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课件

合集下载

心血管调节PPT课件

心血管调节PPT课件

a
19
3 气管插管 (1)仰卧位固定动物。
(2)颈部正中切开皮肤5-7cm。 (3)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肌肉,
暴露出气管。 (4)做“倒T”形气管切开,插入 、 ❖注意结事扎项固:定气气管管插a 插管管不。宜过深。20
❖注意事项:分离神经时应特别仔细
,操作要轻,勿过度牵拉,以免损伤
神经。
a
21
a
regulation)机制; 2. 掌握兔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的直接测量方
法。
a
3
1.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实验动物:家兔
a
4
a
5
心室收缩 ↓
射血入主A + 外周阻力 ↓
推血(1/3)流动 + 大A扩张(2/3) (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缓冲力) ↓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
(收缩性)

ATP生成↑
(正变收缩) ↓
收缩力↑
(等长自身调节)
3期K+外流↑→3期复极化速↑ ↓
AP时程(2期)↓ Ca2+内流↓ (负变收缩) ↓ 收缩力↓
变兴奋 阈电位↓+Na+ Ca2+通道激活率↑ 3期K+外流↑→膜电位距阈电位远
(兴奋性)


兴奋性↑
兴奋性↓
a
15
▪药品:3%戊巴比妥钠、0.5%肝素生
a
心室舒张 大A回弹 (势能释放) 推血继续流动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
6
各段血管 的压力梯度:
主 A:100mmHg 小A:85mmHg
Cap:30mmHg V始:10mmHg 心房(大V):≈0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
ABCD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 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药物治疗
01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降血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胆固醇水 平。
03
02
降血压药物
如ACE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用于 控制血压。
03
血压和血流
01
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 力,是心血管活动的重要参数 之一。
02
血流是指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速度和方向,受到血压、血管 阻力和心脏收缩力的影响。
03
血压和血流的变化可以反映心 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过高或 过低的血压以及异常的血流都 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04
心血管活动的病理反应
详细描述
心肌缺血的症状包括心绞痛、胸闷、呼吸困难等。心肌梗死 的症状包括持续的胸痛、呼吸困难、出汗、恶心等。心肌缺 血和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
05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 疗
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 水果、全谷类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心钠素和内皮素
心钠素由心房分泌,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作用;内皮素则是一种强 烈的缩血管物质,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自身调节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性,能够在没有外来神经和体液因 素影响的情况下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
心肌细胞的代谢产物
心肌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氢离子等 ,可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收缩性。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经典.ppt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经典.ppt
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 侧柱,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 经节内
节 前 神 经 元 , 节 前 纤 维 → ACh→N 受 体 (节后神经元)→节后纤维→NE→β受体(
心脏)→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心交感神经
ACh N
课件
NE
1
NE — cAMP↑— L- Ca2+ 通道激活
水钠重吸收
肾近球细胞
血管紧张素原
醛固酮 血管收缩
肾素 血管紧张素I
ACE
血管紧张素II
BP
血管紧张素III
课件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课件
课件
项目
肾上腺素
受体
++
兴奋 受体
1受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受体
+
心脏 心率 离体心 +
1
在体心 +
受体
皮肤、内脏血管收缩
血管 2受体
骨骼肌、肝脏、冠脉 血管舒张
总外周阻力 - (0, +) 视剂量而定
课件
NO的作用:
1.使阻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 2.降低延髓内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 3.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E 4.介导受体和胆碱能神经的舒血管作用
课件
课件
三、局部血液调节(自身调节)
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其代谢活动,主要通 过灌注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进行调节。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组织代谢产物如CO2、H+、腺苷、ATP、 K+可使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课件
3.激素调节 NE,E,甲状腺激素,AngⅡ

第4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74页PPT资料

第4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74页PPT资料

N1 N1
ACh
N1
ACh
ACh M M NE αβ
ACh M
躯体运 动神经
ACh N2
2、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 起源与作用
脊髓胸、腰段→节后纤维→NE 受体→血管收缩**
→血管平滑肌 受体→血管舒张
杨宇 沈阳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12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vasoconstrictor fiber)
8
*心迷走神经作用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ACh→心肌 细胞膜M受体→K+通透性↑→K+外流↑
心脏负性作用
负性变时 (心率↓ ) 负性变力 (收缩力↓) 负性变传导(房室传导↓)
杨宇 沈阳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9
*心迷走神经作用机制
变时
① K+外流增加,抑制If电流,抑制Ca+通道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减慢 ② 3期K+外流增加最大复极电位下移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杨宇 沈阳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41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Angiotensin Ⅱ作用: ① 作用于微动脉和静脉血管平滑肌引起 收缩 → BP↑、回心血量↑ ② 作用于交感N → NE↑ → BP↑ ③ 作用于中枢,使交感缩血管N紧张性 提高 → BP↑ ④ 促使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 → Na+重吸收↑→细胞外液↑
Chemoreflex
意义:在低氧、窒息、动脉血 压过低、酸中毒时才对 心血管活动起明显调 节作用以保证心脑供 血供氧。
杨宇 沈阳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生理学PPT课件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PPT课件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走 神
位于心内神经节

是胆碱能神经元
递质: ACh
受体:M受体ຫໍສະໝຸດ 负 性支配:心脏各部分

作用:

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4-
点击》》
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 负性变时作用的机制:
(3)肽能神经纤维 有:神经肽、 血管活性肠肽(VIP)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阿片肽 作用:尚不清
-5-
2.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缩血管神经纤维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概述: 调节目的:
使血流量满足
机体活动的需要。 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心血管 神经支配 中枢
反射性 全身性 局部性 调节 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
-1-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N支配及其作用
1.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心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元: 位于T1~T5侧角细胞。
-8-
(二)心血管中枢 定义:
1.延髓心血管中枢: 最基本中枢
⑴ 缩血管区: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引起心交感紧张、交感缩 血管紧张
⑵ 心抑制区: 延髓背核、疑核→引起心迷走紧张 ⑶ 舒血管区: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抑制缩血管区 传入N接替站: 孤束核 ⑷ 心抑制区: 延髓背核、疑核→引起心迷走紧张-9-
——交感缩血管纤维 源于:T1-- L2~3 递质和受体:节前纤维为Ach,节后纤维为NE
NE + 血管平滑肌α受体→收缩 分布密度: ①皮肤>骨骼肌及内脏>冠脉及脑血管 ②A>V ③口径愈细,分布密度愈高
-6-
交感缩血管紧张——安静时,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持续发放低频冲动的特征。
作用:
点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h
受体 2 作用 —血管收缩(强)
血管舒张
血管舒张
2—血管舒张(弱)
(三)心血管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调节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
经元集中的部位。
心迷走神经元
1.延髓心血管中枢——基本中枢 心交感神经元
交感缩血管神经元
心迷走中枢、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神经 元平时都有紧张性活动,分别称为心迷走紧张、心交 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 。
实验原理
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心脏射血、循环系统内足够 血液充盈、血管张力。
动脉血压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包括各种心血管反射(特别是减压反射)通
过调节心血管活动,改变心输出量和血管外周阻力进 而调节动脉血压。 体液调节中最重要的是儿茶酚胺。肾上腺素作用于心 脏β1受体,可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输出 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a受体,可使 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动脉血压升高。
心率↓ (负性变时) 收缩力↓ (负性变力) 房室传导↓ (负性变传导)
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心交感神经
心迷走神经
分 布 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
心室肌较少(余同
界、房室束、心室肌
交感神经)
递 质 去甲肾上腺素 (NE)
乙酰胆碱(ACh)
受 体 心肌1受体 作 用 Ca2+内流 正三变
心肌M受体 K+外流 负三变
2. A分布密度>V,小A分布密度>中、大A 3. 调节血压作用大 4.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紧张性↑ →缩血管,紧张性↓→舒张血

2.舒血管N纤维
交感舒血管神经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
⑴交感舒血管N纤维:骨骼肌血管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②平时无紧张性活动 ③与情绪、运动有关
神经调节( nervous regulation)
一、神经调节( nervous regulation)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双重神经支配
1.心交感N ⑴ 起源与分布
脊髓T1~T5→节前纤维→N节换元→
节后纤维
窦房结
左交感N 右交感N
房室交界 房室束
房、室肌
⑵ 作用及机制
心交感N(+)→节后纤维→NE→心肌细 胞膜1受体→胞内cAMP↑→激活Ca2+通道 →Ca2+内流↑
血管紧张素I(近球细胞分泌)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主要在肺血管) 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III
近球细胞 肾血流量↓
心率↑ ( 正性变时 ) 收缩力↑ ( 正性变力 ) 房室传导↑( 正性变传导)
2.心迷走N
⑴起源与分布
延髓 疑迷走核背核
→节后纤维 左

节前纤维 →N节换元
窦房结 房室交界 房室束 心房肌 心室肌(少)
⑵ 作用及机制
心迷走N(+)→节后纤维→ACh→心肌细 胞膜M受体→K+通透性↑→K+外流↑
(2)反射过程
血压
颈主动动脉脉窦 弓压力(R+减)窦压NN、、舌迷咽走NN 延髓孤束核(NTS)
(—)
心迷走紧张(+)(—)
心迷走神经
心脏
NTS 心交感紧张(-)(+)
活动 CO
心交感神经
血压
交感缩血管(-交()感+)缩血管纤维 血管舒张 R
⑶反射特点
双向调节 适宜刺激是机械牵张 对正常范围内阶梯突变的血压敏感 在BP长期调节中不起重要作用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ctivity)
实验目的
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机制(交感神经、迷 走神经、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机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 腺素),家兔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熟悉: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及影响因素,交感缩 血管神经的作用,心血管中枢的概念。 了解:心血管中枢,局部血流调节和动脉血压的长 期调节。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baroreceptor reflex)或称减压反射(depressor reflex) (1)反射弧
A. 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适宜刺激:压力对管壁的牵张 特点:对快变化敏感,对慢变化不敏感 B. 传入神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 C. 神经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D. 传出神经:心迷走N、心交感N、交感缩血管N E. 效应器:心脏和血管
5. 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都接受自主神经的支配。
6. 支配血管平滑肌神经纤维 -----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缩血管神经纤维 舒血管神经纤维
1.(交感)缩血管N纤维
⑴起源与作用
脊髓胸、腰段→节后纤维→NE →
血管平滑肌
受体→血管收缩 2受体→血管舒张(较弱)
⑵ 特点
1.几乎所有的血管受其支配,不同的血管分布密度不同,皮肤 血管>骨骼肌和内脏>冠脉和脑血管。
心率、心缩力、传导
பைடு நூலகம்
心率、心缩力、传导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都有一定的紧张性, 分别称为心交感紧张和心迷走紧张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血管平滑肌特点:
1. 除毛细血管外,其它所有血管都有平滑肌分布。
2. 同行的动静脉相比,动脉平滑肌多于静脉。
3. 同类血管相比,小动脉平滑肌相对多于大动脉。
4. 有些器官血管平滑肌有肌源性活动,而有些则无。
(4)生理意义:
快速调节动脉血压,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房、室及肺循环大血管壁上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机械牵张 化学物质(前列腺素、缓激肽) 反射过程 血压降低
生理意义:调节血量、体液量及成分
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1.血管紧张素的生成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延髓心血管中枢部位:
◇缩血管区:心交感中枢 缩血管中枢
◇心抑制区:心迷走中枢
◇舒血管区:(-)缩血管区 N 元的活动
心迷走和心交感中枢对心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安静下心率75次/min是二者综合的作用。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下丘脑 大脑 边缘系统 小脑
(四)心血管反射( Cardiovascular reflex )
⑵副交感舒血管N纤维
主要分布:软脑膜、唾液腺、胃肠的外分泌腺 和外生殖器等器官的血管。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 ① 不参与血压调节 ② 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交感缩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分布 绝大多数血管 骨骼肌血管 脑、消化腺、外生殖器
递质
NE
A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