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结构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1)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 原因:由人种植植物而产生的特点:人维护、存留时间长。
(2)聚居地(homes habitation) 特点: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的景观成分之一。 物种:人、引进的动植物、不慎引入的害虫、从异地移入的 本地种。 例如:村落、城镇
引入斑块
除了上述4种斑块类型外, Forman和Godron (1981,1986)还讨 论了另外两种,即再生斑块 (regenerated patch)和短生斑块 (ephemeral patch)。
1967年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 论。他们认为岛屿钟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和 灭绝率,而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 及年龄等有关。
S=f(+生境的多样性-干扰+面积-隔离程度+年龄)
(1)陆地景观
陆地景观与岛屿有所不同,斑块的边界并不明确, 并且隔离程度的重要性降低。
S=f(+生物多样性-(+)干扰+面积+年龄+本底异 质性-隔离程度-边界不连续性)
1、对能量、营养物质分配的影响 斑块与基质之间、斑块与斑块之间存在着过渡带,即所谓的
生态交错区(也称为边缘)。
边缘区
内部区
边缘区
1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总是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 丰富。也有不同,比如,一个小斑块(麦田)从边缘 到内部我们会 发现边缘产生的产量高于内部。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动物的分布也会因边缘内部的喜爱程度而有所不 同。许多野兔、野鸡等喜欢在边缘地带活动,食草与 食肉动物也经常在边缘地带活动,边缘单位的生物量 也高于内部。
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由各种生物对干扰的抵抗能 力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决定的。例如,某一景观中经过人 工清除或采伐后,有的物种消失,有新物种入侵,有的物 种仅个体数量发生了变化。

景观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景观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景观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景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景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景观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空间的构成,通常包括景观元素的类型、数量、分布、形状和大小等方面。

在生态学中,景观结构则更强调景观空间的连通性、分异度、多样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因为它们决定着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景观服务的供给等方面。

首先,景观结构的连通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景观元素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程度决定了生物在景观中的移动和交流。

如果景观中的生境被打断,某些物种就无法在不同的生境之间移动,导致物种分布受限、群落结构扭曲,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保持良好的景观连通性可以提高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其次,景观结构的分异度和多样性也对生态系统功能有很大的影响。

景观中的分异度指的是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程度。

当景观中具有较高的分异度时,不同类型的生境可以密集分布在一起,以形成更为复杂的景观空间,从而为生物提供多样的生境条件和资源选择,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而景观中的多样性则包括景观元素本身的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多样性等。

在景观元素的多样性方面,较高的多样性通常可以支持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因为不同的生境可以容纳更多不同类型的物种。

在组合多样性方面,不同种类的景观元素组成可以影响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如不同类型的植被可以提供不同的土壤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等几方面服务。

最后,景观结构的稳定性对于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景观中的波动和扰动总是不可避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等。

景观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更能在面对这些扰动时进行自我调节和恢复,如通过多样化生物群落结构、改善生境质量或增强物种交流等方式,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弹性。

景观结构分析报告

景观结构分析报告

景观结构分析报告1.引言景观结构分析是对一个景观的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一个具体景观的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特点、功能和影响因素,以及提供相关的改进建议。

2.景观背景描述分析对象景观的背景信息,包括位置、规模、用途等。

例如,分析对象可以是一个公园,位于某市中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用于休闲和娱乐。

3.空间组织分析景观的空间组织方式。

这包括景观元素的布局、形式和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关系。

例如,公园的空间组织可以包括主入口、中心广场、游乐区和花园等。

4.功能分析评估景观的功能,即它是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的。

这可以涉及到休闲、娱乐、教育、文化等方面。

例如,公园作为一个休闲场所,提供了散步、跑步、野餐和户外活动等功能。

5.视觉分析分析景观的视觉特点,包括景观元素的形状、颜色、比例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景观的美学价值和视觉效果。

例如,公园的主入口可以设计成宽敞明亮的拱门,吸引人们的目光。

6.生态分析评估景观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这包括植被覆盖率、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例如,公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和湖泊的建设来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资源利用。

7.社会影响分析景观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

这可以考虑到景观对人们的健康、社交和文化认同的影响。

例如,公园可以提供一个社交场所,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8.改进建议根据对景观结构的分析,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这可以包括增加景观元素、改善空间组织、增加功能等方面的建议。

例如,公园可以增加户外健身器材、改善道路连接性,以提升其吸引力和便利性。

9.总结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强调对景观结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例如,通过深入的景观结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景观的特点和功能,从而为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10.参考文献列出本报告所参考的相关文献,包括书籍、学术论文和网络资源等。

景观结构研究

景观结构研究

3.1.3 斑块的形状及其生态影响
斑块的总面积、核心区面积以及边缘面 积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一般当生 境斑块面积增加、核心面积比边缘面积 增加得快;同样当生境斑块面积减小时, 核心区面积则比边缘面积减小要快。
当斑块面积很小时,核心—边缘环境差 异不复存在,因此整个斑块全部为边缘 种或对生境不敏感的种占据。
景观结构
3 景观结构
3.1 斑块(patch) 3.2 廊道(corridor) 3.3 基质(matrix) 3.4 网络(network)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景观结构
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
景观功能
空间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景 观 动态
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
景观结构(格局): 景观组成单元(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 置特征。
同于周围环境(基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
体。” 所有的定义都强调了斑块的空间非连续性和内部的均质性 斑块的属性包括,尺度、形状、边界等, 而这些属性对于该斑块的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水分等 都具有一定的生态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1.1 斑块的类型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
3.1.3 斑块的形状及其生态影响
D
L 2 A
1
2
4
3
D-形状系数 L-斑块固边长度 A-斑块面积 D值说明某一斑块周边长度与面积同该斑块相 等的圆的圆周长之比,比值为1为圆形,比值 越大说明该斑块周边越发达
5
圆形斑块与长条形斑块的生态比较
指 标
形 状
内部/ 边缘 边缘 与本底作 斑块内 长度 用 障碍物 生境异 质性 物种多 样性 走廊 价值 寻食 效应

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

第三章景观结构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的3个特征(FormanandGodron,1986):①结构——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

即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

②功能——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即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物质和物种流。

③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其中景观结构是功能的支体,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为生态学研究带来很多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比如等级(hierar—chicalstructure)、尺度效应(scaleefffect)、时空异质性(spatialandtemporalheterogeneity)、干扰(disturbance)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humanactivity)的影响等等,均与景观结构密切相关(TurnerandGardner,1991;伍业钢和李哈滨,1992)。

虽然不同学者对景观生态学的描述并不完全一致,但都强调了空间结构的重要性。

例如,景观生态学关注于大的空间尺度、区域、以及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生态效应(Turner,1989)。

景观生态学研究斑块空间镶嵌格局对一系列生态学现象的影响(Wienseta1—1993)。

景观生态学家经常用“镶嵌”(1TIOSaIC)一词来表示生境或植被的空间配置(spatialconfiguration)。

景观生态学促进了空间关系模型和理论的发展,新型空间格局和动态数据的收集,以及其他生态学领域很少涉及的空间尺度的检验(Pickett,1985)等。

景观结构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它们的时空配置形成的镶嵌格局即为景观结构(1andscapestructure)(FormanandGodron,1986)。

本章将介绍其发育历史、结构特征和生态意义,以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一、景观发育所有的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发育历史。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分为生物和环境两个方面,主要包括:生物的相互作用、非生物环境(地貌、气候和土壤等)的变异、人类定居和土地利用的历史与现状、自然干扰的频率和植被演替以及某些动植物对景观的改变和控制等(Turner,1998)。

景观结构组成

景观结构组成

开放空间具有多种功能,如休闲、娱 乐、集会等,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 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 需求和行为特点,满足不同年龄、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需求,提供多样 化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半开放空间
半开放空间是指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既对公 众开放又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的空间。
文化教育功能
科学教育
景观中的动植物、地质地貌等自 然元素是科学教育的良好教材, 可以让人们了解自然规律和生物 多样性。
历史文化
人文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信息,可以让人们了解人类文明 的发展历程。
社会价值观
景观可以传递保护环境、尊重自 然的社会价值观,培养人们的环 保意识和生态伦理。
05
景观发展与保护
封闭空间
01
02
03
04
封闭空间是指对公众不开放 的空间,通常与私人住宅、 庭院、私人绿地等联系在一
起。
封闭空间具有私密性和安全 性,是个人或小团体进行休
息、放松和享受的空间。
封闭空间的设计应注重空间 的私密性和安全性,通过景 观元素的组织和安排,创造 出具有宁静、舒适和温馨的
空间环境。
封闭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充分 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 点,提供适宜的尺度、舒适 的氛围和多样化的设施,以 满足人们休息和放松的需求。
鼓励社区居民和公众参与景观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 度。
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文化创新和 发展,使景观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谢谢观看
03
景观视觉结构
视域分析
01
02
03
视域分析
确定观察者在不同位置和 高度所能看到的景观范围 和特点,包括水平视域、 垂直视域和立体视域。

景观生态学 第三章 景观结构与格局

景观生态学 第三章 景观结构与格局
扰。
2.常见的干扰
① 火干扰 ② 放牧干扰 ③ 土壤物理干扰:翻耕、平整 ④ 土壤施肥干扰 ⑤ 践踏干扰 ⑥ 外来物种入侵干扰 ⑦ 其他干扰:洪水、森林采伐、旅游等
3.干扰的特征因子与性质
• 干扰的特征因子可由4个方面分析:①干扰频率,或称干 扰演替之间的时间间隔;②恢复速率,或称为从受干扰状 况中恢复所需的时间长短;③干扰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 ④景观范围的大小。
• 柯本气候类型分类法:
– 首先按最冷月温度、最热月温度和年降水量将赤道至 极地分为5种气候带(热带多雨气候、干燥气候、温带 气候、寒冷气候、冰雪气候);
– 然后再根据季节雨量及干湿的程度等指标进行二、三 级划分出亚类等,综合为12个气候类型。
中央气象台采用三级指标 将全国划分为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1966)
气候带
≥10℃天数
≥10℃积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备注
Ⅰ寒温带 Ⅱ中温带
Ⅲ暖温带
Ⅳ北亚热带
﹤100 100-171
171-218
218-239
﹤1 600℃ 1 600℃至3 200-3
400℃
3 200—3 400℃ 4 500-4 800℃
4 500-4 800℃ 3 500-4 000℃
﹤-30℃ -30℃至-16
• 也有人指出,无论干扰怎样定义,它都强调干扰和干扰对 象的结构状态及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并进而得出干扰是能 够改变景观组分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重要生态因素, 并且是促进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整个景观生态变化的 驱动力。
• 在景观生态学中,干扰因其普遍存在和重要性而一直受到 重视,但对这一明显的生态过程的定义至今尚没有形成统 一的认识。
• 在景观中,地貌的作用有以下3点:

景观结构名词解释

景观结构名词解释

景观结构名词解释
景观结构是指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格局,包括景观元素的类型、数量、空间分布、配置方式等方面。

景观结构对景观的生态功能、美学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有重要影响,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在景观结构设计中,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配置:确定各景观元素的位置和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元素类型:选择合适的景观元素,如植被、地形、水体、建筑物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

3. 元素数量:确定各景观元素的数量和比例,以及它们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分布。

4. 连接性:保证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和流通,使它们能够相互作用和影响。

5. 视觉秩序:建立视觉上的秩序和美感,使景观结构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并产生舒适感和美感。

景观结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美学、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创造一个和谐、可持续、有意义的景观环境。

各结构类型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各结构类型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各结构类型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在景观构筑物中,常用的结构类型有:
1.框架结构:由立柱、横梁、斜撑等构件组成,适用于中小
规模的建筑物。

2.钢结构:由钢梁、钢柱、钢板等构件组成,适用于大跨度、
超高层的建筑物。

3.圆锥构架:由圆锥形构件组成,适用于覆盖较大面积的构
筑物,如体育场、展览馆等。

4.空间网架:由空间框架、轴线桁架等构件组成,适用于大
型的悬索桥、机场航站楼等。

5.光伏结构:由太阳能电池板、支架等构件组成,适用于太
阳能电站、太阳能遮阳结构等。

6.绿廊结构:由花岗岩、玻璃、铝合金等材料制成,适用于
城市绿化隔离带、景观廊桥等。

7.厂房结构:由钢架、钢筋混凝土楼板、钢筋混凝土墙体等
构件组成,适用于工业厂房、仓库等。

8.木结构:由木板、木梁、木柱等构件组成,适用于住宅、
别墅等住宅建筑。

9.塑料结构:由塑料板、塑料柱、塑料梁等构件组成,适用
于温室、遮阳结构等。

10.玻璃结构:由玻璃幕墙、玻璃楼梯、玻璃走廊等构件组成,
适用于高端写字楼、商场等。

这些结构类型都可以在景观构筑物中使用,具体应用取决于构筑物的规模、用途、所在地区的气候等因素。

景观结构组分

景观结构组分

景观结构组分斑块、廊道、基质斑块是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且空间上可分辨的非线性景观要素。

影响斑块起源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异质性、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

根据起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环境资源斑块环境异质性导致环境资源斑块产生。

环境资源斑块相当稳定,与干扰无关。

如裸露山脊上的石南荒原、石灰岩地区的低湿地、沙漠上的绿洲、以及山谷内聚集的传粉昆虫等,都属于环境资源斑块。

2.干扰斑块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都可形成干扰斑块。

泥石流、雪崩、风暴、冰雹、食草动物大爆发、哺乳动物的践踏和其他许多自然变化都可能产生干扰斑块。

干扰斑块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通常是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但这类斑块也可由长期持续干扰形成。

如一个重复放牧的牧场,演替过程持续不断地重复进行或重新开始,斑块也能保持稳定,持续较长时间。

长期干扰斑块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但有时长期的自然干扰也能够形成。

如周期性洪水、大型哺乳动物践踏或野火,使斑块上的物种适应于干扰状态,与周围基质保持平衡。

3.残存斑块残存斑块的成因与干扰斑块刚好相反,它是动植物群落在受干扰基质内的残留部分。

4.引进斑块当人们把生物引进某一地区时,就相继产生了引进斑块。

它与干扰斑块相似、小面积的干扰可产生这种斑块。

可以分为种植斑块和聚居斑块两种类型。

最容易识别的斑块外貌是其大小或面积。

大、小斑块之间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不仅包括物种,还包括物质和能量。

1.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斑块内部和边缘带的能量和养分存在差异,小斑块的边缘比例又高于大斑块。

因此,正常情况下,小斑块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和养分含量不同于大斑块。

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常常引起两者单位面积上能量和养分含量的差异。

2. 对物种的影响(1)岛屿斑块大小对物种数量、类型和流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研究、观察和讨论。

物种多样性和岛屿大小之间呈曲线关系。

小岛的物种初始增长较快;大岛的物种增长较慢,但较持久。

山地岛屿的物种较同样大小的平原岛屿为多;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岛屿,其物种往往(并非总是如此)比未受人类干扰的岛屿少。

景观的结构特征

景观的结构特征

景观的结构特征
景观的结构特征是指景观的组成元素、空间关系和组织方式。

以下是常见的景观结构特征:
1. 组成元素:景观的组成元素包括植物、水体、地形、建筑物等。

这些元素通过大小、形状、色彩等特征来构成景观的外观。

2. 空间关系:景观中的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如距离、密度、布局等。

这些空间关系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如开阔感、封闭感等。

3. 组织方式:景观的组织方式指元素之间的排列和布局方式。

可以是线性的、环形的、网格状的等等。

这种组织方式可以影响景观的整体结构和风格。

4. 视觉层次:景观通常具有视觉上的层次感,即前景、中景和远景。

不同层次的元素在空间上有不同的距离和大小,营造出不同的景深效果。

5. 功能分区:景观的结构特征还包括功能分区,即将景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休闲区、绿化带、水池区等,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这些结构特征可以使景观更具有组织性和美感,同时也能够实现景观设计的功能和目的。

景观生态学-景观的总体结构

景观生态学-景观的总体结构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四、景观的总体结构我们按景观总体结构分为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景观的结构类型和空间格局三个问题。

(一)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森林景观的异质性主要从景观水平的年龄结构、组成结构和粒级结构三方面来考虑。

A.森林年龄结构:指的是不同林分间的年龄构成状态。

原始林景观的年龄结构有这样的特点:从一个地区和各种林型来说,年龄由小到大,林分分配具有负指数的趋势,即幼龄林分多,年龄越大,林分个数越少;受到采伐经营的林分区,森林的年龄结构决定于轮伐期和在整个轮伐期中采伐时间上的分配。

B.森林类型结构:各个不同气候带有不同的森林类型,在同一气候带内不同地域也有不同森林类型。

这些不同的森林类型可分为两个系列:一是地境系列,即随立地条件而发生的森林类型的多样性;二是时间系列,即随干扰和演替而产生的森林类型多样性。

我国人工林存在三个问题:大面积纯林化、针叶树化、外来树种化,应加以重视。

C.森林的粒级结构:指的是景观要素的构成状态。

森林的粒级结构主要决定于更新单元的构成状态。

所谓更新单元是指一次干扰事件中老林被破坏和新林发生的一个地域单位。

由于干扰程度不同,创造的林冠空隙大小不同。

由火造成的干扰常促成大的空隙,形成粗粒结构。

单株或几株树由于干扰成为风倒木、枯立木,这种形式的干扰常使森林成细粒结构。

除了天然干扰外,不同采伐方式也造成不同的粒级结构。

择伐造成很细尺度的空间异质性。

皆伐造成大孔隙,形成的森林为粗粒的。

(二)景观的结构类型Forman(1991)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可分为四大类:1)分散的斑块景观:在这种景观中,以一种生态系统或一种景观要素类型作为优势的本底,而以另一个种或多种类型的斑块分散在其内。

如具有绿洲的荒漠。

关键特征有:A、本底的相对面积。

B、斑块大小。

C、斑块间的距离。

D、斑块的分散性。

分散的斑块景观影响景观的很多特性:如周围地区来的热空气,将湿润的绿洲变得干燥。

2)网状景观:特点是有着走廊优势。

景观生态学斑块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学斑块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学斑块名词解释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系统研究地理空间及其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的科学。

它可以用来解释地球景观的形成,分析位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及其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为社会制定更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提供依据。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将一组概念用来描述景观结构、功能和过程。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景观生态学名词进行解释。

一、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物种群落中所占据的生态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物种能够找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如食物、温度、空气等,以及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

二、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结构是指特定地区的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地势、植被、水源等,它决定了该地区资源的分布及其生态系统的结构。

三、景观复原(Landscape Restoration)景观复原是一种在某一景观范围内,利用植被恢复被破坏的景观结构的一种技术手段,从而改善各种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四、生态补偿(Ecological Compensation)生态补偿是指当相关受体发生在一系列环境质量改变时,如果影响其生态系统的人口活动或原住土著民族活动无法避免,则由其承担部分责任,通过金钱或其他服务方式补偿影响到的社会群体和环境。

五、斑块模式(Patch Dynamics)斑块模式是指景观的成分之间的动态变化,斑块是指景观中的一小块地,它们存在于景观空间中,在某一特定状态下存在一定的时间,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这些斑块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彼此结合,影响景观的空间组成及物种的演变发展。

六、斑块迁移(Patch Migration)斑块迁移是指景观的斑块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如坡度、光照、植被等,斑块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迅速迁移。

七、斑块重塑(Patch Reshaping)斑块重塑是指斑块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经历了重要的地质、物理和生物过程,斑块形态及边界出现了变化,而斑块的重塑可以对景观空间结构及服务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四章 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第四章 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种植斑块内物种动态和斑块周转速率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管理 活动。如果不进行管理,基质中的物种将侵入引发演替.导 致斑块与基质融合。
聚居地(residential):指由人为建筑活动造成的 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组成的斑块。包括房屋、院落和毗邻的
周围环境。
▲聚居地含4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人、主动引入的动植物、
不慎引入的有害生物和从异地移入的本地种。
第四章 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研究景观,需要认识: ①结构——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指与生态 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 质和物种的分布。 ②功能——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即生态系统组分间能量、 物质和物种流。 ③动态——景观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注意:景观结构是景观功能的基础,是景观生态学的基 础研究内容。
2)河流廊道
沿河流分布与周围基质不同的植被带。完整的河流廊道由水道、 河床、河岸植被组成。河岸植被由于具有特别重要的功能,被认为 是最需要保护的景观元素。
4.廊道的结构特点
廊道结构特征用曲度、连通性、结点、宽度和间断区 以及横向结构等来反映。
曲度(Curvilinearity):廊道中两点间的实际距离与它们之间的
4. 斑块的动态与持久性
( dynamics and persistence)
斑块的动素。 起源类型 disturbance patch remnant patch
environmental patch
成因 干扰 干扰 环境的异质性 天然更新 人工引入
1. 廊道的起源
1)起源类型:
干扰廊道:道路、动力线,带状采伐 残存廊道:采伐保留带,为动物迁徙保留的植被带 环境资源廊道:河流、山脊线谷底动物路径 种植廊道:防护林带、人工树篱 再生廊道:沿着栅栏、城墙自然长出的树篱

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一、引言景观空间结构是指园林景观中各种空间形式的组织方式和相互关系,是园林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基本模式、元素构成、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基本模式1. 点线面结构点线面结构是园林景观中最基本的空间结构形式。

点指单个景观元素,如树、花坛;线指游走于各个点之间的路径,如小路、长廊;面指由多个点和线组成的整体空间形态,如花园、广场等。

2. 中心轴对称结构中心轴对称结构是以一个中心轴为对称轴,左右两侧呈镜像对称分布的一种空间结构。

这种结构常用于宫廷式园林和公园大道等场所。

3. 均衡分布结构均衡分布结构是在整个园林空间内均匀地分布各种景观元素,使其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这种结构常用于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

4. 游走追随结构游走追随结构是以游人行进路径为主线,将各种景观元素沿途分布,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景致。

这种结构常用于公园、庭院等场所。

三、元素构成1. 点元素点元素是指园林景观中单个的景观元素,如树、花坛、雕塑等。

它们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组合成线和面。

2. 线元素线元素是指连接各个点元素的路径或界限,如小路、长廊等。

它们可以引导游人行进,也可以分隔不同的空间区域。

3. 面元素面元素是指由多个点和线组成的整体空间形态,如花园、广场等。

它们是园林空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游人活动和休息的主要场所。

四、设计原则1. 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园林空间中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

设计师应该在选取材料、色彩搭配等方面保持一致性。

2. 对比性原则对比性原则是指通过对比不同的景观元素来产生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一个绿树成荫的花园中,加入一些色彩鲜艳的花坛,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3. 运动性原则运动性原则是指通过布局和设计来引导游人行进,并使游人在行进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空间变化。

例如,在一个公园中设置多个景点和休息区域,可以引导游人在其中穿梭,增加游览乐趣。

4. 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在设计时考虑到场地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

(完整版)第四章_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完整版)第四章_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特点:通常消失得最快,平均年龄最短,周转速 率(turnover rates)最高 。
C. 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 指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 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半自 然斑块。
如火烧、虫害、水淹等可能产 生残余斑块,典型例子为火烧 后残留下的小片植被。
特点:成因来自天然或人为干 扰;周转率较高;基质物种迁 入残余斑块,之后物种增加时 期被物种灭绝时期所替代,最 终与基质融合。
解释:引入斑块实质是一种干扰斑块。但因其分 布面积广量大,遍及全球,故单独划为一类。
2. 斑块大小
斑块大小:指斑块规模(patch size)或面积。
影响斑块内部生境、斑块与基质或其他斑块间的物种、 物质和能量交换流动等多种生态过程。
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布:
一般斑块内的物质、能量与斑块面积大小呈 正相关,但并非线性。斑块内部和边缘在物质和 能量储存上存在差异,小斑块的边缘比例高于大 斑块。
3. 斑块形状:影响边缘与内部生境的比例,
从而影响物质、能量和物种分布
斑块形状变化:从狭长形到圆形,从平滑边界到回旋边界。 分析斑块形状旨在认识物种分布的稳定性、扩展、收缩和 迁移的趋势,甚至推断物种的迁移路线。 斑块形状(S)用斑块边界实际长度(L)与同面积(A) 圆周长的比值来表示。即:
S= L
D. 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指 由人类有意或无意将生物引进一个地 区而形成的,或完全由人工建立和维 护的斑块。
如种植园、作物地、高尔大球场、居 民区绿地等人工生态系统。
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指自然植被景观中由人类种 植活动形成的斑块。
▲种植斑块内物种动态和斑块周转速率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管理 活动。如果不进行管理,基质中的物种将侵入引发演替.导 致斑块与基质融合。

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是指景观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景观时考虑到环境的物理和生态特征,以及人文和社会特征等的因素,将这些要素适当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在景观空间中实现一系列的功能。

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景观结构原理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生态和环境因素,将自然的元素,例如水体、植被、地形、土壤和动物等以及人文要素如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特征等组合成为整体设计。

景观结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和理解场地特征首先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庭院、公园和广场等场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水文情况,以及当地植被、气候和光照等环境要素。

同时要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特征,以及探索解决方案。

2.定位功能根据场地特征和社会环境,确定功能需求,包括娱乐、观赏、运动、交流、休息、耕种等等。

在景观设计中实现这些需求应当合理分配。

3.设计元素组合根据场地的管理要求、功能要求以及使用者的需求来确定景观元素的组合方式,包括水体、花园、景观亭、自行车道、人行道、树木、草地、景观石等等。

4.利用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场地的地形特征,例如起伏、平缓、斜坡等特点改善景观,并使之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整体。

二、景观功能原理景观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景观设计师需要设计出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景观场所。

景观功能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社会文化需求景观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特征设计出符合社会文化需求的景观,使之成为社交、节庆以及其他特定活动的场所。

2.体现环保理念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中加入环保理念,选择环保材料和方式,使景观场所达到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的目标。

3.提高空间品质景观设计师应该通过景观设计提高空间品质,提供一个美丽、舒适、安静、清新、健康的空间,同时也要考虑目标用户的年龄、文化水平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人们能够在里面享受自然、放松身心。

绿地景观结构分析规划方案

绿地景观结构分析规划方案

绿地景观结构分析规划方案摘要绿地景观结构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供生态服务、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互动等多重功能。

本文通过分析绿地景观结构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方案,旨在优化城市绿地景观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

现状分析1. 绿地分布不均衡:部分区域绿地稀缺,且绿地之间缺乏连接,导致城市绿地分布不均衡。

2. 绿地类型单一:大部分绿地仅为草坪或树木,缺乏多样化的景观类型,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绿地规模较小:部分绿地面积较小,无法为居民提供足够的休闲和活动空间。

目标设定1. 改善绿地分布:通过增加绿地的数量和合理布局,使得绿地分布更加均衡,并提供绿道等连接绿地的路径。

2. 多样化景观类型:引入水景、花坛、雕塑等多样化的景观元素,创造多样化的绿地景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提升绿地规模:扩大现有绿地的面积,增加新的大型绿地,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和活动空间。

规划方案增加绿地数量通过以下措施来增加绿地数量:1. 利用闲置土地进行绿地建设:对于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可以将其改造为绿地,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2. 屋顶绿化:在建筑的屋顶设置绿化系统,将原本的空地转化为绿地,增加城市的绿化率。

3. 河岸绿化:利用城市的河岸带进行绿化建设,增加绿地的面积,并改善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

调整绿地布局通过以下措施来调整绿地布局:1. 统筹规划绿地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绿地的布局,并根据人口密度和生态条件合理分布绿地,使其能够服务更多的居民。

2. 建立绿地连接系统:建设绿道和人行步道,将各个绿地相连起来,提供居民的步行和骑行通道,使绿地更具连贯性和可达性。

引入多样化景观元素通过以下措施来引入多样化的景观元素:1. 引入水景:在部分绿地中增设喷泉、湖泊等水景元素,增加绿地的观赏性和舒适度。

2. 增加花坛:在绿地中设置花坛,引入各种花卉植物,使绿地更加丰富多彩。

3. 设置雕塑:在绿地中设置艺术雕塑,提升绿地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块化产生的原因和机制极为复杂,可大致分为物理的和生物的, 或内部的和外源的。
Wiens(1976 )将其归纳为5类:①局部性随机干扰(如火、土壤侵 蚀、风倒);②捕食作用;③选择性草食作用;④植被的空间格局; ⑤以上诸类的不同组合。他进一步指出,植被的空间格局可由气候 条件、土壤条件、生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决定。 Roughgarden (1977)也曾列举了5种斑块化机制:①资源分布;② 生物聚集行为;③竞争;④反应-扩散过程;⑤繁殖体或个体散布 (dispersal) 。 Forman和Godron (1986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把斑块分为5类,并认 为其分别代表着五类机制。即:①点干扰斑块(spot disturbance patch) ;②残留斑块(remnant patch) ;③环境资源斑块;④人为引 进斑块(introduced patch) ;⑤暂时性(ephemeral patch)。
斑块化的研究目标: 深人理解斑块形成和消亡的机制; 描述和比较不同斑块化的差异; 探索斑块化的功能、作用、效应和机制随尺 度变化的规律性; 斑块化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它的进化效 应。 最终了解斑块化这一自然现象的性质和作用, 并寄希望于为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日 益破碎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三、廊道
③生物的斑块化—生物种间竞争的压力 ④生态系统都具有其特定的时空斑块化 讨论: 生态系统功能与斑块化相互作用时,常常注重于: A生态系统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B这种变化率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有什么差异以 及在同一生态系统的不同时期有什么不同? C不同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变化 的反应速率有什么差别?
3.斑块化的生态与进化效应 (1)种群动态与斑块化 生境的破碎化(fragmentation), 种群在空间分布趋于“岛屿化”。 异质种群对生境破碎化的反应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 讨论: ①由于生境的斑块化,每一斑块上的种群有可能由于个体 数目太少而丧失基因的变异性,加剧种群消亡灭绝 (extinc-tion)的危险; ②由于斑块化往往产生亚种群(subpopulation )。当一个 异质种群面临毁灭性灾难时,这种斑块化也许能为某些亚 种群提供庇护所,从而有利于最终保存该种群。
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 的双重作用。 廊道还有其他重要功能:如物种过滤器、某 些物种的栖息地以及对其周围环境与生物产 生影响的影响源的作用。
(一)廊道起源
廊道的起源: 干扰廊道由带状干扰所致, 残存廊道是周围基质受到干扰后的结果, 环境资源廊道是由环境资源在空间上的异质 性线性分布形成的, 种植廊道如防护林带、高速公路或树篱,都 是由于人类种植形成的。 再生廊道是指受干扰区内的再生带状植被。
(五) 斑块化及斑块动态
1.斑块化机制 斑块化是指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 考察斑块的要点: ①对比度(contrast)是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基质之间的差异程度。 ②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则是通过斑块化、对比度以 及梯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变异性。因此,空间异质性是较斑块 化更为广义的概念。 ③生物感知(organism-sensed)并产生反应的斑块化与人所感知的 可能完全不同。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斑块环境的 反应也可能不同。下面的两个概念有助于理解和研究生物对斑块化 的反应。 ①粒度(grain):最小斑块化尺度(smallest patchiness scale): 生物个体能够感知的环境斑块的最小空间尺度。 ②幅度(extent):最大斑块化尺度(largest patchiness scale): 生物个体能够感知的环境斑块化的最大空间尺度。
(2)资源分布的斑块化 生物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资源 的斑块化决定了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并控制着生物 对资源的利用方式。资源斑块化的重要性表现在: ①资源的有效程度和分布格局对生物个体能量平衡的影响; ②物种与斑块化的相互作用促使斑块分化成为不同种的生 境; ③斑块化程度在不同时空尺度的阈值作用
二、斑块
由于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的不同,生态学家对斑块的定义亦不相 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斑块定义有: ①Levin和Paine (1974):“一个均质背景中具有边界的连续体的非 连续性”。 ② Wiens (1976):“一块与周围环境在性质上或外观上不同的表面 积”。 ③Roughgarden (1977):“环境中生物或资源多度较高的部分”。 ④Pickett (1985):“斑块意味着相对离散的空间格局”,其大小、 内部均质性及离散程度不同。 ⑤Forman和(Jodron (1986):“强调小面积的空间概念”,为“外 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它具有同质性”,是构成 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⑥Kotliar和Wiens (1990):“与周围环境不同的表面积”。 ⑦邬建国等(1992)认为上述定义缺乏普遍性和概括性,又把斑块 定义为:“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底)在性质上或者外观 上不同的空间实体”。 要点:强调与周围空间景观上存在非连续性和内部均质性。
类斑面积标准差和变动系数 类斑面积标准差和变动系数是景观中某类 景观要素斑块面积的统计标准差和变动系 数。反映该类景观要素斑块规模的变异程 度。
式中Si—第i类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标准差; Ci—第i类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变动系数。
1.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
2.对物种的影响 (1)岛屿斑块(或有岛屿效应的地域) ①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和岛屿大小之间呈曲线 关系。小岛的物种初始增长较快;大岛的物种增长较慢, 但较持久。 ②山地岛屿的物种较同样大小的平原岛屿为多; ③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岛屿,其物种往往(并非总是如此) 比未受人类干扰的岛屿少。 物种多样性S是某些岛屿特征的函数(f>,按其总体重要 性的可能次序排列如下: S = f(+生境多样性,-干扰,+面积,-隔离,ư.环状斑块 3.半岛
(四)斑块镶嵌
斑块镶嵌格局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①如果一个斑块是火灾或害虫爆发的干扰源, 那么当它被隔离时,干扰就可能不会进一步 扩散。反之,如果相邻斑块与之类似,则干 扰很容易扩散。(木荷的防火林带) ②不同类型的斑块镶嵌在一起,就能够形成 一种有效的屏障。不论某一特定的斑块是干 扰源或是干扰的障碍物,斑块的空间构型对 干扰的扩散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 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的3个特征 ①结构—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 系。即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 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 的分布。 ②功能—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生态 系统组分间的能量、物质和物种流。 ③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其中景观结构是功能的支体,是景观生态 学的基础研究内容。
景观结构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斑块、廊道和 基质,它们的时空配置形成的镶嵌格局即为 景观结构。本章将介绍其发育历史、结构特 征和生态意义,以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一、景观发育
发育主要影响因素: 1.环境:气候,古生态学通过对景观地质历史的研究, 分析动植物对环境演变的响应,从而了解现代景观结构的 形成,并从中获得信息来预测未来的景观结构变化。 2.人类行为:人类活动从5个方面影响了景观结构 ①改变了景观中植物的优势度和多样性,特别是森林优 势树种; ②扩大或缩小了一些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区; ③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改变的同时,也为杂草(外来物 种)人侵提供了机会; ④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状况; ⑤人类定居和土地利用改变了景观镶嵌格局。 3.动植物: 4.干扰:
定义:是指与周围空间景观上存在非连续性 和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 广义上:斑块可以是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 狭义上:理解则认为,斑块是指动植物群落。
(一)斑块起源
1.环境资源斑块: 2.干扰斑块: 3.残存斑块: 4.引进斑块: (1)种植斑块: (2)聚居地:
(二)斑块大小
斑块面积 斑块面积包括类斑平均面积、最大斑块面积、 最小斑块面积、类斑面积标准差及变动系数。 斑块内部生境面积包括类斑内部生境总面积和 类斑平均内部生境面积。 类斑平均面积 类斑平均面积是景观中某类景观要素斑块面积的算 术平均值。反映该类景观要素斑块规模的平均 水平。 式中Ni—第i类景观要素的斑块总数; Aij—第i类景观要素第j个斑块的面积。
斑块产生的原因归并为3类: ①自然干扰; ②人为干扰; ③环境的时空异质性。
2.斑块化的特点 (1)斑块的可感知特征 (2)斑块的内部结构的时空等级性 (3)斑块的相对均质性 (4)斑块的动态特征 (5)斑块化的尺度和生物依赖性
(6)斑块等级系统(patch hierarchy) (7) 等级水平相互作用关系 (8)斑块敏感性(patch sensitivity) (9)斑块等级系统中的核心水平 (10)斑块化原因和机制的尺度依赖性
(5)斑块化与物种的共同演化 ①斑块化的生境,促使生物种的适者生存 ②生物种作用于环境,改变了非生物斑块化
(6)斑块化与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 性。 ①任何一个种群的适应生存都受到环境斑块化的限制。 在某一较为稳定的时空斑块化条件下,共同的环境压力使 种群具有内在凝集力,这种力能抵御基因漂移和新种出现, ②异质环境又加剧基因多样化程度。 在较易产生突变的斑块化条件下,生物种常因环境变异而 加剧基因漂移,促使新种出现和导致原有种死亡。种的多 样性也就是环境的变异以及生物种的适应能力不断在选择 压力和基因漂移之间进化的结果
(二)廊道结构特征
1.曲度 廊道曲度的生态意义与生物沿廊道的移动有关。 2.宽度 廊道宽度变化对物种沿廊道或穿越廊道的迁移 具有重要意义。 3。连通性 连通性是指廊道间如何连接或在空间上怎样连 续的量度, 4.内环境
(三)廊道分类
‘廊道有3种基本类型:线状廊道、带状(窄带)廊道和河 流(宽带)廊道。 1.线状廊道 在生态学上至少已对7种线状廊道进行了研究:道路 (包括路边和边缘)、铁路、堤坝、沟渠、动力线(传输 线)、树篱和野生动物管理的草本植物或灌木带。 2.带状廊道 带状廊道较宽,每边都有边缘效应,足可包含一个内部 环境。线状廊道与带状廊道的基本生态差异主要在于宽度, 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 3.河流廊道 河流廊道是指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 河流廊道可包括河道边缘、河漫滩、堤坝和部分高地。河 流廊道宽度的变化(不同河流之间,或沿一条河系)具有 重要的功能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