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雨雪霏霏,千姿百态——咏雪诗话

合集下载

《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简介《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

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作品原文谢太傅⑴寒雪日内集⑵,与儿女⑶讲论文义⑷。

俄而⑸雪骤⑹,公欣然⑺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⑻?”兄子胡儿⑼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⑽。

”兄女曰:“未若⑾柳絮因⑿风起。

”公大笑乐⒀。

即公大兄无奕女⒁,左将军王凝之⒂妻也。

注释译文⑴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⑵内集:家庭聚会。

⑶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⑷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⑸俄而:不久,一会儿。

⑹骤:急(速),紧。

⑺欣然:高兴的'样子。

⑻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

像什么。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⑼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谢据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⑽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⑾未若:比不上。

⑿因:凭借。

⒀乐:通“悦”,形容高兴的样子。

⒁即:是。

大兄无奕女:谢安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

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⒂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第8课《咏雪》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5)

第8课《咏雪》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5)

5.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来比喻雪? ①雪,如花瓣在天空翩翩起舞 。 ②美妙的雪花像一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③水晶一样的雪飘落在冬季,像飘落的白茶花一样铺在大地。 6.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这种写法?
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时候先领略了她的才华,已经暗示了她 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的写作技巧,使谢道韫这个人 物形象和她的才华展现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赞赏她的才气。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也”表判断 ) 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 ) 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 撒盐空中差可拟( 状语后置,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合作探究
1.文中第一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内容。正因为“寒雪日”,才能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中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坊间 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 所组织门客编写。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 言行与轶事。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 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
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兄 子 胡 儿 曰:“撒 盐 空 中 差 可 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不如,不及
乘风。因,趁、乘
兄 女 曰: “未 若 柳 絮舞。”
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 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咏雪文言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雪文言文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撒盐空中似梅花,梅花满地尽皑皑。

【注释】1. 咏雪:以雪为题材进行吟咏。

2. 纷纷:雪花飘落的样子。

3. 所似:像什么。

4. 撒盐:比喻雪花飘落的样子。

5. 差可拟:大致可以相比。

6. 梅花:此处比喻雪花。

7. 皑皑:洁白的样子。

【翻译】雪花纷纷飘落,像什么样子呢?撒盐在空中,大致可以相比。

撒盐在空中,就像梅花一样;梅花满地,都是洁白一片。

【赏析】这首《咏雪》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雪花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句“白雪纷纷何所似?”以疑问句的形式开头,直接将读者带入雪的意境之中。

诗人没有直接描述雪的形状,而是通过“何所似”引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在心中自行构建出一幅雪的图画。

次句“撒盐空中差可拟”,用“撒盐”来比喻雪花的飘落,既形象又生动。

盐粒在空中飘洒,与雪花飘舞的景象相似,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第三句“撒盐空中似梅花”,将雪花与梅花相提并论,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强,这样的比喻使得雪花不仅具有了美丽的外表,还赋予了它一种高尚的品格。

最后一句“梅花满地尽皑皑”,描绘了雪花覆盖大地的景象,洁白的雪花将整个世界装扮得如同仙境一般,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比喻和联想,将雪花的美妙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以雪为题材,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还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赏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诗人在描绘雪的美丽景象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共鸣。

总之,《咏雪》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值得后世读者细细品味。

冰雪世界中的文学瑰宝《咏雪》赏析与感悟

冰雪世界中的文学瑰宝《咏雪》赏析与感悟

冰雪世界中的文学瑰宝《咏雪》赏析与感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中,有一篇短小精悍却又韵味无穷的作品——《咏雪》。

它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的雪之世界,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思索。

《咏雪》的原文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这短短数语,却如同一幅精致的画卷,将家庭聚会中赏雪论诗的温馨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召集家中的晚辈们,一同谈论文章的义理。

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家庭对知识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就在大家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时,雪突然下得更大更急了。

谢太傅兴致勃勃地问道:“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这个问题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众人的思维涟漪。

胡儿首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将雪花比作撒在空中的盐粒,从形态上看,盐粒和雪花都有细小、分散的特点。

这个比喻虽然形象,但总让人觉得少了几分灵动和诗意。

而兄女的回答则令人眼前一亮:“未若柳絮因风起。

”她把雪花比作随风飘舞的柳絮,瞬间赋予了雪花轻盈、飘逸的美感。

柳絮本就是春天里轻盈的象征,与雪花的洁白、柔软相得益彰。

这个比喻不仅描绘出了雪花的形态,更传递出了一种灵动、优美的意境。

谢太傅听后大笑乐,他的“笑”中蕴含着对兄女才华的赞赏,也有对这次精彩讨论的满意。

这个小小的故事,通过简单的对话,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思维方式和文学素养。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咏雪》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雪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雪的形态、颜色和触感,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雪的美妙。

这种含蓄而间接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

同时,《咏雪》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在那个时代,文人雅士们注重文学修养和才华的展示,家庭聚会也成为了交流学问、切磋才艺的场所。

咏雪文言文及翻译赏析

咏雪文言文及翻译赏析

白雪皑皑覆天地,纷纷扬扬舞晴空。

银装素裹山川秀,玉树琼花映日红。

寒风凛冽冰封地,皎洁月光照长空。

梅花傲雪迎春开,雪景如诗画图中。

译文及赏析:《咏雪》这首诗以冬季的雪景为主题,描绘了一幅雪后山川的美丽画卷。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白雪皑皑覆天地,纷纷扬扬舞晴空。

(翻译:洁白的雪花覆盖了整个天地,纷纷扬扬地飘舞在晴朗的天空。

)赏析:首句以“白雪皑皑”形容雪的洁白无瑕,覆盖了整个世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壮观的氛围。

次句“纷纷扬扬舞晴空”则生动地描绘了雪花在晴朗天空中的飘舞,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

银装素裹山川秀,玉树琼花映日红。

(翻译:山川被银白色的雪花覆盖,显得更加秀丽;玉树和琼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艳。

)赏析:第二句“银装素裹山川秀”通过“银装素裹”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雪后山川的美丽和宁静。

第三句“玉树琼花映日红”则通过“玉树琼花”和“映日红”描绘了雪中的树木和花朵在阳光下的美丽景象,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寒风凛冽冰封地,皎洁月光照长空。

(翻译:寒冷的北风凛冽,大地被冰雪覆盖;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广阔的天空。

)赏析:第四句“寒风凛冽冰封地”通过“寒风凛冽”和“冰封地”传达了冬季的严寒和雪后的寂静。

第五句“皎洁月光照长空”则描绘了夜晚雪景的宁静,月光如水,照亮了整个天空。

梅花傲雪迎春开,雪景如诗画图中。

(翻译:梅花在雪中傲然开放,迎接春天的到来;雪后的景象如同诗画中的美景。

)赏析:最后两句“梅花傲雪迎春开”以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展现了雪中生命的顽强和希望。

而“雪景如诗画图中”则将雪后的美景比作诗画,给人以无限遐想。

整首诗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展现了冬季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读来令人心生向往。

咏雪古诗词意境赏析

咏雪古诗词意境赏析

咏雪古诗词意境赏析雪,这一自然界的奇妙景象,自古以来就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兴。

在古诗词的世界里,雪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营造出了各种令人陶醉的意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孤寂、清冷的画面。

在这茫茫天地间,所有的生命似乎都销声匿迹,千山万径,一片寂静。

唯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不仅渲染了环境的严寒,更烘托出了老翁内心的孤寂和超脱。

这种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以及对宁静、超脱境界的追求。

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是另一番景象。

诗人以奇妙的想象,将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春风中盛开的梨花。

这一比喻,瞬间让寒冷的雪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夜之间,大地被装点得银装素裹,那枝头的积雪,就像洁白的梨花般娇艳动人。

这里的雪,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了惊喜和美好的,展现出了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再看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花似乎也有了人的情感,嫌弃春天来得太迟,于是纷纷扬扬穿过庭院的树木,化作飞花。

这一拟人化的描写,赋予了雪俏皮、活泼的性格,使雪景充满了灵动之美。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春天的期盼和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

在王维的“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中,我们通过诗人的笔触,感受到了一种静谧而宏大的美。

隔着窗户听到风吹动竹子的声音,打开门,眼前是满山的积雪。

这种由听觉到视觉的转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了那份宁静与壮美交织的意境。

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柴门内传来犬吠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来。

短短两句诗,营造出了一种温馨而又略带沧桑的氛围。

那风雪不仅是自然的景象,更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坎坷,而归来之人,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对归宿的渴望。

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将雪与梅相比较,从颜色和香气的角度,巧妙地展现了雪的洁白和梅的芬芳。

咏雪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咏雪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咏雪》谢安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王献之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谢安问:“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王献之回答说:“就像是空中撒盐,勉强可以相比。

”谢安又问:“那还不如比作随风飘舞的柳絮。

”赏析:《咏雪》是一篇简短而意境优美的文言文,出自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谢安。

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的生动画面,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雪的赞美之情。

在这段对话中,谢安以“白雪纷纷何所似?”这一问句开篇,巧妙地引出了对雪的描绘。

王献之的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用比喻的手法,将雪的洁白与空中飘洒的盐粒相类比,形象地表现了雪的轻盈与洁白。

然而,谢安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这样的比喻还不够贴切,于是提出了“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补充。

“柳絮因风起”这一比喻,将雪的飘舞与柳絮随风飘扬的景象相结合,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

柳絮在风中轻盈地舞动,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给人以宁静、柔和的感觉。

谢安的这一比喻,既突出了雪的轻盈,又体现了雪的柔美,使人对雪的欣赏更加深刻。

整篇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通过对雪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同时,这篇文章也体现了东晋文人清逸、高洁的品格。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从文学角度来看,《咏雪》一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比喻生动: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等,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雪的美丽。

2. 意境深远:通过对雪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使文章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3. 语言简练: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咏雪》一文是一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言文。

通过对雪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展现了东晋文人清逸、高洁的品格。

这篇文章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佳作。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雨雪霏霏千姿百态——咏雪诗话【经典版】.doc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雨雪霏霏千姿百态——咏雪诗话【经典版】.doc

雨雪霏霏,千姿百态——咏雪诗话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南秦雪》,作者以奇妙的诗思,以天上雪云引出山下雪花飞舞,以千峰万树被雪覆盖联想到雪云朵朵,妙绪奇绝,境界浑然,堪称吟雪经典。

雪,天之骄子,冬之精灵。

它晶莹洁白,象征着纯洁无瑕,象征着美;雪,融化为水,滋润花草,给大地著上春意,给人们带来收获。

所以人们爱雪吟雪,描绘雪之姿容,想象雪之神韵,留下了不少的佳作,流传着林林的吟雪名句。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的诗句。

在今后的古典诗词丛林中,咏雪诗恰似雨雪霏霏,数不胜数,且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写雪之盛;“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南朝·梁·吴均《咏雪》)写雪之猛;“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冬歌)》)写雪之广;“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绘出了雪的飘舞纷扬之姿;“远山银鹤聚,老树玉龙斜。

(唐·聂夷中:《雪》)描画出雪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妙之容。

其他如“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唐·李白《冬日归旧山》)、“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等都是吟雪名句。

咏雪诗中有不少是以雪为描写对象或纯粹描写雪景的。

《世说新语》载:一个雪天,谢太傅谢安聚集家人研读诗文,看到户外雪下得很大,高兴地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文言文咏雪翻译及讲解

文言文咏雪翻译及讲解

原文: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纷纷扬扬的雪花,它们像什么一样呢?可以比喻成空中撒盐,大致相似。

但还不如比作随风飘扬的柳絮。

讲解:《咏雪》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短小精悍的咏物诗。

这首诗以雪为主题,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花的轻盈飘逸之美。

首句“白雪纷纷何所似?”以设问开头,诗人直接提出了问题,表达了对雪花的观察与思考。

这里的“何所似”即“像什么”,引出下文对雪花的比喻。

次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用“撒盐”这一动作来比喻雪花的飘落。

盐在空中撒下,也会形成细小的颗粒,随风飘散,与雪花飘落时轻盈的姿态相似。

这里的“差可拟”表示这种比喻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大体上可以类比。

末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则将雪花与柳絮进行比较。

柳絮是春天柳树上的种子,轻盈如雪,随风飘散。

诗人认为雪花虽然美,但与柳絮相比,仍稍逊一筹。

这里的“未若”表示“不如”,表达了对柳絮轻盈之美的赞叹。

整首诗通过对雪花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雪花与撒盐、柳絮进行类比,既生动形象,又富有诗意。

在文言文的写作中,诗人运用了以下修辞手法:1. 设问:通过设问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做铺垫。

2. 比喻:用撒盐、柳絮等具体事物来比喻雪花,使抽象的雪花形象具体可感。

3. 对比:将雪花与柳絮进行对比,突出了柳絮轻盈之美的特点。

总结:《咏雪》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优美的意境,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诗人通过对雪花的咏赞,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咏雪句子赏析

咏雪句子赏析

自古以来,雪作为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一直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雪》便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意象,描绘了雪的形态、意境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咏雪》。

《咏雪》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一、开篇点题“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这两句诗开篇即点明了主题,描绘了北风凛冽、草木凋零的景象。

诗人以“北风卷地”形容风势之猛烈,使得“白草折”,形象地表现了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

同时,“胡天八月即飞雪”也点明了时间,胡天指的是北方,而八月正值秋季,按常理而言,应是秋风扫落叶之时,然而北方的八月却飘起了大雪,为后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象做了铺垫。

二、对比手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前两句的恶劣环境与后两句的美丽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前两句写风雪交加,草木凋零,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而后两句则写春风吹拂,梨花盛开,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感受到恶劣环境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美好。

三、意象运用“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中的意象运用得非常巧妙。

梨花象征着纯洁、美好,诗人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雪后的景象,既表现了雪后大地一片银装素裹的美景,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梨花盛开也与“春风”相呼应,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

四、情感表达《咏雪》这首诗在描绘雪景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前两句写风雪交加,草木凋零,反映了诗人对恶劣环境的无奈;而后两句写春风吹拂,梨花盛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五、语言特点《咏雪》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朴实,富有韵律感。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将雪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咏雪文言文翻译赏析

咏雪文言文翻译赏析

谢安尝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俄而雪骤,公欣然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谢安曾经说:“这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不久,雪势变得更加猛烈,谢安却欣然说道:“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飘舞。

”赏析:《咏雪》这篇短小的文言文,出自东晋名士谢安之口,以简洁而意境深远的方式,描绘了雪景之美,并借此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

首先,谢安的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以一问开篇,引发读者的遐想。

雪花飘落,如梦似幻,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谢安的提问,既是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也是对美的追求。

他试图用一种事物来比喻雪花的美丽,从而表达出他对雪的独特感受。

紧接着,“俄而雪骤”一句,描绘了雪势的突然加剧。

这里的“俄而”,意为不久之后,突出了雪势的变化之快。

谢安的欣喜之情,也随之而来。

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整个场景显得生动而有趣。

“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是谢安对雪花的最终比喻。

柳絮轻柔,随风飘舞,与雪花的轻盈飘逸相得益彰。

谢安将雪花比作柳絮,既表现了雪花的美感,又凸显了其轻盈之态。

这种比喻,既形象又贴切,使得读者在脑海中能够清晰地呈现出雪花飘舞的画面。

从赏析角度来看,《咏雪》这篇文言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意境深远:谢安以雪花为题,却不仅仅停留在对雪的描绘上,而是通过雪花这一自然现象,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雪花虽然美丽,却短暂易逝,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人生的无常和美好时光的短暂。

2. 情感真挚:谢安在描绘雪景的同时,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他对雪花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都体现在字里行间。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咏雪》这篇作品更具感染力。

3. 语言精炼:谢安在短短的二十余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使得语言既富有韵味,又简洁明了。

这种精炼的语言,使得《咏雪》这篇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总之,《咏雪》这篇文言文以其独特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它不仅描绘了雪景之美,更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使得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心灵的启迪。

咏雪课文文言文翻译

咏雪课文文言文翻译

原文: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飘泊随风,似烟似雾。

译文:纷飞的雪花啊,何处可以比拟它的美丽,就如同撒盐在空中,雪花纷纷扬扬,恰似盐粒般散落。

但它们并不如柳絮随风飘起那般轻盈,柳絮随风起舞,随波逐流,仿佛烟雾,又似轻雾。

解读:《咏雪》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诗作,诗中以雪花为题材,通过对雪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首句“白雪纷纷何所似”,诗人以疑问的语气开篇,提出问题,引人深思。

接着,“撒盐空中差可拟”,诗人以撒盐在空中的形象来比喻雪花的飘落,形象生动,让人仿佛看到了雪花纷纷扬扬的景象。

“未若柳絮因风起”,诗人转而将雪花与柳絮进行比较,认为雪花虽美,但不如柳絮随风飘舞时的轻盈与灵动。

这里的“未若”,表达了诗人对柳絮的偏爱,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审美观。

“飘泊随风,似烟似雾”,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柳絮随风飘舞的姿态,柳絮如同烟、雾一般,随风飘荡,给人以朦胧、飘逸之感。

这里的“飘泊”,不仅描绘了柳絮的动态,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将雪花和柳絮的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对命运的无奈、对生活的感悟等。

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要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还要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和意境。

以下是对《咏雪》的全文翻译:雪花纷纷,何处可比?撒盐空中,近似其状。

不如柳絮随风舞,轻盈飘逸,随风飘荡。

柳絮如烟似雾,随风飘泊,宛如梦境。

通过这样的翻译,我们既传达了原诗的意思,又保留了原诗的韵味,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到诗人的情感与意境。

咏雪文言文上文翻译注释

咏雪文言文上文翻译注释

雪者,天地之瑞也。

岁之终,阳气回薄,阴气凝结,而为霜雪。

瑞雪飘飘,如丝如缕,皎洁如玉,盖天地之灵气,凝结而成也。

【译注】雪,是天地之间的祥瑞。

每年年底,阳气逐渐回缩,阴气凝结,形成霜雪。

瑞雪飘飘,宛如丝线,细腻如缕,洁白如玉,这是天地间的灵气凝结而成的。

烟消云散,万象更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扬扬,漫天飞舞,似棉絮,如鹅毛,飘飘洒洒,盖四野之空,填山谷之壑。

【译注】烟雾消散,万物更新。

忽然间,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像棉絮,又似鹅毛,飘飘洒洒,覆盖了整个旷野,填满了山谷的沟壑。

天地为之变色,日月为之增辉。

江河流长,波光粼粼;山川起伏,银装素裹。

雪中行,踏雪无痕,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译注】天地因此变色,日月因此增辉。

江河漫长,波光闪烁;山川起伏,银装素裹。

在雪中行走,踏雪无痕,登高远望,心旷神怡。

瑞雪兆丰年,古往今来,皆以为然。

雪之降临,预示着来年丰收。

故民有“瑞雪兆丰年”之谚,以祈愿岁岁丰登。

【译注】瑞雪预示着丰收,自古以来,人们都这么认为。

雪的降临,预示着来年将会有丰收。

因此,民间有“瑞雪兆丰年”的谚语,用以祈愿年年丰收。

雪之至,万物皆寂。

松柏挺立,不畏严寒;梅花绽放,傲雪凌霜。

此乃万物之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译注】雪的到来,使得万物都显得寂静。

松柏挺拔,不畏严寒;梅花绽放,傲雪凌霜。

这正是万物的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夫雪,天地之至美也。

其洁白无瑕,如天使之羽;其轻盈飘逸,似仙女之裙。

天地之大美,尽在雪中矣。

【译注】雪,是天地间最美的景象。

它洁白无瑕,如同天使的羽毛;它轻盈飘逸,宛如仙女的裙子。

天地间的伟大美景,都蕴含在这片雪中。

故夫赏雪者,必先洗净心胸,以静观之。

若心无杂念,则可感雪之美,悟雪之韵。

斯时也,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岂不快哉!【译注】因此,欣赏雪景的人,必须先洗净心胸,以平静的心态去观赏。

如果心中没有杂念,就能感受到雪的美,领悟雪的韵味。

关于咏雪的诗句和赏析

关于咏雪的诗句和赏析

关于咏雪的诗句和赏析关于咏雪的诗句和赏析引导语: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巍巍暖气吹,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咏雪的诗句,作者以及相关诗句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一)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

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

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

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

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二)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夜深了,我知道雪下得很厚,因为时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

[赏析] 描写深夜的雪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

当然,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

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

通过听觉来描写雪,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三)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独具特色,出奇制胜。

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

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

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

“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文言文_咏雪翻译及讲解

文言文_咏雪翻译及讲解

(唐)白居易银装素裹,玉树琼枝。

纷纷扬扬,漫天飞舞。

瑞雪兆丰年,瑞气盈乾坤。

天地一片白,江山尽染银。

雪似梨花,千树万树梨花开。

梨花带雨,犹抱琵琶半遮面。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雪舞风旋,如梦如幻。

白雪皑皑,瑞气盈门。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银装素裹,玉树琼枝。

江山如画,雪中藏景。

瑞雪纷飞,天地皆白。

柳絮飘飞,如烟似雾。

银装素裹,瑞雪飘飘。

松柏傲雪,挺拔苍翠。

雪压青松,青松挺立。

雪舞风旋,如梦如幻。

瑞雪兆丰年,瑞气盈乾坤。

飞雪连天,白茫茫一片。

天地间,银装素裹。

江山如画,雪中藏景。

瑞雪纷飞,瑞气盈门。

松柏青青,雪压不倒。

瑞雪兆丰年,瑞气盈乾坤。

雪舞风旋,如梦如幻。

白雪皑皑,瑞气盈门。

翻译及讲解:《咏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描写雪景的诗歌。

诗中通过对雪的描绘,展现了雪的美丽和它所蕴含的吉祥寓意。

首联“银装素裹,玉树琼枝。

”用“银装素裹”形容雪覆盖的景象,而“玉树琼枝”则比喻雪中的树木和枝条,如同玉石一般洁白无瑕。

“纷纷扬扬,漫天飞舞。

”描绘了雪花纷飞的景象,给人以轻盈飘逸之感。

“瑞雪兆丰年,瑞气盈乾坤。

”表达了雪的吉祥寓意,认为瑞雪预示着丰收和好运。

“天地一片白,江山尽染银。

”再次强调了雪的覆盖范围之广,使得整个天地和江山都变成了银白色。

“雪似梨花,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雪比作梨花,形容雪的洁白和美丽,如同梨花盛开一般。

“梨花带雨,犹抱琵琶半遮面。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梨花拟人化,表现出梨花在雨中的娇美和哀愁。

“雪舞风旋,如梦如幻。

”描绘了雪花在风中旋转飞舞的景象,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松柏傲雪,挺拔苍翠。

雪压青松,青松挺立。

”通过对比雪压青松的坚韧,突显了松柏的坚强不屈。

“飞雪连天,白茫茫一片。

天地间,银装素裹。

”再次强调雪的覆盖范围,使得天地间一片银白。

“江山如画,雪中藏景。

瑞雪纷飞,瑞气盈门。

”诗人在此表达了对雪后景色的赞美,认为雪后的江山如画,充满了吉祥之气。

咏雪的诗句及赏析

咏雪的诗句及赏析

咏雪的诗句及赏析咏雪的诗句及赏析引导语:雪已经给大地镀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边,像穿上了厚厚的冬衣,但好像还是满足不了大家的心愿似的,下面是咏雪的诗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咏雪》唐·张打油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赏析:俗中带雅,读来是否忍俊不禁?《雪》宋·张元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赏析:诗里没有一个“雪”字,但诗人却借助于神话的浪漫色彩,奇思妙想,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被天兵天将杀败的玉龙身上脱落的败鳞残甲,让人不禁有种神驰天外、气势恢弘的感慨。

《别董大二首》(其一)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写别离却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媲美。

《北风行》(节选)唐·李白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堪称淋漓洒脱的泼墨画,成为艺术夸张的典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以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

《小雪》唐·戴叔伦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赏析:诗写得平淡、自然、轻盈。

那在风中飞舞的雪花让人百看不厌,就像素蝶一样消失在山林之中。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在诗人眼中,雪已不是严冬的化身,俨然是春天的使者。

《长相思·山一程》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诗经雨雪霏霏原文及释义(一篇)

诗经雨雪霏霏原文及释义(一篇)

诗经雨雪霏霏原文及释义(一篇)诗经雨雪霏霏原文及释义 1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久战归乡的征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解释单字解释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雨(yù):雨为动词,雨雪指下雪像下雨一样,形容雪很大。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句子解释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久战归乡的征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在一年的时间内,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想象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

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寓意联想寓意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

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

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

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

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

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

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

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

夫妻忠诚,恋人坦荡。

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精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手法“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

《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

运用对比的方式。

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文言文《咏雪》赏析

文言文《咏雪》赏析

文言文《咏雪》赏析文言文《咏雪》赏析《咏雪》是初中语文教材里的一篇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咏雪》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

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

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

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

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

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

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

”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

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

(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

)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

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

”(《说诗晬语》卷下)比喻是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

其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

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雪霏霏,千姿百态——咏雪诗话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南秦雪》,作者以奇妙的诗思,以天上雪云引出山下雪花飞舞,以千峰万树被雪覆盖联想到雪云朵朵,妙绪奇绝,境界浑然,堪称吟雪经典。

雪,天之骄子,冬之精灵。

它晶莹洁白,象征着纯洁无瑕,象征着美;雪,融化为水,滋润花草,给大地著上春意,给人们带来收获。

所以人们爱雪吟雪,描绘雪之姿容,想象雪之神韵,留下了不少的佳作,流传着林林的吟雪名句。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的诗句。

在今后的古典诗词丛林中,咏雪诗恰似雨雪霏霏,数不胜数,且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写雪之盛;“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南朝·梁·吴均《咏雪》)写雪之猛;“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冬歌)》)写雪之广;“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绘出了雪的飘舞纷扬之姿;“远山银鹤聚,老树玉龙斜。

(唐·聂夷中:《雪》)描画出雪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妙之容。

其他如“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唐·李白《冬日归旧山》)、“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等都是吟雪名句。

咏雪诗中有不少是以雪为描写对象或纯粹描写雪景的。

《世说新语》载:一个雪天,谢太傅谢安聚集家人研读诗文,看到户外雪下得很大,高兴地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蕴因为把雪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而获得“才女”的美称。

这首《咏雪联句》直接描写雪景传为佳话。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也紧紧围绕雪来写:“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寒风中雪花终日飞舞,不知不觉中眼前全是洁白的画面。

清代郑板桥的《咏雪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诗人以数字入诗,将雪绘描得活灵活现,饶有意趣。

清代著名戏剧家洪升《雪望》云:“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诗人如画家写生,手执画笔,饱蘸颜料,挥洒自如,尽兴描绘具有美感意义的雪景图:先交代时间和地点,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

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沙”与“汀”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扣住一个“望”字来写。

最后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积雪,创造了一种扑簌迷离的意境,可谓咏雪诗中纯粹描写雪景之代表作。

像其它的诗一样,除了真正纯粹写雪的,还有不少的咏雪诗是情景相生之作。

诗人往往由景而情,或触景生情,或者寓情于景,通过咏雪表达特殊的情感。

这里,有的是“景”与“情”分别开来,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如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前两句描写雪景,为下文的抒发情感作
了铺垫。

后两句抒情,以希冀大雪覆盖“人间恶路歧”来表达诗人铲平人间罪恶的心愿,使上文的写景有了着落,可以说情由景起,景为情染;有的是将“景”和“情”融为一体。

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从表面看,这首诗犹如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其实,他创造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风雪寒江独钓图中,分明蕴藉着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情绪,景中有情,情景“互藏其宅”,水乳交融,“妙合无垠”。

读之,令人回味无穷,领略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其它如唐朝刘驾的《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唐代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唐代孟郊的《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箫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这些作品,诗人都是寓特定情感于诗歌之中,需要读者知人论诗、知时论诗,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意境。

作为一种特殊的形象,雪的形成与消逝、雪的形状与特征都给人无限的联想、想象的空间,所以诗人们吟雪时,大都善于运用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来状物、来抒情。

唐代李白这样形容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宋之问则把满庭雪疑作林花开:“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苑中遇雪应制》)李商隐《对雪二首》将雪花写得轻盈可爱:“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这里,“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元·黄庚《雪》:“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诗中,“玉”喻白雪。

尤值一提的是韩愈,他的《春雪》诗虽然也向前人那样用花比雪,却写出了新意,写出了特色:“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以花比雪,前人的诗往往侧重于形似,而韩愈的诗则注意形神兼备,既绘出了落雪如花之形,又传出了落雪之神——作飞花旨在为人间展示春色。

显然,这里的“白雪”人格化了。

用比喻来写雪,有的用一物作比,如“最爱东山晴雪后,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用“银”比雪,既形象,又有气势。

也有的以多物作比,如庾信的《郊行值雪》诗:“……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薛君一狐白,唐侯两骕骦……”前四句以六瓣花之形状,以“冰珠”比雪之光泽,以“驱玉马”、“猎银獐”比雪之色彩、雪之动态。

后两句以孟尝君洁白的狐裘,唐成公洁白的良马比雪之色彩。

这是博喻,从不同角度描写雪,“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运用衬托手法写雪,具有代表性的诗作有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品以屋内衾枕不暖,屋外雪压竹枝来衬托雪之大、雪之寒。

如此写法,较之直说雪大而寒要有韵致得多。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景,也采用了衬托法,脍炙人口:“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