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3 第二节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 和流水沉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 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 等地貌。
合作探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_峡__谷__,乙__三__角__洲__,丙_沙__丘__。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外__力作用形
侵 流 蚀 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 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蚀 水 色沙漠”、“石漠化”等 作 侵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 用 蚀 溶 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 白云岩等)分布地区
蚀 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例:桂林山水 、路南 石林、瑶琳仙境)
形 成 冰 斗 、 角 峰 、 U 形 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 侵 冰川
(3)如何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答案 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标准是看 这种改变是否使自然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 展,是否顺应了自然规律。
反思归纳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练习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早期,内蒙古西部牧民为响应“以粮 为纲”的政策,大量开垦土地,发展粮食生产,几年下来, 不仅没有解决吃饭问题,而且面临着失去家园的危险。 材料二 鲁中山区某一自然村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伐树 作燃料,树龄几百年的大树也没能幸免,此后20年的时间中, 该村洪涝灾害频繁,吃水都成问题。
合作探究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 中 所 示 景 观 为 __梯__田___ ,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江__南__丘_陵___ 地区。
(2)这种耕作方式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 答案 在梯田上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因为 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有利于耕、种、收等活动 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 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层 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
第八页,共40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不同的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表现如何?分布 (fēnbù)有何规律? 2.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fēnbù)?
第九页,共40页。
【例证1】读“某大陆海岸变迁(biàn qiān)示意图”,回答 (1)~(2)题。
第十页,共40页。
(1) 引 起 图 中 海 岸 变 迁 的 主 要 作 用 可 能 (kěnéng) 是
(3)关于上述地貌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qīn shízuòyònɡ)形成的
B.由于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C.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D.由于冰川作用的侵蚀形成的
【答案】(1)B (2)B (3)B
第十九页,共40页。
1.外力作用(wài lìzuòyònɡ)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第三十二页,共40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人类活动(huódòng)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产生什么影响? 2.如何正确评价人类活动(huó dòng)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影 响?
第三十三页,共40页。
【例证3】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 000 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 (zhǔyào)目的是( )
答案(dáàn):(1)D (2)A
第十七页,共40页。
【练习2】 读下图,回答(1)~(3)题。
(1)从地貌上看,①处属于(shǔyú)(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冲积平原
D.冰川沉积物
第十八页,共40页。
(2)该地貌类型多形成的地区是( )
A.河口地区
B.宽阔的山口地区
C.峡谷地区
D.平原地区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

那么,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哪里呢?外力作用又是怎样改变地表形态的呢?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说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能够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

一、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①、搬运、②、固结成岩作用。

(2)形成地貌:侵蚀地形、堆积地形。

2.流水作用(1)侵蚀作用:冲刷坡面,使沟谷、河床加宽加深。

(2)沉积作用:冲积扇、③、河口三角洲。

3.风力作用(1)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2)④:沙丘、⑤。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2.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1)合理措施:修筑⑥;填海⑦;建造⑧;植树⑨。

(2)不合理措施:过度⑩;不合理;破坏。

【答案】①侵蚀②堆积③冲积平原④沉积作用⑤黄土高原⑥梯田⑦造陆⑧水库⑨造林⑩放牧用水植被1.外力作用的各种表现形式是孤立存在的吗?【提示】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它们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岩石风化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在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了条件。

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冰川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而固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又为风化、侵蚀提供了条件。

2.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是一回事吗?【提示】不是一回事。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力作用则指风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风化作用中对岩石产生破坏的是相对静态的物质(温度、水、生物等),而风力作用中风是动态的。

图Ⅰ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Ⅱ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

高中地理湘教版一教案-2.2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湘教版一教案-2.2地球表面形态
通过对内外力作用进行列表总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回顾。
课外扩展
展图片示生活中的风化现象、流水侵蚀现象等
学生读图了解,加深理解。
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加深理解,使学生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




弟弟不一样,弟弟喜欢指挥风、流水、冰川、海浪,在运动过程中对玩具搞破坏,搬来搬去。
【提问】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哥哥跟弟弟哪个是风化,哪个是侵蚀?
【讨论】“大块变小块”,“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这两句话分别对应的是风化还是侵蚀?为什么呢?
【总结】
1.风化一般是在原地进行的,侵蚀一般是在运动中进行的
2.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风化作用 是把大块岩石变成碎屑。侵蚀作用 的实质是“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其重点在 于“搬走”。
教学重点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风化、侵蚀的区别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及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展示一中校园文马碣岩石相关图片,提问体现了哪一外力作用。
知识回顾:外力主要的主要表现形式
学生讨论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图思考】风化作用与哪些外力因素有关?风化作用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实验步骤】
1.将1号、2号、3号洒水器分别装上300、500、1000毫升水。
2.实验分为三组,在同一高度分别模拟不同水量和强度的流水,水量和强度从小到大,让水顺着坡面流下。
3.观察此过程中坡面水与沙土运动情况,径流形成情况,坡面表面地形变化。

2.1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1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目标与素养1.开展模拟实验或野外考察活动,认识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在地貌中的表现方式,提升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2.通过对相关地理事实(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的讨论,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行为,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2的要求。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达到水平3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1.通过中国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作用。

2.通过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等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读图、讨论、讲述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外力作用主要形式。

2.通过讲授法、合作学习法、读图法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2.以外力作用为主的相应地貌。

难点1.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2.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和解释成因。

3.理顺地质过程。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海南天涯海角景区“天涯一棵树”景点的照片。

师:这棵大树是从石缝下面长起来的,树根和树干都被压在巨石之下,但却不肯向命运低头,而是在巨石的重压下寻找巨石间的空隙顽强生长,并枝繁叶茂。

这棵树成为不畏重负,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人生境界和精神的象征,被称为“天涯一棵树”。

从地理的角度看,这棵树会不会继续撑大岩石缝隙呢?【设计意图】通过“天涯一棵树”的顽强生长的地理实景,间接渗透了人生应该不惧逆境的生活态度。

同时与教材上的图片相匹配,顺利实现思考问题方向回归到课堂学习。

新课教学自主阅读教材本目的第1、2自然段,思考: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主要有哪些?外力作用是怎样改变地表形态的?问题明确:1.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高中地理2.2.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2.2.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 1 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 •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 ______________ ■乍用,二是②__________ ■乍用。

2.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③__________________ 。

(2) 表现形式: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3 .外力作用(1)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⑦ _________________ 。

(2) 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 ________________ 口⑨_________ 作用。

二、内力乍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⑩ 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______________ 带分割成? ____ 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______________ 状态。

板块运动是? ______ 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 六大板块名称:? _____________ 板块、? __________ 板块、? _____ 板块、? _________板块、?_______ 板块、?__________ 板块,除C21 ________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 板块运动结果:O22 _____ 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O 23 ______________ 和巨大的(24 _______ ,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O 25 ___________ 板块与C26 _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O 27 _________ ,以及与之相伴的O28 _________ 或2 _________,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2 30 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2 31 ,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来,不仅没有解决吃饭问题,而且面临着失去家园的危险。 材料二 鲁中山区某一自然村在 1958 年大炼钢铁运动中伐 树作燃料,树龄几百年的大树也没能幸免,此后 20 年的时 间中,该村洪涝灾害频繁,吃水都成问题。 (1)简述材料一中问题出现的原因。 (2)简述材料二中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互动·探究区
互动·探究区
答案
第2课时
(1)A 处;位于河流左岸(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河 因为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
床深。 (2)黏土、 粉砂、 砂、 砾石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位置在下 (3)北岸 在北半球河道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 右岸 侵蚀作用强于左岸,左岸沉积作用强于右岸,小岛北岸沉积作 用较强, 容易发生沉积 (4)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貌 因为河流 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或海潮顶托的情况下容易沉积,且这 样形成的地形地势平坦,河汊纵横交错
互动·探究区
第2课时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自我·检测区
第2课时
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 图完成 1~2 题。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1. 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A.奇松、云海 C.椰林、孤峰
( B.石林、石芽 D.森林、冰川
)
自我·检测区
第2课时
2. 两地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互动·探究区
第2课时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有:这里处于河流的下游; 纬度变化说明这里是北半球; 从河流的流向看, 地位于左岸, A B 地位于右岸;河道最下端以小岛为界分为左右河道。从问题 可以逆向推论的信息有建港与水深有关,河道水深有利于建 港,需要考虑泥沙沉积因素;流水堆积与水流速度有关,随水 流速度减小, 大的颗粒先沉积;一般来说,在北半球河道受 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作用强于左岸,左岸沉积作用强于 右岸,而具体侵蚀作用强弱要看水流状况,如图中 A 处虽位于 左岸,但属于水流侵蚀作用强烈地点。综合分析:港口选择 A 处,因位于河流左岸(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河床深。C 处钻探自上而下将获得黏土、粉砂、砂、砾石,因为颗粒大的 物质先沉积。在小岛北岸沉积作用较强,容易发生沉积。河流 下游多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貌,因为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 减缓或海潮顶托的情况下容易沉积,且这样形成的地形地势平 坦,河汊纵横交错。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2.2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2.2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本节分别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三方面阐述。

本节内容结合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将抽象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提高了学习兴趣;活动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及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因条件有限和本节所涉及教学内容空间跨越尺度较大,不能带领学生外出,特选取图片和室内模拟实验来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师着力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教学活动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回答预设问题,让学生互助生成答案。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本节运用多媒体教学,配以图片、视频和模拟演示实验。

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三维目标【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1.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以流水、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六、教学过程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学生活动六:投影图片:南方低山丘陵和我国沿海地区对地貌的改造图片。

请学生1、在梯田上耕作和在坡地上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2、填海造陆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有利与不利两方面)请学生完善学案三内容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合理改造:、、。

人类活动不合理改造:、、。

“沙场练兵”1、成语“水滴石穿”隐含着哪种外力作用?2、成语“坚若磐石”中磐石的样貌一万年不变吗?3、读下图以上两图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学生回答后,教师依据回答情况对小组赋分。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教案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详案设计一、课程题目: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第41页——42页)使用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二、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拨;学生对实验操作、视频、动画等直接感知有兴趣,在教学中值得注意。

四、设计理念:①发挥实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②依据大纲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学生能说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②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态;③学生能区别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差异、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不同形态以及在分布上的差异。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②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七、课程类型:综合课八、教学方法:1、教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投影教学法、实验操作法2、学法:实验操作法九、教学用具:投影仪(或写有导学内容的纸张)、细沙、水瓶、水槽等。

湘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编号: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能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区别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难点】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不同的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预习方案【新课预习】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1 )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搬运、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 )主要动力来源:____、____、____、波浪等。

(3 )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________。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侵蚀作用: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 )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等。

探究方案【探究一】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材料】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占地面积 1530 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 520 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及古海陆交互线遗迹。

河流地貌景观主要有河成高地、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层序剖面等;沉积构造主要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波痕、流痕、水位痕,冲刷作用形成的冲坑、冲槽,风化作用形成的风成构造,生物作用形成的虫迹泥球,以及其他作用形成的干裂、喷出等构造;区内分布着两条重要的古海陆交互线(贝壳堤),一条形成于 5000~6000年以前,一条形成于 1855 年以前。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课标解读】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

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教材地位】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

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本节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

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外力作用表现形式:有① 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搬运、③________ 和固结成岩等。

主要动力: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④ ____________ 。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侵蚀作用:⑤ _____________ 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⑥______________ 挤压抬升、流水下切一一水拍云崖;⑦____________ 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____________ 和⑨______________ ; 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⑩_________ ,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_____ 等。

.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____ 等。

探究点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材料】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及古海陆交互线遗迹。

河流地貌景观主要有河成高地、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层序剖面等;沉积构造主要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波痕、流痕、水位痕,冲刷作用形成的冲坑、冲槽,风化作用形成的风成构造,生物作用形成的虫迹泥球,以及其他作用形成的干裂、喷出等构造;区内分布着两条重要的古海陆交互线,一条形成于5000〜6000年以前,一条形成于1855年以前。

高中地理 外力作用和地貌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外力作用和地貌教案 湘教版必修1

《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培养学生运用景观图片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分析法,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过程。

2.利用动画演示、景观图片及阅读课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自然观,正确的理解人地关系。

2、通过案例研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冰川作用的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3。

2 外力作用与地貌一.外力作用及表现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课后反思:。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1.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综合思维)2.观察、描述常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说出其特点及成因。

(地理实践力)3.分析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及成因。

(区域认知)1.风化作用分为哪些类型?对地表造成什么影响?2.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分别对河谷造成怎样的影响?3.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有何变化特点?流水沉积作用可形成怎样的地貌?4.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会对地表造成怎样的影响?5.风积作用可形成何种地貌?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冰川等。

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

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含义: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对风化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进行连线三、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形式作用地区形成地貌侵蚀切割作用构造抬升区青藏高原周边山高谷深、水拍云崖的雄奇景观沉积作用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类型含义对地貌的影响下切侵蚀指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加深河床或沟床,在山区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溯源侵蚀指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侧向侵蚀指受横向环流的作用,凹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成陡峻的河岸。

同时,凸岸堆积,导致河流侧向发展在山区,河流侧向发展可使河谷不断展宽。

在平原地区,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带。

河床发生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3.沉积作用(1)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外力作用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外力作用教案

教师集体备课专用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
受重力作用,
河水不断下切,使河床不断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

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显示横断山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河流进入下游后,受岸基和地形影响,流速
减小,河流以侧蚀为主,使得河床不断加宽,形成"U字形的峡谷。

师:讨论海浪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分别形成何种地貌?
师:是的,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波浪和潮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不但受海浪的强弱外,还与岩石的抗蚀能力有关。

对于坚硬的岩石,结构致密,抗蚀能力较强,但因裂隙或重直节理发育,面被侵蚀成为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师:讨论冰川作用影响的地貌分布在什么地区?冰川侵蚀和冰用沉积分%成何科地貌?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据探究间题的思路和方法,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探究微出示范
最后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学习要点,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立多思考
板书设计
2.教学方法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过程(2)常见的地表形态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作用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柱、风蚀蘑菇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波浪作用海蚀崖海滩冰川作用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丘陵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结果合理改变缓坡梯田,修建水库趋利避害不合理改变陡坡梯田消极破坏一、判断题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

( )2.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 )3.风力侵蚀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 )4.固结成岩属于内力作用。

( )5.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都是不合理的。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

下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 )A.风力侵蚀B.流水沉积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解析:选A。

图中波浪岩位于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不易受到海浪、冰川、流水侵蚀,干旱区主要外力是风力,所以波浪岩的成因是风力侵蚀。

7.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玻璃海滩被誉为世界上最闪亮的海滩,整个海滩是由漂亮的玻璃圆石和沙子组成,五彩斑斓,人们很难相信如此美丽的地方曾经充当过近20年的垃圾场。

下图示意玻璃海滩景观。

海滩上的玻璃圆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积B.海浪沉积C.人工打磨D.海浪侵蚀解析:选D。

玻璃海滩20年前是垃圾场,说明玻璃圆石是垃圾中的玻璃经海浪的侵蚀、磨圆而形成的,故D项正确。

8.我国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和长江三峡分别是由于( )A.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B.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C.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D.流水侵蚀和流水侵蚀答案:D9.造成“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河流侵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答案:B三、连线题10.将外力作用与其影响下形成的地貌景观连线。

答案: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某大学地理系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

”学生乙绘制的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该图中显示的主要地貌有哪些?(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地方,冒着高达40 ℃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

”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由哪种地质作用形成的?(4)学生丁来自我国最大的城市,他绘制的是哪幅图?他的家乡在哪个地形区?形成该地形区的地质作用是什么?提示:(1)图B。

海浪侵蚀作用。

(2)图C。

冰川侵蚀作用。

角峰、“U”形谷、冰斗、刃脊。

(3)图A、图E。

图A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图E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4)图D。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核心归纳】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它们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岩石经风化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了条件;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冰川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而固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又为风化、侵蚀提供了基础。

如图:几种外力作用规律的判断(1)沉积规律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湖沼等沉积类型。

其中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是在碎屑颗粒的重力大于水流或风的搬运力时发生的,一般是颗粒大的、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密度小的后沉积,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黏土的顺序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冰川的机械沉积多因冰体融化而发生,冰碛物大多没有分选,大小颗粒混杂。

如下图:(2)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3)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①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②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③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跟踪训练】(2019·6月浙江)西岳华山是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冷凝后在断层基础上发育而成的。

读华山斧劈石景观图,完成(1)~(2)题。

(1)斧劈石属于( )A.玄武岩B.花岗岩C.石灰岩D.大理岩(2)导致斧劈石破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作用C.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答案:(1)B (2)A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

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如图是我国某山区的梯田。

(1)我国山区多梯田,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2)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填海造陆达2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香港岛的面积。

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提示:(1)在梯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

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2)填海造陆是人工完成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与河流进行的自然过程无异,但进行得更快更强。

因此,填海造陆能把陆地削低,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

【核心归纳】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跟踪训练】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B.毁坏植被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答案:(1)D (2)B对点练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

下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之为“蛇曲”。

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褶皱起伏B.断裂下陷C.流水侵蚀D.风沙堆积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解析:第1题,此题采用排除法,难度不大。

据图,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开阔,可以排除A项(起伏)、B项(沟谷、断崖)。

河流地貌与风沙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第2题,解读选项中诗文,A选项描述水的海陆间循环,大致反映地势地貌的西高东低,未体现堆积地貌,可排除。

B选项中白鹭洲是由江水携带泥沙沉积形成,因形似白鹭而得名,故B选项正确。

C选项形容长江之长,未体现地貌,可排除。

D选项中猿、万重山等意象,体现流水侵蚀而成的峡谷地貌,可排除。

答案:1.C 2.B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4.“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堆积作用D.搬运作用解析:第3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暴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

第4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3.A 4.B对点练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5.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B.土壤类型C.坡向D.物质组成解析:选A。

修筑梯田主要是改变山坡的形态,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扩大了耕地面积。

[基础巩固]1.电影《霍比特人》《指环王》中展现的新西兰风景令人陶醉。

形成下列新西兰美景的地质作用有误的是( )A.甲——流水堆积作用B.乙——岩浆活动C.丙——冰川侵蚀作用D.丁——流水侵蚀作用解析:选A。

甲图海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远处的海岛是被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岩石地貌,这是长期被海水侵蚀的结果。

读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2~3题。

2.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3.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解析:a位于上游山区,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形谷,对应②。

b位于河流中游,山区与平原转换地带,这里一般有侧蚀作用,也有沉积作用,如冲积—洪积扇的形成,河流以搬运作用为主,对应③。

c位于下游和入海口,流水携带物质大量沉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对应①。

答案:2.D 3.A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B.b表示地壳的水平运动C.c表示流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D.d表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5.下列人类活动能够加重c过程的是( )A.退耕还林B.围湖造田C.陡坡垦荒D.营造薪炭林解析:第4题,a应是湿润环境(或热带浅海);b应是地壳的垂直上升运动;d表示流水侵(溶)蚀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