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大萧条美国怎样度过经济危机
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
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一、介绍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复苏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章节。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但也不断重振,走向复苏。
这些危机和复苏,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美国的经济危机1、1929年的经济危机1929年的经济危机也被称为大萧条,其特点是失业率高、民生破碎、生产下降、信贷紧缩、股市崩盘等多方面的表现。
这一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原因则是股市投资泡沫的破裂、追求高利润的商人们胆大妄为、以及政府之前践行保护主义政策等。
2、1970年代的经济危机197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衰退的十分复杂的时期。
其特点是物价高涨、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国有化和大规模破产等。
这其中,导致这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原因则是眼高手低的宏观调节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
3、2008年的经济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最近一次经济危机,其特点是全球信贷紧缩、股市暴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银行破产等。
导致这一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则是2000年至2007年美国低利率政策、美国债券抵押贷款、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等。
三、美国的经济复苏1、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复苏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复苏的重点是紧缩和财政政策的扶贫,采取紧缩政策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同时,还增加了公共工程和人民的工资,扩大了国家消费的规模,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苏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苏的重点是减税和放松监管政策,使商业活动得到扩大,为投资和增加就业提供了刺激。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21世纪的经济复苏21世纪的经济复苏的重点是扶持产业和中小企业,并推动科技创新和Open Innovation,加快美国股市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推动美国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此外,还采取了货币和财政政策调节,提高了公共支出,增加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等。
大萧条应对策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萧条应对策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期间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场经济大危机。
它起源于美国华尔街股市的崩盘,随后迅速波及到世界各国,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
这场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对各国政府和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大萧条时期,各国政府采取的应对策略。
在面对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的困境下,政府需要通过积极干预经济、促进国内消费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与贸易等手段来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类似的经济危机提供参考与借鉴。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回顾大萧条发生时的经济背景,探讨导致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
接着,我们将分析大萧条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包括经济衰退和失业率的上升等方面。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策略,包括政府干预经济、促进国内消费和开展国际合作与贸易等。
最后,我们将对这些应对策略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可能的挑战,并提出结束语。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萧条应对策略的研究与思考,加深对经济危机应对的理解,并为政府和企业在面对类似危机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经济危机,并为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大萧条以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文章结构小节将给出文章各个部分的组织结构,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目的小节将明确本文撰写的目的,即探讨大萧条时期的应对策略。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经济背景、大萧条原因和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三个小节。
经济背景小节将介绍大萧条发生的背景和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
大萧条原因小节将剖析引发大萧条的主要因素,如股市崩盘、贸易保护主义等。
美国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路径
美国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路径2008 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美国华尔街爆发,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场危机不仅导致了大量金融机构的倒闭和破产,还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失业率飙升,消费和投资急剧下降。
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调整,美国经济逐渐走上了复苏的道路。
那么,美国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究竟采取了哪些路径呢?首先,美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巨额的财政支出计划。
这些计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支持、对教育和医疗领域的投入等。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复和更新老旧的道路、桥梁、港口和电网等。
这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还带动了建筑、钢铁、水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对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支持也是财政刺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提供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在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等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投资。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
其次,货币政策的调整发挥了关键作用。
美联储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基准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并通过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即量化宽松政策(QE),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资金供应,降低了长期利率,刺激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和投资。
这有助于缓解信贷紧缩的局面,促进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复苏。
此外,美联储还通过与其他主要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确保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稳定,避免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和蔓延。
再者,金融监管改革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保障。
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为了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历史中的经济危机与复苏
历史中的经济危机与复苏经济危机与复苏在历史中一直是重要的议题。
无论是发生在过去还是现在,经济危机对于国家和世界的经济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一些历史中的经济危机,并讨论它们的复苏过程。
19世纪末期,美国曾经经历过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
这一危机始于股市的崩盘,随后波及到银行和实体经济。
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和储蓄,经济陷入了停滞。
然而,通过政府的干预和实施新的经济政策,美国逐渐走出了这场危机。
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期间,许多国家动员了大量的资源用于战争,导致经济产能下降。
战后,许多国家陷入了经济衰退。
然而,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和经济改革,许多国家逐渐恢复了经济增长。
1929年,美国再次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被称为“经济大萧条”。
这一次危机由于股市崩盘以及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引发。
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
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刺激经济,例如实施金融监管和社会福利计划。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带动了经济的复苏。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危机,被称为“70年代经济危机”。
这一次危机由于石油价格飙升、通货膨胀率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而引发。
各国政府采取了紧缩政策和经济改革来应对危机,如减少政府开支和实施货币紧缩政策。
逐渐地,经济开始复苏,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经济危机和复苏变得更加复杂。
2008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被称为“金融海啸”。
这一次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之后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
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全球经济陷入了严重衰退。
各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应对危机,包括注资银行、实施货币宽松和刺激经济。
然而,复苏的速度和程度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历史中的经济危机与复苏向我们展示了一些重要的教训。
首先,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萧条应对策略
大萧条应对策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萧条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大萧条时期,人们面临失业、贫困、饥饿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这一严重的经济危机。
本文将就大萧条应对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公共工程政策在大萧条时期,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政策来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失业问题。
美国总统罗斯福推出了“新政”,通过建设公共建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来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提高了国家的建设水平。
这一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复苏创造了条件。
二、货币政策在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成为了各国治理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美国采取了大量的货币宽松政策,通过增发货币来提振经济活力,缓解了银行危机,减少了银行系统的崩溃风险,同时刺激了投资和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三、监管政策大萧条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是金融市场的失控和自由放任,导致了恶性竞争和泡沫的形成。
在应对大萧条时,各国都加强了金融监管政策,规范了金融市场的秩序,避免了金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四、保护主义政策在大萧条时期,国际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各国纷纷实施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出口和进口,提高关税等措施来维护本国经济的利益。
虽然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本国经济,但也带来了贸易摩擦和不稳定因素,加剧了全球经济的萎缩。
五、社会保障政策在大萧条时期,人们面临着失业、贫困等问题,因此各国纷纷推出了社会保障政策,如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来帮助弱势群体渡过难关。
这些政策不仅是对经济的有力扶持,也是对国家社会稳定的保障,为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条件。
大萧条是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应对大萧条时,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公共工程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保护主义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来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这些应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萧条带来的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对后来的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国大萧条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是如何帮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
美国大萧条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是如何帮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在美国短短几百年的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自然是1929年10月24日所爆发的那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至今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工厂倾倒牛奶的行为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1929年夏天,美国通用公司股票形势一片大好。
成千上万的人在这场股票交易中获得了极高的利益。
渐渐的,整个国家的人们都陷入到了这种看似经济持续上涨的泡沫中,直到10月24日,股票在一夜之间从顶峰跌落到谷底。
自此,开始了长达4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此次经济危机,危机迅速由股市转向了其他行业,渐渐的整个美国国内大批银行面临倒闭,一众企业濒临破产,国家生产急剧下降,失业人数大大增加,生活水平也急剧降低,因此受到了影响。
危机不仅影响着美国国内,整个世界都受到了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
直到1933年,在胡佛政府反危机失败后,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实施新政,整个美国的经济状态才一步步回温。
一、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是着重点其实,这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内部的固有矛盾,直接原因是由于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整个社会贫富分化超过了原有的正常状态,股票投资超过了市场本来的承受程度,信贷消费过度,为了改变国内经济大萧条的状况。
因此,新政主要改革的地方就是加强整个国国家对于工业的调整。
当时摆在美国政府面前只有三条路,要么走向共产主义,抛弃资本主义来解决整个国家制度内部的根本矛盾。
另一条道路,就是接受法西斯主义,通过殖民扩张来缓解国家内部的矛盾。
但是,当时美国大部分民众并没有接受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贸然执行必然会加剧人民的反感,因此罗斯福决定在保存市场经济以及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对市场的控制,改变经济内部的生产关系,利用市场的自我调整恢复经济。
由于当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一股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潮,加上一战期间国家曾经采取了对于经济的全面干预,人民对此有一定的理解,所以这些制度一经推出,并没有得到人民的反抗。
1923-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详细讲解]
1929-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这次金融经济危机比较研究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1929-1933年大危机:1)美国的信用过度膨胀则是造成严重货币信用危机的客观条件。
1923~1929年,美国的贷款业务增长了37%,有价证券的发行增加了1.5倍,股票价格上涨了2倍,而在此期间,工业生产却只增长了18%。
因此,经济危机一爆发,货币信用突然紧缩,便导致货币信用危机接踵而至。
2)在美国经济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原有的市场机制已经无法承受、容纳和驾驭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了,而与此同时,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尚未确立,政府干预趋于停止,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愈益弱化,这就导致了经济运行过程的严重失控和经济秩序的极度紊乱。
3)贫富差距与美国经济一起增长,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和两极分化,导致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贫困与货币购买力的停滞和下降,由此出现的市场需求不足,与基于对未来前景的盲目看好而迅速膨胀起来的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恰成鲜明对比;始于人为减税、任意放纵银行滥发贷款的经济过热所形成的供求之间愈益加剧的失衡,终于导致了虚假经济繁荣的彻底毁灭美国这场金融危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贷款者,如果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
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大面积的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美国金融经济危机爆发。
(见附图一)总结: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市场缺乏政府调控,过度的市场投机性形成的,现在的金融危机是由于次级抵押房屋贷款所导致的。
二,两次危机的影响比较:1)股市暴跌,但跌幅不一样。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在我)看来这些因素(美苏)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摘编自H采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1)材料中“红军参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终是在哪一次会议上确定的?(2)你同意作者关于日本失败原因的分析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雅尔塔会议(2)不同意。
作者仅看到美苏军事因素对打败日本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中国坚持十四年抗战(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亦可)对打败日本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
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决定在打败德国后对日本作战等。
(2)不同意,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等,从材料不难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红军、综合因素等是致使日本战败的原因。
显然,这样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在抗战中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是不争的事实。
2.罗斯福新政要探究“罗斯福新政”,首先需要收集、辨析史料。
(1)就研究“罗斯福新政”而言,以上三则材料哪些是原始史料,哪些是非原始史料?(填写字母)。
阅读威廉·洛克腾堡《罗斯福与新政》一书中的叙述:1933至1938这6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剧变,但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实施情况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实施情况为应对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财政部和美联储联手推出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财政刺激计划。
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连续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从金融救援到实体解困,从应急式的“危机处理”到长期性的“结构调整”,其使用频率之高、政策范围之广、实施力度之强实属罕见,对遏制经济深度下滑,提振美国经济,促进美国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救援与经济刺激计划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重拾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手段,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危机应对机制和政策框架。
金融救援计划(一)金融救援的目标与途径美国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
数据显示,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规模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的13%,家庭金融资产缩水20%。
为挽救频临崩溃的金融系统,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决策当局“三管齐下”,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入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非常规的政策,实施全面的金融救市方案。
第一,从资产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不得不低价抛售金融资产,导致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救助的办法是政府出资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第二,从负债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纷纷“惜贷”,导致金融市场上流动性短缺,救助的办法是央行通过各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试图缓解信贷紧缩的困境。
第三,从所有者权益来看,遭受损失的金融机构不得不减少自由资本金,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救助的办法是通过直接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实施“国有化”控股。
(二)美国两轮金融救援计划为实现上述目标和途径,布什政府(7000亿)和奥巴马政府(1.5万亿)实施了总规模达2.2万亿美元的两轮金融援助计划:1、布什政府的金融援助计划(TARP)内容要点: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计划。
美国十次经济危机一览 大萧条开辟政府救市新路
美国十次经济危机一览大萧条开辟政府救市新路| [<<][>>]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
当时“市场不干预主义”占垄断地位,美联储面对股灾袖手旁观,造成了股市崩溃和大萧条。
罗斯福1933年3月4日上台后,着手实施“新政”,建立一整套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
这些措施包括政府直接注资、提供银行担保、降息等,开辟了政府干预市场的新路。
这是历史上最大一次政府干预股市行为。
1948-1949年: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是美国经过了战后短暂繁荣后的突然爆发。
形成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形成的高速生产惯性,和战后重建时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暂时萎缩,两者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美国经济进入衰退。
为了缓和危机,1948年,杜鲁门政府出台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其实质是美国对欧洲进行援助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功缓解了美国这次持续15个月的经济危机。
1953-1954年:战后第二次经济危机1953年7月,上台未久的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朝鲜战争。
受战争失败的拖累,美国经济在战争中形成的高涨过程被打断,陷入经济危机,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9.1%,失业率达6.2%。
衰退时间持续了将近1年,直到1954年4月才结束。
为了应付危机,艾森豪威尔不得不用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的办法。
联邦储备当局改变紧缩通货政策,实行放松银根政策,这种作法导致了通货膨胀。
1957-1958年:战后第三次经济危机(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战后第三次陷入衰退,这次危机时间虽比较短,但较前两次危机严重得多,出现了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新情况。
美国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
1929年世界大萧条是如何走出的
1929年世界大萧条是如何走出的转帖-1929年世界大萧条是如何走出的2011-6-11 关注yuanloves的发言第一个是整顿银行,由于经济危机导致银行大量倒闭,人们对金融秩序人心惶惶,美国政府下令全美银行停业接受政府评估,评估完后命令花旗等8家银行开业,吸收社会游资,同时美国政府向这8家银行注资,恢复银行信誉。
第二个是执行工业复兴法案,由国家来干预市场。
对工业生产进行指导。
第三个是整顿农业,把滞销的农产品统统销毁,等待市场恢复。
第四个是以工代赈,大量建设基础设施,从而使民众的购买力增加,从而走出了危机。
罗斯福新政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
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
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
在被称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就占了1/3。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
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
从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
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
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
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
罗斯福美国总统励志振兴经济战胜大萧条
罗斯福美国总统励志振兴经济战胜大萧条在罗斯福美国总统励志振兴经济战胜大萧条的过程中,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通过积极的改革和领导,成功地带领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
本文将从背景、振兴经济和战胜大萧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
股市崩盘、工业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深刻的经济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上任成为美国总统。
二、振兴经济为了振兴经济,罗斯福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
首先,他推出了“新政”计划,旨在重塑美国经济。
其中之一是“三大法案”,包括金融业监管法案、农业调整法案和国家产业复苏法案。
这些法案旨在恢复金融稳定、农业发展和工业增长。
此外,罗斯福还实施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以创造就业机会。
他建立了公共工程署,通过修建公路、桥梁和水坝等基础设施项目,为数百万失业者提供了工作岗位。
另外,罗斯福还鼓励工会组织,提高工人权益和福利待遇。
他通过通过制定劳工法案和建立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权益,维护劳资关系的和谐。
三、战胜大萧条罗斯福的政策和措施在振兴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美国经济逐渐复苏,失业率下降,工业产值增长。
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经济繁荣时期再度来临。
此外,罗斯福还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政策,加强了监管,预防了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他签署了《证券法》和《银行法》,加强了金融监管体系。
在外交方面,罗斯福积极推动国际贸易,扩大出口市场。
他签署了《恢复进出口法案》,将重心转向国际市场,促进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
通过这些努力,罗斯福成功地战胜了大萧条,为美国经济的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罗斯福美国总统在励志振兴经济和战胜大萧条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改革和领导,为美国经济的复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他的努力和智慧将永远被铭记,并为后世的领导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美国的大萧条与新政的经济复苏
美国的大萧条与新政的经济复苏1929年至1939年期间,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
这场危机对整个美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但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新政策,特别是罗斯福总统领导下的新政,美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稳定。
一、大萧条的原因与影响大萧条的爆发有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股市崩盘。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票市场崩盘,导致投资者丧失了巨额财富。
这个事件引发了金融体系的崩溃,信心的崩溃以及经济活动的急剧下降。
大萧条对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冲击。
失业率飙升,许多企业倒闭,大量农民破产,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同时,股票投资者丧失了大量资产,银行陷入困境,银行崩溃潮蔓延,导致了广泛的金融崩溃。
由于缺乏有效的政府干预,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不断加深。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面对大萧条的严重危机,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担任美国总统,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行了被称为“新政”的经济复苏方案。
1.金融改革为了解决银行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
其中包括制定《银行法案》,确立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保护人民的存款免受银行破产的冲击。
此外,还通过《证券法案》和《公用事业持股法案》,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机制,遏制了金融市场的操纵行为。
2.劳工与农民保护新政还着重保护劳工与农民的权益。
成立了国家劳动委员会(NLRB),保护工人的组织权利,通过《国立劳动标准法案》,确立了最低工资标准和工时限制,保障了劳动者的福利。
同时,新政还通过农业调整法案,帮助农民保护土地,并进行农业生产的调整和恢复。
3.公共工程和就业扩张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机会,新政实施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如修建大坝、公路、桥梁等。
这些项目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人们度过了经济危机。
此外,新政还设立了国家紧急救济管理局(FERA)和国家就业计划局(WPA),为失业者提供紧急救济和就业机会。
经济危机下的救济措施:罗斯福新政的创新之旅
经济危机下的救济措施:罗斯福新政的创新之旅经济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它给各个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1930年代初期,美国也曾遭受过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称为“大萧条”。
面对这样的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救济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在上任后所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计划。
该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公正的经济体系,帮助美国走出“大萧条”,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创新之旅中具体采取的措施。
1. 金本位制度的废除罗斯福政府废除了金本位制度,也就是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制度,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改革能够使美国政府进行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从而更好地对抗经济危机。
2. 银行改革在大萧条期间,美国银行系统遭遇了巨大的危机,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来保护人们的存款,同时对银行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3. 新的就业机会政府投资大量资金,开展公共建设项目,如修建公路、桥梁、机场等。
此外,罗斯福政府还成立了国家工作计划委员会(National Recovery Administration,简称NRA),通过实行“最低工资”、“最大工作时光”等措施来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和生产效率。
4. 社会保障和养老金罗斯福政府通过发放无条件的现金补贴,改善了大量农民和工人的生活,并建立了社会保障的体系。
同时养老金制度也得到了改进,确保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总之,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在经济复苏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同样也对改进现状提出了新的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在人类福祉方面的考虑。
继续写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虽然在短时间内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但在长期影响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对工人团体和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支持不够,同时政府对于大型企业的管制也缺乏切实的执行。
此外,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改进养老金制度的同时,美国仍存在一些社会贫困问题。
19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应对
19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应对随着大萧条的到来,美国经济面临着无法想象的挑战。
1930年代,美国经济在全球大萧条的影响下逐渐失去平稳,经历了一段黑暗的历史。
而这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一、经济危机的原因1. 股市泡沫破裂1929年10月,在华尔街的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股市崩盘的连锁反应。
投机者们纷纷离场,导致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
2. 不平等的财富分配20世纪初,工资与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
顶级强者们掌握了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普通工人则往往处于一种较为贫穷的状态。
3. 过度生产1920年代的美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经济高度发展,而且技术不断提升。
但是由于市场饱和、消费低迷、与零售商的对抗,导致过度生产和恶性竞争,使经济发生一些问题。
二、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1. 新政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政策。
他构建了一个名为“新政”的计划,旨在扭转萧条期,刺激经济增长。
这个计划包括实施社会福利、加强拨款、增加政府公共工程、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
2. 美国垄断反托拉斯法美国垄断反托拉斯法是一系列法律,旨在确保美国市场公平竞争。
这些法律意味着政府开始严格限制和监管大型公司。
此举可以保护经济中小企业的利益,消除竞争骨干,从而防止出现形形色色的隐形垄断。
3. 加强监管和控制金融市场1933年,美国制定了一系列金融监管和控制措施,例如《银行法案》和《证券交易法案》。
这些法案旨在通过逐步规范和减少投机,从而避免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同时,金融机构将受到更高层次的审查和审核。
三、总结尽管19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史,但是在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美国很快摆脱了困境。
以经济危机为教训,美国政府和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失败对策的研究中,以避免再次发生经济危机。
这一经验可以给其他国家以参考,让其他国家和企业避免在经济危机中倾家荡产。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吗?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吗?答案是肯定的。
罗斯福新政作为大萧条时期美国最杰出的行政领导,其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美国的经济格局,帮助美国摆脱了重重困境。
一、削减政府财政支出罗斯福在上台后,最先应对的是联邦财政的削减和改革。
他将联邦财政的支出裁减到最低限度,采取了许多举措,使联邦财政支出大幅减少。
1. 限制联邦政府支出罗斯福采取了多项措施来限制联邦政府的支出,包括取消未实施的支出部门和减少已实施的支出预算。
此外,他还通过从联邦政府拆除扩建以及取消未报账支出来进一步限制联邦政府支出。
2. 停止联邦债务发行罗斯福还停止了财政局的债务发行,并将财政下放到州政府,这样就可以减少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
二、制定救市法案罗斯福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救市举措,以应对当时人们面临的经济灾难。
其中包括《临时性就业法》、《国家经济恢复法》、《国家重建和发展法》以及《自由贸易和保护法》等。
1. 《临时性就业法》联邦政府通过《临时性就业法》,拨款一定金额给地方政府,来帮助失业的人们迅速接受临时就业。
此外,该法案还规定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如住房修复和有氧运动的开发,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国家经济恢复法》罗斯福政府又通过《国家经济恢复法》,强制各州制定责任清单,主要集中于增加就业机会,尽可能减少就业压力,增加经济繁荣。
三、重建金融体系罗斯福政府努力重新调整金融体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稳定金融市场和保护消费者。
1. 设立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担保机构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罗斯福政府设立了联邦储备系统,它监督和调节本国的商业银行,以及联邦担保机构,以确保所有受担保的债券能够收回。
2. 禁止黄金交易罗斯福政府还禁止黄金交易,允许政府把黄金作为货币支付,以稳定本国经济环境。
因此,通过以上几项举措,罗斯福的新政策大大有助于美国脱离经济危机,确立了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
1929年经济危机
1929年经济危机1929年经济危机也被称为“大萧条”,是世界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它起源于美国的股票市场崩盘,随后波及全球,使得世界各国陷入长期的衰退与困境。
本文将详细探讨1929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各国应对措施等方面。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股市崩盘,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股票市场的崩盘不仅导致了投资者的巨额亏损,也意味着整个美国经济的崩溃。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股市持续下跌,1929年10月29日,即“黑色星期二”,股票市场再度遭遇重创,股价大幅下挫。
这次股市崩盘在美国引发了金融危机,由此拉开了大萧条的序幕。
导致股市崩盘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1920年代的美国经济一直在蓬勃发展,股票市场的投资热潮一度达到顶峰。
然而,与此同时,许多投资者并没有对企业的真实价值有准确的认识,他们仅仅是为了短期获利而进行投资。
这种盲目投资导致了投机气氛的蔓延,股票价格严重脱离了实际价值。
其次,1920年代的美国存在着严重的财富不平等现象,社会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
不少富人利用杠杆投资,通过借入大量资金进行股票交易,追求更高的利润。
然而,当股市开始崩溃时,这些富人们也成为了最大的输家,他们的巨额亏损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规模。
再次,1929年的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散结合使得经济泡沫不断膨胀,并最终破裂。
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遏制股市过热,也未能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局势的变化。
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国内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大量的股票投资者瞬间负债累累,失去了巨额财富。
银行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少银行因无法收回贷款而破产,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崩溃的风险。
同时,失业率迅速攀升,大量人口陷入贫困与绝望之中。
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也迅速波及到了全球各个国家。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衰退对其他国家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在经济大萧条中活下来的五条对策
在经济大萧条中活下来的五条对策经济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期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崩溃,失业率飙升,许多企业破产。
在这样的困难时期,要想在经济大萧条中生存下来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可以采取以下五条对策:1.接受多种业务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很多行业遭受了重创,许多企业关闭,导致大量人员失业。
在这样的困难时期,要想生存下来,应该尝试接受多种业务。
如果你能够灵活应对不同行业和领域,就有更多机会找到工作。
同时,掌握多种技能也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增加生存的机会。
2.精打细算经济大萧条时期,物价下跌,需求下降,人们的购买力严重受损。
因此,为了生存下来,必须精打细算。
要合理安排预算,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并寻找更加经济实惠的替代品和服务。
此外,可以通过集体购买和团购等方式降低成本,增加生存的机会。
3.寻找新的市场机会虽然经济大萧条时期整体经济都在衰退,但仍然存在一些市场机会。
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开拓新兴产业,可以为自己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例如,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汽车行业遭受了很大的冲击,但家庭用品行业却受益于人们对实用性和经济性的需求增加。
因此,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4.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作,可以减少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例如,许多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获得更优惠的价格和供应条件。
此外,可以与竞争对手共同研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增加生存下来的机会。
5.调整经营策略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企业都必须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例如,降低产品价格以留住现有客户,减少成本以提高利润率,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以增加收入等等。
调整经营策略可以帮助企业适应经济大萧条的变化,提高生存下来的机会。
总之,经济大萧条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但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期。
通过接受多种业务,精打细算,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调整经营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在经济大萧条中生存下来,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美国经济大萧条后政策
美国经济大萧条后政策美国经济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期间,美国遭受的一次深度衰退。
这场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和失业率剧增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对抗这一困境,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挽救经济。
本文将探讨美国经济大萧条后所采取的关键政策,并评估其对经济的影响。
1. 新政策的实施作为回应大萧条的紧急措施,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实施了New Deal政策。
这个政策目的是通过联邦政府的干预来恢复经济活力。
New Deal政策包括了金融改革、就业计划、农业救济计划等各个方面。
2. 金融改革为了重建金融体系,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法案,例如,成立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来监管证券市场,制定了银行改革法案来恢复银行的信誉和稳定性。
这些金融改革措施为美国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更稳定的环境。
3. 就业计划在大规模失业困扰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创造就业机会,例如,通过实施公共工程项目,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修建公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劳动法案,提供了工会保护和工资保障,改善了工人的待遇。
4. 农业救济计划农业是大萧条时期受到严重冲击的行业之一。
为了帮助农民渡过难关,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救济计划。
例如,农业调整法案提供了资金来支持农民,避免继续过度生产和促进价格稳定。
5.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作为New Deal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包括了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福利计划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供一定的经济安全和社会保障,帮助人们渡过经济困境。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通过金融改革和银行改革法案,金融体系得到了重建,信心得到恢复,为经济复苏创造了条件。
其次,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者待遇,失业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助推了经济的增长。
此外,农业救济计划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美国经济衰退之后的复苏经验
美国经济衰退之后的复苏经验2008年,美国爆发了一场空前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不景气之中。
数以万计的公司倒闭,失业率飙升,房价暴跌。
面对着如此恶劣的状况,美国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经济,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2010年,美国经济终于开始复苏。
这场经济衰退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美国在复苏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供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一、货币政策的调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许多国家往往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以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
而美国则采取了相反的做法——缩减货币供应。
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复苏法案》,水涨船高的财政赤字威胁到美元稳定,美联储当时采取了全面缩紧货币政策,相继提高了联邦基金利率、冻结了美国国债、挫折性限制银行贷款等一系列措施,颇具威慑力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使得市场经济有效运行。
二、政府干预的力度加大在经济衰退期间,政府成为了市场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计划,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初创企业的投资、设立失业保险计划、增加对金融体系的监管等。
同时,政府还通过拨款和开展大型计划,加大了对大众消费和投资的支持力度,促进了流动性和市场活力。
三、企业适应性的提高经济衰退后,企业适应性的能力是重要的。
为了适应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企业纷纷寻求新的发展策略。
一些互联网巨头出现了,如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它们快速积累了资本、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娱乐和社交习惯,进而有效推动了经济的复苏。
四、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美国长期以来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经济衰退后,美国企业开始寻求转型,将重点放在内需,降低对出口需求的依赖。
通过打造“美国制造”品牌和振兴本国能源产业实现生产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美国在经济衰退后的经验有很多,天不下雨,娘不嫁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避免经济的衰退,也需要为有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
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变革,增强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力,才能应对经济波动和外界成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次大萧条:美国怎样渡过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市崩溃引发经济危机并波及全球。
这是一名失业者靠在倒闭的商店橱窗外。
由于计划触及了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的利益,与约翰逊政府建设“伟大社会”时期福利改革相比,里根政府的“逆向改革”则要“痛苦”得多。
在1929~1932年大萧条和上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时期,针对经济衰退导致的失业问题,罗斯福和里根两位美国总统,选择了两条不同的政策路线图,并都成功地渡过了经济危机。
但是,由于采取几乎截然相反的社会福利政策,民众利益则损益分明。
大萧条促使社会福利制度建立
尽管已经过去了70多年,至今回忆起来,1929~1933年的大萧条,仍然是20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1932年,20岁的希尔维亚·波特从亨特学院毕业。
她没能赶上好年景,这一年,每4个美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
激烈的就业竞争场景随处可见:在纽约曼哈顿六号街某职业介绍所要招聘300人,却有超过5000人前来应聘。
尽管纽约本市的失业人口已经多达百万之众,但是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饭碗。
一个阿肯色州的男子为了找工作,竟步行了900英里,来到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职业介绍所,当他到达时介绍所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当中的很多人都是通宵排队。
据1932年的《财富》杂志统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人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失业人数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近3成,这还没有将近1000万的农民包括在内,否则情况还要严重。
当时的工厂确实不需要1929年之前那么多的工人。
美国机车公司在1932年整整1年,只卖出了1台机车。
而在20年代,它平均每年要卖600台。
大萧条时期,美国全国近86000多家企业破产,5500多家银行倒闭,整个工业生产陷入停顿,金融系统也全部瘫痪。
当时普通美国人缺衣少食,生活艰难程度超乎想象。
波特很多同学的午餐,往往只花5美分——在餐饮店里点一杯咖啡,然后要杯白开水,把柜台上的免费番茄酱倒到开水里一搅和,就算是一杯番茄汤了。
冬天来临,只得将报纸塞在衬衣里御寒,往鞋里垫入硬纸板和棉花取暖。
成千上万的失业者沦落为流民。
1932年,有200万人美国人在四处流浪。
在芝加哥市,近200名妇女在格兰达公园和林肯公园露宿。
他们一无窝棚,二无铺盖,什么遮身保暖的东西也没有。
到了晚上就在冰凉的地上打颤,直至第二天天明。
此前,波特就想弄清楚,为什么经济突然崩溃,大家纷纷失业。
于是她把主修课改为经济学。
毕业后,波特凭借伶俐的口才,在一家投资咨询公司谋到了一个职位。
后来,她一边干活,一边开始研究金融界的状态。
1933年,新就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也在思索如何摆脱大萧条。
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轻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
罗斯福一改美国政府施政传统,采取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观点,推行政府干预经济的系列政策,史称“罗斯福新政”。
为了让全美国1700多万人不再依靠亲属和政府救济,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
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就业岗位。
1935年后,罗斯福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公平劳动标准法等立法,创立失业保险、老年保险、最低工资标准、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保障工薪族的经济安全。
罗斯福新政很快将美国带出大萧条的泥沼。
从1935 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 年的742 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 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 万下降至800 万。
而罗斯福本人,也成为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连任4届的总统。
滞胀时代社会福利难削减
在经历了大萧条和二次世界大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终于迎来了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黄金发展的20年。
然而,好景不长,从1970年开始,滞胀——这一新的经济难题,开始困扰着美国和欧洲。
与大萧条时的“低增长、低通胀、高失业率”不同,滞胀则意味着“低增长、高通胀、高失业率”。
1973年,美国人第一次在和平时期遭遇了短缺。
当时,美国政府为应对食品价格猛涨,曾于6月间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
结果是灾难性的:市场上见不到牛肉的踪影,食品货架上空空如野。
物价疯涨,使得同一年尼克松政府为价格管制而成立物价委员会形同虚设。
一开始,物价委员会就批准了两家钢铁公司生产的白铁皮提价。
在接下来不到3周的时间内,全美国最大的1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提出了提价申请,95%获得批准。
结果,1972年物价在管制的条件下仍然上涨3.2%,失业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接下来,从1973年下半年至1974年,通货膨胀有增无减,美国人的生活成本持续上升。
此时不巧又碰上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整整涨了4倍。
结果,1974年全年,美国通货膨胀率超过12%,破了二战后的最高纪录。
对于当时的美国人而言,残酷的不仅是节节攀升的物价,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少。
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攀升至二战以来的最高点,达到了9%,成为当年的特大新闻。
大批汽车厂商又面临着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倒闭浪潮。
事实上,一年前,滞胀局面已经形成。
当时刚刚就任的美国总统福特也意识到,通货膨胀是美国政府面临的头号敌人,但他没有想到失业率居然上升得如此之快。
不仅是美国,整个西方世界均于70年代初开始陷入了“滞胀”的泥潭。
西方7个主要发达国家的GNP平均年增长率为2.4%,失业率为5.3%,消费物价指数年增长率为9.4%。
而在此之前的1968?1972年,该七国的平均增长率为4.3%,平均失业率为3.2%,物价平均上涨率为4.8%。
宏观政策失误、社会福利膨胀和政府管制过度,被认为是导致西方世界滞胀的主要因素,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引发了西方世界长达10年的高通胀、经济停滞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局面,各国的消费和投资都出现收缩,世界经济步入继大萧条以来的新一轮大衰退。
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开始颠覆罗斯福的“第二次美国革命”。
里根采纳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即减税、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缩减社会福利。
这些措施,对当时的普通美国人来说,形同双刃剑。
减税自然是有利。
里根政府时期,美国人的所得税减少了23%;原来政府划分的14个税收档次,被精简到3个档次,私人纳税率平均降低85%,公司的纳税率平均降低3.7%。
但是,在社会福利政策上,里根政府决定“开倒车”。
此前,20世纪60年代,美国第36届总统约翰逊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的内政纲领,共制订和实施了近500项计划,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主要用于改善和提高就业、医疗、教育、生活和住房以及城市发展。
1970年后,美国工薪阶层工资上升幅度,甚至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
然而,里根政府在1981年颁布的《经济复兴计划》中,决定削减的社会福利支出的约有200个项目,如食品券、失业保障、新生儿家庭补贴、医疗保健、学生营养补贴、住房补贴、失业者培训等。
由于这一计划触及了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的利益,与约翰逊政府建设“伟大社会”时期福利改革相比,里根政府的“逆向改革”则要“痛苦”得多。
由于工资、福利的刚性性质,财政开支始终未能压下来。
削减中等收入阶层——这也是构成美国选民的绝大多数——的福利待遇遭遇巨大政治压力。
最终,罗斯福新政涉及的社会福利得以保全,而“伟大社会”计划则大部分遭到砍削。
里根的政策,在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消费物价指数在1983年以后大幅度回落,1986年?1989年下降到3%?4%。
同时在经济增长方面,1984年GNP增长高达6.8%,为战后之最。
失业率1983年以后连续下降,从9.6%下降到1989年的5.3%,为1973年以来最低。
美国经济摆脱了“滞胀”,并为后几届政府带来“政策红利”。
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公平方面的损失甚大,广大中产阶级的绝对生活水平下降,只有占人口5%左右的上层社会收入上升。
最终,共和党政府在1992年的大选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