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课文全解语文版

合集下载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解析及知识点梳理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解析及知识点梳理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共33篇,分国编次。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2.《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国别体。

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定名为《战国策》3.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5.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6.齐王,指齐威王。

谏,规劝国君、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

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个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大约就发生在此时。

至于此故事的真实性,于史无考。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修:长,这里指身高。

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1厘米。

昳丽:光艳美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农帽。

服,穿戴。

窥镜:照镜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个美?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写齐王纳谏而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赏。因为有了三种赏赐,所以有了三种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最终达到“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大治局面。
二、邹忌入朝见威王首先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 私”“畏”“欲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徐公”,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法委婉进 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中心,成功地说服齐威王。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战国策》即由刘向编订而成。《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 三十三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它以独特的语言风 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 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2、《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
二、注音
邹(zōu) 忌昳(yì)丽 朝(zhāo) 服衣冠(guān)
窥(kuī)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三、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 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 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更厉害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

21.古文二则《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范晔┗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3、多音字┏(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遗┫藉┫省┫┗(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4、词语解释【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范晔简介【明确】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语文版含解析word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语文版含解析word版

古文二则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骘.(zh ì) 邑.(y ì) 谒.(y è) 涿.(zhu ō) 辄.(zh é) 悫.(qu è) 征辟.(b ì) 便.宜(biàn ) 2.读准多音字 (1)辟.之bì 其他读音:pì 组词:开辟 (2)蕴藉.jiè 其他读音:jí 组词:狼藉(3)遗.之yí 其他读音:wèi 组词:遗十金 (4)省.份sh ěng 其他读音:x ǐng 组词:反省 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 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2.一词多义辨析(1)之⎩⎪⎨⎪⎧ 当之郡(动词,到)以此遗之(代词,代指“子孙”)辄叱遣之(代词,代指“诸子中劝谏的人”)(2)以⎩⎪⎨⎪⎧ 亦以此见轻(表原因,因为)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表目的,来)(3)而⎩⎪⎨⎪⎧ 密愧而出(表修饰关系,相当于“地”)而亦终不用也(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不过”)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表转折关系,相当于, “但是”)(4)知⎩⎪⎨⎪⎧ 君不知故人(了解)何谓无知(知道)(5)遗⎩⎪⎨⎪⎧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赠送)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遗留)(6)称⎩⎪⎨⎪⎧ 称为清白吏子孙(称作)在位以贞白称(著称)(7)时⎩⎪⎨⎪⎧ 诸子或时谏止(经常)时人方之前朝贡禹(当时) 3.词类活用解释(1)子孙常蔬食步行 活用词语:蔬食 解释:粗粮。

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吃粗粮。

(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活用词语:故旧 解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朋友。

4.古今异义区分(1)何谓无知..古义:无人知晓。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21.古文二则课文全解《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范晔┗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3、多音字┏(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遗┫藉┫省┫┗(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4、词语解释【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范晔简介【明确】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文二则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文二则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

21. 古文二则《古文二则》选自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

在史传文学中《后汉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长于记史和人物性格塑造。

四 知“杨震拒金”的故事流传千古,课文节选自《杨震列传》,虽然十分短小,但却写了两件事,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突出,尤其是人物的语言刻画非常传神。

课文从侧面描写入手:“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说明杨震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

接着写杨震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由刺史而太守,太守在汉代可是不小的官职。

正因为如此,他的下属昌邑县令才“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在封建时代甚至当代社会,下属贿赂上司的事十分普遍。

送给上司好处的目的无非要从上司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特别是官职的升迁。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职越高得到的好处越多。

然而杨震却是个难得的清官,拒不受贿,而且态度十分坚决。

县令选择“暮夜”送金。

就是因为“暮夜无知者”。

可是杨震的回答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使得王密惭愧地携金而去。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现在常说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至今广为流传。

第二件事是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

文章先紧承上文写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所以使得“子孙常蔬食步行”,由此可见他的清正廉洁。

有哪一个人不为子孙后代着想呢?谁不想让子孙后代过优裕的生活呢?尤其是身为高官的人更是如此。

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杨震身为高官,子孙却过着清苦的生活。

如果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去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要想发财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杨震不为金钱所动,他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在他看来,让后代做清官的子孙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

在封建时代能够这样想这样做的官吏实在难能可贵。

这种思想即使是在今天也是值得称道的。

范晔非常善于人物的语言刻画,在他笔下杨震的话语不多,但却掷地有声,可以说是最能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是最能凸现人物性格的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文二则《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范晔┗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3、多音字┏(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遗┫藉┫省┫┗(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4、词语解释【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范晔简介【明确】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

后来他又几次升迁,官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它各家撰著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

由于他的“后汉书”文约事详,逐渐取代了前人的著作。

《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

其叙事的特点是以类相从而不记年代的先后。

有些篇目的内容颇有增益,如《东夷列传》就较详细的记述了当时朝鲜半岛诸国和日本(当时称倭国)的情况,又《南蛮传》也为前所未载。

《后汉书》又新立了一些类传,如《逸民》、《列女》等。

杨震简介:【明确】杨震(?~124)中国东汉大臣。

字伯起。

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

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誉为关西夫子杨伯起。

一直不答州郡的征召,年50,始仕于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其廉洁最为人称道。

后转为涿郡太守。

元初四年(117),征为太仆,迁太常。

永宁元年(120),代刘恺为司徒,后又代刘恺为太尉。

皇亲国戚每每向他推荐自己的亲信,他都不准。

中常侍樊丰等鼓动大兴土木,他极力反对。

赵腾屡次上书,指陈得失,帝欲诛之,他劝谏。

由于太过忠直,遭奸臣怨恨,交相诬毁,诏遣归故里。

半途饮酖自尽。

第五伦简介:【明确】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

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

建武二十七年(后51),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

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

虽为二千万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

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

后任蜀郡太守。

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为属官,多至两千石。

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

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不阿附;性质憨,少文采,任官以贞洁著称,当时人也比作西汉的贡禹。

2、题目解说【明确】古文二则选自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

在史传文学中,《后汉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史记》《汉书》《三同志》并称“前四史”,长于记史和人物性格塑造。

3、掌握下列词语的古今义?(1)便宜古义:利益,好处,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今义:方便合适,便利。

(2)选举古义:选贤任能。

今义: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

(3)性质古义:本性诚实今义:一种事物区别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4、结构分析(1)划分两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四知》一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到“后转诼郡太守”):写杨震拒金。

第二层(“性公廉”到结尾):杨震拒为子孙“开产业”。

《私心》一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奉公无私。

第二层(“或问伦曰”到结尾):写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

5、翻译:(1)《四知》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举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

”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

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2)《私心》翻译: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诸子中有人有时候劝止他,他就斥责并让他们走开,官吏陈述的局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也一并把它们封上,他就像这样的毫无私心。

第五伦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以清廉而著称,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西汉以贤良廉洁而著称的贡禹。

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仪表,也因此被有些人轻视。

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第五伦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的时候,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是也始终没有任用他。

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他,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却整夜睡不着觉。

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三、深入探究1、你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意义?【明确】在封建社会,有一句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封建官场上行贿受贿的事情的普遍性。

也就是说,像文中王密这样下属贿赂上司的事情十分普遍,而送给上司好处的目的无非是要从上司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杨震却能义正词严,拒不收贿赂,足见其清正廉洁。

更为可贵的是,他在拒绝贿赂的同时还批评教育行贿者。

我们今天就要认识到:腐败之风,古已有之,反腐败任重道远,只有我们不断地以高要求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走好每一步。

2、“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私心?你怎么看第五伦的这些“私心”?【明确】第五伦认为自己在举贤任能和私人感情方面还有私心。

这些“私心”实属人之常情,他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是由于他严于自律,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敢于挖掘灵魂深处的小小私心。

这也可看出他在大的方面没有值得谴责的地方。

这种严于自律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写作特点分析【明确】(1)《四知》:①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在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

②语言刻画形象传神。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

③主旨突出,事例典型。

如杨震的“四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2)《私心》:①用反而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②语言朴实,发人深省。

“其可谓无私”一句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

③选择典型事例,刻画鲜明人物形象。

如选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来塑人物,真实可信。

四、课内阅读《四知》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解释上文有关古代官职的四个词?辟:___举:____迁:____转:____2、写出“无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属于___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

4、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课文并未交待他这样做的原因,你想他会无缘无故给杨震送礼吗?为什么?5、翻译下列句子:(1)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译:_______________。

(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译: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征召推举晋升或调动官职调动官职2、“无知”古义“没有知道(的人)”;今义:愚昧,没有文化。

3、侧面贤明4、不会。

王密这么做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尤其是钱财),就是为了升官。

5、(1)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

(2)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课外拓展《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选自《列子·说符》)1.解释下面红色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之:(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之: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1.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羊2.杨子邻人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