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同步练习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同步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清初的统治者普遍认识到的“国之大计”是( )A.恢复经济B.强化统治C.加强军事D.稳定社会2.清朝前期,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方面采取的措施中,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进种植技术B.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C.减少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D.扩大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的种植面积3.文物承载着历史。
右图是《清代开荒执照》,清朝将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
这说明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是( )A.鼓励农村集市B.边境贸易繁荣C.重视农业生产D.商业市镇兴盛4.清朝前期,为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经济,清朝统治者除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外,还疏浚了两条泛滥成灾的大河( )①长江②黄河③淮河④珠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5.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每一家工场平均有20人。
这充分表明(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6. 吴江县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了清朝前期,已经是“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从盛泽镇的繁荣可以看出,清朝前期( )A.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B.全国商业网形成C.工商业市镇兴起D.大商帮出现7. 下面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该图反映出清朝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B.边境贸易繁荣C.城市中坊市分置D.商业市镇兴盛8.“晋商北走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开辟出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蒙古,直达俄境西伯利亚、彼得堡及莫斯科的国际商道,由此步入了辉煌时期。
到了清朝,晋商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
辛亥革命后晋商几乎销声匿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下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A.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C.就业就医问题 D.交通拥堵问题2、清朝前期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的丝织业中心是()A. 扬州B. 苏州C. 景德镇D. 松江3、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4、在日益繁忙的商业活动周明清时期遇见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其中比较著名的是()A. 苏商粤商B. 晋商微商C. 浙商苏商D. 苏商微商5、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的政策是()A. 发展海外贸易B. 推行垦荒政策C. 招募农民屯田D. 改进生产工具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A.出现了农村集市 B.边境贸易繁荣C.城市中坊市分置 D.商业市镇兴盛7、乾隆时出现的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便于货币流通的机构是()A.“票号” B.银号 C.银行 D.钱庄8、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A.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B. 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C.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D.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9、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这一繁盛的景致出现在清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10、下列作物中哪一个不是明代从国外引进的()A. 玉米B. 甘薯C. 水稻D. 马铃薯11、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表现的是()A. 耕地面积扩大B. 治理黄河等河流,兴修水利工程C.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的发展D.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12、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2.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
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A. 与手工作坊相比,其生产规模大、产量高B. 用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C. 有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两种形式D. 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再进行全过程的生产3.某历史小组选用下面四幅图片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下面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盛世滋生图》《乔家大院》《胡雪岩》《清明上河图》A. 古代印刷业的发展B.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C. 古代商业的繁荣D. 古代城市的发展4.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
该书中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实行了()A. 闭关锁国B. 休养生息C. 轻徭薄赋D. 自由贸易1 / 135.在清朝,一个英国商人想要在中国经营进出口货物,必须通过下列哪个机构()A. 宣政院B. 市舶司C. 理藩院D. 广州十三行6.电视剧《走西口》在央视开播后受到欢迎,其实历史上走西口除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外,主指的是一种商业活动。
“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A. 浙商B. 闽商C. 冀商D. 晋商7.下列内容能够入选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①商业活动限于城镇②人口数量较快增长③官僚地主兼并土地④手工工场较成熟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8.下列不属于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A. 商帮的形成B. 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C. 工商业市镇的发展D. 国际贸易的频繁9.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A. 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B. 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C. 形成一些大的商帮D.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10.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A.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 手工业的发展C. 商帮的活动D. 商品贸易的兴盛11.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word教
南州中学初一年级历史学科学案课题章节第七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课落款称: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课标要求:通过清朝经济进展和人口增加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重点:农业、手工业的进展难点:清朝前期经济进展的原因四步互动课堂教学进程一、揭露目标,学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标要求”,看书完成学生自学内容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看书,并将下列问题的答案在书中勾画出来)一、清朝前期农业进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二、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史实给咱们如何的启迪?3、清朝前期手工业进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4、清朝前期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五、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如何熟悉人口的增加?六、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局面是?形成的原因有哪些?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一)组内交流彼此补充完整(二)组内合作交流:梳理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并归纳这些盛世局面形成的一路原因,并分析能够为咱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如何的经验?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一、清朝前期,面积大幅度增加。
等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高产作物和普遍推行和种植,成为我国南北方的主要粮食。
、、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二、随着的进展,手工业也取得进一步进展。
手工业取得改良,取得提高,扩大,更细密。
制瓷业中心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制作工艺有新冲破。
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
、的棉布畅销。
、、也取得进展。
3、清朝前期,、的进展增进了商品的流通,使商业加倍繁荣。
在农村,快速进展。
、、、是清朝前期的四大商业城市,号称“”。
4、清朝前期,由于等政策,人口迅速增加。
五、经济的全面进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促使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局面——“”的形成。
六、(16 A)磁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好心趣。
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A.南京B.松江C.广州D.景德镇7、下列哪些地方生产的棉布畅销各地()①南京②苏州③无锡④松江⑤杭州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八、“康乾盛世”时在位的皇帝有()①顺治帝②康熙帝③乾隆帝④雍正帝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19课 清朝前期的兴盛练习题 川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练习题川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练习题川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练习题川教版的全部内容。
《清朝前期的兴盛》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2组添一个适当的词,使第2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②( )→康乾盛世A.顺治帝B.乾隆帝C.光武帝D.隋文帝2.清朝前期,下列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高产作物是( )A.甘薯B.棉花C.玉米D.双季稻3.清朝前期,成为全国性的贸易市场的城市是( )A.南京B.广州C.北京D.上海4.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A.农民贫阻,无力购买手工业品B.民族资本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控制C.政府限制商品买卖D.统治者控制专卖权,阻碍生产发展二、多项选择题1.康熙采取的发展农业的措施中包括( )A.奖励垦荒屯田B.严禁土地兼并C.重视兴修水利D.多次减免租税2.清朝前期已经成为商品的经济作物是( )A.棉花B.甘蔗C.粟D.烟草3.清朝前期,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包括( )A.云南的采矿业B.四川的制盐业C.台湾的制糖业D.北京的采煤业三、填空题1.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_______(百分比)以上,人口迅速增长到________亿。
2.清朝_______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
最新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第19课 清朝前期的兴盛川教版复习特训七十二
最新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七单元明清时期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川教版复习特训七十二第1题【单选题】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速度很缓慢,其根本原因是( )A、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B、地主与商人不愿投资手工业C、清政府禁止海外贸易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清朝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
”这说明清朝实行什么政策( )A、禁言B、禁海C、禁烟D、禁商【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我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最早出现于( )A、唐朝B、宋朝C、明朝中期D、清朝初期【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明代时,丝织业中心是( )A、松江B、苏州C、南京D、北京【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适合作为如图名称的是( )A、丝绸之路示意图B、佛教传播路线图C、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D、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
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
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C、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答案】:【解析】:第8题【判断题】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趋向。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9题【材料分析题】曾经辉煌,一度落伍;民族复兴,中国之梦。
人教部编七下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人教部编七下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有答案)9.山西人擅长经商。
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
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C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10.清朝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C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康乾盛世”D.“同光中兴”11.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矣”。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12.清朝后期,专门管理进出口贸易的机构是(D )A.市舶司B.军机处C.锦衣卫D.广州十三行13.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D )A.交通拥堵问题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C.就业就医问题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14. 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D )A.1/2 B.1/3 C.1/4 D.1/5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为百间房”。
材料二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
——摘编自纪录片《徽州》解说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晋商将经商所得用来置地置房,影响其事业进一步扩大;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晋商发展的根本原因。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下列对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B.对手工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C.对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D.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2.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表现的是()A.耕地面积扩大B.治理黄河等河流,兴修水利工程C.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的发展D.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3.据历史学家研究,清朝前期,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商业发展情况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B.乾隆时期的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C.农业的发展不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出现大商帮,比较著名的有晋商、徽商等4.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A.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B.工商业市镇繁荣C.人地矛盾突出D.海外贸易的兴盛5.★右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局部)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A.出现了农村集市B.坊市分置C.边境贸易繁荣D.商业市镇兴盛6.★《胡雪岩》和《乔家大院》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两个最著名的商帮分别来自()A.浙江广东B.安徽山西C.山西江苏D.广东福建二、材料分析题7.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1、图2、图3和康乾盛世局面有关,该局面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哪几位皇帝统治时期?(2)观察上图,指出这一“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奋进的动力。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更崇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1 .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史实与推论完全正确的一项A.AB.BC.CD.D2 .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
在他看来,“诀窍”是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3 .唐太宗说:“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
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反映出()A.国家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民贵君轻的思想C.社会上商人地位低下D.农业为本的思想4 .清初,一度出现福建棉商不至,苏州棉区农民生活无着的现象,“门里妻孥相向啼“;康熙五年(1666年),闽中棉商又挟重资到苏州太仓,举州叹为祥瑞,这表明当时5 .史书中记载“番薯(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A.魏晋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6 .农业是民生之本。
下列我国古代农业成就按时代排序正确的是①玉米、甘薯的种植②曲辕犁和简车发明③占城稻引进A.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7 .明时,佛山冶铁业分“炒铸七行:即铸锅行、铁灶行、炒铁行、铁线行、铁锁行、农具行,铁钉行”这体现了佛山冶铁业()A.历史悠久B.远销海外C.分工细化D.产品精美8 .明中后期,出现“富者动连阡陌(田间小路),贫者地鲜力锥”的局面。
这一社会现象是指当时()A.出现财政危机B.土地兼并严重C.征赋苛捐杂税D.官宦舞弊专权9.清代广东政府规定,采矿业主只要向政府申报注册,定期纳税,就可以取得合法的权益。
这一规定将使广东地区的()A.地方商业税收日益减少B.矿主不受地方政府监管C.采矿业能获得更大发展D.自然环境得到极大改善10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
七年级历史19课 附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图。
从图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B.人地之争矛盾日益突出C.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传统农业没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清朝人口在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有限的土地要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人地之争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促进农业的发展。
B 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表格类选择题首先要审清表格的标题,它规定了具体的选答的领域。
其次要读图表的时间,时间反映了这个时间段相关的史实;最后通过表格中数字变化,总结规律,确定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
通过表格能一目了然的看到清朝人口不断增长,而人均土地面积下降,由此得出:人地之争的矛盾。
2.(题文)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
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广州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
这充分表明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五万人,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反映了机户李扁担、李东阳所拥有的织机数量即佛山镇所拥有的工场数量、工人数量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具备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工场。
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不合题意;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扩大税源,才暂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2022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明清时期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川教版练习题二十二
2022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明清时期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川教版练习题二十二第1题【单选题】下列有关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引进新品种解决粮食紧张问题②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与机工③商业发达,商帮形成,重商抑农④18,中国的经济实力居世界首位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占()A、5个B、6个C、7个D、8个【答案】:【解析】:1/8第3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明朝时我国引种玉米和甘薯情况的猜测,最无可能的是()A、种子由欧洲人带到东南亚再传入中国B、先在江南地区种植再向北方传播C、种子由郑和的船队带回中国D、来自于西班牙殖民地的可能性较大【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速度很缓慢,其根本原因是()A、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B、地主与商人不愿投资手工业C、清政府禁止海外贸易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在明代,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A、长城B、紫禁城C、凡尔赛宫2/8D、白金汉宫【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人物,使第二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①景帝→文景之治②_________→康乾盛世A、顺治帝B、乾隆帝C、光武帝D、隋文帝【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美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
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
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这反映了清政府()A、与外国断绝往来B、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闭关锁国D、重视民族团结【答案】:3/8。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习题 2(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共14小题)1.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
”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2.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A.南京B.松江C.广州D.景德镇3.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
”“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
”这反映了清朝()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4.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
与学习卡片内容相对应的选项是()A.社会风貌B.君权强化C.民族关系D.闭关锁国5.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于是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A.重本抑末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C.鼓励海外贸易D.禁海政策6.1793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书写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朝处于康乾盛世B.中国经济领先英国C.清朝皇帝夜郎自大D.中国推行开放政策7.以下出现于清代的是()A.醴陵瓷B.蔡侯纸C.浏阳花炮D.铜官陶8.北宋时期发明的纸币﹣﹣交子,因为没有合适的土壤,所以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消亡。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明朝政治腐败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以农立国,轻视商业9.“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B.商业繁荣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1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则“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加快发展陆路交通B.重视塞防忽视海防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积极培育国内市场11.鸦片战争前,有一位英国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中国销售,他抵达中国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A.市舶司B.军机处C.锦衣卫D.广州十三行12.某同学在自学“闭关锁国政策”这一内容时,自制了一张小卡片,请指出其中有几处错误()①自给自足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实行的根本原因②该政策就是禁止一切对外贸易③该政策从根本上抵御了外国的殖民侵入④清朝实行该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A.1个 B.2个 C.3个 D.4个1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1.下列属于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的是()A.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C.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D.商帮活动日益频繁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大约增加了( )A.1亿亩B.2亿亩C.3亿亩D.4亿亩3.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四民”的社会地位。
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雍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商人,稍次一点的才去官府里当差。
商人地位的提高反映出当时( )A.商业的发展B.社会的倒退C.人们观念的陈旧D.具有反抗精神4.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著名城市是( )A.北京B.扬州C.杭州D.苏州5.乾隆末年中国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A.三分之一B.四分之一C.五分之一D.八分之一6.《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开始使用机器生产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7.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和“陡绝之地”。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 B.水利灌溉的进步C.人口的快速增长D.统治者的政策推动数字在乾隆二十一年8.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突破了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了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
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A.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B.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9.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最新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3.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6.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
7.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8.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 1.简要说明陈亮的观点。
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这也是两宋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情况。
材料二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2.清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观点?他持此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重本抑末(重农抑商)。
他认为,农业为国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在清朝前期,出现了晋商和徽商等大商帮,这些大商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的繁荣B.商业的发展C.人口的增加D.城镇的增加2.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约有-半是国外引进的。
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①玉米②甘薯③马铃薯④花生⑤水稻⑥向日葵A.①②⑤B.①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⑥3.下列有关清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表现中,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耕地面积不断缩小B.从越南引进占城稻C.出现手工业工场D.人口大幅度减少4.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
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A.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B.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C.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D.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5.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A.纺织业B.采矿业C.运输业D.餐饮业6.南宋时,有位商人来临安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A.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B.午餐吃是的稻米、玉米等粮食C.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D.晚上到临安夜市去看看7.“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B.资本主义工业繁荣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8.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
”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9.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商帮的活动D.商品贸易的兴盛10.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的“国之大计”是()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B.发展商业C.发展手工业D.发展服务行业11.某校七年级学生研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从以下两幅图片得出结论,其中错误的是()A.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十分兴盛B.清朝前期,尤其是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长C.清朝前期,苏州是十分重要的工商业城市D.人口的增长不会带来负面影响二、判断题12.明清时期,徽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有利于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的交换。
七年级历史下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川教版)(优秀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清朝前期的兴盛
导学提纲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1)条件: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面积大幅度增加。
(2)表现: 等粮食产量显著提高;甘薯与普遍推广与种植;棉花、烟草、
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更广泛。
2、手工业:
(1)条件: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有一定程度的改进。
(2)表现:生产技术提高、扩大、生产分工更加细密;制瓷业中心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瓷器制作的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突破;成为丝织业中心;松江、生产的棉布畅销各地等。
二、商业的繁荣
1、条件: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使商业更加繁荣.
2、表现:在农村,快速发展;在城镇,不仅有各种各样的集市,还有林立的店铺,商品种类繁多,交易活跃。
3、代表:北京、、、佛山就是清朝前期的四大商业城市,号称“天下四聚”。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面积扩大, 的广泛种植,加之清政府推行“, "的政策.
2、影响: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快速的大幅度增长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康乾盛世
1、时间:清朝至乾隆年间(1684-1795).
2、措施:统治者调整政策,使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
3、结果:国家巩固,社会相对稳定,史书称这一时期为“”或“康雍乾盛世"。
巩固训练
1、在清朝统治初期,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 )C
A、引进新的农产品
B、大力兴修水利
C、增加耕地面积
D、研发新的农业生产丁具
2、清朝农业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D
A、耕地面积扩大
B、水稻等粮食产量提高
C、推广高产作物种植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3、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
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就是( )D
A、南京
B、松江
C、广州
D、景德镇
4、下列哪些地方生产的棉布畅销各地( )D
①南京②苏州③无锡④松江⑤杭州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
5、清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不包括( )D
A、新丝外销日本及欧洲
B、兴起了许多商业城镇
C、店铺林立
D、资本主义诞生
6、在清朝时期,人口有重大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 ( )B
A、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B、耕地面积扩大,种植高产作物
C、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
D、康雍乾的有效政策
7、“康乾盛世”时在位的皇帝有( )B
①顺治帝②康熙帝③乾隆帝④雍正帝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8、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材料二:湖广熟,天下足.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说清朝统治者就是如何重视农业生产的?清朝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就是什么?
扩大耕地面积.全国的耕地面积有了明显增长;水稻产量显著提高;经济作物与高产作物的种植得到推广。
(2)读材料二,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有何影响?
耕地面积的扩大;推广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更加广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农业产品品种与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与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在清朝,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商业繁荣的基础就是什么?
在农村,集市贸易快速发展,在城镇,不仅有各种各样的集市,还有林立的店铺;北京、汉口、苏州、佛山就是清朝前期的四大商业城市,号称“天下四聚”。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四:康熙时期,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4)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就是什么?带来了哪些影响?
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面积扩大,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加之清政府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人口迅速增长。
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快速的大幅度增长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