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B.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他 们强调:“代替那存着阶级和积极对立的资产积极 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 A.是充分利用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的 思想。列宁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 义,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包括非社会主义 因素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掌 握政权以后,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种因素加速社会 主义社会建设。 B.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 C.是实行国家机关改革,加强国家管理的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建设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
A.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恩格斯指出: “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 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的新 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
政治基本稳定。 文化繁而未荣。 社会矛盾凸显
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推进社会建设 关于新时期战略任务有三种主张: 第一种主张,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抓经 济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了,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中西部第一线领导干部大多是这种主张。全国人均 GDP已经达到5000多美元了,中西部现在有的地区 2000美元都不到,有些县市连工资开支都很难维持, 就是这样的情况。这是个别地方,但总体来说,全 国应该怎么办?
2010年中国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时期 第一,2010年,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到工业化国 家的转变。工业化国家的三条重要标准,中国都已 实现。什么叫工业化社会?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不 讲三大产业,工农业总产值里面工业总产值超过了 农业总产值,就是工业化社会。现在看,如果按照 那个标准,我们1958年就实现了,实际上我们1958 年还不是真正的工业化。别说1958年,1978年都不 行,1998年也不完整。
毛概第六章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2015版)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 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
的明天,中国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13亿人共同奋斗,一 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就在 我们每一个人的脚下!
谢谢大家!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郑晓光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什么是社会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战略就是根据本国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发展各种条件和因 素的分析、估计和判断,对社会、 经济发展的全局作出的根本性、长 远性的规划。
意 义
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伟大胜利
是中华名族发展 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是人类历史上 的一个奇迹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 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 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 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毛泽东在1955年3月21日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开幕辞中,首次提出中国 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 者超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 主义国家。 “我们在整个世界上, 应该有这个责任超过美国、 赶上英国。如果不能超过美 国,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 大,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 的球籍。”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三步走”图示 (人均4000美元)
富强 小康 温饱
(人均800美元)
毛概 第6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本质论从动态上理解社会主义;解放、发展、
消灭、消除、最终实现,这些动词说明社会主义是动 态发展的。 第五、本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清楚。”
第一、从否定到肯定的认识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邓小 平首先把过去扣在社会主义头上的错误 观点进行纠正,从而否定了一些对社会 主义的错误认识,主要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两个原则:
社会主义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具体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表现。如:政治上,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经济上,公有制和按 劳分配;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模式是指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在 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发展道路、方式和方 法的总称。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可 以存在不同模式。如:苏联模式、南斯 拉夫模式。
本章思考题:
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
生产力?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核心和方法是什么? 5、如何理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6、请谈谈“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者关系:本质决定特征和模式,特征 和模式反映本质,为本质服务。三者的 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全貌。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要求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致力于生产力的发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邓小平:“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
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 富,离开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 义。”
邓小平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从生产力 角度讲的),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从生产关 系角度讲的),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则是从社会主义 本质和理想目标角度讲的),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天下第一村”——江苏江阴华西村
五是“斗”
为什么我们对什么是社会 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 根本问题仍然不能完全搞清楚 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多年来,在我们的社 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 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 倾向。
二是我们曾经把苏联模 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 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 的社会主义观念。
马克思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
实行计划经济; 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阶级和国家将逐步消亡;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 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 港。史称“大逃港”。
全村小车五百多辆,多数人家有小汽车,, 最少的人家一辆,最多的人家有3辆。 华西农民的住房已经历五代变化:草房、 平房、楼房、别墅。全村现有 1000多幢 别墅,每户人家居住面积最大的600多平 方米,最小的也有400多平方米。
第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
第六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一、要点识记1、选择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对新世纪前50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的设想。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3、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寻找新的思路,实行以新型工业化为背景,由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问题理解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三步走”与“新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在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最早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设想。
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75年1月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这个设想。
但这个设想以及整个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都没有得到落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以国民生产总值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标准。
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小康水平”的设想。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了解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掌握“两大战略”的实质。
教学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授课时数:4学时导入新课: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对反动派的极大蔑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
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
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整体战略上布局,从局部战术上设计。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一战略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也是一个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本章主要阐述“三步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要内容;阐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涵;论述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一节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现代化”是一个同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相联系的动态的综合性概念。
一般地说,现代化是指在近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所发生的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
说它是动态的,是因为它的内涵和标准,是随时代的变迁、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变化的。
在信息社会出现以前,现代化主要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工业化是其主要内容。
在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现代化是指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过程,信息化是其主要内容。
说它是综合的,是因为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多方面内容,其中,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精神文明的显著提高,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表现。
而人的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而构成现代化内容的各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实际上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之中。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条件下,实践证明,不触及根本社会制度的变法图强的任何现代化的方案都没有现实的可能性。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和实践过“ 科学救国” 、“ 实业救国” 、“ 教育救国” 之类的主张都破灭了,说明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 28 年的浴血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的解放与国家的独立,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扫除了制度障碍,创造了现代化的社会政治条件和主体前提。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马克思 列 宁 毛泽东 斯大林
•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 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 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 达的社会主义。 • 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可 能需要更长时间。
“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 内,建设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 (1956年9月)
• 大跃进,浮夸风 • 1958年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是金桥) • 认为共产主义的实 现已经为时不远了。 • 湖北省当阳县跑马 乡宣布(1958年) 11月8日是共产主义 开始之日。
方法论 提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 提出社会主义 这个阶段可能分为不发达的 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 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次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后来 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形成过程 含 义 特 征 长期性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 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形成过程 十二大 含 义 特 征 长期性
• 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
级发展阶段”。揭示初级阶段的根本特 征,物质文明不发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形成过程 含 义 特 征 长期性
十四大
•
1992.10,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形成过程 十五大 含 义 特 征 长期性
•
1997年,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党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 特征
毛概课件之第六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二)总体小康的特点
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超过 了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 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 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40
全国有74.84%的人口达到了小康水 平,有12.82%的人口接近小康水平,有 12.34的人口离小康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26
邓小平所设想的小康社会:
2)“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
好过。”
“那个时候,中国国内市场比较大了,相应的,与国外 的经济交往,包括发展贸易,前景就更加宽广了。”
“到那个时候我们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 来更新装备。” “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 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到那个时候,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 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 27
第一次是经典 现代化,是以发展
工业经济(工业化)
为基本特征。
第二次是新现代 化,是以发展知识
经济(新经济)为
基本特征。
2000年中国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实现程度为76%(100%为完成);
如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等。而且,中国的第二次现代化的世界排名 (1999年在108个国家中排名第56位),高于第一次现代化的世界排名(1999年 7 在108个国家中第64位)。
经起到过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是
做不到的。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走 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初步提出分“两步 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
11
20世纪末,邓小平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基本 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并被党的十三大确定下来。
12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2.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途径,以及邓小平关于尊重和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方针;3、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其措施,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
二、提要1.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
该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战略步骤是“分三步走”;战略重点是发展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与科学。
2、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
目标包括经济建设和改革目标,政治民主建设的目标,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3、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具体包括: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续、稳定增长,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进人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和战略高度,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提出坚持实施了持续发展战略,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1、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是()A、到本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B、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C、发展社会主义经济D、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确定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A.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B.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C.接近发达国家水平D.达到发达国家水平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A、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B、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C、共产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D、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4、1982年邓小平提出的战略重点,除农业、教育科学外,还有()A.支柱产业B.能源和交通C.第三产业D、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5、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产业是()A、重工业B、轻工业C、农业D、第三产业6、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转向效益型,必须依靠()A、生产力的发展B、科技进步C、进一步对外开放D、战略目标转变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A、翻一番B、翻两番C、翻三番D、翻四番8、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中各种矛盾的焦点是()A、资金短缺B、科学技术落后C、劳动生产率低D、经济活动效益太低9、-------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A、市场经济B、科学技术的进步C、生产力的发展D、社会制度的巩固、完善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A、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1、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A、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B.增加政府支农力度C、政策和投人D.科学和教育1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是处理好()A、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C、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D、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13、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载入党的正式文件,是在()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C、十四大D、十五大14、社会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是()A、扩大资本积累B、调整产业结构C、建立和健全管理体制D、提高经济效益15、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A、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B、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C、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D、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6、从直接意义上来说,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A、经济制度的改变实现的B、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的C、政府职能的改变实现的D、对生产力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17、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实质上说是()A、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B、适度紧缩型增长方式C、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D、适度膨胀型增长方式18、我国经济发展应以()A、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B、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C、发展市场经济为中心D、增加人民收入为中心19、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来实现。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修改)1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v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是 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失业率持续上升, (二)失业率持续上升,就业形势严峻
虽然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以平均两位数的 增长态势发展,就业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但是由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下岗和 失业人员的队伍也在急剧扩大,成为越来越严重的 社会问题。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三)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进入90年代以来 年代以来, 进入 年代以来,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 拉大,东中西部各省市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拉大,东中西部各省市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导致不 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 家万户幸福。 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实现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 完善社会管理,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全 团结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 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思考题
1、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2、深刻认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深刻认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3、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4、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社会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社会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毛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战略三步走,小康建成,中国梦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三个“实现”: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三个“实现”: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三个“实现”: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 基本内涵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 家
• 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愈来愈 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空 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成就
•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 深入人心,我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是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的时期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成就
• 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 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是中国 优势在国际比较中集中彰显的时期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就业 更加充分
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总 体实现 社会保障 体系建立 合理分配 格局形成 扶贫对象 大幅减少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
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
四、实现目标
• “四个全面”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小康
中国梦
1.中国梦的内涵 2.实现中国梦的途经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 • 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 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 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 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 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 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4)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三个层次的统一 ①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③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④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⑤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25
没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基础,共同富 裕就无法实现;离开了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失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 意义。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也是一个受 到“基础”制约和“目标”引导的过程。
新闻背景: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 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 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 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 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 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 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 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 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 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 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 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与模糊观 念;克服和纠正了以往片面强调生产关系, 忽视生产力的教条主义倾向;排除了姓“资” 姓“社”问题对改革开放的纠缠和干扰。
32
社 会 主 义 基 本 特 征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 高的劳动生产率 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人民当家作主和不断发展的社会 主义民主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
马克思
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毛泽东 提出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来建设 我们的国家 周恩来 邓小平 提出 “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核心: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特点和实现方式是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最终目标是五个方面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支撑力量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工业化的过程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比例 第一产业 种植业 林业 工业 第二产业
……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
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 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二)
推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从全局出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 大
通常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活动各个类别的比例组合, 它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实质是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十六大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 内容比较全面丰富 发展较为均衡
经济: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法制更加更加完备
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 化和健康素质提高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一)
邓小平提出的战略重点
(1)农业 (2)能源和交通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 切实打破城乡隔阂,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 赋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让公共服务更多地 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 身良性发展机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二、正确理解小康社会
(一)所处的阶段 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 启下的发展阶段。 温饱——小康(总体小康)—(全面 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代化)
(二)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1、总体小康的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 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 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3、要正确理解全面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时代 内涵 2、中国未来达到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 不容置疑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 重大关系
小康社会住房18字标准内涵
到2020年,住房从满足生存需要, 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基本做到: “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 功能配套、设备齐全”。
西部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西藏、广西、内蒙西部等十二个省、自 治区和直辖市。其土地面积540万平方公 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目前有人口 约2.8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998%。 几乎囊括了56个民族
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比较 你认为我国西部开发的瓶颈是什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的目标和步骤
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 主题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
现代化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战略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2、坚持了经济发展与主体价值实现的统一 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六章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一、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分“ 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 1981 年至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 1991 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2 年党的十二大肯定了邓小平提出的前两步设想, 1987 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 世纪,制定了行动纲领。
十五大提出了 21 世纪 50 年的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 GNP 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 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 世纪中叶,也就是建国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一)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模式。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总体战略目标是“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其中,“ 富强” 是指经济上的现代化,努力进行物质文明的建设,力争在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民主” 是指政治上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实施依法治国,形成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文明” 是指的文化现代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教育文化水平。
(二)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邓小平提出的分“ 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 , 一改过去的发展规划只注重产值、产量、速度,忽视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足,着眼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了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经济建设方针探索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及经济建
设方针探索
一﹑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一)以苏联为借鉴,探索中国式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
• (二)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与党的中心任务。
1.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 (二)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1.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三)经济体制与管理体制的初 步探索
1.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构想 经营
模式 的探索
2.商品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3.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
4.整顿工业企业,实现“两参一改 三结 合”
BYE!再见! BYE!再见!
2.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调动国 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战略
•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初步认识
1.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建成外大社会主义国家 至少需要50~100年
2.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
• (二) 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
1.实现工业﹑农业﹑国防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战略
四﹑社会经济主义建设方针的探 索及其成果
• (一)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 进的方针
毛概6第六章社会主义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而奋斗。
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现代化发展水平上看,
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现代化方面来看
是由农业人口 占很大比重、 主要依靠手工 劳动的农业国, 逐步转变为非 农业人口占多 数,包含现代 化农业和现代 服务业的工业 化国家的历史 阶段。
中国各地区实现现代化时间表
最早实现:
上海2015年。 北京2018年。 广东省2021年 天津市2026年 最后实现: 甘肃(2062年) 青海(2065年) 贵州(2070年)
西藏(2075年)
江苏省 2033年
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 第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 和归宿点。 第三,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
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 段,才能够以此为依据,制定出正确 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不断地引导社会 主义事业走向胜利。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 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 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 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①“三步走”战略把小康水平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阶段性标志,使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内容。
②“三步走”战略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作为重要标志, 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具体的体现。
战略步骤:“三步走” ①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战略目标的内容
②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
Hale Waihona Puke ③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战略重点: 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
战略特 点:
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②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③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
其他战 略问题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含义、三方面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重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 区域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战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如何认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 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⑴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
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
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
⑶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切实巩固了新时期工农联盟。
⑷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不断加强,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 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⑸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有效夯实了党在 农村的执政基础。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 组织配套建设全面推进。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三步走”战略步骤及其 意义。
7、论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与主要措施。
①科教兴国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总结国 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把握未来趋势的基础上 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这是邓小平发展战 略的重要思想。
②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实 现四个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从当前国际竞争 看,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 十分必要的。
【本章难点】“三步走”战略是如何形成的;国民经 济发展的速度、效益、比例之间的关系;区域经济 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本章知识结构】
科 社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 学 核心和实质:以人为本 发 展 根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观 国际战略理念:和平发展
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裕的必要条件。 ④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重要
的意义。
5、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 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战略。
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 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 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我们的 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
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加强基础 研究和应用研究。第二,鼓励科技创新。第三,把工 程科技放在科技发展的突出重要地位。第四,选择一 些重点领域,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速科技 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一产业:农业是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战略 第二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一、识记
(1)经济发展战略:(书P125)是指对经济发展各种因 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所 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2)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书P126)① 战略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 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 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②战略的重点:㈠ 农业;㈡能源和交通;㈢教育和科学;③战略的主要方针: 注重质量,讲求效益。
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6、试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明显增强。
②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 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三个 不同层次的地带: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中部经济 次发达地区,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 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只有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 技术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②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和协作。 ③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实现共同
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 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 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 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 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 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道路。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考核目的:考核学生对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战略——分“三步走”战略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发展战略,以及教育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的识记、理解和应用的水平和能力
【本章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战略目标、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 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
②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言 的。发达国家都是在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以后才推进信 息化进程的。而我国则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 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 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简述当前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8)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06年材料分析“我国提 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书P133)要坚持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 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 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9)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 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其原则有三个: 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③“三步走”战略不仅注重经济发展,而且,强调社会的 全面发展;不单有经济指标,同时也有社会发展综合指标, 特别是小康社会目标,包含着全面而丰富的内容。
3、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①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 主导地位,建立起一个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 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并使 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的过程。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 量扩张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4)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质 量和使用效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5)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和产业内部 各部门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合理的产业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以及产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 建立起最佳的结合状况。
(6)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 果与劳动消耗的比率,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书 P129)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综合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加;②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 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 切实尊重和保障;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 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④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