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礼貌原则及用语对比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表达时的礼貌原则

中西方表达时的礼貌原则

最使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感到困 惑的是双方在别人家做客后,告别时所 使用的礼貌用语存在惊人的差别,如西 方人会说: “Thank you so much for a wonderful evening”,而中国人会说: “实在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I am so sorry, I have given you so much trouble)。西方人使用感谢语来表示礼貌, 而中国人则使用道歉语来表示礼貌。仅 此一例,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即可见 一斑。
我国学者顾曰国提出了中国文化中的礼 貌特征, 即尊重、谦逊、热情、文雅。
尊重, 就是自我尊重和赞赏对方; 谦逊, 表现为贬己尊人; 热情, 表现为关心、体贴、好客; 文雅, 指举止、谈吐得体大方。 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 己的礼貌准则,具体表现在存在一定的差 异。笔者认为, 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表现 的差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又如请求对方帮助, 在西方, 不管事大事 小, 不管对方与自己是上下级关系、师生 关系或亲属关系, 或别的什么关系, 都会向对方表达感激, 说“Thank you”, 否则就是不礼貌的。中国人则不一样, 一 是不常表达感激, 认为说“谢谢”是客气; 二是会区别事大事小和关系的上下、尊 卑、亲疏远近。一点小帮助, 无需客气; 上对下、尊对卑及亲属之间, 也无需客气,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 一般都不说“谢谢”。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逻辑, 注重 分析, 重理性。亚里士多德把演说的篇章 概括为: 开头、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 尾。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形的,
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 把话题放在 最前面, 先表达中心意思。中国人受儒家、 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 的影响, 重视悟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所 以汉语重顿悟、讲含蓄, 语言有一定的模 糊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自觉、具体为 特征, 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 展。如中国人打电话, 通常开始都不谈自 己的意图、目的( 除了急事重大的事情 外) , 而总是谈些关心对方的话, 最后才说 出打电话的真正目的, 而西方人则习惯于 开门见山, 先说出打电话的目的和要谈的 正事, 然后再细说和谈些其它的事。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从礼貌用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从礼貌用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AbstractLanguage, as part of culture, is influenced by culture. So is courtesy. Courtesy language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e. All the courtesy languages are the mirrors to their cultures.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lead to different politeness principles. Courtesy languag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basic element to keep a good relationship. Whether the use of courtesy languages is proper or not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rtesy languages in their causes and effects o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ch as: addressing, greeting, compliments and responses and taboos. And,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 histories, customs and social norms. The purpose is to know the use of the courtesy language and impro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courtesy language; cultural differenc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英汉礼貌原则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礼貌原则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礼貌原则文化差异对比分析语言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贯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要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仅凭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要掌握并运用好英汉两种语言,就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不能生班硬套某一文化背景的礼貌原则去衡量另一文化中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

而是通过文化的对比,了解相互之间文化的差异,把各个言语行为应用到具体的语境中,采用不同的礼貌准则。

英语中的礼貌,从词源上来说起源于拉丁语的“Politus”,意思是“随和的”,后来到了17世纪逐渐地演变为“有教养的人”和“彬彬有礼的行为”。

在现代西方社会,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个人价值,重视个人权利和隐私。

在汉语中,现代的礼貌与古代的礼貌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古代社会等级差别严格,所以礼的基本精神就是“上尊下卑”。

礼貌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等级差别而消失,以便为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达到更高层次的合作。

在语言学中,英汉语言学者对礼貌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P.Brown和S.Levinson (1978)认为礼貌是在威胁面子行为发生时的一种补偿行为。

koff(1979)把礼貌定义为是一种减少人际交往摩擦的手段。

Leech认为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必要补充,它把合作原则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as a necessary complement,which rescues the CP from serious trouble”)Leech把礼貌原则分为六类:(1)得体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Tact maxim(in impositivesand commissives):尽力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和尽力扩大对他人的益处;(2)慷慨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Generosity maxim(in impositives and commissives):尽力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和尽力扩大自己的付出;(3)赞扬准则(用于表达和断言)Approbation maxim(in expressives and assertives):尽力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和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表扬;(4)谦逊原则(用于表达和断言)Modesty maxim(in expressives and assertives):尽力缩小对自己的表扬和尽力夸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准则(用于断言)Agreement maxim(in assertives):尽力缩小与他人之间的分歧和尽力夸大与他人之间的一致;(6)同情准则(用于断言)Sympathy maxim(in assertives)尽力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和尽力夸大对他人的同情。

中西礼貌语言的语用及文化差异

中西礼貌语言的语用及文化差异

V .1 o o1 9 N .5
Ma . 2 0 y 01
2 1 年 5月 00
文 章 编 号 : 10 .7 7 ( 00 5 0 60 0 88 1 2 1 )0 . 5.2 0
中西 礼貌 语 言 的语 用及 文化 差异
杨 琦
( 菏泽 学 院外 国语系 ,山东 菏泽 241 705) ‘
例如两个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可能就会热心地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这都是习以为常的因为这样的关心使人感到温暖有人情味并以此来缩小双方之间的距离
第 1 9卷
第5 期
牡 丹 江大 学学报
J u n o M d n n U ie s o r a f u a ja g n v r y 1 i i t
5 6
建历史而很难理解西方文化 中关 于个人 自主的价值 。例
亲切。而在英语 文化中 ,个人年龄是隐私 ,那么 “l” o d 更 是个 隐晦的词。年轻人称 呼老年人时 ,可在其姓 氏前 加 M. r、Mr. Mi 。在汉语 中,可以用 “ s 或 s s 老师 、经理 、 医生 、工程师”等表示职业名称 和头衔 的词做称呼语 , 在 英语 中却 不能 。正 确 的说法 是按照 英美 人的 习惯把 Mr、M s M s . r威 i s与姓 连用 以示尊敬或礼 貌。 ( )文雅 ” 为一种礼 貌现象 , 五 “ 作 是带有普遍 性的。

要 :本 文从 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入手 ,对 比了中西方礼貌的语 用及文化差异 ,总结 出只有通过文化对 比,了
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 ,采 用不 同的礼貌 准则 ,才能实现成功 的跨文化 交际。
关 键词 :礼 貌 准 则 ; 文化 及 语 用 差异 ;跨 文化 交 际 中图分 类 号 :H3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中英礼貌原则及用语对比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中英礼貌原则及用语对比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中英礼貌原则及用语对比看中英文化的差异作者简介:苏锦锦(1986- )女,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人,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1级,研究方向:对外汉语研究(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摘要:礼貌用语是对外交往中重要的交流语言。

然而由于文化,地域,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原因,不同文化之间的礼貌用语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文章通过中英礼貌原则对比和列举具体的中英情景礼貌用语来进行对比,继而阐述中英文常用交际用语的差异,分析这些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礼貌;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c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礼貌为文明人类共有的普遍现象,不同的礼貌用语反映不同民族的精神面貌,是日常生活中具有道德伦理意义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还是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都会经常感觉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使用上的不同,因为语言不仅传递语意,还是文化的载体,从中英所使用的不同礼貌用语,我们可以窥见中英文化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

一、中英语言的礼貌原则英国学者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条准则:(1)得体准则:使自己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2)慷慨准则:使自己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损最大。

(3)称赞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贬损,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贬损。

(5)一致准则:尽量缩小自己与他人的分歧,尽量达到与他人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缩小自己对他人的厌恶,尽量夸大自己对他人的同情。

而顾曰国教授总结的中国式礼貌原则包括以下五条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德、言、行准则(5)求同准则。

如果必须要发表不同意见的话,可以采取“先褒后贬”的策略。

由以上对于中英礼貌原则的列举可以看出,礼貌原则本身具有普遍性,宏观上看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准则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但在细节和角度等方面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中英两国习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当地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由于各自的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中英两国的习语在表达方式和内涵上存在着许多差异。

翻译中英习语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使译文能够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本文将从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中英习语。

一、文化差异1. 礼貌与表达方式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在于对待礼貌的态度和表达方式,这也体现在他们的习语中。

在英国,人们对于礼貌和面子很重视,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更加委婉和间接。

而中国人在习语表达上则更愿意使用直接而直白的方式。

举个例子,英国人可能会用“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来委婉地请求盐,而中国人则可能会直接说“给我盐”。

2. 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中英两国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差异也会在习语中得到体现。

在英国,由于其多雨的气候和充沛的水资源,习语中常常以水相关的比喻来表达丰富和多样性。

而在中国,由于其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习语中则更常以土地和土壤为比喻,表达稳健和厚重。

3. 宗教与哲学思想中英两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文化差异。

在英国,基督教传统影响深远,因此习语中常常会涉及到圣经故事和宗教寓言。

而在中国,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习语中常常会体现出崇尚和谦逊的价值观。

二、翻译方法1. 直译与意译在翻译中英习语时,我们需要根据文化差异进行适当的处理,一方面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让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有时候,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不变;而有时候,也需要进行意译,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来进行调整。

2. 补充说明和解释由于中英习语在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可能需要对习语进行一定的补充说明和解释,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商务交往中英汉文化的礼貌准则比较

商务交往中英汉文化的礼貌准则比较

商务交往中英汉文化的礼貌准则比较针对商务交往中英美文化和汉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扩展,本文涵盖了三个方面的礼貌准则比较,表明了一些重要的两种文化的差异,给出了比较恰当的交际模式。

标签:称呼语自谦尊人中英文化的礼貌准则大体上都遵循了两种基本模式:其一尽量缩小不礼貌的表达;其二尽量扩大礼貌的表达。

事实上,在交际的过程中两者各具其特点。

一、在称呼语方面各国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人们想见时识多用姓名称呼对方,这包括汉文化和英美文化在内的许多其他文化中通常使用的称谓形式。

一般说来,汉文化中的称谓形式有以下几种:(1)亲属称呼语,包括对自己的亲属,如“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以及对自己的非亲属使用的“爷爷”、“奶奶”、等;(2)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老/小/大+姓、别名等;(3)通用称呼语,指“同志”、“先生”、“女士”、“小姐”、“老师”等可广泛应用于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呼语;(4)职衔,即标志职业或职务的名称;(5)零称呼语,指用“喂”、“劳驾”、等日常用语或不用称呼语打招呼,或用指听话人所从事的工作及正在进行的活动呼唤对方,如“骑自行车的”、“割草的”等。

因次在汉文化中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务、职业、性别、年龄以及谈话场合、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才能找出符合称呼准则标准的称呼语。

同汉文化的称谓模式相比,英美文化的称谓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1)称谓词+姓,如称Mary Brown为Miss Brown;(2)名,如Mary。

由于两种文化中称谓形式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称呼语的混淆。

在汉文化影响下的人容易使用:(a)称谓词+名,如Miss Mary, Professor Helen等。

当然汉文化中也不大说“淑珍小姐”,但常说“赵小姐或赵淑珍小姐”。

(b)对使用“名”作称谓感到踌躇,如称呼Mary Brown 为Mary。

因为在汉语中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称“名”。

从汉英礼貌原则对比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汉英礼貌原则对比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9卷 总第35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l Universit y(Soc ia l Sc i ence Ed ition)N o.5 2007(V ol.9 Sum No.35)从汉英礼貌原则对比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刘莉莎(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 要: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探讨汉英两种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礼貌原则,旨在通过两种礼貌原则的对比研究,发掘言语应用背后的文化差异根源,从而使参与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选择合适的礼貌原则,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完成。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7)05-0375-03 一、引言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取文化。

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并不仅仅是语音、语法以及词汇等有所不同,而是他们对语言基本构成要素的使用方式存在很大差别,也就是语用方面的差别很大。

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有很多,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

因此,文化的差异,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礼貌不全是语言表达问题,但是表达礼貌的方式往往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语言,因此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 rinciple)就是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N.Leech根据英语语言、文化背景提出的如何应用、理解礼貌的语用原则。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礼貌是人们在社交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态度。

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多差异,但礼貌与尊重他人的原则在各个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本文将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在问候和道别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这是一种表达关心和关注他人健康的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问候“你好吗?”或者是“最近怎么样?”这种问候方式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最近的情况。

在感谢和道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的感谢用语是“谢谢”,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thank you”来表示感谢之情。

在道歉方面,中文中常用的道歉用语是“对不起”或者“不好意思”,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I’m sorry”来表达道歉之意。

在请求和邀请方面也有一些不同。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请求,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更加直接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邀请方面,中文中常用的邀请用语是“请你来...”,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Would you like to come...”来表达邀请之意。

中西方在对待长辈和陌生人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尊敬的称呼来称呼长辈和陌生人,比如“先生”、“女士”等。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来称呼他人,而不加任何修饰词。

这显示了中西方文化中对长辈和陌生人的态度和尊重程度的差异。

中西礼貌用语在问候和道别、感谢和道歉、请求和邀请以及对待长辈和陌生人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虽然存在这些差异,但中西方文化都注重礼貌和尊重他人的原则,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友谊。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礼貌用语也成为交流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方的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下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异同点,探讨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惯的影响。

一、中西方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差异1.称呼中西方往往以不同的方式称呼对方,在中文中,直接喊名字或称呼对方为“你”在某些场合下是不礼貌的,而要用尊称来表达礼貌和尊敬,如“先生”、“女士”、“阁下”等。

而在英语中,如果称呼“Mr.”或“Ms.”是一种非常正式的方式,常常用来表示对某种职业或身份的尊重,如“Mr. President”、“Ms. Manager”,而称呼“you”则是最普遍的口语方式。

2.祝福语中西方祝福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常用的祝福语有“祝福您”、“万事如意”、“事业顺利”等,这些祝福语通常是对对方的心愿进行表达。

而在英文中,祝福语则通常更具有项链的形式,例如“祝你浪漫的情人节”、“祝你快乐健康”、“祝您假期愉快”,这些祝福语通常是有具体内容和场合的。

3.感谢语中西方感谢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中,最常用的感谢语为“谢谢”、“多谢”、“感谢”等。

在英文中,“thank you”是最常用的感谢用语,但是当你描述你所感激的事情时,你可能需要在这些话语中添加更多的信息,如“thank you for your help”、“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等。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中西方的礼貌用语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文中的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和尊重,表达出对其群体角色、年龄、社会地位等的认同和关怀。

例如,对于较年长的人、上级、客户、嘉宾等要用尊称来表示尊重和礼貌。

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感激,包括对对方身份、外貌、智慧等方面的赞美,更强调个人之间的友谊和亲密。

三、中西方礼貌用语的社会习惯影响中西方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社会习惯影响。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一。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例1:问候语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

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

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

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中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摘要礼貌是人类文化的普遍现象,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准绳,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

文明古国中国和西方处于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道德价值观,风土人情等等,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价值角度对中英两种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使交流顺利进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礼貌用语;英语;汉语;差异对比绪论礼貌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在人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以巨大的力量促使人们按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交际。

即使是许多有文化有教养,知道入乡随俗的人也难以摆脱文化习俗的羁绊,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无意的触犯对方的禁忌,造成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人们能否冲破各自文化的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中多重且隐蔽的特性。

为了顺利融洽的进行交际,除了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遵守“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佛”的礼仪,规范,更重要的还应重视移情,不管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在认知心理上都要乐于接受对方d 的不同文化,想方设法去理解对方的用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会轻松地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英称呼语的文化差异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倾向,是垂直社会关系的标志。

而英语国家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崇尚对等式称呼,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

(一)、姓名。

比如,在中国,下属不能叫上司的名字,学生不能直接叫老师的名字,孩子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定为没有礼貌,缺乏教养。

而英语文化中的称呼语注重双方亲近,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在英语国家,一般来说,不论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和级别多高,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以示亲近。

英国与中国社交礼仪的不同之处

英国与中国社交礼仪的不同之处

英国与中国社交礼仪的不同之处
首先,在礼貌用语方面,英国人通常以"Hello"、“How are you?"、"Thank you"等简洁的用语表示问候和感谢。

他们注重直接和简洁的表达方式,不喜欢过于复杂和华丽的辞藻。

而中国人在问候时常用更为繁琐和客套的用语,如“你好,吃过饭了吗?”以及“真是麻烦你了,谢谢你的帮助。

”中国人注重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这种客套用语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对朋友和长辈的基本礼貌。

其次,在礼仪习俗方面,英国人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

他们喜欢和朋友或熟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喜欢身体接触,如握手或拥抱。

而中国人在亲密朋友之间常常会有身体接触,如握手、拥抱等,这被视为对彼此亲近的表达。

另外,在英国,人们习惯于排队等候,注重个人的顺序和尊重。

而在中国,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如排队、上下公交车等,人们常常会体现出拥挤和争抢的现象。

总之,英国与中国在社交礼仪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

从礼貌用语、礼仪习俗和交际方式来看,英国人更加直接和简洁,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人更加繁琐和客套,注重身体接触和个人关系的拓展。

这些不同反映了两国人民在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及文化价值差异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及文化价值差异

·教育广角·一、引言礼貌是文明社会的标致,是人们崇尚的一种社会美德,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礼貌的行为和得体的话语能帮助人们顺利实现交际意图,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国度有其独特的礼貌方式,在礼貌原则的处理和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本文以文化价值差异为切入点,以三类具体言语行为(敬词与谦词、称谓语、致谢语与道歉语等)为支点,对比分析英汉语礼貌原则之间的差异,旨在指导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选用得当的礼貌用语,有效利用交际策略,提高交际效率,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二、英汉语礼貌原则的具体内容及差异1.西文文化中的礼貌原则.继格莱斯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配交际活动的另一重要准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利奇指出在言语交际中有效使用语言是一种修辞手段。

作为人际修辞的重要组成成份,礼貌原则填补了合作原则的空白,完善了言语交际过程的规则系统。

利奇的礼貌原则为语用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原了交际的真实面貌,解释了如说话拐弯抹角等在内的特殊语用现象,为人们理解并恰当运用交际规则提供了支持。

但该原则本身也有不足,即将语境因素排除在外。

礼貌虽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有时在此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语,在彼语境却不然,因此必须结合特定语境对礼貌用语加以分析。

2.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原则。

我国语言学家顾曰国在总结了汉语言文化特征(谦逊、尊重、求同、文雅)的基础上,提出了汉民族在言语交际中遵循的礼貌原则。

顾的礼貌原则以汉语为依托,同时融入了普遍性的礼貌原则,高度浓缩出中国人在交际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准则。

但该理论本身也有局限性,例如,“贬己尊人原则”与“称呼准则”有交叉的地方。

“德、言、行准则”将人的品德与言语准则对等起来有些不妥。

再者,该原则中的部分观点有些过时,如“贬己尊人准则”与当前强调自信和张扬个性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中英礼貌语使用原则比较

中英礼貌语使用原则比较

中英礼貌语使用原则比较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中英文明用语的使用原则存在不同之处。

一差异的表现1.称呼语不同在自称方面,中国人尊人贬己的传统使其被西方人称为“自贬系统”的谦辞。

谦辞用来贬抑自己或与自我有关系的人,以表示谦虚。

如“请教”、“鄙人”、“拙作”。

敬辞用以表示褒扬对方或是与对方有关的人,如“光临”、“惠临”、“光顾”、“惠顾”等。

对于他人的称呼,如医生、老师、经理等表示职业名称和头衔的词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多是mr./ms/miss,或直接直呼其名。

而且在汉语表示跟亲戚相关的称谓语比英语更加具体,汉语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夫”在英语中都是用“uncle”一个词来表示,英语中的表示亲戚关系的称谓语比较模糊。

2.问候语不同中国人见面通常说“你好”。

对于比较熟的朋友通常以“吃了没有?”或是“去哪儿”、“干什么去”之类的话打招呼。

在打招呼的过程中,其实这几句话的字面含义几乎已经丧失。

但是很容易引起西方人的不解。

因为在西方国家,打招呼多以“hello”,或是“nice to meet you”等。

3.对赞赏和恭维的反映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会说一些自我贬低的谦虚话,如“哪里哪里”、“我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这是我应该做的”对他人的赞扬客套一番,英美人会把中国人的“否认”看做是对自我的贬低,甚至会把中国人这种谦虚或自我贬低看做是自卑或言不由衷的虚伪。

所以西方人对待别人的赞扬一般都会说“thank you”以表示接受。

4.隐私语言的差异性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突出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强调集体的作用,人们不觉得有什么隐私,而西方人更加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力量至高无上,竭力摆脱对社会的束缚,不希望私事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在中国文化中,两个中国人见面会互相询问“你多大年纪了?”“你结婚了没有”等问题,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常常谈论天气、工作、业余爱好等话题,人们也可以较为自由、公开地谈论女人怀孕等话题。

礼貌原则的中英文化对比

礼貌原则的中英文化对比

称呼语与问候语的不同
称呼语不同 问候语不同 中西隐私语和禁忌语的差异
称呼语不同
由于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 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讲究“长幼尊卑贵贱” 之分 。 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 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为 了表达一种尊敬,也会在称呼年长的人的时候冠 以X爷爷、X奶奶、X叔叔、X阿姨、X姐姐、X哥 爷爷、X奶奶、X叔叔、X阿姨、X姐姐、X 哥等称谓。在社会系统中,更是根据个人的地位、 职务等有着不同的称呼,如X老师、X经理、X 职务等有着不同的称呼,如X老师、X经理、X师 傅、X 傅、X医生等,很少出现直呼其名的现象。
汉语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指谓自己或与自己 )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 “尊”。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 “尊”。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而称对方妻子为“尊 夫人”等。 (2)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 )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 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 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例如: 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例如: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我们用尊 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 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而对比自己年幼的人往往没有这种等级差别。 (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视为是懂礼貌、有教养。其基本内容是 “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 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 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对“死”字可以用“长眠”、“老了”、 “安息”等委婉语表达, “安息”等委婉语表达,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 )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所谓求同, 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 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 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 方的要求,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方。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 白痴才会这么问。”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 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这个原则反映 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 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 统思想。

中英礼貌的文化对比探析

中英礼貌的文化对比探析

中英礼貌的文化比照探析中英礼貌的文化比照探析中英礼貌文化在内容方面具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语用方面却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中英礼貌准那么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

重视了解文化的差异性,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做到和谐交际的重要保障。

一、中国礼貌文化原那么与英国礼貌文化原那么的比照英国礼貌原那么主要包括六点,分别是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与同情。

得体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尽量防止表达与他人观点相悖的思想,并且要多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而不能让他人吃亏;慷慨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防止总是表达关乎自己利益的观点,并且要尽量防止自己获得利益而尽量多的让自己吃亏;赞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防止对他人进行贬低,并且要尽量多的称赞别人;谦逊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防止对自己做出过多的表扬,并且适当贬低自己;一致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要防止出现与他人观点不一致的现象,并且要尽可能减少与他人的分歧;同情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方面,要防止与他人产生对立,并尽量强化双方之间的同情来防止相互反感。

这些礼貌准那么是英国学者Leech提出的,同时,这些礼貌准那么也是英国社会中被普遍认同的礼貌原那么,通过对这些礼貌原那么的遵循,对方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被认可与尊重,而对于自己而言,也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从而确保交际行为和活动的顺利开展。

中国礼貌原那么主要可以概括为五点,分别为贬己尊人、称呼、文雅、求同与德言行。

贬己尊人指的谁在人际交往中,应当尽量夸奖别人,贬低自己,这是一种谦虚的表现;称呼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有必要使用表示尊重的称呼语来与对方问好;文雅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注意语言的措辞,尽量多使用委婉语而少用直语和秽语言;求同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尽量与他人在多个层面保持一致,并确保对方需求得到满足;德言行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应当增加他人的受益而降低他人的付出。

在言语中,那么应当适当夸大自己所获得的益处而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与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本论(一)“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1.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首先,汉英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有所不同。

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

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公元前1100年)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

通过“正名”,“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因此,“正名”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荀子·礼论》也谈到了礼的起源(当然说的是礼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也就是说,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1],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把“礼”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礼貌原则及用语对比看中英文化的差异作者简介:苏锦锦(1986- )女,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人,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1级,研究方向:对外汉语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摘要:礼貌用语是对外交往中重要的交流语言。

然而由于文化,地域,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原因,不同文化之间的礼貌用语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文章通过中英礼貌原则对比和列举具体的中英情景礼貌用语来进行对比,继而阐述中英文常用交际用语的差异,分析这些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礼貌;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c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礼貌为文明人类共有的普遍现象,不同的礼貌用语反映不同民族的精神面貌,是日常生活中具有道德伦理意义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还是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都会经常感觉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使用上的不同,因为语言不仅传递语意,还是文化的载体,从中英所使用的不同礼貌用语,我们可以窥见中英文化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

一、中英语言的礼貌原则
英国学者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条准则:(1)得体准则:使自己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2)慷慨准则:使自己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损最大。

(3)称赞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贬损,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贬损。

(5)一致准则:尽量缩小自己与他人的分歧,尽量达到与他人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缩小自己对他人的厌恶,尽量夸大自己对他人的同情。

而顾曰国教授总结的中国式礼貌原则包括以下五条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德、言、行准则(5)求同准则。

如果必须要发表不同意见的话,可以采取“先褒后贬”的策略。

由以上对于中英礼貌原则的列举可以看出,礼貌原则本身具有普遍性,宏观上看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准则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但在细节和角度等方面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而这些不同则反应了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

比如在leech的礼貌原则中,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是人们交际时最经常采用的准则,它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

在西方社会,个人利益、个人权力、隐私等都被当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人们之间,哪怕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实施“指示性”言语(诸如请示、命令、警告、建议、劝告等)行为时,人们必须遵循策略准则以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或尽量减少语气的强迫性。

然而从中国的传统来看,人们的行为是受社会期望所制约的。

有些人有权力,或适合向别人提出命令、要求、劝告、提醒、威胁、警告等等;而
有些人只能处在无条件地接受或完成这些行为的地位。

正所谓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

譬如,通常只有长者对幼者,上级对下级,教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老板对雇员实施“指示性”言语。

反之则不妥,被当成不礼貌的表现。

二、中英礼貌用语对比
1.称呼:中西方对于礼貌差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他人的称呼上。

在汉语语言环境中,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称呼语与礼貌密切相关。

对家里长幼的亲人称谓,对长要尊称,即使不是自己的家庭成员,我们也常用尊称,对幼的称呼要体现关爱之情。

在学校,单位,学生称呼老师,下级称呼上级也要用尊称,要体现被称者的职务和头衔。

所以汉语交流中,常见的称呼就是“姓氏+职位(身份)”。

而在英语文化中的称呼语注重的是双方的关系亲近,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倾向。

一般来说,交流双方不论年龄差距有多大,地位多高,人们更愿意去直呼其名以示亲近。

所以在跨文化交往中,如果被美国人直呼其名,也不必感到被冒犯,因为这是他们认为的关系亲密的体现。

2.寒暄语:中西方对于见面时候的话题的选择截然不同,这也是一个在交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碰面时,中国人经常说,“去哪呀?”“吃了吗?”“最近忙什么呢?”“干嘛去?”等等这类的话来寒暄客套。

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是想知道对方究竟吃了什么饭,做了什么,将要去干什么,被问的对方也不会觉得问话的人是要打听什么,而是这种问候方式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寒暄方式,成
为一种问候的习惯了。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见到彼此的时候,一般不会选择中国人询问的方式,他们会认为这样是不礼貌的表现,或者有想要了解你隐私的意图。

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人在公共场合偶遇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尴尬,他们可能会谈谈天气、孩子、兴趣爱好等轻松的话题来打发时间。

3.礼貌客套用语:面对赞扬和恭维时候的反应,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汉民族的文化讲求人要谦卑,对人怀敬,所以谦逊准则要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

面对别人的夸赞表扬,中国人一般要进行推辞以表诚恳,如:“你的字写的真漂亮!”“哪里,是你过奖了,我的字写的不算好。

”西方的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可以避免损伤别人的面子,所以听到对自己的赞美,那么最常用的英语回答就是“thank you!”所以,无论是中国人学讲英语还是英语国家的人学讲汉语,要用对话者习惯的礼貌客套用语,才不会产生误会和尴尬。

三、文化差异产生礼貌用语的不同
价值观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核心,不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也不会充分理解这个民族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

西方国家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就是个人主义价值观。

在汉民族的传统观念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则是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认为一切应以个人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寻求个人的发展,谋求个人利益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人生目标。

”“主张个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所以,我们所
熟知并喜爱的欧美电影中,主人公多是孤胆英雄,他们凭借自己的独特力量拯救世界。

由于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推崇集体主义至上,集体的存在价值要大于个体的存在,要以集体利益为前提。

人们不是寻求个性化,而要求个体符合群体要求。

在集体中,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

所以价值观的不同是产生礼貌用语差异一个重要原因。

伦理观念是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民族的伦理观念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千年间深入人心。

而儒家文化中心在于“仁”,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便毫无血缘关系或者非亲属关系,都以亲属身份称呼。

所以见了面的人热情问候,人们不知不觉就以家人亲戚相待,在交谈中不断问及对方起居饮食等琐事,以显示亲切和关怀。

在中国人看来是密切的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也是东方式的人情味。

而这在英语国家,随便询问个人隐私问题会让对方感到不快和反感。

所以他们会尽量避免跟并不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或者家里人的事情,这也是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引起误会的一个问题。

总之,礼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不同也是由于不同国度间的文化传统不同。

运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最广泛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去进行交流时,也要分别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以便完善我们日益丰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书目:
[1]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1983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2 [3]王小红,英国社会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4]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