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d3728fd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9.png)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如何进行化学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结果等。
5.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事实是唯一真理。
5.通过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和观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放热、吸热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73ca30b52acfc789ebc9e0.png)
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师寄语: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要善于归纳、勤于温习,初学以记忆为主【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4. 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课前预习】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
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课堂探究】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1)以上五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预习中列举的例子进行正确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
(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其他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3.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你的收获:【有效训练】1.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激凌融化B.苹果腐烂C.玻璃打碎D.海水晒盐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 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4.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5.人类需要能量。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9c13b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d.png)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模糊,对物质性质的描述不准确,实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此外,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善于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则对理论知识更感兴趣,善于思考和总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通过课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
2.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ed55d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65.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课程名称】:化学【教材版本】:人教版【课程年级】:九年级上【课程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2.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3. 理解化学反应的符号方程式的意义,并能够通过平衡反应方程式来描述化学反应过程。
4. 学会用实验方法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5. 了解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6. 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并学会用电解质进行电解水。
【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讲述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验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物质进行热度传导的实验,引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主题,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
二、引入化学反应(10分钟)1. 教师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比如说化学反应中发生物质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等等,并用实验吸收和放出热量的现象来引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2. 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几个化学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反应的特征。
三、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建立(1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引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概念,讲解如何建立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如何平衡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判断化学反应类型(1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判断反应中酸碱的含量,然后作出相应的实验;让学生借助实验结果来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类型。
五、电解水(1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和区别,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如何利用电解质电解水,实现水的电解。
【教学效果评估】:1.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2. 课堂讨论。
3. 课堂小结。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021f3e08a1284ac95043ca.png)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1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
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5.教学设计框架教学设计流程一、物质的变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1c4f0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0.png)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一、知识要点
1.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用化学式描述物质的组成;
3.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
4.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5.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物质分类方法和概念的理解;
2.对物质组成进行化学式描述的能力;
3.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课时安排
本单元分为3个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1.物质分类方法和意义
2.化学式和元素符号的概念
3.实验观察物质性质
第二课时
1.物质变化的分类
2.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实例
3.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三课时
1.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方法
2.化学反应的参量的关系
3.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资源
1.PPT课件
2.实验手册
3.模型演示
六、教学方法
1.讲授
2.实验
3.模型演示
七、教学评价
1.实验报告
2.练习题
3.课程总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85cfdc7cd184254a353561.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教材第一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是学生走入化学世界的第一步。
本课题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常见事例出发,通过老师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学会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学科,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是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
如何将生活中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重点。
同时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归纳能力不足,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让他们敢于张嘴,也是一个挑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化学变化那些是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四、教学重点、难点(1)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2)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五、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学生动手进行试验探究,进行讨论分析,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深层次的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试验仪器与药品等七、教学过程【引入】魔术“大象牙膏”实验,将过氧化氢溶液、碘化钾、洗涤剂混合,学生看到大量泡沫像牙膏一样喷涌而出,特别震撼,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生锈了,纸燃尽后就成了灰,一到秋天,大量树叶发黄,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他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ce225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05.png)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介绍。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4.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教学难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等,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知识讲解】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介绍。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案例分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置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RJ上册教案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RJ上册教案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7493a2c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5.png)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变化与性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赠送)一、情景导入世界上有上千万种物质,它们有的坚硬有的柔软,有的通透有的斑斓,有的可以燃烧,有的却有剧毒……观察身边的物质,它们都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二、合作探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物理性质【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些简单介绍。
【阅读教材】了解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小结】(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拓展】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上一课时学习的实验1-1(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等。
【拓展】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演示】实验1-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讨论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问】由上面实验总结出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小结】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b65c8a27284b73f3425093.png)
课题名称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教材第一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是学生走入化学世界的第一步。
本课题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常见事例出发,通过师生合作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学会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与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的研究方向。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化学学科素养。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分以及联系。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教学难点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实验仪器与药品等。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过不久后,我们就会看到它生锈纸燃尽后就成了灰,冬天下雪的时候,你发现放在外面的水变成了冰,铁丝轻轻一折,它就变形了。
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他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奥秘。
学生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二、化学变化和物教师提问你能让这几张纸做怎样的变化?教师提问我们让纸做了这么多变化有何不同呢?你能把这些变化分类吗?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像撕碎纸片这样的没有新物质的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纸燃烧,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教师提问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呢?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撕碎纸片、揉皱纸团、折叠纸片、燃烧纸片等。
撕碎纸片、揉皱纸团、折叠纸片都没有生成新物质,而纸的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现象。
理变化。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演示实验胆矾的研碎取少量胆矾放在研钵内。
用研碎观察变化。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2024)上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2024)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545ec3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4.png)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 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 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解析】A.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不一定生成新物质。水加热变为 水蒸气就是物理变化,故 A错;B.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 一定是物理变化,如碳酸钙加热生成两种新物质氧化钙和水,是化学 变化,所以不能以变化是否需要加热来进行判断;发光放热是一种现 象,不应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依据,如电灯发光放热时并不生 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D错;C选项明确了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 的气态,所以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生着变化。例如,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食物在酷热的夏 天易变质、钢铁在风吹雨淋中会慢慢生锈。我们每天都生 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认识物质变化,对于了解自 然现象至关重要,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会观察实验很重要
1、实验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实验中:反应条件(加热、点燃等); 现象(发光、生成沉淀或气体、发热等) 3、实验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D )
A、镁条燃烧 B、铜片受热 C、火箭升空 D、糖溶于水 【解析】A、镁条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 变化. B、铜片受热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铜生成,属于化学 变化.C、火箭升空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糖溶于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D.
序号 物质
现象
无物质生成
1-3 蓝色的胆 有蓝色沉淀 蓝色的氢氧化
矾溶液 生成
铜沉淀
有
实验1-4: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42559a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2.png)
一、案例背景
本次优秀教学案例的主题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该章节内容涉及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质的基本特征,以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九年级上册的化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物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本章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及科学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物质变化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的定义、化合物的组成等,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特征。
2.通过PPT展示物质的分类图解,引导学生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基本分类。
3.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变化类型。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5.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4.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202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
![人教版(202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3769b3e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e.png)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作用。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变化的观念,认识到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同时理解变化中的平衡和稳定性。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建立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前解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性质的分类还需要系统学习。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4.能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五、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和药品,如蜡烛、镁条、稀盐酸、石灰石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成水、铁生锈、木材燃烧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展示了很多变化,你们能说说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首先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物质的变化。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物理变化的概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玻璃破碎等。
讲解物理变化的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3f55d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e.png)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54104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9.png)
3. 合成反应: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4. 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如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5. 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元素取代另一种元素的化学反应,如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物质变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物质是如何变化的吗?这些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展示一些关于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物质变化的魅力。
简短介绍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练习】(5分钟)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分析】(5分钟)
分析一个生活中的化学变化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ee1ccc524de518964b7d67.png)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能够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教学难点】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准备】仪器: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药品: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观察生活中的变化“水的循环”、“金属锈蚀”、“食物变质”“燃烧和爆炸”。
让同学们思考,这些变化有何不同,引入新课。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进行实验。
今天我们就先来仔细观察实验,看看物质是怎样变化的。
接着演示课本实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演示]实验1:水沸腾。
有大量水雾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胆矾的碾碎。
请同学们观察现在并尝试描述现象。
[回答]1、有大量水雾产生,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2、块状的蓝色固体变成粉末状蓝色固体[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有没有其他物质产生?[回答]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这种变化我们就把它叫做物理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实验]实验3:演示实验胆矾溶于水,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4:演示实验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
请同学们观察现在并尝试描述现象。
[回答]3、产生蓝色沉淀。
4、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征?有无其它物质生成?[回答]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 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判断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的“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实验及装置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水的沸腾
液态的水 液态沸腾时生成水蒸
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
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无
2胆矾研碎
块状的胆矾
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成粉末
粉末状的胆矾
无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
颗粒状石灰石等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现象
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发生
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发生 实例
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灯泡发光、海水晒盐、碘升华等
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等 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
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凡是状态、形状、某些
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①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况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
1.如何正确的闻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气味?
2.上述实验结论中哪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是它们的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①中无色、无味的气体,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
探究点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提出问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又有何联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区别: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从描述的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
如:纸张燃烧(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
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如:煤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镁条可以被弯曲(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的性质。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
探究点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和之间有怎样关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成功之处本堂课通过生活事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
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
让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不足之处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实例中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及考点化学方程式
1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4 P + 5 O
2 点燃 2 P2O5
2 硫在空气中燃烧S + O2 点燃SO2
3 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 C + O2点燃CO2
4 铁在氧气中燃烧 3 Fe + 2 O2 点燃Fe3O4
5 镁在空气中燃烧 2 Mg + O2点燃2 MgO
6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 H2 + O2点燃2 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