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

合集下载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

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

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可以把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

(一)逃避性防卫机制概述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

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这类防卫机制有以下四种形式:1、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堵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 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

2、否定(denial)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

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3、退回(regression)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

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4、潜抑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十种自我防御机制

十种自我防御机制

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3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即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归纳了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分别为:一、压抑是指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叫做压抑;只有在压抑作用发生的条件下,以下9种机制才能发生压抑的正面作用是: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压抑起到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作用的人;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如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二、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三、否认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或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否认是指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其目的是以拒绝承认痛苦事实来躲避心理紧张和不安,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否认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自己,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思考并作出决定;但它并不能使被否定的问题得到解决,从长远来看是不足取的;如果严重的话,还会减低人们对现实的适应能力,甚至产生妄想等精神病征;四、退行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的、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的情景;五、固着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如一成人害怕负起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心理发展水平仍如青少年;六、升华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升华作用能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安宁与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社会价值,利己利人;如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七、置换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了;如找个替罪羊发一通火八、抵消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儿童以责骂桌子碰疼了自己的手的方式抵消由疼痛引起的不快九、反向形成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的行为;如拿了桌子上的苹果的孩子,当妈妈询问苹果下落时,马上高声说“我没拿”就是这样的例子;反向是指当个体受挫时,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卫机制;其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自尊心受损;反向作用若运用得当,可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但过分使用,则会使自我意识扭曲,动机与行为脱节,导致心理异常;十、认同自居作用个体的潜意识,有意识的向别人模仿的过程.自居作用或认同作用,是指个体在受挫时,效仿他人经验和行为,或把别人具有的优点加在自己身上,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自信心,从而减轻内心的挫折感;。

社会工作常用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

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

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

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br]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br]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

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

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

[br]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

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

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br](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

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

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

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

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

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

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br](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

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br]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

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br](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潜藏于人格的最底层,储藏着生物性的原始驱力,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而超我则储藏着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是一种与社会化相关的理想自我。

可见本我与超我之间几乎是处于人格结构的两个极端,二者之间的冲突常常会导致各种心理冲突甚至是人格障碍。

而基于“现实原则”的自我则在这二者之间实现这调和的功能。

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s)即是指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维持平衡的心理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对现实的否认——为保护自我拒绝承认不愉快的现实。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突发的灾难性事件之后,如心爱的人身亡却相信其还活着,或者被医生告知自己身患绝症却坚持是误诊等等。

否认可以说是一种对于痛苦的逃避,对个体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可以对我们接受现实起到一定缓冲。

2.置换——将敌意等强烈的情感从最初唤起情绪的目标转移到较少危险的另一目标,以减轻心理负担取得心理安宁。

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来自本我的愤怒发泄与超我的道德约束产生矛盾,于是转而踢倒身边的板凳。

这时情绪释放的客体发生改变,但其冲动的性质与目的并未改变。

置换可能是在意识状态下发生,也有可能是无意识的。

在心理治疗中,其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

3.幻想——用想象的方式满足受挫的欲望(常见形式如白日梦)。

可认为是对本我在现实情景中的一种补偿。

4.认同——通过把自我与他人或制度等同,以增加自我价值感,常常是虚幻的表达。

一般表现在将他人的长处归为己有,作为自身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除焦虑以达到适应。

常见的形式如高官显贵的子女长以父辈之尊为己尊,以此抬高身价,避免尴尬场面,或者个体在面临困难时以某著名英雄为楷模,以此激励自己,或者对某些上级制度或社会规范予以肯定并执行等。

心理防御机制:升华

心理防御机制:升华

在诸多心理防御机制当中,升华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防御机制,是自我将本我与超我完美结合的防御机制,所谓升华,就是指将原始冲动以一种能被社会接纳的方式释放出来,既满足了本能欲望,又得到社会的许可。

例一小虎从小顽皮淘气,经常旷课打架,几乎是一个恶劣的不良少年,但这些都无法掩盖其运动的天赋,在运动会上总是会有他的身影,后来的小虎上了一所体校,练习散打成绩优异,并且在散打比赛当中获奖。

心理分析:小虎的天性当中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但对于经常打架这种暴力行为虽然满足了小虎的原始欲望,却无法被社会接受,而练习散打参加格斗比赛,不仅可以满足本我的需要,同时也被社会所接纳,这便是升华这一防御机制成熟的体现。

例二朱小姐自小就是个伶牙俐齿的姑娘,经常与人发生争论,甚至吵架斗嘴,每次争论都不甘落下风,后来的她考取了法律专业,由于不懈努力以致于成为了一名律师,并且经常在法庭展现自己的口才以赢得掌声。

心理分析:与人吵架争论虽然可以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但不能被他人与社会所认可,于是成为靠口才吃饭的律师,便是朱小姐最好的替代方式,这无疑又是心理防御机制升华的典型。

例三小敏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整天不是陶醉于对白马王子的幻想,就是沉湎于自己拥有非凡的超能力的白日梦,正因为爱幻想爱思考,使得她具有广而深的想象力,也在成年之后成了一位言情小说作家。

心理分析:作家可以在自己的笔下建构出理想王国,可以在小说里实现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愿望,这一行为既能满足小敏爱幻想的本我需要,又可以受到来自他人的称赞,被社会所接受,这就是升华这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完美例子。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生活中习得的某些应付挫折的反应方式,作用在于缓解因挫折而产生的紧张焦虑,使自己能适应当时的环境,而升华则是心理防御系统当中较为成熟的一员。

作者:蔡银兵。

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自我)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定义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

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

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可以把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

(一)逃避性防卫机制概述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

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这类防卫机制有以下四种形式:1、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堵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 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

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 ,“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牛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影响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所做的事情。

人为何喜欢借口和自嘲?

人为何喜欢借口和自嘲?

人为何喜欢借口和自嘲?你是不是通常面对质疑的时候喜欢狡辩?或者给自己找个理由先?也许你不是这样,但你一定遇见过这样的人。

面对批评,不能接受,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推卸责任,甚至拒不认错。

这种抵触的行为,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攻击性,都来是心理防御。

他们为什么这样呢?究其原因,也许和本身的低自尊有关。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采取心理防御机制,否定、不接纳批评、拒不认错的人会如何表现?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与本我和超我压力对抗的手段。

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以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安娜弗洛伊德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其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成份。

”如此说来,防御机制的启动是每个人可能都会碰到的情形,适度的使用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对应激源的适应;然而过度的使用,以致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的防御反应,便是病态了。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似乎有理但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被解释为“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

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

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投射把自己所不承认的感受归于别人。

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他人亲密、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以及为了说明被人冤屈而收集“证据”。

有些人在运用这种防御机制后可能显得古怪或易怒,并且常常很执著。

低自尊的成因分析自尊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情感,以深层次心境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背景上,直接制约着人的情绪情感和每天的生活功能。

医学心理学试题(有答案)

医学心理学试题(有答案)

医学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心理防御机制是(B)。正确答案:(B)A、本我用来应付自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B、自我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C、超我实现对自我和本我抑制的手段D、本我、自我、超我的有机结合2、4楼ZHUFR以下对意志的描述,不确切的一项是(A)。正确答案:(A)A、意志具有一定的遗传性B、意志是保证实现主体实践活动的一种心理功能C、意志具有可塑性D、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心理现象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在一切成功因素中,情商占(B)。正确答案:(B)A、0.3B、0.6C、0.8D、0.94、想象的基本材料是(C)正确答案:(C)A、感觉B、知觉C、表象D、语言5、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异常行为、神经症的症状主要是通过什么得来的(D)正确答案:(D)A、外界刺激B、生理反应C、人的认知D、学习过程6、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是(B)。正确答案:(B)A、外部行为B、情绪情感过程C、认识过程D、意志过程7、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过程(C)正确答案:(C)A、气质、性格和能力B、动力、活动和评价C、认识、情绪和意志D、认识、人格和活动8、一个有经验的医生能够从X线片上看到并不为一般人所觉察的病灶这是知觉的(C)正确答案:(C)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个别性9、根据解决问题方式,对思维的分类不包括(B)。正确答案:(B)A、求同思维B、动作思维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10、卡特尔认为人格是由什么构成的(E)正确答案:(E)A、人格因素B、人格特征C、根源特质D、表面特质11、办事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的人其意志活动缺乏(C)正确答案:(C)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12、下面哪项不属于幼儿期的心理特征(C)。正确答案:(C)A、自我控制力较差.B、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C、社会需要进一步发展D、运动技能的形成.1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不包括(B)。正确答案:(B)A、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作用规律B、正确阐释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深刻揭示战胜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科学原则C、寻找对防治疾病更全面、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全方位的提高医疗质量,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心身健康D、揭示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对人类的影响。14、人格也叫个性,它不包含(D)。正确答案:(D)A、人格特征B、人格倾向性C、自我调控D、自我意识系统15、一名幼儿去动物园游玩能说出很多动物的名字这是知觉的(C)正确答案:(C)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个别性16、以下叙述中哪项反应不属于应激的情绪反应(B)。正确答案:(B)A、焦虑B、认知C、恐惧D、愤怒17、心理生理学理论中的应激适应学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提出。正确答案:(B)A、坎农B、加赛里C、沃尔夫D、英格尔18、弗洛伊德认为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大部分是在哪一层次运行(C)正确答案:(C)A、意识活动B、前意识活动C、潜意识活动D、前意识与潜意识活动19、《黄帝内经》提出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心理学观点属于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哪一阶段(B)正确答案:(B)A、神灵医学心理学时代B、哲学医学心理学时代C、科学医学心理学时代D、现代医学心理学时代20、以下对病人角色描述不确切的是(C)。正确答案:(C)A、病人可以从其通常扮演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B、病人对其陷入病态没有责任,不应受到责罚C、病人没有义务要求痊愈D、病人有义务要求痊愈21、注意在其表现范围、稳定性、分配和转移方面的异常称为(A)。正确答案:(A)A、注意障碍B、遗忘症C、思维障碍D、注意稳定性22、由于大脑左半球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功能上占优势,因此左侧半球为(C)。.正确答案:(C)A、基本半球B、关键半球C、优势半球D、重要半球.2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是(C)。正确答案:(C)A、心身一体论B、心身二体论C、心身一元论D、心身二元论24、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是(D)正确答案:(D)A、需要和目的B、需求和目标C、诱因和目的D、需要和诱因25、人格障碍大都从儿童时期开始,逐步而缓慢的发展,到(D)即有明显的表现。正确答案:(D)A、老年期B、中年期C、成年期D、青春期.。

心理防御

心理防御

含义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

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

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在面临挫折时,个体常常会调动自身的适应机制(适应策略)。

它包括心理防御机制(防御策略)和心理调节机制(应付策略)两种。

心理防御机制力图减少焦虑的情绪,维持心理平衡,是个体自我保护的心理需要,具有某种自发性。

这如人体生理活动具有保持生理、生化活动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内稳能力是一样的。

心理防御机制更大的价值在于为个体寻找解决挫折更为积极、有效的方法提供时机。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这样一些特点:①任何与个人的愿望相冲突的刺激,都可能自发地唤起防御机制;②防御机制并不改变事实,而只是简单地改变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或处理方式;③防御机制总是不同程度与歪曲现实、自我欺骗相联系;④防御机制主要是无意识的;⑤大多数防御机制虽可暂时地免除或减轻痛苦和不安,但现实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只能起到一种回避现实的作用,有时反而会使现实问题复杂化,甚至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中。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1.压抑作用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常将自己那些不能被意识接受的欲望和行动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式。

由于压抑作用,某些欲望、冲动或威胁、痛苦似乎被遗忘了,人在意识层面上不感到焦虑和痛苦。

但实际上被抑制的东西没有消失,常常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的日常心理和行为。

压抑虽然可以暂时减轻焦虑,但问题并没有真的解决。

如果经常对挫折进行压抑,痛苦的经验大大地超过个人的挫折容忍力,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2.投射作用投射作用就是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加诸于他人或其他事物,以保护自己,并以此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对心理防御机制几个相关问题的阐释

对心理防御机制几个相关问题的阐释

对心理防御机制几个相关问题的阐释2005-1-4 14:26:13 苏永生阅读403次/ReadNews.asp?NewsID=3158&BigClassName=&BigClassID=21&Sm allClassID=21&SmallClassName=&SpecialID=30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的理论是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提出来的,用来指一个人面对应激、挫折、创伤、丧失、冲突等心理上的种种困难时,其“自我”就潜意识地运用一些心理上的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机制[1]。

认识并处理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心理治疗的技术组成之一。

弗洛伊德去世后,该理论在应用中得到不断充实、修正,目前无论东西方,不仅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派的心理治疗重视心理防御机制的发现和利用,非精神分析学派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对心理防御机制的几个相关问题作一些阐释。

1 为什么精神分析坚持说心理防御机制是潜意识(与“无意识”同义,下文不在注出)的?1.1 精神分析产生于弗氏的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实践。

当1886年弗洛伊德自己开设精神诊所以后,逐渐将自己的诊疗范围从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临床精神病学,即不再治疗器质性的神经病,而主要针对癔症、强迫症等神经症患者进行治疗。

弗氏起初采用当时流行的电疗法、催眠法等,尤其热衷于催眠技术,为此还两次专门到法国向这方面的专家学习。

在催眠的过程中,他发现病人常常能在催眠的状态下,回忆起清醒时不能记起的生活和情感事件,这促使他思考:很可能在人的意识之后,还有一个相当有力的思想过程尚未被人们发现。

正是沿着这个猜测,弗洛伊德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思考。

同时,在研究的方法上弗洛伊德突破了前人。

在催眠术的应用中,他发现并不能成功地催眠每一位病人,也不能把个别的病人催眠到所期望的深度。

于是他发明了“自由联想法”,来挖掘病人潜意识的秘密。

潜意识的大门被他打开了。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1、原发性认同(Primary identification):是 存在于婴儿期的一种状况,指婴儿必须将他自 己与客体区别开来。
2、继发性认同(Secondary identification): 是指当个体意识到与客体身份的不同后,向客 体认同的过程。这是一个防御性过程,因为继 发性认同降低了自我对客体的敌意,从而使自 我体验到曾经被否认掉的分离。婴儿的继发性 认同是正常发展的一个部分。
这也是A.Freud 在她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中 提出的一种防御机制,主要被青年用来 控制青春期强烈的性冲动。禁欲使自己 对愉快感的否认,通过禁欲而产生一种 优越感。
这种否认涉及到食物、睡眠、运动以及 性的满足。强迫型人格倾向的人比较容 易使用禁欲这种防御机制。
内射(Introjection)
内射是指一个外在客体由这个客体的内在精神 表象所替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与这 个外在客体的关系完全变成了与reud 认为:“每个人,无论是正常人 还是神经症患者,在其言行中都不同程 度地使用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防御机 制。”只要能应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 内心的平衡,而不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 时,就不能称之为病态。它具有如下几 个特点:
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他们是无意识 或是部分无意识的。
认同(Identification) 理想化(Idealization) 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过度代偿 (Overcompensation)
防御机制的分类:
对防御机制的分类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它主要是根据防御机制与自我的功能 (总体适应)之间的关系所作的一些粗 略的分类。
过度代偿(Overcompensation)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的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内容:自我同时受制于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自我被包围在中央,受到三种危险的恐吓。

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焦虑,焦虑又使自己非常难受。

为了避免焦虑,自我发展出了一种机能,使自己能够调解三位主人之间的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己的威胁。

简而言之,使现实的外部世界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

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然而,自我在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它所消耗了大量能量。

防御机制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一种儿童式的反应,这可能会阻碍现实行为的发展。

对于个体来说,不会采用所有的防御机制,而只会有选择地采用其中的某些机制,这些机制就可能在其自我中固定下来。

弗洛伊德最初提出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时,专指癔病中病态的特殊防御机制,以后陆续又发现了新的防御机制。

其他心理分析家也都各有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综合弗洛伊德和其他心理分析家的看法,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下述几种:1)压抑。

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也是意识所不能接受、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和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机制叫作压抑。

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并未消失,仍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

压抑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

例如,一个害怕考试的人,在考试前可能会生病,使自己不能正常参加考试,即使参加了,如果成绩不好,也有客观理由。

但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自己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

2)投射。

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把自己的错误、失误归咎于他人,或把自己的态度、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或愿望,而这些动机与愿望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

如“我喜欢我的同学,但他们却恨我”。

3)否认。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

如有人在亲人亡故时候,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拒绝承认,仍坚持说亲人还活着。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由NordriDesign™提供

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也称自我防卫机制,防卫机 制,防卫机转(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 心理防卫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 部世界的压力时,自我发展出的一种机能, 即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 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age 2
特征
(1)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 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 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
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 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 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 的防御机制两种。
Page 3
特征
Page 4
分类
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
(1) 自恋心理防卫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 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 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 己,不会关 心他人,加之婴儿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 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 机制。一名成年人还运用“自恋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防 御,是很危险 的。 (2) 不成熟心理防卫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婴儿期,成年 人中出现于较轻的精神病患者。包括内向投射、退行、幻 想等。
7 投射 投射是将无意识冲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
从而摆脱“我就是这样”的观念。 举例:一个认 为她周围邻里私生活都不检点的女人,可能是她 自己想与隔壁的已婚男人发生暧昧关系。
Page 10
5 反向作用 在运用反向作用时,我们会按照与无意识
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我觉得 歌词“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因我很怕”很好的体现了 这一点。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人在这时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期间自我就可以不知不觉之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解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形式。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这些防御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则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而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depressive)——是指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被潜抑到无意识当中去,从而以使个体不再因此而产生焦虑、痛苦体验,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例如很多人情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象自己走路被车撞死的危险。

其实后一种事件发生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其实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走路被车撞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淡化或遗忘。

否认(denial)——是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一些不愉快的现实从而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方式。

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为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会在短期内会否认此事的发生。

投射(projection)——是指个体为免除自责的痛苦,将自己所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

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化(degenerate)——是指当个体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放弃已经学会了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比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如某些露阴癖病人,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原因是其作为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故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其非常态的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压力时,自我发展出的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

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包括补偿、抵消和幽默。

补偿是遇到挫折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到行为给予补偿过来。

抵消是当欲望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来缓解矛盾。

幽默也就是自嘲,幽默我们可以把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

逃避机制1、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绪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 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

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 ,“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

压抑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影响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

例如,李老师的岳母相当势利,又爱挑剔,由于她一直觉得李老师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故此多年来每次见到李老师就总是冷嘲热讽的,令李老师十分难受和尴尬。

上星期日李太太生下第一个儿子,于是请李老师通知各至亲好友。

李老师忙碌地打了一连串电话后,在与太太复核有无遗漏时,才骤然发觉自己居然忘了致电岳母大人。

李老师用“压抑”的防卫方式来逃避面对岳母的痛苦。

压抑有时也会导致失去记忆,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极度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

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

例如,春娇与男人志明交往了三年,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知春娇说:“志明是谁?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春娇所用的防卫方式是“压抑”。

当然不是每一次的压抑都会导致失去记忆,只有个人主观认定极端可怕的经历,才会导致失去记忆。

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将潜意识意识化,以了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

不过有些事情还是“忘记了最好”。

若一定要找回那“失去的记忆”,通常也会找回那“失去的哀伤”。

2、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

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譬如,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就像沙漠中的驼鸟,敌人迫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都是一种否定的表现。

又如春娇与男友志明交往了三年,在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知春娇说:“其实不结,也好,我一向也在担心结婚后怎能家庭与事业兼顾……。

”春娇用“否定”的防卫方法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许多人面对绝症,或亲人的死亡,就常会本能地说“这不是真的”,用“否定”来逃避巨大的伤痛。

其他如“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现。

心理学家Lazarus在对即将动手术的病人所作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否认并坚持一些错觉的人,会比那些坚持知道手术一切实情,精确估算愈后情形的人复原的好。

因此,Lazarus认为“否认”(拒绝面对现实)和错觉(对现象有错误的信念)对某些人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健康的。

但Lazarus也指出,否认与错觉并不是适用于每一种情况(例如,有些妇女拒绝承认她们的乳房有硬块,可能是癌症的预兆而太迟去就医)。

不过在无能为力的情况时,否认与错觉仍不失为有效的适应方式。

3、退化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

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根据勒温等人的研究,认为二至五岁的儿童遭遇挫折而表现退回行为(regressive behavior),平均要比实际年龄倒退一年或一年半。

退回行为不仅见于小孩,有时也发生于成人。

例如,平常如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有时我们会大叫一声“妈呀!”,或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都是退回的行为。

自从知道丈夫有了外遇之后,每当其夫要外出时,她就在地上大哭大叫,一直到丈夫答应不外出为止。

有一女学生,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

每当要上学时,就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

有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被母亲管教得十分严格,加上母亲的蛮横无理,令她对权威人物产生极大的恐惧,甚至到她成年后,虽然学有所长,但在权威人物面前,她就会变得毫无主张,就如在任教的学校,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教师,但校长每次约见她,却总感到毫无自信;因为每次见她,她不但张皇失措,而且校长每要求她做任何事,她都说不会做,要求校长教她,并请求校长详细告诉她如何做;所有表现,就像一个无知愚昧的小女孩。

上述三例中的“在地上大哭大叫”、“肚子痛”、“极端依赖”,都是一种退回行为。

当人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中,由于某些原因,采用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不可。

例如,做父亲的在地上扮马扮牛给孩子骑,做妻子的偶然向丈夫撒娇等,偶然“倒退”,反而会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与色彩。

但如常常“退化”,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困难,而已利用自己的退化行为来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化就不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症状了。

4、潜抑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比如“俄狄浦斯情结”、偷窥冲动等与意识层面(包括社会道德等约束和信条)决然冲突的心理力量,不被意识接受无法进入意识层面活动,但他们仍然在潜意识层面有力活跃着,只不过是已经不能被意识觉察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我一些感受,通常我们会作出自然与直接的表达,但在特别的情况,我们的反应会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我无意识地已将真正的感受作了压抑。

例如:丁校长是个汽车爱好者,惜车如命,太太常常取笑他简直将自己的汽车当作了儿子。

一天早上,当他在赶往教育局参加会议时,不幸发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车子被尾随的客货车碰撞了一下。

当时丁校长只是下车随便望望被撞毁的车尾部分,然后便冷静地匆忙与对方交换通讯电话,在抄下对方的车牌后,就马上开车驶往教育局,同时,再集中精神构思在会上个人要作的重要陈词。

在这事件中,由于撞车时是八点三十二分,二十八分钟后会议就要开始,而重要的事情亦急待决定,丁校长一反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用了潜抑防卫机制。

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

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

合理化作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

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

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

以上六种,也是人们常运用的防卫方法。

以下我们详细阐明,明白了,可以协助我们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背后动机。

1、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

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

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

例如: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

又如一位好吃糖,但被告诫吃糖会蛀牙,且不为妈妈所喜欢的女孩,每每与母亲逛超市,总指着糖果对母亲说:“不可以吃糖,吃糖会蛀牙,且妈妈不喜欢。

”有一首歌,曲名叫做《我的心里没有他》,这首歌从头到尾,都一直在强调“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如果“你”也懂得一点“反向”防卫机制的话,你就该了解他的心里到底有没有“他”了。

其他如我国“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与俗语“赶狗人穷巷”、“以退为进”都是反向的表现。

通常使用“反向”者,本身对于自己在使用此机制一无所知,而非“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或“假仙”刻意而为。

反向行为,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在生活上之适应;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独,过度使用将形成严重心理困扰。

在很多精神病患者身上,常可见此种防卫机制被过度使用。

2、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

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这个理论有很著名的两个案例,一个是酸葡萄心理----丑化失败的动机。

一个是甜柠檬心理-----美化被满足的动机。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

更何况在找寻合理”的理由时,也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过,个人如常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之道。

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obsessive neurosis)和幻想型精神病(paranoid psychosis)患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

一般,“合理化”可分为三种方式:酸葡萄心理学(1)酸葡萄(sour grapes)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称为酸葡萄。

此机制是引申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1e)里的一段故事,从前有一只狐狸走进葡萄园中,看到架上长满了成熟葡萄,它想吃,但因架子太高,跳了数次都摘不到,而无法吃到葡萄,它就说那些葡萄是酸的,它不想吃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