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问句和意境
古诗中的问句
古诗中的问句
古诗里的问句,那可真是神奇得很呐!就像李白在里问“疑是地上霜”,这不就把月光的清冷和他内心的迷茫一下子都展现出来了吗?
再看看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难道不是在激励着
我们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这不就好比我们爬山,想要看到更美的风景,就得努力往上攀登嘛!
还有那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问,把
对亲人的思念和期待重逢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不就像我们久别
之后盼着和家人相聚的那种急切心情吗?
古诗中的问句啊,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大门。
它们让我们仿佛能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难道你不觉得古诗中的问句充满了魅力吗?难道它们没有让你对古
诗有更深的感悟吗?反正我是觉得,这些问句让古诗变得更加生动,
更加引人入胜!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诗中的问句是诗人情感的绝妙表达,是古诗
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模式1:分析意境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
古代诗歌鉴赏模式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 字看似平常,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 实际上非常传神, 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 同意。 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步骤一)。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一 。 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 ?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 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 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 步骤二)。 的形象 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 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步骤三) 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
答题步骤: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诗词中诗人描绘形 象的相关诗句,明了形象类别(景 象的相关诗句,明了形象类别 景、 物、人); ; 第二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词主旨分析作者 写这一形象的原因; 写这一形象的原因; 第四步指出作者描绘形象的作 用或效果。 用或效果。
分析形象型 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简要分析这首诗中 作者塑造的形象? 作者塑造的形象? 提问变式: 提问变式:作者塑造的形象有 什么寓意? 什么寓意?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 何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形象(品质 品质)? 何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形象 品质 ? 解答分析:回答这种题, 解答分析:回答这种题,必须 熟悉和了解一些诗歌意象的基本寓 意。
一、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 怎样的意境? 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想感情?
古诗词鉴赏问答模式总结。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解答: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要点一:指出用得好的字)。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要点二:回归原句加以分析),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要点三:说明其特别作用)。
再如2008年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解答:
①对偶,(要点一)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要点二)
二、诗歌意境鉴赏类
意境是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问及“意境”的诗歌,必然是“景”“情”兼具的诗歌。
【设问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一类型的常见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等等。
如果大家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好好把这些套路吃透,相信一定会在考场上助益不小。
【公式阐释】
答题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指明哪个字用得好;比较鉴赏型则指出哪个字用得更好。(“指定鉴赏字词类”可省略该步骤)
2、采用了比喻、拟人、拟物等手法的字(词),须指出采用的是哪一种表现手法,然后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加以描述。
【5】【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即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有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合理统一。
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
如元代马致远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廋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断肠人。
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一匹廋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
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
与这位飘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
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容易触发联想。
二是所选诗歌文字浅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园情、山水情、别离情等。
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请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答题技巧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古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回答变体: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归纳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通常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比如孤独冷清、恬淡迷人、雄浑壮丽、萧瑟悲凉等,特别注意必须能够精确地彰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稚鳕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及诗歌创作时曾说道:“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恳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停留,北存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逍遥二幅,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整体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恳请融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后)[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古代诗歌常见意境及术语
1.古代诗歌中常见意境
意境特点
举例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飘飘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萧疏凄寂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2.景物特点(意境)术语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古诗鉴赏(分析意境型等四种)
第一节分析意境型一、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5.这首诗(词)是怎样描写景色的?二、鉴赏知识积累意境答题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三、答题技巧1.解题步骤:固定模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或情感。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或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此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答题表述模式:诗歌(词)通过(特点+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创设了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四.典型题例1.(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第一步找出意象:因题中已点出可省略。
第二步描绘客观画面,联系主观情感:“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孤独,“我”也孤独。
第三步概括意境特点:“片云”、“孤月”意境凄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1、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步骤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诗歌鉴赏意境技巧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 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 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 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 秋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 《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 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既是写景, 也是抒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 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 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 韶华易逝,平添乡愁。 不尽长江滚滚来” 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 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 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 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5)虚写和实写 )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 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 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 眼前实景、实事, 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 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 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 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 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 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 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 不舍之情。 不舍之情。
语文诗歌鉴赏模板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答题的常见模式与答题规范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该抓住诗歌展现的主要景物,形象生动地再现画面内容,要遵守三个原则:一是忠实原诗,二是运用联想想象,三是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1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诗歌鉴赏指导1230 1500: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即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有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的“情”与“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合理统一。
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
如元代马致远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廋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浓缩了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断肠人。
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一匹廋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
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
与这位飘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疑问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疑问词例析古代诗词中常常使用双关的疑问词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多义性。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典诗词中使用的“双关”疑问词的例析。
1.何例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 ___《春晓》例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 ___《春晓》例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 ___《春晓》例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 ___《春晓》在这首诗中,诗人使用了“花落知多少”的表达方式,借用了疑问词“何”,使诗句中的“花落”既指春天的景色,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短暂。
2.为何/何故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___《离思五首之一》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___《离思五首之一》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___《离思五首之一》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___《离思五首之一》这首诗中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恰似”来暗示“为何/何故”,表达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离愁别绪。
3.安得/焉得/何如/奈何例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例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例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例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富裕安逸的生活的愿望,反映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现实。
古典诗歌鉴赏意境、技巧、诗眼答题方法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 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 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 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 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练一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 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 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 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 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 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意境)。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 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 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 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 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 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 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 围,为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
古典诗歌中得问句与意境课程目标及简介:意境就是古典诗歌得核心范畴,问句就是古典诗歌得常见表达形式。
从问句中得奇问角度,对意境进行分析,以展示古典诗歌得韵味与意境.而从这种分析中,又能瞧出中国人诗心深处永恒得焦虑.本课程从古典诗词得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得独特表现力。
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得韵味与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得理性之光。
期望通过本课程得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得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她们得古诗词鉴赏能力。
导入:无疑而问得问句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得语言表达形式,除了反问与设问之外,另外有种奇问句,它对古诗意境有很奇特得艺术表现力。
本文从古典诗歌中得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得独特表现力。
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得韵味与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得理性之光.一、典诗歌中无疑而问得问句无疑而问得问句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得语言表达形式.根据问话者得本意就是否在问句之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在其中,一类不在其中。
1、问话者得本意在问句中得,就是反问句。
列如:(1)、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生年不满百》)(2)、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曹丕《杂诗》)⑶、相瞧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⑷、我几时离这绣罗帷?没来由劝我道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着俺那人儿啼。
(曾瑞《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鹃》)反问“就是用问句得形式来表达确定内容得修辞方式。
”①或用肯定得形式来表达否定得意,或者用否定得形式来表达肯定得意义。
采用问句得形式,主要在于使诗歌得语言更富于变化,避免直露,同时加强或强调说写者得本意。
2、问话者得本意不在问句中,有两种,即设问与奇问。
1)、设问(1)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与子由渑池怀旧》)(2) 卖炭所得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古代诗歌鉴赏意境和技巧
练习
•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 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 汝。
•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 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问题
•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 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 4.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 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 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 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 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 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 意境?
•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 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 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 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 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 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
•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 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 (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
•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 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考场上我们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歌语言、意境
诗歌意境常用术语: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 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 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 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 凄清冷落等。
三、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 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 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
平淡质朴 华美绚丽 委婉含蓄
明白晓畅(简练生动)
沉郁顿挫(深沉凝重) 雄奇豪放 婉约细腻 慷慨悲壮
答题示例: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 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 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分析意境型 分析语言特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 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新飘逸沉郁 顿挫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课程目标及简介:意境是古典诗歌的核心范畴,问句是古典诗歌的常见表达形式。
从问句中的奇问角度,对意境进行分析,以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而从这种分析中,又能看出中国人诗心深处永恒的焦虑。
本课程从古典诗词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
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期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导入: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除了反问和设问之外,另外有种奇问句,它对古诗意境有很奇特的艺术表现力。
本文从古典诗歌中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
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一、典诗歌中无疑而问的问句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
根据问话者的本意是否在问句之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其中,一类不在其中。
1、问话者的本意在问句中的,是反问句。
列如:(1)、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生年不满百》)(2)、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曹丕《杂诗》)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⑷、我几时离这绣罗帷?没来由劝我道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着俺那人儿啼。
(曾瑞《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鹃》)反问“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内容的修辞方式。
”①或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意,或者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义。
采用问句的形式,主要在于使诗歌的语言更富于变化,避免直露,同时加强或强调说写者的本意。
2、问话者的本意不在问句中,有两种,即设问和奇问。
1)、设问(1)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卖炭所得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居易《卖炭翁》)(3)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
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張可久《中吕山羊坡闺思》)(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身如飘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症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徐再思《又调摘桂令春情》)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即“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做出回答”。
②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读者积极思考。
在读者看到问句,思维展开之后,马上又给出答案,让思维集中到答案上,从而达到强调作者本意的目的。
设问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引起思考之后,更进一步强调本意,让情感更有力地打动人心。
注释:①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②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2)奇问说话者的本意不在本句中的问句是奇问句,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吴士文在《修辞格论析》一书中对奇问这样论述:“奇问是对提出来的奇特问题,无须也无法回答……奇问句并不要求别人回答,甚至连说写者自己也不想回答,或回答不出。
它问得虽奇,但并不荒唐,而且使人感到颇富情趣,古代诗词中就不乏这样的‘奇问’”。
下面主要讨论奇问是怎样造成诗意境界,对诗的意境有用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
二、奇问与诗歌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范畴。
关于意境,我们采用一种“广义”的说法,即“它是特定形象与它所触发的全部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的总和。
当人们从特定的艺术形象想到生活,由静态想到动态,由形体想到丰富的神韵,或由神韵想到不同情景下的形体……就会发出某种意境。
”①“从审美心理结构而言,意境则是一种既包含形象、符号(艺术实境),又包含着深远的‘象外之虚’(想象中呈现的艺术虚境,包含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审美范畴,他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由‘实’而‘虚’,由‘定’导向‘不定’,然后循环往复地虚实相生。
”②也就是说,有意境,必定要有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诗歌要有意境,也一定要能触发人的艺术想象,让人在“特定形象”的基础上,融情其中。
所谓的“情景交融而又有无穷的回味”,也就在情景交融的同时,强调了在情景交融的“实境”基础上,能让“人”融入其中,产生具有无穷回味的“虚境”。
而奇问,说写者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问而不答――或因为根本答不出――都能让人融入其中,给听读留下再创造的留白空间,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回味无穷。
因此,对诗歌意境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1、有些奇问,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遥远空渺的历史时空,让“虚境”在奇问中变得空渺而幽远。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張若虚《春江花月夜》)在春江伴月望潮,视线由地面移向空中,之后聚焦到月亮上。
把人的注意也引向了空渺浩洁的月空。
春江、潮水、芳甸、花林、流霜、白沙、孤月,这多种意想的并置,构成了叠象美,本身就能触发人有关人生的种种联想。
然而,诗人更发奇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空渺的历史时空。
谁在江边最先看见了月亮?月亮又在什么时候最先照到了人?对人与月的双重追问,是人在历史时空中对自己的追问,是对人生命起源和生命价值的追寻。
在这种追寻中,深隐着人类共有的生命渺小感和历史悲怆感。
奇问之后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情感深处,更是对这种人生不常、生命短暂的忧思的强化。
江月江畔年年同,而人却一代一代更换,如江畔流水一样。
一去不返,消失在苍茫的历史深渊。
奇问引发的艺术想象饱含着多么深重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情怀!(2)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楝里归白云,窗外落辉红。
古石何年卧?枯木几春空?(阴坚《开善寺》)同样,在例(2)中,在山顶眺望,“登临情不极”,而且莺随树,花逐风,云归楝里,辉落窗外,构成一副生动和谐的夕照图。
之后的“古石何年卧?枯木几春空?”却给人一种注释:①②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P21苍凉感。
在前面所看到的实境基础之上,这一奇问,让人在观赏美景时,更面对人生的无常,把人世本来的“不确定”“投”了出来。
面对投来的奇问,让人不能不融入到登高而望的情景中去体悟人生、体悟生命。
随着对古石枯木的追寻,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人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经历也融入其中。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时归年?(杜甫《绝句》)例(3)是杜甫晚年的诗。
杜甫晚年长期漂泊异乡,一年一年都盼望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
然而,一春又一春的期盼都在春与秋的轮回中破灭。
好一个“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江碧山青,鸟白花红,春意分外浓。
今春,再面对无限春光,却长问一句“何日是归年?”在心中涌起希望的同时,又涌出了过去希望破灭的哀伤。
来路艰辛,前路也茫茫。
面对整个人生历程,思前想后,哀痛连连。
喜景衬哀情,奇问在这里对诗歌意境的营造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成为构成意境的有机成分。
此外,“何日是归年?”也让思乡的游子在为杜甫的哀痛而哀痛时,更引起对自己人生历程中酸甜苦辣的追思,本来就不平静的心湖,又投入了这么一个巨大的石头,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涌动,浮想翩翩。
这些奇问,都在此时思前想后,引人怀旧而情悲,让人思后而情伤。
它们都具有这样的的诱发作用:让读者在为诗中的“特定艺术形象”思前想后而悲伤的同时,不自觉地融入自己地情感,由他人想到自己,从而在追忆和展望中,悲他人之悲,乐他人之乐,也悲自己之悲,乐自己之乐。
它们,都能让人不自觉地投入自己的“打量、感叹、沉思”并且,“用人的生命力量开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时空”。
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奇问都具有这种诱发追思的的作用。
有些奇问,独具一种情感或情景再现作用,能充分地表达出种种情感或情境,并能鲜明地传达给读者,烙印在人心中。
具体有以下两种:1)、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给人一种具体的可感的形象或情景。
(1)、风吹酒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留别》)别意本是无形无状很难尽情表达的,而李白一句奇问,把别意转换在流水上,化抽象为形象。
流水本无穷无尽,“我的别意和流水相比,谁短谁长?”这样一问,表达出诗人对友人无穷无尽的象“东流水”一样的别意,同时更把这无穷无尽的别意导入了人心中,使得流水有别情,别情胜流水,全诗意境呼之而出。
(2)、拓夫滩上闻新雁,离袖掩盈盈。
此恨无穷,远如江水,东去几时平?(张先《少年游》)同样列(2)中,恨也无形,是抽象的一种情感,但词中把恨比作江水,最后加上一句,东去几时平?更把心中的恨在望江水东去的时候,融入江水,随江水东去,久久不能平静。
诗味也随着江水一起,幽远幽长。
如果没有“东去几时平”的奇问,前面的比喻便只停留在“实境”之上,而不能由实而虚,虚实相生,让诗歌意境横生。
(3)、不合临池起画楼,断烟疏雨叶飕飕。
谁能细数垂杨叶?一点垂杨一点愁。
(方树《杨柳枝》)列(3)同样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但又不可尽数的垂杨叶。
垂杨叶本不可数,愁自然也无尽。
“谁能细数垂杨叶?”一句,“谁能”有一种一一确定之后又一一否定的过程,且这里藏着一种细数垂杨叶的假想,使密密匝匝、摇曳交缠的柳叶附上缠绵无尽的愁情。
如果把“谁能数得垂杨叶”改为“无谁能数垂杨叶”,意义也差不多,但仅仅用“无谁”就完全否定了,没有这种一一否定的过程,且诗句也显得直露,情感力度减弱,意境自然大失。
2)把事物拟人化,这种比拟中显出痴傻,更显出浓浓深情,让人深悟痴情。
(1)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元好问《迈陂塘》) 例(1)中,“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莲根有丝多少,莲心为谁而苦,这种常人根本就不可能问出的问题,看似一种痴傻,一种无知,但正是在这种痴傻这种无知中,一个痴迷的询问者形象突兀在眼前。
莲根有丝人有思,莲心苦而人心更苦;在把莲根莲心比拟成人来询问时,就是把人的内心情感转嫁给莲根莲心的一种渲泻。
情思多而愁心苦,愁苦而至痴傻的形象,再用这种比拟的手法,外化成莲根本有之丝和莲心本有之苦,这种苦与思,在莲与人的转移融合中倍增。
而这思与苦,又都为了谁?这种问,能在痴问的画面中呈现出无穷的真情,引发无尽的回味。
如果不用奇问而用一般问句:“不知莲根有丝多少,莲心为谁苦?”就不能把这种痴傻的一往深情呈现出来,让读者产生更大的共鸣。
(2)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驰骤?(晁补之《水龙吟》)(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黄庭坚《清平乐》)例(2)例(3)中,问春归何处,且如此匆匆。
春天的来去本是自然规律,谁也不知它有什么去处,但诗人却追问春天,把春拟人化。
春,为什么就留不住呢?就是去了,走了,又在什么地方呢?多想“唤取归来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