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
一、未来25-100年大气、气候和海平面的预期变化
(一)、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
从第一章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人类活动增加的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使地球表面变暖。最直接可信的证明据来自美国夏威夷1958年以来的大气中CO2浓度的观测,那里代表的全球平均的CO2浓度已经由330ppm上升到368ppm,在我国青海瓦里关山1990年以来的观测也证明了这种变化。
(二)、气候变暖的几种趋势
1、世界
在IPCC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气候变化2001:科学基础》中,确认2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已经升高了0.6±0.2℃。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拟定的情景范围(人口、社会、经济和技术),模型预测结果为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1990年增加1.4 oC~5.8oC,这一增值将是过去100年增温值的2~10倍,并将引起全球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北半球雪盖和海冰的范围将进一步缩小。一些极端气候事件(高温、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强风暴等)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
2、中国
近百年来我国气温已经增加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增温最明显,但南方有些省区却在变冷。近 50年降水逐渐减少,华北出现暖干化趋势。
(三)、海平面上升对世界和中国沿海地带的影响
1、世界
根据IPCC所有情景的预测结果,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在1990~2100年期间将上升0.09~0.88米,但区域间的波动十分明显。预测1990~2025年以及1990~2050年间的上升高度分别为0.03~0.14米和0.05~0.32米。这主要是由于热膨胀以及冰川和冰盖的消融所致。基于IS92情景的第二次影响评价报告预测海平面上升范围是0.13~0.94米。尽管在这次影响评价中预测的未来温度较高,但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却略有降低,这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改进了的模式,模式中冰川和冰盖的贡献已经变小。
2、中国
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我国海平面近五十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我国未来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到2050年上升幅度为6~26厘米,预计到21世纪末将达到30~70厘米。这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
与全球平均变化相比,区域气候和海平面的变化预测有很大的不同。下表是根据过去50年的实际观测和模型模拟结果做出的我国主要沿海地区海平面升高的预测。它处于全球预测的较低的范围内。
表5-1 我国主要沿海地带未来100年海平面升高预测(厘米)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态系统和经济部门的可能影响
不同的对象和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是不同的,它反映了系统和地区的敏感性。已有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影响程度取决于部门或系统的脆弱性及适应能力。脆弱性是指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可能程度。与之相对应的是部门和系统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减少脆弱性,因此也可以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
我国有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18000公里,岛屿5400个,岛屿岸线长度1400公里。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其中湿润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2%,半湿润地区占15%,半干旱地区占22%,而干旱地区占31%。主要城市的年平均气温从东北哈尔滨的4.8℃到海南海口的24.5℃;年降水量从最干旱的银川的169毫米到大陆降水最多的南昌的2367毫米,差异巨大。
我国有耕地13亿公顷,荒地10.8亿公顷,其中宜农荒地3535万公顷;林地面积2.633亿公顷,其中森林1.59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6.55%;草地面积4亿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13
亿公顷。大陆地表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米,地表径流27115亿立米,其中冰川融水量560亿立米。煤的保有储量10071亿吨。
1999年底全国人口已达12.95亿。人均资源量不大,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差异巨大。
(二)、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物理过程在内的各个部门领域对主要气候要素都有一个适宜范围,这是多年自然选择和人类活动不断适应的结果。如果气候变化特别是快速的气候变化使主要气候要素超出了这个适宜范围,那它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部门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现有的观测表明,过去100年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各经济部门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见下表):
表5-2 20世纪已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的影响
我国东北地区温度升高了约1℃,使粮食生产有所增加,但也引起盲目开荒,造成生态破坏的潜在问题。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已经减少了24.7%,各大湖泊水量大都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对这些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绿洲农业造成巨大威胁。
现有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的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下去。为了减少可能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对未来50~100年可能的影响做一简要的分析。
(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世界
气候变化将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尤其是对热带和亚热带的低收入人群。气候变化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类健康,包括直接影响(如,在温带国家中虽减少了冷胁迫但增加了热胁迫以及在洪水和暴风雨中的丧生)和通过传染性媒介(如蚊子)、水生病原菌,水质量、空气质量、食物供给能力与质量(如一些谷类作物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人口迁移以及经济受挫等造成的间接影响(中到高可信度)。一些影响可能是有益的(如减少了冷胁迫、在一些地区减少了疾病传播),但其表现的主导影响是负面的。实际影响程度与当地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对于每个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都有一系列社会、制度、技术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措施来减少这种影响。例如,适应对策包括加强公共健康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健康进行环境管理(包括空气和水质量、食物安全、城镇和住房设计以及地表水的管理)、提供适当的医疗保健。
2、中国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初步结论的不确定性大。已有的研究表明,变暖将减少冬季因病的死亡率,甚至大于夏季高温引起死亡率的增加值。由于洪水和干旱的几率增加,由此造成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的几率也会增加。气候变化也会加重心血管病和疟疾及血吸虫病的危害。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
我国西部可能变暖变湿,草原可能向上、向西北扩张,从而使鼠疫疫源地相应扩大;也有可能使川滇青藏的低硒区发生位移和扩大,影响克山病、大骨节病的分布和增长。另外,气候变湿和不适当开发有可能加重环境碘硒的流失,加大缺乏症的范围。
除了国际上通用的适应对策外,还应特别关注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作为发展中国家典型地区的特别需求。
(四)、对农业的影响
1、世界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而且估计生产力的变化幅度从增加到减少都有可能(中等可信度)。CO2浓度增加将会使大多数植物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CO2增肥效应)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加,使得碳在植被和土壤中累积逐渐增加。气候变化可能使CO2对生产力的直接效应增加,也可能使其减小,这取决于作物类型、区域以及气候变化情景。谷类作物模型表明,在温带地区,温度增加较低时产量会增加,但温度增加较高时,产量将会减少(中到低可信度)。在大多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无论何种程度的温度增加,都会使谷物产量降低(中等可信度)。在中纬度地区,作物模型表明,温度增加在几度之内以及相应的CO2浓度增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总体来讲是正效应;而温度增加若超过几度,对作物的产量的影响一般是负的。在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