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问句和意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

课程目标及简介:意境是古典诗歌的核心范畴,问句是古典诗歌的常见表达形式。从问句中的奇问角度,对意境进行分析,以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而从这种分析中,又能看出中国人诗心深处永恒的焦虑。本课程从古典诗词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期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导入:

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除了反问和设问之外,另外有种奇问句,它对古诗意境有很奇特的艺术表现力。本文从古典诗歌中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一、典诗歌中无疑而问的问句

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根据问话者的本意是否在问句之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其中,一类不在其中。

1、问话者的本意在问句中的,是反问句。列如:

(1)、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生年不满百》)

(2)、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曹丕《杂诗》)

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⑷、我几时离这绣罗帷?没来由劝我道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

着俺那人儿啼。(曾瑞《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鹃》)

反问“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内容的修辞方式。”①或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意,或者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义。采用问句的形式,主要在于使诗歌的语言更富于变化,避免直露,同时加强或强调说写者的本意。

2、问话者的本意不在问句中,有两种,即设问和奇问。

1)、设问

(1)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卖炭所得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3)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張可久《中

吕山羊坡闺思》)

(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身如飘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症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

月半明时。(徐再思《又调摘桂令春情》)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即“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做出回答”。②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读者积极思考。在读者看到问句,思维展开之后,马上又给出答案,让思维集中到答案上,从而达到强调作者本意的目的。设问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引起思考之后,更进一步强调本意,让情感更有力地打动人心。

注释:①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

②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

2)奇问

说话者的本意不在本句中的问句是奇问句,如: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吴士文在《修辞格论析》一书中对奇问这样论述:“奇问是对提出来的奇特问题,无须也无法回答……奇问句并不要求别人回答,甚至连说写者自己也不想回答,或回答不出。它问得虽奇,但并不荒唐,而且使人感到颇富情趣,古代诗词中就不乏这样的‘奇问’”。

下面主要讨论奇问是怎样造成诗意境界,对诗的意境有用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

二、奇问与诗歌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范畴。关于意境,我们采用一种“广义”的说法,即“它是特定形象与它所触发的全部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的总和。当人们从特定的艺术形象想到生活,由静态想到动态,由形体想到丰富的神韵,或由神韵想到不同情景下的形体……就会发出某种意境。”①“从审美心理结构而言,意境则是一种既包含形象、符号(艺术实境),又包含着深远的‘象外之虚’(想象中呈现的艺术虚境,包含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审美范畴,他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由‘实’而‘虚’,由‘定’导向‘不定’,然后循环往复地虚实相生。”②也就是说,有意境,必定要有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诗歌要有意境,也一定要能触发人的艺术想象,让人在“特定形象”的基础上,融情其中。所谓的

“情景交融而又有无穷的回味”,也就在情景交融的同时,强调了在情景交融的“实境”基础上,能让“人”融入其中,产生具有无穷回味的“虚境”。

而奇问,说写者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问而不答――或因为根本答不出――都能让人融入其中,给听读留下再创造的留白空间,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回味无穷。因此,对诗歌意境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1、有些奇问,在“特定形象”的“实境”的基础上,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遥远空渺的历史时空,让“虚境”在奇问中变得空渺而幽远。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張若虚《春江花月夜》)在春江伴月望潮,视线由地面移向空中,之后聚焦到月亮上。把人的注意也引向了空渺浩洁的月空。春江、潮水、芳甸、花林、流霜、白沙、孤月,这多种意想的并置,构成了叠象美,本身就能触发人有关人生的种种联想。然而,诗人更发奇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把“人”的艺术想象引向空渺的历史时空。谁在江边最先看见了月亮?月亮又在什么时候最先照到了人?对人与月的双重追问,是人在历史时空中对自己的追问,是对人生命起源和生命价值的追寻。在这种追寻中,深隐着人类共有的生命渺小感和历史悲怆感。奇问之后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情感深处,更是对这种人生不常、生命短暂的忧思的强化。江月江畔年年同,而人却一代一代更换,如江畔流水一样。一去不返,消失在苍茫的历史深渊。奇问引发的艺术想象饱含着多么深重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情怀!

(2)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楝里归白云,窗外落辉红。古石何年卧?枯木几春空?(阴坚《开善寺》)同样,在例(2)中,在山顶眺望,“登临情不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