升降直接影响着湿地植被的生长和物种的分布。
过低或过高的水位会对湿地植被和动物造成不利影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三,人类活动也是湿地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湿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湿地的填埋、围垦以及水资源过度开发等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影响。
此外,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化学物质的污染也对湿地水质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第四,生物因素也对湿地产生影响。
湿地是一个独特的生物栖息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生物入侵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外来物种侵入湿地,竞争和破坏了本地物种,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失衡。
最后,土地利用因素也对湿地影响巨大。
湿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湿地农业、湿地保护区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湿地生态系统有不同的影响。
湿地农业的发展可能导致湿地的土壤侵蚀、化学物质的渗入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而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有效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湿地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涵盖了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生物以及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
了解和控制这些影响因素,能够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维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
湿地生态系统的地理特征及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的地理特征及保护湿地是指地面地理特征及其特有的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被广泛认为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并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湿地的地理特征与其形成过程和物理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将讨论湿地的地理特征以及湿地的保护问题。
湿地的地理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地形地貌、水体和水文特征、泥沙物质、植被群落及生物多样性。
首先,地形地貌是湿地的重要地理特征之一。
湿地常位于低洼地区,如河口、湖泊和海湾周边等。
这些低洼地区往往容易积水,形成湿润环境。
例如,松花江流域的三角洲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湿地地形地貌。
其次,水体和水文特征是湿地的显著地理特征。
湿地的水体特征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包括水深、水位、水体流动和水体营养状况等。
湿地中的水体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内陆河流、地下水、降水和潮汐等。
这些水体条件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了基础。
第三,泥沙物质是湿地地理特征之一。
湿地通常富含泥沙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来自于河流冲刷、潮汐沉积和悬浮颗粒物等。
泥沙沉积可以促进湿地的土壤形成,提供养分和生境条件,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第四,植被群落是湿地地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的独特环境条件,如水位、水质、光照和盐度等,决定了湿地的植被类型和物种组成。
湿地植被通常由湿生植物和湿适生植物组成,如芦苇、香蒲和水生浮叶植物等。
湿地植被具有重要的水质净化、保持水土和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
最后,湿地的地理特征还表现在生物多样性上。
湿地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不可小觑,各种水生动植物在湿地中繁衍生息。
湿地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吸引了大量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昆虫等物种栖息其中。
这些物种的生存依赖于湿地的地理特征,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反过来影响湿地的稳定性和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湿地的面积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大幅减少,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开发。
湿地的三大要素
湿地的三大要素(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
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1、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物环境,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它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
2、系统的生态脆弱性。
湿地水文、土壤、气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主要素。
每一因素的改变,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水文,当它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
3、生产力高效性。
湿地生态系统同其它任何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
据报道,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平均生产蛋白质9 g m-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
4、效益的综合性。
湿地具有综合效益,它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有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
5、生态系统的易变性。
易变性是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的特殊形态之一,当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时,湿地生态系统演潜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该系统又演化为湿地生态系统,水文决定了系统的状态。
湿地的特征湿地的第一特征:具有水,具有空间数量上不同的水,具有时态上不同的水,具有组成成分不同、性质上也有区别的水。
“湿地”顾名思义是“潮湿的土地”的意思。
潮湿,是指水分。
一般所指的潮湿是指土壤中水分含量的饱和和超饱和状态。
土壤中水分含量的超饱和,最明显的表现为积水,这是土壤及其空隙不能储藏再多水分的表现。
如果地表有一定的倾角和斜度,就不会积水,而出现水的流动,集合而形成径流,它是水分的储存空间不均一造成的。
湿地影响因素
.辽东湾滨海湿地影响因素1. 滨海湿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1.1滨海湿地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来,人们为了经济利益,使大面积的天然湿地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使得天然湿地的蓄水调洪功能、净化污水功能、调节气[1] 候和保护海岸带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将随之减弱。
1.1.1滨海湿地面积锐减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对湿地进行超强度的开发,使辽东湾地区的天然滨海湿地面积锐减。
如大面积的开垦种植水稻、养殖池和开发油田等,已使滨海湿地破碎不堪。
再加上沿海防护堤、闸的修建,从根本上改变了湿地的海陆水文条件, 导致湿地趋于退化。
据了解,辽东湾地区的湿地面积从1986年、1996年、20002222。
781.56 807.55 、kmkm、 922.18 年到2005年分别为km840.82 、km2,占1986 年总面积2005 年盘锦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 140km1986~[2]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和保护现存湿地,及时采取有效的15 %。
措施。
1.1.2滨海湿地环境污染严重。
滨海湿地污染是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湿地实际上己成为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用废水的承泄区。
水质氮磷含量超标,富营养化程度严重,辽东湾地区湿地的污染源主要为河流沿岸的工业排污。
.一是工业排污和区内的油田开发区内的油田生产和农药化肥大量施用,主要污染物为油、酚、汞、铅、砷、氰化物和铬。
湿地污染加剧,赤潮发生频繁,鱼虾几乎绝迹,[2]辽河油田开发使人口增加速由于食饵减少,也危及到迁徙的鸟类。
度更快, 湿地面积缩小, 油田污染加剧, 水质状况恶化, 生态功能降低, 洪水对湿地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二是河流水质、地下水及近岸水域水质污染严重大辽河、双台子河、绕阳河及大凌河是辽东湾区内的主要河流,其大部分处于劣V 类水体,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BOD5- NO、等。
地下水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指标主要有Fe、Mn和石油类。
湿地与水的深度解析
湿地与水的深度解析湿地是指自然环境里地面通常被水淹没或水位变化时常出现水生浮游植物的地带。
它们是水文、生态学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湿地中,水的深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水深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同的湿地环境中,水的深度往往不同,将对湿地内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浅水湿地的生态系统对光线和氧气的需求更大。
植物易生长于浅水域,而在水深较深的湿地中,大量的生物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
水的深度也决定了湿地的生态系统能支持的动物库存量。
仅以充氧气为限的话,水深在1-2米之间是湿地水生动物所允许的最大深度。
当它们进入更深的水域,生物往往会消失或趋于稀少。
其次,水深与湿地对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湿地是一个广泛且稳定的生态系统,可以大大修复污染的水体。
污染物若停留在深水中,常常需要长时间才能降解,对湿地内的生态系统及大区域的环境产生持续影响。
但在浅透水的湿地,生物和微生物可以很快降解污染物,从而清理水体。
不同深度的湿地对水中污染物均有不同的响应;在实际修复污染水域中,需要通过精准的数据来找出不同水深的生态系统的曝光时间,以最大化湿地透析废物的效果。
最后,水深还影响湿地的使用。
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农产养殖、水果种植等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水深对这些利用湿地生态资源的人类活动受限。
对于深水湿地,通常会用于农业灌溉或养殖等人类活动,而浅水湿地则常常被用于旅游观赏、生态环境保护等人们无污染地研究和利用湿地的活动。
总之,湿地水的深度是一个微小但很重要的因素。
了解好湿地水深度,可以更好地研究湿地生态乃至全球生态的变化。
同时,在污染治理、生态旅游、农业灌溉等多个领域中合理使用湿地,需要更好地了解湿地水深度及其对环境、生态系统及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
全球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而全球变化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变化包括了气候变暖、降水模式的改变、入侵物种和人类活动的扩张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总结一些可能的应对措施。
首先,气候变暖是全球变化中最显著的因素之一,而湿地生态系统容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热浪和干旱,这将直接影响湿地的水量和水质。
湿地是由水的存在和自然循环维持的,而气候变暖可能造成水资源的减少和蒸发增加,从而使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例如,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进而影响到高山湿地的水源供应,造成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次,降水模式的改变也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
降水模式的改变意味着湿地的季节性、地理分布和水文特征的变化。
如果降水量减少或降水集中在短时间内,湿地的水位将下降,影响湿地植被和动物的生存条件。
同时,降水模式的改变还可能导致洪水和涝灾的发生频率增加,这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第三,入侵物种也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
全球化带来了物种的迁移和扩散,一些外来物种可能成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入侵者。
这些入侵物种通常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繁殖能力,会与当地物种竞争资源,破坏湿地的生态平衡。
例如,一些外来水生植物可能覆盖湿地原有植物,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最后,人类活动的扩张也是全球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需求,湿地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开发压力。
湿地被用于农业、城市化和工业化等用途,这导致湿地的破坏和面积的减少。
例如,湿地的填埋和排污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湿地的水质和生态系统。
面对这些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包括调整湿地的用途、改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天然栖息地等。
其次,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意识,鼓励可持续的湿地利用方式,减少对湿地的破坏。
人工湿地净污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人工湿地净污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人工湿地净污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湿地是介于水、陆两种生态系统界面的特殊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的基因库"、"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等.它利用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来实现对污染物质的.分解与净化.目前已经有很多有关人工湿地应用方面的报道,但是人工湿地的净污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能够按照人们的要求净化污水,
或者说净化效果不太理想.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湿地的水力条件、湿地的类型、湿地植物、温度、湿地的宽度和面积、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湿地基质及微生物等.
曲军超,QUJun-chao(山东省德州市水利局,山东,德州,253300)。
湿地怎么形成的
湿地怎么形成的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湿地里面生长着很多湿地水生植物。
人们对于湿地的形成都很好奇。
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去看看湿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湿地的形成一、由冰河形成在高纬度地区,许多湿地是由九千至一万二千年的冰河所形成,形成的方式有:冰河消退、融化形成的凹洞和洼地;冰河拦阻河流,经常造成冰河湖;冰河冲刷河谷,造成松软的河床沉积物,形成大且深的湖,例如纽约州的手指湖,以及加拿大地盾的湖泊。
二、海岸低地泛滥海岸湿地经常发生在坡度平缓的沙滩、砾滩、泥滩或是港口、沙洲岛及礁石等具有抵御海浪能力之地区,以及河或溪流的出海口,台湾西部沿岸湿地,大部份皆因此原因所形成;而在某些高纬度地区,因冰河融解,造成海平面上升,也会使内陆湿地渐渐转变为海岸湿地。
此外,有时湿地植物吸附一些沉淀物或沙,渐渐提高湿地的高度,这些有机沉积物可能会形成泥煤(peat),为一种可利用的燃料。
三、河流的侵蚀与堆积许多湿地是位于河流两岸低坡度的泛滥平原上。
河流泛滥平原具有侵蚀与堆积的特性,此特性是由河流下切河床底岩和冰碛物随着河流冲积扇在邻近陆地沉积所造成。
大部分此类的湿地是由低坡度且携带大量沉积物的河流所形成,此类湿地与洪水泛滥有着密切关连。
四、河/海獭筑坝河/海獭在森林附近常因造坝活动形成内陆小型的湿地,在小型森林湿地的形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因人为陷阱的缘故,使河/海獭数目减少,也间接减少了此类湿地。
五、人类活动除了上述原因外,人类也直接或间接地制造了许多湿地环境,但与天然形成的湿地在诸多特性上不尽相同。
大部分人造湿地包括水库(dam)、水田(paddy field)、湖泊(lake)、凹洞(pit)以及因采矿所挖掘的坑洞;或是因道路、灌溉系统、河/海堤及其它建筑工程,造成排水不良的区域,也有可能会演变为湿地。
此外,政府及保育人员也会因保育或污水处理的理由建造湿地。
六、其它过程一些自然力量或因素,也可能造成湿地。
对湿地定义和湿地水文特征的探讨
对湿地定义和湿地水文特征的探讨湿地是指春夏季期的年降水量比较高,降雨量和渗透能力比较低,通常比邻近的其它地区湿度高,却连续具有二次或多次的存留期的地面土壤的地貌,通常具有明显的养分,有高植被,在环境因素有比较稳定的构造及湿度影响。
湿地水文特征是指湿地水体体积、深度、蓄水期等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受到周围地形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环境因素,如气候、渗透能力以及植被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河流、湖泊的影响。
湿地的水体体积大小通常由周围地形、环境因素等因素决定,例如多山地貌中比较容易产生较大水体,但一般而言,湿地水体体积不会太大,除非它们位于河流或湖泊的湖被区域。
湿地水体的深度也受到周围地形、环境因素等影响,湖泊地区或淤积湿地中可能有较深的水体,而其他湿地水体一般都较浅。
湿地水体的蓄水期也受到环境因素等影响,如气候、渗透能力、植被等。
高三地理湿地的形成知识点
高三地理湿地的形成知识点湿地是指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地理环境。
它以地上地下有明显的水分,植被丰富多样,土壤湿润等特点而闻名。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调节气候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湿地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地理因素的关系。
一、湿地的形成过程1. 自然湿地形成过程湿地的形成通常经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积水阶段:湿地形成的第一阶段是积水阶段。
当地面形成低洼区域,水源无法排出时,水便开始在该区域聚集,形成积水区域。
这是湿地形成的基础阶段。
(2)湿地植被的发育:在积水阶段后,湿地开始发育演替。
湿地植被最初以浮游植物和湿地草本植物为主,随着湿地发育,乔木和灌木逐渐形成。
(3)湿地演替:湿地的演替过程通常是由一个水生阶段过渡到陆生阶段。
湿地的演替过程中,植被和动物依次更替,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
2. 人为湿地形成过程除了自然湿地,还有一些湿地是人为形成的。
人为湿地形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式:(1)水库和蓄水池的建设:人类建设水库和蓄水池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水资源、发电和供水。
这些建设往往导致了大片的湿地的消失,但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人工湿地。
(2)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建设往往会导致地下水位的升降,从而形成或消失湿地。
人工湿地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人工调节地下水位和水流量。
(3)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湿地的重要性,因此开始进行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规划。
这些人为湿地的形成以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为目的。
二、湿地形成的地理因素湿地形成的地理因素主要包括水文因素、地貌因素、气候因素、植被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1.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是湿地形成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位和地表径流等。
降水量大、蒸发量小、地下水位高以及地表径流少的地区更容易形成湿地。
2. 地貌因素地貌因素对湿地的形成和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东北湿地多的原理
东北湿地多的原理
东北湿地多的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
1. 地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受北方气候的影响较大,冬季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东北湿地在夏季有更高的降水量,为湿地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大规模的河流和湖泊:东北地区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如松花江、黑龙江、辽河等,以及松花湖、红旗渠等。
这些水体的存在为湿地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丰富:东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也较为充沛。
这使得东北湿地的湿润条件得以维持。
4. 褐土的分布:东北地区主要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地下水位较浅,土壤水分较为充足。
褐土不但具有良好的联结力,还有一定的保水性,使得东北湿地中的土壤保持一定的湿度。
总之,东北地区湿地多的原理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河流湖泊资源,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丰富,使得该地区具备了湿地形成和维持的条件。
湿地生态功能评估分析
湿地生态功能评估分析湿地,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宛如大地的“肾脏”,在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湿地生态功能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一、湿地的定义与类型要评估湿地的生态功能,首先需要明确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海域。
从类型上划分,湿地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等。
不同类型的湿地在生态功能上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二、湿地的生态功能1、水资源调节湿地能够像巨大的海绵一样,在雨季储存过量的雨水,在旱季缓慢释放,从而调节河川径流,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同时,湿地还能净化水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和杂质,为人类提供清洁的水资源。
2、气候调节湿地中的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会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气候。
大面积的湿地还能影响区域气候,减少气温波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
例如,候鸟在迁徙过程中常常依赖湿地补充食物和休息。
湿地丰富的生态环境为物种的进化和基因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4、土壤保持与碳储存湿地中的植物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湿地中的泥炭和有机物质积累能够储存大量的碳,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5、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样本,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生态过程、物种演化和环境变化。
此外,湿地也是开展环境教育的理想场所,能够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三、湿地生态功能评估的指标与方法1、水文指标包括水位变化、流量、水质参数(如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氮磷含量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了解湿地的水资源调节能力和水质净化效果。
湿地
(5)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自然原因:湖泊的沼泽化;其本身就是泥沙淤积的自然 消亡过程。 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的最 直接、最主要的成因。上游地区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和毁 林种粮,使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也加快了湖泊 的沼泽化过程。 影响:①农业生态遭到破坏, 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 率; ②削弱了湖泊对长江的调蓄功能;③破坏了水平衡,改 变了这里原有的水循环方式;④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 的吸收和分解的功能; ⑤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 影响了 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⑥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水生 生物大量灭绝。
A
6.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 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 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 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学案于测评P38 D 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7.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 围湖造田 C 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 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
治理
工程措施
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兴修水库等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原因
自然原因:
1、地形坡度比较大,土层比较薄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并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快,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陡坡开荒,砍林取薪等 使植被遭到了破坏
措施
1、封山育林,保护植被 2、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还牧 3、建水土保持工程 4、实施生态移民 5、采取措施解决农村的生活用能问题
D、②④⑤
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 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与保护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与保护滨海湿地是指海岸线与陆地之间的交界带,包括河口、沿海湾、海岸地带和潮间带等。
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组成的。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演化过程及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谈一下。
一、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演化滨海湿地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它的演化过程和成因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其变化导致许多生态问题和经济利益的冲突。
滨海湿地演化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自然因素天气、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因素是滨海湿地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湿地的演化取决于它所处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
海平面的上升,水流速度的变化和沉积物的积累,都会对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开垦土地、养殖、工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都会对湿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
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滨海湿地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对地球环境、成果丰富,对人类活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维护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
1. 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环境是保护滨海湿地的首要任务,其方法包括处理污染物、限制化工等企业的排放行为,减少养殖养殖养殖养殖养殖养殖等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开展湿地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增加处理污水的能力等。
2. 保护自然环境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决定的,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需要加强对城市、农业、工业等不同场所的环境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监测和管理。
3. 促进可持续利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并不只是要停止破坏生态环境,还要发挥其基本功能,多方面收益。
滨海湿地可进行观赏旅游,发展生态农业、水产养殖等从事农业,通过环保税、水域荫保费等税费管理方式,强化利益相关者企业的责任意识,加助湿地的保护和管理进而增加长期经济利益。
湿地形成原因——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运用
湿地形成原因——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运用湿地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其形成原因涉及到许多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运用。
以下将详细探讨湿地形成的原因。
首先,湿地的形成与水文环境密切相关。
湿地常常位于低洼地区或河流、湖泊周围,因为这些地方容易积水。
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指导下,湿地的形成与水的分布和循环密切相关,水的输入和输出决定了湿地的存在。
比如,河流的泛滥会导致低洼地区积水形成湿地。
同时,降雨和融雪也会向湿地输入水分,维持湿地的水位。
此外,湖泊中的水也可以通过渗漏和蒸发的方式向湿地输入水分,形成湿地生态系统。
其次,湿地的形成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地质活动如断层运动、地壳隆起和地壳下沉等也会影响湿地的形成。
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指导下,地壳运动和地貌变化改变了地表地貌,形成了起伏的地形,使得水分在地表形成汇集和积水的低洼地区。
地壳下沉会导致地表更易于积水,进而形成湿地。
反之,地壳的隆起会让水流更容易排走,湿地也可能会被填平。
再次,湿地的形成与气候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湿地通常位于气候湿润的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有更多的降水和蒸发条件。
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指导下,气候条件决定了湿地的水分供需平衡。
气温的变化会导致湖泊冻结和融化,影响湿地的水量和水位。
植被的生长和开花也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湿地中的植物会影响水文情况,从而影响湿地的形成。
最后,湿地的形成与生物因素也密切相关。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其形成也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植物和动物在湿地中有特殊的适应机制,如吸水植物的根系和水禽的繁殖习性等。
这些生物通过在湿地中生活繁殖,影响了湿地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湿地的形成涉及到许多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运用。
水文环境、地质环境、气候和气象条件以及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湿地的形成。
进一步研究湿地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湿地保护率计算方式
湿地保护率计算方式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然而,湿地的严重破坏和减少已经引起了全球关注。
为了达到有效保护湿地的目的,对湿地保护率进行计算,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湿地保护率的含义、计算方式和影响因素。
一、湿地保护率的含义湿地保护率是指某一时间范围内已受保护的湿地面积占总湿地面积的比例。
它是衡量湿地保护成效与湿地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湿地保护率的计算方式湿地保护率可以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湿地保护率 = 已保护湿地面积 / 总湿地面积× 100%其中,已保护湿地是指经过治理、规划等手段,得到有效保护的湿地面积;总湿地是指特定时期内,某一特定区域内所有的湿地面积。
三、湿地保护率的影响因素1.政策支持:政策的落实对湿地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政策保障较为完备时,湿地保护率往往会相应提高。
2.管理措施:湿地保护必须具体到管理措施,例如湿地土地的规划、水文环境的保护等措施的有效实施,能够对湿地保护率起到显著的促进效果。
3.生态经济效益: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保护并不仅仅是一种环保行为,还往往关系到整个区域的生态经济效益。
具有显著生态经济效益的湿地保护率更高。
4.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意识的关键环节,能够极大地提高湿地保护道德和法律法规意识,同时能够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有更为积极的态度和应对措施。
四、结论湿地保护率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准确计算湿地保护率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湿地保护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影响湿地保护率的因素复杂,要想提高湿地保护率,不能仅仅通过单一措施,而需要全面推动和协调各种因素的发展和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东湾滨海湿地影响因素1. 滨海湿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1.1滨海湿地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来,人们为了经济利益,使大面积的天然湿地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使得天然湿地的蓄水调洪功能、净化污水功能、调节气候和保护海岸带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将随之减弱。
[1]1.1.1滨海湿地面积锐减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对湿地进行超强度的开发,使辽东湾地区的天然滨海湿地面积锐减。
如大面积的开垦种植水稻、养殖池和开发油田等,已使滨海湿地破碎不堪。
再加上沿海防护堤、闸的修建,从根本上改变了湿地的海陆水文条件, 导致湿地趋于退化。
据了解,辽东湾地区的湿地面积从1986年、1996年、2000年到2005年分别为 922.18 km2、840.82 km2、807.55 km2、781.56 km2。
1986~2005 年盘锦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 140 km2,占1986 年总面积的 15 %。
[2]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和保护现存湿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1.1.2滨海湿地环境污染严重。
滨海湿地污染是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湿地实际上己成为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用废水的承泄区。
水质氮磷含量超标,富营养化程度严重,辽东湾地区湿地的污染源主要为河流沿岸的工业排污。
一是工业排污和区内的油田开发区内的油田生产和农药化肥大量施用,主要污染物为油、酚、汞、铅、砷、氰化物和铬。
湿地污染加剧,赤潮发生频繁,鱼虾几乎绝迹,由于食饵减少,也危及到迁徙的鸟类。
[2]辽河油田开发使人口增加速度更快, 湿地面积缩小, 油田污染加剧, 水质状况恶化, 生态功能降低, 洪水对湿地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二是河流水质、地下水及近岸水域水质污染严重大辽河、双台子河、绕阳河及大凌河是辽东湾区内的主要河流,其大部分处于劣V 类水体,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BOD5 和石油类。
地下水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指标主要有Fe、Mn、NO2-等。
另外, 地下水普遍检出B(a)P和石油类污染物, 超标率为7.5%~30%。
[1]由于各类功能区海域多数不能达到相应的海水水质标准,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海域的相应使用功能, 特别是影响了海水养殖、海洋渔业、工业用水及滨海旅游业, 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是海洋生态环境退化, 生物种类减少, 渔业资源衰退近40 年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变化已使渤海渔业生态系统出现明显的结构变化和功能退化。
目前该海域的底层鱼类资源只及50 年代的十分之一, 传统的捕捞对象如带鱼、真鲷等资源, 有的枯竭, 有的严重衰退。
渤海渔业生态系统结构在近40 年间的巨变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
过度捕捞问题早已引起各界的关注, 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始通过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 如设立禁渔期、禁渔场等) 逐步得以缓解,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渤海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传统的鱼类产卵场和育幼场的水质污染严重, 富营养化水平高, 赤潮频发, 已严重威胁了鱼类的繁衍与生长。
锦州湾是渤海中受重金属( 铜、汞、镉) 污染较重的一个海湾。
以底质污染为最重, 污染面积也大, 栖息湾内的不同生态类群的生物对底质污染、水质污染都有程度不等的反应。
80 年代调查时, 潮间带和潮下带底栖动物共采到150种, 90 年代种类有明显减少。
特别是锦州湾的南滩软泥潮间带处于排污口范围, 底质呈黑色,总汞含量比无污染源的老河口泥沙质的北滩潮间带高出很多, 栖息的动物只有8 种。
[1]1.2滨海湿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滨海湿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具体可归纳为海岸侵蚀、海面上升、风暴潮、气候变化、围垦、城市和港口建设、污染、海岸带油气资源开发等方面。
[4-5]其中,人为因素是天然滨海湿地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对天然滨海湿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益严重的影响其自身调节及周边生态机能。
1.2.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滨海湿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变化。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海洋及河流水文条件发生了相应变化, 如河道断流、海水入侵、入海水沙减少、海平面变化等因素, 也对湿地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2人为因素一般情况下,人为因素在湿地退化的过程中起着加速器和倍增器的作用,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改变湿地的水文特征,减少湿地水源补给,增加水分消耗,使湿地退化萎缩,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趋势。
[6-8]一是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与港口建设的快速发展。
辽东湾地区的湿地被盲目开垦,使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
加上油田开发活动, 修建公路、城市化建设、架设输电和井架、石油开采和运输,以及修筑拦海大堤、围海等, 严重的改变着湿地的面貌。
二是环境和水体污染对湿地机能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壮大,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中的残余物及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到湿地中,造成一系列点、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使辽东湾地区的湿地水体受到污染,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结构受到破坏,湿地功能逐渐减弱,湿地系统不断退化。
再有对滨海湿地的石油开采,会给其带来更加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如油田排放的废水、废气以及堆放的固体废物中含有的大量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是滨海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天然湿地面积的快速减小,与滨海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的飞速发展是有关联的。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天然湿地被开垦为稻田、盐田、蟹田或虾池,或者围埂造田、修建道路,湿地植被被破坏,生态功能衰退。
由多样生境类型组成的自然湿地一旦被改造为单一的稻田、蟹田和虾池后,生物的多样性降低,依赖于湿地生存的生物种类将大大减少。
按相关评价标准,湿地面积减少1/20后,生物种类将减少1/40。
诸如湿地鸟类将明显减少,鱼类等水生生物丧失了栖息生存的空间与繁衍的场所,生物种类日趋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湿地自身的生态功能会不断衰退。
[9]2. 滨海湿地保护及开发管理对策为了认真贯彻“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建立积极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体制,促进辽东湾地区滨海湿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由于辽东湾北岸滨海湿地雨水分配不均, 春亏夏盈, 严重影响苇田稳产和高产, 因此, 要因地制宜,修建一些小型水库, 夏蓄春排, 实现灌苇、养鱼、养蟹的良性循环。
鱼塘塘泥可用于培肥地力, 苇田为鱼塘浮游生物提供有机物质, 增加鱼饵。
还可以利用该地区盐生草甸面积大的优势, 大力发展草-牧-稻或草-牧-渔的生态系统[10]。
2.2实现辽东湾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辽东湾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应建立在现代生态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以达到经济效益、杜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依据生境更新与调控的原则,资源开发应遵循“零损失”原则,即资源开发强度不能超过湿地生境更新及恢复的速度,保持生境不存在净损失,根据湿地自然保护的需求,调整、替换和再造湿地,以维持区域湿地的总量平衡或增加。
肖笃宁等提出:应采取与湿地增长方向尽量保持一致的循序渐进的“滚动开发”模式(图3),并使滚动开发的速度低于生境更新、演替的速度[11-12]。
2.3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退田还苇、还草,改良鸟类栖息环境。
过去的过度围垦“开荒”造成了辽东湾湿地面积不断萎缩。
因此有必要通过退田还苇、还草,以恢复和增加湿地的面积。
将一些低洼容易受涝的水田重新改造为芦苇地或者种上其他耐盐碱植物,不仅可以增加该区的水资源涵养量、控制土壤侵蚀,以增强该区蓄洪防旱的能力,还可以为丹顶鹤等鸟类创造更多栖息地。
[2]2.4兴修水利,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水是湿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辽宁是水资源严重匾乏的地区,大气降水是影响辽宁旱涝和水资源总量的决定因素,辽宁的水资源总量有95 %来自大气降水[13]。
从气候条件上分析,兴修水利,留住来水是尤为重要的,通过新建、扩建水库,增加库容,夏蓄春排、以丰补欠实现向自然湿地的人工补水;要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大力开发云水资源;推广生态型用水模式,大搞抗旱方塘工程;要适当减少水田的开发规模,发展水产养殖,多雨年可以养鱼养蟹,少雨年用以抗旱防灾。
逐步建立该区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湿地的生态需水,以减少湿地因缺水而造成的退化。
2.5强化海岸带污染源的综合整治要针对近岸海域污染较重的现状, 强化海岸带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 通过部门间的联合, 加大执法力度。
要严格控制海岸带地区氮肥、磷肥、农药的施用量, 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海域的污染影响, 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达标排放, 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近海水域污染物要实现总量控制。
要根据近岸海域水环境承载能力, 确定陆源各入海河流污染物限排量, 保证辽东湾近海水域水质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97) 中的I 类海水标准, 以保护近海海域水产资源及近海滩涂水生生物资源的生物质量。
[1]2.6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本区自然景观独具特色, 旅游资源尚待开发。
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 以双台子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 以苇场、湿地、海涂、鸟类等为主要内容, 以环境保护教育为目标, 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实现自然保护与区域合理利用的和谐统一。
[3]辽东湾地区滨海湿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充分发挥滨海湿地的资源优势,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加大对辽东湾地区滨海湿地的保护及监管力度,利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宣传湿地保护知识,不断增强人们对湿地的保护意识。
希望通过各级人民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真正的使辽东湾地区的滨海湿地得到好的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1]颜凡尘, 郭志全. 辽东湾湿地主要生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5 .05 .第 5 期 ( 总第 273 期) [2] 江和文,曹士民,迟春艳.辽东湾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辽宁省盘锦市气象局. 0517-6611(2006)24-6570-03[3] 郭宇欣. 许武德.周林蒸.辽东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利用.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3年第4期(第21卷总225期) [4] 谷东起,赵晓涛,夏东兴.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J]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海洋学报,2003,25(1):78-85.[5] 张绪良,夏东兴.海岸湿地退化对胶州湾渔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J].海洋技术,2004,23(2):68-70.[6]丁东,李日辉.中国沿海湿地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23(1)109-112.[7]张绪良,谷东起,李永科,等.胶州湾海岸湿地保护:社区参与原则、方法与程序[J].海洋湖沼通报,2007,4:135-143.[8]刘红玉,林振山,王文卿.湿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004-2012.[9] 高莲凤,张振国.唐山滨海湿地退化影响因素及其保护对策.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2012年[10] 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 湖泊污染防治指南[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收稿日期: 20020913 编辑: 胡新宇)[11]肖笃宁,韩慕康,李晓文等. 环渤海海平面上升与三角洲湿地保护[J].第四纪研究,2003,23(5):237-246.[12] 肖笃宁,李晓文,王连平. 辽东湾滨海湿地资源景观演变与可持续利用[J].资源科学,2001,23(2):31-36.[13]班显秀,王吉宏.辽宁水资源状况浅析[J].辽宁气象,2004(4):27-28.[14]田凤玲,李晓明.辽东湾北岸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利用建议.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1004-6933( 2003) 05-0021-02要查找的文献内容:1.辽宁水资源状况浅谈.辽宁气象,(13要查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