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影响因素

湿地影响因素
湿地影响因素

辽东湾滨海湿地影响因素

1. 滨海湿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

1.1滨海湿地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人们为了经济利益,使大面积的天然湿地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使得天然湿地的蓄水调洪功能、净化污水功能、调节气候和保护海岸带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将随之减弱。[1]

1.1.1滨海湿地面积锐减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对湿地进行超强度的开发,使辽东湾地区的天然滨海湿地面积锐减。如大面积的开垦种植水稻、养殖池和开发油田等,已使滨海湿地破碎不堪。再加上沿海防护堤、闸的修建,从根本上改变了湿地的海陆水文条件, 导致湿地趋于退化。据了解,辽东湾地区的湿地面积从1986年、1996年、2000年到2005年分别为 922.18 km2、840.82 km2、807.55 km2、781.56 km2。1986~2005 年盘锦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 140 km2,占1986 年总面积的 15 %。[2]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和保护现存湿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1.1.2滨海湿地环境污染严重。

滨海湿地污染是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目前我国大多数湿地实际上己成为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用废水的承泄区。水质氮磷含量超标,富营养化程度严重,辽东湾地区湿地的污染源主要为河流沿岸的工业排污。

一是工业排污和区内的油田开发

区内的油田生产和农药化肥大量施用,主要污染物为油、酚、汞、铅、砷、氰化物和铬。湿地污染加剧,赤潮发生频繁,鱼虾几乎绝迹,由于食饵减少,也危及到迁徙的鸟类。[2]辽河油田开发使人口增加速度更快, 湿地面积缩小, 油田污染加剧, 水质状况恶化, 生态功能降低, 洪水对湿地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二是河流水质、地下水及近岸水域水质污染严重

大辽河、双台子河、绕阳河及大凌河是辽东湾区内的主要河流,其大部分处于劣V 类水体,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BOD5 和石油类。地下水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指标主要有Fe、Mn、NO2-等。另外, 地下水普遍检出B(a)P和石油类污染物, 超标率为7.5%~30%。[1]由于各类功能区海域多数不能达到相应的海水水质标准,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海域的相应使用功能, 特别是影响了海水养殖、海洋渔业、工业用水及滨海旅游业, 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是海洋生态环境退化, 生物种类减少, 渔业资源衰退

近40 年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变化已使渤海渔业生态系统出现明显的结构变化和功能退化。目前该海域的底层鱼类资源只及50 年代的十分之一, 传统的捕捞对象如带鱼、真鲷等资源, 有的枯竭, 有的严重衰退。渤海渔业生态系统结构在近40 年间的巨变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过度捕捞问题早已引起各界的关注, 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始通过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 如设立

禁渔期、禁渔场等) 逐步得以缓解,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渤海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传统的鱼类产卵场和育幼场的水质污染严重, 富营养化水平高, 赤潮频发, 已严重威胁了鱼类的繁衍与生长。锦州湾是渤海中受重金属( 铜、汞、镉) 污染较重的一个海湾。以底质污染为最重, 污染面积也大, 栖息湾内的不同生态类群的生物对底质污染、水质污染都有程度不等的反应。80 年代调查时, 潮间带和潮下带底栖动物共采到150种, 90 年代种类有明显减少。特别是锦州湾的南滩软泥潮间带处于排污口范围, 底质呈黑色,总汞含量比无污染源的老河口泥沙质的北滩潮间带高出很多, 栖息的动物只有8 种。[1]

1.2滨海湿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滨海湿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具体可归纳为海岸侵蚀、海面上升、风暴潮、气候变化、围垦、城市和港口建设、污染、海岸带油气资源开发等方面。[4-5]其中,人为因素是天然滨海湿地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对天然滨海湿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益严重的影响其自身调节及周边生态机能。

1.2.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滨海湿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变化。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海洋及河流水文条件发生了相应变化, 如河道断流、海水入侵、入海水沙减少、海平面变化等因素, 也对湿地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2人为因素

一般情况下,人为因素在湿地退化的过程中起着加速器和倍增器的作用,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改变湿地的水文特征,减少湿地水源补给,增加水分消耗,使湿地退化萎缩,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趋势。[6-8]

一是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与港口建设的快速发展。辽东湾地区的湿地被盲目开垦,使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加上油田开发活动, 修建公路、城市化建设、架设输电和井架、石油开采和运输,以及修筑拦海大堤、围海等, 严重的改变着湿地的面貌。

二是环境和水体污染对湿地机能的影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壮大,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中的残余物及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到湿地中,造成一系列点、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使辽东湾地区的湿地水体受到污染,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结构受到破坏,湿地功能逐渐减弱,湿地系统不断退化。再有对滨海湿地的石油开采,会给其带来更加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如油田排放的废水、废气以及堆放的固体废物中含有的大量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是滨海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业的影响。天然湿地面积的快速减小,与滨海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的飞速发展是有关联的。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天然湿地被开垦为稻田、盐田、蟹田或虾池,或者围埂造田、修建道路,湿地植被被破坏,生态功能衰

退。由多样生境类型组成的自然湿地一旦被改造为单一的稻田、蟹田和虾池后,生物的多样性降低,依赖于湿地生存的生物种类将大大减少。按相关评价标准,湿地面积减少1/20后,生物种类将减少1/40。诸如湿地鸟类将明显减少,鱼类等水生生物丧失了栖息生存的空间与繁衍的场所,生物种类日趋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湿地自身的生态功能会不断衰退。[9]

2. 滨海湿地保护及开发管理对策

为了认真贯彻“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建立积极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体制,促进辽东湾地区滨海湿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由于辽东湾北岸滨海湿地雨水分配不均, 春亏夏盈, 严重影响苇田稳产和高产, 因此, 要因地制宜,修建一些小型水库, 夏蓄春排, 实现灌苇、养鱼、养蟹的良性循环。鱼塘塘泥可用于培肥地力, 苇田为鱼塘浮游生物提供有机物质, 增加鱼饵。还可以利用该地区盐生草甸面积大的优势, 大力发展草-牧-稻或草-牧-渔的生态系统[10]。

2.2实现辽东湾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辽东湾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应建立在现代生态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以达到经济效益、杜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依据

生境更新与调控的原则,资源开发应遵循“零损失”原则,即资源开发强度不能超过湿地生境更新及恢复的速度,保持生境不存在净损失,根据湿地自然保护的需求,调整、替换和再造湿地,以维持区域湿地的总量平衡或增加。肖笃宁等提出:应采取与湿地增长方向尽量保持一致的循序渐进的“滚动开发”模式(图3),并使滚动开发的速度低于生境更新、演替的速度[11-12]。

2.3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退田还苇、还草,改良鸟类栖息环境。过去的过度围垦“开荒”造成了辽东湾湿地面积不断萎缩。因此有必要通过退田还苇、还草,以恢复和增加湿地的面积。将一些低洼容易受涝的水田重新改造为芦苇地或者种上其他耐盐碱植物,不仅可以增加该区的水资源涵养量、控制土壤侵蚀,以增强该区蓄洪防旱的能力,还可以为丹顶鹤等鸟类创造更多栖息地。[2]

2.4兴修水利,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水是湿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辽宁是水资源严重匾乏的地区,大气降水是影响辽宁旱涝和水资源总量的决定因素,辽宁的水资源总量有95 %来自大气降水[13]。从气候条件上分析,兴修水利,留住来水是尤为重要的,通过新建、扩建水库,增加库容,夏蓄春排、以丰补欠实现向自然湿地的人工补水;要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大力开发云水资源;推广生态型用水模式,大搞抗旱方塘工程;要适当减少水田的开发规模,发展水产养殖,多雨年可以养鱼养蟹,少雨年用以

抗旱防灾。逐步建立该区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湿地的生态需水,以减少湿地因缺水而造成的退化。

2.5强化海岸带污染源的综合整治

要针对近岸海域污染较重的现状, 强化海岸带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 通过部门间的联合, 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海岸带地区氮肥、磷肥、农药的施用量, 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海域的污染影响, 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达标排放, 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近海水域污染物要实现总量控制。要根据近岸海域水环境承载能力, 确定陆源各入海河流污染物限排量, 保证辽东湾近海水域水质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97) 中的I 类海水标准, 以保护近海海域水产资源及近海滩涂水生生物资源的生物质量。[1]

2.6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本区自然景观独具特色, 旅游资源尚待开发。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 以双台子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 以苇场、湿地、海涂、鸟类等为主要内容, 以环境保护教育为目标, 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实现自然保护与区域合理利用的和谐统一。[3]

辽东湾地区滨海湿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充分发挥滨海湿地的资源优势,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加大对辽东湾地区滨海湿地的保护及监管力度,利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宣传湿地保护知识,不断增强人们对湿地的保护意识。希望通过各级人民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真正的使辽东湾地区的滨海湿地得到好的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凡尘, 郭志全. 辽东湾湿地主要生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5 .05 .第 5 期 ( 总第 273 期) [2] 江和文,曹士民,迟春艳.辽东湾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辽宁省盘锦市气象局. 0517-6611(2006)24-6570-03

[3] 郭宇欣. 许武德.周林蒸.辽东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利用.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3年第4期(第21卷总225期) [4] 谷东起,赵晓涛,夏东兴.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J]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海洋学报,2003,25(1):78-85.

[5] 张绪良,夏东兴.海岸湿地退化对胶州湾渔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J].海洋技术,2004,23(2):68-70.

[6]丁东,李日辉.中国沿海湿地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23(1)109-112.

[7]张绪良,谷东起,李永科,等.胶州湾海岸湿地保护:社区参与原则、方法与程序[J].海洋湖沼通报,2007,4:135-143.

[8]刘红玉,林振山,王文卿.湿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004-2012.

[9] 高莲凤,张振国.唐山滨海湿地退化影响因素及其保护对策.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2012年

[10] 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 湖泊污染防治指南[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收稿日期: 20020913 编辑: 胡新宇)

[11]肖笃宁,韩慕康,李晓文等. 环渤海海平面上升与三角洲湿地保护[J].第四纪研究,2003,23(5):237-246.

[12] 肖笃宁,李晓文,王连平. 辽东湾滨海湿地资源景观演变与可持续利用[J].资源科学,2001,23(2):31-36.

[13]班显秀,王吉宏.辽宁水资源状况浅析[J].辽宁气象,2004(4):27-28.

[14]田凤玲,李晓明.辽东湾北岸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利用建议.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1004-6933( 2003) 05-0021-02

要查找的文献内容:

1.辽宁水资源状况浅谈.辽宁气象,(13要查新文献)

xx湖湿地公园调查报告

xx湖湿地公园调查报告 xxx湿地公园考察 报告 院别: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环境设计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XX年11 月05 日 平西湖场地设计分析报告 一、场地设计总述 场地设计从广义的所指对象来看指对基地内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进行设计;从工作内容上看,

场地设计可以看做是包括用地选择,项 目内容的详细配置,建筑物,交通,绿 化,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布局及交通,绿 化和工程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活动。 场地的构成要素: 1、建筑物、构筑物 通常是核心要素,对场地起控制作用。 2、交通系统 道路、停车场、广场等构成交通系统。主要解决场地内个组成部分之间及场地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是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3、工程系统

指工程管线及工程设施、工程构筑物。 4、绿化 在场地景观营造,植物是及其重要的元素。首先是生态所要求的,二是环境品质即景观性所要求的——使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 5、环境设施 ①公共系统设施(标识、休息、游乐、卫生、交通、照明、商业等) ②景观系统设施(景观小品、雕塑、植物景观灯) 二、平西湖概况 白龟山水库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心市区西南约6公里处的白龟山水库,是一座碧波浩淼的人工湖泊,既有湖的秀姿,又有海的气魄,取名"平西湖",是人们游憩览胜之所。 (一)地理位置分析 平西湖,又名“白龟山水库”,

位于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沙河本干上,大坝位于平顶山市西南郊, 距市心9公里,东经112°50′

至113°15′及北纬33°40′至 33°50′之间,因拦河坝和顺河坝 (副坝)相接处有一白龟山而得 名。上游有昭平台水库,控制区间 流域面积1380平方公里。白龟山水库,因拦河坝和顺河坝(副坝)相接处有一白龟山而得名。 (二)自然状况分析 平西湖坝长1.64公里,高23.6米,顶宽6米。散落在荡漾碧波的十几座沙洲,星星点点,若隐若现,时沉时浮,闪现灿灿银光, 组成有名的白龟沙洲。北岸绿荫丛掩映着工人疗养院,沿湖而建,各式建筑依山临水,风格迥异,颇具水乡风味。 (三)自然资源分析 平西湖周围环境绿化面积 大,湖内鱼类品种繁多,根据对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中国最美湿地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中国最美湿地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作报告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鄱阳湖东岸,江西省鄱阳县境内,规划面积3628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5116.1公顷,占总面积的96.8%。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公园于2008年规划建设,当年批准为国家级试点,2011年9月正式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授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园已成为鄱阳湖生态建设和鄱阳湖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先后荣获“江西省先进湿地公园”、“江西先进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创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现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立足“生态保护”核心,认真履行湿地公园的保护职责,努力打造鄱阳湖湿地保护样板地。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湿地生态资源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首要职责。 1、大力建设湿地功能区。在白沙洲自然湿地展示区,建成了融湿地保护、科普、科研、游学于一体的鄱阳湖湿地科学园,通过修建湿地宣教馆、湿地植物园、鸟类救护站等,开展湿地保护科普宣传。在汉池湖水禽栖息地保护保育区,启动了公园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工程,通过划界立标,加强日常(特别是候鸟迁飞季节)巡护,设立水禽避难所和野外补食点,营造良好的水禽栖息环境,维系湿地生态平衡。在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通过退田还湖和对湿地植被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发挥湿地水质净化作用,减少河流对湖泊水质污染。在珠湖水源湿地保护保育区,

通过对面源污染行为控制、污染源治理、湖面养殖方式调整、周边农村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实现对珠湖水质的保护。 2、严格防治水资源污染。一是环湖建设生态渔村。在公园环湖村庄,启动了“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四大工程为主的生态渔村建设工程。对乡村污水处理采取了“生活污水厌氧池+人工湿地降解+农田灌溉”的三级生态降解模式。二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投资1.2亿元建成了日处理4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5000万元,正在实施公园核心区域污水管网工程,并与城市污水管网并网。对公园较分散旅游项目,采取“分体式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降解”双保险模式进行分散处理。 3、强化湿地生态管理。组建了公园管委会,突出了三大职能:一是管理职能。设立了湿地保护科,主要负责鄱阳湖生态湿地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建设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生态治理工程,监测鄱阳湖湿地生物、水质等动态变化,协调湿地保护日常性工作。二是执法职能。根据《江西省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率先推出“部门委托执法、专业队伍综合执法”模式,成立了综合执法大队,并与公园派出所合署依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行为。三是救护职能。在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成立了珍稀动植物研究与保护中心,并与专业研究所、高校等机构合作,建立鄱阳湖珍禽研究和救护基地,对天鹅、白鹤、东方白鹳、江豚等鄱阳湖国家珍稀保护动物进行抢救性保护。 第二,立足“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两大基本点,牢固树立“保护—利用—提高”的建设理念,努力推进公园多元化发展。近年来,保护与利用并进的多元化发展已成为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主题。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秉承了“保护—利用—提高”

湿地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兰州黄河湿地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以银滩湿地公园为例 摘要: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活动的过度干预导致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功能日益退化。黄河兰州段湿地作为湿地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一定具有典型湿地水文生态系统的所有功能,但对于黄河中上游及其沿岸的生态系统来说,黄河湿地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生态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本文以兰州市银滩湿地公园为例,简单阐述城市湿地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黄河湿地;保护生态;湿地治理 1湿地的功能及其保护的必要性 湿地,即指常年和季节性的沼泽地、泥炭地、盐沼地、江河、湖泊、水库等生物功能明显的水域,其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因而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特征。而城市中的湿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更强大的作用: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分布在湿地区域,除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此外,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对研究环境演化有重要价值(黄河湿地的功能、用途和属性见表1)。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城市的环境调节、资源供应、灾害防治以及人居环境的美化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湿地面积急剧减少,从而削弱了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湿地生物资源及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排向城市边缘的湿地等严重破坏了城市湿地的生态环境,这给城市湿地的恢复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此,能够尽早着手保护生态湿地将对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一个地区开展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2兰州银滩湿地公园概况 兰州银滩湿地公园位于兰州市安宁区银滩大桥北端东西两侧,北纬36°,东京103°。北与北滨河路相连,南邻黄河,东西端均与自然过度的黄河河滩为界(如图1所示)。公园最大宽处约为420m,最窄处约10m,总长度约3km。场地地形变化较大,最大高差约11m,呈北高南低之势。

西安生态文明建设

控制工程(学院)系2014级自动化专业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两课实践调查》报告(论文)题目:关于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 总成绩 评阅人 班级:自动化1401 学号:1443121008 姓名:郭振华 日期:2016年5月30日

关于西安生态文明的建设的探讨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不论广义还是狭义角度,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论文正文: 1.充分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健康管理的消费方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的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的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发展要服从生态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的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的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以“利润最大化”为发展动力,推崇物质享受主义,最终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 2.1资源之利 其一,供水需求有办法解决。西安市秦岭山区面积4900km2,境内有48条河流,通过黑河、李家河、大峪、沣峪、灞河上游五大引水系统建设,再加上几年后将建成的“引汉济渭”工程,基本可以满足西安市2020年前的供水需求。 同时,西安积极开展节约用水活动,2004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经过努力,用水总量由2003年的17.72亿立方米,下降到2009年的15.56亿方米。2010年9月,西安市等全国8个城市被授予首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其二,森林资源殷实。西安市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分别是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分别为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受保护区面积覆盖率达到17.90%。而且,总面积5.79万平方公里的秦岭是西安南麓最大的“绿海”,秦岭72峪,西安段就占据48个,其中35个被定位为生态保护峪口,实行了全封闭或半封闭保护。在周至县境内,即将建成面积639平方公里的秦岭国家植物园,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将达85%以上。除此之外,西安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方式,继续扩大森林资源,增加和恢复林草植被,营造起“绿色海洋”覆盖西安。 其三,科技资源强大。西安高校林立、人才济济、科研院所广布,拥有充足的科技人才和研发力量,为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奠定了稳固的人力保障。此外,由国家批准建立的四区两基地均为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具备开发研制新型清洁、低成本、高效能源的

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修复对策探究

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修复对策探究 21世纪是注重生态文明的新世纪,未来人类生存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也是生态和环境的竞争。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而城市湿地则是城市的守护神。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湿地生物群与其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系统,是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国土资源,是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经济效益。 标签: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对策 1我国湿地生态现状分析 (1)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由于诸多人为原因,我国的湿地面积锐减。近年来,青海湖的湖面面积减少了301.6km2,昔日的鸟岛变成了半岛。目前,鄱阳湖的天然水域面积从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区面积1949-1975年30年间减少了1659平方公里。三江平原直到现在仍然在被大量的开垦为农田。同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被排入湿地,湿地水质遭到极大破坏,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湿地的生态功能日益下降。 (2)城市化对湿地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急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对湿地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水面率逐步降低,不透水面积逐步扩大,导致城市湿地系统逐步消失[4] 。湿地面积逐步减少。同时人口增加,大量的生产生活用水未经处理排入湿地,超出其自净能力,是湿地水体、土壤受到严重污染。据统计,长江每年接受的废水、污水量,是20世纪70年代的3倍。我国沿海地区累计已丧失滨海灘除湿地约119万公顷,有因经济建设占用湿地约100万公顷,也就是说,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被毁掉了。 (3)生态环境变化对湿地的影响。环境的污染、温室气体无休止的排放以及等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变化严重,气候暖干化,冰川消减,风蚀、冻蚀,雪线上升,鼠害、虫害,地温升高,冻土退化,降水减少,草场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都对湿地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干化趋势明显,湿地生态退化不可回避。 (4)湿地保护、社区扶贫经费投入不足,旅游收入分配不合理。投资者和管理者在实现资金回笼的同时,应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对湿地资源进行维护,必要时应对受损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趋势,开发者往往重开发轻保护,很少或几乎不拿出资金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建设,这给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对策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 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

⒈ 自然湿地 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但是并非高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此外,还有雪、 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

我国湿地状况及保护措施

我国湿地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摘要: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湿地的类型丰富,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总面积达六千多万公顷的湿地正在呈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尽管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湿地丧失和退化的速度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各种湿地资源还处于被严重威胁之中。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 关键字:湿地现状保护 引言: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但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和经 济效益,更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湿地面临的着巨大的威胁,本文首先从描述湿地的生态功能,然后提出我国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湿地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解决措施。 一、湿地的含义 狭义: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广义: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湿地公约》中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水域。同时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源不超过6 米的沿岸带水区。 二、湿地的生态功能 1.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 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储存库,人类生产和生活用水除少数来自地下水源外,绝大多数来源于湿地,同时湿地还是补充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但更重要的是湿地具有调节径流、控制洪水的生态功能,对区域防洪,抗旱和减灾,维持区域水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湿地中的沼泽,由于土壤结构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的蓄水性和透水性,被称为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但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在丰水期将降雨、

昆山市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规划方案(一)

昆山市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规划方案(一) 摘要阐述了昆山市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现状,指出其规划设计基本原则及指导思想,并对其整体规划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为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设计原则;指导思想;整体规划方案;江苏昆山 昆山市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位于昆山市西部城区中西地带,西临阳澄湖、傀儡湖(昆山市水源地),由河流湿地与湖塘构成,是长江口湿地与太湖天然湿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的重要地域之一。 1建设现状 公园始建于2001年,2008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约占地177hm2,其中水面58hm2,滩涂面积10hm2。公园建设利用原有的鱼塘、低洼地、荒地,遵循“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湿地开发与保护,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与昆山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自然性。公园规划建设,按大风景、小景观的设计理念造园,尽量减少人工景观,从近自然风景入手,在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基础上,通过改造风景的地形、水体和树木等要素,营造富有江南特色的自然环境。根据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进行功能分区及设施配套,重点建设突出江南水乡野趣的水禽观赏区、湿地保护与展示区等。公园完成前期建设后,经近几年的管理、保护,整个公园以湿地为主题、以水域为中心,形成集湿地保护、展示、科普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雏形,植被茂盛、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特别是野生水禽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湿地景观特征日益明显。园内主要植物品种有57科、98属,共131种;湿地鸟类70余种;水生动物种类丰富,生存状况良好,传统特色水产丰富。 2设计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 设计的基本原则为:高起点,高要求;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结合(功能、景观、生态三结合);突出生态、现代观点;“以人为本”原则1-2]。设计指导思想为:整体性原则;创造自然的生态景观;营造交流氛围,满足市民的游憩;景观的文化、审美意境;植物的乡土性原则。 3整体规划方案 3.1规划背景 根据昆山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西部城市副中心以打造生态居住区为重点,营造一流人居环境。昆山市城市生态公园作为西部城市副中心的一项重要功能,定位为:纳入昆山市城市绿地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的公园。 3.2规划总体目标 规划应用湿地生态恢复、生态重建和湿地水处理等生态工程技术,构建类型多样、格局合理、功能优化的城市湿地自然保留地,保护乡土物种、丰富生物种类,展示、传承江南水乡的湿地生态文化积淀,与城市水源地保护、城市生态休闲紧密结合,创建城市湿地自然保留地、城区水源地复合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模式,形成“城区水源、湿地乐园,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城市湿地景观,奠基山水型生态共生城市。 3.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突出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丰富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环境、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提升城市湿地的生态价值及其公众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生态优先原则:以湿地自然景观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培育及其保护、水源地环境保护为重点,在此前提下,适度规划湿地展示、湿地生态休闲及湿地科普教育功能;长期持续原则:遵循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保障规划的科学性、技术可行性,并从区域湿地保护、城市总体建设的视角出发,促使规划有利于

浅谈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

1 湿地生态系统 1.1 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高度多样性的独特生态系统。《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就是广义的定义, 是为许多加入公约国家接受的定义“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又规定“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m的区域”。 1.2 湿地的类型 像湿地的定义一样, 湿地的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湿地公约》, 湿地的定义将湿地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二大类, 天然湿地又包括海洋/海岸湿地和内陆湿地的2个分支32种, 人工湿地10种。 1.3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境, 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1996年10月《湿地公约》缔约国常委会通过决议, 宣布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系统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以水体及永久性或间歇性处于饱和状态的基质为依托, 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分解、吸收、转化, 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据美国科学家研究, 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价值达4000美元至14000美元以上, 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 (1)生命的摇篮。科学已经证明, 生命来源于水, 所以湿地与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2)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河, 国外的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恒河、帽公河和我国的黄河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直接利用的价值。湿地出产了人类必不可少的直接利用产品, 主要有:水资源、鱼、虾、贝、藻类、莲、藕、菱、芡、泥炭、木材、芦苇、药材等湿地产品, 硼、铿、盐类等湿地矿产, 泥炭、水能等能源、水运等。 (4)间接利用的价值。湿地的间接利用价值范围广泛,如流量调节、防止海水入侵、与地下水的交流、营养物质沉积、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保护海岸, 防止侵蚀、生态功能、景观价值、教育与科研价值等。 2 北京市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目前北京市湿地面积约5万hm2, 其中天然湿地面积3.5万hm2,人工湿地面积约1.5万hm2。已建成野鸭湖、汉石桥、金牛湖、拒马河、怀沙怀九河和白河堡等7个湿地自然保护

湿地公园考察报告

太湖湿地公园调研报告前言: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 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 投资近4亿。由苏州市园林设计院编制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完成,由英美两国 的世界顶级设计师联手设计。充分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现鱼米之乡、江南水乡、刺绣 之乡的特征。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于2010 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 关键词:湿地保护区设计生态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生态 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景区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 基础上,融入观景、人文、休闲和游乐等要素,规划设计了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 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 等七大功能区,全面展现了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景区内五十余座名称造型各异的 桥梁,与五里木栈道蜿蜒相连,错落有致地贯穿整个湿地公园。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 古船、渔矶台、槿篱茅舍、半岛茗茶、客至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让人时而如同打开一册 底蕴深厚的志书史籍,时而又有轻松翻阅风情风物掌故逸兴读物的美妙感觉;而植物知识长 廊广场、濒危植物观察廊、水八仙景 1 区、观鸟亭、湿地栖息岛等景点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科普知识的教育园地,让游客汲取 生态科学知识,提升自然生态的环保理念。 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 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 史称“游湖”。 一、周边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开始高速化,城市在扩张中吞并了原本位于城 市边缘地带的湿地。公园的用地范围是由黄海高程为4m左右的大堤围起的人工鱼塘群,鱼塘 高程在0.8~2.2m之间,属于人工湿地。大小不一的鱼塘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随着多年 的变化,场地初步形成了4种自然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漫滩湿地和沼泽湿 地等。场地的陆生植被以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为主,有极少量的小乔木,可分为6种简单 的群落类型:灌木丛、芦竹群落、野生油菜群落和人工菜地、草本群落、藤本群落以及人工 林。水生植被类型分为沉水植物群、挺水植物群和浮叶植物群。鱼塘中以人工养殖的淡水鱼 虾和螃蟹为主,并伴生螺蛳、贝壳等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总的来说,湿地的现状不容乐观: 围垦过度,湿地生态功能下降;镇区污染治理不到位,对湿地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保障与 管理不力,湿地保护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退渔还湖后,替代产业发展困难。 二、设计形式 太湖湿地公园包括三大景区、两条主轴线,即原生态湿地景区、滨湖特色文化景区、山 屿生态游憩景区及太湖大堤景观主轴线和马山、大小贡山景观主轴线。 在规划设计中,以“大地记忆”——“文脉延续”——“生境培育”为主线,提出七大 湿地功能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 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城市主要干道分布在整个公园的东部和西部, 整个公园分别设置了三个主要的出入口,在出入口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减少对湿地公园环境 的影响。公园内部主要通过人行散步道和电瓶车组织游线。公园设一条3.5m宽的主环路和多 条宽度分别为2.5m、 1.8m、1.2m的二、三级游路,以及各类自然式小游步道。 (见p3规划总平面图)

湿地生态文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关于湿地生态保护与乡村文明建设互动分析报告 学院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关于湿地生态保护与乡村文明建设互动分析报告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现代农业的兴起,农民生活条件显著得到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齐全,农村精神文明焕然一新。为了解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对湿地环保方面产生的一些影响,以滨州市、下洼镇为例,我们通过走访各部门、调查当地村民市民的形式,我们调查了目前滨州市内地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状况,滨州市为保护湿地保护环境而采取的措施及获得的效果,滨州市乡村文明建设的情况及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改变,调查农民或市民对湿地的认知和保护,农民对现在农村建设持什么态度,并针对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湿地乡村文明建设

引言: (1)、调研背景: 积极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响应山东理工大学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赴黄河三角洲实践团”采取问卷式调查,在滨州市、沾化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主要调查的问题是:1、滨州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湿地环保情况,如环境污染,湿地遭到破坏,政府及相关单位为减少此现象发生而采取措施;2在建设乡村文明建设时,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如生活或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不合理,留守儿童逐年增多,空巢老人或孤寡老人心灵孤独等等问题,根据此情况乡镇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2)、调研时间: 2012年7月6日——7月17日 (3)、调研地点: 山东省、滨州市、下洼镇 (4)、团队名称: 赴黄河三角洲实践团 (5)、人员组成: 负责人:韩建勋 小组成员:王玉波、王新、徐钦冉、康洪波、王晶、李红、刘增华、李佳静、马艳艳、张孝荣、于英钊、陈文梁 (6)、调研后所达到目标 1 、根据当地发展实际状况,贴近基层,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使和谐社会的先进理念深入人心。 2 、帮助当地居民学习有关湿地生态环保的知识,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前景如何。 3 、走进湿地保护区,调研当地居民的对湿地环保的认知度,并积极宣传环保理念。

湿地的主要功能

湿地地主要功能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地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地生态系统,湿地地水陆过渡性使环境要素在湿地中地耦合和交汇作用复杂化,它对自然环境地反馈作用是多方面地.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地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具有巨大地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它能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消除毒物、净化水质,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地区域之一,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墒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起着极其重要地作用, 湿地地生态功能 湿地地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调节河川径流和气候等方面.一是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湿地蕴藏着丰富地动植物资源,湿地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地特点,许多地自然湿地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必须地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地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价值地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保存完好地自然湿地,许多野生动物将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湿地生物多样性将失去栖身之地.同时,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许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扰地情况下生存和繁衍.因此,湿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二是调蓄径流洪水,补充地下水.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等方面地功能十分显著,是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地,湿地是陆地上地天然蓄水库,湿地还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三是调节区域气候和固定二氧化碳.由于湿地环境中,微生物活动弱,土壤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十分缓慢,形成了富含有机质地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了固定碳地作用.湿地地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地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了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周边地区地气候调节具有明显地作用.四是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许多自然湿地生长地湿地植物、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把人类排入湖泊、河流等湿地地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和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有益地物质,湿地在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上地强大功能使其被誉为“地球之肾”.五是防浪固岸地作用.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地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地冲击力,防止对海岸地侵蚀,同时它们地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b5E2R。 湿地地经济功能 一是提供丰富地动植物产品.湿地提供地水稻、肉类、莲、藕、菱、芡及浅海水域地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地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地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地造纸原料.二是提供水资源.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地主要来源.我国众多地沼泽、池塘、溪流、河流、湖泊和水库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地水源.三是提供矿物资源.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湿地可以为人类社会地工业经济地发 展提供包括食盐、天然碱、石膏等多种工业原料,以及硼、锂等多种稀有金属矿藏.中国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湿地地地下油汽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地意义重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总结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战略部署和省委“五个湖北”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关系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鄂州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综改示范区,如何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要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资源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独具鄂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市政协高度关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立专题调研组进行调研。几个月来,调研组深入三区实地调研,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座谈研讨,到省直相关部门征询专家意见,并赴广东惠州市、福建三明市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形成调研报告。6月26日,召开市政协七届十次常委会议,专题议政协商,市政府汪继明副市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听取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转方式、调结构、重保护、强监管,为生态文明建

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产业结构有所优化。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关政策措施,生态产业得到一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五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使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比持续下降。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20xx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5。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18个百分点。通过建设一批大型商贸项目,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以休闲观光为突破口的都市农业发展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导方式。 (二)自然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8万亩,森林覆盖率16。1%。全市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7。4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45%。建成沿路(公路、铁路)、沿江(港)绿化带500多公里;建立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8个,面积1。6万公顷;全面推进国土整治工作,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实现了国土整治全覆盖;全市有2300多亩因采矿造成破坏的土地已列入恢复治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实施洋澜湖生态修复工程、开展

湿地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分析

·73· 73 生态·环境 2019年2月2日,第23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应对气候变化。世界湿地日当天中国主场宣传活动首次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自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国际重要湿地达57处,其中香港1处,56处在内地。21个省(区、市)涉及到的56处内地,黑龙江占9处,其余12处为广东、湖北、云南各4处。湿地能吸收有毒物质,能平衡水分,被称之为“地球之肾”。 湿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6%,地球上约20%的已知物种生活在此。湿地作为具备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地球上的人类供应了生活食物、水源及原料,而且在平衡生物栖息地、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1.湿地保护现状 1.1.湿地面积数量逐渐减少 人们为了获取大量生产和生活资料对湿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对湿地的盲目围湖造田、垦荒种粮、城市开发,使水生物种丧失了生存空间、渔业生产种植丧失了发展场所。所以说,肆意占用、改变天然湿地用途,是造成我国天然湿地面积减少及生态功能下降的直接原因。 1.2过度开采湿地水资源 湿地作为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等活动的主要水源地,过度的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极大影响了“地球之肾”的供水能力。部分地区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或从地下取水,严重威胁着这些地区的湿地水文条件,致使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干涸。还有一些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把自然江河与沼泽湖泊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隔断了,又因为挖沟排水,致使湿地不断疏干,导致湿地水文条件变化,湿地质量、数量下降。 1.3过度捕捞、生物多样性受损 当前,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过度的捕捞天然鱼类不仅严重破坏鱼类种类结构,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湿地的 生态平衡,捕捞鱼类日趋低龄化,捕捞鱼类物种日趋单一,严重威胁着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我国许多河湖(如苏州太湖、合肥巢湖等)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已变得十分稀少了。 1.4湿地污染日趋严重 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油气开发漏油,农药化肥污染致使湿地水质污程度染严重。湿地污染不仅使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赤潮发生频繁,鱼虾绝迹,危及到迁徙的鸟类,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局部滩涂成了死滩。天然湿地的日渐污染是目前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许多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破坏生态平衡,湿地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1.5湿地保护格局不够完善 湿地保护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指标,而在我国,湿地保护的空缺还较多,一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湿地,还未全部纳入保护体系之中,湿地保护管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保护对策分析 2.1树立新型湿地环保理念、全民参与共同保护湿地,湿地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湿地保护如同纸上谈兵。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根深蒂固,至今人们还普遍认为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缺乏保护湿地的概念与责任,缺乏对湿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和可持续利用重要关系的一定认识。湿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能得以持续发挥的主要社会原因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地球之肾”不正确的认识和对“湿地利用”的片面理解。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必须从现在开始由娃娃抓起,从小树立良好的湿地保护意识,全民普及湿地知识,让人们逐渐认识到湿地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要知道没有了湿地,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了肾脏,难以存活。树立湿地保护意识,首先要转变不利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传统的资源价值观,且逐步在全社会树立新的湿地环 保理念,且全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 湿地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分析 沈 颖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公用事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摘 要:湿地能吸收有毒物质,能平衡水分,被称之为“地球之肾”。地球上约20%的已知物种生活在占地球表面积6% 的湿地中,湿地的生态功能意义非凡且不可替代。而在目前调查的最新湿地现状中显示,我国的“地球之肾”破坏严重,已经面临绝境。本文通过对我国湿地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保护湿地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湿地;生态;现状;保护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19-25-0073

保护湿地的措施

( 整改措施)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3858 保护湿地的措施Measures for wetland protection

保护湿地的措施 保护湿地的措施 1 法律手段 法律是最有力最强制的措施,湿地治理也应做到有法可依,为了防止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湿地立法刻不容缓,通过有关法律程序,如民事、刑事等等来进行湿地保护,加快湿地保护方面立法步伐。 2 行政手段 制定有关行政部门的湿地保护政策,在湿地生态管理中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湿地监控和功能评价体系,对已有的湿地进行长年的追踪测定和调控,并且强制执行湿地保护政策,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 湿地污染要防治、治理统筹兼顾 湿地管理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湿地污染主要来自工农业的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要严格加强对城市排污场所的管理。严禁在湿地附近进行大型农业生产、建设重污染工业园,已建的工业基地要强行迁走。对已经污染的湿地,通过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退化或者消失的城市湿地进行修复或者重建,逐步恢复湿地受干扰前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最终达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严

格做到治理和防治统筹兼顾。 4 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开发先进的湿地污染治理技术,做到高效治理,低成本治理。贯彻执行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运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来解决湿地结构可持续性、功能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5 宣传教育方面 实施湿地保护教育,普及湿地知识,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让更多群众参加到湿地保护中来。 我国的湿地保护措施虽然很全面,但是一些细小的因素也不能忽略,不然还是会影响到湿地的安全的。我国湿地破坏主要是在持续大量开垦和不合理开发湿地,使自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水环境恶化,盲目排干湿地、过度取水调水、排污等,导致湿地功能退化甚至丧失。掠夺性开发利用湿地野生生物资源,引起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加速。要想彻底的做到湿地不受破坏是难上加难的。我们只有提高了人们的素质,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湿地对我的的生活我们的栖息地是多么的重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湿地的破坏,要开发出新资源来替代湿地里的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做到这步还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做到减少破坏。从而得到更完善的保护。并且要更健全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国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多地少,对耕地和粮食的巨大需求迫使人们对湿地排水造田、围湖造田,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人们无节制地向江湖湿地排放废污水,使湿地生态和服务功能退化,湿地保护面临严峻形势,主要问题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及其特有的制度建设,造成了以疯狂追求利润为目标,以残酷竞争为手段,以鼓励消费和奢侈浪费来维持生产规模,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维持社会繁荣。长期以来,人们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主宰,并在人定胜天的指导下肆意地向自然索取和破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耗竭,生态系统的退化,环境污染的加剧,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并使得社会冲突和不稳定因素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生存发展问题,引发了深刻的反思。 中国是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地方也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生态文明是一种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法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一般来说,生态文明包括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文化4方面内容。以发展经济为主的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强调发展模式的转型,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制约因素,着眼于建立稳定、和谐、高质的生态环境体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体系;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直接表现,推进生态人居建设,努力建设优美舒适、协调和谐的人居环境;生态文化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保证,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以及管理体制。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复杂的结构和生态过程,以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自然或人工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温家宝总理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可持续经营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生态文明的创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林业建设工作正在扎实推进,取得了很好成绩。林业建设是一个包括育种、造林、抚育、利用等一系列林业技术,以及政策、法令、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复合系统工程。为使这项工程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本文就以下5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一)把林业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 作为区域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解决水、土壤、生物多样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通过3个要素的耦合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应当把林业建设纳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中。 (二)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育林和造林工作 中国地形复杂,生态系统多样,呈现出物种丰富、类型多样的森林植被。对现在保存的天然林和珍贵物种的保护,应是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对于造林工作,应因地制宜,效法自然。要充分综合考虑造林区域的自然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