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产业发展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产业发展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 2 章相关概念及理论根底2.1 相关概念产业就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也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即全部的生产部门和以自身的经营活动作为生产和消费效劳经济部门和行业的统称。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是指经济社会的全部物质生产的部门,一般来讲,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进而形成不同的产业。

产业有三个显着的特点,一是规模性,二是专业化,三是社会功能性。

产业要具有一定的规模,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经济和技术等优势,以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并促进和带动经济开展和产业结构。

通过生产基地以及产业相关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才能增强产业的带动力、辐射力和竞争力,最终提高规模效益。

另外,一个产业要在各个环节比方生产、加工、销售、效劳等方面不断走向专业化。

就农业产业来讲,要想提高农业的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生产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等,必须通过专业化才能实现。

比方说在农业产业化开展过程中,在生产环节要把小而分散的散户联合起来,通过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扩大农户种植规模,增加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在种植环节的专业化程度。

最后产业具有社会功能性,比方说农业产业,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效劳体系,对一体化的各组成局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经营、管理等的全程效劳,促进各生产经营要素直接、紧密、有效的结合和运行。

上世纪 20 年代,产业最早由国际劳工局作了比拟系统的划分,把一个国家的全部产业分别划分为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和效劳部门。

随后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划分本国产业时都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国际劳工局的划分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劳工局的三次产业分类的方法,在我国,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等各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蒸汽、自来水、电力、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分为流通和效劳两大局部,共计四个层次:包括第一层次的流通部门,有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商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

产业经济学读书笔记

产业经济学读书笔记

产业经济学读书笔记【篇一:产业经济学读书笔记】产业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章:导论........................................................................................................ (1)第二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 (1)第三章:厂商理论........................................................................................................ .. (2)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第五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 (3)第六章:进入退出壁垒 ....................................................................................................... . (4)第七章:企业行为........................................................................................................ .. (6)第八章:寡头垄断企业的竞争行为 ....................................................................................................... .. 7第九章:市场绩效........................................................................................................ .. (8)第十章:中间性组织 ....................................................................................................... . (10)第十一章: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组织 (11)第十二章:产业结构 ....................................................................................................... . (11)第十三章:产业关联 ....................................................................................................... . (14)第十四章:产业布局 ....................................................................................................... . (15)第十五章: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1)6第十六章:外部性与市场失效 ....................................................................................................... .. (17)第十七章: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 ....................................................................................................... . (19)第十八章:产业政策 ....................................................................................................... . (20)第十九章: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 ....................................................................................................... . (23)第二十章:消费与产业的关系 ....................................................................................................... .. (24)第一章:导论1产业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把具体产业做为整体来进行研究,第二是研究产业内部企业间的关系,第三是各个具体产业的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王俊豪主编)教学大纲第一章产业经济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的体系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教学重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

教学难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一、产业的定义产业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产业经济学不仅关注产业内企业的运行,也研究产业间的联系,即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

产业组织理论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更为关注政策问题。

产业组织研究有助于政府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

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纵深发展,以帮助人们分析现实中的特定市场的结构和竞争绩效,为政府实施相应的公共政策以维持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接作用体现为政府的竞争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

(三)政府管制政策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考虑,政府必须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进行经济管制,包括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

此外,在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领域,从这种市场失灵的角度看,政府管制也是必需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及产业结构政策(一)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产业间的结构组成及其变化、产业结构变动的高度化、重点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性研究等,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实现本国产业的升级,实现后发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赶超,获得本国产业的动态竞争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 潜在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 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 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 耗费特别的成本。这种进入形式通常被称为“打 了就跑”策略(Hit and run entry)。 ❖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迫使现存企业无论处在何种 市场结构形态中都只能遵循可维持定价原则,而 完全可竞争市场的均衡,就是在现存企业的价格 和市场地位的可持续(Sustainable)条件下达到的。 这时,有效率的产业组织成为一种内生的结果。
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 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 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 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 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 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 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虽然关于有效竞争标准的研究仍存在不少缺陷, 但是这一研究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不再 将不现实的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 制定的出发点;第二,注意从不同的方面提供判 断具体的有效竞争状况标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 制定有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这一标准体系有利 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 析判断。
展开了有利的批判。
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 四、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
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
❖ 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穆塞茨、布罗曾、波 斯纳等。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内部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经济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产业经济学进行阐述。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产业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

这些理论通过对不同产业的发展规律、竞争状况、企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为产业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产业之间的关系。

它关注产业内部企业的规模、竞争状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同时,产业结构理论也关注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这些关联性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

2.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市场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

它关注市场的竞争程度、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市场行为、价格、利润等方面的影响。

市场结构理论为产业经济学提供了对市场运行机制的深入理解。

3.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和合作行为。

它关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选择、企业规模、企业并购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因素对企业绩效和市场结构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为企业提供了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策略建议。

二、产业经济学实践产业经济学不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践应用。

在实践中,产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如何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经济学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政府和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扩张,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也是产业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之一。

产业经济学教案

产业经济学教案
《现代产业组织》,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课后作业
简答:
1、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最小有效规模?
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短期与长期行业均衡及厂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决定的?
3、按照科斯的观点,回答什么是企业。
论述:
1、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第三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的性质
一、西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
(二)现代企业理论
二、东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一)东方人本主义企业理论
(二)东方企业的特点
三、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企业的地位
(二)企业的作用
第二节产业的内涵及分类方法
一、产业的内涵
(一)产业的含义
(二)理解“共同特性”
二、产业的分类方法
2、如何理解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第四章
市场结构
课时数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
教学重点难点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市场竞争行为。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配合课件,结合有关案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产业经济学》,史忠良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产业经济学》,苏东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现代产业经济学》,刘志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现代产业组织》,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课后作业
简答: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多选1、产业的含义。

(1)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产业是某种同类属性的集合。

(3)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简答)2、由于费歇尔和克拉克子啊研究三次产业分类法中所作出的贡献,他们两人一起被公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

3、三大产业分类法更多地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的关系为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为三大类,即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一次产业,将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二次产业,将从第一、二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

4、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研究方法,经常用于研究(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和(反垄断)规制等问题。

名词1、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

2、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科。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

4、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单选)填空1、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关联方式分类法、三大产业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等。

(简答、选择)2、三次产业分类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

3、第三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

4、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产业组织)。

5、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

6、(产业结构优化)是研究产业结构的目的。

7、静态分析主要考察研究对象在(某一时间点)上的现象和规律。

8、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

9、。

10、单选1、按照这种分类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等。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l ②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扩展工业部门来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 动力,从而促进工业的增长与发展,以便消除,工农业之间以 以及工农业内部的各种结构失衡。
l ③工业的工资水平比农业大约高30%左右。 l 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利用利润进行投资.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3、刘易斯定义的经济发展过程 l 第一阶劳动力,因此,无论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 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供给。 l 第二阶段: 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 而 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 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 工人之间分配。
l 他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l ②地域上的临近
l 地域上的临近便于实现产业转移和传递,易于实现产业结构 构之间的国际性转移和引起连锁型变化及转移。
l ③区域内各国 (地区) 实施外向的发展战略
l 开放经济体制,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 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开放状态。
(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
l 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 美国的过度依赖。
人消费,又可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 即劳动力与资本。③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④不存在技 技术进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 l (3)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V l 式中: 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即本期收 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 之比(Δy/y);s表示 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数, 即投资与产量之比( I/Δy)。
l (5)贡献: ①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 实 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②该模型因为高度抽象、 简化、便于测算, 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测量 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

《产业经济学》课件第二章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产业经济学》课件第二章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懂得一个主题是,一个产业 的企业规模和 数量是与规模报酬程度相关的。因而探讨一下在完全经济 的市场条件下生产单一产品的汗液(或市场)均衡和厂商 最优规模是如何决定的。这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不同 的情况: 1.短期行业均衡和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 2.长期行业均衡的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
(二)现代企业理论 为了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不足,科斯把交易成本的概 念引入经济分析,将生产的制度结构纳入经济理论,提出并且 讨论了什么是企业的基本特征、为什么是时常经济中要有企业 存在/为什么企业的边界不能扩大到整个经济这样一些至关重要 的有关企业的基本问题。 他认为: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缺陷:
①有些产业的归类尚存在争议。
②第三次产业内容过于繁杂. 局限性:技术进步越快,知识老化也越快,原来是知识密集 型产业,随着知识的老化,也会变成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 资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变化的。
(二)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国家标准分类法:一国政府为统一该国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 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并根据该国 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标准。 (2)两大部类分类法: 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第Ⅱ部类:“消费”资料 局限性:①没能涵盖所有产业。 ②许多商品难于归类,给产业经济研究工作带来困难。 ③这种分类法不够细化,不能深入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 的影响。 ④这种分类在方法上与其他分类法相差甚运,分析口径不一,其 分析结果很难进行比较。
二、产业的分类方法 (一)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 ⑴关联方式分类法 是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关联方式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 集合的方法,它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关联方式分为多种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 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要么具有技术、 工艺方面的相似性,要么具有相类似的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 管理技术等。如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等产业均具有各自密 切技术关联关系。

产业经济学课程

产业经济学课程
产业经济学课程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课程概述 03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04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5 产业经济学的应用领域
06 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课程概述
第二章
课程定义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组织、 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问题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实证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经济现象,获取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置实验,控制变量,观察经济现象的变化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经济现象的信息 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分析,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
规范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运用经济学理论对产业 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市场竞争策略
市场定位:确定 目标市场,明确 产品或服务的定 位
价格策略:制定 合适的价格,吸 引消费者购买
营销策略:通过各 种营销手段,提高 产品或服务的知名 度和美誉度
渠道策略:选择 合适的销售渠道, 提高产品或服务 的销售效率
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
第六章
产业经济学的新领域
绿色经济:研究 可持续发展和环 保问题
数字经济:研究 互联网、大数据 和人工智能对经 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研究 共享资源、共享 服务和共享经济 的商业模式
创新经济:研究 创新、创业和创 意对经济的推动 作用
产业经济学的跨学科发展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研究消费 者行为和决策
经济学与生态学的融合:研究可持 续发展和绿色经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计量经济学方法
回归分析:通 过建立模型, 分析变量之间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概述(PPT 52页)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概述(PPT 52页)

梅森提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是将能 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纳为 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 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 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 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 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 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只要市场接近于完 全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的最优 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完全竞争:所谓的完全竞争,通常是指下列条 件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状况,即市场上存在大量 的具有合理的经济行为的卖者和买者;产品是 同质的,可互相替代而无差别化;生产要素在 产业间可自由流动,不存在进入或退出障碍; 卖者或买者对市场都不具有某种支配力或特权; 卖者和或买者间不存在共谋、暗中配合行为; 卖者和买者具有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和条 件,不存在不确定性。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 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其实质是垄断与竞争、 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问题。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 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 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 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 竞争。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 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前提。
亚当·斯密对竞争机制的描述:
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会全体 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创 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这里 的“看不见的手”,就是由竞争的力量来自发决定 的价格体系。

产业组织学理论发展历程

产业组织学理论发展历程

一、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学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论述。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体系是以分工理论为基础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的论述了由竞争机制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具有“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经济社会。

亚当·斯密通过对其经典的“大头针”案例进行剖析,揭示了分工产生的专业化和协作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提出了我们熟悉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即,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竞争就像一支无形的手,支配着人、财、物等资源在各个产业间移动,从而使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相均衡,使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

斯密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竞争的结果总是促使市场价格与生产者的成本趋于一致,他还论述了劳动分工可提供生产效率,因此合理的生产组织能带来社会资源的节约。

二、马歇尔的经济理论(一)产业组织概念的提出亚当·斯密在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

而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填补了这一空缺,他是最早将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学家。

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把生产三要素扩展为土地、资本、劳动和组织四个生产要素,并提出近似工业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

(“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二)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1.触及了垄断问题,论述了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马歇尔指出:“实际上,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遵守着收益递增规律(规模的经济性问题即在一定的市场需求范围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每一单位的平均成本出现持续下降的现象),从而给予大生产者以很大的优势,那么,这种生产很容易为少数几家大厂所操纵”。

他的理论还涉及到专业化、学习效应,认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供效率;以及运输、购买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等问题。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地区产业结构的若干定量分析指标
1。地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分析 区位商,人均产值系数,地区产业区际分析 2 2。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 相关系数
第六讲 地区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地区界定和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
(一)地区的界定
1、均质区域地带与经济带(东、中、西部) 2、极化区域与经济区/经济圈(长三角地区) 3、计划区域与行政区划经济区(浙江省、河南省)
(3)根据发展战略,特别是贸易战略和政策的区别,通过对准 工业国(地区)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了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 型三种工业化的主要类型和发展模式。
思考题
1、何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2、何为霍夫曼定理
第三讲 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一、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
(一)动态比较费用论的含义 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 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 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 (二)动态比较费用论的理论渊源 动态比较费用论的理论来源--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生产力 理论及其保护贸易学说。名言“财富的生产比之财富的本身,不晓 得要重要多少倍。”筱原三代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对后 起国有重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学科,
其研究的边界既确定,又不确定。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确定研究领域。
1、产业结构理论 2、产业联系理论 3、产业组织理论 4、产业布局理论 5、产业技术理论 6、产业环境、可持续发展 理论等等 狭义 广义
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1、何为产业结构 2、分析论述产业结构的分析指标
第三讲 英美体系的产业结构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和霍夫曼定理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概述(PPT 61张)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概述(PPT 61张)

四、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1、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研究 2、企业退出问题研究 3、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研究 4、产业组织与企业的资本结构研究 5、市场结构与产业绩效研究 6、垄断产业改革与政策管制研究
案例一:AT&T与柯达胶片冲印一体 化案的比较

在1982年AT&T解体以前,AT&T公司实行包括提供长 途、市话服务,以及通讯设备制造和研究开发在内 的一体化经营。AT&T通过设计专门的技术标准,并 保守网络标准信息,以排除其他制造企业。当司法 部反垄断处受理此案时,AT&T在申述中举出柯达公 司的例子。柯达公司开发出一种新的胶卷,这种胶 卷只能用柯达公司自己制造的设备才能冲印,而且 柯达公司对冲印其照片使用的化学试剂进行保密, 从而形成胶卷生 产和冲洗上下游一体化。最终,司 法部判AT&T的行为是反竞争的,并未判柯达的行为 是反竞争。

⑥谢勒进一步总结了有关市场行为 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在贝恩的基础上对SCP分析框架进行了完整 系统的阐述,并指出了所谓的产业基本条件 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影响,同时进一步 揭示了市场行为对市场结构和产业基本条件 的反馈效应。
2、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因果关系




④梅森有效竞争的内涵和度量标准的研究 梅森将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 效竞争的条件归纳为两类基本的有效竞争 标准: 一是市场结构标准 二是市场绩效标准

⑤贝恩理论 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 明确阐述了产业组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并把这三 个范畴和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公共政策联系 起来,规范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讲解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讲解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讲解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1.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首先,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要指工业,在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产业。

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

第三,产业的含义具有多样性。

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第四,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即同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均具有这样或那样相同或相似的性质。

(如:需求角度上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供给角度上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第五,产业是结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因为它研究的既不是国民经济总量,也不是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例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正是从产业出发来揭示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诸如此类产业本身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

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

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今天,我讲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什么是产业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产业经济学、怎样研究产业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让我们对产业经济学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

第一节产业的含义与分类研究产业经济首先要理解和把握产业的含义。

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产业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理论研究领域有不尽相同的含义。

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是研究产业经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的含义(一)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公社的新石器时代,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公社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奴隶社会初期,商业逐渐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一时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商业开始独立出来。

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实际上已形成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产业部门。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

18世纪60年代,爆发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的各主要工业部门先后出现了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趋势。

从此,机器生产的大工业逐渐取代了农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接着在20世纪初又爆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表现在铁路、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社会分工也进一步向深度发展,表现为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和产业分工越来越细。

(二)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石器时代之前,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直接取自自然的天然工具,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没有社会分工。

在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经过加工和制作的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部门。

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金属制成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冶炼、工具制作成了新的产业部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 产 业 组 织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理论演变 企业 市场 竞争
第二章 理 论 演 变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第二章 理论演变
❖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前提。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亚当·斯密对竞争机制的描述: 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
会全体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 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 社会。这里的“看不见的手”,就是由竞争的力 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 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 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因果关系
市场结构 (Structure)
市场行为 (Conduct)
市场绩效 (Performance)
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 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 市场结构。
第二章 理论演变
❖ 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 战略性影响的场组织的特征。
•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 和利益关系。
•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 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 体描述和说明。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 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 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第二章 理论演变
❖完全竞争: 所谓的完全竞争,通常是指下列条件占主导地
位的市场状况,即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具有合理的 经济行为的卖者和买者;产品是同质的,可互相 替代而无差别化;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可自由流动, 不存在进入或退出障碍;卖者或买者对市场都不 具有某种支配力或特权;卖者和或买者间不存在 共谋、暗中配合行为;卖者和买者具有充分掌握 市场信息的能力和条件,不存在不确定性。
第二章 理论演变
❖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 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从而 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同年,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又合作出 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 ❖此外,凯维斯、谢勒、谢菲尔德和科曼诺等 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也都作出了重 要贡献。 ❖由于这些研究主要是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 的,因此被称为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
❖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 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 市场集中度指标:CRn、集中曲线和赫菲德尔— 希曼指数。
❖ 梅森提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是将 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 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 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 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 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 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
第二章 理论演变
❖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
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 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 任何两种生产要素对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 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 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 变好。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虽然关于有效竞争标准的研究仍存在不少缺陷, 但是这一研究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不再 将不现实的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 制定的出发点;第二,注意从不同的方面提供判 断具体的有效竞争状况标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 制定有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这一标准体系有利 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 析判断。
第二章 理论演变
❖1932年,贝利和米恩斯发表了《近代股份公司 与私有财产》一书,详尽分析了20年代到30年代 美国垄断产业和寡头垄断产业的实际情况,并对股 份制的发展更易使资金集中到大企业手中,从而造 成经济力集中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以后产业 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研究成果。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 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 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 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 1940年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对产业组织理论 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谓有 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 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 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 手段。但是,克拉克在理论上没有解决有效竞 争的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问题。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 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 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 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 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 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 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 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 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 扼杀自由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