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感知集合的教案小班
感知集合的教案小班教案标题:探索感知集合的教案(小班)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集合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水果、动物、车辆等。
2. 纸板、彩色纸、彩笔等。
3. PPT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一个感知集合的情境,例如,放置一些水果在桌子上,并向学生展示。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水果的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探索集合:1. 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例如动物、车辆等,展示给学生。
2. 引导学生将这些图片或实物进行分类,可以根据颜色、形状、功能等特征进行分类。
3. 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分类的依据,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他可能的分类方式。
集体讨论: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
2.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分类方式的优缺点,并讨论哪种分类方式更合理或更有意义。
团队合作活动: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集合主题(例如:动物、水果、交通工具等)。
2.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负责找到一些相关图片或实物。
3. 小组成员合作将这些图片或实物进行分类,并用彩色纸和彩笔制作分类标签。
4.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解释他们的分类依据。
总结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并总结他们学到的关于集合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的体验和感受。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分类标签和解释,评估他们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3. 听取学生的总结和分享,评估他们对活动的反思和理解。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分类各种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2. 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集合分类活动,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学 习 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集合概念发展的阶段 及其特点。 2.明确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教育的 内容。 3.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集合类教育活 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学 内容及儿童的特点设计并组织集合类 教学活动。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一、集合概述
1.集合及其元素
5 引导幼儿尝试多种分类形式
6 分类活动应该和其他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三)配对操作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 集合元素间的对应关系
数量与数量的 对应 1
4
各种关系的 对应
形状与形状的 对应
2
3
物体与位置的 对应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2. 两个集合元素配对比较教学的一般方法
(1) 重叠法
(2) 并置法
(3) 连线比较
法
(4) 游戏活动
中比较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四)感知“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集合间的包含或相等关系及两个集合间的交集、 差集、并集等概念比较抽象,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集合概念及学习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在教学中,这 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帮助幼儿感知为主,而不是直接的 概念传授和讲解。因此,可以结合幼儿的分类、数概 念、形体的认识等活动,通过操作、游戏等手段加以 渗透。
1. 体验事物的共同属性 2.掌握求同和分类的技能 3. 初步形成集合概念 4. 对集合的元素进行比较和体验集合 与子集的关系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及教育
二、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教育的设计与组织 (一)求同操作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 求同活动 的设计
1. 按标记
幼儿数学教案感知集合
幼儿数学教案感知集合教案标题:幼儿数学教案-感知集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够通过感知和观察识别不同的集合。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
3. 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环节:- 给幼儿们看一张照片,上面有不同种类的水果,引发幼儿对集合的认识和好奇心。
- 提问:“你们看到了多少种水果?这些水果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吗?”- 引导幼儿讨论水果的共同特点,启发他们认识到集合是由相同或相关事物组成的。
2. 探索环节:- 准备一些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物品,如纽扣、积木、彩色纸张等,放在桌上。
- 让幼儿自由触摸、观察这些物品,并尝试按照某些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如形状、颜色等。
- 鼓励幼儿描述他们的分类方法和原因。
3. 巩固环节:- 制作一个大型集合图板,画出几个圆圈,分别标注不同的集合名称,如“红色东西”、“长条形东西”等。
- 将之前准备的物品分发给幼儿们,请他们根据物品的特征将其放入相应的集合中。
- 随着幼儿们的参与,指导他们正确地分类并解释分类的原因。
4. 拓展环节:- 推广集合的概念,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的集合。
例如,分类和识别不同种类的玩具、食物、动物等。
- 引导幼儿思考集合之间的关系,如某些物品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集合中。
- 鼓励幼儿创造自己的集合,分享并解释自己设计的集合概念。
5. 结束环节:- 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以问题形式进行提问,如“你能告诉我一个你喜欢的集合吗?它包含了哪些物品?”- 对表现出色的幼儿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集合的观察和总结,鼓励他们与家人分享所学。
教学资源:1. 照片或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物品,如水果、动物等。
2. 不同种类的物品,如纽扣、积木、彩色纸张等。
3. 大型集合图板和可擦写标记笔。
4. 教学辅助材料,如分类卡片、集合示意图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对物品分类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教案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教案第一章:集合概念的基本理解1.1 教学目标让幼儿理解集合的概念,认识集合的基本特征。
培养幼儿观察、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介绍集合的概念,让幼儿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集合的分类:通过实物展示,让幼儿学习将对象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
集合的比较:通过比较不同集合的大小、形状等特征,让幼儿学会比较集合之间的差异。
1.3 教学活动实物展示:准备一些不同形状、颜色的玩具,让幼儿进行观察和分类。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观察结果。
集合游戏:设计一些集合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集合的概念。
1.4 教学评价观察幼儿在分类和比较活动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和游戏,了解幼儿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集合的性质与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幼儿理解集合的性质和特点,包括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辨别和描述集合的性质。
2.2 教学内容确定性:介绍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让幼儿理解集合中的元素是明确指定的。
互异性:讲解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让幼儿明白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的。
无序性:介绍集合的无序性,让幼儿理解集合中元素的顺序不影响集合的本质。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一些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集合的性质。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集合性质的理解和描述。
集合游戏:设计一些集合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集合的性质。
2.4 教学评价观察幼儿在观察和描述活动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游戏,了解幼儿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集合的运算与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幼儿理解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集合的性质进行运算和推理。
3.2 教学内容并集:介绍并集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幼儿理解将两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合并成一个集合。
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和教育——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
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和教育——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集合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接触到的集合问题比比皆是。
例如,中一班的小朋友、明明的电动玩具、妞妞的娃娃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集合。
集合就是由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
集合中的“相同属性”可以是物体的某一特征,例如颜色、大小、形状、粗细、用途;也可以是物体的名称,例如铅笔、餐具、草莓等。
它既是一个集合的标志,又是组成一个集合的依据。
在集合中,那些被确定的具有共同属性的一个个对象,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例如,“明明的电动玩具”这一集合中的每一个电动玩具 ( 如电动狗、电动汽车等 ) 都是“明明的电动玩具”这个集合的元素;“中一班的小朋友”这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中一班的小朋友”这个集合的元素。
关于集合的概念,我们必须明确以下三点:1 .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我们就可以断定任何一个元素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例如,给定“明明的电动玩具”所组成的这个集合,我们可以断定明明的积木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而机器人玩具则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2 .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
3 .一个集合中的元素的顺序无论怎样变化,仍表示同一个集合。
幼儿很早就开始接触“集合”了,但他们只是根据物体的明显的外部特征来判断同类物体,例如去商店,拉着妈妈直奔玩具柜台,知道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玩具。
这些都是最初的集合经验,并不具备有关集合的概念。
幼儿与数学对于刚刚入幼儿园的两三岁的幼儿们来讲,看到幼儿园里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玩具,着实可以吸引他们的眼球。
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去玩别的玩具了,刚玩过的玩具就扔在一边儿不管了。
当教师要求幼儿们收拾好玩具时,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
如何来帮助幼儿们收拾玩具呢 ? 于是教师就想出一个办法:在放玩具的箱子上做了一个明显的标志,并告诉幼儿们,要把所有的娃娃都放在贴有娃娃标志的箱子内,这是娃娃的家;把皮球放在贴有皮球标志的箱子内,这是皮球的家。
幼儿感知集合详细教案
幼儿感知集合详细教案教案标题:幼儿感知集合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2. 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幼儿的分类和归纳能力。
教学资源:1. 彩色水果图片或实物2. 彩色形状卡片3. 彩色动物图片或玩具教学准备:1. 将水果图片或实物分成两组:红色水果和绿色水果。
2. 准备形状卡片,其中包括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3. 将动物图片或玩具分成两组:陆地动物和水生动物。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幼儿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品,例如桌子、椅子、窗户等,并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把物品进行分类,例如按颜色、形状或用途等分类。
活动一:感知颜色集合1. 准备红色和绿色的水果图片或实物。
2. 将红色水果放在一边,绿色水果放在另一边。
3. 请幼儿观察并帮助你把水果进行分类。
4. 引导幼儿讨论红色和绿色水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二:感知形状集合1. 准备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的卡片。
2. 将卡片混合放在桌上。
3. 请幼儿观察并帮助你把卡片进行分类。
4. 引导幼儿讨论不同形状的卡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三:感知动物集合1. 准备陆地动物和水生动物的图片或玩具。
2. 将陆地动物放在一边,水生动物放在另一边。
3. 请幼儿观察并帮助你把动物进行分类。
4. 引导幼儿讨论陆地动物和水生动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总结:1. 提醒幼儿集合是指将相同或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的行为。
2. 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总结不同集合的分类方法。
3.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分类事物。
拓展活动:1. 引导幼儿在教室或家庭中寻找其他可以进行集合分类的事物。
2. 鼓励幼儿自己设计集合活动,邀请同伴参与。
评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可以通过问答、讨论或绘画等方式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资源的安全性,避免幼儿误食或受伤。
2. 适当调整活动难度,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个别辅导。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数学教材《感知集合》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分类、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集合进行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2. 培养幼儿对集合进行分类的能力,能够根据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归类。
3. 让幼儿学会用简单的符号和图形表示集合,并能运用集合进行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集合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运用集合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集合(如水果、文具等)、图片集合、集合符号卡片。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装满各种水果的篮子,邀请幼儿观察并提问:“篮子里有什么?”引导幼儿回答:“篮子里有很多水果。
”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
2. 教学集合的概念(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和集合符号卡片,让幼儿感知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3. 集合分类(5分钟)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集合例题,如“找出所有的圆形”、“找出所有的红色物品”等,引导幼儿用集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画纸和彩笔,让幼儿根据所学的集合分类方法,将一些不同类型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画出来。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分类:按照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归类。
3.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符号和图形表示集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里的所有圆形物品,用符号表示出来。
2. 答案示例:圆球、硬币、瓶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但在表示方法方面,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难度。
2. 拓展延伸:让幼儿观察生活中有哪些集合,尝试用所学方法进行分类和表示,提高幼儿对集合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感知集合》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分类、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简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分类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分类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识别、分类及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各种水果、动物、玩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共同特点。
2. 教学活动(1)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集合。
(2)举例说明集合的分类,如按颜色、形状、大小等分类。
(3)演示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圆圈、方框等图形表示集合。
3. 例题讲解(1)给出一个例题,让学生识别集合。
(2)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分析集合中的元素。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根据老师给出的主题(如水果、动物等),找出身边的集合现象。
(2)让学生用画笔、彩纸等学具,创作自己的集合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感知集合》2. 内容:(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分类(3)集合的表示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里的集合现象,并用画笔、彩纸等学具表示出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集合现象,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
同时,引导学生探索集合的简单运算,如并集、交集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
2. 集合概念的教学方法。
3. 集合分类的实践操作。
4. 集合表示方法的演示与练习。
5.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创造性。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感知集合》章节。
该章节主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的特点,以及掌握简单的集合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存在。
2. 学习用符号表示集合,例如用“{ }”表示集合,用“”表示元素属于集合。
3. 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的特点,例如数量、颜色、形状等。
4. 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存在。
2. 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集合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表示出给定元素的集合。
3. 培养学生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特点的能力,能够根据给定条件判断元素属于哪个集合。
4. 培养学生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能够运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存在。
难点: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集合的能力,以及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集合卡片、实物道具、黑板、粉笔。
学具:每人一套集合卡片、实物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套集合卡片,包括不同颜色、形状的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讲解集合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集合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集合的存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集合卡片按照颜色分成不同的组,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组就是由颜色相同的卡片组成的集合。
3. 学习用符号表示集合:教师向学生介绍用“{ }”表示集合,用“”表示元素属于集合。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集合卡片按照形状分成不同的组,并用符号表示出每个组的集合。
4. 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的特点: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辨别和描述不同集合的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问:“这些卡片是属于哪个集合的?请描述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
”5. 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教师向学生介绍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运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这些运算。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x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x教案名称: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幼儿园大班数学课程,主要涉及集合的概念。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等;2.培养幼儿对集合的感知和分类能力,如区分“一一对应”、“多重对应”等。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集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2. 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难点:让幼儿理解和区分“一一对应”和“多重对应”等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卡片、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学具:幼儿操作材料、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故事,引出集合的概念,让幼儿对集合有初步的认识。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教学卡片和实物模型,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等。
3. 操作活动(10分钟):让幼儿分组进行操作活动,运用集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一一对应”、“多重对应”等。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例题,讲解如何运用集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5分钟):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等,采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图示,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用画笔和彩纸,画出一个你喜欢的集合;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运用集合思维的方式。
答案:1.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集合,如水果集合、动物集合等;2. 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包括分拣垃圾、整理玩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集合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操作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一一对应”和“多重对应”的概念区分不够清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中班数学感知集合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集合的概念,初步感知集合中的元素和整体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3. 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集合的概念,感知集合中的元素和整体关系。
2. 学会分类,并能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建立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的元素和整体关系。
2. 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使幼儿能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各种图形、动物、物品等)2. 分类卡片(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3. 分类盒(用于放置分类卡片)4. 音乐播放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跟随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2.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刚才跳的是什么舞蹈?请说出舞蹈中的元素。
”二、感知集合概念1. 教师展示各种图形、动物、物品等,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动物、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可以组成一个什么样的集合?”3. 教师总结:“这些图形、动物、物品都是集合中的元素,它们可以组成一个整体。
”三、分类活动1. 教师出示分类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卡片的名称。
2. 教师提问:“这些卡片有什么共同点?我们可以怎么分类?”3.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分类,并将分类好的卡片放入分类盒中。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教师提问:“这些生活用品可以怎么分类?请小朋友们分成几个小组,一起完成分类任务。
”3. 教师检查各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对幼儿的分类能力进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幼儿回顾集合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2.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集合有什么新的认识?在分类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3. 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图形、动物、物品等多种元素,帮助幼儿理解集合的概念,初步感知集合中的元素和整体关系。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教案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教案第一章:幼儿集合概念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集合概念的定义和重要性理解幼儿集合概念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掌握幼儿集合概念的教育方法和策略1.2 教学内容幼儿集合概念的定义和重要性幼儿集合概念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幼儿集合概念的教育方法和策略1.3 教学活动导入活动:集合概念的引入和解释小组讨论:幼儿集合概念的实例分享实践活动: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具操作第二章: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阶段2.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集合概念发展的阶段掌握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理解幼儿集合概念发展的关键期2.2 教学内容幼儿集合概念发展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幼儿集合概念发展的关键期2.3 教学活动导入活动:集合概念发展阶段的介绍小组讨论:幼儿集合概念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实践活动:观察幼儿集合概念发展的关键期第三章:幼儿集合概念的教育方法3.1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集合概念的教育方法了解各种教育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学会创造适合幼儿的集合概念教学活动3.2 教学内容幼儿集合概念的教育方法各种教育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创造适合幼儿的集合概念教学活动3.3 教学活动导入活动:幼儿集合概念教育方法的介绍小组讨论:各种教育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实践活动:设计适合幼儿的集合概念教学活动第四章: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学策略4.1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学策略了解各种教学策略的适用性和效果学会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幼儿集合概念的学习效果4.2 教学内容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学策略各种教学策略的适用性和效果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幼儿集合概念的学习效果4.3 教学活动导入活动:幼儿集合概念教学策略的介绍小组讨论:各种教学策略的适用性和效果实践活动:运用教学策略进行幼儿集合概念教学第五章: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学实践5.1 教学目标学会设计和实施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学活动掌握评价幼儿集合概念学习效果的方法了解幼儿集合概念教学的注意事项5.2 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集合概念学习效果的方法幼儿集合概念教学的注意事项5.3 教学活动导入活动:幼儿集合概念教学活动的介绍小组讨论:评价幼儿集合概念学习效果的方法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学活动第六章:集合概念的认知游戏活动6.1 教学目标学习设计认知游戏活动以促进幼儿对集合概念的理解掌握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兴趣和参与度的方法理解游戏在幼儿集合概念学习中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认知游戏活动设计原则集合概念相关的游戏类型游戏在幼儿集合概念学习中的作用6.3 教学活动导入活动:认知游戏活动对幼儿集合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分享有效的集合概念游戏活动案例实践活动:设计并尝试实施一个集合概念认知游戏第七章:日常生活中的集合概念教育7.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蕴含的集合概念教育机会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集合概念掌握将集合概念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法7.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集合概念的教育机会日常活动中的集合概念指导策略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集合概念教育方法导入活动:日常生活中的集合概念教育案例分享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施集合概念教育实践活动:规划一次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集合概念教育活动第八章:特殊需求幼儿的集合概念教育8.1 教学目标理解特殊需求幼儿在集合概念学习中的特点和需求学习适应特殊需求幼儿的集合概念教育方法掌握评估特殊需求幼儿集合概念学习进展的工具8.2 教学内容特殊需求幼儿集合概念学习的特点和需求适应特殊需求幼儿的集合概念教育策略评估特殊需求幼儿集合概念学习进展的方法8.3 教学活动导入活动:特殊需求幼儿集合概念学习的介绍小组讨论:特殊需求幼儿集合概念教育的案例分析实践活动:模拟特殊需求幼儿的集合概念学习环境第九章:集合概念教育的评估与反思9.1 教学目标学习评估幼儿集合概念学习的效果和进展掌握通过评估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的方法理解持续观察和记录在集合概念教育中的重要性集合概念教育的评估方法教学反思和调整的策略观察和记录幼儿集合概念学习进展的技巧9.3 教学活动导入活动:评估幼儿集合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分享评估幼儿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实践活动:进行一次集合概念教育的评估并制定改进计划第十章:幼儿集合概念教育的资源与扩展10.1 教学目标了解收集和利用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学习寻找和筛选适合幼儿集合概念教育的资源掌握扩展幼儿集合概念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0.2 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种类和重要性寻找和筛选教学资源的方法扩展幼儿集合概念教育的途径10.3 教学活动导入活动:教学资源在集合概念教育中的作用小组讨论:分享寻找和利用教学资源的经验实践活动:搜索和评估用于幼儿集合概念教育的教学资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幼儿集合概念的概述难点解析:掌握幼儿集合概念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教案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集合概念,了解集合的元素特征。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4.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指若干个元素的总体,具有无序性、确定性和互异性。
2. 集合的元素特征:元素属于一个集合,不属于其他集合;集合中的元素具有唯一性。
3.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 表示,如{1,2,3} 表示包含元素1、2、3的集合。
4. 集合的分类:根据元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5.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学会对集合进行分类。
2.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集合的元素特征,学会运用集合的运算。
四、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集合概念。
2. 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幼儿感知集合概念。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动手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教具,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集合卡片、图片、实物等。
2. 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便于幼儿活动。
3. 教学辅助材料:黑板、投影仪、音响等。
教案剩余部分(六至十章)因篇幅原因无法全部展示,请如需查看完整教案,请私信我。
六、教学进程:1. 热身活动(5分钟):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户外活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让幼儿充分活跃起来。
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特征,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集合。
3. 课堂活动(15分钟):a. 幼儿分组进行游戏,如“找朋友”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b. 教师出示不同属性的教具,让幼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c. 幼儿动手操作教具,如用磁铁吸住相同形状的积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教案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教案第一章: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1.1 集合概念的定义1.2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阶段1.3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特点1.4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意义第二章:幼儿集合概念的教育方法2.1 实物操作法2.2 图片展示法2.3 游戏法2.4 故事法2.5 情景模拟法第三章: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学活动设计3.1 教学活动的目标3.2 教学活动的内容3.3 教学活动的过程3.4 教学活动的评价第四章: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学资源与材料4.1 实物资源4.2 图片资源4.3 游戏资源4.4 故事资源4.5 情景模拟资源第五章: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5.1 教学实践案例一:实物操作法教学活动5.2 教学实践案例二:图片展示法教学活动5.3 教学实践案例三:游戏法教学活动5.4 教学实践案例四:故事法教学活动5.5 教学实践案例五:情景模拟法教学活动第六章: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学策略6.1 引导幼儿观察和感知集合6.2 培养幼儿的分类和排序能力6.3 利用数学活动发展集合概念6.4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第七章:幼儿集合概念的教学评估7.1 教学评估的目的和方法7.2 幼儿集合概念评估工具7.3 教学评估的实施步骤7.4 教学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反馈第八章:幼儿集合概念教学的注意事项8.1 尊重幼儿的发展个体差异8.2 创设安全、自由的学习氛围8.3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与沟通8.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难度第九章:幼儿集合概念教学的拓展与延伸9.1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9.2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学活动9.3 跨学科教学的融合9.4 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第十章:幼儿集合概念教学的案例研究10.1 教学案例六:利用实物操作法开展集合概念教学10.2 教学案例七:运用图片展示法教授集合概念10.3 教学案例八:通过游戏法激活幼儿的集合概念学习10.4 教学案例九:用故事法引导幼儿理解集合概念10.5 教学案例十:运用情景模拟法培养幼儿的集合概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补充说明: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表现形式,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幼儿集合概念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大班教案感知集合
大班教案感知集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认识集合集合的定义与特征集合的分类与表示方法2. 章节二:集合的数量感知比较集合元素的数量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对集合进行分类,并能够感知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数量感知,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
2.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分类,感知集合元素的数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果卡片、动物卡片、数学绘本、磁性教具、计数器等。
2. 学具:小组操作材料(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等图片)、计数器、白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性教具展示各种水果、动物等集合,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幼儿了解集合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
展示集合的分类,如按颜色、形状、大小等分类。
讲解集合的数量感知,引导幼儿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操作,将提供的图片进行分类,并尝试用计数器感知集合元素的数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集合?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分类及表示方法。
2. 集合数量感知的示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生活中的集合,如文具、衣物、餐具等,并进行分类和数量感知。
2. 答案: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共同观察、讨论并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增加集合元素数量变化的练习,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感知集合教案大班
幼儿感知集合教案大班教案标题:幼儿感知集合教案(大班)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发展感知能力,包括观察、听觉、触觉和嗅觉。
2. 培养幼儿的集合意识和分类能力。
3. 通过感官体验,促进幼儿的认知和语言发展。
教学资源:1. 不同颜色的水果、蔬菜、玩具、动物等实物。
2. 彩色卡片或图片,包括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物品。
3. 盲目识别袋(里面放入不同的实物,如小球、积木、贝壳等)。
4. 音乐或声音录音。
教学准备:1. 准备好所有的教学资源。
2.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全,并为幼儿提供舒适的学习空间。
3. 安排好教学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感知集合活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与幼儿一起观察不同颜色的水果、蔬菜、玩具等实物,并引导幼儿描述它们的特征。
2. 通过问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如“你能找到一个红色的苹果吗?”或“你能找到一个大的玩具车吗?”。
感知集合活动:1. 分发彩色卡片或图片给幼儿,并要求他们按照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
2.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物品,然后让他们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组。
3. 利用盲目识别袋,让幼儿通过触摸来识别袋内的物品,并将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4. 播放音乐或声音录音,让幼儿通过听觉来辨别不同的声音,并找到与之匹配的实物。
总结:1. 给幼儿展示他们完成的分类和集合活动。
2. 让幼儿分享他们在活动中学到的新知识和发现。
3. 引导幼儿总结感知集合的规则和方法。
扩展活动:1. 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分类和集合任务,让他们继续锻炼感知和分类能力。
2. 制作感知集合的游戏或拼图,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3.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分类物品,如整理玩具、分拣衣服等。
评估:观察幼儿在感知集合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他们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集合意识。
记录他们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个别辅导和支持。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资源安全,避免幼儿误食或受伤。
幼儿感知集合教案中班
幼儿感知集合教案中班教案标题:幼儿感知集合教案(中班)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发展感知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2. 培养幼儿的集合思维和分类能力。
3. 通过感知集合活动,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社交交往。
教学准备:1. 教具: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玩具、图片或卡片。
2. 游戏:集合游戏,如找出相同形状或颜色的物品,分类物品等。
3. 音乐:适合幼儿的音乐,用于活动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与幼儿一起观察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玩具,引导幼儿讨论它们的特点。
2. 通过展示图片或卡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品。
主要活动:1. 形状集合游戏:a.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玩具或图片,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b. 将这些玩具或图片放在幼儿面前,让他们观察并找出相同形状的物品。
c. 引导幼儿将相同形状的物品放在一起,形成集合。
d. 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集合中的物品,如“这是一个圆形的集合”。
2. 颜色集合游戏:a. 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玩具或图片,如红色、蓝色、黄色等。
b. 让幼儿观察并找出相同颜色的物品,将它们放在一起形成集合。
c. 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集合中的物品,如“这是一个红色的集合”。
3. 大小集合游戏:a. 准备一些不同大小的玩具或图片,如大、中、小。
b. 让幼儿观察并找出相同大小的物品,将它们放在一起形成集合。
c. 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集合中的物品,如“这是一个大的集合”。
4. 分类集合游戏:a. 准备一些不同类别的玩具或图片,如动物、水果、交通工具等。
b. 让幼儿观察并找出相同类别的物品,将它们放在一起形成集合。
c. 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集合中的物品,如“这是一个动物的集合”。
结束活动:1. 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鼓励幼儿用语言总结感知集合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一起观察和讨论不同的集合,如家里的书籍集合、衣物集合等。
2. 在幼儿游戏时间中,提供一些分类和集合的玩具,鼓励幼儿自主进行集合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
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一、引言在大班儿童的数学教学中,如何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可行的教案感知集合,帮助教师们设计出更富创意和互动性的数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案感知集合1. 认知感知•引入数学概念: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以“水果的数量”为主题,向学生提问:“班上有多少个学生?请你们分别猜测橙子和苹果的总数。
”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以及不同的数量计算方法。
•利用教具:使用教具辅助教学,如拼图、积木、计数棒等。
通过操作这些教具,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培养他们的空间认知能力。
•视觉感知:利用图片、图表和实物展示来呈现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使用水果图片展示数量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图像来回答问题。
2. 感官感知•听觉感知:通过数学歌曲、故事或者韵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例如,编写简单的数学歌曲,歌词中包含数字、运算符和数学概念,让学生跟着歌曲一起唱,加深记忆。
•触觉感知:利用触摸和操作教具的方式进行数学实验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触觉感知能力。
例如,利用计数棒进行数学游戏,让学生亲自操作计数棒进行计算练习。
•运动感知:将数学与动作结合起来,通过体操、游戏等方式进行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数学运动游戏,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 社交感知•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讨论能力。
例如,设计数学小组活动,在小组内学生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角色扮演: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
例如,设计一个数学问题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数学展示:组织数学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掌握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
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和启发,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1.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2.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 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一个一个”合 起来是“许多” 。 3.能在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的词汇。
(二)教学方法 1.感知体验法 2.情境教学法 3.游戏法 4.寻找法
2.教学方法 (1)启发儿童思考探索如何进行分类。 (2)增加分类的干扰。
大班 1.教学要求 (1)学习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2)让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标准自由分类,并 用语言表达“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 (3)引导幼儿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理解类 和子类的关系。
2.教学方法 在分类后,与幼儿讨论分类的结果,以巩固 分类概念和理解类的包含关系。
3.提供多种任务,让幼儿学习比较两组物体 的多、少、一样多。 (1)等量配对。 (2)由不等变相等。 (3)由相等变不等。
思考与练习 1.感知集合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感知集合教 育对幼儿数概念发展有何意义? 2.小、中、大班分类教育的要求有何不同? 为什么? 3.设计一则小班感知集合教育活动方案并进 行模拟教学。
(一)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始于对集合的笼统 感知
(二)感知集合教育为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 成提供必要的感性经验
第二节 幼儿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与 教育要求
一、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年龄特点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经历由泛化到精确的四 个发展阶段: 对集合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 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 感知集与子集包含关系的阶段
案例
2岁多的含含可喜欢吃糖了。有一天,含含正在桌 子前玩小汽车,妈妈把3颗糖放在桌上,对含含 说:“给你的。”妈妈突然想起吃太多糖不好, 就从桌上拿回了1颗。这下含含可不高兴啦!非 找妈妈要回那1颗糖不可。妈妈给她讲了“糖吃 多了对牙齿不好”的道理后,含含才懂事地说: “那好吧。”然后,开心地玩起了小汽车,她把 5辆小汽车排成了长队,妈妈趁含含不注意的时 候,悄悄地从一端拿走了2辆。可含含并没有察 觉小汽车的减少,仍然兴致勃勃地玩着。妈妈问 她:“你的小汽车少了吗 ? ” 她看了看小汽车, 没有理会妈妈的问题,继续玩了起来。
(一)3岁以前对集合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 (二)3-4岁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三)4-5岁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 (四)5-6岁感知集与子集包含关系的阶段
二、幼儿感知集合教育要求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不要求幼儿掌握有关集 合的名词或术语,引导幼儿学习体验事物 的共同属性,掌握求同和分类技能,初步 形成集合的概念并对两个集合元素进行比 较,体验集与子集的关系。
第三节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活动的设 计与组织
一、物体分类的教学 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和属性 的东西归并到一起。
(一)分类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 小班 1.教学要求 (1)学习从一堆物体中按照范例和口头指示分出 一组物体。 (2)按照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和数 量如大小、长短等的差异来分类。每个物体宜在 4个左右。 (3)要求幼儿理解并使用“一样”、“不一样”、 “都是”等有关词语。
(二)教学要求 1.学会对应,会将一个物体组与另一个物体 组进行对应比较。 2.在学会对应的基础上,不用数进行两组物 体,一般小于5个的比较。知道哪组多,哪 组少,或者一样多。 3.能理解和应用“一样多”、“不一样多”、 “多”、“少”等词汇。
(三)教学方法 1.运用重叠法,将一组物体从左向右摆成一 行,再将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地重叠到 前一组物体上面,比较两组物体是否一样 多。 2.运用并置法,把一组物体从左向右摆成一 行,再将另一组物体一对一地并排放在前 一组物体的下方,然后比较这两组物体是 否一样多。
韦恩图示法就是将一个集合中所有的元素用 一条封闭的9,10
二、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 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元素,学会 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 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参 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运用上述两种方法要注意的问题: (1)摆放物体时要教幼儿使用右手从左向右摆好,以培养 幼儿动作的规范性。 (2)应将物体摆成横排进行对应比较。 (3)在比较中,要先教幼儿比较两组数量一样多的物体, 再比较数量不一样多的物体。比较不一样多时,两组物体 数量要相差为1。 (4)物体组中物体的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因为这是数前教 育。目的在于感知集合及学会将两个集合中的元素进行一 一对应。数量过大会给儿童带来困难,影响达到主要目的。 (5)对应比较时要用具体的实物或教具,但不要让幼儿说 出数词,点数实物,不要用数进行比较。
第二章 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 育
目标导航 1.了解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内涵及其意 义。 2.理解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年龄特点 及各年龄班的教育要求。 3.掌握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教育的主要方法, 并能设计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教育活动。
请阅读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为什么妈妈从3颗糖中拿走 1颗糖含含能够发现,而从5辆小汽车中拿 走2辆含含却没有察觉到呢? 含含处于感知集合的哪个发展阶段?
三、比较两组物体相等与不相等的教学 (一)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意义 1.两组物体(集合)的相等和不相等的比较活动, 可以帮助幼儿准确的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2.幼儿通过比较学会对应的重要性,为幼儿数概念 打下基础。幼儿从大于“1”开始建立自然数的概 念,并能把自然数一一对应是数前教育的重要内 容 3.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和不等,能够让幼儿从两组 物体的数量中获得数的感性经验。
第一节 集合的概念与幼儿感知集合 的意义
一、有关集合的概念 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 形成了一个集合。 组成集合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常用的集合的表示方法有 列举法 描述法 韦恩图示法(也称文氏图)
列举法就是将一个集合中所有的元素一一列 举出来,放在一个大括弧里。如10以内自 然数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2,3,4,5, 6,7,8,9,10}。 描述法就是将集合中元素的共同属性用语言 描述出来,放在一个大括弧里。如{10以内 的自然数}。
2.教学方法 (1)首先应让幼儿感知和辨认分类对象的名 称、特征和差异。 (2)说明要求和分类的含义。 (3)按照范例分类。
中班 1.教学要求 (1)让幼儿按照某一物体量,如宽窄、粗细、 厚薄、轻重的差异分类。每类物体一般不 超过5个。 (2)让幼儿按照物体的数量分类。 (3)理解“合起来”、“分开”、“分成” 等有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