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经典论着大全(中)

合集下载

太极拳经典拳论

太极拳经典拳论

太极拳经典拳论(一)太极拳论——张三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在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有丝毫间断耳。

(二)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极,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三)太极拳释名——王宗岳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注解:《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太极拳各家拳论摘抄

太极拳各家拳论摘抄

太极拳各家拳论摘抄程以宁先生说:“一是何物?即混混沌沌,其中有精,环之而为太极,直之而一,一即道也”。

杨万里在《诚斋易传》里讲到太极:“元气浑论,阴阳未分是谓太极。

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

王道渊说人身三宝:神,气,精。

先天三宝为三体自然之道,即元精,元气,元神;后天三宝为三用有为之道,即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

故以元精炼交感精;以元气炼呼吸气;以元神炼思虑神。

自然元精固而交感之精不漏;元气住而呼吸之气不出;元神全而思虑之神不起。

吴老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无极而太极,就是在无极里面含有一个昭然不昧的本体,这个东西就是太极”。

《拳论》云: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沌,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袭,倾者倾,跌误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园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

陈微明先生:求其柔者,可使全身能撤散而不连带也。

假如推其肩,肩动而身不动;推其身,身动而腰不动;推其腰,腰动而腿不动,故能稳如泰山。

若放人时,则又由脚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手连为一气,故能去如放箭。

若不能柔,全身成一整物,力虽大然更遇力大于我者,(被)推其一处则全身皆立不稳矣。

陈微明先生太极问答,有云:“和外家拳交手时,先要以手粘住敌人,如对方欲向上,即提而放之,向下则采而捋之,进则用曲线化之,退则乘势发之,不问前后左右皆然。

”是则太极拳之应用虽不拘泥于着数,但终未必离开着数,不过于应用时,比外家拳多一粘劲,随敌人变化,而用着化打。

马岳梁先生:太极拳的轻不能用单纯不用力来解释。

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

轻就是不能用爆发力,避免双重。

轻也不是松懈。

松懈和爆发力均为太极拳之大忌。

轻是有力不用。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

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

杨氏陈炎林先生说过:“气沉则意坚,意坚则心定”。

杨氏太极拳宗师李雅轩太极拳论精彩论段汇总

杨氏太极拳宗师李雅轩太极拳论精彩论段汇总
七、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八、初学时 ,其呼吸是要舒适自然,不必注重配合动作,只是身放松软,心放稳静 ,呼吸任其自然足矣。以俟架子找顺打熟,其呼吸自然就会自己找配合了去,如以水泼在地上,水自然的就会低处流去也。斯时若不自然的呼吸配合动作开合,就不舒适不自然,不顺劲,故不要去注意。
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九、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十、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太极拳经典文章收录

太极拳经典文章收录

太极拳经典文章收录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其理论依据必不可少。

太极拳的书籍虽很多,但真正构成太极拳理论并经过实践证明的,仅几篇文章。

这些文章的含义一时我们还不能领会,但习太极拳的都必须要熟读背诵。

就像过去私塾里读书的儿童们背三字经一样,随着习拳过程的推移,将会慢慢领悟其中三昧。

今特录之。

7:41 云水禅心来自中国太极大学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7:41 云水禅心来自太極一、太极拳经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二、太极拳释名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三、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太极拳段位理论考试大全

太极拳段位理论考试大全

一、什么叫太极拳?何人创编了太极拳?太极拳是根据古代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结合古典经络学说和养生导引吐纳术而创造的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功拳。

太极拳是由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的。

二、太极拳有几大流派?具体都是哪些流派?太极拳共有五大流派,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

在诸多太极拳流派中,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一种,其它都是根据陈式太极拳逐渐演化而来。

三、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哪一年?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由谁创编的?有什么特点?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1995年。

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有当代著名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陈全忠老师创编,它是在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础上,删除其重复及难度较大的动作组合而成,36式更讲求缠丝劲路的锻炼和体验,更加注重陈式太极拳核心内容的修炼,它可以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套路。

太极拳中段位(四、五、六级)理论复习题:一.练习太极拳都有哪些好处?太极拳在技击上有何作用?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

文可以调气养心、陶冶性情、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武可以防身御侮、克敌制胜。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因此可以用于技击。

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作讲究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连绵不断,使用棚(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八门劲别,运用沾、粘、连、随的技巧,变化万千、出奇制胜。

二.用什么方法才能练好太极拳?试举例说明。

首先,“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其次,练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姿式。

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其三,练太极拳要长期苦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如“金刚捣碓”的身法、走劲、技击的含义(略)。

三.太极拳与长拳有哪些区别?试说明其优点。

长拳属外家拳,太极拳属内家拳;长拳与太极拳的修炼方法正好相反:长拳是由外而内修炼、太极拳是由内而外修炼;长拳是运用人体的本能,讲究刚烈迅猛、力大胜力小、手慢让手快;太极拳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

【太极拳理论】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三)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辩原文:中气与浩然之气稍异,与血气大不相同。

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

白话译文:中气与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稍有不同,与血气大不相同。

中气是人体内的太和元气,也就是《中庸》上说的:持中不偏倚的平常道理,而运行的刚柔显于无形的正直气息。

原文:能用此气行于手,天下未有穷之者。

如或有人穷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于偏倚。

非人能穷我,我自穷之也。

白话译文:能够以这种气周行身心稍未的中间,从拳学体用上讲,那么天下就没有人能胜过此人了。

如果有人能胜过此人,那么此人不是功夫没有到圆满无间,就是他在行功中心意形体涉及或流于失中执偏的地步。

这不是人能胜过他。

而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的理。

也即是说走偏就会导致失败。

原文:此气之贵得乎中!名之曰中气,非气之行于官骸之中之谓也。

白话译文:这种气的珍贵在于得中!其实名叫中气,并不是指气行运在身体官骸的中间;官骸的中间是当中的中,中气的中则是因时因地因情因势,无论肢体,心意怎样变化,中气则永远不偏不倚,也无过与不及。

原文:浩然之气者;大约涉于刚一边多。

观孔子、孟子之气象可知:孔子言语极和平,孟子气象就带廉隅,即其自谓亦曰:至大至刚。

吾故曰涉于刚一边居多。

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气。

特稍涉于严厉。

谓之为元气则可,谓之为太和元气似乎少逊耳。

此所以与中气略有不同处。

白话译文:浩然之气,偏近于刚,这只要看孔孟先师的气象就可以知道。

孔子说话教人,语气很平和,孟子就带有棱角,他自己也说自己的气要“至大至刚”,所以我说浩然正气刚的一面较多。

但也是秉受天地父母而生的元气,不过是近于严厉了些。

称为元气也可以,若称为太和元气好象还是差了一些。

这是浩然之气与中气的略微不同处说明。

原文: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气行之,技亦过乎大半矣!再加涵养功夫则几乎中气矣!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

太极拳段位理论考试大全

太极拳段位理论考试大全

一、什么叫太极拳?何人创编了太极拳?太极拳是根据古代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结合古典经络学说和养生导引吐纳术而创造的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功拳。

太极拳是由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的。

二、太极拳有几大流派?具体都是哪些流派?太极拳共有五大流派,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

在诸多太极拳流派中,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一种,其它都是根据陈式太极拳逐渐演化而来。

三、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哪一年?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由谁创编的?有什么特点?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1995年。

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有当代著名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陈全忠老师创编,它是在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础上,删除其重复及难度较大的动作组合而成,36式更讲求缠丝劲路的锻炼和体验,更加注重陈式太极拳核心内容的修炼,它可以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套路。

太极拳中段位(四、五、六级)理论复习题:一.练习太极拳都有哪些好处?太极拳在技击上有何作用?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

文可以调气养心、陶冶性情、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武可以防身御侮、克敌制胜。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因此可以用于技击。

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作讲究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连绵不断,使用棚(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八门劲别,运用沾、粘、连、随的技巧,变化万千、出奇制胜。

二.用什么方法才能练好太极拳?试举例说明。

首先,“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其次,练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姿式。

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其三,练太极拳要长期苦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如“金刚捣碓”的身法、走劲、技击的含义(略)。

三.太极拳与长拳有哪些区别?试说明其优点。

长拳属外家拳,太极拳属内家拳;长拳与太极拳的修炼方法正好相反:长拳是由外而内修炼、太极拳是由内而外修炼;长拳是运用人体的本能,讲究刚烈迅猛、力大胜力小、手慢让手快;太极拳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杨氏太极拳经典理论

杨氏太极拳经典理论

杨氏太极拳经典理论杨式太极拳经典理论1杨式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通常称为“拳经”“拳论”“拳诀”等。

其理论经典可归纳为五个部分:一是杨澄甫先师的重要论述;二是杨氏所传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三是杨氏家传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实际有四十篇);四是杨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诀;五是杨式吸收其他流派的重要太极拳论。

在近现代的太极拳著作中,也有用力学、物理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理论解释太极拳原理的,不过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理论。

无论传统理论或现代科学理论,都体现在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各种太极拳著作之中。

第一节杨澄甫先师重要论述杨澄甫口述,张鸿逵录一、太极拳之练习谈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

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

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

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

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

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

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

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

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一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

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

虽然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

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

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

”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

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曹树人《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白话)...

曹树人《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白话)...

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白话)曹树人前言陈鑫(1849-1929)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

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1600-1680)拳法真传,累世不辍,尤以曾祖公兆、伯曾祖耀兆、祖有恒、叔祖有本、父仲甡、叔季甡、兄垚成就最大。

自乾隆年间至民国中,陈世族人学拳者大多出此八人门下(加鑫本人)。

有本(1780-1858)门人清平(1795-1868)后为赵堡太极宗祖,清平门人和兆元(1810-1890创和氏)李景延(1825--1893创忽雷架)武禹襄(1812--1880开武、郝、孙三派先河)皆为一代宗师鼻祖。

即杨氏露禅(1799--1872)之师长兴公(陈氏十四世1771--1853)子耕耘,亦曾师事有本。

仲甡兄弟(仲甡1809--1871季甡1809--1865)终生以武功保卫乡里,卒后郡人共议以“英义”铭之!陈鑫幼承父兄教导、精研太极拳、备明法理。

因感于拳道衰微不传、遂于晚年将毕生所学“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六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一洗拳术家守秘之故习”---(民国21年巩县武术家刘焕东语)书成未及刊行而以老病。

临终语兄子春元“此吾毕生心血,汝能印行,甚善……”昔老子西去,达摩东来,孔孟周游列国,武训乞食办学,自古圣人忧道之不传,千古同心!考陈鑫所著,无论法理皆为其亲身之经验、体会。

树人自学拳伊始,即觉书中含义极为深奥;然每有寸进及所悟,辄又觉其理原来又极平常,诚所谓:太极拳本来简单,只是被人搞复杂了!复杂到何处了?实为学人多不读书不明其理或读而不求甚解,只顾盲打瞎练,所谓“实践出真知”者,在此。

不过是想当然之理耳。

故先贤诫我等: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树人理解:拳学经典实为学拳者行功必依之纲常而不可缺少!所谓息息相关者,岂能不知?故愚意以为学拳者必先求通达先贤所传下之理义法理,以期一动一静,举手投足间皆能符合规矩法度。

太极拳经典拳论

太极拳经典拳论

太极拳经典拳论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拳法、动作和哲学理念。

以下是太极拳经典拳论的一些重要观点:
1. “以静制动”:太极拳注重通过松身、放松肌肉,运用柔和的力量来应对对手的攻击。

拳者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以静制动,化解对手的力量。

2. “以柔克刚”:太极拳通过融合阴阳之道,将柔和的力量应用于攻击硬实力,克服对手的刚硬力量。

这种柔克刚的原则反映了中国古老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哲学观念。

3. “上下相随”:太极拳的动作以圆滑、连贯为特点,通过上下相随的姿势和动作,在运动中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这种上下相随的关系代表了太极拳中阴阳的互动。

4. “松于腰,立于头顶”:太极拳强调身体的放松和经腰中心的运动。

腰部是太极动作的重要支撑点,保持腰部的柔软,使整个身体协调运动。

5. “无形胜有形”:太极拳鼓励练习者通过内在的力量和控制来取胜,而不是依靠外部的肌肉力量。

这意味着太极拳的力量往往是以柔和、巧妙和精确的方式发挥的,看似无形但实则强大。

这些经典拳论代表了太极拳的核心原则和哲学思想。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形式,更是一种身心修炼的方式,强调平衡、柔和和内在的力量。

名家太极拳经典理论汇编

名家太极拳经典理论汇编

太极拳经典理论汇集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长拳者。

如长江大海。

滔滔不绝也。

棚捋挤按采洌肘靠。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此五行也。

棚捋挤按。

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洌肘靠。

即巽震兑艮。

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

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2 回复:太极拳论五字诀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

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起初举动,未能由已,要悉心体认。

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心。

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截,便能施于身。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

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

两手支撑,一气贯穿。

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

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

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

太极拳理论大全

太极拳理论大全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一人行,必会发情二人行,必会激情三人行,必有奸情就不会被珍惜。

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太极拳之练法说明郑悟清著述 1太极拳练法说明郑? 钧 1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本认识 ?郭冬宝 2太极拳原理作者杨鑫荣 5太极拳入门须知李秒丰(花非花) 6太极拳序郑悟清著述 7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李秒丰(花非花) 8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沈家祯先生著 10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著述 11太极拳精义述真李秒丰(花非花) 12推手八法 15太极推手五字秘决刘瑞著述 17太极拳论张三丰著述 17太极拳论王宗岳著述 18太极拳论解陈清萍著述 18太极拳论臆解洪均生 19太极拳歌张三丰著述 23太极拳经王宗岳 23太极拳势王宗岳著述 24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张三丰著述 24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蒋发著 24太极拳功蒋发 25太极拳道邢喜怀著 25太极拳说邢喜怀著 25太?极?拳?秘?传张楚臣著述 26习拳大歌和庆喜著述 27高手武技论和敬芝著述 27太极拳之炼气金幸祥 27赵堡太极拳体用歌诀 29太极丹功义诠王柏青著述 30太极拳之内功修炼林泉宝 31太极拳之练法说明郑悟清著述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

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

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

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重。

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太极初学要决: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而外要轻松。

内空静气行於外,外松而内有神精。

工夫不可须臾断,临用之时有奇能。

太极拳练法说明十一代传人郑??钧愚自幼随父(郑公悟清)习练太极拳,经数十年的修炼,浅得太极拳的体会,学练太极拳,好似数学的0、1、2.......9十个数字和各种运算符号;学生在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各阶段都学习其组合及变化,并逐步得到提高和升华。

太极拳经典好文(中)

太极拳经典好文(中)

太极拳经典好文(中)
领会了少走十年弯路(中)
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般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这是办不到的。

必须靠自己苦练之外,又要练得处处符合原则和要求切合实际。

这就要在平日练习时必须注意到下面四个要点:
一、眼睛平视,要贯注二活泼。

当每式的变化,视线要随身法而转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

二、腰是一身的主宰,练拳时要顶腰。

歌诀有云:“身形腰顶岂可无”。

如云手,搂膝拗步,斜飞式,海底针,高探马等式,都须腰部挺拔,像立之运转,转时总不离轴心。

又好比指南针一样,针动而针轴不离原位。

武术家所谓:“守中土”就是指中土不离原位的意思。

引证力学来说,就是重心作用。

所以练拳必须讲究“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才能保持重心,而无姿势偏侧,架势过与不及之病,练拳如果低头耸肩,腰部不挺,失了重心,就是所谓“冒腰”。

常言道“低头冒腰把式不高。

”因为冒腰则呼吸不畅,气不能下沉,顶头不能悬虚,虚实不清,上下不能一气贯通,终练不到高明的程度。

三、四肢:
练太极拳对四肢的运动,有一句话叫做:“如意胳膊箩圈腿。

”就是说,手臂与腿都要微有弯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过直。

“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指此。

如单鞭、野马分鬃式,后腿微曲向外,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力从脚跟而发,像树生根于地全身稳固,而不是向后挺得过直。

总的来说,四肢要圆润、灵活、稳实,切忌强直。

太极拳经典论述

太极拳经典论述

太极拳经典论述1。

拳经总歌(陈王廷)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1)回复1楼2008-12-26 13:27举报 |相关的贴子87陈氏太极老架一路341【陈氏父子◆◇◆原创】点水60【多图】【钰清王朝】>>>_[长安许你·陈氏王朝]°32太极拳,陈氏、杨氏、吴氏之说是从谁开始起的?相关的图贴陈氏太极拳昌邑分会陈氏太极拳郓城拳友成立大会☆直播☆【温陈氏>>原创文】救赎(短篇,虐但HE)【陈氏版聊一个人再来咯 2015年】61.232.9.*2。

太极拳十大要论(陈长兴)第一章理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於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於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

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尔,急加电闪。

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

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

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己然。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后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於一气矣。

老六路吧:太极拳常见的经典理论集

老六路吧:太极拳常见的经典理论集

老六路吧:太极拳常见的经典理论集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陈王庭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十三势行功解以心行气。

务令沉着。

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

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

则无迟重之虞。

太极拳理论汇编

太极拳理论汇编

太极拳理论汇编名词解释【拳架】一般指拳术套路中的姿势形态,有时也单指套路本身。

【顶劲】即顶头悬。

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

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漂,漂然不没之意。

一、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二、懂劲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可见“懂劲”在太极拳修炼中承前启后,至关重要。

那么,“懂劲”之“劲”是什么概念?陈鑫拳论云:“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髓,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也。

”细究之,这股“劲”就是在拳架演练以及推手和其他功力训练中,入静,放松,气沉丹田,敛气入骨,丹田内转,内气鼓荡,以意行气,以气催形,在体内积功日久形成的一个整体运作之松柔劲、蛹动劲、内贯劲,一种节节贯穿的松活弹抖劲(陈式太极拳又名之为缠丝劲),一股周身一家的整体劲,也即人们通常所称的太极内劲。

拳论云:“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極拳經典論著大全(中)11推手八法12.太極推手五字秘決劉瑞著述13.太極拳論張三豐著述14.太極拳論王宗岳著述15.太極拳論解陳清萍著述16.太極拳論臆解洪均生17.太極拳歌張三豐著述18.太極拳經王宗岳19.太極拳勢王宗岳著述20.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張三豐著述推手八法趙堡太極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順人背的效果,十分講究運用十三法和各種勁。

趙堡太極拳十三法的名稱與各家太極拳的名稱一致,就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這十三法的動作貫串趙堡太極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過程中,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這十三法,才能不斷地提高練拳和推手技擊水平。

現對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一)掤法(勁):是以我的雙臂承載對方的雙手。

趙堡太極拳的繃法多用於接手。

雙臂粘著別人雙臂,以靜待動,起到探測對方虛實了,即順勢應著。

趙堡太極拳傳的秘訣中對繃的說法是:“吾一雙胳膊繃起他人雙手也。

如人雙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須用如封似閉之勢,將人的剛勁引空,乘彼之勢,宜按則按之,宜履則之,宜卸(我將身退下為之卸)則卸,使彼自己落空,方為上策。

”這說明了繃法接手後的應付辦法,當然這只是跟著的應付辦法,拖繃法下要氣沉丹田,上要頂勁,配合腰腿。

趙堡太極拳在推手過程中意識上要有繃的意識,周身不失繃勁。

(二)捋(履)法:我用雙手粘住對方腕與肘以上臂順其來勢向一側引,使對方來勁落空。

履要不頂不抗,以四兩撥千斤。

趙堡流傳的秘訣對履得這樣說的:“敵人用兩手按我右臂之時,彼用勁太大,手足齊進,我用如封似閉勢將彼勁引空後,我乘勢將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兩手齊往右引之,使勁落空,彼勢不便前進。

必須身下卸。

”這是在推手實踐的著法。

履必須做到松腰,轉胯,不丟不頂,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擠法(勁):趙堡流傳的秘訣中說:“接上式、敵半身下卸之時,我以前臂擊之是也。

”這話的意思是,我履對方不宜前進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勁,我乘對方下卸身之時以前臂擠去,這是趙堡太極拳的擠法,這種擠法與其他流派的太極拳不一樣,擠勁要求松肩、垂肘、氣沉丹田。

(四)按法:以我的雙手粘住對方一臂的腕和肘順勢向前用力。

趙堡太極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點。

趙堡流傳的秘訣是這樣說的:“我以前臂擊敵之時,彼將我臂引空,不能前進,勢須半身下卸,值此之際,彼亦能乘勢按我,吾亦能於機按彼。

”趙堡太極拳的按法是處於一種特別的狀態下出現的,發按勁要保持身體中正,頂勁,撥背,腰要弓,但要不貪不欠,不前俯。

(五)采法:有兩種意義,一是用手指抓住對方肘或腕突然向下發勁,發勁要速、脆。

同時配合腰腿,不能單靠手指的力量。

二是以雙手固定別人的關節為采,不能用手抓緊。

只能用掌壓迫對方的關節,讓對方喪失抵抗力。

(六)挒法:旋轉對方關節為列。

列有單手和雙手兩種,雙手發列勁又有兩種,雙手采住對方兩個關節部位轉同一個方向的為一種;雙手各自轉一個方向的為一種。

發列勁要求身體中正,力由脊發,周身要配合雙手。

(七)肘法:在推手中屈肘擊人為肘法。

肘法在近身時使用,是擊人的胸、肋、面等部位。

肘還可以纏繞、擴肋等。

發肘勁要用丹田的爆發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靠法:以肩擊人為靠。

靠法是雙方身體貼近時使用。

靠勁凶,易傷人、慎用。

發靠勁要含胸撥背,肩找自己的腳尖。

趙堡太極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種手法和勁別伺機順勢發放以外,還有諸多勁別,其中包括:粘勁、截勁、寸勁、驚彈勁、崩炸勁、分勁、合勁、沉勁、借勁、走勁、化勁、鑽勁、滾勁、橫勁等等。

適當地掌握和運用這些勁於推手中能提高技擊的效果。

太極推手五字秘決劉瑞著述一、聽“聽”有三個方面的含義:耳聽的功能、觸覺功能和氣場感應功能。

這些功能的獲得,主要通過盤架子,在長期的拳架練習過程中,耳聽會越來越靈敏,動作會越來越勻稱,“渾元一氣”也會逐漸產生。

耳聽靈敏了,稍微響動,即會覺察;動作勻稱了,才會感知對方的不勻;有了“渾元一氣”便會進入“不知而知,不覺而覺”的境界,使耳聽,觸覺和氣場感應等功能,上升為妙不可言的知覺反應。

只有以聽為先導,推手時才不致成為盲人瞎馬,臨深淵而不知。

二、靈“靈”的含義也有三:形體靈,意念靈“靈光顯現”通過拳架輕而正的練習,將會通身產生高度的協調,意念和形體保持高度虛靈,身體某部出現靈光(即輝光)。

有了如此之靈,推手時才可能“隨心所欲,任意發放對方”;也只有靈,才可能做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彼已動,己先至”。

三、沾“沾”即依附或略有接觸之意。

推手時,在與對方接觸上以後,就要通過接觸點輕輕依附到他的身上,逆來順受,隨之而動,彼用多少力,我稱多少力,處處注意不讓其通過接觸點將力傳於我身,使之不能得知我的重心的變化,因而控制不了我的變化。

這和推手的第一層意念“不受制於人”相吻合。

“沾”的具體練法、用法,必須在明師的心傳、口授、身教之下,才能真正掌握好。

四、粘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物體上的性質謂之“粘”。

推手中的“粘”是要像“傷濕止痛膏”一樣貼住對方接觸自己的點上,而且是分量極輕的貼附,不至使對方感覺到力的存在,但又可牢牢粘貼對方,使其不易脫離,從而通過粘著點,處處探尋對方的重心點,控制對方,使其處處不能得勁。

此即“我順人背謂之粘”也。

這也合於推手的第二層意念“控制人”。

五、纏纏,有纏繞,糾纏之意,如繩捆索綁。

“纏”字訣其意深矣,非到上乘功夫難以領會。

在推手時和對方一接觸,立即使對方感到如陷天羅地網,有手不能用,有腳不能動,神呆氣滯,茫茫然不知所之。

當達此境界時,接觸點控制對方,非接觸點亦控制對方;接觸點可以發放對方,非接觸點亦可發放對方。

在自己的神念,氣質的作用之下,發放對方如打“稻草人”。

這也吻合於推手的第三層意念,也可以說是“渾元一氣之道”的體現。

在此境界之上,功夫一日精於一日,如能鍥而不捨,勇猛精進,自然得太極之真道矣。

太極拳論張三豐著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力,氣宜鼓蕩,神宜內斂,毋使有凸凹處,毋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

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虛實宜分清楚,一外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十三勢者,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

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太極拳論王宗岳著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

由著(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遝,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

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稱准,活絲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既是走,走既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懂勁後,愈練愈精。

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進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太極拳論解陳清萍著述摘自候爾良《和式太極拳精義》溟溟軍沌,窺窟莫測,虛而無象,焉知其極,故曰無極。

即日由無極而生,須明無極之義。

自無而有,一氣動盪,虛無開合,化生於一。

渾圓廓象,陰陽感如,喻而名之,是為太極。

故曰:若論先天一事無,後天方要著功夫。

太極者,為萬物初始也。

太極為渾圓之一氣,懷陰陽之合聚,此氣動而陰陽分,此氣靜而陰陽合。

動靜有機,陰陽有變。

太極陰陽之理貫串於拳勢之中,有剛柔之義,順背之謂,曲伸之分,過與不及之謬也。

習者與人相搏,須隨其勢曲而旋化蓄勁,引其過與不及而擊之,擊伸發勁以直達疾速,此圓化為方之義。

彼剛攻而以柔虛實,此謂走化。

彼欲抽身的粘纏,緩隨急應,彼莫測而膽寒;虛實互換,彼崩潰而心驚。

理用俱明,方悟勁之區別,熟而生巧,漸能隨心所欲。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句,實拳法之內功也。

師傳曰:寅時面南,松身神凝;吐納自然,撮抵橋通;陰陽和合,攢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應;慎而密之,久行功成。

人身中者不偏,二脈隱於身內,氣暢無須倚,氣行現心意。

渾圓一漾而貫全身,虛感之物而寓靈動。

擊左左空,擊右右空,如充氣而圓,無處受力;似簧機受壓,反彈隨勢。

壓之重而彈愈強,力之沉而空愈深。

武技之道門派各異,惟內家者勢別勁異,渾身一氣如輪之圓活,虛實轉換旋化隨勢。

不明此者,久難運化。

堂室難窺。

理用相合,太極真諦,習者不可不詳思揣摩焉。

若理能守規,久恒自成也。

太極拳論臆解洪均生太極者,無極而生。

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解]極是頂點、極限。

加一"太"字,猶如我們習慣說的原始。

我國古代所謂"太極",含有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開始之意。

無極是無的終點。

說太極是由無極發生的,完全符合世界上事物發展的規律。

俗語常說:"無中生有。

"一切的"有"都是從"無"中發生的。

宇宙中的"有"是不可限量的。

不過人的知識受到生理和環境等等條件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預先看出來。

必須從不知之"無"而有所發現然後才能有所發明,進一步而有所創造,達到有所前進。

發現、發明、創造、前進,又都是依*科學知識而獲得的。

但這是外因,它的內因離不開陰陽二氣。

陰陽之氣是互相矛盾,互相推動,而又互相制約的,能推動變化,所以說為"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解]這幾句是說明動靜的方向為開、合。

開、合的限度要適當而無過、不及。

尤其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動靜的基本規律為"隨曲就伸",正是表達出螺旋形的運動形式。

按說動靜的分合,只是自然現象,"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則是科學方法。

我們聯繫陳式太極拳的順逆纏絲,可以體會"隨曲就伸"中必然包括著自轉與公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