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采样间隔
扫描次数
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以确保谱图的准确 性和分辨率。
增加扫描次数可以提高谱图的信噪比,但 也会增加实验时间。因此,需要权衡信噪 比和实验时间,选择适当的扫描次数。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通过比较已知样品和未知样品的NMR谱图,确定未知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计算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建立标准 曲线或使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
样品稳定性
确保样品在NMR实验过程中保 持稳定,避免由于化学变化导 致谱图失真。
样品溶剂
选择适当的溶剂,以保证样品 的溶解和稳定性,同时避免对
NMR谱图产生干扰。
实验参数的选择与优化
磁场强度
脉冲宽度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磁场强度,以提 高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
选择合适的脉冲宽度,以获得最佳的信号 强度和分辨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核磁共振波谱法概述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 核磁共振波谱仪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实验技术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实例
01
核磁共振波谱法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物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
化学位移是由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原子核受到不 同程度的磁场扰动,导致其能级分裂的差异。
通过测量化学位移,可以推断出原子核所处的化 学环境,进而确定分子的结构。
耦合与裂分
当两个或多个相邻的原子核相互作用 时,它们之间的能级会发生耦合,导 致谱线裂分。
通过分析裂分的谱线,可以进一步解 析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和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
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分子环境。
其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以下是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
1. 核磁共振现象:原子核具有自旋(spin)属性,当处于外加磁场中时,核会以不同的能级分布。
当外加磁场的强度与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时,核能够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一般是射频辐射),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
2. 核磁共振谱仪:核磁共振谱仪由强大的磁场系统和射频辐射系统组成。
强大的磁场使核能级分裂,而射频辐射用于激发和探测核的共振吸收信号。
3. 化学位移:在核磁共振谱中,化合物中的不同核会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这是由于其所处的分子环境不同。
共振频率的差异在谱图中以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表示,通常用化学位移标尺表示为δ值。
4. 峰形和积分强度:在核磁共振谱中,共振信号呈现为峰状。
峰的形状和高度提供了关于化合物的结构和环境的信息。
积分强度表示了
不同峰的相对强度,可以用于确定不同类型的核在分子中的数量比例。
5. 耦合常数:在某些情况下,谱图中的峰可能出现分裂,这是由于相邻核的耦合作用。
耦合常数提供了有关相邻核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例如键合关系和空间排列。
通过分析核磁共振谱图,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化学环境、官能团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核磁共振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为化合物鉴定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仪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仪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仪(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NMR)是一种重要的科学仪器,用于对物质中的核自旋进行
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到样品的化学结构信息。
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当原子核处于外磁场中时,由于核自旋和外磁场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仪利用这个现象实现对样品中核自旋的分析。
具体来说,核磁共振波谱仪包括一个磁场系统、射频系统、探测系统等部分。
首先,样品被放置在一个均匀恒定的外磁场中,这个磁场通常由超导磁体产生。
外磁场的强度通常在1.5到20特斯拉之间。
然后,通过射频系统向样品施加一个与外磁场垂直的交变磁场(射频场)。
这个射频场的频率通常与核自旋共振的频率相同,使得部分样品中的核自旋跃迁到高能级。
根据量子力学的选择定则,只有符合能量差为射频场频率的倍数的核自旋才会发生跃迁。
通过调整射频场的频率,可以选择性地激发不同化学环境下核自旋的跃迁。
最后,探测系统会检测样品中跃迁后的核自旋发射的电磁信号,并将信号转化为电压形式。
这个信号包含了样品中不同核自旋的信息,通过处理和分析这个信号,可以得到样品的核磁共振谱图。
谱图中的峰对应于不同核自旋在外磁场中的特定能级差,反映了样品中不同核自旋的种类、数量以及它们所处的化学环
境。
总的来说,核磁共振波谱仪利用外磁场、射频场和探测系统共同作用,通过核磁共振现象实现对样品中核自旋的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样品的化学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解析方法
一、原子核的自旋
1、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P)、核磁距(μ)及磁旋比(γ)
h I(I1) 2
μ=γP
2、自旋分类
I与原子的质量数A和原子序数Z有下列关系:
AC Z
质量数 [ A ] 原子序数 [ Z ]
奇数
奇数或偶数
偶数
偶数
自旋量子数 [ I] 1/2,3/2,5/2, …
Hb
Ha
C﹦C
Hc
CN
二、偶合常数
发生自旋偶合时,核磁共振谱线发生分裂.由分裂产 生的裂距反映了相互作用的强弱,称为偶合常数.单位 为Hz。J值表示。
偕偶、邻偶、远程偶合。H-H,C-H偶合,JC-H、JH-H。 峰裂距只决定于偶合核的局部磁场强度,因此偶合常 数与外加磁场强度H0无关.
1、间隔的键数
(C ≡C-H)
(4)单键的磁的各向异性效应
屏蔽区 ⊕
Θ
C
C
Θ
去屏蔽区
⊕
H C-C-H ()
H
C C-C-H (δ=1.20-1.40)
H
去屏蔽效应增加
C C-C-C (δ=1.40-1.65)
H
环已烷氢核共振峰
去屏蔽区
环已烷氢核共振峰
4 氢键对化学位移的影响
缔合的氢核与不呈现缔合时比较,其电子屏蔽作用减 小,吸收峰移向低场,化学位移值增大.
(一)自旋分裂的产生
1、碘乙烷中CH3和CH2氢核的自旋分裂
(1)甲基受亚甲基两个氢 的干扰分裂为三重峰:
简单偶合时,峰裂距称为偶 常数(J),Jab=Jba
1:2:1 三重峰
(2)亚甲基受甲基三个氢的干扰分裂为四重峰: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1.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在电磁波的作用下,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磁能级之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因此,要产生核磁共振,首先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
自旋量子数I=0的原子核没有磁性,自旋量子数I≠0的原子核具有磁性。
I=1/2:1H,13C,15N,19F,31P,77Se,113Cd,119Sn,195Pt.I=3/2:7Li,9Be,11B,23Na,33S,35Cl,37Cl,39K,63Cu,79Br此外还有I=5/2,7/2,9/2,1,2,3等。
I=1/2的原子核,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核表面,核磁共振的谱线窄,最适合核磁共振检测。
1H,13C原子核是最为常见,其次是15N,19F,31P核。
除了原子核具有磁性外,要产生核磁共振,还必须外加一静磁场和一交变磁场。
在磁场中,通电线圈产生磁距,与外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线圈受到力矩的作用而发生偏转。
同样在磁场中,自旋核的赤道平面也受到力矩作用而发生偏转,其结果是核磁距围绕磁场方向转动,这就是拉莫尔进动。
其进动频率与外加磁场成正比,即:v=(ϒ/2π)*H0。
V—进动频率;H0—外磁场强度;ϒ—旋磁比。
在相同的外磁场强度作用下,不同的原子核以不同的频率进动。
如果在垂直于外磁场方向加一交变磁场H1,其频率v1等于原子核的进动频率v。
此时,就产生共振吸收现象。
即使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磁能级之间产生共振跃迁现象,也即核磁共振。
2.核磁共振波普在化学中的应用2.1 基本原则从核磁共振波谱得到的信息主要有化学位移、偶合常数、峰面积、弛豫时间等。
化学位移在有机化合物中,各种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结构中不同位置)共振频率有差异,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移,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的标准:相对标准TMS(四甲基硅烷)位移常数δ=0。
与裸露的氢核相比,TMS的化学位移最大,但规定TMSTMS=0,其他种类氢核的位移为负值,负号不加。
采用此标准的原因:(1)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2)屏蔽强烈,位移最大;只在图谱中远离其他大多数待研究峰的高磁场区有一个尖峰;(3)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原理与分类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原理与分类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材料表征中最有用的一种仪器测试方法,它与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质谱被人们称为“四谱”。
下面本文就给大家介绍下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原理与分类,希望本小编的讲解对将要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朋友有所帮助!
原理:
核磁共振谱来源于原子核能级间的跃迁。
只有置于强磁场中的某些原子核才会发生能级分裂,当吸收的辐射能量与核能级差相等时,就发生能级跃迁而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对样品进行照射,可使特定化学结构环境中的原子核实现共振跃迁,在照射扫描中记录发生共振时的信号位置和强度,就得到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谱上的共振信号位置反映样品分子的局部结构(如官能团,分子构象等),信号强度则往往与有关原子核在样品中存在的量有关。
核磁共振波谱仪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两种:
(1)连续波核磁共振谱仪(CW-NMR)射频振荡器产生的射频波按频率大小有顺序地连续照射样品,可得到频率谱;
(2)脉冲傅立叶变换谱仪(PET-NMR)射频振荡器产生的射频波以窄脉冲方式照射样品,得到的时间谱经过傅立叶变换得出频率谱。
连续波核磁共振谱仪由磁场、探头、射频发射单元、射频、磁场扫描单元、[k1] [WU2] 射频检测单元、数据处理仪器控制六个部分组成。
磁共振波普成像原理及应用
磁共振波普成像原理及应用磁共振波普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简称MRE)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它结合了磁共振成像(MRI)和波动力学的原理,可以用于定量评估组织的力学性质。
下面我们将介绍MRE的原理和应用。
MRE的原理是基于组织的弹性特性。
组织的弹性特性是指组织对外加力的响应程度,可以反映组织的健康状况。
通过MRE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测量组织的刚度和弹性参数,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MRE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施加激波来引起组织的微小振动,并使用磁共振技术来探测和量化这些振动。
通常,MRE会使用一个专门设计的驱动装置将低频激波传输到人体内部。
这些激波会在组织内部产生可测量的机械波,类似于水波或声波。
然后,使用MRI仪器来获取这些机械波的图像化信息。
MRE技术中最常用的序列是特定的梯度回波(GRE)序列,通过使用该序列的相位图像,可以将组织的位移图转换为弹性图像。
MRE的原理是通过分析位移场的频率和振幅来计算组织的弹性性质。
通常情况下,硬度组织(如肿瘤)会使机械波传播速度加快,而软组织(如肝脏疾病)会使其传播速度减慢。
MRE可以广泛应用于人体内各种不同组织的评估。
最常见的应用是肝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如肝硬化、肝纤维化、脂肪肝等都可以通过MRE技术定量评估肝脏的弹性变化,并提供一个可靠的诊断工具。
另外,MRE还可以用于评估心脏、肾脏、肌肉骨骼组织等其他器官的健康状况。
近年来,MRE在神经科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MRE可以测量脑组织的弹性特性,对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MRE还可以用于评估脑水肿、脑震荡等脑部疾病。
除了临床医学应用,MRE在生物力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MRE可以用于研究组织内的力学响应,了解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组织的力学变化。
这对于增进对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效果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磁共振波普成像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和波动力学原理的先进医学成像技术。
磁共振波谱分析
磁共振波谱分析摘要:磁共振波谱(MRS)是一种新的脑功能检查技术和唯一无创性检测活体组织器官能量代谢、生化改变和特定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技术。
MRS是在MRI形态学诊断的基础上,从代谢方面对病变进一步研究。
【MRS的定义与基本原理】磁共振波谱(MRS)是一种新的脑功能检查技术和唯一无创性检测活体组织器官能量代谢、生化改变和特定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技术。
MRS是在MRI形态学诊断的基础上,从代谢方面对病变进一步研究。
MRS的原理在某些方面与MRI相同,要求短的射频脉冲以激励原子核,采集到的信号称为自由感应衰减信号,将这种信号通过傅立叶转换变成波谱。
MRS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依据化学位移和J-耦合两种物理现象。
由于化学位移不同,不同化合物可以根据其在MRS上共振峰的位置不同加以区别。
化学位移采用磁场强度的百万分之一为单位(part per million,ppm)。
共振峰的面积与共振核的数目成正比,反映化合物的浓度,因此可用来定量分析。
峰值在横轴上的位置代表物质的种类,波峰的高度或波峰下的面积代表物质的数量,化合物的含量亦可用图谱色阶表示。
【人脑常见的代谢物及其意义】1.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在正常脑1HMRS中NAA是最高的峰,位于2.02ppm。
它主要存在于成熟的神经元内,是神经元的内标物,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神经元的功能状态。
NAA含量的降低代表神经元的缺失。
肿瘤、多发性硬化、梗死、缺氧、神经细胞变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脱髓鞘疾病等均可引起NAA浓度的下降;不含神经元的脑部肿瘤(如脑膜瘤、转移瘤)MRS显示NAA缺失。
在婴儿脑发育、成熟过程中以及神经损伤后轴索恢复中NAA会升高。
Canavan病(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变性)是唯一可以引起NAA增高的疾病,是由于该病人体内缺乏NAA水解酶。
2.胆碱(Cho)包括磷酸胆碱、磷脂酰胆碱及磷酸甘油胆碱,反映脑内总胆碱储备量,波峰位于3.2ppm。
Cho是乙酰胆碱和磷脂酰胆碱的前体,是细胞膜磷脂代谢的成分之一,参与细胞膜的合成与代谢,Cho峰的高低可以作为肿瘤细胞增殖的指标。
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序列设计与临床应用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 MRS)是医学影像学近年来发展的新的检查手段,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随着MRI、MRS装置不断改进,软件开发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通过MRS对各种疾病的生化代谢的认识将不断提高,为临床的诊断、鉴别、分期、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1H MRS可对神经元的丢失、神经胶质增生进行定量分析,31P磁共振波谱可对心肌梗塞能量代谢变化进行评价。
MRS以分子水平了解人体生理上的变化,从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及鉴别诊断、疗效追踪等方面,做出更明确的结论。
本文从MRS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序列设计方面简要作一介绍。
一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在理想均匀的磁场中,同一种质子(如1H)理论上应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
事实上,当频率测量精度非常高时会发现,即使同一种核处在相同磁场中,它们的共振频率也不完全相同,而是在一个有限的频率范围内。
这是由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有磁屏蔽作用,它使作用于原子核的磁场强度小于外加磁场的强度,其屏蔽作用大小用屏蔽系数s来表示,被这种屏蔽作用削弱掉的磁场为sB,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
外加磁场越强sB越大,原子核实际感受到的磁场强度与外加磁场强度之差越大。
此外,s还与核的特性和化学环境有关。
核的化学环境指核所在的分子结构,同一种核处在不同的分子中,甚至在同一分子的不同位置或不同的原子基团中,它周围的电子数和电子的分布将有所不同。
因而,受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的程度不同,如图1所示。
考虑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决定共振频率的拉莫方程应表示为:w=gBeff=gB0(1-s)由上式可知,在相同外加磁场作用下,样品中有不同化学环境的同一种核,由于它们受磁屏蔽的程度(s的大小)不同,它们将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如在MRS中,水、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Cr(肌酸)、Cho(胆碱)、脂肪的共振峰位置不同,这种现象就称为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 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 H0均与进动频率成正比
2. 共振吸收的条件
1)
h 0 E
r
2
h
H0
h
:原子核进动频率
:
0
照
射
的
电磁
辐
射
频
率
0
2)m=±1,跃迁发生在相邻能级间
三、自旋弛豫
1.什么饱和? 2.什么叫弛豫? 3.由Boltzman 方程,如何提高信号灵敏度?
能级分!
自旋量子数 I=1/2的原子核(氢核), 可当作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绕自旋 轴转动时,产生磁场,类似一个小磁 铁。
(1)m=+1/2
顺磁场,能量低
(2)m=-1/2
逆磁场,能量高
PZ
h
2
m
4.能级分裂
Z
PZ
m
h
2
在外加磁场中,核磁矩发生能级分裂
能级E=
-mZ
H0
1. 什么叫饱和?
在H0作用下,低能态核数(n+)与高能态核数目(n-)之 比服从Boltzmann 定律:
n
E
e kT
hH 0
e 2kT
n
H0=1.4092 T,T=300K时,1H的共振频率与分配比
n 0.99999低能态核比高能
n
态多十万分之一
随着滴定进 饱和
3. 核自旋取向
在有外加磁场时,核磁矩取向不是任意的 (空间量子化)
有 2 I + 1个取向
I 1 (H核) 2种取向 2
每一种取向用磁量子数m表示:
m I,I 1,I 2 I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与应用
(二)核自旋驰豫
激发到高能态的核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将其获得的能 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使核从高能态回到原来的低能态, 这一过程称为振动驰豫。
驰豫过程是核磁共振现象发生后得以保持的必要条件。 自发辐射的概率近似为零
高能态核
低能态核
这种过程叫核自旋驰豫 通过一些非辐射途径 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环境或其它低能级态。
固定射频频率,改变磁场B0——扫场法。通常用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仪器组成:
1、永久磁铁:提供外磁场, 要求稳定性好,均匀,不均匀 性小于六千万分之一。
2、射频振荡器:线圈垂直于
外磁场,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
辐射信号。60MHz至600MHz或 4、扫场线圈(扫描发生器线
更高。
圈):用于进行扫描操作。在
扫场方式应用较多。 氢核(1H): 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H0的单位:核1磁高共斯振波(谱G基S本)原=理10和-4 T(特斯拉,Tesla)
应用
核磁共振现象:
如核,果且以射一频定频频率率的恰电好磁满波足照下射列处关于系磁时场:H0中的
共同点都是吸收光谱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NMR是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化 学、生物、医学、临床等研究工作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分析测定时,样品不会受到破坏,属于无 破损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回顾:
1945年哈佛大学Purcell小组和斯福大学Block小 组几乎同时观测了石蜡中质子的信号, 1952年 获诺贝尔物理奖。
二、 核磁共振现象
自旋量子数 I=1/2的原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与应用
3.I=1/2的原子核
1H,13C,15N,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 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机化合 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磁量子数m=-1/2;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核自旋能级和取向:
把自旋核放在场强为B0的磁场中,由于磁矩 与
磁场相互作用,核磁矩相对外加磁场有不同的取向, 共有2I+1个,各取向可用磁量子数m表示
m=I, I-1, I-2, ……-I 每种取向各对应一定能量状态 I=1/2的氢核在B0中只有两种取向 I=1的氢核在B0中有三种取向
由式 E = -B0及图可知1H核在磁场 中,由低能
级E1向高能级E2跃迁,所需能量为:
△E=E2-E1= B0 -(-B0) = 2 B0
△E与核磁矩及外磁场强度成正比,外加磁场 B0越大,能级分裂越大,△E越大。
无磁场 (简并)
m= -1/2
E2= +B0 △E=2 B0
m= +1/2 E1= - B0
共同点都是吸收光谱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NMR是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化 学、生物、医学、临床等研究工作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分析测定时,样品不会受到破坏,属于无 破损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回顾:
1945年哈佛大学Purcell小组和斯福大学Block小 组几乎同时观测了石蜡中质子的信号, 1952年 获诺贝尔物理奖。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三、核磁共振条件
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MR室 刘定西
1
磁共振现象的发现及发展
1924年pauli在进行电在子波谱 试验中发现了许多原子核象带电的 自旋粒子一样具有角动量和磁动量。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Block和 Purcell分别测出了在均匀物质中磁 共振的能量吸收,进一步证实了核 自旋的存在,并为此获得了195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 影响M的因素:静磁场强度、温度、自 旋密度(单位体积的自旋数)。
• 纵向磁化:平行于磁场方向的磁化矢量 • 横向磁化:垂直于磁场方向的磁化矢量
30
31
磁共振成像中的坐标系统
Z
Y X
32
第四节 核磁共振现象
• 单摆共振 • 核磁共振
33
单摆共振的条件
• 系统与激发源的固有频率相同 • 系统吸收能量内能增加
10
3
11
净自旋
• 原子核的运动:自旋 • 净自旋:具有自旋磁动量的自旋。 • 零自旋/非零自旋:净自旋为零/净自旋不
为零 • 净自旋产生的条件:奇数质子和/或奇数中
子 • 净自旋的意义:是磁共振信号来源的基
础。 • 自旋系统:磁场中所有自旋的集合。
12
1H的原子核结构及特性
1H原子核仅有一个质子,无中子。 其磁化敏感度高,在人体的自然 丰 富度很高,是很好的磁共振靶核。
21
M1
M2
22
Z
M0 B1 X
Y
23
24
自旋在磁场中的运动
• 进动(旋进):自旋轴绕磁场方 向的圆周运动。遵循 lamor 定理, w=rB0
• 影响进动频率的因素:磁场强度。 • 进动的方向:上旋态与下旋态。
脑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及应用课件
图像重建原理
信号采集
通过预设的扫描序列,对选定区 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扫描,获
取大量的原始数据。
数据处理
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滤波、傅 里叶变换等操作,提取出有用的信 息。
图像重建
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利用图像重建 算法,脑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的应用领 域
神经科学研究
神经元代谢物研究
药物研发与疗效评估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观察药物对大脑代谢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药物的疗效和 作用机制,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
药物疗效评估
在临床试验阶段,利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评估药物的疗效,有助 于筛选有效药物和优化治疗方案。
个体化用药指导
根据患者的代谢特征和药物反应,指导个体化的用药方案,提高药 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定义
脑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测量人体组织内化学 物质的核磁共振信号,以反映组织代谢和生化变化。
原理
利用不同化学物质在磁共振磁场中的共振频率和弛豫时间的不同,通过射频脉 冲激发和检测组织内的氢质子信号,从而获得组织内的代谢物浓度和分布信息 。
技术发展历程
1970年代
磁共振成像技术诞生,开始应 用于医学领域。
预扫描
进行预扫描以确定最佳的实验 参数。
定位扫描
确定感兴趣的脑区并进行定位 。
数据采集
采集脑组织的代谢物信号。
数据处理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分析和解读。
安全防护与注意事项
磁场安全
确保受试者体内无金属 异物,避免产生磁悬浮
等危险。
噪声防护
实验过程中应采取措施 降低噪声,保护受试者
的听力。
辐射防护
1980年代
核磁共振波谱原理及应用
高磁场和超导技术能够提供更强的磁场,使得原子核的自旋磁矩更大,从而提高了核磁 共振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这使得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和解析分子结构,对化学、生
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
总结词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在多个频率和多个自旋方向上 进行测量,提供了分子内部结构的更多信息,有助于 深入理解分子结构和化学键。
详细描述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可以检测石油中不同组分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了解油藏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为 石油开采和加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同时,核磁共振波谱还可以用于油品的质量控制和产品优化。
04
核磁共振波谱的实验技术
样品准备和测量条件
01
02
03
样品纯度
为获得准确的NMR谱图, 样品需要具有较高的纯度 。
THANKS
感谢观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核磁共振波谱 技术将进一步发展,提高检测灵敏度 、分辨率和成像速度,为更广泛的应 用领域提供支持。
核磁共振波谱将与化学、生物学、医 学、物理学等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 拓展其在生物医学成像、化学反应监 测等领域的应用。
多维多参数核磁共振技术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多维多参数核磁 共振技术的应用,以获取更全面的分 子结构和动态信息,推动物质科学研 究的深入发展。
详细描述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在不同的频率和不同的自旋方 向上测量信号,从而获得分子内部结构的更多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揭示化学键的类型、强度和动态性质, 有助于深入理解分子的结构和化学行为。
动态核极化技术
要点一
总结词
动态核极化技术利用激光和微波等手段增强核自旋的极化 程度,从而提高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序列设计与临床应用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 MRS)是医学影像学近年来发展的新的检查手段,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随着MRI、MRS装置不断改进,软件开发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通过MRS对各种疾病的生化代谢的认识将不断提高,为临床的诊断、鉴别、分期、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1H MRS可对神经元的丢失、神经胶质增生进行定量分析,31P磁共振波谱可对心肌梗塞能量代谢变化进行评价。
MRS以分子水平了解人体生理上的变化,从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及鉴别诊断、疗效追踪等方面,做出更明确的结论。
本文从MRS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序列设计方面简要作一介绍。
一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在理想均匀的磁场中,同一种质子(如1H)理论上应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
事实上,当频率测量精度非常高时会发现,即使同一种核处在相同磁场中,它们的共振频率也不完全相同,而是在一个有限的频率范围内。
这是由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有磁屏蔽作用,它使作用于原子核的磁场强度小于外加磁场的强度,其屏蔽作用大小用屏蔽系数s来表示,被这种屏蔽作用削弱掉的磁场为sB,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
外加磁场越强sB越大,原子核实际感受到的磁场强度与外加磁场强度之差越大。
此外,s还与核的特性和化学环境有关。
核的化学环境指核所在的分子结构,同一种核处在不同的分子中,甚至在同一分子的不同位置或不同的原子基团中,它周围的电子数和电子的分布将有所不同。
因而,受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的程度不同,如图1所示。
考虑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决定共振频率的拉莫方程应表示为:w=gBeff=gB0(1-s)由上式可知,在相同外加磁场作用下,样品中有不同化学环境的同一种核,由于它们受磁屏蔽的程度(s的大小)不同,它们将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如在MRS中,水、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Cr(肌酸)、Cho(胆碱)、脂肪的共振峰位置不同,这种现象就称为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即因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也就是核外电子云密度不同和所受屏蔽作用的不同,而引起相同质子在磁共振波谱中吸收信号位置的不同,如图2所示。
实际上,研究某种样品物质的磁共振频谱时,常选用一种物质做参考基准,以它的共振频率作为频谱图横坐标的原点。
并且,将不同种原子基团中的核的共振频率相对于坐标原点的频率之差作为该基团的化学位移。
显然,这种用频率之差表示的化学位移的大小与磁场强度高低有关。
在正常组织中,代谢物在物质中以特定的浓度存在,当组织发生病变时,代谢物浓度会发生改变。
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对水和脂肪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和脂肪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在1.5T场强下水和脂肪共振频率相差220Hz (化学位移),但是在这两个峰之间还有多种浓度较低代谢物所形成的共振峰,如NAA、Cr、Cho等,这些代谢物的浓度与水和脂肪相比非常低。
MRS需要通过匀场抑制水和脂肪的共振峰,才能使这些微弱的共振峰群得以显示。
下面是研究MRS谱线时常用到的参数:(1)共振峰的共振频率的中心—峰的位置V: 化学位移决定磁共振波谱中共振峰的位置。
(2)共振峰的分裂。
(3)共振峰下的面积和共振峰的高度: 在磁共振波谱中,吸收峰占有的面积与产生信号的质子数目成正比。
在研究波谱时,共振峰下的面积比峰的高度更有价值,因为它不受磁场均匀度的影响,对噪音相对不敏感。
(4)半高宽: 半高宽是指吸收峰高度一半时吸收峰的宽度,它代表了波谱的分辨率。
原子核自旋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自旋自旋耦合。
高分辨率磁共振频谱可以观察到自旋自旋耦合引起的共振谱线的裂分,裂分的数目和幅度是相互耦合的核的自旋和核的数目的指征。
在一个氢核和一个氢核发生自旋耦合的情况下,由于一个氢核的磁矩有顺磁场和逆磁场两种可能的取向,因此它对受耦合作用的氢核可能产生两个不同的附加磁场的作用,这引起受耦合的氢核的共振由一个单峰分裂为二重峰。
如此类推,在两个氢核和一个氢核发生耦合的情况下,共振谱由一个分裂为三个。
磁共振波谱仪不仅可以描绘频谱,还可以描绘频谱的积分曲线,积分曲线对应共振峰的面积。
峰的面积反映一个原子基团中参与磁共振的核的数量。
比较频谱中各个峰的面积能确定出不同分子或原子基团中产生共振的核的相对数量。
将各共振峰的相对面积与参考标准进行比较可以推算样品分子或化学基团中共振核的绝对数目。
众所周知,磁共振研究的核首先必须具有磁矩。
这就排除了有偶数质子和偶数中子的核如16O和12C等。
另外,有两个自旋状态的核最便于研究,满足这个条件的核有1H、31P、19F和13C。
其中,19F和13C在人体中含量很小,大多数研究必须在接纳用19F或13C增浓的物质条件下进行,1H在人体内的含量最高,但人体组织极强的水信号往往导致频谱中水共振频率两侧其他生化物质的微弱信号被淹没。
由于这种原因,31P频谱研究得到最早应用,并在活体频谱研究中占居首要地位。
MRI尽量去除化学位移的作用,并突出反映组织间T1、T2的差异,而MRS恰恰要利用化学位移的作用来确定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
MRS的敏感性较低,因为代谢物的浓度较低,产生的信号几乎是正常MR成像中水信号的万分之一,需要重复多次采集才能得到信号,所以需要更多的扫描时间,限制了MRS测定代谢物浓度变化的时间分辨率。
由于活体中组织水浓度比代谢物的质子浓度大几个量级,所产生的信号也大很多,并且由于MRI的接收机增益动态范围有限,必须抑制水峰,才有可能观察到微弱的代谢信号,常用CHESS (CHEmical Shift Selective suppression)方法抑制水峰,大部分CHESS技术是使用一种窄带频率选择性90?RF脉冲激发水峰,之后可激发测量代谢物的质子MR谱,也可以躲开水的频率,使激发频谱中不包含水的频率成分,只激发代谢物的质子进行谱测量。
另外一种有效的抑制水的方法为WET(Water suppression Enhanced through T1 effects),该方法利用180度脉冲反转VOI内水磁化强度,当水磁化强度穿越零点时,用90度脉冲激发VOI内样品,进行质子MRS测量,这时水将不贡献信号。
另外匀场技术(Shimming)在MRS技术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波谱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部分决定于谱线线宽,谱线线宽受原子核自然线宽及磁场均匀度的影响,内磁场的均匀度越高,线宽越小,基线越平滑。
1H谱用水峰的半高宽来检测磁场的均匀性,由于磷的代谢产物化学位移范围较宽,故对匀场的要求不如氢谱高。
首先在病人进入磁场之前对较大范围进行匀场,但确定VOI后再进一步对VOI匀场。
方法是通过逐步调整X、Y、Z三个轴方向上的梯度线圈内电流使产生的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ed Decay,FID)达到最慢来实现。
二MRS的定位技术和脉冲序列设计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获得的是一个组织器官特定部位的正常或是异常组织的波谱信息。
这一特定的部位可以是一个层面、层面中的条块、或是一个立方体。
根据选择这一区域的方式不同,磁共振波谱的采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利用表面线圈的射频场非均匀的获得局域波谱,这种技术简单,但它局限于采集靠近体表的解剖区域的波谱,也不能灵活的控制区域形状和大小;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MR图像确定感兴趣区,然后利用磁场梯度和射频脉冲结合进行选择激励; 第三种是化学位移成像,也是一种需要利用磁场梯度的定位技术。
1. 射频梯度定域频谱技术(FID方法)表面线圈的射频场在与表面线圈平面垂直的方向存在梯度。
这可以利用来建立信号的等效相位编码,将表面线圈设置到所要研究的组织区域附近,用非选择性射频脉冲进行激励,所采集的FID 信号将包含整个表面线圈的灵敏区域的信号。
灵敏区域的尺寸决定于线圈的半径。
由于表面线圈的射频场存在梯度的原因,自旋磁矩的翻转角便同它们沿梯度方向的位置有关。
这使沿射频场梯度方向不同位置的自旋的MR信号具有不同的相位。
改变射频脉冲的长度反复进行射频激励和信号采集,每次采集的信号是与不同的位置对应的不同相位的信号的总和。
这些信号经过数据处理可以得到信号相位和信号位置唯一对应关系的一组数据。
这组数据经两维傅立叶变换便产生一组与表面线圈平面平行的层面的频谱。
其中,每个层面的频谱对应于一个由射频场的等高(强度)面划定边界的解剖区域。
这个方法不是仅获取一个层面区域的频谱,而是从包括一组层面的整个体积范围获取一组频谱。
这个方法不用梯度磁场,因此不存在涡流磁场的影响。
2. 单体素MRS的序列设计a. 点分辨自旋回波波谱(Point-Resolved Echo Spin Spectroscopy,PRESS)点分辨自旋回波波谱由90度~180度~ 180度脉冲和三个正交梯度组成,入图4所示,采集第二个回波,并且只采集回波的后半部分。
第一个RF脉冲配合层面选择梯度,激发了选定层面内的所有核磁子; 第二个RF脉冲配合在一个垂直于选定层面选择梯度共同作用,结果只有位于这两个垂直平面相交部分的一列核磁子激发并由于180度脉冲的作用而重新聚集;第三个RF脉冲,并配合一个与前两个层面都相垂直的层面选择梯度,最后只有3个垂直平面相交叉的体素能够被激发并得到回波。
与快速自旋回波的形成过程不同,为了避免180度脉冲的不标准情况,在PRESS中是在180度RF的周围施加矫正梯度,以去除因为180度不标准而引起的信号丢失。
b. 受激回波采集方式(STimulated-Echo Acquisition Mode,STEAM)STEAM由三个90度选层脉冲构成,如图5所示,各个脉冲都是在正交梯度存在情况下相继加到样品上,于是在三个层面相交处一个体元内(VOI)产生受激回波(STimulated-Echo,STE)信号。
第一个90度激励脉冲配合层面选择梯度,激发选定层面内的所有核质子;第二个90度RF脉冲的作用下,位于XY平面的磁化矢量被翻转并位于XZ平面内; 第三个选择性90度脉冲激励使所有的核质子翻转到XY平面内,并再次经过TE/2时间重聚相位形成回波,其信号的强度是PRESS方法的一半。
其选择性很强,可以达到单数据采集,因其TE时间短,通常为20~30ms,适用于观察短T2的代谢产物。
3. 化学位移成像的序列设计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maging,CSI)也称频谱成像(Spectros-copy Imaging,SI),是着眼于特定化学位移采集频谱的技术,反映代谢物在层面内分布的图像。
化学位移成像是多体素成像技术,它利用磁场梯度只对信号进行相位编码,在没有任何梯度场的条件下采集信号,如图6所示。
检测到的频率偏移只反映不同化学位移的频率差和场的非均匀性的影响,从而将化学位移信息与空间位置信息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