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律令制都城的变迁和遣隋·唐使
遣隋使与遣唐使
遣隋使与遣唐使日本古称倭国。
据《隋书·倭国传》记载,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倭王“遣使诣阙”。
这是日本首次向隋朝派遣使节。
当时,隋王朝的京师在大兴(即唐朝时的长安城),东都洛阳尚未兴建,可见遣隋使的“诣阙”是访问大兴城。
自南朝宋顺帝升明二年(478)倭王武向中国遣使上表之后,倭国与中国的交往经120余年的断绝,至此又告恢复。
但是,如下文所述,日本方面奉行新的外交政策,其君主不再向中国皇帝称臣。
《隋书·倭国传》又记大业三年(607),倭王“遣使朝贡”。
隋炀帝大业三年,相当于日本推古天皇十五年。
据《日本书纪》记载,此年七月三日,日本朝廷任命官居“大礼”的小野妹子为使臣,以精通中国语的鞍作福利为通事(翻译官),率领使节团再度访问隋王朝,正与上述《隋书·倭国传》的记载相合。
据《隋书》记载,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在洛阳汉魏故城之西营建新的都城,称为东京,不久改称东都。
又《隋书·炀帝纪》记载,自大业三年九月二十三日至四年三月二十一日,炀帝不在京师大兴,而在东都洛阳。
日本朝廷任命小野妹子为使臣的时间虽在大业三年七月,但按常情判断,其率使团自日本出发应迟在八月、九月,到达中国都城更应在十月以后。
因此,笔者始终认为率领第二次遣隋使团的小野妹子是在洛阳觐见隋炀帝的。
按照《隋书·倭国传》中的观点,小野妹子所呈倭王致隋炀帝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充分体现了日本方面采取新的所谓“对等外交”的国策。
炀帝览国书不悦,但出于对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视,特派文林郎裴世清于大业四年三月随归国的小野妹子回访,四月到达日本。
据《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十六年(608)九月,小野妹子受命率第三次遣隋使节团随归国的裴世清再访中国,推测于大业五年正月又在洛阳觐见隋炀帝。
《隋书·炀帝纪》记大业六年正月倭国遣使贡方物,“六年”应为“五年”之误,而大业五年正月炀帝正在洛阳,下旬才回京师。
简述日本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
研究生课程论文学年学期: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简述日本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课程:古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任课教师:王刚姓名:孙晓卓班级: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号:2015503309简述日本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摘要】中国隋唐时期,正直日本飞鸟时代,日本国内改革之风盛行,通过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改新,日本渐渐废除之前大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开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而在此期间,遣隋使和遣唐使的派遣,使日本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隋唐时期的先进政治、经济体制,为日本封建时期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指导。
本文试从日本遣隋使和唐朝初期的遣唐使,简述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圣德太子大化改新遣隋使遣唐使一、简述遣隋使对日本改革的影响纵观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在隋朝时期,日本圣德太子在政期间,便派遣小野妹子为代表的使节到隋交流并递交国书。
但隋朝时期的中日交流中,佛教文化的交流占据较大比重,这与圣德太子和隋文帝都大力推广佛法有很大关系。
小野妹子608年3月完成使命。
随后, 隋炀帝派遣文林郎裴世清回访日本。
裴世清一行十三人随同小野妹子于608年4月到达日本筑紫, 在日本受到隆重礼遇。
日本派遣的遣隋使发生在日本摄政圣德太子改革1期间,遣隋使的意义由此变得明确:一方面,遣隋使归国后为统治者带回了先进的治国理念和思想,在道德意识层面的受益尤其显著,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另一方1圣德太子改革:圣德太子改革,指7世纪初日本的改革运动。
圣德太子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
面,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尤其是派遣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为日本日后的文明与进步以及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二、简述初期遣唐使对日本改革的影响公元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高宗建立唐王朝之后,首要任务是平定叛乱,镇抚边境。
至唐太宗即位时,唐朝国内政局已经稳定,此时,唐朝开始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积极招抚四方。
日本历史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
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
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纪初,武烈天皇去世后,缺乏皇位继承人,大伴金村从越前迎来男大迹王继承皇位,他就是继体天皇。
当时,在朝鲜半岛,新罗、高句丽的势力扩张,威胁百济,并使日本在朝鲜南部任那发展势力的半岛经营策略陷于窘境,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大陆移民的流入。
在国内,皇室在统一国土后,不断霸占地方贵族的领地,扩大自己的屯仓,并将侵略朝鲜的军事负担强加在他们身上,皇室和地方贵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侵朝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引发了人民的反抗。
6世纪中叶以后,部民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开始瓦解,部民纷纷逃亡。
朝廷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
在6世纪初,在朝廷中握有实权的大伴氏曾因主张把任那四县割让给百济而受到攻击,从而失去政治势力,物部氏和苏我氏取而代之。
物部氏是朝廷掌握军事的贵族,是维护原有统治方式的守旧势力。
苏我氏从5世纪后半叶起,在朝廷中掌管财政,势力逐步扩大。
苏我氏与大陆移民的关系密切。
当时,苏我氏是积极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势力。
当百济圣明王献给日本朝廷佛像和经论时,苏我稻目积极主张崇佛,力图通过崇拜佛教来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统一全国的思想,加强皇权。
物部尾舆则主张信仰原来的氏神,以维护氏姓制和部民制,坚决反对崇佛,于是两派间围绕崇佛与排佛展开了激烈斗争。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后,以皇位继承问题为契机,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
最终,马子讨灭守屋取得胜利,物部氏灭亡。
打败物部氏之后,苏我马子立泊漱部皇子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课标要求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措施及意义知识体系一、遣隋使和遣唐使1.日本派遣使者来中国的条件:(1)两国同处于东亚,一衣带水。
(2)中国比较先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3)日本自身的努力(为了达到目的不畏艰险的精神)。
2.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促进自身发展。
3.过程:607年第一次派遣隋使;共派遣隋使4次,派遣唐使19次。
4.内容:互赠礼品(贸易形式)学习文化知识和生活风俗5.作用:①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②促进日本社会文化发展。
二、大化改新1、背景:①豪族(中央、地方)与中央政权矛盾尖锐②日本归国留学生的积极推动2、措施:(改革内容)①社会:推行公地公民制度,土地人口国有②经济:仿唐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③政治:确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的国家体制④法律:用法律形式将改新成果确定下来⑤文化:编纂历史,神化皇权3.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制社会变革4.作用:(改革影响)①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土地、人民收归国有,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制,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地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关系;改善了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经济和文化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
②确认封建政治制度,建立在班田制基础上的新国家是封建国家。
改革后,国家形态基本完备,形成以天皇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国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③日本通过仿效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跳跃式实现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④神化天皇地位,宣扬君权神授,其影响甚至及于现代、当代日本的政治和历史5.成功原因: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积极引进了中国先进文化;改革派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6.日本改革对我们中国有哪些启示?①时代要进步,就必须革新、改革,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会倒退不会发展。
②虚心学习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必须对外开放。
③重视人才培养,不管是大化改新还是的明治维新的成功,都离不开先进人物的智慧,日本一个使团出使,学习的都是些脑子里有东西的人,对于中国来说,就是科教兴国、人才战略。
揭秘日本历史派送遣唐使的理由
揭秘日本历史派送遣唐使的理由编辑点评:日本一直给人以走在时代尖端、科技卓越、文明程度高的印象。
但你是否知道,日本史上有一段派送遣唐使的时期,究竟是大唐文化的哪里吸引了他们,他们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呢……科学の発展や学問的な進歩により、日々新たな出来事が発見されている歴史。
今の30歳と10歳でさえ学校で習った日本史は異なります。
常に新たな情報をアップデート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日本史ですが、今回は遣唐使と日本文化の関係について調べてみました。
調べてみると分かったのですが、遣唐使時代の日本文化はかなり遅れていたらしいのです。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学术的进步,新的历史也不断被发掘。
就连现在30岁的成人和10岁的儿童在学校学到的日本史都不同。
日本史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本次我们调查了遣唐使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过调查得知,遣唐使时代的日本文化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
■遣唐使時代の日本について关于遣唐使时代的日本遣唐使とは?遣唐使是?630年から始まり、「白紙(894)に戻そう遣唐使」の通り894年に終わった遣唐使。
日本から唐(中国)に使節団を送るというものですが、遣唐使を送る目的として大きかったのが情報収集です。
特に海外情勢の把握や先進的な技術、仏教の経典等の収集が目的とされていました。
从公元630年开始,按“白紙(はくし,与894发音相同)に戻そう(即894返回日本)遣唐使”一说,遣唐使的派遣在公元894年结束。
遣唐使是从日本派往唐朝(中国)的使节团,首要目的是收集信息。
尤其是把握海外局势、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收集佛教经典等。
唐は凄かった!!盛世繁华的唐朝!!当時の唐は文明や制度がとても発展していた国でした。
例えば、中央集権的な統治体制である「律令制」やそのための「科挙」、税制としての「租庸調制」を維持していました。
また、後の宋や元の時代になっての商工業や文化の発展の下地を築いていました。
当时的唐朝是一个文明与制度都高度发达的国家。
二十六史376、万国来朝,日本派来遣隋使
二十六史376、万国来朝,日本派来遣隋使提起日本遣唐使来,读者朋友们可能都知道,这是中日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唐朝兴盛的重要标志。
然而,早在隋朝时期,日本就派来了遣隋使,目的是学习中国文化。
日本,当时叫倭国,是汉光武帝刘秀给它起的名字。
据正史《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日本列岛派使者到洛阳,拜见东汉皇帝刘秀,表示愿意作为汉朝的藩臣。
当时日本列岛没有国名,使者请求皇帝赐名,刘秀就赐名为“倭国”,并赐了一枚金印,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
古代倭字与委字通用,是顺从的意思。
这枚金印,目前保存在日本福冈市博物馆,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从此以后,倭国与中国的来往逐渐密切。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睿封倭国君主为“亲魏倭王”。
倭国先后五次向魏国进贡,并开始了两国互派使者的新纪录。
到了唐朝时期,经过武则天批准,倭国改名为日本,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隋书》在《倭国传》中记载说,开皇二十年,就是公元600年,倭王第一次向隋朝派来使者。
隋文帝杨坚接见了使者,进行交谈。
杨坚问倭国的习俗,使者说,倭王以上天为兄,以太阳为弟。
杨坚大为不悦,说:“这太无理了”,训令让他们改正。
《隋书》没有记载这次遣隋使的用意。
有学者研究认为,当时倭国正在攻打朝鲜半岛,而隋朝于两年前也征伐了高句丽,因此,倭国可能因朝鲜问题,前来与隋朝沟通,寻求支持。
从倭国对外用兵和称天为兄来看,倭国当时已经比较强大了。
公元607年,在隋炀帝杨广时期,倭国摄政的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率一支使者团,第二次来到隋朝。
圣德太子是日本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推动了倭国改革和发展。
小野妹子是位男性,是日本古代著名外交家。
这次遣隋使的意图很明确,就是学习佛法,与隋朝佛教界建立联系。
倭国当时正处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思想也很混乱。
圣德太子发现,佛教是统一人们思想的有效工具,可以很好地利用。
日本佛教是经中国传入的,中国佛教已有数百年历史,发展很快,虽然周武帝灭佛,打击了佛教势力,但隋朝建立之后,信奉佛教,佛教又兴盛起来了。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遣唐使
人,派一两艘船。后来,渐渐摸索的比较成熟后,规模也大了一些,一般的派四五条船,有 时一来就是五百多人。
(四)人员 在使团中的几百人当中,每一批都会有一些官员,首先是船长,称为大使、副使,还有 一些称为探官,录士(就是要进行一些决策和文书记载的),另外,还会派许多随船人员。 所谓向中国学习,最主要的是要派在各个方面向中国学习的人员,比如各种工匠是为了学习 中国的科技工艺;画师相当于我们现在带一些摄影师把中国的建筑,城市规模等学回去;乐 师要学习一些宫廷里面进行祭祀、举行盛大典礼的音乐;当然还有翻译和医师,翻译是外交 上必不可少的,医师也是向中国来学习汉方医的。除此之外,遣唐使的官员完成了他的政治 访问任务以后就会回去,回去的时候就要留下一些年轻人在唐朝继续学习,这些人就称为留 学生,还有一些是专门来学佛教的就是留学僧,也可以叫做学问僧。这些人要留到什么时候 呢?留到下一次遣唐使的船只再来,又带来了新的年轻人,船上的官员就把前一期的留学生 带回去。 不要小看这些留学生,他们有的在中国一呆就是十几年,几十年。有的呆了十几年以后 回到日本,也被日本朝廷所重用,甚至做到日本皇太子的老师,所以他们对日本的影响是非 常明显的。也有一些遣唐使在中国一呆就是几十年,最后老死在中国。在中国的文坛或文集 当中甚至也都有这些日本人名字和诗作。 这些留学生中,历史上有记载的都有些什么人呢?有阿倍仲麻吕,李白给他写过诗,他 有一个汉名叫晁衡,这是在文学史上比较有名的。还有历史上我们还会经常讲到的吉备真备, 吉备真备和晁衡是同一批来中国的遣唐使,正好是唐玄宗时期,开元天宝盛世,开元时期 716 年他们是随着第八次遣唐使团来到长安。 吉备真备随第九次遣唐使船又回到了日本。在开元天宝盛世中日之间的交往比较正常, 所以第八次到第九次之间经只过了十七年,也就是在 733 年吉备真备和晁衡就可以回到日 本了,可是晁衡被唐玄宗挽留继续在中国学习,吉备真备随着第九次遣唐使船回到了日本。 历史上记载,吉备真备在唐十七年通五经三史,明法律,还兼集天文历算,兵释等实学。从 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到中国来学习,除了五经三史之外还很注重去学习天文历算,兵学,法律 等实学。吉备真备归国后为皇太子老师,他从唐朝学到的东西直接灌输给了日本的最高政权, 而且他又作为第十次遣唐使的副使副再次来到中国。在几十年当中他从一个随船的留学僧到 团长,经历了一个在向唐朝学习的过程当中,从学习到成为日本人的老师这么一个过程,这 就是吉备真备。 阿倍种麻吕在 733 年被唐玄宗挽留,一直在唐朝,并且还做了官。由于时间长了,他 自然对中国文化比较熟悉,也写的一首好诗,跟王维,李白这些诗人都是诗歌唱和的朋友。 李白有一些悼念阿倍种麻吕诗。阿倍种麻吕随第十次遣唐使船回国途中,遇到风浪,船遇险, 这件事传到长安,李白,王维都以为晁衡死了,所以就写了一些悼念他的诗。可是出事的船 经过越南,在越南修整得到修整,晁衡自己也捡回了一条命,最后又辗转回到了长安,之后
奈良时代名词解释
奈良时代名词解释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以奈良市作为首都,并以其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在奈良时代出现并具有重要意义的名词解释:
1. 天皇制度:奈良时代是日本天皇制度建立的关键时期。
天皇作为政治和宗教权威的最高象征,具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在政治和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通过设立行政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2. 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奈良时代初期(645年)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推动中央集权,消除地方豪族的影响力,并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
3. 都城迁移:在奈良时代,首都从飞鸟(今奈良市附近)迁移到奈良市。
这一迁移标志着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转移,同时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繁荣。
4. 遣唐使:遣唐使是奈良时代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节团。
他们的任务是学习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并带回这些知识来推动日本的现代化。
遣唐使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平安京:奈良时代末期,首都从奈良市迁移到平安京(今京都
市)。
这一迁移标志着奈良时代的结束和平安时代的开始。
平安京成为了接下来几个世纪中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奈良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该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变革对后来的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了解奈良时代的名词和相关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日本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并认识到现代日本社会的一些根源。
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遣隋使和遣唐使
指受中华文明影响,具有中华文化 特征的区域性文化体系。
1、从空间上看,中华文化圈以中国本土为中心,波 及东亚乃至更远的范围。 2、从内容上看,其要素包括汉字、儒文化、典章制 度、科技和中国式的宗教等。
3、从时间上看,一般观点认为中华文化圈时从秦汉 开始形成并逐渐扩展的,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尤盛, 所以中华文化圈也被称为“唐文化圈”。
片假名
平假名
日本书法(空海《风信帖》)
中国书法(唐· 欧阳询《张翰帖》)
日本仕女图
大化改新
被斩杀的苏我入鹿 的墓地(日本奈良)。
公元五世纪的日本铜镜
大化改新后模仿唐朝第一次铸造的铜币“和同开珎(宝 )”, 即“开元通宝”的简称。
唐朝“开元通宝”钱币
图为出土的铜币“和同开珎 (宝) ”照片。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四年(720)成书的 汉文《日本书记》记载,推古天皇三十一 年(623)七月,留学隋唐的学生福因,学 问僧惠齐、惠光,药师惠日等回到日本, 向天皇奏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 国也,常须达。‛这些人又多次建议召回 已经学成的留学生、学问僧,让他们在日 本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以‚大唐国为蓝 本来建立‘法式备定’的天皇制国家‛。
• 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看两方面:一是卫生间, 二是如何保护弱者,日本在这两方面的表现都让我 钦佩,值得学习。日本的卫生间无不体现着高科技 和人性化, 马桶多数自动化,自动开盖、加热、 冲洗、烘干,所有卫生间都有备用手纸,一切都摆 放在你最方便拿取的位置,卫生间小巧紧凑干净温 馨舒服。保护弱者也无处不在,每个地铁都有一节 妇女专用车厢,怀孕的女人可在车站取牌挂身上标 示,国家薪酬体制是随着年龄而增长,你在日本如 果想知道对方是否有钱,只要看他的年龄就可以了 ,原则上是年龄越大越有钱。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遣唐使的历史贡献
遣唐使的历史贡献下面总结一下遣唐使的历史贡献,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的话,就是引进了中国文化,具体来讲:第一,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改进。
他们是政府派出来的,对于中国唐朝的典章律令,中国的官制,中国的宪法,成文法都要搬回日本去,帮助日本建立国家机制。
第二,吸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
在这样文化落差很大的两个国家之间,学习更多的表现为在方方面面,例如对唐朝的文字典籍,文学艺术,佛教等的学习和吸纳,这可以说是文明的全面开花。
这些东西带到日本以后非常切实有效的提升了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平,比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当然有一些是和佛教的传入有关系,像绘画,雕塑,音乐,甚至舞蹈,这些东西实际上是跟佛教联系在一起的。
当时日本最痴迷的就是要学习汉文,汉诗。
白居易是在日本最受欢迎的一位诗人,为什么白居易的诗会在日本最受欢迎呢?我们知道有唐一代产生了众多的像李白,杜甫,王维这样一些著名的诗人,而白居易的诗在日本最受欢迎,这也是中日比较文学上面经常有人拿来做文章的事情。
简单的说,一方面是白居易活的年龄较长,诗产量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对日本人来说有一个不断接触、接受、追随的过程。
另一方面,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妇孺皆知,白居易自己写完诗就念给邻居的老婆婆听,看她能不能来欣赏,所以他是一个很贴近底层人民的诗人,不像李白情绪一来了就非常的豪放,写出来的诗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看的懂,也不像杜甫那样特别忧国忧民,和中国当时的政治情景贴的那么近。
白居易晚年是一个信佛,比较讲究生命,讲究转瞬即使,讲究春花秋月,然后感悟生命,而这些审美特征比较符合日本这么一个所谓樱花国度,也是一个从四季的变化感悟人生的变迁等等。
所以在语言,审美情趣上日本人非常喜欢白居易。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围棋,相扑等也都传入了日本,你们不要以为相扑是日本的国粹之一,围棋好像日本更厉害一些,其实这些都是唐朝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还有饮茶的习惯,中国的茶也是遣唐使带回日本的。
浅论日本废止遣唐使原因
浅论日本废止“遣唐使”原因韩海涛摘要: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就有着丰富的交流。
在《汉书·地理志》中“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的记载,说明中日两国至少在西汉时期就有了交往。
中日交流在中国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
对外开放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东亚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
在这一时期,由于日本对大唐文化的向往,从而促使遣唐使活动达到了空前高潮。
然而,在公元894年,菅原道真的一纸文书却将这空前庞大的遣唐使活动送入了终点。
看似简单的原因其实另藏玄机。
政治原因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文化经济等方面也有着不同层次的影响,而这些原因归结起来,成为本文论述遣唐使被废止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遣唐使;日本:废止原因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中日两国在慢慢地历史长河之中进行了多次的交流,在《新唐书·东夷列传》中“日本,古倭奴也。
去京师万四千里,直新罗东南,在海中,岛而居,东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
国无城郛,联木为栅落,以草茨屋。
左右小岛五十余,皆自名国,而臣附之。
置本率一人,检察诸部。
”而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当属中日遣唐使活动。
日本曾向唐朝一共派遣过十八次遣唐使。
可谓是规模庞大。
这也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
日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从而使日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今天我们也能看到日本在很多方面都沿袭了唐朝时期的生活方式。
然而,就是这么一场为后人称道的大规模活动,却在公元894年由于菅原道真的一纸文书,宇多天皇突然下诏废止遣唐使活动。
于是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活动就这样消失在世人的眼界中。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才能让这样一场影响深远的活动戛然而止呢?政治原因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但在纵观遣唐使活动的全程,文化、经济甚至观念的变化都对遣唐使活动的废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本文希望可以从这些方面全面系统的阐述其原因。
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西安的阿倍仲麻呂像
镇江阿倍仲麻吕诗碑
一.遣隋使和遣唐使
①两国同处于东亚,一衣带水 条件 ②中国比较先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③为吸收先进文化,不畏艰险的精神 目的:学习中国先进文明,促进自身发展 ①607年第一次派遣隋使 过程 ②共派遣隋使4次,派遣唐使19次 ①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作用 ②促进日本社会文化发展
遣唐使离开日本(日本画《东征传绘卷》)
日本遣唐使
日本遣唐使船模型图
空海(774—835),日本僧人, 804年到唐朝学习佛法,806年归 国。他擅长中国诗文、书法,回 国后,仿唐草书创日本平假名。
吉备真备(695年—775年),日本 学者、政治家,曾任两次遣唐使,在唐 交流19年,传说吉备真备创立片假名, 带回大量典籍对日本朝廷礼仪的完善和 改进有很大影响,促进了日本的历法改 革,使唐代历法得以在日本推广和使用。带回的乐器和乐 书对于唐乐在日本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唐招提寺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大化改新后模仿唐朝第一次铸造的铜币 “和同开珎(宝)”,即“开元通宝”的简称。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就是利用汉字的草书 与楷书的偏旁创制的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和服与妇女的发式都与唐朝相似。
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知识要求 日本学习唐制的目的,内容, 以及对日本历史的影响。
山东青岛徐福受诏群雕
日本 佐贺 县 “徐 福上 陆地” 木制 标注
日本佐贺县的徐福宫
日本新宫市徐福雕像
汉光武帝画像
汉委奴国王金印
据《三国志· 魏志· 倭人传》记载,公元1—2世纪时, 日本列岛上已有100多个小国,同中国交往的就有30余 国;公元57年(东汉初),九州北部的倭奴国曾谴使向 东汉进贡,汉光武帝赐给其“汉委奴国王”金印。
日本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
日本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你知道日本的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遣唐使制度指的是日本在公元630年到公元895年向唐朝派遣使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制度。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日本的遣唐使制度。
公元630年,当时是唐朝贞观四年,日本舒明天皇向唐朝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使团成员包括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还有大批的师﹑水手以及翻译,画师、乐师、各行工匠等等。
自此之后遣唐使成了日本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之后的两百六十多年中一直被沿用。
遣唐使来到唐朝首都长安,主要学习唐朝的文化,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还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
当时的唐帝国朝廷面对这些外来的学习者也是非常欢迎的,由皇帝亲自接见,宴饮赏赐之后就可以在长安学习了。
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学习唐帝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然后回国之后自己运用,以此来带动日本国内的改革。
在遣唐使制度实行的两百多年里,日本获益良多,学习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完成了自己国内的变革。
到了公元895年的时候,由于唐朝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加之日本基本完成了改革,所以遣唐使臣上奏天皇废止了遣唐使制度。
遣唐使制度对于日本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推进了日本国内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也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在这期间,遣唐使的人数也是不断增加的,由最初的两百多人,发展到后来的五百多人,当然他们学习的东西也是不断完善的。
唐朝政府对待遣唐使的态度也是非常友好的,来的时候欢迎,走的视时候欢送,遣唐使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遣唐使制度不是向唐朝朝贡称臣的制度,这和附属国的朝贡是不一样的。
以上就是遣唐使制度的一些简单概况了。
遣唐使制度成为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日本社会因为遣唐使学习回去的文化和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遣唐使对于中国也是有很大好处的,那就是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使得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日本。
日本律令制都城的变迁与日唐交流--关于寺院数量的变化及彩釉瓦建筑的出现
日本律令制都城的变迁与日唐交流--关于寺院数量的变化及彩
釉瓦建筑的出现
苌岚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 一rn日本律令制都城藤原、平城、平安京的格局建制是模仿隋唐长安、洛阳两城设计而成①,它的条坊制与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最显著地揭示着这一点.此已为中日学者所共识②.近年来.关于都城制的研究似乎已侧重于通过都城制度而探索日本古代天皇制及古代国家政治形态、政治组织的变迁,进一步究明吸收中国文化的具体样态上来.
【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苌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律令制确立前的采女与日本古代王权 [J], 林娜
2.古代日本的都城与律令制国家——以东、西市为中心的考察 [J], 章林
3.中国建筑学会与日本同行交流亚洲建筑国际交流会筹备事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
仲麻吕曾把自己的一件日本布裘赠给 李白,为此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 屋》诗中这样写道:“身著日本裘,昂藏 出风尘”。关于“日本裘”,李白自注: “裘则晁卿所赠,日本布为之”。 752年,日本藤原清河又率遣唐使一 行到唐,翌年,晁衡思乡情切,准备随藤 原以唐朝使者身份返回日本。得知晁衡归 国的消息,长安的诗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 告别宴会。
返回留学僧页
对日本的影响(目录):
1、政治制度 2、文化方面 1、文字 2、习俗 3、诗歌 4、服饰 5、日本茶道 3、艺术方面 1、乐器 2、建筑
4、代表人物
——空海法师 ——阿倍仲麻吕
政治制度
1、国家政体
在国家政体上,日本仿照 唐朝三省(尚书、中书、 门下)六部(吏、户、礼、 兵、刑、工),设立三大 臣(太政大臣、左大臣、 右大臣)八省;
回到目录
文化方面
1、文字 中国汉字的传入,也为日本 文字“假名”的创造提供了条件。 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正式 使用约从公元九世纪起;片假名 源于汉字楷书,正式使用约从公 元十世纪起。
片 假 名
2、习俗 席地而坐、塌塌米:中国是唐朝 时候由西方传入了桌椅 歌舞伎:汉唐时候的中国歌舞
平 假 名
文化方面
背景知识(中日年代对照表)
唐朝(618年—907年) 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 八十九年。
第一期:舒明天皇时代(629-641) 到齐明天皇时代(655-661) 第二期:天智天皇时期(661-671) 第三期:从文武天皇时期(697- 707)到孝谦天皇时期(749-758)
大唐开国(618年) 第四期:从光仁天皇时期(770-781) 贞观之治(627-649年) 到仁明天皇时期(833-850) 武周时期(690--705年) 古坟时代 开元盛世(712--756年) 飞鸟时代(593年—710年) 安史之乱(755--780年) 白江口战役(公元663年) 元和中兴(805—820年)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 平安时代 幕府
七—九世纪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的派遣經过及其影響
作者: 王立達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9-14页
主题词: 遣唐使;遣隋使;南北朝;大化革新;封建政权;隋唐;曹魏;公元前;大使;天皇
摘要: <正> 一、隋唐以前的中日交化关系从考古学發现来看,証明了早在公元前三世紀的秦代,我國交化已開始傅入日本。
近年來在日本山陰、北陸等地區曾經發现过許多類似先秦古鐘的日本制造的铜鐸;此外在九州北部,亦曾發现过同特期我國制的铜劍、铜矛等古器物。
到了兩漢三國時代,我国和日本北九州一带的往來更加密切 趦蓾h時代,双方是通过朝鲜半岛而間接接觸的,例如后漢書卷——五倭傳說:“自武帝滅朝鲜,使譯通於漢者,三十許國” 龂鴷r代,曹魏和倭女王國間的正式通使来往,从公元二三八年開始,十年之中就有六次,而其間也大抵是經由朝鲜半岛的。
例如三國志卷三十倭人傳記載:景初二年(二三八)倭女王派遣大夫难升米等赴曹魏時,就是通过帶方太守刘夏的介紹而前往的。
由于双方往来的频繁,当時我國北方社会經济的組織和生産方法就对日本發生了很大的影响。
兩晋南北朝時代,日本在政治經济各方面都較前有了進步。
当時北九州已(?)大和朝廷管辖,開始和我國南方的封建政权建立了直接的往來關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一行都可以迅速在较高文化阶层中 掀起一个唐风行动, 正表达了 贵族对隋唐高度文明 的渴求之心。在这种形势下, 藤原京所显示的就是早期遣隋唐使对隋唐长安的回忆和刚
进人隋唐文化圈的日 本的急切模仿。
经历 1年而建成的 0 藤原京为何在仅仅使用 1余年后便废弃, 0 而于7 年迁都新京 1 0 平城?日 本学者有认为是与7 年粟田 0 2 真人遣唐使团 所带回的 有关唐长安城的最新资料
日 文化交 唐 流中的 作用。 公元6 年第一次遣隋 0 0 使节团的 来访[, 4 直到8 年最后一 ] 3 8 批
遣唐使,中经2 〕 0 多年, ( 每一次遣隋・ 唐使节的来访, 他们所持归的情报信息, 都给国 家带来新风尚, 使之在新都建设中展现不同的变化。
自 年, 公元5 5 2 百济王将佛教传到日 本后, 佛教就成为日 本政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 部分。每一次的 权力争斗几乎都有佛教作为背景。例如苏我氏打倒物部氏, 中大兄皇子 和中臣 镰足夺权于苏我氏, 乃至平安迁都摆脱旧佛教势力等,皆以崇佛排佛方式出现。 学习输人中国 佛教成为日 本此后一直的重要国家大事。 0 年小野妹子一行虽无成员名 6 7 单, 但朝贡目 的清楚写着 “ 开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 故遣朝拜, 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 法。 ”(《 隋书》卷八一东夷传)正是佛法学习带动了日 本对整个隋唐文明的全面吸收, 从68 0 年到以 后历届遣唐使派遣, 其成员除留学生、 学问 僧外, 还有阴阳士、医者、 乐 者、 画工等等各行各业人员, 学习政治思想、 佛教、 文学、 各种技艺等在内的整个隋唐 文明, 其中 佛教的发展变化自 始至终都影响着日 本社会。遣隋・ 唐使成员的陆续归国, 不断给日 本文化输人新鲜血液。如果圣德太子进行的推古改革还很难说与遣隋使有关, 那么到大化革新,已经是在遣隋留学生、 学问僧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的完全照搬中国模式 的改革。 日 《 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一年 ( 3 6 年)记事中记载:“ 2 秋七月, ……是时, 大唐学问僧惠齐、 惠光及医惠 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 日: 留于唐国 学者,皆 学以成业, 应唤。且其大唐国, 法式备定之珍国也, 常须达。 ”
日 本律令制都城的变迁和遣隋・ 唐使
袭 岚
( 中国人 民大学历史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公元7 世纪,日 本开始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 来到中国, 僧) 直接吸收隋唐的先进文 明, 使之成为受中国文化影响而迅速崛起的强国。律令制是从隋唐文化中输人的 统治阶 级指导思想,日 本经过大化革新之后逐步走上律令制国 家, 营造了 与此相应的律令制都 城藤原、 平城、 平安京。 三京的格局建制是模仿隋唐长安、 洛阳两城设计而成, 这一点
早经 先生指出u 也有日 宿白 [。 本学者提出 北魏洛阳 北朝邺 城或 南城可能 是藤原、 平城京
的 型2 关 本 城 源 问 持 成 中日 国 古 者 究的 点3 近 原 [ 于日 都 的 流 题, 续 为 两 考 学 研 热 [ 年 ] 。 1 。
来, 律令制都城的研究似乎已 侧重于通过都城制度而探索日 本古代天皇制及古代国 家政 治形态・ 政治组织的变迁, 进一步究明其吸收中国 文化的具体样态上来。本文仅就藤原、 平城、 平安京的变迁, 并着眼于寺院变化及琉璃瓦建筑的出现情况, 试探遣隋・ 唐使在
直 线上的 布局正 如我国目 全面 前已 发掘的 北魏洛阳 寺伽蓝配置[ 然, 永宁 s 1 。当 那时, 佛
教是通过朝鲜半岛间 接传来, 所以与朝鲜的关系更为直接, 例如, 飞鸟寺在塔左右还有 两个相向小佛殿的 形式, 与平壤清岩里废寺类似。 遣隋・ 唐使派遣时期, 大概寺院格局 又流行了 新形式。 韦述 《 两京新记》卷三记长安光明寺 ( 武后天授元年改名为大云经 寺) 建有双塔, 怀远坊)东南隅大云经寺, “( 开皇四年 ( 4 5 年)文帝为沙门法经所 8 立。 寺内 有二浮屠, 东西相值,隋 文帝立。 ”又宋敏求 《 长安志》卷九:“ 丰乐坊西南隅 法界尼寺, 隋文献皇后为尼华晖令容所立。有双浮图, 各祟一百三十尺。 ”限于我国寺 院考古之不足, 这种双塔式伽蓝配置尚未发现。 但天武天皇所建药师寺表现为回 廊内 庭 前方中央置金堂, 金堂左右置东西两塔, 其后置讲堂的这种双塔式布局形式, 应是当时 学问僧带回的最新堂塔配置。 藤原京建设时期正值遣唐使的第一高峰, 遣唐使及留 学生 ( 们憧憬大唐文明, 僧) 将唐长安、 洛阳 城的文物制度搬回日 本是他们的当 然使命。 有关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 可略见一斑。以 “ 大化”为始的年号采用以 “ 及 和同开琢”金银钱的 铸造是最直观的 模
有 关系, 是受大 唐文化的 强烈吸引而欲 建新都[ 8 ]
事隔3年再次派遣的第7 0 批遣唐使恰巧在 71 0 年大宝律令的制订, 标志着日 本律 令制体制的最后完成之时。第7 批遣唐使粟田 真人一行 ( 道慈随行) 就在日 本律令制体 制的强盛形势下浩浩荡荡分为两批出发了。 唐朝正是武则天执政时期, 政治清明、 社会 繁荣。 武则天在大明宫麟德殿宴请了 包括粟田真人在内的外国使节。( 旧唐书》卷 1 9 9 日 本传 “ 长安三年, 其大臣朝臣 真人来供方物。…… 则天宴之于麟德殿, 授司膳卿, 放 还本国”( 朝臣真人即 是粟田 真人) 粟田 。 真人在大明 宫麟德殿参加宴会时大概充分体会 了 唐朝的 威仪和尊严, 也一定会对琉璃瓦建筑的金碧辉煌留下深刻印象吧! 平城京已完全呈现出成熟的律令制都城的格局。平城京一如藤原京呈南北纵长方 形,中央 北端为宫城, 宫城正中向南宽7 米的朱雀大路将京城分为左京、 0 右京,同时 新设东市、 西市。各条坊由大路分割呈现棋盘状。但是, 平城京的规模显然要大得多, 东西8 南 里, 北9 面积是膝原京的三倍, 里, 坊也由 1 坪组成, 6 扩为 4 倍。小路宽 6 米, 大路宽2 米, 4 朱雀大路则宽7 米, 4 显现出气势宏伟的 京城气魄。 值得注意的 是平 城宫发掘, 在面对中央朱雀门的中央区和面对东边壬生门的东区各发现一组太极殿和朝 堂遗迹。东区宫城与藤原宫的构造基本一致, 中央区 宫城则显示出 不同的特征, 如太极 殿院宏大, 相当 于东区内 里和太极殿的 规模, 太极殿在北部, 南部为铺砖的前庭,朝堂 内分列左右各有两堂等。 新出现的这种两宫城制, 应该是武则天时期 “ 东内” 西内” 、“ 即大明宫和太极殿两处办公机构的 模仿。 平城京中央区的 太极殿和朝堂院是大明宫的 写 照, 其用途如粟田 真人所经历过的主要是宴飨和举行即 位、 朝贺等国 家大典。东区 太极 殿和朝堂则是平时处理政务的所在。 平城京的另一个变化是琉璃瓦建筑的出现。《 本志》载: 东院玉殿新成, 续日 “ 群臣 毕会其殿, 授以 琉璃之瓦, 画以藻绩之文, 时人谓之玉宫。 前,日 ”目 本琉璃瓦 建筑多 见于平城京、 平安京内 宫殿和寺院以 及少数贵族宅邸建筑, 京外仅有冈山县吉备津彦神 社和岩手县德丹城发现琉璃瓦 ( 参见琉璃瓦出土情况一览表) 。 与藤原京一样, 平城京内寺院众多, 除迁都时移建于平城京内的 原膝原京诸寺兴福 寺、 元兴寺、 大安寺、 药师寺等寺外, 随着平城京的建设又新造唐招提寺、西大寺、 法 华寺等寺。 但是, 新建 ( 迁)寺院除药师寺外都采用了 不同以往的寺院布局。 新的 伽蓝 形制应是遣唐僧侣带回的最新文化情报之一。如大安寺, 据载写仿唐西明寺, 是随粟田 真人人唐的留 学僧道慈 “ 以图上进”造营而成{。其布局为:中门到佛殿由回廊围 [ 9 ] 起, 内 庭不置建筑物, 讲堂独立于佛殿之后, 塔移至南大门 之外独立构成东西塔院。 塔院是 唐朝佛寺布局的常见内容, 考古发掘唐代 日 僧经常挂锡的青龙寺一部分既是一塔院遗
寺和鉴真建立的唐招提寺的布局亦大体相似,为:中门到佛殿由回廊连接,内庭不置建 筑, 讲堂独立于佛殿之后, 塔移到中门之外、南大门之内的东侧。这种新形式的堂塔配 置,表明了 佛教的发展变化, 从崇敬佛陀发展到演讲佛经。留学僧们也将这种佛教的发 展带了回来。 圣武天皇天平十三年 ( 4 7 年)颁布的国分寺制度 ( 3 74 4 7 - 4 年间酝酿) 3 ,即每国 设立国分寺和国分尼寺各一所,我们也可从唐朝制度中找到蓝本。唐高宗乾封元年 (6 6 年)曾令 “ 6 天下诸州郡置观寺一所” (《 旧唐书・ 高宗本纪》。武则天天授元年 ) (0 “ 6 年) 令诸州各置大云寺” (《 唐书・ 9 旧 则天武后本纪》。中宗神龙元年 ( 5 ) 7 年) 0 “ 诸州置寺、 观一所,以中兴为名”(《 旧唐书・ 中宗本纪》。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 8 ) 7 3 年) 亦在全国 各郡修建开元寺。而东大寺卢舍那佛的 铸造也应是仿照高 宗和武则天时期 修建洛阳 龙门 卢舍那佛 ( 2 65 6 一 7 年)和洛阳北邝山白司马阪大铜佛 ( 5 7 7 年)之事。 0 总之,日 分寺制度等应与 , 9 本国 第7 8 三批遣唐使回国所带来的内 , 容相关, 或者说与 道慈、 玄坊的关系大一些。 如果说藤原京映照着初唐文化的光辉, 那么, 平城京则是渗透了盛唐文明的翻版。 从第7 批遣唐使到第 1批遣唐使,每隔十余年派遣一次, 4 在高涨饱满的学习唐文化气 氛中, 延续初期的遣隋・ 唐使使命, 使平城京时期 ( 奈良时代)出现了 “ 天平文化”盛 事。 平城京时期可以说是继承并发展藤原京时期的学习 唐风文化的指导思想, 这样, 有 关平城迁都则比 较容易理解, 正是遣唐使带回的新情报迎合了当时国内 对唐文化的 狂热 气氛。日 本国内的一些考古发现, 也许可以更好地证明平城京时期的唐化情况。1 2 9 7 年奈良 县高松家古坟的发现是最好的例子, 这是日 本唯一的一个壁画墓,壁画的内容四 神图、 天象图、 侍女图与中国 唐墓壁画相似, 有认为是模仿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墓中出 土的一面海兽葡萄镜或以为是第七批遣唐使于庆云元年 ( 4 归国时带回。此墓墓 7 年) 0
1 03
址, 青 西部[。 位于 龙寺 1 据园仁 < 0 1 人唐求法巡礼行记》 ( 开成六年四 卷三 月四日 条)
“ 四月, 往青龙寺, 人东塔院”的记载, 似是应有东・ 西两塔院的。徐苹芳先生根据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