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复习课程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一、选择1、环境日:6月5日2、BOD:生化需氧量3、COD:化学需氧量二、填空1、环境管理的分类:(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3)专业环境管理(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3)环境技术管理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4、“三同时”制度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8、限期治理对象:(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9、环境保护法概念三、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环境管理复习资料
1、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存在问题。
2、环境管理学:是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以及技术依据的科学。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由自然力引起,如地震、火山、龙卷风、海啸等;(2)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种情况。
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环境外部性→生产技术问题。
4、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目的首先是改变人类自身一系列思想观念,其次是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以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的环境,减少甚至消除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持久、和谐地协同发展。
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5、三大主体作用:(1)政府:主导性力量。
制定环境发展战略、设置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
(2)企业:企业环境管理既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重要和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3)公众:公众将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发挥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6、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3)伦敦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4)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5)熊本县水俣病事件(甲基汞)(6)富山地区痛痛病事件(骨痛病)(镉)(8)四日市哮喘病事件(SO2、烟尘、重金属粉尘)(8)爱知县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7、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8、可持续发展的特点:(1)持续性原则: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保证。
(2)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状况。
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
环境管理学复习提纲2011级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第⼀章绪论第⼀节环境管理问题与环境管理⼀、环境问题及其产⽣根源:在于⼈类社会的⽣存⽅式和发展⽅式的选取不当(p6、p10-11)。
⼆、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7)第⼆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环境管理思想与⽅法的演变(p26-28)⼆、环境管理学和特点(p29)本章重点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的根源;掌握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第⼆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考试不要求)第三章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p17)⼆、环境管理学的内容(p31-32)本章重点理解政府、企业和公众作为环境管理主体和对象的重要性。
掌握按环境物质流划分的环境管理内容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法第⼀节什么是环境管理的政策⽅法⼀、何谓政策?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管理的政策⽅法?(p75)⼆、环境管理政策⽅法的分类(p75)第⼆节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法⼀、法律⼿段法律⼿段的基本特征、基本内容、中国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p80-82)⼆、⾏政⼿段⾏政⼿段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p83-84)环境执法——⼀种特定的⾏政⾏为环境⾏政执法(以下简称环境执法)是指国家环境保护⾏政机关的执法机构以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为保证实现环境保护⽬标、保护⽣态环境以及公众健康⽽实施的监督检查、⾏政处罚以及⾏政强制等⼀系列⾏政⾏为。
环境执法有别于⽴法、司法⾏为,是由国家⾏政机关实施的⼀种⾏政⾏为。
其表现形式多样,如监督检查、奖惩、强制等。
环境执法的主要依据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件以及环境标准,其执⾏程序要受⾏政法、⾏政程序法的限制。
环境执法由于是⼀种特定的⾏政⾏为,因此往往会由特定的⾏政机关中特定的机构和⼈员执⾏。
三、我国当前⾏政法律⼿段的障碍分析1、法律法规⽅⾯的障碍2、体制⽅⾯的障碍3、能⼒障碍四、改变局⾯的对策?1、⽴法的完善2、政绩考核体系的改⾰3、规划环评4、改变环保部门的地位5、其他做法:例如:企业环境信⽤评价办法企业环境信⽤评价办法(试⾏)(征求意见稿)/doc/95cca05df78a6529647d538b.html/gzdt/201309/W020130929477222010223.pdf⼴东省的重点企业环保信⽤管理●⼴东省环境保护厅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管理办法(粤环发“2010”62号)●/doc/95cca05df78a6529647d538b.html /wrygl/xy/●/doc/95cca05df78a6529647d538b.html /zwxx_1/zfgw/shbtwj/201011/t20101118_115501.html第⼆条实施环境保护信⽤管理的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或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的污染源,主要为燃煤燃油⽕电⼚、城镇⽣活污⽔处理设施、⼯业园区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电镀、造纸、印染、制⾰、化⼯(含⽯化)、建材、冶⾦、发酵、危险废物综合利⽤和处理处置等重污染⾏业的企业,以及国控重点污染源。
环境管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管理学复习大纲名词1、循环经济:2、环境问题3 、共赢原理4、环境生产:5、清洁生产6、废弃物7、产业活动8、环境废弃物:9、ISO14000标准环境管理体系:10、全球环境问题:11、界面:12、城市环境管理:13、政府产业环境管理:14、生态城市:15、环境管理信息系统:16、环境标准:17 二次污染18、个体行为:19、环境质量2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21、可持续发展22、生物多样性23、固体废物:24、环境管理学25、环境管理:问答1、针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借鉴其他国家的环境管理谈一谈你对我国环境管理的认识。
2、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3、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是什么?其中哪一个是核心政策?4、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意义与作用?5、农村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应如何解决?6、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7、农村环境的特点以及管理落后的原因?8、ISO14000的特点?9、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0、流域环境问题以及管理的基本原则?11、什么是三种生产?在管理中有什么作用?12、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三个方面的特征。
13、我国政府对行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4、什么是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有几级几大类?15、分析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6、试述固体废物具有潜在性、长期性、灾难性的危害特点。
17、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18、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哪几个方面?19、为什么说固体废物具有资源和废弃物的相对性?20、土地资源的特性是什么?21、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有哪些?22、我国目前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有哪些?原因何在?23、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的应用主要有哪些?24、简述冲突协同原理的内涵?25、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26、分析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
27、什么是清洁生产,其内容有哪些?28、从环境管理学和城市管理学的角度,谈谈你对生态城市的理解。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 精品
环境管理学复习材料主要内容❖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基本历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环境管理的对象与内涵❖环境管理的性质、特点与类型❖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进1 环境的基本概念1.1.3 环境的重要性1.1.4 三类环境观❖畏惧自然、崇拜自然❖无视自然、主宰自然❖重视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Nature for people❖Nature and people❖People in the nature❖People for the nature1.2 环境质量2 环境问题2.4 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海岸地区(孟加拉、中国沿海、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被淹没;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海啸,飓风,台风等。
2.5 我国十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垃圾围城❖水土流失❖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缩小❖耕地资源逐年减少3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行动3.1 认识❖1968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夫人《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米都斯《增长的极限》❖1987年布伦特兰《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3.2 行动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1971年绿色和平组织成立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87.9.16《蒙特利尔议定书》,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2.29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997年,制定了《京都议定书》20XX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4 环境问题的根源消费观:物欲主义5.2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6 环境管理的对象、任务与内涵6.2 管理的主体和对象2、管理的对象●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分类:政府内部行为、国内行为、国际行为●政府行为内容:公共事业服务;一般的商品和服务(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调控与干预●企业行为:●行为分类:生产经营活动;获得利润的活动;自我调整活动●行为内容:资源消耗者;污染主要制造者和治理者;保护环境的承担者●公众行为:公众调控自身行为;政府调控;企业调控6.3 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6.4 环境管理的内涵➢6.4.1 管理的核心:限制●6.4.2 管理的范畴:次生环境问题●6.4.3 管理的内容6.4.3 管理的内容❖按管理领域划分管理领域:管理活动落实到自然环境的地方和人类活动的方面落实到自然环境的地方:水、土、气等落实到人类的产业活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落实到人类活动区域:农村、城市、流域等落实到管理主体上:政府、企业、公众环境管理❖按环境物质流划分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四大领域(2) 微观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环境管理学重点
环境管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管理的主体(课本P17-P23):①政府:作为社会公众事务的管理主体,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工作: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立必要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规划、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参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
②企业:企业环境管理的第一层次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众要求;第二层面的要求,承担环境管理在内的社会责任;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做到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保护环境。
③公众:是环境问题的最终承受者,也是环境管理的最终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2.环境管理的对象(课本P17-P23):①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考虑: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施政法制化。
②企业:企业自身加强环境管理;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调控;公众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督。
③公众: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政府加强对公众环保教育;企业提供绿色产品引导公众。
3.环境管理的内容(课本30-32):4.①按管理领域分:其主要内容为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以及水体、大气、土壤、噪声、辐射等污染物的管理;5.②安环境物质流划分: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6.环境管理思想方法演变(课本P26-P27):①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意志力污染为主要的管理手段②把环境管理做诶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③把环境管理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已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三原则(课本36):①持续性原则②公平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2.物质运动层次的三个子系统(课本42):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环境生产子系统。
3.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课本43):4.三生共赢原则(课本68):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精选环境管理学复习题159页精美管理课件ppt资料
Fresh Water 淡水
EUROPE
ASIA
AFRICA
OCEANIA
N. AMERICA
全世界约有1/3的 人生活在中度和高 度缺水地区,在这 些地区的淡水消费 量超过可更新水资
源总量的10%。
S. AMERICA
对世界上许多贫困 国家来说,威胁健 康的环境因素主要 是饮用未经处理的 水。
政策反应:
价值观 :自然资源无价的 ,共有物
为
的
基 本
科学观:注重科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观
不顾其社会效益,尤不注意其环境效益
念 消费观 :《21世纪议程》不适当的消费
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
流通
加工
人
加工
类
消费
消费
社索
会取
索 取
索 消费 弃
弃
取
置
置
弃 置
自
50万年
原始文明时代
然
5000年
环
农业文明时代
境
1 生存 2 发展 3 可持续发展
1 农业文明阶段 2 工业文明阶段 3 环境文明阶段
人类则因破坏和毁灭自 然,导致了资源短缺、 能量枯竭、环境污染、 人自类然将,自以自己异己化为于中大心,生危态机破。坏等自己的生存 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 志对自然界中 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
根 最终使自然界走向退
化毁灭。
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
EUROPE
ASIA
AFRICA
OCEANIA
N. AMERICA
物种减少与灭绝
目前认为: 12%鸟类,24%哺 乳动物面临绝迹 危险。
S. AMERICA
政策反应: 1 开始出现
[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期末重点
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及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不包括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等引发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发展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其性质和表现形式不同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固体废弃物堆弃从性质上分有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二次污染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矿藏衰竭问题从介质上分有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从产生的原因上分有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从地理空间上分有局地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选取不当。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能力的巨大增长和自然有限的资源再生和废弃物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
环境外部性理论:环境问题是单个生产厂商将环境成本转嫁个社会的结果。
由于将环境资源作为可以自由取用的公共物品,因此生产厂商无需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环境资源支付费用,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没有将环境成本包括在内,而是转嫁给社会,转嫁给政府,从而使这部分成本外部化。
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寸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最终是自然界走向了退化和毁灭,反过来人类则因破坏和毁灭自然,导致了资源短缺、能量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自己的生存危机。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最基本形态是物质流动。
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
工业文明物质流动:索取→加工→流通→消费→弃置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环境科学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学科,以环境学为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管理科学为主要分支学科(环境管理科学:利用管理手段调整预防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1探索自然环境演化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 4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类健康与生物的影响 5 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6 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环境管理的目的与任务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有三个层次: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二是社会行为层次;三是在人类社会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根本目的: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自然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环境管理重点知识复习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1)广义上: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2)狭义上: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管理的概念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4、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环境管理对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1)政府决策的科学化;(2)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参与;(3)政府施政的法制化。
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有:(1)从环境中索取各种自然资源,直接改变了环境的结构,进而影响到环境的功能;(2)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原材料能够转化为产品,其余的很大一部分都将以废物的形式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1)推行清洁生产,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等。
(2)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制定恰当的环境标准,实行各种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积极性的政策,创造有利于企业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加强对有优异环境表现的企业的嘉奖。
(3)公众积极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公众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公众个体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
公众(个体的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1)在对消费品进行必要的清洗、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生活垃圾的形式进入环境。
(2)在运输和保存消费品时使用的包装物也将成为废物,它们同样以生活垃圾的形式进入环境。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教程文件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
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选取不当。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及任务(一)环境管理的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
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指导和培育环境文化,使人与自然和谐——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第二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见作业题的点评)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基本原则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及设法将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
1987年至今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1.内涵: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也可以称为是人类行为的组织学。
2.特点:(1)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2)复杂性、综合性的科学(3)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本章重点➢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掌握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了解,考试不要求)第三章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第一节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一、环境管理的主体:广义地说是指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和相关方。
环境问题的形成源自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政府、企业、公众,因此环境管理的主体也是这三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31
6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时期 史前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 明
生产模式 经济发展 特征
从手到口 采食渔猎
简单技术 和工具
机械化生 产
高科技
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 协调经济
人与自然的关系
依附自然、对环境无 破坏、干扰 半依附,环境缓慢退 化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严重 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协 调发展
外光形成浅蓝色烟雾1955年400 苯作脱臭中的载体,混入米糠油中
多人死亡。
,生病5000多人,16人死亡。
• 1948.10.26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84.12.3印度博帕尔事件:美国联
:二氧化硫6000人生病,17人死 合碳化公司农药厂储罐爆炸,死亡
亡。
人数近两万。
•
1952.12伦敦烟雾事件:二氧化 • 硫5天内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
3.中国的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 大气污染严重
➢ 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 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
➢ 2004年对342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61%的城 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居住标准。
➢ 全国近三分之一国土监测到酸雨污染。
2020/5/31
9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情况
▪ 全海域共发现赤潮96次。
– 垃圾围城现象普遍
▪ 2004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3.4亿吨
,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堆积,其中有害有毒
废物约占5%,安全处置率低下,危害很大
。
2020/5/31
11
我国废水排放情况
500
废 480
水 排 460
放 量
440
/ 420 亿
吨 400
380
2000'
2001'
1986.4.26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乌克兰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
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
• 1986.11.1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 1953-1956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 件:氮肥厂汞,形成甲基汞,
瑞士某化工厂失火,硫化物、磷化 物,使河“ 死亡”20年。
1004人死亡。
2020/5/31
8
第二节 环境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发展
一、环境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环境管理方法的演变
2020/5/31
2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 环境 – 概念 – 特征
• 环境问题 – 概念 – 产生与发展 – 中国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2020/5/31
3
(一)环境
1.环境的概念 根据《环境科学大辞典》,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
2300
二 氧 2200
化 硫 2100
排 放
2000
量 /
1900
万 1800 吨
1700
2000'
2001'
2002' 年
2003'
2004'
2020/5/31
10
– 水域污染问题突出
▪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七大水系412个
重点监测断面中,近60%低于III类水质要求
,其中太湖、巢湖、滇池水质均为劣V类。
2002' 年
2003'
2004'
2020/5/31
12
(2)生态破坏极为严重
•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2002年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
二次遥感调查结果,全国水土流失占国土总面积的
37%,全国沙漠化面积等于一个新疆。
• 森林锐减:2000年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第五次全国森林
资源清查资料,全国森林覆盖率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污染损失占GDP的5-10%,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
失为环境污染损失的两倍以上。
2020/5/31
13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1.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 人口膨胀带来的压力
•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一方面对可再生资源
的开发速度超过了开发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补 给再生速度,对不可再生资源加速其耗竭的速度。 另一方面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不重 视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
•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4
2.环境问题产生的观念根源
• 人类思想、基本观念 • 发展观 • 伦理道德观 • 价值观 • 科学观 • 消费观
2020/5/31
15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
(一)环境管理的定义
• 《环境科学大辞典》
• 叶文虎
– 《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 朱庚申
– 《环境管理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
2020/5/31
16
1.《环境科学大辞典》的定义:
的61%,人均蓄积量只有世界1/8。近10年间,我国
森林面积减少了23%。
• 生物多样性减少:近50年来,中国约有10余种动物绝
迹。如1962年野生麝共有18万只,目前还不到2万只
。
(3)生态环境代价巨大
• 世界银行在1997年21世纪中国环境报告中指出,中国
每年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241亿美元,可计算的环境
环境管理与规划
• 参考教材:刘利,潘伟斌 编著.环境规划 与管理.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6.7,26元
• 课件下载:上海理工大学-城建学院-环 境工程系
• 考核方式:闭卷,名字解释、填空题等。
2020/5/31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 三、环境管理学的内涵和特点
2020/5/31
7
20世纪的十大环境公害事件
• 1930.12.1-12.5月比利时马斯河• 1955-1972日本富山县骨痛病事件
谷烟雾事件:烟尘一周内有60多 :镉,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
人死亡。
缩短等。
•
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洛杉矶光化• 学烟雾事件:汽车碳氢化合物紫
1968.3日本米糠油事件:北九州、 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时用多氯联
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 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 基础,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 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也称为环境基质。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 要素。
2020/5/31
4
(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 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 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 问题。 按产生的原因: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后者可分为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 按照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土壤等。 按照地理空间:区域、全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