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节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的定义与特点了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化学的基本特点和实验方法1.2 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1.3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学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第二章:我们生活中的化学2.1 空气与氧气了解空气的成分和氧气的作用学习氧气的制取和检验方法2.2 水的性质与净化掌握水的性质和用途学习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2.3 食物中的营养素了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素种类掌握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第三章:物质的变化与能量3.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法3.2 化学反应与能量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例子3.3 燃烧与爆炸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方法学习爆炸的原理和类型第四章:有机物的奥秘4.1 有机物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4.2 糖类与脂肪学习糖类和脂肪的性质和作用了解糖类和脂肪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4.3 蛋白质的性质与功能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学习蛋白质的功能和食物来源第五章:化学实验技能5.1 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基本操作掌握实验安全注意事项5.2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学习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原理掌握溶液的稀释计算和操作步骤5.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表达学习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第六章:金属与非金属6.1 金属的性质与用途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金属的冶炼方法和主要应用6.2 非金属的性质与用途掌握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非金属材料的应用和重要性6.3 合金的性质与分类了解合金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合金的分类和应用领域第七章:酸碱盐与氧化物7.1 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和特点掌握酸碱盐的化学式和分类7.2 酸碱反应与中和反应理解酸碱反应的原理和类型掌握中和反应的应用和判断方法7.3 氧化物的性质与分类学习氧化物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氧化物的分类和常见氧化物的性质第八章:化学与能源8.1 化石燃料与能源危机了解化石燃料的种类和作用认识能源危机的严重性和应对措施8.2 renewable energy and its application 学习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前景8.3 化学电池与电化学了解化学电池的原理和类型学习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第九章:化学与材料9.1 金属材料与金属冶炼学习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特点掌握金属冶炼的方法和过程9.2 陶瓷与玻璃材料的性质与制法了解陶瓷和玻璃的概念和特点掌握陶瓷和玻璃的制法原理和工艺9.3 塑料与合成纤维的性质与用途学习塑料和合成纤维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塑料和合成纤维的用途和环保问题第十章:化学实验设计与探究10.1 实验设计与方法选择学习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实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10.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学习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和图表表达掌握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推理方法10.3 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补充和说明: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新课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教学难点: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教学流程1活动与作业1.阅读“绿色化学”。
2.预习课题2。
2板书设计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课后反思: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课题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发展的历程三、为什么要学化学?备课资料1.原子一分子学说的创立与确认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从大量实验中概括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常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理。
随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和英国化学家曼莱也有相近的发现和论述。
质量守恒定律由此建立起来。
德国化学家里希特创立了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方法,运用数学方法来阐明化学反应的规律。
1802年,法国化学家费歇尔根据里希特的成果,揭示了化学的当量定律。
随之,普罗斯发展了当量定律,建立起定比定律,即每种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这些化学基本定律的发现,为近代原子学说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很久以前,人们就猜测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粒组成的。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古罗马的卢克莱修等对原子及其重量、形状、体积等都曾作出一些天才的猜测。
17世纪,牛顿从力学的角度发展了物质构造的粒子说。
他认为物质由一些很小的粒子组成,这些粒子通过某种力量彼此吸引,粒子直接接触,力就强;粒子间有小距离时可以引起粒子间的化学反应;距离大时,力就不起作用了。
这对道尔顿的原子论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尔顿通过对气体的研究,把原子论思想引入化学,认为不同元素化合生成化合物,可能就是不同原子之间的结合。
1804年,他发现了倍比定律,使原子学说有了实验基础。
1808年,道尔顿的《化学哲学新体系》出版,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原子学说:首先,化学元素由非常微小的物质粒子原子组成,原子在所有化学变化中均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原子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其次,同一元素的所有原子的性质,特别是重量,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及重量不同;再者,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它的质量为所含各种元素原子质量之总和。
这一学说在理论上统一解释了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和实验事实,标志着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为以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
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一、导入新课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
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化学九上一单元讲课教案
化学九上一单元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2)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3)掌握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4)了解化学反应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实验守则和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2)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3)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
(1)化学反应的应用;(2)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理论讲解(30分钟)。
(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通过PPT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各种物质的性质,例如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酸、碱、盐的性质等。
(2)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特征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规律。
3. 实验操作(40分钟)。
(1)化学反应的观察。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现象。
(2)实验操作方法的讲解。
详细讲解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包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
4. 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化肥的制作、金属的防腐蚀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激励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本课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学习分析: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已经了解到一些物质变化的事例,只是他们对这些变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深刻的认识。
物理教学内容中有关“熔点、沸点、压强、密度”等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增大了本节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2、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机。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2、变化和性质的分辨。
难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2、变化和性质的分辨。
教法: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讲述、引导练习学法:阅读理解、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准备药品:胆矾、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烧碱溶液、蒸馏水、光亮铁钉和锈钉仪器:研钵、铁架台、大试管(2支)、小试管(4支)、小烧杯、磁铁教学过程【观看视频,新课引入】冰川融化,温室效应提问:冰融化成水的过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本节课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新课学习】讲述: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展示:一根光亮的铁钉和一根生锈的铁钉。
提问:纯净的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实验:请一位同学来演示用磁铁吸引光亮的铁钉和铁锈。
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了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化学变化的实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特点1.3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注意事项和安全规则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1 物质的组成学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分类2.2 物质的分类学习物质的分类及各类物质的特点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2.3 有机化合物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第三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1 物质的性质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性质的观察和实验方法3.2 物质的变化学习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掌握变化的观察和实验方法3.3 化学方程式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含义掌握方程式的平衡和计算方法第四章: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4.1 氧化物学习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氧化物的分类和反应4.2 酸碱盐学习酸碱盐的概念和性质掌握酸碱盐的分类和反应4.3 金属和非金属学习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反应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类和应用第五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5.1 烃学习烃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烃的分类和反应5.2 烃的衍生物学习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分类和反应5.3 有机反应学习有机反应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有机反应的实验方法和应用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6.1 碳的单质学习碳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和结构掌握碳的单质的用途和形成6.2 碳的氧化物学习碳的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反应掌握碳的氧化物的用途和影响6.3 碳酸盐和碳酸学习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和反应掌握碳酸盐和碳酸的应用和意义第七章:金属和金属的化合物7.1 金属的性质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金属的活泼性和反应7.2 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学习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和反应掌握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制备和应用7.3 盐和合金学习金属盐的性质和反应掌握合金的性质和应用第八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8.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团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体8.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和应用8.3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的实验方法学习有机化合物的鉴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和检测技术第九章: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9.1 化学反应的类型学习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和机理9.2 化学反应的速率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和调控方法9.3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和利用第十章: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10.1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规则掌握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仪器的使用10.2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学习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和评价原则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技巧10.3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科学探究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技巧第十一章:水与溶液11.1 水的性质和净化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11.2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学习溶液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溶液的制备和浓度计算11.3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学习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掌握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技巧第十二章:酸碱反应和离子反应12.1 酸碱理论基础学习酸碱的概念和性质掌握酸碱的分类和特点12.2 酸碱反应学习酸碱反应的类型和特点掌握酸碱反应的实验方法和应用12.3 离子反应学习离子反应的类型和特点掌握离子反应的实验方法和应用第十三章:盐类的水解和沉淀反应13.1 盐类的水解学习盐类的水解原理和特点掌握盐类水解的实验方法和应用13.2 沉淀反应学习沉淀反应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沉淀反应的实验方法和应用13.3 沉淀的溶解和过滤学习沉淀的溶解和过滤方法掌握沉淀的溶解和过滤技巧第十四章:电化学和金属腐蚀14.1 电化学基础学习电化学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电化学的基本组成和反应14.2 原电池和电解池学习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实验方法和操作14.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学习金属腐蚀的原因和类型掌握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和应用第十五章:生活中的化学15.1 食物中的化学学习食物中化学成分的作用和影响掌握食物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析方法15.2 药物和健康学习药物的化学成分和作用原理掌握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健康影响15.3 环境中的化学学习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掌握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涵盖了15个章节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完整版)单元一:物质和化学反应课时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了解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物质的分类和性质课时2:利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 研究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书写规则-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 实验观察和小组活动,研究利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课时3: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研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进行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单元二:酸碱中和与盐课时4:酸与碱的常见性质- 掌握酸和碱的概念和常见性质- 研究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进行实验活动,观察酸和碱的常见性质课时5:酸碱溶液的浓度- 了解酸碱溶液浓度的表示法和计算方法- 研究如何制备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 进行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探究酸碱溶液浓度的变化规律课时6:酸碱中和的化学反应-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研究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描述酸碱中和反应- 进行实验观察和小组活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单元三:氧气及其运用课时7:氧气的存在与发现- 了解氧气的存在方式和发现历史- 研究氧气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进行小组讨论,探索氧气的存在与应用领域课时8:氧气的制备与收集- 掌握氧气的常用制备方法和收集装置- 研究制备氧气的实验操作- 进行实验操作和小组活动,制备和收集氧气课时9:氧气的应用- 了解氧气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氧气的氧化性和腐蚀性- 进行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了解氧气的应用及其影响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完整版)》的内容概要。
每个课时都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相关实验或小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实验和探究能力。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物质和化学反应、酸碱中和与盐以及氧气及其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并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讲课教案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化学中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3)理解化学中的基本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通过讲解和示范,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3)通过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化学中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3)化学中的基本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2)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3)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播放相关化学实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新知识1)讲解化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2)示范化学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3)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进行练习。
3. 梳理知识点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梳理化学中的基本知识点; 2)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相关疑惑。
4. 实验操作1)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化学实验操作;2)指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实验技巧;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总结。
5.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化学实验设计和探究;2)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3)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化学竞赛和科技活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2. 实验法通过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走进化学世界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门路是实验,初步学会察看和描绘实验知识现象的方法与技术2、认识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搁置的规范化,能进行药品的取教用加热、清洗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学1、认识化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在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亲密关目过程系2、能存心识地从平时生活中发现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初步学会标与方法书写研究活动报告的方法感情态度1、激发兴趣,培育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与价值观2、培育谨慎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1、认识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搁置的规范化,能进行药品的取教课要点用,加热、清洗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材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分1、仪器基本操作教课难点析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差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设计目的、时间分派等)前言:同学们回想一下在第一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下边我们以填表的形式回首一下知识脉络:新课: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其的科学。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门路回想、思虑、概括1′是,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15′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从头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充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会破碎,而不会破碎,但可从头组合成新分子,性让学生说、让学生写,加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认真填表深印象、掌握扎实2.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
门捷列夫发现了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设计目的、时间分派等)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色。
(1)充足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响,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提升原子的利用率,力争使全部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采取,实现“零排放” 。
(4)生产出有益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优秀产品。
4.认识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如拥有超塑延展性的;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宁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资料,其特色是拥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1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初步养成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学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学会全面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准确客观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3.能识别常用的化学仪器,了解其主要用途.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1.通过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观察和人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的探究实验,初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2.通过实验演示初步学会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观察、记录等基本操作技能.1.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启发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3.在进行分组实验时,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4.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如实事求是)的培养,并进行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意识的教育.第一单元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第一单元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逐步掌握在化学学习中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获取化学知识等方面也起着先导的作用.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的教学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本单元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体现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本单元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就从具体的实验中归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材从生活中提炼出两个探究活动,还安排了三项基本实验操作,我们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实验操作练习,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初步认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烧中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学会结论推理的方法,学会实验原理、步骤等的总结方法.通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基本操作练习,学会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实验设计和填写实验报告.【重点】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实验,并进行科学探究.教师要注意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资料收集、调查访问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用丰富的语言、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实验,直观形象的各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努力营造出一种使学生喜欢学习化学的氛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开始就出现喜欢化学科学的良好势头.教学中还要注意从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身边的化学,增强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运用的认识.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习惯,并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要有意识地提倡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让每个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精心准备实验,“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在第一单元的教材中基本上没有安排教师演示实验,建议适当地进行一些实验操作的演示,介绍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及其主要用途,并在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上提出相应要求.课题1中,教师可收集、筛选、编辑有关的媒体资料,将它们制成相应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等)展示给同学们观看.学生看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认识,在讨论的基础上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全班交流.交流完后,再请同学通读全文,并对本课题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课题2中,学生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实验中要进行认真全面的观察,详细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再在交流、分析、引导的基础上,学生继续完成“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课题3中,可以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实验操作可以先请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演示同学的操作情况,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可以再请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继续注意观察并及时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全体同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也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练习,然后再请学生上台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最后要求同学们在课后初步进行单元小结.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2课时科学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3课时单元复习教案1课时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3.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1.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1.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烧杯(大、小号)、玻璃片、研钵(杵)、试管架、试管(六支、贴标签)、滴管、药匙、水、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flash课件、每个组的标牌.学生用的药品:胆矾(块状)、石灰石、稀盐酸、药匙、研钵(杵)、试管(一支).(学生所用药品贴标签)【学生准备】预习本课题内容.导入一:【视频展示】生活中的物质及其变化:水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的燃烧.观看视频,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设计意图]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导入二:【师述】看过《西游记》的同学一定对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羡慕不已.但是化学科学中研究的变化岂止千万,通过化学变化,“点石成金”已经不再是神话,不但能变化出自然界原有的物质,还能变化出千万种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思路一【师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实验探究】实验1:把盛有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1所示).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玻璃片发生的现象.图1图2变化前的物质液态水变化时发生的现象试管口有水雾产生,在玻璃片上冷凝成水珠变化后的物质液态水结论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准确和具体.实验2:取少量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如图2),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变化前的物质蓝色块状的胆矾变化时发生的现象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变化后的物质蓝色粉末状的胆矾结论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小结】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设计意图]这是教材中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地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总结】实验现象记录: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 液态的水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液态的水无2 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粉碎为蓝色粉末蓝色粉末状的胆矾无3 蓝色的胆矾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4 颗粒状石灰石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合作交流】分小组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把物质的变化进行初步分类.【板书】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3.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设计意图]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提问】教师列举两个变化:水结冰、汽油燃烧,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合作交流】由学生尽可能多地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小组讨论并交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1)物理变化:①水的三态变化;②胆矾研磨变成粉末;③盐溶于水变成盐水;④铁铸成锅.特征:形状和状态的变化.(2)化学变化:①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②火药爆炸;③纸燃烧;④食物发霉;⑤铁生锈等.特征:物质的燃烧,食品的腐败,金属的冶炼和锈蚀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观点,去初步判断生活、学习中物质的变化类别.【提问】上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哪些现象?【总结】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法,同时强调清楚,判断物质变化的本质依据仍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变化.【讲述】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讨论交流】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描述实验现象:【实验1-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2)首先观察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3)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4)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提问】实验1-1中的(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1-1中的(3)、(4)有什么共同特征?【讨论与交流】上述四个实验中哪些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总结】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的木柴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二、物质的性质思路一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板书】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讲解】物质的这部分性质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或是用仪器直接测定出来的,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属于物理性质.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或测量的.(1)熔点和沸点.①熔点: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物质熔化的温度叫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液体和液体变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②沸点: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气体,变为气体时的温度叫沸点.(2)密度: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学生感知】选取身边的物质(文具、书本、衣物等),描述其主要物理性质.【展示】教师出示一小段铜丝,学生描述其物理性质.【描述】铜是一种具有紫红色光泽的金属,硬度较大,耐磨损,还有很好的延展性,导热和导电性能较好.【讲解】物质的有些性质不能直接观察到或是用仪器也不能直接测定出来,这部分性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我们把物质的这种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发生了有关化学变化后,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稳定性、毒性等.【思考1】酒精易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思考2】“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和“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两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对物质铁进行了描述?【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总结】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种“能力”,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板书】三、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关系思路二【板书】二、物质的性质(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等.【提问】(1)同学们回忆一下,点燃蜡烛时有哪些现象?(点燃时,首先看到蜡烛变软,然后变成液态,再燃烧.)(2)蜡烛在熔化时生成新物质吗?我们把液态的蜡烛冷却后会怎样呢?(液态蜡烛遇冷又会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师总结】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这种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板书】(二)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等.【讲解】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1)熔点和沸点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2)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提问】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中我们如何区别呢?【教师总结】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样:能、易、难、会、可以等.例如:①汽油燃烧—化学变化;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②汽油挥发—物理变化;汽油易挥发—物理性质.【讨论】应用物质的性质如何区别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交流归纳】(1)根据二者颜色不同,银白色的为铁丝,红色的为铜丝.(2)根据二者磁性不同,能被磁铁吸引的为铁丝,另一个为铜丝.(3)根据二者导电性不同区分.(4)与酸或盐反应时,产生不同的现象.【板书】利用物质性质上的差异能产生不同的现象,从而将物质区分出来.实验1-5【实验步骤】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等.取一根小木条(或火柴)在空气中点燃,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小结】如下表.氧气二氧化碳颜色无色无色状态气体气体气味无味无味在气体中木条的燃烧情况木条燃烧得更旺火焰熄灭【提问】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大家能归纳出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回答】氧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化学性质:能使木条燃烧得更旺(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化学性质:能使火焰熄灭(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板书】性质用途.例如: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可用来灭火.乙醇(酒精)(可以燃烧)可作燃料.石墨(软、灰黑色)可制铅笔芯.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变化的根本特征(区别的依据)没有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伴随的现象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实例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等物质燃烧、食物变质等二者的联系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判断的依据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内容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氧化性、还原性、活动性、稳定性、可燃性等实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等纸张燃烧,表现出纸张具有可燃性区别方法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木柴燃烧B.湿衣服晾干C.铁器生锈D.高粱酿酒解析:湿衣服晾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木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高粱酿酒,有酒精生成,铁器生锈也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2.有关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准确的是()A.一定会发光、发热B.一定会有颜色变化C.一定有新物质生成D.一定会有沉淀生成解析:化学变化时不一定发光,例如铁生锈时不发光;化学变化时不一定会有颜色变化;化学变化时不一定有沉淀生成,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时没有沉淀生成.故选C.3.物质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硬度大B.沸点高C.能燃烧D.密度大解析:物质的硬度、密度、沸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能燃烧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是化学性质.故选C.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3.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0页练习与应用的1题.【选做题】教材第10页练习与应用的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剩饭变馊,铁锅生锈C.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2.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了自己化学性质的是()A.我是紫红色固体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D.我会生锈3.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铜作导线B.铁制炊具C.黄金压成金箔D.煤炭作燃料【能力提升】4.加热某种固体产生了气体,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属于化学变化。
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的定义与特点了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化学的基本特点和实验方法1.2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物质的性质1.3 原子和分子了解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性质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1 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物质的分类2.2 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化学反应的计算2.3 物质的制取与验证学习物质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操作掌握物质的验证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第三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3.1 有机物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物的分类方法和有机物的性质3.2 糖类与脂肪了解糖类和脂肪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糖类和脂肪的分类和应用3.3 蛋白质与核酸了解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性质掌握蛋白质和核酸的功能和应用第四章:化学与社会4.1 化学与能源了解能源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化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中的应用4.2 化学与材料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化学在材料制备和应用中的作用4.3 化学与环境保护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掌握化学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应用第五章:化学实验技能5.1 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实验操作的安全和注意事项5.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习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实验方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5.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学习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方法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技巧第六章:物质的量与粒子6.1 物质的量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学习物质的量的单位和计算方法6.2 粒子学习粒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粒子的性质和粒子的化学反应第七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7.1 化学方程式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反应类型7.2 化学计量学习化学计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八章:酸碱盐与氧化物8.1 酸碱盐的概念与性质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和特点掌握酸碱盐的化学反应和分类8.2 氧化物的概念与性质学习氧化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氧化物的化学反应和分类第九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9.1 化学反应速率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9.2 化学平衡学习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方法第十章:有机合成与有机化合物10.1 有机合成学习有机合成的方法和原理掌握有机合成的实验操作和应用10.2 有机化合物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物质的量与粒子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应用是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计量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目的要求:1: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3: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重点:1:知道什么是化学?2: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难点: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教学要点:[要点1] 化学的作用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要点2] 怎样学好化学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
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1.树立信心。
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
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物质与能量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志-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 培养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观察和归纳能力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方法- 根据物质组成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根据物质的来源分类:自然界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 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分类:固体、液体和气体2. 常见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组成分类:金属、非金属和合金- 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酸、碱和盐- 根据物质的来源分类: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 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分类:晶体和非晶体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思考。
2. 讲解:依次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常见物质的分类,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通过观察和归纳,进一步巩固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4. 小结:总结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常见物质的分类。
5. 作业:布置相关练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和巩固。
教学评价1.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2. 学生在实验观察和归纳过程中是否能准确运用所学知识。
3. 学生在作业中是否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和巩固。
第二课时:能量的转化教学目标- 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的转化方式- 掌握能量的转化规律和实际应用- 培养学生对能量转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能量的概念- 介绍能量的定义和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2. 能量的转化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能量的转化过程:机械能的转化、热能的转化、化学能的转化等- 分析不同转化方式下能量的守恒和转化效率3. 能量转化的规律和实际应用- 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效率的概念- 探讨能量转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引发学生对能量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能量的概念和能量的转化方式,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1.学生独立完成书面作业,注重作业质量,要求书写工整、逻辑清晰。
2.实践作业和探究作业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3.拓展阅读和家长互动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教师对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5页的练习题1、2、3,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根据课堂讲解,尝试书写两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进行平衡。
-总结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简答题形式完成。
2.实践作业:
-观察家中或学校周围的化学现象,如电池放电、铁器生锈等,记录下来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所学的化学反应原理,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在化学学科方面,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然而,由于化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化学方程式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习兴趣和动机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
-通过探讨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介绍化学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一系列与化学相关的日常现象,如燃烧、腐蚀、电池工作等,引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要求学生书写几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平衡。
2.学生互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 空气、氧
初中化学全一册绪言第一章空气、氧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绪言和第一章《空气、氧》是初中化学的启蒙章节.通过这一章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要使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基本概念了解空气的成分,掌握氧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认识“物质”为主,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要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出现一个喜欢化学的良好势头.对于教学中使用的化学用语,可简单明了地给学生以解释.【指点迷津】本章节涉及的基本概念较多,同学们在对演示实验感兴趣的同时,要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化学的开端,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学海导航【思维基础】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掌握好本章节的基础知识,会拓宽你的思维,使你在学海中自由驰骋,游刃有余.下面同学们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⒈什么是化学?⒉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二者间又有何联系?怎样正确识别这两种变化?⒊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⒋怎样区分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或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⒌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致是:_______占78%,氧气占________,稀有气体占_______,_______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_________._______国化学家________最早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⒍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⒎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气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是由它的哪些性质决定的?⒏氧气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有何不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和验满方法都是怎样的?制取O2的操作步骤怎样?在制取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⒐什么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什么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何联系?⒑什么是催化剂,催化作用?“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句话是否正确?⒒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灭火的原理是什么?⒓自燃、缓慢氧化、燃烧、爆炸有何异同?⒔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_______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_________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铜.带着以上这些提示性的思考题来学习或者回顾本章节的知识,会使你易于抓住重点,使知识网络化. 【学法指要】例1: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生锈B.电灯发光C.燃烧D.变色[思路]此题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实质.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主要依据.[解析](A)中铁锈的成分是氧化铁与铁不同,所以A是化学变化.(B)电灯通电后发光,这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的过程,灯丝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因此属于物理变化;(C)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D)变色既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现象.答案为(A、C)例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 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B. 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 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D. 白磷自燃[思路]本题考查的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及“性质”与“变化”的区别.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要知道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物质的色、味、态、密度、硬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而化学性质则主要包括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解析](A)是镁条的化学性质;(B)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变化;(C)是O2的物理性质;(D)白磷自燃是化学变化.答案为(C)例3:物质在空气里发生燃烧、自燃、缓慢氧化,有人叙述这些变化有如下共同点:①都产生热量;②都要发光;③都属于氧化反应;④都很缓慢;⑤都需要物质与氧气接触;⑥都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下列都正确的一组是()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解析]燃烧和缓慢氧化均属氧化反应,只不过剧烈程度不同.若可燃物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不能及时放出,可能使温度升高到着火点而引起自燃,缓慢氧化的温度不需达到着火点.答案为(A) 例4: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忘记了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 不能产生氧气B. 生成氧气的速率慢C. 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D. 没有氧化钾生成[解析]氯酸钾分解时,没有催化剂只是反应速度较慢,但加热时反应仍能发生.只要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完全分解,产生的氧气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例5:标准状况(0℃,1.01×105帕)下,某气体的密度是1.98克/升(空气的密度为1.29克/升)该气体易溶于水,在实验室收集此气体时应用()A. 排水集气法B. 向上排空气法C. 向下排空气法D. 以上方法均可以[思路]确定气体收集方法的规律: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M为空气的平均分子量)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且易溶于水,故收集方法只能为(B).例6:某同学在实验室设计了4种制氧气的方案: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②使高锰酸钾受热;③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共热;④使二氧化锰受热.判断这四种方法:A. 全正确B. 全不正确C. ①②③正确D.只有①②正确[解析]此题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药品以及催化剂的概念.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较低温度下制取氧气;另一种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题中①②则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③中虽然是高锰酸钾与氯酸钾共热,但是高锰酸钾受热可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可作为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因此也可用在于实验室中制取氧气.此选项是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的灵活运用.④中二氧化锰成分里尽管含有氧,但在通常加热的条件下却没有氧气放出,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所以答案为(C).例7: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写序号)________;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1)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2)硫+氧气二氧化硫(3)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4)氢气+氧气水[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分类角度不同.化合、分解反应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目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而氧化反应则是从反应物中有没有“氧”参加反应来进行分类.所以此题的答案为:属于化合反应的有(2)(4);属于氧化反应的有(2)(3)(4);属于分解反应的有(1).通过以上这些典型习题,你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的理解呢?【思维体操】扩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训练扩散思维,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已知: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木炭+氧气二氧化碳;镁+氧气氧化镁;镁+氮气氮化镁(固体).根据上述反应,要证实空气中氧的含量,应该选择_______(物质名称)来进行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散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这个实验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在这个实验中要求所选用的物质性质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而不和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发生反应,且为固体.在生成物中,产物应为固体,或者生成的气体极易溶于水.通过此题中的已知条件可知:白磷为固体,可与氧气反应且不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生成物为固体,符合要求.木炭为固体,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其它成分反应,但生成的二氧化碳不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不符合要求.镁为固体,它不仅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可以与氮气发生反应,也不符合要求.所以要证实空气中氧的含量,应选择白磷.原因是白磷只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木炭虽只消耗氧气,但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镁不但消耗空气中的氧气,还要消耗氮气,后两者均无法准确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实际含量.题型扩散1:要除去密闭容器里的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为纯净的氮气,可用燃烧除氧气的方法,下列物质可以选用的是()A. 铁丝B. 红磷C. 木碳D.硫黄提示:通过燃烧的方法除去氧气,必须考虑:一是选项中的物质要能在混合气体中燃烧,二是燃烧后不能生成另一种气体.因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木碳和硫黄燃烧后又分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生成,只有红磷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固体,所以最好选用红磷.答案为(B).题型扩散2:使适量的磷和木炭在等容积的A、B两瓶中同时燃烧,如图所示.试回答:(1)待磷、木炭完全燃烧后,A、B两瓶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此实验能验证哪些结论?[解析](1)A瓶有水进入,进入的水量约为A瓶体积的,B瓶无变化;(2)A瓶中消耗氧气生成固体,气体压强减小;B瓶中消耗氧气但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基本保持不变.(3)此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氧气,并且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1/5.通过以上三道题的解析,你能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吗?三、智能显示【心中有数】绪言及第一章《空气、氧》是初中化学的启蒙章节,涉及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较多,多年来一直是中考等考试的热点.认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会提高你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会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动脑动手】⒈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它的密度与空气相近.一氧化氮很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1)实验室里,一氧化氮气体可用____________法收集.(2)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二氧化氮是红棕色的气体,这是二氧化氮的_____________性质.⒉下面对于铁的叙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 纯铁具有银白色光泽B. 铁能导电C. 铁跟盐酸反应能放出氢气D. 铁的密度为7.8克/厘米3E.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⒊下列关于物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的过程当中一定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D. 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⒋某学生在做镁带燃烧的实验时,先用火柴去点燃镁带,镁条并没有燃烧,后改用酒精灯去点燃镁带,镁带燃烧了.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原因.⒌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入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创新园地】有了上面的基础,下面请开动脑筋,我们一起在创新的园地里漫步!⒈制取氧气的途径有多种,如水氢气+氧气①,氯酸钾氯化钾+氧气②,氧化汞汞+氧气③,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④等等.现在潜水员想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潜水艇中氧气中的来源,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至少要阐明三条不同的理由)⒉揭开盛有液态空气的保温瓶盖,并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上方,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⒊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A)氢氧化钠叫做烧碱或苛性钠;(B)氢氧化钠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C)暴露在空气中的烧碱易吸收水分而潮解;(D)氢氧化钠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E)氢氧化钠还能跟指示剂、盐酸、氯化铁等反应;(F)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G)纯净的氢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它的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1)用序号回答:短文中叙述物理性质的有____________,叙述化学性质的有________.(2)氢氧化钠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固体氢氧化钠应__________保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道题你攻破了吗?在创新的道路上,你们只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勇于探索的决心,一定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参考答案⒈第(4)种最适合用于在潜水艇中制取氧气.这是因为:(1)此反应不需要加热,通电,催化剂等条件,在常温下即可发生;(2)反应物过氧化钠为固体,便于携带,另一种反应物二氧化碳可由人呼出的气体替代;(3)此反应的生成物无毒.⒉打开保温瓶盖时,液态空气会汽化,吸收热量,使木条周围温度迅速降低,达不到木条的着火点.而且由于液氧比液氮的汽化温度高,所以液氮先汽化冲出瓶口,它不支持燃烧,所以会使木条熄灭.⒊ (1)BCG,DE(2)它易吸水,密封,CD.四、同步题库A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铁钉生锈B.冰融化成水C.石油燃烧D.加热碳酸氢铵固体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遇热变软B.蜡烛燃烧C.酒精的挥发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3.有关物质性质的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B.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D.液氧能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态氧4.有一瓶无色气体,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木要重新燃烧,则这瓶无色气体是()A.空气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5.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是()A.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B.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C.二氧化锰的质量D.二氧化锰的颜色6.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是由于蜡烛在燃烧时()A.先熔化B.再发出黄光C.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7.在化学反应中,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可以()A.改变化学反应速率B.增加生成物的质量C.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8.加热氯酸钾但不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不产生氧气B.产生氧化的速率减慢C.产生氧气的质量减少D.产生氧化的速率加快9.下列物质是白色的为()A.二氧化锰B.高锰酸钾C.氧气D.氯酸钾10.下列化学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铝+氧气−−→−点燃三氧化二铝 B .氮气+氨气C .水−−→−电解氢气+氧气D .甲烷+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11.某集气瓶里盛有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体积比为4:1),采用燃烧法除去氧气而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时,最好采用试剂( )A .铁丝B .红磷C .木炭D .硫黄12.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A .酒精灯B .烧杯C .铁架台D .试管13.下列物质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不能产生氧气的是( )A .水B .高锰酸钾 C.氧化汞 D.氯酸钾14.有关氧气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氧气很活泼,在常温下就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B . 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都放出热量,产生火焰C . 氧气具有氧化性,在氧化反应中可给其他物质提供氧D . 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最大15.某气体即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具备的性质是( )A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水落石出B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C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工业D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16.气体A 的密度比空气小,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则收集该气体的方法可以用( )A .向下排空气法B .排水取气法C .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D .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17.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B . 乙炔+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C . 氢气+氧化铜−−→−加热铜+水 D . 碳酸−→−水+二氧化碳 18.将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后的剩余固体投进正在加热装有氯酸外的试管里,会发生以下现象中的( )A .反应加快B .反应减慢C .反应终止D .无影响19.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 试剂瓶塞取下后应倒放在桌子上B . 酒精灯的灯帽取下后应正在放桌子上C . 试管刷干净后应倒放在试管架上D . 胶头滴管不用时应倒插在试管架上20.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如果指针向左偏,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将游码移到左侧零点B .加适量砝码C .加适量药品D .扭转螺丝,使天平平衡21.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完全反应后,试管中剩余物质共有()A.2种B.3种C.4种D.5种22.在下列情况中: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任意排放;③燃放鞭炮;④飞机、汽车尾气的排放,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3.某学生使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错误地指导氯化钠放在右托盘、砝码放在左托盘,称得氯化钠的质量为10.6克(1 克以下只能使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A.10克B.11.2克C.9.4克D.10.6克24.对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雾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2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出现下列的哪种情况时可以开始收集氧气()A.没有气泡冒出时B.刚有气泡冒出时C.气泡断断续续冒出时D.有连续气泡冒出时(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2个正确答案)1.区别氮气和氧气,最好用()A.带火星的木条B.燃着的木条C.分别液化D.澄清的石灰水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C.凡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的反应都是分解反应D.物质只有跟氧气发生反应才是氧化反应3.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用过滤法分离的是()A.汽油跟水混合B.食盐和白糖混合C.食盐和泥沙混合D.水和泥沙混合4.下列物质跟氯酸钾混合受热时,能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是()A.氯化钾B.二氧化猛C.高锰酸钾D.锰酸钾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不正确的操作是()A.装药品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气体C.停止加热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D.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后应倒放在桌面上6.要从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所得的物质中回收二氧化锰,有以下几步操作供选择:①蒸发溶液;②过滤;③溶解;④水洗;⑤加热烘干。
化学初中九上教案
化学初中九上教案
主题:化学初中九上第一单元纯净的物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分类及纯净物质与混合物的区别;
2. 掌握物质的分离方法;
3. 了解化学实验中一些基本实验操作;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纯净物质与混合物的区别,分离方法的掌握;
难点:一些实验操作技巧的教授和练习。
教具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洗瓶、量筒、玻璃棒、烧杯等;
实验药品:氯化铜、食盐、蔗糖等;
教辅资料:实验操作指导书、实验报告模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了解物质的分类,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授课(30分钟)
1. 纯净物质与混合物的区别;
2. 物质的分离方法;
3. 实验操作技巧演示和练习。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掌握不同物质的分离方法。
四、总结(10分钟)
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纯净物质与混合物的区分和分离方法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习题或实验报告撰写,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分离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安排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教案 沪教版 教案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本章学习要求:1.初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化学的方法和手段。
3.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重要概念。
4.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学习实验基本操作。
5.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符号。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共2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研究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
2.初步懂得应用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讲解>1.在古代,我国的化学工艺已有相当的成就。
例如:青铜器的制造、钢铁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都是举世闻名的。
2.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例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和动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效的农药和化肥;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药物保证。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实验探究>加热碳酸氢铵固体(如课本第4页图1-7)实验现象:碳酸氢铵白色固体不断减少;试管口有水滴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气味气体。
解释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碳酸氢铵加热水+氨气+二氧化碳。
保存碳酸氢铵的注意事项是:密封保存于阴凉处。
<问题讨论>1.为什么用铁锅烧菜比较好?2.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3.举例说明学习化学还有哪些实际用途?[巩固练习]见学案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讨论>1.你能说出一些有关材料的知识吗?答:材料是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纳米材料是21世纪的“材料之星”,晶体硅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石英砂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
2.使用氢能源有何优点?答:氢气作为未来世界的理想能源,其主要优点是:来源丰富、单位质量的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高、产物无污染。
3.你还了解哪些重要的化学成就?答:科学家佛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促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产生了生物克隆技术。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册)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科学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目标:了解化学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1.2 化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化学研究的内容,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研究的内容、化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1 物质的组成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
2.2 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类,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内容: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元素。
第三章:化学反应与能量3.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类型。
3.2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掌握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教学内容:放热反应、吸热反应、能量守恒定律。
第四章: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4.1 碳的性质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碳的性质,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碳的物理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4.2 碳的氧化物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碳的氧化物,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内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第五章:金属的化学性质5.1 金属的通性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金属的通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5.2 金属的氧化物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金属的氧化物,掌握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金属氧化物、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第六章:溶液与溶解度6.1 溶液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溶液的组成、溶液的特点。
6.2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1 社会生活与化学教学目的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和现象。
[讲述]1.家里的塑料2.做衣服的化学纤维3.食品中的添加剂4.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5.药箱里的药品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品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讲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些就是化学科学的任务,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获得这些知识的常用方法,即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去研究自然世界。
[板书]化学课的学习内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活处处有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化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探究的方法1.2 化学实验室之旅教学目的1.认识所学实验的目的意义,了解实验注意事项2.了解实验中所接触的仪器,识记名称,了解其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3.初步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懂得操作原理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难点1.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2.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阅读]化学实验室规则[讲解]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1.试管用途: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收集少量气体。
注意:装液体的量不应超过容积的1/2,给液体加热时,液体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用试管夹夹持或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振荡时靠腕力甩动。
2.试管夹用途:夹持试管注意:从试管底部向上套或取下,不能横进横出;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手握长柄,不能按短柄,防止试管脱落;防止烧损或腐蚀。
3.玻璃棒用途:搅拌、引流、蘸取少量液体。
注意:搅拌时不可用力过猛,不要碰器壁;引流时下端紧靠接收器内壁;蘸取液体的玻璃棒要洁净,用后要冲洗。
4.酒精灯用途:加热注意:使用时将灯放稳,灯帽竖放;灯体内酒精不可超过容积的2/3,不少于1/4;添加酒精必须先将火熄灭;用燃着的火柴或细木条点燃酒精灯,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不用时要盖上灯帽;失火用湿布或砂土盖灭。
5.胶头滴管滴瓶用途: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胶头滴管不能吸得太满,不能将吸有液体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不要深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不能将滴管倾斜滴加;用过后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滴瓶的胶头滴管与滴瓶口磨毛配套,不能互换或移作他用,滴瓶的胶头滴管取用药品后应立即插回原瓶,不能用水冲洗。
6.铁架台用途:固定和支持仪器(常配有铁夹和铁圈)。
注意:不能用力敲打;夹持玻璃仪器要注意松紧适度,铁夹内衬以绒布或石棉纸。
7.烧杯用途:盛放较多量试剂的容器;较多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溶解物质、配制溶液、承接滤液。
注意: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外壁应干燥并垫一石棉网;不能加热固体;加入液体不应过多。
8.量筒用途:量度液体体积注意:量筒的最大量程应与液体的体积相近且一次量完;平放在桌面上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用于加热,不能量热的液体,不能用于溶解、稀释,不能作反应器。
9.集气瓶用途: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进行某物质与气体的反应。
注意:收集或储存气体时用毛玻璃片盖住;不能加热;做某些反应的反应器时应装少量砂子或水。
10.锥形瓶用途:用作较多量液体反应的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注意:加热时需要点上石棉网11.其他:水槽、药匙、蒸发皿、漏斗、坩埚钳、试管架、试剂瓶(广口瓶、细口瓶)、烧瓶。
[讲解]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注意:①注意安全“三不准”: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少取为原则:液体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③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讲解] (1)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药匙、镊子都应保持干净,药匙不能用来搅拌。
向试管里装入小颗粒或固体粉末时,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壁(或管口)上,应用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向玻璃仪器中装块状或密度较大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滑”,以免打破容器。
[观察活动]【实验1-5】【实验1-6】(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在细口瓶里,取用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容器口,缓缓倾倒,倒完液体,立即盖紧瓶塞,将瓶子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回忆量筒及胶头滴管的用法。
[观察活动]【实验1-7】2.托盘天平的使用用于粗略称量,能准确到0.1g(1)称量前游码回零,检查是否平衡(通过平衡螺母调节)。
(2)“左物右砝”(先大后小再游码),用镊子夹取砝码。
m物=m砝+m游若放成“左砝右物”,因m砝=m物+m游故m物=m砝-m游(3)称量完毕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4)干燥的药品方在洁净的纸上称量;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3.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2)给物质加热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
用外焰加热(温度最高)。
①加热液体可用:试管、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烧杯、烧瓶(不可直接加热,须垫石棉网)加热固体可用:干燥试管、蒸发皿、坩埚不能用于加热:集气瓶、水槽、量筒、漏斗②玻璃容器加热时应注意:a.外壁干燥b.不要接触灯芯,也不要远离外焰c.过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③加热固体:先预热,再把灯焰固定在固体部位加热加热液体:液体量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先预热,加热时不时移动时管使受热均匀,试管倾斜约450角;加热时切不可使试管口朝着自己或有人的方向。
[观察活动]【实验1-8】【实验1-9】[阅读]课本P.19 知识视窗实验室的安全知识[练习]P.20/ 1. 2. 3. P.26/ 2. 3.1.3 物质的变化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辩证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两种变化的异同、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白纸、装有某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镁条、碳酸氢钠固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试管、坩埚钳、石棉网、火柴教学过程[观察活动]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用装有另一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提出问题]1.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门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课。
[观察活动]变化1 火柴梗被折断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2 水的三态变化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3 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现象:石蜡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4 玻璃破碎现象:玻璃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5 食糖溶解在水中,再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食糖现象:食糖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讲述]上述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或状态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板书]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检查]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
[观察活动]【实验1-1】火柴梗燃烧燃烧前:火柴梗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有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后:黑色物质【实验1-2】镁条燃烧燃烧前:镁条是银白色的固体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白光,并且放出热量。
燃烧后:生成的是白色的粉末状物质。
[讲述]火柴梗燃燒后生成黑色的灰燼、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两者散发到空气中),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
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它是一种不同于镁的新物质。
[板书]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讨论交流]完成下表后回答:从哪些方面比较镁条燃烧前后的不同点?[讲述]观察化学反应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现象: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进行时的现象→反应后的现象。
[观察活动]【实验1-3】在盛有少量小苏打(碳酸氢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观察:产生气泡判断:发生化学变化【实验1-4】在盛有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无色氯化镁溶液。
观察:产生白色沉淀判断:发生化学变化[讲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某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这些现象并不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板书]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即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讲述]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检查]完成课本12页“检查站”内容。
[板书]化学变化的表达方法——文字表达式点燃镁+氧气氧化镁Mg O2MgO[讲述]在文字表达式中,“+”读作“和、与、跟”,“→”读作“生成”。
带领学生读以上表达式。
[练习]P.13/ 1. 2. P.26/ 1.[布置作业]1.抄写概念各两遍。
2.P.26/ 4. 6.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目的通过铜片加热变黑的主题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既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教学难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铜片试管、橡皮塞、酒精灯、坩埚钳、火柴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引入新課]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这种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板书]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如: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讨论交流]课本14页[板书]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探究活动]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观察与问题【实验1-10】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假设与预测1.预测:1-a 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1-b 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