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13 短文两篇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5e3c2ff524ccbff12184ca.png)
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2023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合集五篇
![2023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ba084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0.png)
2023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合集五篇读书理解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忱,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以下是我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希望可以共享给大家供应参考和借鉴。
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驾驭本课词汇、学习论证方法、分析写作特色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读书热忱,培育正确读书观教学重点:对比方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体会本课简练而又“半文言”式的语言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学检查学生自我预习状况(字词、作者、层次划分、读书与阅历的关系。
(阅历补读书之不足,阅历范书中所示)三、议跳读课文探究内涵1、作者认为读书有哪些好处?又有什么不足之处?在此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种方法有何好处?(对比论证)2、读书方法有哪些?这里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证的?这种方法又有何好处?(举例论证)四、导分析语言特色找出最喜爱的句子共同共享,并说出喜爱的理由。
引导从修辞入手。
“盖天生才能如同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置如何修剪移接” (比方:体会作者表达见解的形象透彻,亲切得体,令人回味无穷的才智。
相关联想,形象生动。
“读书使人充溢,探讨使人机灵,作文使人精确……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排比:体会作者思想的周密与深刻,语言的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五、练补充论据你能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吗?请写出一、两个像培根的语言那样有劝服力的句子吧!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二教学目标:1、培育学生提炼概括、梳理学问的实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忱,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方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非常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1b711886137ee06eef91803.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件-短文两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件-短文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278638bb4cf7ec4bfed015.png)
你讀了近十年書,對讀書的目的、 方法和作用,已經有了一些認識。熟讀 這兩篇短文,在關於讀書的這些問題上, 你有什麼進一步的認識?
短文兩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
自由話題: 談讀書……
九年級語文上冊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國哲學家、 作家。第一個提出“知識就 是力量”這個口號的人 。
《隨筆》是培根在文學方 面的主要著作,也開創了英 國文學中有特色的體裁之一。
揣摩《談讀書》中的下邊兩段文字, 說說它們的觀點是什麼,又是怎樣闡述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 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 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 運用對比說理:
▪ 到底應該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 《不求甚解》中說:“陶淵明主張讀書要 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 不求甚解了。”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 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 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順著 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章。對這兩種意見,你 是怎麼看的?
這些觀點的?
1、從“讀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 格”。 2、從“人之才智但有滯礙”到“皆有特藥可 醫”。
《談讀書》是一篇隨筆,它在寫 法上有什麼特點?
▪ 運用比喻說理: 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 何修剪移接;
▪ 運用排比說理: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源自彩也, 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 世判事之際。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7dc422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d.png)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培根随笔》摘抄
“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
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
所以,读书广,才能广泛的得到效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独具一格!
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余秋雨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 庸就十分困难。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 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 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 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第一层次)读书的几种目的
• 怡情 • 傅彩 • 长才
说说同学们什么时候读书为了怡情的愉快体验?
多读书,不但口才好,而且写作时文采也会 特别好,有这种体验吗?
读书真的能长才吗?为什么这世上还有很多书
呆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道理论证的!
(第二层次)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
说说你自己最为得意的读书方法!!!
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预习检查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 诘(jié)难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 )然贯通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312c8f5acfa1c7ab00cc75.png)
第5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作者举普列汉 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论证读书一定要 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 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梳理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在批驳别人观 点的过程中,是如何阐述自己主张的?
作者首先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并树立了自己的观 点;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全面分析了陶渊 明的读书态度及“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然后从正 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了读书的 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先从反面否定、全面解释 “不求甚解”,再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 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名人对于读书的看 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
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法。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培根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 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 驳和间接批驳。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方式: 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
即驳论点。 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即驳论据。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正确 的
读书 目的
用书
2.精读第二层 精读第二层,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读书要纠正的三种不当态度 是什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9f041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19.png)
13《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练达:。
傅彩:。
学究:。
狡黠:。
诘难:。
滞碍:。
聪颖:。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2.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国哲学家、作家, 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提出“”的说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体裁。
3.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结合课题,你觉得文章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
2.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3.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再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4.请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甲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摄影篮球钢琴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乙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丙同学认为,书中的东西太抽象,读书没什么用。
【课堂总结】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收获:【课后巩固】熟读成诵,积累文中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38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18e071b856a561253d36f99.png)
疑难探究
《谈读书》是一篇随笔,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 的谆谆告诫。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从写法上看,文章 是如何说理的?
(1)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 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 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疑难探究
(2)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 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 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 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 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让人读起来 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不同的书,作者主张怎样阅读?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选读 浏览 精读 摘要
比喻论证
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 同嚼蜡。容易丧失精华,使读者 的乐趣减少。
本文在阐发读书的价值时,为什么提起“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 准确”?
本文是一篇随笔,内容和形式比较自由。这里在论述“读书” 主线之外,论及讨论、作文的价值所在,既使文章内容充实,又 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
背景资料
培根被弹劾成为平民之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学 问中。他使用随笔这一体裁,讲述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的想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爱情﹑婚姻、友谊、艺术、 教育和伦理等,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 。其中《谈读书》犹如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 的谆谆告诫,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劝学名篇。
对不求甚解。
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
然后,进一步指出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0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0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d1f4ee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7.png)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原文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王佐良译
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途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的用处是辞令; 在长才上学问的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
21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 觉得有了问题, 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 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 写的时候, 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 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个写法, 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方便, 而读者在阅读的时 候, 随着这个思维过程, 好像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解了它可以改造世界。
——鲁宾斯坦 18
拓展延伸
1.背诵《谈读书》 2.请你从以下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发表自己的观点。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为论点写一段话。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 话”。
19
仙居初语网课
不求甚解
授课:仙居县实验中学 吴维维
20
作者简介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书的态度和方法
读书
读书的功用
8
思考探究
研读课文,说说《谈读书》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 举例说明。
高健译《说学》 曹明伦译《谈读书》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层作业)解析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层作业)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24228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1.png)
13《短文两篇》分层作业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1)请给文段中文中加点字的注音。
①咀嚼____________ ②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2)请正确书写文中注音的汉字。
①jié nàn____________ ②shè liè_____________(3)在文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寻章摘句换言之全神贯注B.断章取义或者心不在焉C.引经据典换言之全神贯注D.断章取义或者心不在焉【答案】(1)tiáo hé,qiǎng guō;(2)诘难;涉猎(3)A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一连做了五六张试卷后,终于把令人头疼的电路题完全弄懂的她连连感慨:“果然,开卷有益....。
”B.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
C.与人相处,不能吹毛求疵....,而且指出别人的缺点也要讲方式、看场合。
D.读书如果只是寻章摘句....,而不能深入书中研究义理,是无法得其精神要旨的。
【答案】A【解析】A.“开卷有益”指读书有好处。
用在此不符合语境。
故选A。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
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答案】A【解析】文段的中心意思是说读书少而精远胜过多而不求甚解。
最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电子课本Word版
![最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电子课本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29d95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d.png)
最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电子课本Word版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2雨说3星星变奏曲4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第二单元5敬业与乐业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7傅雷家书两则8致女儿的信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 微笑着面对生活第三单元9故乡10孤独之旅11我的叔叔于勒12心声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短文两篇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第五单元17智取生辰纲18杨修之死19范进中举20香菱学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 共同面对的话题第六单元21陈涉世家22唐雎不辱使命23隆中对24出师表25词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第269页: 后记1《沁园春·雪》毛泽东(1936年2月)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译文词语注释1.北国: 指我国北方.2.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3.大河上下: 指黄河的上上下下.4.顿失滔滔: 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5.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色的大象在奔跑.蜡象, 白色的象.原, 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6.天公: 指天.“欲与天公试比高”、“人定胜天”是作者坚守不渝的雄心壮志.7.须: 等到.8.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 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红装, 原指妇女的艳装, 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 原指妇女的淡装, 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9.分〔fèn〕外妖娆: 格外艳丽多姿.10.折腰:鞠躬, 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11.秦皇汉武: 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12.文采: 和下文的“风骚”, 本指辞藻.这里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 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风骚, 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也可指《诗经》和《楚辞》.13.输: 和下文的“逊”, 都是差, 失的意思.14.文采:和下文的‘’风骚“, 本指辞藻.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15.唐宗宋祖: 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16.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 “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在这里特指成吉思汗.17.成吉思汗: 元太祖铁木真.建立了横跨欧亚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18.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有用射雕来称赞人武艺高强.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快又高,不易射中.19.俱往矣: 都已经过去了俱: 都.20.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无产阶级革命者等.数, 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郑愁予《雨说》原文(雨说: 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雨说, 我来了, 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 我走得很轻, 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 雷电不喧嚷, 风也不拥挤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别关起你的门窗, 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 急着戴斗笠雨说, 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 踩着我脚步的拍子?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雨说: 我来了, 我来的地方很遥远那儿山峰耸立, 白云满天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可是, 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第一样事, 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 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第二样事, 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 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 大地的希望就有了雨说, 我来了, 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 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 你们吃著苹果擦著嘴要记着, 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作者介绍郑愁予, 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 祖籍河北宁河, 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抗战期间, 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地, 在避难途中, 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随父至台湾.毕业于新竹中学.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 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 获艺术硕士学位.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 名列榜首.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诗人思维敏捷, 感慨殊深, 融合古今体悟, 汲取国内外经验, 创作力充沛.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 意象多变, 温柔华美, 自成风格.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 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郑愁予1986年, 台北《文讯月刊》(第22期)举行问卷调查, 我被读者送到“最受欢迎作家”诗类之首, 也是所有文类作家中得票最多的人.问卷说, 读者遍及各地区、阶层、行业以及生活形态迥异的“族群”.之后, 《文学家》杂志与台湾大学生问卷, 结果几乎相同.《文讯》的问卷并列出小说票数最多的人是张爱玲.另一由洪范书店出版的《随身读》系列, 以销数论, 我与鲁迅相埒;这种穿越中国新文学史的选择, 说明了广大的文学读者, 已超越了流行与时尚.台北《中国时报》与花旗银行合选的“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 《郑愁予诗集》是惟一被选入的诗集.今年台北《联合报》选出50年代的30部文学经典, 《郑愁予诗集》列为诗类“前茅”.电脑选举, 得票第一.90年代初期, 香港政府审定的高中国文教科书选用我的两首诗, 也是惟一的新诗.台湾自去年(1997年)起, 在重新审定的高三国文课本里选用新诗, 包括我的作品, 我的诗进入了中学教室, 也给我带来一些新鲜的怀旧和责任感.鉴诸诗集流传如此广, 既与诗评关联不大, 则诗中气质所表现的“无常观”必是原因之一, 便不能不正视佛家最简要的义理.原来“气质”非常近似佛经中讲说的“心”, 悲悯之心即是“菩提心”.据《大乘观无量寿经》说, “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对诗的至诚与深注是无可疑问的, 然而我独缺回向发愿的心志.换言说, 之作为一个单纯诗人的现实是小乘自我密封的行事, 只在一隅默默“修行”;所谓的纯诗人, 原是对广大读者群的背义.江河《星星变奏曲》原文江河诗人在静谥的深夜遥望星空, 闪烁的星星勾起了他“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谁不愿意生活像诗一样浪漫, 心灵像飞一样自由?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 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 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 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愿意, 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 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外国诗两首面对大自然, 诗人有唱不完的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 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而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 夜是那么静谧、美好, 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蝈蝈与蛐蛐济慈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 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 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 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 从炉边就弹起了蝈蝈的歌儿, 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 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夜叶赛宁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夜来临, 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夜来临, 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梁启超《敬业与乐业》原文阅读作者:梁启超加入日期: 10-07-19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我这题目, 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 断章取义造出来.我所说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 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 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 可惜被後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 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 「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 凡做一件事, 便忠於一件事, 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 一点不旁骛, 便是敬.业有什麽可敬呢?为什麽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 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 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 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 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 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 从俗人眼里看来, 有高下;事的性质, 从学理上解剖起来, 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 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 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 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 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 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 所以我们对於各种职业, 没有甚麽分别拣择.总之, 人生在世, 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 不劳作便是罪恶.至於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 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 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 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 「做工苦, 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 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 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 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 还不是一样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 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廔气的那一秒钟止, 除了睡觉以外, 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 不是淘神, 便是费力, 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 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 莫过於无业游民, 终日闲游浪荡, 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 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 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 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 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 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 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麽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 总有许多层累、曲折, 倘能身入其中, 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 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 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 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 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 好像赛球一般, 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 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 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 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 说道: 「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 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 一是「责任心」, 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的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 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 敬业即是责任心, 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文作者:雨果一百年前的今天, 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 有等身的著作, 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 即培育良知, 教化人类.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 受到过去的诅咒, 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 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在他弥留之际, 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的欢呼和赞美, 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洋洋得意的嘘叫和仇恨.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 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 他完成过一个使命.很显然, 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愿望所完成的事业.他活过的八十四年, 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他出生的时候, 路易十四还在统治, 他死的时候, 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 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 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位先生, 在大革命前, 社会的建筑是这样的: 下边, 是人民;人民的上面, 是由神职人员代表的宗教;宗教的一边, 是由法官代表的司法.而在那个阶段的人类社会, 人民是什么?是无知.宗教是什么, 是不宽容.司法是什么?是没有公正.于是, 伏尔泰啊, 你发出厌恶的呐喊, 连将是你永恒的光荣!(爆发出掌声)于是, 你开始和过去打一场可怕的官司. 你为人类的诉讼案辩护, 驳斥暴君和凶神, 你胜诉了.伟大的人物, 你要永远受到祝福!(新的掌声)伏尔泰直接面对这种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社会, 独自一人, 眼前是各种力量的联合, 宫廷、贵族、金融界;这只不自觉的力量, 是盲目的一大群人;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 他们媚上欺下, 俯伏于国王之前, 凌驾于人民之上(喝彩);这批虚伪、狂热、阴险兼而有之的神职人员, 伏尔泰, 我再说一遍, 独自一人对这个社会一切丑恶力量的大联合, 对这个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 他接受战斗.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入和风, 猛如雷电――一支笔.(鼓掌)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 他用这武器战胜敌人.伏尔泰战胜了敌人.他孤军奋战, 打丁响当当的一仗, 这是一次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 是理性反对偏见的战争, 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 是仁慈的战争, 温柔的战争.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 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喝彩)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 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罗马天主教式的神甫.他把人的尊严赋于黎民百姓.他教导人、安抚人、教化人.他为西尔旺和蒙巴伊斗争, 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他不屈不挠, 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 以嘲笑战胜专制, 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 以坚毅战胜顽固, 以真理战胜愚昧.我刚才用过两个字, 微笑, 我说一下.微笑, 就是伏尔泰.各位先生, 我们要这样说, 因为, 平静是进位哲学家伟太的一面, 平衡的心态在伏尔泰身上最终总会重新确立.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 总会过去, 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 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这是睿智的微笑.这微笑, 我再说一遍. 就是伏尔泰.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 但是, 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对于强者, 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 他是安抚者.他使压迫者不安, 使被压迫者安心.以嘲笑对付权贵: 以怜悯安抚百姓.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连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它照亮真理, 正义, 仁慈和诚实;它把迷信的内部照得透亮, 这样的丑恶看看是有好处的, 它让丑恶显示出来.它有光, 有催生的能力.新的社会, 平等、让步的欲望这叫做宽容的博爱的开始, 相互的善意, 给人以相称的权利, 承认理智是最高的准则, 取消偏见和成见, 心灵的安详, 宽厚和宽恕的精神, 和谐, 和平, 这些都是从这伟大的微笑中出来的.各位先生, 只有希腊、意大利和法兰西享有以人物来命名时代的特权, 这是文明最高的标志.在伏尔泰之前, 只有以某些国家领袖的名字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 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 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我们感到, 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 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权仗和刀剑已经折断, 光明将取而代之, 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再也没有别的最高权力, 人民只有法律, 个人只有良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 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的显示出来, 这就是: 做一个人, 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 我们要恪尽职守.让我们转身望着这个死者, 这个生命, 这个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在这令人肃然起敬的墓前鞠躬.让我们向这个人讨教, 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 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让我们像其他强有力的思想家讨教, 向卢梭、向狄德罗、向孟德斯鸠讨教.让我们与这些伟大的声音共鸣.要制止人类再流血.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 好吧, 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 让文明愤然而起.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我们的先驱哲学家们是真理的倡导者, 让我们祈求这杰出的亡灵;让他们面对策划战争的君主王朝, 公开宣布人的生命权, 良心的自由权, 理性的最高权威, 劳动的神圣性, 和平的仁慈性.既然黑夜出自王座, 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全体一致的经久不息的欢呼.从四面八方高呼: “维克多.雨果万岁!”)傅雷家书两则1954年10月2日聪, 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 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 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 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 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 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 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 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惟有庸碌的人, 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 方能廓然无累, 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 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 就好了.太阳太强烈, 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 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 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 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 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 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 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 做将来的借鉴, 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 正视错误, 用理智分析, 彻底感悟, 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 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 〔创伤, 覆灭〕, 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 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 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 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 对你有些启发作用, 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 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1955年1月26日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 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 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 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 莫过于欣赏艺术, 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 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 没有止境的进步, 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 鼓舞他们的心情, 抚慰他们的创痛, 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 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 真是多神圣, 多光荣的使命!孩子, 你太幸福了, 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 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 众人的掌声、拥抱, 名流的赞美, 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 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 只要你能坚强, 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 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 一半靠人力, 一半靠天赋, 但只要坚强, 就不怕失败, 不怕挫折, 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 生活上的, 技术上的, 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 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 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 从今以后, 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 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赤子之心这句话, 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 会创造一个世界, 创造许多心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电子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23ba79ebf705cc175527097a.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电子课本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雪2 雨说3 星星变奏曲4 外国诗两首习雨的诉说第二单元5 敬业与乐业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7 傅雷家书两则8 致女儿的信习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第三单元9 故乡10 孤独之旅11 我的叔叔于勒12 心声综青春随想第四单元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 短文两篇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综好读书读好书第五单元17 智取生辰纲18 杨修之死19 范进中举20 香菱学诗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第六单元21 陈涉世家22 唐雎不辱使命23 隆中对24 出师表25 词五首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第269页:后记1《沁园春??雪》毛泽东(1936年2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词语注释1.北国:指我国北方。
2.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3.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4.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色的大象在奔跑。
蜡象,白色的象。
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6.天公:指天。
“欲与天公试比高”、“人定胜天”是作者坚守不渝的雄心壮志。
7.须:等到。
8.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9.分〔fèn〕外妖娆:格外艳丽多姿。
10.折腰:鞠躬,倾倒。
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11.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d4d4e3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2.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为《与朱元思书》和《岳阳楼记》。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与朱元思书》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给好友朱元思的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登楼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对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掌握文章的大意,并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僻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b9f1a3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b.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是《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鱼我所欲也》作者通过对鱼儿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通过讲述一个道理,告诉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顺应民意,得到大家的支持。
这两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差异,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差异,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内容及其寓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的寓意。
3.课堂讨论: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撰写一篇短文,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9b4a3d08a1284ac9504343.png)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1.逐走:竞跑,赛跑。
2.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3.得:能够。
(直接翻译时可不译)4.于:到。
5.河、渭:即黄河、渭水。
6.不足:不够。
7.北:向北。
8.大泽:大湖。
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北。
10.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而:表修饰关系。
11.弃:舍弃。
12.其:代词,他,指夸父。
13.为:成为,作14.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某某、某某、某某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15.逐日:追赶太阳。
逐,追赶。
●全文翻译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他)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量不够他喝,(他)向北到大湖去喝水。
(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他)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桃林。
●成语词目:夸父逐日拼音: kuā fù zhú rì●解释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
夸父拼命追赶太阳。
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贬义:自不量力。
出处:《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现比喻自不量力。
●近义词夸父追日●用法作宾语、定语。
●示例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989f6ca8956bec0975e395.png)
讨论:“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
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 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 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释新意——陶渊明的读书观 读书态度:虚心,别骄傲自负 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读书方法: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不 求 甚 解
作者名片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
邓拓 ,______ 当代 作家。代表作有文论集 本名______
《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杂文集《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背景链接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20世纪60年代
文章开头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接着就?不求甚解?的出处指出陶渊明这句话的两层含义继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这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13 短文两篇
新课导入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 营养品。
反面论证
比喻论证
天生才干 读书
自然花草 学习如何修剪移接
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 相互关系,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
鄙 羡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 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 用 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鄙”“羡”“用”三个字准确而深刻地 分析了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 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03b782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c.png)
章节名称《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编号课型新授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
学情分析在九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立论文和驳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这给学习本课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学生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入手,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从而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来学,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应该也是可以学好的。
课时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词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法或学法教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知识链接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文字J I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3整体感知课文论述思路文字G F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文字G B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5填表说明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b558ba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c.png)
章节名称《谈读书》教学设计编号课型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教材分析《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
我认为对于《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学情分析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
课时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法或学法教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文字字词 A E读准词语,解释意思4 自制文字整体感知课文G F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 自制文字多角度说理G B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cccee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32.png)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积累语文基础和文章精彩的语句。
2.理解《谈读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能应用《谈读书》的观点到自己的阅读和学习实践。
【学习重点】1.深入剖析文本内容: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谈读书》的文本内容,捕捉培根对于读书的精辟见解和独特表达,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2.实践与应用结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培根的读书理念,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学习难点】1.把握论证结构:由于《谈读书》是一篇论述性较强的散文,学生在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结构上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文中的论证线索,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在逻辑。
2.领悟抽象哲理:培根的文风以简洁、凝练著称,文中可能包含一些抽象或隐晦的哲理表达。
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解释和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这些抽象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检查预习1.文题解读“谈读书”的“谈”是谈论、议论的意思;“读书”是谈的对象。
标题点明了论题。
2.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国籍)哲学家、作家。
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著有《新工具论》,论说文集《培根随笔》等。
4.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怡.(yí)情统筹.(chóu)藻.(zǎo)饰狡黠.(xiá)诘.(jié)难涉.(shè)猎蒸馏.(liú)滞.(zhì)碍诸.(zhū)如此类吹毛求疵.(cī)②理解词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56f58c312b3169a551a451.png)
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方式:
(1)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即驳论点。
(2)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据。
(3)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证。
精读第一层后,回答问题。
(1)读书有哪些好处?
预设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不好的偏向?
预设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3)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
预设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4)读书和经验之间有何关系?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后来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意。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