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合集下载

中国特长、特殊隧道工程统计一览表

中国特长、特殊隧道工程统计一览表
2x2
112
大老山隧道
3900
香港
1991
2x2
全射流纵向通风
113
大学城
(梨树湾)隧道
3880
重庆
在建
2x2
全射流纵向通风
114
黑石岭隧道
3870
河北
在建
3x2
射流纵向通风
115
长凼子隧道
3856
重庆
在建
2x1
全射流纵向通风
116
白鹤隧道
3820
浙江
2008
全射流纵向通风
117
云台山隧道
3800
江苏
2×2
87
福建雪峰山
I号隧道
4309
福建
在建
2x2
全射流纵向通风
88
施家梁隧道
4285.3
重庆
在建
3x2
全射流纵向通风
89
通渝隧道
4279
重庆
2004
2x1
射流纵向通风+逃生平导
90
郭家山隧道
4258
陕西
在建
2x2
91
郭家山隧道
4250
陕西
已通车
2x2
射流纵向通风
92
下桃园隧道
4216.5
陕西
在建
2x2
射流纵向通风
52
庙梁隧道
4913
重庆
在建
2x2
右洞竖井送排式通风,左洞全射流纵向通风
53
武隆隧道
4884.1
重庆
在建
2x2
全射流纵向通风
54
谭家寨隧道
4866.3

中国公路隧道一览表

中国公路隧道一览表

隧道类型序号隧道名称双洞平均长度(m)所在省竣工年车道x洞数备 注1秦岭终南山隧道18020陕西20072x2左右洞共用3座斜、竖井分段纵向式2雪山隧道(坪林)12900台湾20052x2+服务隧道左右洞各3座竖井分段纵向式3大坪里隧道12288甘肃建设中2x2全隧道设置4座竖井分段纵向式中国特长、特殊结构形式公路隧道一览表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08-5-30统计)4包家山隧道11185陕西建设中2x2右洞3井送排式通风,左洞单竖井送排式通风5宝塔山隧道10391山西设计中2x2竖斜井送排式纵向通风6泥巴山(大相岭)隧道9985四川建设中2x2三区段四斜井送排式通风7麻崖子隧道9000甘肃设计中2x2斜、竖井吹吸式分段纵向射流通风方式8龙潭隧道8657湖北建设中2x2左右洞各2座斜(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9雪山梁隧道8530四川 拟建2x1平导送排式通风10金寨山隧道8100重庆建设中2x2双斜井送排式纵向11米溪梁隧道7923陕西建设中2x2右洞单井送排式通风,左洞单井送排式通风12括苍山隧道7899浙江20082x2左右洞各1座斜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顶隔板排烟13方斗山隧道7581重庆20082x2左右洞各1座斜井送排式纵向通风14苍岭隧道7571浙江20072x2左右洞各1座斜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顶隔板排烟15中条山隧道7428山西设计中2x2(通风方案待定)16摩天岭隧道7317重庆建设中2×2左右洞各1座斜井送排式纵向通风17白云隧道7128重庆建设中2x2左右洞各1座斜井送排式纵向通风18雪峰山隧道6951湖南20072x2左洞2座斜(竖)井、右洞单斜井送排式纵向式19雀儿山隧道6830四川 拟建2x220雷公山隧道6800重庆建设中2x2送排式分段纵向通风21乌池坝隧道6701湖北20082x2左右洞分别设置1座斜(竖)井送排式纵向式22羊角隧道6669重庆建设中2x2全隧道共2座斜井送排式分段纵向通风23吕家梁隧道6664重庆建设中2x2上坡单斜井送排式分段纵向通风、下坡全射流24明月山隧道6556重庆/四川20082×2竖井分段纵向式通风25葡萄隧道6297重庆建设中2x2上坡单斜井送排式分段纵向通风、下坡全射流26双峰隧道6184浙江建设中2x2左右洞各1座斜井送排式分段纵向通风27秦岭Ⅱ号隧道6134陕西20072x2上行单斜井送排式纵向通风、下行射流纵向通风28秦岭Ⅰ号隧道6123陕西20072x2上行单斜井送排式纵向通风、下行射流纵向通风29大巴山隧道6119四川建设中2x2竖井分段纵向式通风30中兴隧道6075重庆建设中2x2近期全射流、远期竖井分段送排式纵向通风31铁峰山2号隧道6027重庆20072x2近期全射流+远期竖井送排式纵向式通风32巴朗山隧道5700四川拟建2x1射流纵向通风?33将军石隧道5585四川拟建2x2全纵向射流通风34云中山隧道 5570山西建设中2x2单竖井纵向分段射流35美菰林隧道5568.75福建20032x2左右洞各1座斜井集中排风纵向通风36拉脊山隧道5530青海在建2x1单洞双通,全射流纵向通风37九岭山隧道5440江西建设中2x238棋盘关隧道5341陕西建设中2x2左洞单斜井送排式纵向通风、右洞射流纵向通风39鹘岭隧道5273陕西建设中2x2左洞单斜井送排式纵向通风、右洞射流纵向通风40云彩岭隧道5270.5山西设计中2x241铜锣山隧道5197四川建设中2x2竖井分段纵向式通风42雁门关隧道5182.5山西20032x2左洞2座斜(竖)井、右洞单井送排式纵向通风43夹活岩隧道5167.5湖北建设中2x2左洞全射流、右洞单竖井分段纵向式44分界梁隧道5070.5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45彩虹岭隧道5068广东20072x2全射流纵向通风46大风口隧道4994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47凤凰山隧道4975陕西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48明垭子隧道4967陕西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49明垭子隧道4962.5陕西建设中2x250财神梁隧道4943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51八卦山隧道 4931.5台湾20022×2 纵向式(1座竖井)52贵新隧道4916福建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53庙梁隧道4913重庆建设中2x2右洞竖井送排式通风,左洞全射流纵向通风54武隆隧道4884.12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55谭家寨隧道4866.2615重庆20072x2全射流纵向通风56南山隧道4850.5重庆20072x2全射流纵向通风57毛毡岭隧道4800广东建设中3x2全射流纵向通风58肇兴隧道4780贵州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59共和隧道4762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60火烧庵隧道4741重庆/湖北建设中2×2全射流纵向通风61凤凰梁隧道4739.5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62月湖泉隧道4732.775山西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63秦岭Ⅲ号隧道4713陕西20072x2全射流纵向通风64华蓥山隧道4695四川20002x2全射流纵向通风65长城岭隧道4672河北建设中3x2射流纵向通风66骡坪隧道4584.68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67石牙山隧道4583广东建设中2x2下坡射流纵向通风、上坡单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68山阳隧道4583福建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69三洋隧道4582.5福建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70石牙山隧道4581.18广东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71上古隧道4570重庆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72古福生庄隧道4546内蒙古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73塔岭隧道4520.5安徽-江西20082x274阳明山隧道4480湖南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75鹧鸪山隧道4448四川20042x1平导分段纵向通风76麻岭隧道4440.5福建设计中2x277鸳鸯会隧道4430.5山西设计中2x278排同坳隧道4380贵州设计中2x2射流纵向通风79排同坳隧道4380贵州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80大路梁子隧道4361四川建设中1x281狮子凹山隧道4343山西设计中2x282鼓山隧道4333.5河北建设中3x2全射流纵向通风83排降隧道4320贵州设计中2x2射流纵向通风84排降隧道4320贵州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85五峰山一隧道4320江西设计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86马鞍山隧道4317.5河北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87西华岭隧道4312浙江20072×288福建雪峰山I号隧道4309福建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89施家梁隧道4285.25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90通渝隧道4279重庆20042x1射流纵向通风+逃生平导91郭家山隧道4258陕西建设中2x292郭家山隧道4250陕西已通车2x2射流纵向通风93下桃园隧道4216.5陕西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94金钟岭隧道4200.5福建设计中2x295二郎山隧道4176四川20002x1平导分段纵向通风96李家河隧道4155陕西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97大溪-湖雾岭隧道4116浙江19992x2竖井送排式分段纵向射流通风方式98八盘山隧道4115山西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99董家山隧道4111四川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100紫坪铺(董家山)隧道4096四川建设中2x2平导分段纵向通风101凉风垭隧道4085贵州2005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02凉风垭隧道4085贵州2005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03叙岭关隧道4055四川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04七道梁隧道4037.095甘肃20032x2105北碚隧道4035.2745重庆2002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06长塘子隧道4020重庆建设中2x1全射流纵向通风107祝源隧道4005福建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08香炉山隧道3993.5湖北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09石金山隧道3970云南拟建2x2射流纵向通风110花石山1#隧道3960甘肃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11牛郎河隧道3925山西1999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12南坑隧道3910.5福建设计中2x2113大老山隧道3900香港1991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14大学城(梨树湾)隧道3880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15黑石岭隧道3870河北建设中3x2射流纵向通风钻爆法开挖隧道116长凼子隧道3856重庆建设中2x1全射流纵向通风117白鹤隧道3820浙江2008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18云台山隧道3800江苏19922x1全射流纵向通风119大欖隧道3800香港19983x2全射流纵向通风120彭山隧道3800台湾2002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21槽箐头隧道3790贵州2007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22阳山隧道3770浙江2004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23谭坝四号隧道3768.5陕西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24岩门界隧道3745湖南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25塔岭隧道3742安徽建设中2×2全射流纵向通风126大棕坡隧道3737.5陕西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27厦门梧村山隧道3712.105福建20082x2国内最长城市隧道、全射流纵向通风128分水关隧道3690.5福建设计中2x2129玉峰山隧道3686.5重庆建设中3x2全射流纵向通风130木冲隧道3682.5广西2005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31野山关隧道3677.5湖北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32龙溪隧道3674.5四川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133二陡岩隧道3650四川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134二斗岩隧道3641.5四川拟建2×2全射流纵向通风135良心隧道3627.5陕西2007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36朱家垭隧道3625.5陕西2007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37青杠哨隧道 3623贵州2004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38青杠哨隧道 3623贵州2004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39老山隧道 3610浙江在建3×2全射流纵向通风140毛坝隧道3600陕西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41猫狸岭隧道3600浙江2000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42木鱼槽隧道3599湖北20002x2分段纵向式143正阳隧道3586.5重庆在建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44大木桩隧道3586.5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45华福隧道3585.5重庆2005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46云雾山隧道3582.5重庆20072×2全射流纵向通风147燕子关隧道3556甘肃在建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48老岭隧道 3529吉林在建2×2 纵向式149八字岭分隧道 3525湖北在建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50张家冲隧道3502.5湖北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51拍盘隧道3463.225山西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52深港西部通道隧道3463.015广东20073x2单箱三孔下沉式矩型隧道,全射流纵向通风153拉纳山隧道3451四川2007射流纵向通风154狮子寨隧道3450.5四川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55明珠隧道3450云南2005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56石龙隧道3440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57小石村隧道3425甘肃设计中2x2射流纵向通风158大水井隧道3412.655湖北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59罗盘基隧道3407.5福建2003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60潭峪沟隧道3400北京19973x1全射流纵向通风161平阳隧道3384.76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62马金岭隧道3380.5安徽20072x2163鸾家岩隧道3380四川建设中2x1射流纵向通风164赤岭隧道3372.5福建2002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65杨家山隧道3350四川拟建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66扁担垭隧道3337.5湖北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67红岩湾隧道3315四川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68大风垭口隧道3299云南20032x2射流纵向通风169新岭阁隧道3288福建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170鹰嘴岩隧道3278.5重庆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171孙家岩隧道3255重庆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172长滩隧道3245.5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73赵家岩隧道3245四川拟建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74岭头二号隧道3241福建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75乔果山隧道3240贵州设计中2x2射流纵向通风176乔果山隧道3240贵州设计中2x2射流纵向通风177黄草岭隧道3236.12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78九顿坡隧道3205云南19992x2射流纵向通风179九顶山隧道3201.5云南2000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80五龙山隧道3194.5贵州2007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81五龙山隧道3194.5贵州2007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82飞鸾岭隧道3167.5福建1998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83麻地箐隧道3158云南拟建2x2射流纵向通风184中梁山隧道3131.5重庆19962x2左洞竖井单吸式通风、右洞射流纵向通风185鹅公髻隧道3127广东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86井沟岭隧道3120河北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87大箐隧道3109.5云南2002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88沙包梁隧道3104.5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89白马隧道3100重庆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90葫芦丘隧道3084福建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91大骨山隧道3062.5福建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92寨了隧道3060贵州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93汉源隧道3046.5四川建设中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94胭脂畈隧道3045安徽建设中2x2射流纵向通风195清潭隧道 3021广东 1999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96石头岭隧道3011安徽2005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97花场隧道3005四川拟建2×2全射流纵向通风198金鸡山隧道3000福建20032x2全射流纵向通风199藤蔑山隧道3000云南20082x2射流纵向通风200大阁山隧道496贵州20024x1第一座单洞四车道城市公路隧道201金州隧道520辽宁20034x1第一座单洞四车道高速公路隧道202雅宝隧道260广东20064x2第一座双洞八车道隧道203白鹤嘴隧道1240重庆20074x2双洞八车道204大坪隧道1435重庆20074(3)x2进口端为双向6车道,出口端为双向8车道205龙头山隧道1020广东20084x2双洞八车道206金鸡山隧道200福建建设中4x2第一座双洞八车道连拱隧道207罗汉山隧道300福建建设中4x2第一座双洞八车道连拱隧道208魁岐隧道1596.1福建建设中4x2最宽处27. 42 m的地下立交、匝道4处209江溉路双联拱隧道780重庆20082x2国内最长双连拱隧道210万石山隧道2828福建20082x2国内第一座较完善的地下立交工程、匝道6处\单洞开挖最宽处25.89m211黔灵山隧道1600贵州建设中3×2三车道小净距隧道,隧道净距4~7m212相思岭隧道687福建建设中4x1单洞四车道213石牌山隧道425福建建设中4x1单洞四车道214蝴蝶山隧道1030福建建设中4x1单洞四车道215弄尾隧道367福建建设中4x1单洞四车道216前鸥隧道746福建建设中4x1单洞四车道217大帽山隧道600福建建设中4x2第一座双洞八车道小净距拓宽隧道218老店子1号隧道1166云南20082×2螺旋隧道1厦门翔安海底隧道5960福建建设中3x2+服务隧道左右洞各1座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2胶洲湾海底隧道7800青岛建设中3×21浏阳河隧道1400湖南建设中22渭河河底隧道1696陕西20033×21南京过江隧道3825江苏建设中3x2半横向式通风2武汉长江隧道3295湖北建设中2×2盾构部分长25503上中路隧道2800上海建设中2×2双层双向四车道\盾构部分长1250m4复兴东路隧道2785上海20042×3国内第一条双向双层六车道河底隧道海底隧道5打浦路隧道2761上海19702×2全横向及射流纵向通风6南京市玄武湖隧道2660.24南京20033+37南京长江隧道3930南京20096×28大连路隧道2565.88上海20032×2双向四车道9延安东路隧道(南线)2261上海19962×110延安东路隧道(北线)2207上海19882×1半横向通风1外环越江隧道2882上海20033+2+37节、双向八车道、世界第二、亚洲第一2珠江隧道1238广东19943+35节、公铁路合一、射流纵向式3宁波常洪隧道1053.2浙江20032×1双向四车道4宁波甬江隧道1019浙江19952×1水下段420米,是采用5节85米×11.9米沉管水底对接沉管隧道盾构隧道。

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关 麓 词 : 道 工 程 ; 洞 8车道 ; 护 结 构 设 计 ; 工 方 案 ; 变 隧 双 支 施 流 效应 ; 流 效 应 渗
中 图分 类 号 :4 5 U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龙 头 山隧道所处 地 貌单元 为长 期风化 剥蚀 丘陵地
貌 区 , 度一般 为 1 。 0 。隧道 进 、 口处有 残 、 坡 0 ~3 。 出 坡
州公路 东环段 , 处广州 市黄 埔 区南 岗大庄村 , 口为 地 进 南 岗大 庄村西 南侧 , 口为 龙 头 山森 林 公 园 。隧道 设 出 计行 车速 度 为 10k / , 线 按 上 、 0 m h 路 下行 分 离 式 隧道 设计 , 线长 1 1 右线 长 1 0 最大 开挖 宽 度 为 左 0m, 0 6m, 0 2 . 7m, 大 开 挖 高度 为 l. 6m( 仰拱 ) 最 大 开 14 最 35 含 , 挖 面积为 2 9 4m , 2 . 隧道 净宽 1 . 净 高 5m, 目 8 0m, 为 前 国内建设 规模 最大 的分离 式双 洞 8车道公路 隧道 。
定性 降低 , 隧道 洞 口施 工扰 动和 地下水 渗透 力作用 , 受
易诱 发 上 方 土层 发 生顺 层 滑坡 。洞 身 段 围岩 较 为 完 整, 施工 过程未 揭露该 工 程勘察 报告 中所 反 映 的 K 6+
2 5~K 2 0地 段处 的构造 破碎 带 , 局部 地段 存 在 2 6+ 5 但
2 工 程 地 质 条 件
左 右 线 间距 、 空 断 面尺 寸 和 复合 支 护 结 构 设 计 ;4 双 侧 壁 导 净 ()
坑 法和 台阶 法 隧道 施 工方 案 及其 所对 应 的 主要 施 工 流 程 ; 5 现 ()

大东山隧道管棚超前支护的技术应用

大东山隧道管棚超前支护的技术应用

大东山隧道管棚超前支护的技术应用[摘要]大东山隧道为分离式双洞双向八车道隧道,是超大断面且为小净距,左右洞口均是浅埋段软弱围岩,通过长管棚对围岩进行超前支护的方法,增强围岩的稳定性,保证施工安全,以提高进洞速度。

[关键词]隧道管棚导向墙钻孔注浆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22-0188-01前言:随着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逐步出现了很多单洞4车道的隧道,已建成的沈大金州隧道、大连笔架山隧道、广州龙头山隧道、深圳雅宝隧道等。

针对特大断面、低扁平率的单洞4车道隧道,已经开展了部分研究。

这些隧道无不例外的在洞门施工中都应用超前支护。

本文希望通过对大东山隧道洞门管棚超前支护的技术应用,为以后施工大断面隧道提供一些借鉴。

一、工程概况大东山隧道位于大连市普湾南侧,是新建渤海大道一期工程的重点,南接青山线立交,穿越大东山后北连海湾南立交。

隧道为分离式双向双洞八车道隧道,西线全长1113.785m,东线全长1110.3 m,纵坡为5%和2.89%,最大覆土厚度155 m,建筑限界宽17.5 m,高5 m,内轮廓宽18.194 m,高10.1 m(隧道中心线与道路路面交点距离拱顶中心距离)。

大东山隧道是目前规模较大的双向双洞八车道隧道。

二、工程地质隧道洞口围岩为强-中风化页岩,强风化页岩按岩体完整程度属极破碎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按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属于软岩,基本质量分级为v级,中风化页岩岩体完整程度属较完整岩体,按坚硬程度为较软岩,岩体基本分级为ⅳ级;该段地下水状态为滴水~线流状,丰水期局部可能出水量较大,洞口段综合围岩分级为v级。

三、大管棚超前支护的必要性及工作原理隧道断面大,埋深浅,洞口围岩风化严重,土体松散,洞口段开挖极易出现坍塌,危险大。

采用大管棚对洞口段堆积体进行注浆固结后开挖,这就有效的保护洞口边仰坡稳定,开挖部位形成棚幕和一层壳体,大大增强了进洞施工的安全性。

隧道浅埋段施工注意要点及处理措施

隧道浅埋段施工注意要点及处理措施

隧道浅埋段施工注意要点及处理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迅速发展,致使我国的交通建设事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地形、环境等因素致使我国隧道浅埋段的施工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不同地区隧道浅埋段不同的施工注意要点以及处理措施,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隧道浅埋段;施工技术;探讨引言:在我国交通建设事业中,其中隧道施工是最为普遍的建设项目。

尤其是隧道浅埋段的施工,其很大程度会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导致开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变形,从而导致整个工程的安全质量。

如今,对于交通建设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如何进行隧道浅埋段的更好的施工是他们关注的问题。

在本文中,为了提高隧道浅埋段的施工质量,将对隧道浅埋段施工注意要点以及处理措施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

一、隧道浅埋段施工注意要点探究(一)超前地质预报对于超前地质预报来说,其内容就是指在进行实际挖掘工作之前,为了使施工人员更好的对浅埋段周边的地质环境等做出准确的判断,获得最为准确的信息,在正式进行开挖施工工作之前,利用TSP超声波技术先进行施工环境的地质勘探考察。

简单来说,就是对即将施工地段进行地质铅矿探究的地质预报。

对于该项施工要点来说,利用先进的地质探测技术,不仅能够给后期工程的施工方式提供借鉴基础,而且还是整个工程项目进度以及安全性的保证。

(二)超前支护概念以及常用方式探究在进行正式的隧道开挖施工后,工程的顶面很容易出现变形等问题。

而在进行支护施工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坍塌、掉块问题,最终导致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对挖掘面的精确度都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甚至更为严重的情况就是导致冒顶问题和大面积范围的坍塌事件。

而对于超前支护技术来说,就是为了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而在实际挖掘施工之前,对其进行的超前支护,而现阶段,超前小导管支护方式是我国最为普遍应用的一种。

对于超前小导管支护方式而言,首先应该对开挖面利用喷射混凝土的方式将其封存,同时,在开挖面的周围,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布控。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效应研究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效应研究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效应研究摘要:本文结合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隧道开挖爆破振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爆破振动现场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特大断面小净距爆破震动数值模拟Abstract:This text combines the big cross section footpath is apart from the actual circumstance of tunnel and adopt a limited dollar the method opened to dig and blow up a vibration and carry on number emulation to the tunnel,and with blow up vibrate the spot the test carried on contrast as a result。

Keywords:especially big cross section small clean be apart from blow up vibration The number imitates爆破震动效应是在指爆破区的一定范围内,当爆破引起的震动达到足够的强度时对周围环境造成各种影响,如地面震动、边坡滑塌、地上及地下建(构)筑物的破坏等。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开挖相互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工程概况某高速公路l号隧道场址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线路沿北西向穿越低山丘陵区,地质复杂。

1号左洞ZKl0+372—ZKl0+691.2,全长319m;右洞YKl0+350—YKl0+665,全长315m。

隧道为上下行分离式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宽度为17.25m,净高5m,最大毛洞开挖跨度为19.9m,高度10.838m,左右隧道间距相差不多,间距最小处为11m,属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

龙头山双向八车道公路隧道施工技术

龙头山双向八车道公路隧道施工技术

① 先 行 单 侧壁 上
应 把 握 的 关键 问题 的 阐述 , 为 以后 大 断 面 公 路 隧 道 及 类 似 工 程 施 工 台阶 开挖 ,每 次开 挖 提供参考。 循 环 进 尺 控 制 在
关键词 : 大断面 特ຫໍສະໝຸດ 公 路 隧道施 工
7 c 内, 5m 然后 施作 导 坑 初 期 支护 和 临 时壁
铁 路 、 路 、 市 地 铁 等 隧 道 工 程 , 道 建 设迅 速 跨 入 “ 断 面 化 ” 初 期 支 护 采 用 间 距 7 c 公 城 隧 大 的 5 m/榀 的 H 0 x 0 型 钢 架 202 0 时代 。 头 山隧 道 是 目前 国 内最 长 的分 离 式 双 向八 车 道 公 路 隧 道 , 龙 但 我 国 特 大 断 面 公路 隧 道 的工 程 实践 并 不 多 ,可 参 考 类 似 施 工 经 验 较 少 , 无 规 范 可 参 照 , 何 选 择 合 理 的 施工 方法 , 化 施工 组 织 , 速 也 如 优 快 安 全 施 工 , 为 整 个 隧 道 施 工 的 关键 , 文 主 要 介 绍 了龙 头 山 双 洞 八 成 本
龙 头 山双 向八 车 道公 路 隧道 施 工 技 术
李晓博 ( 铁 局集 有限 y 一 公司 中 一 团 公司 - 分 ) ) , J I
摘 要 : 着 铁 路 和 公 路 运 输 能 力 的大 幅 度 增 加 , 国 正大 力 兴 建 杆 ,0米 以外采 用 中5 随 我 4 0双 排注 浆 小导 管 支护 。 隧道 开挖
1 工 程概 况
龙 头 山 隧 道是 目前 国 内最 长 的 第 一座 双 洞 分 离 式 八 墙 支 撑 , 初 期 支 护 墙 车 道公 路 隧道 ( 宽 2 l m )隧道 左线 长 1 1 m、 净 x8 , 0 0 右线 长 脚 设锁 脚 锚 杆 ,围 岩

公路隧道发展现状

公路隧道发展现状

公路隧道发展现状Credit is the best character, there is no one, so people should look at their character first.1.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75%左右的国土是山地或重丘,公路建设中,过去的普遍做法是盘山绕行或切坡深挖;据统计资料,汽车翻越山岭平均时速不足30km,不到的一半,汽车的机械损坏和轮胎磨损极为严重,低等级道路的耗量比高等级公路多20%—50%;而且,劈山筑路会造成许多高边坡,在南方雨量充沛地区,它严重破坏,造成塌方滑坡和;因此,为了根除道路病害保护,在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必须重视隧道方案,并努力提高公路;此外,我国江河湖海区域较为宽阔,沿海公路通道规划中常遇到桥梁方案与隧道方案比选的问题,内河的横跨通道也同样遇到这些问题;过去,跨江海通道一般只考虑桥梁方案,这对于解决南北交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对航道造成不良影响;相比而言,水下隧道具有不影响航运,不受自然环境影响,能全天候通行,对生态环境干扰影响小,一洞多用等优点,其优越性受到广泛重视;2.公路隧道建设建国后30年所修建的均较低,线形指标要求不高;五十年代,我国仅有公路隧道30多座,总长约2500m,且单洞长度都很短;六,我国干线公路上曾修建了一些百米以上的隧道,但标准也很低;进入八十年代,公路隧道的发展逐渐加快,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隧道和板樟山隧道,福建隧道和隧道,甘肃七道梁隧道等;到1990年底,我国建成的千米以上隧道已有十余座;在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中,技术也随着不断提高,并学习和引进了很多国外先进技术;福建鼓山隧道,洞内设有照明、吸音、、通讯、防火等装置和及系统,这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公路隧道;为适应公路隧道建设的发展,八、九十年代,组织编写了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通风、养护技术等规范,对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起到了促进与推动作用;“八五”~“九五”期间是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这十年的建设,公路隧道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营运等一系列技术日益成熟;“九五”期间新建隧道504座,万;还建成了多座特长或宽体扁坦隧道,如中梁山隧道3100m×2、隧道2450m×2、大溪岭隧道4116m×2、4200m×2、飞鸾岭隧道、真武山隧道等;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已建成公路隧道1208座,总里程362km;目前,公路隧道的单洞长度越来越长,修建技术与营运技术日趋复杂;如正在施工中的福建美菰岭隧道5300m×2,正在设计阶段的湖南隧道约7000m×2、四川隧道约8000m×2、陕西隧道约18400m×2,以及8车道超扁平大断面隧道等,都将遇到大量的技术课题;3.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据最近一份表明,全国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按实施者不到70%,新技术应用率较低,建成后隧道渗漏水较严重,造成洞内设施及结构破坏,返修率高;个别隧道建成仅3年左右就要重新加固衬砌,还重新设置防、排水设施;由于技术落后,建设费用和用相当高;另外5000m长以上隧道的营运通风等技术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制约了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公路隧道多采取双洞4车道,加上路缘、余宽、检修道,内空建筑宽度一般在~,属于大断面隧道;近年来,随着增等级提高,许多省份开始采取双洞6车道的跨度甚至双洞8车道,这种高宽比为左右的扁平状大断面隧道在设计与施工中受力较为复杂,结构与及地下水的相互作用问题,开挖过程中的力学问题亦称施工力学等一直是前沿课题;公路隧道设计断面如图1所示;公路隧道既是道路又是地下工程,它涉及结构、、地下水、、光学、消防、交通工程、自动控制和工程机械等多种学科,其技术属复合技术;目前公路隧道存在的主要工程技术问题有:1设计中,由于不明且围岩参数不清,和设计参数采取工程或套用规范,对于每一座隧道来讲,这样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实际山体情况不符合;2防排水技术落后,对地下水探测手段差、隧道渗漏水严重;3施工中,围岩动态信息反馈技术差,预报准确率低,回弹率高严重时达65%;4营运通风、照明、防灾等设施工程设计水平较低,缺乏综合性考虑,长度4000m以上的公路隧道通风中尚有解决的问题,有待研制装置,为今后修建特长隧道作技术准备;5隧道内交通监测与控制水平落后,目前几座隧道的设备均为进口,这方面影响了我国公路隧道的发展;6水底还有待开发;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十五”期间有必要进行科技攻关;4.公路隧道技术概况与发展趋势4.1 复合式柔性衬砌设计技术自L.缪勒奥地利人提出以充分发挥围岩山体自承载能力为基本原理,以及复合柔性衬砌为主要特征的新奥法NewAustrianTunnelingMethod以来,隧道工程学从理论、设计到施工发生了一场革命,它改变了过去按围岩荷载全部作用于衬砌上来进行设计和施工的传统思想,在、工程进度及施工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带来极大的效益;目前,新奥法在国外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于隧道工程中;日本等国家在有关技术规范、指南中,已明确将该法定为隧道标准,并努力开发和应用与新奥法相关的各种技术,其中复合柔性衬砌设计技术及基于监控息反馈解析也称的围岩稳定分析技术是新奥法的核心和关键,各国专家更着力加以研究;4.2 围岩稳定监测与技术由于岩土特性和力学特性非常复杂,要想用解析手段预测隧道等物的力学动态,就必须建立精度很高的本构关系式;然而,本构关系式越复杂,所含的力学参数越多,这些参数不管是采用室内试验还是现场测试都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岩土的非连续介质特性,即使通过一些较先进的手段能测得这些参数,其解析结果与实际状态往往也有较大差异;所幸的是,像隧道这样的地下工程,开挖面前方虽是未知的,但同时也是可的,这就给人们客观地评价围岩特性及预测开挖面前学动态提供了机会,并进而对地下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成为可能;即,通过施工现场开挖过程中,历时地对围岩变形进行量测,然后以这些位移量测信息为依据,计算围岩参数,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价隧道结构的事前设计,确定更符合围岩动态的支护参数;将此过程称为反分析过程,或信息化设计,由于该工作是在施工过程中完成的,又称它为现场临床诊断式施工;关于以位移量测信息为依据的确定性反演分析方法的研究,自20世纪8以来取得相当进展,并日趋成熟;关于确定性信息反馈技术,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一些成就;但是,大量隧道工程实践证明,用确定性解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有较大出入;这除了计算模型及计算误差等原因外,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动态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对上述结果具有致命性影响;例如,围岩位移观测量具有很强的离散性,它们是一些在确定意义上不可预测的随机信号;待求围岩参数并非某一确定量,而是处于某种如Markov Process 的状态估计量,显然与实际围岩状态不符,得到的结果当然有很大的离散性;为了更真实地描述现象的本质,这些年来,国内外专家针对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方法;如手法、灰色理论解析手法、手法、离散元法、概率等;在概率分析法中,又有过程MarKov Process分析手法、Bayes分析手法等;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将原属理论的器Kalman filter用来分析岩土问题,无疑将岩土工程非确定性问题研究推向深层;4.3 扁平大断面公路隧道设计与随着6车道高速公路的增多,我国大断面3车道公路隧道已开始兴建,如广东大隧道、靠椅山隧道、隧道、铁山坪隧道、真武山隧道等;由于3车道公路隧道的断面积比大得多,例如,日本第二东京名公路3车道隧道的断面积为113-170m2,比一般双车道的85m2大倍;近期规划的3车道公路隧道,为适应140km/h高速的要求,其断面积达170m2—200m2,局部断面达230m2的超大断面,开挖宽度达23m;英法海峡隧道分叉处断面的开挖宽度达,开挖高度达,开挖断面积为;因此,在隧道位置的选定、隧道断面形式、隧道衬砌结构、施工方法、初期支护结构模式、参数等,都要加以深入地研究;目前我国已把大断面公路隧道的修建技术列为重大研究课题予以实施;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扁平大断面隧道的力学问题由于车道数的增加,宽度加大了,而高度变化不大,使建筑限界变得扁平,因此,大断面隧道就不得不作成具有扁平的拱形结构;因而使开挖的重分布变差,底脚处的过大,要求较大的,防止不稳定和出现较大的松弛地压等;2隧道断面结构的研究如隧道断面的研究,初期支护结构的研究,衬砌结构的研究等;3施工方法的研究其中包括基本的施工方法、TBM导坑超前法、不稳定围岩的施工方法及各种辅助工法的研究等;4施工技术的研究如减小超欠挖技术的研究、长技术的研究、大容量的研制,连续出碴运输系统的研究、湿喷纲技术的研究、不良地质地段的辅助工法的研究等;断面的是大断面隧道的一个重要;2车道时,扁平率约为;3车道时,大都变为—;随着扁平率的降低,在增加,同时侧压系数的影响也变大;日本东名3车道隧道的改建中,采用扁平率=隧道高度/隧道宽度为,真圆率=上半断面高度/×隧道宽度为88%左右;考虑到侧壁和衬砌拱脚处应力较大,仰供的半径取上半半径的2倍2车道隧道取倍,侧壁和仰拱的连接取2车道时取,为避免应力集中,即使在围岩良好的情况下也应设置仰拱;扁平大断面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一般有①上半断面超前台阶法;②上半断面临时闭合的台阶法;③中隔壁法CD工法;④双测壁导坑超前法;通常还需要采用小导管、压浆或管棚等特别辅助方法与上述主要方法配合施工;在承载力不足的洞口段或不稳定的隧道中,国外多采用双侧导坑法或中隔壁法;这两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地质差、断面大、地表下沉有严格要求的情况;据国内外工程实践表明,与台阶法开挖相比,这两种方法开挖引起的地表下沉量很小,因此特别适用于扁平大跨度浅埋隧道开挖;4.4近距离双设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由于公面线形的要求或征地等外界条件的制约,有时难以将双洞按规范设计成分离式独立隧道,而不得不形成近距离双设隧道;近距离双设隧道一般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1并行双洞,即双洞按左右平行或上下平行设置;2交叉双洞,即双洞在立面上按一定交角设置;3连拱双洞,即双洞按左右平行且共用中壁设置,双洞呈连体状;当双洞中轴距离为开挖毛洞宽的2倍地层作为完全的情况~5倍地层的情况时,可作为相互不受影响的独立双洞考虑;然而,近距离隧道则由于施工原因会受到应力再分配的相互影响;近距离双设隧道的一般断面如图2所示;1近距离隧道的设计近距离双设隧道应充分考虑双洞的相互影响,由此设计相应的支护和衬砌,必要时应采用加强措施;相互影响包括,近距离的程度、隧道埋深、地质条件、隧道结构型式、施工方法和施工步骤等;尤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先行洞围岩由于后行洞施工而再次出现松弛,从而增大作用在支护上的围岩荷载;反之,后行洞也由于先行洞造成的凌空面而产生较大变形;2对拱双洞,中壁是重要结构,然而应力却在此集中,中壁的下沉或中壁上覆的围岩的化均给围岩体或衬砌带来不利影响;3后行洞爆破施工引起的振动可能会对先行洞造成破坏性影响,应加以控制;4后行洞的开挖和衬砌完成后,会引起的降低,从而在较大范围内出现地层压密,由此对先行洞产生恶劣影响;5设计中,除工程外,必要时应作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6一般而言,先行洞围岩受两次扰动,因此宜加强支护,衬砌采用;7对于连拱双洞,较多采取侧壁导坑超前开挖的方法,当地质条件较好时也取仅中导坑超前开挖的方法;支护和衬砌均应加强;连拱双洞的中壁部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因此,宜采取地层改良加固或加强支护,以防止围岩松弛或下沉;中壁设计时,宜采用有限元法或松弛荷载结构法或全土载结构法埋深浅的情况进行衬砌结构验算;2近距离隧道的施工1关于连拱隧道衬砌的施作时间,当围岩变形较大时,应尽快施作衬砌;当围岩完整性较好时,为了避免爆破振动的影响,可在开挖及支护施作完成一段时间后再作衬砌;在国外,这两种情况均有;2现场围岩、支护、衬砌的变形和应力监控量测极为重要,其目的是检测先行洞结构的安全性,并评价后行洞施工的妥当性以及加固措施的有效性;量测计划要按照这一目的来制订;量测结果要及时指导设计参数的修改和施工方法的变更;3作为近距离双设的对策,分别针对先行洞、后行洞、两洞间地层公路隧道工程特殊修筑方法1全断面 TBM方法由于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具有施工速度快、隧道成型好、高以及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已成为国外隧道开挖普遍采用的方法;世界上第一台TBM是1851年由美国的CharlesWilson开发的,并于1852年在的Hoosac中进行了试验掘进,但那时掘进速度非常慢,低于钻爆开法的速度;目前,我国仅在铁路隧道、中使用过TBM,在公路隧道方面还没有实践的例子;2的方法这种掘进机适用于软土、地层,一般多用于沿海冲积层地层中开挖隧道;目前最成功的范例是湾海底公路隧道,该隧道采用直径巨大泥水型掘进,隧道长约,隧道外径,为3管6车道,海底埋深为50m~60m,海底高达5~6kgf/cm2,该工程在长距离掘进、高水压对接、防海水腐蚀、抗接头、接头、防地基沉降、防上浮、巨大断面稳定掘进管理等若干方面取得优秀;该隧道于1966年4月开始进行环境和地质调查,1989年5月动工,1997年12月建成投入营运;我国采用盾构机方法的隧道有1、2号线和打浦路隧道均穿越;3沉管隧道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预先在岸上形成干船坞,厂制成作为隧道主体的一段段箱结构一般箱体长度为80m~120m,断面为矩形,箱体两端先临时密封,然后放水进入干船坞内,箱体上浮拖运至海河面设计轴线处,对箱体两侧附箱注水,使其下沉,沉放至已预先疏通好的海河床处,然后与先行沉放的箱体进行对接,施作止水工程,将每段箱体连接起来,并打开箱体临时密,从而形成水下沉管隧道;目前,国外在江河湖海修建通道时广泛采取水下沉管隧道的方式,已是较为成熟的技术;我国于1984年建成了海底沉管隧道;香港已在建成了三条海底沉管隧道;目前,由我国交通部海上救捞局继香港东区沉管隧道建成以后,现又在施工西区沉管隧道;1994年公路、地铁合用的沉管隧道建成通车;1995年又建成了宁波甬江沉管公路隧道,质量均很好,做到滴;珠江隧道的五节管段每节宽33m,高8m,长90—110m,,全长457m的浮运、沉放和安装,仅用了不到四个月时间;甬江水下隧道攻克了沉降不均的,有严重回淤,流急、漩涡和越过过江等十分困难的环境条件,使我国沉管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现已创造性地应用暗挖、盾构和沉管三种基本施工方法,建成了5条水下隧道,质量都达到了优良;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水下隧道修筑技术水平还落后;5.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近10年来,依托海山隧道的高海拔隧道防冻防水技术,依托于二郎山隧道的应力处治技术,依托于重庆真武山隧道、深圳大梅沙隧道的大跨度扁平隧道设计施工技术,依托于福建隧道群的连体隧道、近间距隧道设计施工技术,依托于浙江大溪岭隧道、猫狸岭隧道、隧道的竖井送排式纵向组合通风技术、逆光照明技术、总线监控技术等,以及围岩监测非确定性反分析技术,公路隧道CAD技术,数据库与图库管理系统技术等均获得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强有力撑了公路隧道建设;5.1 二郎山隧道与岩爆研究是川藏公路西进的第一座大山隘卡,总投资四亿多人民币,于2000年12月建成通车;二郎山公路隧道是我国目前埋深最大和最长的公路隧道之一;隧道长4161m,隧道最大埋深达760m;工程按山岭重丘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30Km/h;主隧道横断面建筑限界为:最大高度,底宽,单洞双车道;平面线型为直线,隧道为人字坡,采用平导通风;平导横断面规格为:底宽6m,最大高度为5m;主洞与平导两洞轴线间距为;隧道采用钻爆法施工;自1996年开工以来,二郎山过程中先后共发生200多次不同的岩爆现象,岩爆部位如图3,岩爆部位主要位于隧道拱顶、两侧边墙部位,有时也可以发生在拱肩部位;构造应力型高地应力区所发生的岩爆部位主要位于隧道拱顶、拱肩部位;与浅表生改造作用相联系的应力相对增高带内的少数高地应力点偶尔发生的零星岩爆部位则主要位于隧道拱肩部位;5.2 围岩稳定非确定性反分析在不良地质地层中开挖隧道,施工难度大,容易坍塌,因此,如何预测坍塌,保障,合理确定支护和开挖步序,确保工程质量是当前隧道工程界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隧道围岩稳定分析及结构信息化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它反映了岩土材料具有模糊性、和不可预见性这一关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该课题研究的工程性技术方案和如图4所示;预测隧道围岩稳定的流程如图5所示;隧道围岩塑性区历时估计如图6所示;反分析流程该技术属低成本预测坍塌技术,它通过现场量测技术、滤波技术、计算机技术来完成,不需要大型设备等就能实现;在隧道围岩动态非确定性反分析技术方面获得创新成果;5.3 世界最高海拔公路隧道与防冻技术研究青海省大坂山公路隧道位于国道227线-大坂山越岭段,隧道南口路面中心标高,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公路隧道海拔最高的;大坂山隧道所在地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34℃,冬令期长达218天,是典型的高海拔寒区隧道;设计中对防冻胀做了认真的考虑,衬砌采用单心园整体混凝土结构,全隧道设仰拱;设立了以防塞泄水洞为主通道的;为防止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的排水设施和设在拱脚和路面正气通道冻结,设计了衬砌图7;这是国内首次;从大坂山隧道建成投入运营的冬季观察,保温层就起到阻隔门未能完全阻隔的冷能侵入的作用;可以说寒区隧道在行车密度大、不便设门的情况下,单独使用衬砌保温层是可行的;6.结语修筑高等级公路隧道的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它从根本上提高了公路等级,是提高山丘区快速性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一点已被许多省份的经验所证明;公路隧道除了产生缩短里程、提速、降低油耗、减少事故等直接效益外,还带来若干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对“地大物博”之说的反思,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有限的国土进行和利用,“开发”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条公路的兴建,往往首先要碰到征地、拆迁和赔损等令人的问题,而修筑在地下的隧道则基本上避免了这些问题;另外,隧道建设的隐蔽性不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具有意义;“十五”期间,我国粤、浙、闽、湘、渝、川、云、黔、甘、陕、晋、吉、藏等许多省在实路建设或规划时,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隧道群的建题,一些路段,隧道总长占道路总长四分之一,工程投资巨大,如果进行科技投入,其社会经济效益的产出将是非常大的;高等级公路的发展要求公路隧道也随之而发展,随着公路总体修筑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要求公路隧道修筑技术进一步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龙头山特大断面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风险分析

龙头山特大断面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风险分析
刘庭金 ,男 ,讲师 ,博士 。
主要综合龙头 山隧道流变特性 、地下水 渗流科 研 成果和制约安全运营的相关 因素进行分析 。
31 地下水影响 … . 3 1 1 水位下 降对植被 的影 响 ..
根据地下水渗流计算结果 ,由于管棚和超前 注浆 等对地下水 的 “ 封堵 ” 作 用 ,隧道 进 出 口浅埋 段 在
3 运 营 安全 风 险分 析
原 因为隧道上方覆土过浅和山体偏压造成 。山体 沿隧
道 纵 、横 向均存 在偏压 ,其 中横向偏压较 明显。受隧 道 洞 口施 工扰动和 上方地表水和雨水下渗作 用 ,导致 土层沿隧道纵 向滑动 ,从 而造 成隧道进 口塌方。 工程事故 2为左线 出口右导左侧壁坍塌 ,如 图 2 。
1 工 程概 况
龙头 山隧道位 于同三 、京珠 国道 主干线 绕广州公 路东环段 。隧道按上 、下行分离式设计 ,进 口段最小 净距 2 . 30m,洞身 最大净 距 5 . 10m,出 口段 最小净 距 2 . 0 8m,左线长 1 1 0m,右线 长1 0 0 6m。隧道最 0
Ⅳ级 围岩 ,岩性为硬质岩 ,岩体较为完 整 ,施工过程 未揭露构造破碎带 。
2 施 工安 全 风 险分 析
龙头 山隧道 遵循 新 奥 法原 理 按 信息 化 施 工 ,在 I V、V级软弱围岩段采用双侧壁 导坑法施工 ,严 格遵
循 “ 管超 前 、严 注浆 、弱爆破 、短进 尺 、强支护 、早 封闭 、勤量测” 的原则 施工。
图 1 隧道 右 线 进 口塌 方 图
主要 原 因 为 :隧道 核 心 土形 状 为 Y形 ,造 成 隧道 上 方
大开挖宽度 2 .7 m,最 大开 挖 高度 l. 6m ( 14 3 5 含仰 拱) ,最大开挖面积 2 94m ,隧道净宽 1 . 2 . 8 0m,净 高 5 0m,扁平率仅 0 3 ,为 目前 国 内建设 规模最大 . .8 的分离式双} 八车道公路 隧道 。 同 隧道所处地貌单元为长期风化剥蚀 丘陵 区,坡度 为 1。 3 。 0 ~ O 。隧道进出 口处有残 、坡积层出露 ,其余 地段为花 岗岩及其风化层 。进 出 口段为 V级 围岩 ,以

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在当代社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体现在城市地铁、高架桥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还体现在诸如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等大型工程项目中。

本文将通过讲述一个围绕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展开的故事,让读者领略到工程施工的壮丽与艰辛。

在龙头山脚下,一条8车道的公路隧道正在紧张施工中。

这条隧道的设计别具一格,两个并行隧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车辆通行的效率。

然而,施工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队伍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普通人的奋斗与奉献。

张师傅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挖掘机手,他操作的机器在这条隧道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隧道施工过程中,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挖掘机在挖掘过程中不碰到地质层中的岩石和地下水。

尽管工作艰苦,但他依然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李工程师。

他负责整个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案设计。

为了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与顺利,他需要充分考虑地质勘察、隧道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等多方面因素。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他不断对方案进行优化,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在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一个个普通工人的辛勤付出和聪明才智。

正是这些工人们的无私奉献和精湛技艺,才使得整个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当这条隧道正式通车时,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景象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然而,那些为了这个项目付出辛勤努力的工人们,却将再次投入到其他大型工程中,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交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对于他们而言,每一次的成功都是累积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勤劳智慧、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本文通过对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过程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壮观且充满挑战的工程现场。

在张师傅和李工程师等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工人在新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勤劳智慧和无私奉献精神。

在故事的结尾处,我们不禁思考: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正是这些普通工人们用双手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美好。

高速公路隧道出洞口便道施工方案

高速公路隧道出洞口便道施工方案

隧道出洞口便道施工方案目录一、编制依据 (1)(一)编制依据 (1)(二)编制原则 (1)二、工程概况 (1)三、施工计划 (2)(一)线路选择 (2)(二)施工布署 (2)(三)施工计划 (3)四、施工方案 (3)(一)便道的材料要求 (3)(二)便道施工前准备工作 (3)(三)便道施工 (3)(四)主要施工工艺控制 (6)(五)保通措施 (6)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7)六、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8)(一)质量管理体系 (8)(二)工程质量控制管理 (9)七、环境保护措施 (11)八、劳动力计划 (11)目录一、编制依据 (1)(一)编制依据 (1)(二)编制原则 (1)二、工程概况 (1)三、施工计划 (2)(一)线路选择 (2)(二)施工布署 (2)(三)施工计划 (3)四、施工方案 (3)(一)便道的材料要求 (3)(二)便道施工前准备工作 (3)(三)便道施工 (3)(四)主要施工工艺控制 (6)(五)保通措施 (6)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7)六、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8)(一)质量管理体系 (8)(二)工程质量控制管理 (9)七、环境保护措施 (11)八、劳动力计划 (11)(一)管理人员配置 (11)(二)机械配置 (11)一、编制依据(一)编制依据1、相关标准和规范性文件;2、总体施工组织设计;3、现场实际调查情况。

(二)编制原则临时设施本着“满足施工需要、规划经济、综合利用、便于管理、注重环保、服务施工”的原则进行布置与规划。

1、结合地形、地物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尽量利用地形减少挖填方数量,争取场区内挖填平衡,降低运输费用;2、必须满足工程施工机械、设备、材料进场要求,并与现场的物料存放场、仓库、施工设备等位置相协调,满足施工车辆运输速度、密度、载重量要求;3、便道应保证畅通并有一定泄水坡度,满足排水要求;4、不宜占用路基,避免施工干扰,特殊地段可考虑短期占用过度;5、尽量少破坏原生态;6、避免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困扰。

龙头山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龙头山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20 第 1 07年 期
龙 头 山 双 洞 八 车 道 公 路 隧道 的 设 计 与 施 工
5 3
架支 护 , 、 Ⅳ V级 围岩 二 次衬 砌 采 用 钢 筋 混凝 土 结 构 , Ⅱ、 Ⅲ级 围岩 二次 衬砌 采 用 素 混 凝 土结 构 , 视 地 层 、 并 地质条 件 , 加 长 、 管 棚 、 前 锚 杆 等 预加 固 措 施 。 增 短 超 隧道 支护 参数 选择 是 根 据 围岩 类 别 、 程 地 质 与 水 文 工 地质 条件 、 地形 、 深 、 度 以及施 工 方法 等 以工 程类 埋 跨 比方法 确定 , 并通 过 对施 工 过 程 的模 拟数 值 分 析 进 行
显著差 别 。 因此 , 测 中不断 尝试和 改进 监测 方案 , 量 确
定适 合于 大断 面隧道 的量 测 方法 。 净空 收敛 与拱 顶 下沉 监 测 断 面 布设 间 距 为 : Ⅲ级 及 以下 围岩 为 ≥4 Ⅳ 、 0 m; V级 围岩 为 ≤2 对 于 洞 0m;
隧道所 处地 貌为单 元 属 长 期 风化 剥 蚀 丘 陵地 貌 区 , 坡 度 为 1。 0。隧道 上 覆低 矮灌 木 和杂 草 , 被茂 密 。 O ~3 。 植 隧道 围岩进 出 口为全 ~强 风 化黑 云 二 长 花 岗岩 , 身 洞
段 为 弱 ~微 风 化 黑 云 二 长 花 岗 岩 , 然 极 限 抗 压 强 度 天 R a为 15 3~1 16MP 。 3. 5 . a
l 5 2 2 30 5
l O 2 2 3o 0
径 向 锚 杆
长 度/m c
锚 杆 布 置/m c
钢 架 H型钢架/m m 间 距 /m c 二 次 模筑 C 0 7 凝 土/m 3 昆 c

浅谈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设计方案

浅谈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设计方案

张建新:浅谈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设计方案2015年第2期1前言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很多地区城市主干线、城市快速干道及国道主干线公路绕城段交通量增长迅速,双向四车道、六车道公路已经不能满足交通量增长要求,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八车道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四车道改八车道(四改八)的扩建工程。

工程中,隧道设计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目前八车道公路隧道主要采用双洞八车道隧道方案与四洞八车道隧道方案,两者有较大的差异,对其进行深入方案研究,对今后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以乌鲁木齐绕城高速(西线)和G30线小草湖~乌鲁木齐段四改八扩建工程设计方案为依托,在道路交通组织、通行能力及行车安全、工程复杂程度、建设占地、工程风险、建设工期、工程建设费用、后期运营费用等方面对这两种常用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提出设计方案选择的一般原则。

2八车道隧道方案介绍十二五期间,新疆高速公路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乌鲁木齐绕城高速(西线)和G30线小草湖~乌鲁木齐段四改八工程设计均采用双向八车道公路技术标准,隧道设计均提出双洞八车道和四洞八车道2种设计方案。

近年来国内新建的和扩建的八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通常达40m 以上,单幅宽度也超过20m ,因此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单洞最大跨度在23m 左右,最大高度(含仰拱)13m 左右,从起拱线算起矢高达9m ,矢跨比最小达0.41,设计施工建设难度大,如广东龙头山隧道采用双洞八车道方案。

图1广东龙头山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图2重庆市中梁山(四改八)隧道扩建工程收稿日期:2015-03-20作者简介:张建新(1987-),男,河南省卫辉市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现从事桥梁与隧道勘察设计工作。

浅谈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设计方案张建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06)摘要: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持续增长,八车道高速公路的建设越来越多,八车道公路隧道方案主要有双洞八车道与四洞八车道两种。

龙头堡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龙头堡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1编制说明及工程概况 (1)1.1.编制说明 (1)1。

1.1。

编制依据 (1)1。

1。

2.指导思想 (2)1。

2。

工程概况 (3)1。

2.1。

工程范围 (3)1。

2.2.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 (3)1。

2。

3。

主要技术标准 (3)1。

2。

4。

自然条件 (4)1。

2.5。

工程特点 (5)1。

2。

6.采用的施工技术规范、规程及标准 (6)2.施工组织方案 (9)2。

1。

施工组织总体方案 (9)2。

1.1、项目部及工区组织机构 (10)2.1。

2、工区划分 (10)2。

1。

3施工队任务划分及劳力配置 (10)2.2。

施工总体方案 (10)3.施工组织及安排 (11)3。

1工期及施工顺序安排 (11)3。

2 劳力安排 (11)3。

3机械设备配备 (11)3.4洞身开挖施工方法 (11)隧道双侧壁导坑法开挖作业循环时间表 (12)3。

5初期支护施工 (16)3.6施工测量 (17)3。

7 施工通风与排水 (18)3.8 三管二线布置 (18)3.10 不良地质条件的施工 (20)3。

11 围岩量测 (22)4。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检测、试验仪器仪表配置及进场计划 (26)4。

1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配置原则 (26)4.2设备配置与工程规模相适应 (28)4.3设备配置与施工方案相适应 (28)4.4进场计划与施工管理、工期安排相适应 (28)4.5主要机械设备及检测、试验仪器仪表 (28)5.工期保证措施 (29)5。

1工期管理组织机构 (29)5.2保证工期的措施 (29)5.3工期控制方法 (30)5.3.1以施工准备的充分性保证工期 (30)5.3.2以技术装备的先进性保证工期 (31)5。

3.3以施工组织的严密性保证工期 (31)5.3。

4以安全质量的平稳性保证工期 (31)5。

3.5协调社会及周边关系保证工期的措施 (32)6。

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32)6.1保护隧道基底的技术措施 (32)6.2保证隧道快速施工技术措施 (33)6。

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刘庭金;莫海鸿;房营光【摘要】为提高我国特大断面低扁平率公路隧道的修建水平,从以下7方面对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广州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2)隧道出口段的土样室内试验结果;(3)隧道左右线间距、净空断面尺寸和复合支护结构设计;(4)双侧壁导坑法和台阶法隧道施工方案及其所对应的主要施工流程;(5)现场发生的工程事故及其原因探讨;(6)在设计和施工领域需进一步探讨的部分课题;(7)流变和渗流效应研究创新点.【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08(000)001【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隧道工程;双洞8车道;支护结构设计;施工方案;流变效应;渗流效应【作者】刘庭金;莫海鸿;房营光【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逐步出现了单洞4车道公路隧道[1],如已建成的贵州大阁山隧道和沈大高速韩家岭隧道。

目前,针对特大断面低扁平率的单洞4车道公路隧道建设已开展部分研究。

黄伦海[1]、吴梦军[2]、王应富[3]等研究了4车道公路隧道的施工方案和动态施工力学。

刘新荣等[4]介绍了4车道公路隧道特点及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黄伦海等[5]介绍了深圳雅宝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的设计。

宫成兵等[6]介绍了广州龙头山隧道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

严宗雪等[7]介绍了龙头山隧道的防排水技术。

鉴于现阶段对双向8车道特大断面低扁平率公路隧道的建设较少,设计无标准的规范可参考,施工积累的经验较少,从以下方面对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广州龙头山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的建设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2)隧道出口段土样的室内试验结果;(3)隧道左右线间距、净空断面尺寸和复合支护结构的设计;(4)隧道施工方案及其主要施工流程;(5)工程事故及其原因探讨;(6)设计和施工需进一步探讨的部分课题;(7)隧道流变及渗流效应研究创新点。

龙头山双向八车道公路隧道施工技术

龙头山双向八车道公路隧道施工技术

龙头山双向八车道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摘要:随着铁路和公路运输能力的大幅度增加,我国正大力兴建铁路、公路、城市地铁等隧道工程,隧道建设迅速跨入“大断面化”的时代。

龙头山隧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分离式双向八车道公路隧道,但我国特大断面公路隧道的工程实践并不多,可参考类似施工经验较少,也无规范可参照,如何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优化施工组织,快速安全施工,成为整个隧道施工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龙头山双洞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施工中对方案的优化和应把握的关键问题的阐述,为以后大断面公路隧道及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1 工程概况龙头山隧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第一座双洞分离式八车道公路隧道(净宽2x18m),隧道左线长1010m、右线长1002m。

隧道净宽18m,隧道开挖最大跨度为21.6m,最小为19.8m;隧道开挖高度介于10.5m~12.9m之间。

洞身左右线最大净距51m,出口最小净距20.8m。

隧道所处地貌单元属长期风化剥蚀丘陵地貌区,隧道范围内的主要地层为:坡残积土、全-强风化花岗岩、弱、微风化花岗岩,岩石风化裂隙发育一般。

ⅱ、ⅲ类围岩占隧道总体的30.20%,ⅳ、ⅴ类围岩占隧道总体的69.80%。

隧道地下水类主要有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

2 工程重难点①超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无成熟的四车道隧道施工经验可借鉴。

②龙头山隧道出口段土层较厚、松散,地质条件差,洞口段全强风化花岗岩遇水易坍塌、洞体上部及左右两侧地表上也分布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孤石、超浅埋(覆跨比<1),进洞施工难度大。

③在软弱围岩中,开挖跨径大(隧道最大开挖跨径为21.6m)、扁平率低,受力复杂,大偏压严重。

④左右线间距小,右线西侧距海军油库300m,施工干扰大,爆破控制要求高。

⑤ⅱ、ⅲ类围岩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ⅳ、ⅴ类围岩采用台阶法开挖,工序繁多,施工管理要求高。

3 隧道施工方案由于该隧道出口洞口段围岩为坡积土及全—风化花岗岩,结构松散,稳定性差,且左、右线隧道净距仅为20.8m,为确保施工安全,ⅲ类围岩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如图1);ⅳ、ⅴ类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

大跨度八车道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解读

大跨度八车道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解读

附件2大跨度八车道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技术总结第一部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一、前言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75%的面积是山地或重丘,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原来的盘山绕行或切坡深挖的施工方式,不但制约了车速的提升,而且严重破坏自然景观,造成塌方滑坡和水土流失,因此隧道在目前公路建设的比重日趋增加,而且越来越多的大跨度隧道投入运营。

双连拱公路隧道由于具有线形流畅、引线占地面积少等显著特点,受到公路建设者的重视和推广。

但由于八车道大跨度双连拱隧道跨度大、结构较复杂、施工难度大,国内又缺乏实践经验,在施工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积累施工经验。

罗汉山双向八车道连拱单洞开挖宽度为20.81米,隧道扁平率达到0.65,国内外均没有成熟的施工工艺。

目前,在国内对该类隧道制定的最高标准仅是双向六车道,尚未出台双向八车道相关的设计、施工规范及技术标准,施工技术难度大。

此外,该隧道洞身穿过的地层相当复杂,主要以碎块状强风化、弱风化花岗岩为主,并须穿过断层断裂带。

跨度大,围岩软弱,岩体松散,节理发育,同时进出洞段浅埋、偏压,安全掘进难度大施工风险和难度非常大。

项目部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根据环境、地质条件等反复讨论和论证,确定施工方案,为隧道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经过两年的努力,科技攻关小组成功解决种种技术、施工难题,取得了双向八车道连拱隧道施工的宝贵经验,为我国今后此类隧道的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项目简述福州市长乐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主线长26.059Km,本合同段起迄桩号K22+700~K26+059.044,全长3.359044KM,路线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城市规划北三环红线范围内,路线起于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线路大致由东南向西北,设西园Ⅰ号分离式大桥﹑西园Ⅱ号分离式桥﹑罗汉山隧道﹑新店互通立交桥,主线在终点K26+059.044与福州绕城高速公路机场连接线相接。

三、项目研究目的总结大跨度八车道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包括隧道开挖方式、支护参数、临时支护拆除时机、二衬防水等,为以后大跨度双连拱隧道施工提供施工经验和技术积累。

我国公路隧道的特色工程

我国公路隧道的特色工程

我国公路隧道的特色工程来源:隧道学会近30年来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先后建成许多具有特色的工程,现将有典型代表的工程归纳汇集如下,作一简要介绍。

(1)最长的公路隧道——陕西秦岭终南山隧道:全长18.02km,在高速公路网包头到茂名线上,是目前双洞总长世界第一隧道。

该隧道于2002年3月开工建设,历时5年多,于2007年10月建成通车,采用长洞短打的施工方法,并利用西康铁路秦岭隧道H型平导多开工作面,节约投资约3.54亿元,缩短建设周期2.5年。

(2)第一座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深圳雅宝隧道,为我国第一座投入运营的双洞8车道公路隧道。

隧道长225.5m+262.5m,最大埋深70m,内轮廓净宽18.8m,净高9.2m,净空面积136.4m2,最大开挖宽度21.2m,开挖高度13.7m。

该隧道已于2006年建成通车。

(3)最大规模的小净距公路隧道群:福建京福路小净距隧道群,位于京福高速公路一期三明至福州段,由于全线是鸡爪形地貌,起伏大,路线布设困难,根据科研研究,将全线原设计的14座连拱隧道均变更为小净距隧道,可节约投资1.04亿元。

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推广小净距隧道的建设工程。

(4)最大跨度福建金鸡山隧道:位于福州机场高速公路二期A5标段,全长295m,单洞净跨18.2m,开挖总跨度最大达41.5m。

2008年底开挖,是我国最大跨度的8车道连拱隧道。

(5)首座分岔式八字岭隧道:位于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上,为双洞4车道,全长23525m。

该隧道进口端与八字岭特大桥西桥台相连,设为分离式,而出口端与四渡河特大桥东桥台相接,间距仅15m,依次采用4车道大拱段,双连拱段、小净距段、标准间距分离段。

此座隧道于2007年建成,是我国分岔式隧道的典型代表。

(6)无中缝连拱浦南隧道:位于福建厦门市机场路第一期工程,处于超浅埋回填土地层,隧道全长2400m,为无中导洞的整体式暗挖连拱隧道。

(7)桥隧混合结构型式拍盘隧道:位于山西晋济高速公路,长23479m,为双洞4车道分岔式特长隧道。

最新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规范

最新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最新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规范篇一: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tz204—20xx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20xx—10—33发布20xx—12—01实施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发布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xx主编单位: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施行日期:20xx年12月01日中国铁道出版社20xx年·北京前言本技术指南是根据铁道部《关于编制20xx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20xx]1026号)和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关于确定部分20xx年新开标准项目主编单位的通知》的要求,在《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xx)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技术指南共分18章,另有8个附录。

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施工准备,洞口工程,施工方法,辅助施工方法与措施,钻爆开挖,初期支护,二次衬砌,防排水,施工机械与设备,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辅助坑道,通风防尘、风水电供应与通信系统,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段隧道施工,环境保护及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等。

本技术指南与《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xx)相比,章节和内容的增减情况主要有:1.增加了超前地质预报、环境保护、辅助施工方法与措施四章。

2.增加了施工工艺流程图。

3.增加了近年来修建隧道较成熟的施工技术,如黄土隧道、高原冻土隧道、斜切式洞口、混凝土耐久性等的内容。

4.施工机械与设备章按作业工序分节,并增加了机械配置参考表及施工实例。

5.删除了有关整体式衬砌、喷锚衬砌和隧道塌方等内容。

希望各单位在执行本技术指南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北段1号;邮编:710054),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8号,邮编:10003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于现阶段对双向 8车道特大断面低扁平率公路 隧道的建设较少, 设计无标准的规范可参考, 施工积累 的经验较少, 从以下方面对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 广州龙头山双洞 8车道公路隧道的建设情况进行较为 系统的介绍: ( 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 2) 隧道 出口段土样的室内试验结果; ( 3) 隧道左右线间距、净 空断面尺寸和复合支护结构的设计; ( 4) 隧道施工方 案及其主 要施工流 程; ( 5) 工程 事故及其 原因探讨; ( 6) 设计和施工需进一步探讨的部分课题; ( 7) 隧道流 变及渗流效应研究创新点。以期对今后类似的特大断 面低扁平率公路隧道的建设有所裨益。
山岭隧道竖井施工方案
李 小林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 710054)
摘 要: 以井深 270 m 的通 风竖井 为例, 简 要阐述 确 定竖 井施 工方案需考虑的因素及主要设备的选用方法。 关键词: 高速公路隧道; 山岭隧道; 竖井; 施工 中图分类号: U 459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2954 ( 2008) 01 0079 03
隧道 /地下工程
龙头山双洞 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刘庭金, 莫海鸿, 房营光
(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州 510640; 2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 验室, 广州 510640)
摘 要: 为提高我国特大断面低扁平率公路隧道的修建水平, 从 以下 7方面对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广州龙头山双洞 8车道 公路隧道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 1)工程地质 和水文地质情况; ( 2)隧道出口段的土样室内试验结果; ( 3)隧道 左右线间距、净空断面尺寸和复 合支护结构设 计; ( 4) 双侧壁导 坑法和台阶法隧道施工方案及其所对应的主要施工流程; ( 5)现 场发生的工程事故及其原因探讨; ( 6)在设计和施工领域需进一 步探讨的部分课题; ( 7)流变和渗流效应研究创新点。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双洞 8车道; 支 护结构设计; 施工方案; 流变 效应; 渗流效应 中图分类号: U 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2954 ( 2008) 01 0076 03
图 1 右线出口段地层
收稿日期: 2007 09 17 作者简介: 刘庭金 ( 1976 ), 男, 讲师, 2004 年毕 业于同 济大 学地 下建 筑与工程系, 工学博士。
76
图 2 出口上方地表孤石 铁道标准设计 RA ILW AY STAND ARD DES IGN 2008 (1 )
刘庭金, 莫海鸿, 房营光 龙头山双洞 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 逐步 出现了单洞 4车道公路隧道 [ 1] , 如已建成的贵州大阁 山隧道和沈大高速韩家岭隧道。目前, 针对特大断面 低扁平率的单洞 4车道 公路隧道建设已开展部分 研 究。黄伦海 [ 1 ] 、吴梦军 [ 2] 、王应富 [ 3] 等研究了 4车 道 公路隧道的施工方案和动态施工力学。刘新荣等 [ 4] 介绍了 4车道公路隧道特点及需解决的几个问题。黄 伦海等 [ 5] 介绍了深圳雅宝双洞 8 车道公路隧道 的设 计。宫成兵等 [ 6] 介绍了广州龙头 山隧道的结构设 计 与施工方 案。严宗雪等 [ 7 ] 介绍了 龙头山隧道的防 排 水技术。
( 4)施工方案及其主要施工工艺。合理确定导坑 开挖面积、临时支护结构曲率、支护结构架设与拆除时 机等。
( 5) 隧道预警值确定。从支护结构受力、隧 道二 衬变形等综合确定隧道预警值。
( 6)爆破的影响。龙头山隧道工程临近存在油 库, 为此, 需考虑爆破对油库的影响。
8 流变和渗流效应研究创新点
限于篇幅所限, 不详细介绍龙头山双洞 8车道公 路隧道的流变和渗流效应研究成果, 在此仅介绍该研 究的主要创新点。
图 9 隧道右线进口塌方照片
工程 事故 2 为 左线出 口右导 左侧 壁坍塌, 见 图 10。其中导坑和侧壁的左右方向根据人背向图 8隧道 而定。事故主要原因为: 隧道核心土形状为 Y 形, 造 成隧道上方土体压力向核心土部位传递, 致使核心土 初期支护侧壁侧向压力急剧增大; 上方孤石的存在, 进 一步降低了隧道上方砾质亚黏土的强度; 地下水的渗 透力作用; 水力作用造成砾质亚黏土中细小颗粒流失, 导致土层强度降低; 侧壁支护结构脚部未锁定, 初期支 护结构未封闭; 出 口段左、右 线最小 净距 偏小, 仅 为 20 8 m, 造成左、右线隧道施工相互扰动。
下的复合支护结构参数参考文献 [ 2] 。图 6为 级围 岩浅埋偏压段的隧道支护结构。
图 6 级围 岩浅埋偏压段支护结构
5 隧道施工方案
图 3 右线出口土样粒径累计曲线
图 4 左线出口土样剪切松弛曲线
4 隧道间距、净空断面和支护结构 龙头山隧道净空断面本着断面利用率高, 衬砌受力
合理、安全和经济的原则确定。净空断面具体尺寸可参 考文献 [ 2]。值得注意的是, 龙头山隧道的单洞净宽为 17 5m, 扁平率仅为 0 38。低扁平率提高了隧道的空间 利用率, 但在另一方面降低了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
图 11 右线出口左导初期支护被挤出
方面开展进一步探讨。 ( 1) 围岩压力确定。对围岩压力进行实测, 探讨
围岩压力分布模式及其大小, 提出确定围岩压力的计 算方法。
( 2)支护结构和断面形式的优化。需综合考虑隧 道的功能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 3)进出洞口的安全保障。如何减小上方孤石对 隧道施工的干扰, 确保边坡稳定的加固措施。
2 工程地质条件
龙头山隧道所处地貌单元为长期风化剥蚀丘陵地 貌区, 坡度一般为 10 ~ 30 。隧道进、出口处有残、坡 积层出露, 其余地段为花岗岩及其风化层。进出口段 为 、 级围岩, 以砾质亚黏土为主; 洞身段以弱 ~ 微 风化二长花岗岩为主, 为 ~ 级围岩, 岩性为 硬质 岩, 岩体较为完整。隧道右线出口段地质纵断面见图 1, 地层从上往下依次为坡残积土、全 ~ 强和弱 ~ 微风 化花岗岩, 其 中上部地层条件较差, 以砾质亚黏土 为 主, 且土层中夹杂孤石 ( 全风化花岗岩地层中存 在的 球状风化物 ) , 见图 2, 孤石的存在导致土层强度和稳 定性降低, 受隧道洞口施工扰动和地下水渗透力作用, 易诱发上 方土层发生顺层滑坡。洞 身段围岩较为 完 整, 施工过程未揭露该工程勘察报告中所反映的 K6+ 225~ K6+ 250地段处的构造破碎带, 但局部地段存在 节理, 施工过程裂隙水出露。
通过开展渗流效应研究, 获得了地下水压力随时 间发展规律, 并确定了二衬外水压力与隧道排水量关 系, 了解了围岩裂隙对隧道地下水位下降和地层变形 的影 响。未考虑地下水渗流效应的隧道支护结构设计
铁道标准设计 RA ILW AY STAND ARD DES IGN 2008 (1 )
隧道 /地下工程
图 7 隧道 施工方案 (单位: cm)
图 5 隧道左、右线净 距 (单位: m )
龙头山隧道采用复合式支护, 支护结构参数采用 工程类比法和数值分析方法综合确定, 不同围岩级别
铁道标准设计 RA ILW AY STAND ARD DES IGN 2008 (1 )
图 8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照片
77
隧道 /地下工程
通过开展流变效应研究, 获得了特大断面隧道工 程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受力和隧道变形随隧道施工及 运营过程的分布和发展规律, 为深化认识特大断面隧 道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受力发展和完善特大断面隧道 支护结构设计理论提供了依据。未考虑围岩流变效应 的复合支护结构设计理论, 在确定围岩压力时, 主要通 过经验系数确定初期支护和二衬各自所承担的围岩压 力, 具有较大的人为因素, 而考虑围岩流变效应的复合 支护结构设计理论, 则可获得隧道初期支护和二衬各 自所承担的围岩压力, 并可确定隧道变形和支护结构 受力的发展全过程, 进而判断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 受力安全性, 优化隧道复合支护结构设计参数, 确保隧 道施工及运营安全。
隧道左、右线走向及其净距见 图 5。隧道进 口段 最小净距 23 0 m, 洞身段最大净距 51 m, 出口段最小 净距 20 8 m。结合进出口段地层条件和隧道跨度, 根 据规范 [ 8 ] 对分离 式隧道最小净距规定, 左、右线隧 道 施工存在明显的相互扰动影响。
龙头山隧道遵循新奥法原理按信息化施工, 在 、 级软弱 围岩段 采用双侧 壁导坑法 施工, 严格遵 循 管超前、严注浆、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 量测 的施工原则; 在 、 级硬岩段则采用上下台阶 法施工, 见图 7。双侧壁导坑法的主要施工步流程为: 超前支护、开挖一、初期支护 1 开挖二、初期支护 2 二衬 3 开挖三、初期支护 4 开挖四、初期支护 5 二衬 6 开挖五、初期支护 7 开挖六 开挖七、初期 支护 8 二衬 9 二衬 10; 台阶法的主要施工步流程 为: 开挖一、初期支护 1 开挖二、初期支护 2 开挖 三、初期支护 3 开挖四、初期支护 4 二衬 5。并在 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铺设土工布和防水板, 形成隧道 的防排水体系, 消除初期支护与二衬间的剪力传递, 避 免二衬开裂, 从而提高二衬的防水性能、承载能力和耐 久性。图 8为现场双侧壁导坑法隧道施工照片。
刘庭金, 莫海鸿, 房营光 龙头山双洞 8车道公路隧道施工
6 施工事故及原因探讨 就整体建设质量而言, 龙头山隧道工程是很成功
的, 二衬基本未出现裂缝和渗漏水等病害。但在施工 过程也曾出现过 3次工程事故, 现记录于此, 以期在今 后类似的公路隧道建设引起关注。
工程事故 1为隧道右线进口塌方, 见图 9。事故 主要原因为隧道上方覆土过浅和山体偏压造成。山体 沿隧道纵、横向均存在偏压, 其中横向偏压较明显, 受 到隧道洞口施工扰动, 导致土层沿隧道纵向滑动, 从而 造成隧道进口塌方。
1 工程概况
广州龙头山隧道位于同三、京珠国道主干线绕广
州公路东环段, 地处广州市黄埔区南岗大庄村, 进口为 南岗大庄村西南侧, 出口为龙头山森林公园。隧道设 计行车速度为 100 km /h, 路线按上、下行分离式 隧道 设计, 左线长 1 010m, 右线长 1 006m, 最大开挖宽度为 21 47m, 最大开挖高度为 13 56 m ( 含仰拱 ) , 最大开 挖面积为 229 4 m2, 隧道净宽 18 0 m, 净高 5 m, 为目 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分离式双洞 8车道公路隧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