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磁共振成像与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_曾晓庄

合集下载

脑功能成像原理和技术

脑功能成像原理和技术

脑功能成像原理和技术翁旭初贾富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高级功能研究实验室,北京100101)目录引言第一节 常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简介1.1测量脑内化合物技术1.2测量脑局部代谢和血流变化的技术1.3测量脑内神经元活动的技术第二节 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2.1物理原理和成像技术2.2实验设计2.3数据处理第三节研究实例问题与展望参考文献引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诞生了各种无创伤或创伤性较小的测量活体人脑结构和功能的技术,其中大多数能把测量的结果用通过图像形式显示出来,这些技术统称为脑成像技术。

脑成像技术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主要用于脑结构静态特征的测量,如已在临床普遍应用的计算机辅助X线断层显像(CT, computerized tomography)和磁共振成像(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两者均可显示正常头颅和脑组织的结构以及病变的直接或间接特征。

脑结构成像技术不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可以借助该技术研究脑结构损伤和认知功能缺陷之间的的关系,为理解认知功能的脑结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

但不管这些技术如何发展,本质上只能提供脑结构的静态信息,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有一定局限性。

另一类脑成像技术就是最近受到认知神经科学家普遍重视的脑功能成像技术。

与脑结构成像不同的是,这些技术可以动态地检测知体脑的生理活动,对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脑功能成像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迄今进入实用阶段的已有十几种。

根据所测量的内容,可以把脑功能成像技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各种活体脑内化合物测量技术,这些技术也可看作特殊的神经化学研究技术,它们可定位、定量(或半定量)地测量活体人脑内各种生物分子的分布和代谢;第二类是非侵入性电生理技术,可实时测量活体脑内神经元的活动,但现有的技术只能测量大群神经元的总体活动,空间分辨率有限;第三类脑功能成像技术则通过测量神经元活动引起的次级反应(如局部葡萄糖代谢和血流、血氧变化等)研究与行为相关性的脑局部神经元的活动情况,这类技术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已能在一定程序上满足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需要,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这些技术也正是本章将要重点介绍的内容。

磁共振成像与介入

磁共振成像与介入

支 持环境 和设 备
mR 系 统 理 想 的 环境 是 符 台 手 术 室 的 要 求 。 I 做到 这一 点是 困难 并 且 昂贵 的 , 果 该 系统 并 非专 如 门作 为介入 使 用 , 是 没 有 必 要 的 。但 是 有 几 个方 也
I I d 的优 势 R
为什 么 I I比其 他 的 成 像 手 段 更 适 合 于介 入 d R
在EI R 环境 下使 用 的器械 的要 求也 随之增 加 。 由于
E I 异的原 理 , R特 这些 器 械是 病 人 在 M I环境 下 达 R
8 7
医 学影 像 学 杂 志 20 年 第 1 第 2 JM d t2 : 2卷 期 e
到安 全 的关键 因素。静 态磁 场 、 磁场 梯度 、 引导射 频 安全性是 最关 键 的 因素 。这 就是 一项 新 技术 在 被 证 脉 冲及其 器 械 与其 它 支 持 设 备 之 问 可 以相 互 作 用 , 明优 于常规 的标 准技术 和设 备之 前 不 能广 泛使 用 的
作者简介 : 李成 利( 6 一)男 . 】 6 , 山东长 岛人 , 9 毕业于 山东医科大 学 医 疗 系 . 科学 历 , 士 学 位 , 治 医 师 . 要 从 事神 经 介 ^ 放 射 学 本 砸 主 主
研 究
器械 随着 在 E I R 环境 下 介 入 操 作 范 围 的 扩展 , 计 设
软 件、 成像 序 列 和器械 跟踪 删 可直 接 在 诊 断 性 MI标 准 软件 下 进行 操 I I
的研究 正 在 不 断 取 得 进 展 。今 天 诊 断 性 的 血 管 M A应 用 已非 常有效 。 R 当前 删 的应用指 征是 : 只能在 MR 导 引 下 ① I

中文NMR理论和应用书目(横向标记)

中文NMR理论和应用书目(横向标记)

19 1988 沈其丰,《核磁共振碳谱》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农业大学实验中心, 北京 1 00094)★ 20 1989 高汉宾、郑耀华,《简明核磁共振手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武汉 430071) 21 1989 宁永成,《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化学系, 北京 100084)。 22 1989 裘祖文、裴奉奎,《核磁共振波谱》科学出版社。(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长春 13002)★ 23 1989 裘祖文等译(Lechert,H.等著),《固体核磁共振》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26)。 24 1989 于德泉,《分析化学手册-第五分册-核磁共振》化学工业出版社。★ 25 1989 左其卉译、施蕴渝校,《脉冲核磁共振波谱学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 合肥 230026)★ 26 1990 张友杰、, 李会平,《有机波谱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武汉 430070) 27 1991 陈德昌,《碳谱及其在中草药化学中的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28 1991 阙河新等编译,《医用核磁共振》合记图书出版社(169)。 29 1991 王东等译(桑德斯、亨特著),《现代核磁共振波谱——化学家应用指南》科学普及出版社(263)。★ 30 1991 姚新生等,《超导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56)。★ 31 1991 朱清仁等译 (北丸竜三著),《核磁共振的基础与原理》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构开放实验室, 合肥 230026) 32 1991 穆启运 陈淑英等译,《13C 核磁共振谱——方法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33 1991 H·杜德克 W·笛特里克著,《近代核磁共振谱阐明结构 工作手册》。 ★ 34 1991 彭朴、宋维良、张友吉译,《核磁共振实验新技术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3)★ 35 1992 冯蕴深,《磁共振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安科公司,深圳 518067) 36 1992 黄永仁,《核磁共振理论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上海 200062)★ 37 1992 宋启泽等,《核磁共振原理及应用》兵器工业出版社(201) 38 1993 王仪生译,《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9 1993 赵天增,《核磁共振碳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南省化学研究所, 郑州 450003) 40 1994 廖孟扬,《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武汉大学出版社。 41 1995 华庆新,《蛋白质分子的溶液三维结构测定》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2 1995 童瑜哗、邵倩芬、费伦译,《实验脉冲核磁共振》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测试中心,上海 20043) 43 1995 闫家宾、张玉崑译(Ю.С.Липатов 主编),《聚合物物理化学手册-第三卷-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中国石化出版社。★ 44 1995 严宝珍,《核磁共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放射科在放射介入技术中的应用

放射科在放射介入技术中的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剖析
技术熟练度有待提高
01
部分团队成员在放射介入技术的操作熟练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需要加强培训和练习。
病例选择和评估需更加精准
02
在选择和评估病例时,我们需要更加精准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
适应症,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能力待加强
03
在放射介入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并发症的预防
1 2
成功应用放射介入技术
在本次项目中,我们成功地将放射介入技术应用 于多个病例,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团队协作能力提升
通过本次项目,放射科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得到 了进一步提升,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
我们积极与其他医疗机构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 合作,共同推动放射介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RFA禁忌症
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不宜进 行RFA治疗。
RFA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实体肿瘤、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治疗。
RFA案例分析
通过RFA治疗,可以局部消融肿瘤组织或破坏异 常心电传导通路,达到治疗目的。同时,RFA具 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04
CATALOGUE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诊断作用
影像诊断
放射科医师通过解读X光、CT、MRI等医学影像,为临床医 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介入性诊断
在影像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造影等介入性操作,以明确 病变性质。
治疗作用
血管性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等器械,对血管病变进行局部治疗,如栓塞、溶栓、球囊扩张等。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在影像引导下,对肿瘤、囊肿等非血管性病变进行穿刺、消融等治疗。

中国CT和MRI的开拓者——苏学曾教授专访

中国CT和MRI的开拓者——苏学曾教授专访
苏 学 曾 教 授 :核 磁 共 振 成 像 技 术 之 所 以 在 我 国 应 用 广 泛 , 与MI 独 特 的魅 力 有 关 系 。 u
能 ,争取用 最短 的时间、最低 的价格 为患者作 出准 确检查 。MR 的序 列 比较多 ,医学影像科 医师应该 I
利 用 现 有 设 备 多 钻 研 、勤 实 践 ,摸 索 出各 种 疾 患 的 适 宜 序 列 和 技 术 。 这 一 点 各 级 医 院 都 应 该 加 强 重 视 。 《 共 振 成 像 》 杂 志 也 应 该 鼓 励 创 新 ,优 先 刊 磁 登这 类 稿 件 。
用 好 这 种 设 备 ,最 大 限 度 地 发 挥 所 购 MR 的 所 有 功 I
本刊记者 :磁共振 成像技术 E新 月异 ,在我 国 l 发展 很快 , 目前低 场 、永磁型M I R 机在县 级 医院应 用很 广 ,1 0 ~1 5 的M I . T . T R 机基本上普 及到 了地 市级 医院 ,许 多三 甲医院购置 了3 0 M I ,甚 . T R 机 至有个别 医院引进 了7 0TM I ,您对此怎 么看 ? . R机
早 在 14 年 Safr的B o h U av r的P re 6 t od lc ; H rad uc l 9 n  ̄ l
各 自独立 观 察到 核磁 共 振现 象 ,后 来 瑞 士科 学 家 Ent rs 对NMR波谱方 法 、傅 里 叶变换 、二维谱 技术 进 行 了深入 、卓 有成 效 的研 究 ,解 决 了磁 共振 信
本高 ,从而导致 患者 检查费用也较 高 。这就是你 刚 才提 到的我 国临床应用 的MR 在不 同地区 、不 同级 I 别 医 院有 着 很大 的配置 差 别 。这 与我 国的综 合 国
力 、 科 技 开 发 能力 有 很 大 关 系 。任 何 事 物 发 展 总要

介入性医学影像学概述

介入性医学影像学概述

第一节介入性医学影像学概述介人性医学影像学(interventional medical imaging)是医学影像技术与介入性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诊疗新技术与学问。

它始自介入性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后者是1967年由Margolis最早提出的,后来于1976年又得到s.Wallace的倡用。

这项技术是放射诊断学与介人性技术的结合,它的应用还可追溯到60年代初期,但其蓬勃发展则在70年代以后。

这期间医学影像技术迅速发展,因此介人性放射学扩展为介入性医学影像学,包括介人性B 超、介入性磁共振影像等。

介人性医学影像学技术是在医学影像的导向和监视下,将穿刺针或导管经皮插入血管或胆管等细小管腔.以达到某种诊疗目的的一种技术。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大方面:①以医学影像为基础,以治疗为目的的影像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技术;②在医学影像系统监视下,取得组织学(包括病理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生化学和生理学等资料,以明确诊断的技术。

因此,介人性医学影像学不仅限于分析影像得到诊断,而且能在医学影像的监视下进一步介人人体获取诊断资料,并施行治疗措施。

这种方法具有安全可靠、简便有效、创伤性小和费用低廉等优点.是医学影像学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种诊疗结合的技术。

介入性技术的影像导向设备,在早期仅限于X射线影像设备,目前它仍然占主导地位。

X—CT导向穿刺具有穿刺诊断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它的应用得到普遍重视,己用于很多领域。

但其缺点是费时间、费用高、器官运动可能会影响图像质量。

随着CT机的发展和普及,CT导向下的穿刺将得到更好的应用。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X线电视系统。

X线电视设备普及率比较高,且具有简便、经济、体位灵活、定位快、可直接观察进针途径等优点。

因此它成为介入性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影像导向设备。

X线电视特别适用于胸部穿刺导向,因为在X线电视透视下能清晰地观察肺部病变,直接监视进针行程、针头位置和病灶关系。

影像学检查在肝癌介入术后疗效评价中的现状及进展

影像学检查在肝癌介入术后疗效评价中的现状及进展

影像学检查在肝癌介入术后疗效评价中的现状及进展
任晓璇
【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年(卷),期】2010(007)006
【摘要】介入治疗是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随访中及时、准确评价疗效是手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目前对于术后评价的影像学检查主要依赖于超声、核医学、CT和MR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为肝癌术后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弥补了其他检查方法的不足.本文针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癌术后评价中的应用,尤其是DWI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672-675)
【作者】任晓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广东,深圳,518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R815
【相关文献】
1.DWI在肝癌非手术治疗中疗效评价的应用进展 [J], 武丽芳(综述);徐鹏举;曾蒙苏(审校)
2.乳腺影像学检查中钙化灶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J], 剧红娟;剧宏燕;王燕
3.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及进展 [J], 时正义
4.循环肿瘤细胞在原发性肝癌诊断、预后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J], 刘子鑫;石洁;李楠;郭卫星;程凯;孙居仙;刘善荣;程树群
5.扩散加权成像联合甲胎蛋白在肝癌术后疗效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J], 朱艳(综述);柏根基(审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影像9--介入影像学

现代影像9--介入影像学

现代影像学--介入影像学第九章介入影像学第一节介入性超声介入性超声是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在1972年丹麦和美国发明了超声穿刺专用探头后,介入性超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介入性超声是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的诊断和治疗操作。

主要分两个方面:(1)用于诊断:细针穿刺活检;穿刺造影;体腔内扫描;胎儿宫内诊断等;(2)治疗方面:对各种囊肿、脓肿、积液的穿刺引流;手术中超声;对各种肿瘤的治疗;目前国外开展对宫内胎儿的治疗等。

介入性超声具有很多优点,因能同步显示穿刺过程的体内情况,随时校正穿刺针位置,穿刺准确性强,合并症少,相对比较安全;与其他介入技术相比费用较低;为某些肿瘤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一、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近年来超声仪器的开发和诊断技术的进步,使医生能发现体内的各种病变,超声能区分判断病变的物理性质,但不易明确鉴别病变的良性和恶性。

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取得标本供细胞学、细菌学检查,使超声诊断水平明显提高。

现临床对肝、胆、胰、脾、肾及腹腔和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等均可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术前应作凝血时间检查,严格掌握适应症,对有出血倾向,大动脉瘤,肝脏表面的肿瘤、肝包囊虫病等应为禁忌穿刺;急性胰腺炎避免穿刺;腹膜后脓肿穿刺不能经腹腔;腹腔穿刺应避开结肠。

术前对病人说明穿刺过程以消除紧张情绪。

术后门诊病人应作1-3小时观察。

(一)仪器和探头目前大多使用高分辨力的超声扫描仪来进行介入性操作。

穿刺探头类型有多种,较常见为三种:(1)线阵探头一端加上一个穿刺附加器,用于固定穿刺针并能调节穿刺针进针角度,穿刺针的轨迹能显示于荧光屏上;(2)中心孔型穿刺探头,在探头中央留有穿刺针进入孔,穿刺针能垂直进入人体目标,缺点是不能看到穿刺针尖运动部位,当目标较小时定向不准确;(3)机械扇型扫描探头上加导向器,因探头小能用最小角度和最短距离接近目标,进针方向和声束成夹角,针尖运动过程显示清晰,是目前临床公认最佳引导探头。

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技术

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技术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 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
非血管性介入手术
包括经皮穿刺活检、经皮 肿瘤消融术、经皮椎间盘 切除术等。
其他介入手术
如经皮胃造瘘术、经皮肾 造瘘术、输卵管再通术等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并发症预防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术后 观察和护理等。
结合光学原理与医学影像技术,实现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组织结 构和功能成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视角。
超声新技术
包括三维超声成像、弹性成像、造影剂等,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拓展其在临床的应用范围。
介入手术器械创新改进方向
1 2 3
微创பைடு நூலகம்入器械
研发更精细、更灵活的微创介入器械,减少手术 创伤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如肝癌、肝硬化、胰腺炎等。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如骨折、关节炎、腰椎间盘突 出等。
影像学诊断报告解读
报告内容
一般包括患者信息、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诊断意见等 部分。
解读方法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对影像学表现 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诊断意见。
注意事项
在解读报告时,需要注意影像学表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避免误诊和漏诊。同时,还需要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案。
智能化手术导航系统
集成医学影像、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等技术, 实现手术路径规划和实时导航,提高手术精准度 和安全性。
多功能复合型介入器械
研发具有多种治疗功能的复合型介入器械,满足 临床复杂病例的治疗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人工智能在影像学和介入领域应用
医学影像智能诊断

核磁共振MRCP成像原理及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MRCP成像原理及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MRCP成像原理及成像技术核磁共振胆道影像学(MRCP)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它能够清晰地显示人体胆道系统和胰腺的整体结构。

MRCP利用基于核磁共振技术(NMR)的成像原理和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和直观地显示胆道系统中的病理变化。

本文将探讨MRCP的成像原理及其成像技术。

成像原理MRCP成像原理基于核磁共振技术。

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同步使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的物理学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让体内的原子发出特定的信号,并通过接收器来接收这些信号,然后产生图像。

透过MRI扫描,能够获得定量信息,如动脉流量、血氧水平、脑损伤等。

MRCP使用的是MR胆道造影,其成像机理是利用MR自带的背景统计噪声和空间编码梯度脉冲对胆管的含有流体成分的液态物质和含有沉淀的胆石等进行成像。

在MRCP成像过程中,利用对流体有选择性的饱和因子对静脉胆汁进行超短时间的压缩,以减少周围组织的MR信号干扰。

MRCP技术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伪影的排除、取图参数的设置和图像的处理。

首先是伪影的排除,伪影是由于呼吸运动、肠蠕动和心跳等生理变化产生的噪声干扰。

这些伪影会导致图像信息的失真和模糊,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排除。

例如,在胶囊内注入硅油可减少胆囊的呼吸运动和体腔内的气体,从而减少图像失真。

此外,也需要控制好患者呼吸状态和心跳节律等。

第二个步骤是取图参数的设置,取图参数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成像的质量。

常见的取图参数包括TR(重复时间)、TE(回波时间)、FOV(视场)和矩阵大小等。

TR是指重复时间,是指MRI扫描重复同样的采样过程所需的时间。

TE是指回波时间,是指MRI扫描中发射射频脉冲后到接收到信号的时间间隔。

FOV是指视场,是指在采集图像时需要完整呈现的区域范围。

矩阵大小是指图像的像素密度,也就是像素的数量。

第三个步骤是图像的处理,包括图像增强和3D重建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可以对图像进行平滑增强和对比度调节。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观察到患者的情况,并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

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

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一、简介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是一种通过内窥镜等器械将放射性物质导入患者体内,结合影像学技术进行诊疗的方法。

它不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影像资料,还可以进行各种介入治疗,为患者提供更为精确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从放射介入的原理、应用范围、优势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二、原理放射介入的原理是通过将放射性物质导入体内,通过影像学手段观察其在患者体内的分布和行为,进而引导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经静脉注射、经动脉注射或经口鼻腔给药等途径导入体内,然后利用影像学技术如X线透视、CT、MRI等观察和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分布情况。

三、应用范围放射介入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用于心血管介入、血管肿瘤介入、经皮穿刺治疗、经导尿管治疗等多个领域。

在心血管介入中,可用于冠脉血运重建、支架置入以及心脏血管球囊扩张等治疗操作;在血管肿瘤介入中,可用于肝脏、肾脏等器官的肿瘤消融和栓塞治疗;在经皮穿刺治疗中,可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治疗和术后护理等。

四、优势相较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具有以下优势:1.微创性:放射介入不需要开放手术,只需通过导管等器械经皮或经血管进入体内,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的组织损伤,缩短了患者康复时间。

2.精确性:放射介入借助影像学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和引导治疗操作,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减少了操作风险。

3.安全性:放射介入具有较低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可在病患的体验和生活质量方面提供更好的保障。

4.多功能性:放射介入不仅可以进行诊断,还可以进行治疗,一举多得,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保障。

五、未来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在未来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设备的进步,放射介入的操作将越来越精确和安全。

同时,放射介入在越来越多的疾病领域将会得到应用,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

加强医学影像学的放射介入研究和培训,培养专业人才,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放射科新技术与应用前景展望

放射科新技术与应用前景展望

放射科新技术与应用前景展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放射科技术在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新的放射科技术不断涌现,为医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本文将探讨放射科的新技术以及其在医学应用中的前景展望。

一、放射科新技术的发展1.1 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对人体进行成像的非侵入性检查技术。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图像,对于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MRI 在分辨率、图像质量以及成像速度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MRI技术将在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2 介入放射学技术介入放射学技术是一种将诊断和治疗相结合的技术。

通过放射学的图像引导,医生可以在体内进行精准的操作,如介入血管造影、射频消融等。

这种技术可以进行微创治疗,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治疗效果。

随着技术的发展,介入放射学技术将在肿瘤治疗、血管疾病治疗等方面展现出更大的潜力。

1.3 核医学技术核医学技术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进行检查和治疗的技术。

通过核医学的图像学、生物学和医学三位一体的功能,可以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进行准确的诊断,并指导治疗。

核医学技术的发展在肿瘤标记和分子影像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

二、放射科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展望2.1 提高诊断准确性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放射科技术在诊断准确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例如,MRI 技术在肿瘤检测和评估中的应用,使得医生可以更早地发现和识别肿瘤,提高了癌症的早期检测准确性。

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在治疗方面更加精准,减少了手术风险。

2.2 促进治疗效果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放射科在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核医学技术的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不仅可以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害,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样,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应用也让治疗更加精准化,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

2.3 实现个体化医疗放射科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医学诊疗趋向于个体化。

医学影像学的介入手术影像

医学影像学的介入手术影像

医学影像学的介入手术影像医学影像学的介入手术影像,指的是通过医学影像技术,配合手术操作,在患者体内进行疾病治疗、诊断或预防的一种治疗手段。

介入手术影像在医学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医生提供了直观的内部结构和病变信息,不仅准确指导手术操作,同时也能够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文将就介入手术影像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介绍。

首先,介入手术影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影像设备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介入手术影像经历了从单一影像模式到多模态影像的转变,从二维影像到三维立体重建的进步,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疾病信息。

介入手术影像不仅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特点,还能够实现实时观察和引导手术操作,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其次,介入手术影像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摄影)、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计算机断层摄影)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应用。

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成像原理和方法,可以清晰呈现患者体内的解剖结构、病变信息、血管供应等重要信息,为医生提供了全面的诊断依据和手术指导。

同时,介入手术影像还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和三维重建等功能,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手术范围、深度和位置,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最后,介入手术影像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涉及神经外科、心脏介入、血管外科、肿瘤介入、骨科等多个医学领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介入手术影像在肿瘤封闭、动脉瘤栓塞、介入放射学治疗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开放式磁共振导引胸腰椎体病变骨钻活检的应用价值

开放式磁共振导引胸腰椎体病变骨钻活检的应用价值

ZH U T o n g — y i n ,I , l Ch e n g l i 2,I l U Mi n g 2,HE Xi a n g me n g2 ,H UANG j i e 2,Y U J i n k2
1 . S h a n d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S( h o o l o f Me di c i n e ,S h a n do n g Pr o v i n c e Me d i c a l I ma g i n g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Ji n a n 2 5 0 0 2 1 ,P.
hi ops y of t h or a c i c a n d l um b ar s pi ne .M e t ho d s A t ot a l o f 3 4 pr o c e du r e s o f t ho r a c i c o r l um b ar l e s i on s u nde r wen t p e r c u t an e — OU S t r an s pe d i c ul a r s pi n e bi ops y i n l ow— f i e l d o pe n M RI m oun t e d wi t h i Pa t h 20 0 opt i c a l t r a c ki n g s y s t e ms .Amo ng t h e m ,1 3 c a s e s we r e l oc a t e d i n t h or a c i c s p i n e,a nd t he ot he r c a s e s i n l um ba r s p i n e . T he bi op s y s p e c i me ns we r e e v a l u a t e d wi t h hi s t o l — o gy. I ' he f i n a l di a gn os i s wa s c on f i r me d b y hi s t ol o gi c s a mp l e s f r o m s u r ge r y or b y c l i ni c a l f ol l o w— u p of l 2 m ont h s mi ni mu m— l y . Fhe di a gn os t i c a c c ur a c y .s e ns i t i vi t y a nd s pe c i f i c i t y we r e c a l c ul at e d. Re s ul t s Al l c a s es wer e s uc c es s f ul l y pu nc t ur e d a nd ob t a i n e d a d e qu a t e t i s s u e s . Hi s t o l o gi c a l e x a mi n a t i o n o f bi op sy r e ve a l e d 1 8 ma l i gn a nt l e s i ons,1 4 b e ni gn a nd 2 f o r u ni de nt i — le f d p a l hol o gy . The f i n al d i a gn os e s f r o m s ur ge r y or c l i ni c a l f o l l o w— up we r e 2 0 ma l i g na nt l e s i o ns a n d 1 4 b e ni gn . The s e ns i — t i vi t y,s pe c i f i c i t y,a c c u r a c y,pos i t i ve pr e di c t i ve v a l ue a nd n e ga t i ve pr e di c t i ve va l ue of M R I gu i de d bi op s y o f t ho r a c i c a nd

开放式核磁仪

开放式核磁仪

开放式核磁仪
Jacob
【期刊名称】《设计》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这款核磁共振仪采用了开放式的概念.它重点用于检查患者的脊柱、椎骨、椎间盘等部位,它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尤其是一些患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

通过开放式设计,它提供了一个温馨的、不具威胁性的感觉。

【总页数】1页(P47-47)
【作者】Jacob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6.86
【相关文献】
1.基于全开放式单边核磁共振技术的皮肤老化评估 [J], 杨瑞;何培忠;汪红志;苗志英;张凯威
2.0.2 T开放式永磁型核磁共振成像仪自屏蔽梯度线圈系统的测试技术 [J], 陈历明;彭承琳;朱学武
3.全开放式单边核磁共振探测器及其应用 [J], 苗志英;汪红志;陈珊珊;张凯威
4.从核磁共振仪到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的改装 [J], 汪柏年;石琳琳
5.0.2T开放式永磁型医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有源匀场系统的研制 [J], 陈历明;彭承琳;朱学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开展介入性磁共振的临床研究

开展介入性磁共振的临床研究

开展介入性磁共振的临床研究
武乐斌
【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
【年(卷),期】2002(012)002
【摘要】@@ 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常常形成新的知识,导致在诊断和治疗上新方法的产生,微侵袭外科和介入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对更精确的影像引导和监视手段的需要.目前,MRI的发展已使其处于介入性放射学领域的前沿.
【总页数】1页(P79-79)
【作者】武乐斌
【作者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基层医院开展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介入的临床研究 [J], 潘延平;王东奇;胡金兰
2.CT扫描联合磁共振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估其介入治疗术后效果的临床研究 [J], 胡元清;赵春;刘颖
3.磁共振减影技术对肝癌介入术后肿瘤活性评估的价值 [J], 石祥龙;权琳;张静
4.磁共振评估大肝癌介入治疗后肿瘤活性的研究 [J], 张裕玲;王刚;张国安;曾振辉;杨光明;曾春光;王俊
5.分析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介入治疗预后评估中联合CT扫描与核磁共振诊断有效性 [J], 李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首台国产磁共振影像导航介入治疗系统“落户”协和

首台国产磁共振影像导航介入治疗系统“落户”协和

首台国产磁共振影像导航介入治疗系统“落户”协和
佚名
【期刊名称】《当代护士:上旬刊》
【年(卷),期】2006()9
【摘要】7月24日电在以开放式磁共振成像设备为基础的介入治疗平台上,患者的病变部位被毫厘不差地放大在液晶显示屏上,医生可以通过显示屏进行各种手术操作。

随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首台国产磁共振影像导航介入治疗系统正式落户北京协和医院,这种科幻般的诊疗场景正在成为现实。

【总页数】1页(P32-32)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设备;介入治疗系统;影像导航;国产;液晶显示屏;自主知识产权;北京协和医院;病变部位;手术操作;开放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R816.2
【相关文献】
1.具有自主科技创新的中国首台"MRI图像导航介入治疗系统"落户北京协和医院[J], 叶慧
2.磁共振成像导航系统引导下氩氦刀冷冻介入治疗18例肾错构瘤 [J], 庞聪;庞蕾;李春艳;甄景波;张全刚;吴永吉;韩斌;郭鹏
3.国内首台西门子Magnetom Trio 3T全身磁共振系统落户中科院 [J],
4.全国首台全数字化高清、精准影像磁共振落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J],
5.我国首台研究用强磁共振成像系统落户北京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入性磁共振成像》已出版

《介入性磁共振成像》已出版

《介入性磁共振成像》已出版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年(卷),期】2017(14)3
【摘要】由德国托马斯·卡恩和哈拉尔德·巴斯主编、解放军总医院肖越勇教授主译的《介入性磁共振成像》已出版。

本书内容涵盖了介入性磁共振成像的各个方面:从成像基础、概念以及成像设备和器械等成像技术方面进行了论述,包括:MRI
介入系统、脉冲序列、MRI导航、MRI环境下的麻醉,iMRI安全措施等;临床应用方面涵盖了MRI引导的细针穿刺,以及各部位病变的MRI引导介入治疗,包括:MRI引导颅脑微创治疗、MRI引导脑肿瘤的切除、MRI引导骨与软组织病变的介
入治疗、高场强开放式MRI介入、乳腺MRI介入、MRI引导低血流量血管畸形
的栓塞治疗、MRI引导心脏介入治疗、前列腺活检、MRI引导复发性前列腺癌治
疗等。

此外,本书对现有的技术以及正在发展的新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将要面临的挑战。

【总页数】1页(P177-177)
【关键词】介入性磁共振成像;出版;心脏介入治疗;MRI引导;复发性前列腺癌;iMRI;软组织病变;解放军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
【相关文献】
1.《介入性磁共振成像》已出版 [J],
2.《介入性磁共振成像》已出版 [J],
3.《介入性磁共振成像》已出版 [J],
4.《介入性磁共振成像》已出版 [J],
5.《介入性磁共振成像》已出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市场分析

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市场分析

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市场分析
曾晓庄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年(卷),期】2001(007)005
【摘要】@@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已大大拓宽了影像诊断范围,从总体上有助于降低医疗费用.今天,医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确立为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的首选技术,关节病变及观察骨骼细微结构的重要手段,临床微创手术最有潜力的影像工具.极有可能与ct、超声结合取代常规造影,无创、迅速的观察全身血管.医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极有可能取代超声、核医学和冠状动脉造影,成为一种一步到位的心脏影像诊断工具.
【总页数】6页(P32-37)
【作者】曾晓庄
【作者单位】深圳安高科技术有限公司,深圳,5180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774
【相关文献】
1.不同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图像质量评价与比较研究 [J], 王思敏;李彦;严福华;张欢;翟晶;靳志嘉;王炳顺;杜联军
2.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临床需求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 [J], 靳志嘉;李彦;陆勇;严福华;王思敏;张欢;凌华威;丁蓓
3.我国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性能需求调查研究 [J], 靳志嘉;严福华;王思敏;张欢;凌
华威;李彦
4.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用户满意度调查分析 [J], JIN Zhi-jia;LI Yan;YAN Fu-hua
5.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体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翟晶;王筱金;赵古月;尹建东;侯阳;王炳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磁共振成像与 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Intervention M RI and Open M RI Sy stem安科公司 (深圳518067) 曾晓庄Analogic Scientific,Inc. Zeng X iaozhuang 介入性诊疗技术及微创外科技术(以下统称介入性诊疗技术),可以使临床某些疾病由不可治变为可治,治疗的难度减小,手术的有创伤变成少创伤甚至无创伤,使患者免受或减轻手术之苦,且操作比较安全,治疗效果好,适于普及推广。

对于提高某些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治水平,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而,尽管其临床应用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医学影像设备导向是完成介入性诊疗技术的关键。

以往介入性诊疗技术在X射线、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现在已发展到用磁共振成像引导。

由于在所有成像技术中具有最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可以多平面成像、可以描述流动且对温度敏感,磁共振成像正在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介入工具。

它可以大大地推动许多介入应用的发展,使这些手术更安全、更精确、更有效地进行,使更复杂的手术有可能作为日常微创手术介入进行。

有专家认为,磁共振成像优越的软组织对比度与微创治疗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将完全革新对各种疑难病症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与介入性诊疗技术有关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 影像引导的介入性诊疗技术的优点及基本问题尽管技术上已有很大进展,微创手术中窥镜的视野仍然比常规手术中人眼的视野狭窄,特别是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使用的微窥镜。

窥镜的视野是两维的,外科医生实际上并不能精确地看到手术野中表面之下更深层的结构,只能依靠医生的经验与解剖结构方面的知识,凭想象去推测。

正常解剖结构的变化,特别在类似胆管系这样的区域,可能使这种推测很不精确。

受到穿刺介入方式及微创(包括窥镜及腹腔镜)手术入路的限制,及穿刺针、颅骨开口、刀口及窥镜孔眼限制,不可能看到整个解剖结构,需要某种形式的术内影像引导。

术内磁共振成像能提供第三维的信息,精确地识别在窥镜像平面下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指导更精确、更安全的切除,并防止伤害这些结构。

在窥镜或微创器械顶端加装跟踪设备,可更大程度地拓展在困难位置(例如在脊髓内)进行窥镜手术的能力,精确确定血管内器械的位置;可相对于器械顶端交互地产生扫描平面,极大地增加血管内或腔内的成像能力。

对于刚性窥镜,可使用导航系统;对于柔性设备,可以在它们顶端安装射频跟踪线圈。

理论上术内磁共振成像能更精确地引导外科医生达到目标,减少所需的入路切除量。

这对于位于自然体腔的手术是重要的,例如腹膜后腔的腹腔镜手术,现在必须进行广泛的切除,清理出较大的手术空间,使医生在手术进行前可精确地识别解剖结构。

磁共振成像引导可减少切除量,减少外科损伤及术后复发率,因而减少留医时间。

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引导及监控介入手术需要融合两种不同的、有极大差异的环境。

理想的磁共振成像环境要求磁共振成像系统将所需的成像对象包围;理想的手术环境对手术对象几乎是全开放的。

将病人保持在需要的高度、可调整的位置,允许一位或多位医生在其中做手术、允许从垂直到水平的方向(对于比较开放的手术常常是从病人上方)进行手术。

医生视线必须可及病灶,常规手术时不能遮挡医生视线;借助各种专用镜、显微镜或摄影设备、腹腔镜手术的光纤镜时,手术中必须能方便地使用高强度的会聚灯光以取得更好的手术视野。

在需要使用手术设备时对环境的要求更高,病人支持设备(例如麻醉设备、供氧设备)必须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得到。

这种基本矛盾是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介入性诊疗技术的基本障碍。

2 介入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临床需要的是介入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的原动力。

以下分两个方面来介绍这方面的技术发展,即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和磁共振兼容设备的发展。

2.1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磁共振成像可以在两种意义下实现对介入性诊疗技术的引导:一种方式使用术前已采集的图像引导介入,一种使用术内磁共振成像作交互的、实时引导。

2.1.1 使用术前已采集的图像引导介入现有的磁共振成像系统都支持这种技术。

使用已采集的图像引导介入,需要使用有适合磁共振成像标记物的立体定位框架,对活检与数毫米装置的植入已表现出足够的精确度。

磁共振成像引导的微创、无框架立体定位活检中枢神经系统病灶及切除颅内肿瘤,已是一种成熟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成像与手术过程完全分离,因此成像与手术时所涉及的区域不能出现明显畸变。

通过三维图像数据导航,可以满足增强视野的需要。

但术前的图像不能代表术内发生的变化,软组织的移动及变形只有术内影像可以描述。

在使用术前图像进行的影像导航手术时需要一个模拟的手术环境,一个虚拟现实的环境来模拟手术。

它可进行训练和计划但不是实时监测与引导各种介入和外科手术。

外科计划的作用是通过最优化过程中测试和分析各种术前模型,在实际手术进行前确定可能的安全入路。

由于术内组织畸变、移动和位移都会产生明显误差,手术计划的进一步扩展需要更复杂的方法,例如处理畸变和器官移动的弹性扭变模型。

利用弹性畸变校正图像是可能的,但效果是有限的。

2.1.2 使用术内磁共振成像作交互的、实时引导将手术室的资源与磁共振成像技术及高性能计算机结合起来是较新的观点。

在介入磁共振成像环境下,手术室与磁共振成像系统结合起来,可以同时进行直接与影像观察,精确定位和确定目标,确定肿瘤边界或疾病范围;甚至在手术期间发生变化时确定解剖部位。

第一例术内磁共振成像引导的,开放的脑部手术已在1996年进行,现在数所医院已常规地进行磁共振成像引导的开颅术,磁共振成像也已引导处理颅内出血和囊肿、恶性及良性脑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和动脉畸形以及用于脊髓外科。

但是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尚不足以完全支持使用术内磁共振成像,作交互的、实时引导,因而出现了种种有限的应用状况。

2.1.2.1 手术与成像为相邻的环境 目前几乎所有中、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均为封闭式系统,在近年广泛采用短腔体超导磁体后,封闭系统也可进行穿刺的介入手术,但封闭系统不支持其他类型的应用。

封闭式磁共振成像系统不易接近扫描中的病人,实际手术中成像只能在术前和术后进行,或者间断地在磁体外手术,返回磁体成像。

对于封闭式系统,典型的应用方式是手术与成像为相邻的环境,典型的例子是PHILIPS的系统,它包括放在病床末端的X线系统。

使用常规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具有标准的成像能力与工作环境。

距离磁共振成像系统1m左右是一个常规手术环境,病人可以在两个环境间方便地转移,但不能同时进行。

2.1.2.2 水平GAP的双极板磁体 以下几种类型均为开放式结构。

水平GAP双极板磁体的典型例子如四柱型:Toshiba, Fonar;两柱型:安科公司,Fonar,Hitachi, GE;C型:Picker,Siemens。

这类系统可从侧面对病人手术,但不能从上面;GAP通常接近50cm,磁体极板边沿离成像均匀区的最近距离30cm,这是医生与患者间的最小距离。

这类系统距离患者远、视线及从垂直方向的手术均受到限制。

它主要适于以穿刺及导管为基础的手术,例如活检、间质热切除。

2.1.2.3 垂直GAP的双极板磁体 典型例子是GE的一台用于研究的0.2T的系统。

它有46cm的GAP,相当于将C型水平GAP的双极板磁体横躺使用。

这种设备的优点是可以从垂直方向接近病人,缺点是只能从入口与出口水平方向接近病人,医生能实际使用的只有一侧,因而只能支持需要一双手的手术。

2.1.2.4 分裂的柱型磁体 典型例子是GE公司的double-doughnut0.5T超导系统。

它相当于将封闭式超导磁体中间切除一段。

这一系统的垂直GAP有56cm,可以从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接近病人,可以有两个医生从两侧进行手术。

这一系统有几个重要的技术特点:不需要液氦冷却,磁体线包由高温超导材料铌锌做成,减少了超导线圈与低温器壁的间距,增大病人空间;梯度线圈隐埋在double-doughnut结构中,没有占用额外的成像空间;没有使用固定的射频发射体线圈,使用柔性发射-接收线圈。

其他变动包括:扫描室要磁屏蔽;麻醉气、空气、吸气泵及激光管道要预埋;麻醉设备、监测设备、手术器件要特制;扫描床可在两个垂直方向调整,方便定位病人;可用一个可调整的椅子代替病床,进行腰椎、膝等体位的动态成像;扫描腔体内放置液晶监视器,手术医生可在手术期间连续看到当前的磁共振图像;手术室与操作台间有双路通讯。

磁共振成像系统包括跟踪设备,可以精确定位组织及监测穿刺针、内窥镜这类器械的位置。

导航跟踪系统是Flashpoint跟踪系统,手术医生能交互选择需要的成像平面,操作台旁有一台交互的Sun工作站,有专用图像引导软件。

腔体上方用三台高分辨红外敏感的摄像机,定位装有发光二极管的手持探头的位置。

手术中用探头选择成像平面与位置,能在正截面与斜切面间快速切换,以计划最佳的手术路径。

为方便手术计划,可将探头不同长度的虚拟探针投影到图像上。

在穿刺探针前进时,图像1.5s更新一次,实现实时扫描模式。

第二类跟踪系统是磁共振跟踪系统。

它在导管、探针或窥镜这类器械头上装一个小的(直径<1mm)、无源的射频线圈,梯度脉冲可对线圈位置频率编码,用专用跟踪软件计算坐标,并登录在当前的磁共振图像上。

这种跟踪方法也可用于血管内、窥镜像等许多重要领域。

稍稍修改后,可在血管造形导管上装多个顶端跟踪线圈。

这种技术已用于股动脉血管成形术。

2.1.2.5 专用磁体 典型例子是GE的IGM IT(Image-Guided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它是一个开口向上、横躺的C型超导磁体,极板直径45cm,GAP宽度26cm,可使用15cm的FOV,专用于头部成像。

由于从手术入点到病灶的距离很少超过10cm,病人头部距极板边沿不超过15cm,因而可以较方便地支持介入手术。

15cm的FOV尽管不能覆盖整个头部,但已经具有足够必要的手术区域。

以上介绍表明,开放结构的磁体可有限地(水平GAP)或全方位地(垂直GAP)接近病人。

GE提供了唯一的中场、垂直GAP、有磁共振成像兼容的麻醉和治疗系统的磁共振成像系统。

介入磁共振成像对时间分辨率的要求是很不同的,但交互图像引导时图像更新速度不能打断或延缓手术。

目前在0.2T系统上已能实现高信噪比的近1幅/s的成像速度,实现准实时扫描。

这类应用中目前主要使用快速GRE序列,为T1权重,好的T2加权序列较难设计,其固有缺点是对比度分辨率差。

但是解决问题的新的序列正在迅速发展,例如单发快速回波序列(SSFSE),EPI序列,磁共振透视及自适应动态成像。

器官专用的对比剂也会改善最终图像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