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建议 (二)

合集下载

格律诗用韵的一些基本规则:

格律诗用韵的一些基本规则:

格律诗用韵的一些基本规则:格律诗用韵的一些基本规则:一、关于用韵1.挤韵。

在格律诗中,挤韵不论是白脚句,还是韵脚句,只要出现同韵脚相同韵部的字,就是挤韵。

值审中,发现挤韵的字,要指出并纠正,尤其是韵脚句,最好杜绝,白脚句尽量避免。

但与韵脚连用的叠韵是可以的。

如悠悠。

2.撞韵。

在格律诗中,不管平仄,只要⽩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于撞韵。

3.其它出韵:说白了,就是韵脚字不在同一韵部。

重韵:就是一首诗中出现相同的韵字,这样的诗读起来就如一个人走路顺拐一样,缺乏美感,别扭。

复韵:同一首诗中,押韵的字意义相同就属于复韵,一般比较典型的如:“忧”和“愁”,“芳”和“香”。

别韵:就是一个多音字,用了它的韵,却用了另一种读音的字,比如“行”字,做“xing”读时属于平水韵下平八庚韵部,而做“hang”读时属于下平七阳韵部,假如一首绝句,押韵字都在八庚韵部,其中一句韵脚用了“行”字,但从字意上却用了“hang”音的意,就属于别韵。

混韵:一首诗中,平水韵与中华新韵混用。

倒韵:诗中用了词组,为了押韵强行将词组顺序颠倒。

同音字韵:即押韵句使用同音字,比如要写一首绝句,第一句用了“乡”字,第二句用了“香”字,第四句又使用了“湘”,和重韵一样,读起来不美,应避免。

连韵:是指在诗句相邻韵脚的押韵处使用了声母与韵母完全相同而字不同的韵字。

比如平水韵里面的“缘、渊”“联、连、涟”等。

凑韵:又叫挂脚韵,指的是为了押韵,随意选用韵部中某个与诗句毫无关联的字凑成韵脚,结果不仅读感怪怪的,而且还伤害了诗意。

僻韵:僻韵:就是指押韵所使用的韵字为不常见的、生僻的,平时基本上见不着的,这样押韵,就属于僻韵。

哑韵:旧体诗中称声韵低沉或冷僻字多的韵部。

借韵:五、七言近体诗,如首句入韵而借用可以通押的旁韵。

例如:'中’,《广韵》属'东’韵;'浓’,属'钟’韵);'人’,《广韵》属'真’韵;'君’,属'文’韵)。

学诗笔记-格律诗平仄变通的三种方法

学诗笔记-格律诗平仄变通的三种方法

学诗笔记-格律诗平仄变通的三种方法在一文中,我们弄清楚了格律诗平仄的基本原则和平仄标准格式。

可是,在实际创作中,我们很难完全按照标准格式去创作,于是,在律诗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有时“一三五不论”,会触犯一些律诗的大忌,而在一些特定格式中,也不一定“二四六分明”。

这一篇学诗笔记中,我们就讨论一下格律诗平仄的变通与避忌问题。

陈子昂一、格律诗平仄的避忌-忌孤平我们先谈谈格律诗平仄的避忌,因为只有先知道了避忌,我们才能在变通的过程中不触犯这些忌讳。

在格律诗的平仄中,最忌讳的出现孤平。

孤平,简单来说,就是两仄夹一平,例如仄平仄仄平。

孤平的句子读起来拗口,在讲究韵律美的格律诗中是大忌。

不过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也就是押韵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在特殊的律句中,就有两仄夹一平的情况,但因为是仄脚的句子,不算犯孤平,下面会谈到。

杜审言二、格律诗变通的三种方法1、使用特殊的平仄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种格式中,还可以使用“平平仄平仄”这个变体,就是将标准格式“平平平仄仄”中的三四字的平仄换了一个位置。

同样,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格式中,也可以使用“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

当我们写律诗时遇到“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式时,在相应位置的平仄难以调成标准格式,就可以使用这种特殊的平仄格式。

这种特殊的平仄格式在律诗中使用很普遍,跟标准的律句格式一样常见。

但要注意的是,在两个特殊的平仄格式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须用平声。

这种位置的调换也只能用在这个标准格式上,并不能类推其它三个标准格式也能进行类似的位置调换。

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我们之前就说过,“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是不准确的。

例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不然就会犯律诗的大忌孤平。

而在上面所讲的特殊格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也不分明。

格律诗押韵的规则

格律诗押韵的规则

格律诗押韵的规则格律诗是一种严格押韵的诗歌形式,其韵律规则可以追溯到古代。

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格律诗的规则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格律诗押韵规则。

1.音节和节律:格律诗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音节和节律的规定。

在许多格律诗中,每行的音节数是固定的,这就要求诗人在写作时严格控制每个单词的音节数。

节奏也是格律诗中重要的要素,不仅是每个线的音节数量必须一致,而且每行中重音音节的位置也要符合规定。

2.押韵方案:格律诗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押韵。

在一般情况下,格律诗要求每行的最后一个或几个音节押韵。

押韵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押韵方案:-单韵押韵:指每行末尾的一个音节都押韵。

例如,AABB、ABAB等。

-双韵押韵:指每行末尾的两个音节都押韵。

例如,AABBCC、ABABCC 等。

-交叉押韵:指每行交替押韵。

例如,ABAB、CDCD等。

-串联押韵:指每行的押韵从上一行延续到下一行。

例如,ABBA、CDCDCD等。

-等距押韵:指每个音节位置相对固定的押韵方式。

例如,ABCABC等。

3.韵律大小:在一些格律诗中,不仅要求押韵,还要求每行的音节数必须一致。

这样做可以使诗歌更加整齐和有规律。

常见的韵律大小有:-四音节:每行有四个音节。

例如,AAAB、AABB、ABAB等。

-五音节:每行有五个音节。

例如,AAAAB、AABBA、ABABA等。

-六音节:每行有六个音节。

例如,AAAAAB、AABBCC、ABABAB等。

-八音节:每行有八个音节。

例如,AAAAAABB、AABBCCDD、ABABABAB 等。

4. 其他要素:除了音节和押韵,格律诗中还有其他一些要素,如行数、句子结构等。

例如,十四行抒情诗(sonnet)由四个四行和一个两行组成,其中四行通常是ABAB或CDCD的押韵格式,而两行则是GG的押韵格式。

总之,格律诗的押韵规则是一种严格而复杂的艺术形式,要求诗人在选词和构成诗句时具有高度的技巧和创造力。

这些押韵规则能够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美感,也是促进文学发展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格律诗用韵的几点看法

关于格律诗用韵的几点看法

关于格律诗用韵的几点看法聂笑民格律诗除了对基本格律规则的要求之外,用韵上还有许多讲究。

一,关于“撞韵、挤韵、连韵”与“凑韵、倒韵、复韵”诗体中最苛严的声韵讲究要算南朝时期沈约等提出来的“四声八病”(即平上去入四声,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病),其诗体世称永明体(属于奇梁体范围,但重在声病讲究),为近体诗发展的前身和基础。

由于其过分的注重形式表现,影响了诗的内涵的充分表达,其中部分内容已经被逐步摒弃。

但与之相关的后人关于格律诗声韵方面的“撞、挤、连”韵之提法和讲究(具体何人何时提出来无从考究)还是被当今众诗家们认可、注重并延用的。

因为“撞、挤、连”韵这几个问题确实影响到了诗的声韵的和谐与美感。

撞韵是指不用韵的那一句(亦称仄脚句)最后一个字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挤韵是指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

连韵是指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脚。

今人对“撞挤韵”定义是以相同“韵母”的字为该处“韵”的界定。

“韵母”之说是汉语拼音音韵的术语,所以衡量新韵诗按“相同韵母”来界定可以,且依新韵看“相同韵母”主要是指韵腹和韵尾相同。

但原则上旧韵就不能说“相同韵母”了,这个“韵”只能是就“同韵部的字”而言,按韵部划分,同一韵部的算“同韵”。

而不同韵部但按今声发音“同韵母”者,比如“一东、二冬”,“十四寒、十五删”等等,虽属不同韵部,但今音属同韵母,笔者以为这类情况也该自行判断,按“同韵”避之。

因毕竟所谓的回避“撞挤连韵”的目的都是为了读起来声韵的和谐协调与优美,当以今人读起来不感觉“撞挤连”方为妥当。

除声律对韵脚的影响之外,字义对韵脚也有影响。

凑韵就是为押韵硬凑一个韵脚字,结果韵脚字与全句意思不相符合弄出笑话。

因此写诗切忌凑韵。

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使用。

汉语词汇有的能颠倒,有的不能颠倒。

为了押韵,把不能颠倒的词颠倒过来用就会闹笑话。

复韵指的是使用同义字做韵脚。

如花和葩,香和芳,忧和愁等。

现代人要怎样写格律诗

现代人要怎样写格律诗

现代人要怎样写格律诗我写格律诗或填词,置平仄押韵,依据都是现代普通话的语音语调,有人认为格律韵律都不对,不能算是律诗或词,因此,不得不就这个问题说几句话。

现代人写格律诗,按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写,这应该没有什么争议,如:平仄:以律诗为例,七(五)言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颌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平仄规律:一首七(五)律,每句中,平仄交替;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

还有一个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要严格使用。

但以下几种情况还是要论的,如:1、不能犯狐平。

五言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言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犯狐平”。

2、不可三平调。

诗句末尾连用三个平声为三平调。

即五言中“仄仄仄平平”句型的第三字不可用平,七言中“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型的第五字不可用平。

3、五言中“平平平仄仄”句型的第三字最好不用仄;七言中“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的第五字最好不用仄。

写格律诗,只要定好首句的平仄排列,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就推算出来了,以七言律诗为例,有四种常见格式:1、仄起仄收(首句仄起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2、仄起平收(首句仄起入韵,律诗押平声韵,韵脚需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仄收(首句平起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4、平起平收(首句平起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绝、七绝等格律诗规则同。

诗韵:格律诗押韵规则:1、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但七律首句押韵较多。

2、只押平声韵。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对仗:律诗中颌联(即三、四句)、颈联(即五、六句)要求对仗。

绝句无要求。

重字:一首诗里有重复的字谓之重字(叠字除外),要避免。

但,a)一句之中不必避,如:他乡胜故乡(杜甫)。

格律诗的用韵规则与戒忌

格律诗的用韵规则与戒忌

格律诗的用韵规则与戒忌韵是在所有文体中最抽象的一种文体。

但只要说到韵,大凡喜欢诗词歌赋的人,都会知道只有韵律流畅的词曲才会觉得朗朗上口,才有一种诵唱自如的感觉,才能达到一种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境界。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讲韵的,就是民间歌谣也是要讲韵的。

北宋美学家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这样描述韵:“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之其美。

”这话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凡是最美的事物必定有韵,正所谓“韵者,美之极。

”大千世界,一种韵之美,无处不在。

一首诗,一首词,一首歌,都是美好字句的有序排列。

而要把这些美好的字句做到最佳排列,正确把握用韵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不少新诗,就连当前流行的歌曲、小品、相声、戏曲等各类文学艺术当中,都离不开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所不同的仅在于对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而已。

因此,掌握韵,是学诗的前提。

既然我们知道了用韵的重要性,为了便于喜好诗词歌赋、而对用韵欲探其究的诗友之需,笔者就用韵上的规则以及在用韵上的一些忌讳,加以浅谈概述,以共商榷。

在简述中,笔者力求通俗易懂,以简驭繁。

简明实用,避免玄虚。

但若力不能逮,语焉不详,还望各位诗词爱好者不吝赐教,敬请雅正。

一、几个常用术语的基本概念及作用:其实要弄清楚韵的概念与运用,首先就要弄清楚何为韵?何谓押韵?何谓韵律?何谓韵脚和白脚?以及何为平仄等五个基本概念,只要弄清楚了这些常用术语的基本概念与区别,其它的慢慢就会循序渐进地掌握了。

(一)、韵:1、韵的基本定义:在《新华字典》中,韵,被定义为: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

2、韵在韵文中的定义: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的汉字,按照一定的间隔规律,放缀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个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谐、顺口、流畅的朗诵效果,这就构成了“韵”。

刘勰于【文心雕龙】说:“同声相应谓之韵”。

换句话说,韵,即为“同一收音”称之为韵。

律诗平仄规范的速成教学法及其日常应用(下)

律诗平仄规范的速成教学法及其日常应用(下)

律诗平仄规范的速成教学法及其日常应用(下)上篇文章我们解析了什么是律诗和平仄规范,以及如何通过查字典识别平仄。

本篇文章将继续介绍在日常应用中如何快速准确地掌握律诗平仄规范。

一、记忆比较法律诗平仄规范多是古代文学作品,其中很多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有了不同的发音和用法,因而为了准确地掌握平仄,需要记忆哪些字在律诗中是平音,哪些字是仄音。

根据这种记忆方式,将平仄规范用比对的方法进行对比,以此来掌握律诗的平仄。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1.首先选择一首你熟悉带有平仄韵律的诗歌。

2.将律诗平仄的规范用现代汉语进行比对,形成对照表,其中将平音标注为“P”,将仄音标注为“Z”。

3.对照表制作好之后,将其默记下来。

4.朗读这首律诗,同时根据对照表进行判断,紧随律诗的韵律朗读。

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快速地记住许多单词,准确地把握律诗的平仄,而不需要再翻查字典确认每一个字的音调。

二、拟合平仄规范通过平仄规范,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字是平音,哪些字是仄音。

因而我们可以尝试着通过音节拆分,来判断每一个字节所对应的音调。

1.声母+韵母拆分法在现代汉语中,每个音节都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

在平仄规范中,对于不同的韵母其对应的音调也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拆分出每一个音节所对应的韵母,来判断它是平音还是仄音。

平音韵母:a, e, i, o, u, ü。

例如:将“李颀”这个名字拆分成声母+韵母,可以得到“lī jī”,其中“李”字“lī”是平音,而“颀”字“jī”是仄音。

2.拟合流水平仄很多古代诗歌都有一个特别的诗歌节奏,就像水流一样的节奏,称为“流水平仄”。

流水平仄,是在平仄规范基础上,将平音和仄音进行封闭式地排列。

每个短小的词语按照音调分别分成平仄两部分,两部分分别是“A”和“B”,每两部分组成一个“节奏句”,即ABA模式。

通过“节奏句”的交替组合,形成了流水般的平仄节奏。

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节奏,来拟合出古诗的平仄。

例如:来自北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可以拟合出如下节奏:白日依山尽 A黄河入海流 B欲窮千里目 A更上一層樓 B在律诗中,由于字数多,每个字的音调不是那么轻松和准确地把握,因而拟合流水平仄是识别律诗平仄的一种可靠方法之一。

写诗的平仄押韵的技巧

写诗的平仄押韵的技巧

写诗的平仄押韵的技巧
写诗的平仄押韵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奇数句尾字叫白脚,偶数字叫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已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
平声韵。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
的。

6.不可撞韵,律诗中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规定是不能押韵的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总之,写诗的平仄押韵是有一定技巧和规律的,需要多读多写多实践。

中国现代传统格律体诗歌用韵技巧新探

中国现代传统格律体诗歌用韵技巧新探

中国现代传统格律体诗歌用韵技巧新探韵是诗歌的重要元素,对于诗歌的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研究诗的用韵规律和技巧,其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案例,进一步探索和推动诗歌的繁荣与发展,为指导创作实践服务,同时为丰富、完善现代诗歌用韵的多元形式,发挥积极的和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价值,使传统诗歌用韵形式,更加丰富和更加完备。

中国传统格律体诗歌的用韵,一般都认为是一韵到底,“同韵相应”---隔句韵形式,一般用平声韵居多,而彻底否定了仄韵诗的价值作用和历史地位,这是非常不妥和不公平的,严重地违背了诗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艺术规律。

我们从诗歌的发展史、韵学史、诗律学、诗歌美学、比较学等多元角度来探讨和研究,中国传统格律体诗歌并非完善和十全十美,存在着很大的不科学性和不规范性!(在这里暂不作讨论)就其用韵规律来讲,实际上仄韵诗理应受到和平韵诗一样的同等待遇,不应该被忽视。

从唐、宋、元、明、清、现代,一些著名的诗人都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实践和尝试,并有大量的诗歌流传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尤其是流行的《唐诗三百首》,就有很多仄韵诗收录在里面,千古不衰!因此,仄韵诗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和思考,如果摒弃了格律体仄韵诗,那么格律体诗就显得不够完备和完善,显得更加虚弱。

其实,中国传统的格律体诗歌用韵,不是一韵到底的一种,一首格律体诗歌并不是“同韵相应”---隔句韵的一种形式。

大多数的人都误人为只有一个韵部的单韵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它还应当包括双韵式(含有两个韵部的)。

总之,我们可以把符合传统格律规则的诗歌,不妨称为“正格”和“正体”,把其他的形式称之为“异格”和“异体”,这样的归纳和划分,更有利于现代传统格律体诗的继承、发扬、发展、创造、创新和繁荣。

这种划分我们并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是尊重艺术规律,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尊重艺术多元化的原则,艺术需要宽容和包融,艺术更加需要艺术个性和风格,艺术更加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标准和技巧

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标准和技巧

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标准和技巧⼩乌⽼师的诗词课程讲义尽⼼了便⽆悔2018年元⽉整理收藏近体诗的押韵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我国的民歌、诗、词、曲⽆不押韵,所以诗歌⼜叫韵⽂。

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听起来悦⽿,容易记得住、传得开。

押韵的⽅式,古体诗⽐较⾃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平声押韵,也可以⽤仄声押韵;可以⼀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有多种。

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式,则有定规。

⼀、⼀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三、不论五⾔、七⾔,都是双句⼊韵,单句不⼊韵。

但⾸句可以⼊韵,也可以不⼊韵。

七⾔诗⾸句⼊韵的较多,五⾔的较少;四、押韵句的尾字⽤平声,不押韵的必须⽤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仄声,不押韵的⽤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的标准。

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起,分成若⼲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韵》。

《⼴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

到了⾦代,以《平⽔韵》为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

平⽔是平阳府城(今⼭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于此城,故名《平⽔韵》(⼀说为南宋时代平⽔⼈刘渊根据前⼈韵书修编⽽成,故名《平⽔韵》)。

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声17韵。

各声韵⽬第⼋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

元、明、清各代,都以《平⽔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直沿⽤到现在。

前⼈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

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韵部。

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建议 (二)

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建议 (二)

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的建议(二)广东深圳周立雷笔者在第四届百诗百联百家谈发表《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的建议》(编号05)一文后,引起诗界广泛反响,广大诗友表示赞同,亦有不少诗友对笔者关于以《中华诗韵》作为现代格律诗统一采用的诗韵的建议提出疑问。

现就有关疑问,作出补充回答如下。

笔者在《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的建议》一文曾指出,格律诗自唐代兴盛并逐渐规范后,至今其用韵已经历二个阶段,一是《平水韵》一统天下的时代,二是《平水韵》与新韵并行的“双轨”时代。

所谓“双轨”时代,只能是现代格律诗创作和发展的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

它不过是为缓冲一下老一辈格律诗人对于摒弃和淘汰已习惯并依恋的《平水韵》可能产生的情感失落采用的一个格律诗界理性面对现实的权宜之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已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现代社会通用交际语),在格律诗创作中,《平水韵》越来越暴露出其自身存在的的弊端,阻碍着格律诗创作的发展。

众所周知,《平水韵》是古人按照古代汉语的发音所编撰的诗韵韵书。

现代诗人创作格律诗当然是给现代人读的。

现代诗人讲着现代汉语,却还要采用按照古代汉语发音编撰的《平水韵》创作格律诗,而讲着现代汉语的现代读者,却还要按照古代汉语的发音来读这些现代诗人为现代读者创作的现代格律诗,岂不迂腐可笑吗?笔者以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壮大、消亡,都是循着它自身规律的轨道进行的。

任何外力想要制约它,牵引它,都是徒劳。

古音学家陈第才在其《毛诗古音考》中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势所必至。

”与时俱进,破旧立新,革新鼎故,继往开来,历史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

《平水韵》,是以宋音为依据划分的。

时过“音”迁,代有新韵,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平水韵》走过了它产生、发展以及鼎盛的唐宋时代,随着汉语和格律诗创作的发展,《平水韵》一统天下的地位逐渐被打破了。

当古汉语时代进入现代汉语时代,鉴于《平水韵》存在的平仄发音、韵部划分与现代汉语不相符及保留现代汉语已取消的入声等弊端,《平水韵》已不适合现代人创作格律诗了,是该寿终正寝了。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

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

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

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

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

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A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B:(仄)仄平平仄仄平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式)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D式)D:(平)平(仄)仄仄平平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如何写好仄韵格律诗

如何写好仄韵格律诗

如何写好仄韵格律诗仄韵诗:是指平仄与正常格律相反的诗。

即一二四六八为仄韵,三五七为平韵的律与绝。

仄韵诗著名的有《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孟浩然仄韵诗平仄格式:七绝:(一)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三)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四)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七律:(一)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三)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四)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五绝:(一)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韵】平平平仄仄。

【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韵】(二)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韵】(三)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

【韵】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韵】(四)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韵】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

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一、关于平仄的原则
(一)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二)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三)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二、五言句式和平仄规律(都押平声韵)。

(一)句式:甲1平平仄仄平甲 2 平平平仄仄
乙 1 仄仄平平仄乙 2 仄仄仄平平
(二)平仄规律:
1、首句入韵,以甲1或乙2开头;首句不入韵,以甲2或乙1开头。

2、乙1开头最常见,其次是乙2开头较常见,甲1和甲2开头的情况少见。

三、七言句式和平仄规律
(一)句式甲1仄仄平平仄仄平甲 2 仄仄平平平仄仄乙 1 平平仄仄平平仄乙 2 平平仄仄仄平平(二)平仄规律:与五言相同。

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几点补充。

(一)每句之中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严格按照上述规律来。

(二)句中平仄变化的要求。

1、甲1(仄平脚)句,第一个字平仄必须分明,否则,必须用第三个字来救,即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必须同时符合平仄规律,或者必须同时不符合平仄规律。

2、甲2(仄仄脚)句,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可以互救,即这两个字可以同时不符合规律。

3、乙1(平仄脚)句,如果第四个字不符合平仄规律,就用其对句(即下一句)的第三个字来补救,即让下一句的第三个字也故意不符合平仄规律。

4、乙2(平平脚)句,句中的第三个字必须是仄声,忌三平。

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的建议

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格律诗在文学创作中的逐渐复兴,人们对于现代格律诗的创作和发展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然而,由于现代格律诗的发展在韵律和格律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给诗人们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格律诗的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的建议:一、建立统一的现代格律诗诗韵规范现代格律诗创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诗韵形式,包括押韵、对偶、排比等等。

为了统一现代格律诗的诗韵规范,需建立起统一的现代格律诗诗韵规范体系,包括对于押韵的限定、对偶的要求、排比的结构等方面的规范。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为现代格律诗的创作提供明确的标准,也有利于提升现代格律诗的整体质量。

二、推动现代格律诗诗韵研究与交流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格律诗的诗韵规范化,有必要加强对现代格律诗诗韵的研究与交流。

这包括对于现有现代格律诗作品的诗韵分析和总结,对于诗韵规范的讨论与探索,以及对于现代格律诗的诗韵艺术特色的阐述和展示。

通过这样的研究与交流,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格律诗诗韵的认识,为今后的现代格律诗诗韵规范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引导现代格律诗创作除了规范现代格律诗的诗韵外,还应积极引导现代格律诗的创作。

在创作引导上,不仅要注重技术规范,更要对现代格律诗的主题、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引导。

创作引导可以以现代诗歌理论为依托,以格律诗的语言、意象、节奏等要素为重点,针对现代社会生活、人文思想等多方面展开,促进现代格律诗创作的蓬勃发展。

四、加强现代格律诗诗韵作品的宣传与传播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格律诗的发展,有必要加强现代格律诗诗韵作品的宣传与传播。

这包括通过出版、展览、演出等多种形式,将现代格律诗诗韵作品推向更广泛的读者和观众,扩大现代格律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也可以通过书院、诗社、文学奖项等评台,推动优秀现代格律诗诗韵作品的评选、奖励和宣传,进一步激发诗人们的创作热情。

在总结建议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格律诗的诗韵规范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律诗平仄规范的速成教学法及其日常应用(下)

律诗平仄规范的速成教学法及其日常应用(下)

律诗平仄规范的速成教学法及其日常应用(下)3. 律诗平仄规范的应用除了学习律诗平仄规范的基础知识之外,尤其重要的是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练习,加深对律诗平仄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介绍几种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在日常中轻松运用律诗平仄规范。

3.1 读韵律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读一些韵律诗来熟悉律诗平仄规范。

韵律诗是指按照特定的韵律和格律写成的诗歌,大多数是律诗。

读韵律诗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律诗平仄规范,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同时,读韵律诗也可以增加文学素养,培养鉴赏能力。

除了读韵律诗,朗读律诗也是一种有效的练习手段。

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诗句的句意、韵律和平仄,注意把握好每一个音节的重点和轻点。

通过不断的朗读,读者可以逐渐提高对律诗平仄的感知和识别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写律诗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因为只有亲身体验了写律诗的过程,才能深刻理解律诗平仄规范的重要性。

在写律诗的时候,应该清楚地掌握韵律和格律,注意平仄的配合,同时还应考虑句意和意境的表达。

写律诗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对律诗平仄规范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总结律诗平仄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对于想要学会律诗的人来说,理解和掌握律诗平仄规范至关重要。

本文从基础知识的介绍、规范的示范和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轻松学会律诗平仄规范并在日常中应用。

读者可以逐步地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律诗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

即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①仄仄平平仄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②平平仄仄平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④仄仄仄平平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A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

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

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

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

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

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

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有多种识别方法:1、利用方言识别中古平声字。

格律诗的基本常识及平仄声调规律

格律诗的基本常识及平仄声调规律

格律诗的基本常识及平仄声调规律格律诗其实並不复杂,只要掌握一些基本常识和规律,就能做出一般的格律诗。

有些介绍格律诗的书本知识虽然很详尽,但初学者很难适应,主要是无规律可寻,愈看愈糊涂,难以理解领会。

何为格律诗?简单来说,就是有国定的格式和韵律。

它有下面三个特点:一,有固定结构。

七言律诗每首有4联,每联两句,共8句(第一、第二句叫首联;第三、第四句叫颔联;第五、第六句叫颈联;第七、第八句叫尾联)。

每句有7个字,共有56个字。

七言绝句每首有4句,每句7个字,共28个字。

五言律诗每首也有4联,每联叫法同七律一样,也是8句,每句5个字,共40个字;五言绝句每首也是4句,每句5个字,共20个字。

二,讲究平仄声调和押韵(1)、格律诗讲究平仄声调,如果不讲究就不是格律诗,即使每首字数、句数与格律诗一样,也只能算作一般的七言诗或五言诗。

这是格律诗区别一般七言、五言诗的重要特点。

格律诗每句的平仄声调是有规律可寻的。

首先必须背熟两句平仄调,然后才可以按规律操作。

这两句平仄调是: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声开始,两平,两仄,又两平,一仄收尾);第二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声开始,两仄,三平,两仄收尾)。

每句格律诗、绝句的平仄调,都是从这两句平仄调中分解出来的。

每联的上句都必须使用这两句平仄调中的任一句作为开始,並且按一定的规则进行。

以七律诗为例,如果首联上句用了第一句平仄调,那么颔联的上句就必须用第二句平仄调。

颈联上句又用回第一句平仄调,尾联上句再用第二句平仄调。

反过来,如果首联上句用了第二句平仄调,颔联上句就用第一句平仄调。

两句平仄调轮换使用。

每联下句的平仄调就是上句对应的相反平仄调,所以下句平仄调不必牢记,背熟上联就知道下联。

例如,上联用第一句平仄调: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理,上联用第二句平仄调:仄仄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同理。

以毛主席的七律诗《长征》为例:首联上句:红军不怕远征难,平平仄仄仄平平(属第一句平仄声调,但第五个字和第七个字的平仄声交换了位置,下面说原因)首联下句:万水千山只等闲。

格律诗写作简结及我对诗词韵律的看法

格律诗写作简结及我对诗词韵律的看法

格律诗写作简结及我对诗词韵律的看法忙里偷闲,习作几首绝句,律诗。

借网吧发出。

并把自己写格律诗的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一,必须掌握绝句,律诗的三要素,押韵,平仄,对仗。

押韵平仄前边谈了不少,绝句对对仗要求的不严。

而律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杖,这是硬性规定。

如何对仗?简单的说就是两句之间的字,词尽量要相互对应,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大家可在网上找资料看看,我认为比较容易,因对仗不是对联,要求不是很苛刻。

既可工对,严对,也可意对,借对,宽对---- 二,写时首先要立意,就是要明确写什么,。

最好有一个明显的标题来展示。

当然,写律诗比写一般的文章难度大,不仅要考虑三要素,还要想到起、承、转、合,更要考虑全诗的的自然,流畅,达到气韵相通。

但写诗往往会受到一些事物,言行的启发而产生灵感,有时很难形成主题,就是说,初写的诗一般都很很粗糙,需要认真的的推敲,修改才能确定标题,这种逆推的方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再好的玉石也需要打磨,修整。

诗也一样。

三,谋篇,就是我想怎么写,使语句运用在诗中布局合理,起承转合有序,得体。

如立意是基础,谋篇就是框架。

四,意境,意境是诗的血肉和灵魂,直接决定着一首诗的质量,这是写诗中最难讲清的问题。

很多大家、专家对此有过描述。

我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讲清什么是意境。

我的体会就是过于浅显,过于直白的诗没有意境。

让人看不懂的也谈不上意境。

而在诗中能含蓄的表达出很美的画外之意,弦外之音,能让人品味,让人思索的就算有意境了。

至于意境的高低那是由读者的大多数来评定的。

愿我的体会对想写格律的诗的朋友能起到一点作用,其实,写格律诗和其他事物一样,只要有兴趣,下功夫,朋友们都能写出很美的格律诗----一,什么是韵律?韵律就是诗词中平仄押韵的规则。

是在诗词中就是指平仄格式和押韵的规则。

目前常用的韵书有三种,即,“平水韵”“词林正韵”“和中华新韵”中华新韵和上两部的区别在于少了入声的五部。

格律诗押韵的注意事项

格律诗押韵的注意事项

格律诗押韵的注意事项押韵的基本规则一句话:首句可押可不押,逢双句押,只押平声,一韵到底。

在押韵中,出现落韵、凑韵、重韵、倒韵、僻韵、挤韵、连韵、复韵、撞韵、死韵、三阴平韵等现象,都会影响格律诗尾韵节奏的和谐性,都需要尽量避免。

(一)“落韵”落韵,也叫出韵。

把别的韵部的字拿来做韵脚就不允许,那就是“落韵”。

这个很好介绍,因为近体诗的押韵就要求只能一首诗里押一个韵,所有的韵脚的字都要在《平水韵》、《中华新韵》中的一个韵部之内。

把别的韵部的字拿来做韵脚就不允许,那就是“落韵”。

举个例子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韵字“屏、荧、星”都是在《平水韵》的“下平九青”之内的。

比如,把这第二句的“流萤”换成“流莺”行不行?不行!不是指诗意,而是指这样押属于“落韵”了,因为“莺”字是在“下平八庚”部里,押韵,是不能乱串门的。

(二)“凑韵”就是指,你选这个韵脚字,与全句其他的意思不相符合、不连贯,可是你却实在找不到好的字用了,你在这勉强凑合使用它呢,这是不行的。

特别是限韵写作时和步韵写诗时,为了合上韵脚,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现这种“凑韵”的现象。

(三)“重韵”就是在一首诗里,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是不可以的。

比如,起句“春风化雨润花香”,次句你又写上了“蜂蝶穿梭只为香”(我为举例而现编的句子),现在我们严格要求避免重韵,这在诗韵中是不允许的。

其实,古人写诗时有时是不忌讳重韵的,不过,现在是严格禁止重韵的。

再顺便说一下“独木桥体”。

独木桥体:使用同一个字作为全篇或一半以上韵脚的词,叫做'独木桥体',又叫独韵诗、一字韵诗、福唐体。

每句韵脚用同一个字。

实际就是复字诗的复字在末尾的,因此也可叫同尾诗。

比如:黄庭坚的《阮郎归·作茶词》烹茶留客驻金鞍。

月斜窗外山。

别郎容易见郎难。

有人思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

画屏金博山。

一杯春露莫留残。

与郎扶玉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的建议(二)广东深圳周立雷笔者在第四届百诗百联百家谈发表《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的建议》(编号05)一文后,引起诗界广泛反响,广大诗友表示赞同,亦有不少诗友对笔者关于以《中华诗韵》作为现代格律诗统一采用的诗韵的建议提出疑问。

现就有关疑问,作出补充回答如下。

笔者在《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的建议》一文曾指出,格律诗自唐代兴盛并逐渐规范后,至今其用韵已经历二个阶段,一是《平水韵》一统天下的时代,二是《平水韵》与新韵并行的“双轨”时代。

所谓“双轨”时代,只能是现代格律诗创作和发展的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

它不过是为缓冲一下老一辈格律诗人对于摒弃和淘汰已习惯并依恋的《平水韵》可能产生的情感失落采用的一个格律诗界理性面对现实的权宜之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已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现代社会通用交际语),在格律诗创作中,《平水韵》越来越暴露出其自身存在的的弊端,阻碍着格律诗创作的发展。

众所周知,《平水韵》是古人按照古代汉语的发音所编撰的诗韵韵书。

现代诗人创作格律诗当然是给现代人读的。

现代诗人讲着现代汉语,却还要采用按照古代汉语发音编撰的《平水韵》创作格律诗,而讲着现代汉语的现代读者,却还要按照古代汉语的发音来读这些现代诗人为现代读者创作的现代格律诗,岂不迂腐可笑吗?笔者以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壮大、消亡,都是循着它自身规律的轨道进行的。

任何外力想要制约它,牵引它,都是徒劳。

古音学家陈第才在其《毛诗古音考》中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势所必至。

”与时俱进,破旧立新,革新鼎故,继往开来,历史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

《平水韵》,是以宋音为依据划分的。

时过“音”迁,代有新韵,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平水韵》走过了它产生、发展以及鼎盛的唐宋时代,随着汉语和格律诗创作的发展,《平水韵》一统天下的地位逐渐被打破了。

当古汉语时代进入现代汉语时代,鉴于《平水韵》存在的平仄发音、韵部划分与现代汉语不相符及保留现代汉语已取消的入声等弊端,《平水韵》已不适合现代人创作格律诗了,是该寿终正寝了。

格律诗发展到今天,将进入一个新时代,即摒弃、淘汰《平水韵》、采用新韵代替《平水韵》的新时代。

这是格律诗发展的必然时代趋势。

不破不立,有破有立,先破后立。

目前格律诗界必须统一行动的第一步是摒弃、淘汰《平水韵》、采用新韵代替旧韵。

这是笔者建议的第一层观点。

摒弃、淘汰《平水韵》后,采用哪一种新韵作为统一的现代格律诗诗韵,并非易事。

因为目前新韵有好几种,诗界并未统一。

据笔者所知,目前已公开出版的新韵韵书有以下几种:《中华新韵》、《中华今韵》、《中华诗韵》、《现代诗韵》、《诗韵新编》、《中华韵典》等。

古代格律诗界有统一的《平水韵》,现代格律诗界理所当然要有统一的现代格律诗诗韵(韵书)。

要发展和繁荣现代格律诗创作,就必须要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

显然,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这是格律诗界要紧迫统一行动的第二步。

那么,什么样的诗韵,才具备“统一”的条件呢?笔者在《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的建议》一文曾认为,统一采用的现代格律诗诗韵,应符合二个基本条件:一是要符合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实际发音,取消入声;二是要韵部划分合理、科学,即要符合《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韵母的排序与分类,合并韵部要符合“押韵”的科学定义,同时要化繁为简、韵部涵盖汉字范围宜宽不宜窄,同时要兼顾用韵历史沿革、承前启后吸收《平水韵》的合理部分,并兼顾历代诗人格律诗创作押韵实践。

笔者研究比较前面所列诸种新韵,认为唯有《中华诗韵》完全符合前述“现代格律诗诗韵”的两个条件。

因此,笔者认为,接着格律诗界必须统一行动的第二步是现代格律诗诗韵统一采用《中华诗韵》,代替目前暂时推广试用的《中华新韵》。

这也是笔者建议的第二层观点。

众所周知,《汉语拼音方案》自1958年颁布来,至今未进行过任何修订,60年的推行实施,证明了它的无可置疑的科学性。

《中华诗韵》划分韵部所依据的正是《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表(见下列《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增儿韵)):《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可以说,是编制《汉语拼音方案》的先辈语言大师们远见卓识地为我们今天进行现代格律诗诗韵韵部划分提供的一个最科学的依据。

依据科学,韵部划分才能做到科学合理。

《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四个纵行从左至右分别以开口音、齐齿音、合口音和撮口音排列。

横行i、u、ü三个韵母与第一纵行a、o、e、ai、ei、ao、ou、an、en、ang、eng、ong十二个韵母的纵行横向拼合为二十个复韵母。

将这第一纵行的十二个韵母连同其相对应的复韵母倒序依次排列构成十二个韵部,加上左上空格增加“er”韵后第一横行er、i、u、ü四个韵母构成的四个韵部;在《韵母表》中左上角a与i之间空格处增er韵,增儿韵的《韵母表》便将现代汉语36个韵母科学全理地划分为十六个韵部。

《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这十六个韵母的排序,是按照这些韵母声韵相近依次排序的,即声韵相近韵母在韵母表上的位置或上下(第一纵行)或左右(第一横行)相近。

实际上,只要仔细阅读韵母表,就会发现这种倒序的规律恰好揭示了诗韵基本规律。

下一步,就是按照“押韵”的科学定义,科学合理地合并“相近”韵母为一个韵部。

合并时,一是将声韵相近且在韵母表上位置相近(位于第一纵行第三、第四格)均为开口音的e、o合为一个韵部;在《平水韵》中,“歌多罗河戈阿和[和平]波科柯陀娥蛾鹅萝荷”等均同归“五歌”韵部,《十三辙》同入“梭波”,说明古时e、o发音差别更小。

《注音字母》中用ㄛ、ㄜ表示,采用两个形近的字母,正是反映了读音“相近”的实际情况。

显然,e、o合为一个韵部是合理的。

二是,由上述“e”、“o”合为一个韵部,韵身“e”、“o”与韵尾“ng”分别组合而成的韵母“ong”与“eng”合为一个韵部,就是理所当然了。

三是,u、ü合为一个韵部;在韵母表中,u、ü都位于第一横行,且u、ü相近,u在第三格,ü在第四格,u是合口音,ü是撮口音,声韵相近;在《平水韵》中“虞愚娱隅无芜巫须需朱腴区躯夫厨俱胡乎壶狐弧奴吾梧吴租苏酥乌污枯呼沽”等均同归“上平:七虞”韵部。

因此,将u、ü全为同一韵部是合理的。

考虑古代诗韵是现代诗韵的基础,现代诗韵是古代诗韵的沿革,是继承和发展,为表达这种一脉相通的联系,《中华诗韵》采用古韵中“东”和“鱼”两韵部名称作为新韵部的开头和结尾,其他韵部名称均以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的标目命名。

第一韵部取“东”代表着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第十三韵部取“鱼”寓意鲤鱼跳龙门,代表着诗坛朝气蓬勃、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精神。

这样,《中华诗韵》十三个韵部名称和韵母依次为:一东,ong(eng、iong、ing、ueng);二昂,ang(iang、uang);三恩,en(in、un);四安,an (ian、uan);五欧,ou(iu);六熬,ao(iao);七欸,ei(ui);八哀,ai(uai);九鹅,e、o (ie、ue、uo);十啊,a(ia、ua);十一儿,er;十二衣,i;十三鱼,u、ü。

这样划分的十三个韵部,便构成《中华诗韵》(十三韵部)。

《中华诗韵》韵部是以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表为依据进行划分的,即在《韵母表》中“同身同韵”的“韵母相同”的十六个韵部基础上,将3对六个相近韵部(发声声韵相近且在韵母表中排序顺序相近)的“ong、eng”、“e、o”、“u、ü”分别合并为三个韵部,共划分为十三个韵部,完全符合《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押韵”的定义的,其韵部划分是是科学合理的;同时,历代格律诗创作押韵实践,也证明将“ong、eng”、“e、o”、“u、ü”分别合并为同一韵部在格律诗创作实践上是合理的。

简而言之,《中华诗韵》是依据科学的《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进行韵部划分的,韵部的划分是与韵母表对韵母的分类相一致的、相契合的、一脉相承的。

同进,韵部的划分还体现了坚守承前启后、化繁为简、宜宽不宜窄的原则,吸收了《平水韵》的合理部分,尊重了历史沿革和历代诗人的格律诗创作押韵实践。

为什么《中华新韵》不能作为现代格律诗统一诗韵?因为《中华新韵》韵部划分不科学不合理。

笔者经分析研究,目前在格律诗界暂时推行试用的《中华新韵》与《中华诗韵》比较,除都符合前述关于统一现代格律诗诗韵的第一个条件外,笔者认为,《中华新韵》韵部划分存在不符《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和“押韵”科学定义的弊端。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押韵”一词的定义是:“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此定义“押韵”的内涵包括二个方面,一是韵母相同,二是韵母相近。

确定“韵母相同”或“韵母相近”的科学依据便是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

《韵母表》中,第一纵行倒序十二个单韵母分别为ong、eng 、ang、en、an、ou、ao、ei、ai、e、o、a,这十二个单韵母分别与第一横行的i、u、ü拼合产生其同一行右侧的二十个复韵母。

这十二个单韵母与其同一行右侧的二十个复韵母便分别构成十二个韵部;加上韵母表左上角空格增加儿韵后第一横行的er、i、u、ü四个单韵母,显而易见,韵母表“天然”共构成十六个韵部。

这也可以说是《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早早为后人编撰诗韵韵书划分韵部留下的一个精彩伏笔。

回过头看,无论从发声声韵相近程度,还是从在《韵母表》上相互位置的相近距离,ong与eng、 e与o 、u与ü,合并为一个韵部,是完全科学的、合理的。

从《韵母表》中可以看出,第四行中,“e”、“ ie”、“ue”本属“韵母相同”(“押韵”定义语)的同类韵母,完全同属同一韵部。

诗韵韵部的划分,本应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

但《中华新韵》却人为地将韵母相同、在《韵母表》中(第四横行)本已显示为一个韵部的单韵母“e”与复韵母“ ie、ue”分开为不同的韵部,显然与“押韵”的科学定义(“韵母相近”和“韵母相同”为同一韵部)不符。

在韵母表第四行中,“e”分别与第一横行的 i、ü相拼产生复韵母“ie”、“ue”;很显然,韵母表中第四行的“e”与复韵母“ie”、“ue”中的“e”它们的韵身都是“e”;这也是与人们在实际读音时的发音相一致的,即人们在实际使用和拼读“e”、“ ie”、“ue”时,其中的“e”读音是一致的、是未加区别的。

这就是说,韵母表中第四行单韵母“e”与复韵母“ie”、“ue”中的“e”是一个“e”,它们是“同身同韵”的,按照“同身同韵”的标准,“e”、“ ie”、“ue”是属于同一个韵部的。

因此,《中华新韵》将“ie、ue ”与“e”分开为不同韵部是“化简为繁”,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